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李石歷史學

李石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21 03:56:42

① 1840年~1949年間的廣東歷史或人物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分類
實業界
陳啟源(1834.4.15—1903.8.25),南海縣西樵簡村人,創辦我國第一個民族資本經營機械繅絲廠的愛國華僑。1872年,學有所成的陳啟源回歸故里,創辦了名為「繼昌隆」的機器繅絲廠。10年後,南海縣內機器繅絲廠已發展到10家之多。但當地的封建勢力的反對,遂使陳啟源作出遷廠澳門的抉擇。從1883年到1913年的30年間,廣東廠絲出口增加35倍,這個巨大成績的取得,與陳啟源的歷史影響是有重要的關系。
張弼士(1840-1916),名振勛,字弼士,廣東省大埔縣人,是煙台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創始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華僑、民族實業家。他相繼創辦墾殖公司、輪船公司、礦務公司、銀行、葯行等實業。全盛時期,他的全部資產折銀達七八千萬兩,為海外僑商首富。 張弼士由商而官,聲名顯赫。為了振興祖國實業,在清廷任職後便把大量資金轉移國內。在巴拿馬萬國商品比賽會上獲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狀,為中國葡萄酒首次在國際上爭得了榮譽。因可雅得金質獎章,遂改名為金獎白蘭地,至今蜚聲中外,久譽不衰。 1916年9月12日,張弼士病逝於印尼雅加達,終年76歲。翌年5月,民國政府總統黎元洪特派朱慶潤省長專程前往大埔為張弼士致祭,彰其畢生愛國功績。
張謇( 1853—1926),字季直,號嗇翁。中國近代愛國實業家、教育家。毛澤東主席說:「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我們不要忘記四個人……,輕紡工業不要忘記張謇。」 張謇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他有著宏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性格,終生抱定「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愛國熱忱。實業是張謇一生事業的主體,以「大生紗廠」為中心,先後創辦了通海墾牧公司、、淮海實業銀行等企業。張謇為我國近代實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在發展教育與其他事業方面,他先後創辦了通州師范學校、圖書館等。盡管晚年實業受挫,但他仍然繼續扶持南通教育事業的發展。他的教育思想與辦學實踐,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榮氏企業的創始人,無錫城西榮巷人。1901年兄弟集股在無錫合辦保興麵粉廠。1905年,兄弟倆又與張石君等7人集股在無錫創辦振新紗廠。至1931年,榮氏兄弟共擁有麵粉廠12家、紗廠9家,分別約佔全國民族資本麵粉總產量的1/3,紗布總產量的1/5,被稱為中國「麵粉大王」、「紗布大王」。在實業有成的同時,榮氏兄弟還致力於家鄉教育、公益事業。榮宗敬1926年後,曾歷任南京國民政府工商部參議,中央銀行理事,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等職。抗戰初,為維持企業生產曾參加「上海市民協會」,不久即移居香港。1938年2月10日在香港病逝。 生前撰有《實業救國芻議》、《救濟紗廠之管見》、《兵工芻議》等。榮德生曾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其子榮毅仁繼承並企業,為在新中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業。
羅劍華——紅色民族實業家。1942年他子承父業出任「義泰祥」(綢二廠前身)董事長。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他不僅妥善保管並上交了大批日偽資產,還在全市私營企業中第一個開工生產。1946年3月,他被市民推選為市參議會議員和市行政委員,後又被選為安東市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解放戰爭時曾兩次率安東省各界人士慰問團赴前線慰問。全國解放後,「義泰祥」第一個加入公私合營。他歷任省紡織工業廳副廳長、省絲綢公司經理,並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廈門市集美鎮)。他的父親是一位新加坡僑商。1890年在父親的催促下17歲的陳嘉庚首次出洋來到新加坡幫助父親料理米店業務。1904年後,開始自立門戶,除經營米店外還開設了菠蘿廠、橡膠園、熟米製造廠等。1910年,他毅然的去發辮加人同盟會。1912年,他回國籌辦集美小學校並於次年正式開學。1918年.他又創辦了集美師范和中學附設男女小學同時成立幼稚園。1919年他又回國籌辦廈門大學並組織同安縣教育會。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師范和商科。1921年廈門大學正式開學O 1924年,他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1925年他的資產達1200萬元是他一生中的登峰造極之時。1926年,創辦集美農林學校。經濟事業上開始面臨困境企業連年虧損。1937年,他發起組織了新加坡的籌賑會,被推為主席,同時募捐新加坡幣1000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包玉剛於1918年11月出生於浙江寧波。1949年,他隨全家遷居香港,開了一 家貿易公司,做食糖、維生素等進出口生意。 於1955年 用70多萬美元買了一艘已用了27年、排水量為8000 多噸的燒煤貨船,改名為「金安號」,往返於日本和印度之 間,從此進入航運界。 靠「與信譽成交,借信譽發展」的經營要訣,至198 1年,他的「環球」擁有輪船210艘,總噸位2100萬噸,價值約10億美元,希臘「風流船王」奧納西斯的好 幾倍,亦超過美國或蘇聯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居世界航運世界之冠,成為船王。 他還擔任九龍倉集團主席、會德豐集團主席、環球金融 公司主席、國際聯合船舶投資公司董事長、國泰航空公司董 事長、港龍航空公司董事長、《南華早報》董事長等等,另 外,還在一批參股企業擔任董事之職。 由於包玉剛對世界航運業及香港政務的傑出貢獻,英國 女王於1976年封他為爵士;比利時國王、巴 拿馬總統、巴西總統等都曾先後授予他勛章、獎章。 他曾說:」我很自信,因為只有自信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沒有自信,成功永遠在你可望而不及的對岸嘲笑你」。
思想界
康有為(1858~1927) 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藝術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清末「戊戌變法」的主要發起者。 梁啟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以他於1896年《時務報》到1906年《新民叢報》十年內發表的一組散文為標志,完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散文領域的創舉——新文體的確立(亦稱「新民體」)。梁啟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內容與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惡的現實,或為祖國的現狀憂心忡忡,或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技,積極呼籲變法自強,將散文作為其變法思想的宣傳工具。在以梁啟超散文為代表的新文體是對桐城派以來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現為中國古典散文向現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轉化作了必要的准 章炳麟,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後遭通緝流亡海外。在日本與孫中山先生結識,立志革命,推翻清朝統治。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清新化縣知方團(今榮華鄉)人,推翻清朝統治。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誕生於1866年11月12日,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孫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於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中國結束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國留學。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

② 保定歷史人物

作為文化名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優秀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荊軻、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等,我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就建在保定市東郊,葉挺、蔣介石等都曾在此就讀;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還曾是義和團活動的重要地區,北方辛亥革命的發祥地,省第一個共產黨支部誕生地,《紅旗譜》、《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都記載著保定昨天的輝煌。

劉因(1249—1293)字夢吉,元初理學家、詩人。容城縣溝市村人,幼年天資卓絕。初習經學,後研究程頤、朱熹的理學。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曾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後託病辭官回鄉。理學上成就突出,一生著有《四書精要》、《易系辭說》等,後清廷收入《四庫全書》。廣泛行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選集,其中收入各體詩詞800餘首。詩名冠元初詩壇。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容城縣北河照村人。發奮苦讀詩書,明朝嘉靖年間中進士,後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化鸞(大將軍,奸相嚴嵩的死黨)被貶為狄道典史。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曾開辦書院,興修水利,開發煤山,受到人民的擁戴。化鸞事敗,又被提升為兵部武選員外郎。因上書列舉奸相嚴嵩十大罪狀,被嚴嵩所害。一生以直諫,氣節著名。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鍾元,世人稱夏峰先生,容城縣北城村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舉,因不滿明未政治腐敗,營救東林黨人,受世人贊揚。自明至清,被多次徵召做官,均辭而不就,志於教授著述,為清初「三大儒」之一。著有《書經近旨》、《讀易大旨》、《理學宗傳》等,收入《四庫全書》。著詩文集《夏峰先生》及《田 幾輔中州人物考》、《兩大難錄》等行世。

李石增,(1881-1973)保定高陽人,曾以隨員的身份到達法國,成了華人留法學生和華僑在法創業的第一人。父親李鴻藻,是顯赫一時的晚清重臣。他一生開辦60多項公益事業,如創建中法大學、中國農業銀行等,但其終生無一私產。李曾大半生奔波於歐中之間,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創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在國民黨內被尊為四元老之一。1956年定居台灣。晚年還娶了自己的秘書,從法國蜜月回台,有人打趣他,新婚滋味如何?李老說:和打麻將一樣:少吃,多摸,不要碰。兄弟我奉為金玉良言,麻將時常常自省。
·【梁斌】(1914~1995)作家·【李英儒】(1914~1989)作家
·【於振善】(1909~1971)「尺演算法」創造者·【王元龍】(1903~1969)電影工作者·【張寒暉】(1902~1946)音樂家·【李智超】(1900~1978)美術家·【何作霖】(1900~1967)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王玉山】(1892~1976)「雪桃」培育者
·【佟麟閣】(1892~1937)抗日烈士·【馮玉祥】(1892~1948)愛國民主人士(圖文)·【劉仙洲】(1890~1975)機械工程學家·【商震】(1888~1978)抗日愛國將領·【蓋叫天】(1888~1970)京劇表演藝術家(圖文)·【馬文昭】(1886~1965)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孫岳】(1878~1928)國民軍將領·【田際雲】(1864~1925)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孫福全】(1862~1933)清末民初武術家·【平敬一】(1830~?)清末武術家·【孫奇逢】(約1584~1673)明末清初理學家·【孫承宗】(1563~1638)明末大臣·【楊繼盛】(1516~1555)明代官員·【王恂】(1235~1281)元代歷算家·【張柔】(1190~1268)金元官員·【張元素】(生卒年待考)金代醫學家·【劉完素】(約1110~1200)金代醫學家

·【張世傑】(?~1279)宋末抗元英雄·【慧能】(638~713)禪宗六祖·【盧思道】(535~586)隋初詩人
·【楊?之】(?~約559)北魏散文家·【酈道元】(約472~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祖沖之】(429~500)南朝科學家(圖文)·【張飛】(?~221)三國時蜀國將領·【劉備】(161~223)蜀漢昭烈帝·【李延年】(?~約前87)西漢音樂家

③ 李石他經驗豐富嗎他能保證把胸變得更加的自然嗎

他在這方面頗有研究的,掌握的也好,效果出來會非常的軟非常的自然

④ 想要挺一點的胸,不知李石他這方面掌握的怎麼樣

他對於這方面掌握的比較好,操作起來熟練,成型後弧度也好看

⑤ 李石曾與蔡元培之間的矛盾

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與蔡元培被並稱為國民黨"四老",或「四元老」。而四人中的李、蔡二位尤孜孜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這二位前後40年的交往與合作,彼此影響的程度之深,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中的重大意義顯而易見。
蔡、李之間有不少連帶關系:當年元培赴京補應殿試,石曾之父、時任禮部尚書的李鴻藻為主考官之一;李赴法、蔡赴德均分別跟從清外交使臣孫寶琦,亦先後均得孫氏照拂;蔡留德時之好友齊壽山,與李氏乃世交;尤為重要的是,蔡、李二人與吳稚暉都相交莫逆,概可謂契友。
1913年,蔡元培辭去教育總長職務,留法儉學。舉家來到法國後,暫寓巴黎近郊科隆布鎮李石曾創辦的豆腐公司內。兩個月後,李亦偕眷由滬到此,蔡、李兩家一時朝夕相處。此地可謂李在法經營多年的大本營,除公司之外尚有印字局等設施,亦即李早先與吳稚暉、張靜江發起之"世界社"的社址。蔡家居此,多賴李氏關照。蔡元培同李石曾都力行素食,這一特殊的生活習性使二人相處頗為契合。
李石曾、蔡元培二人憑借自身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在民國初年到南京政府成立的這一段時期中,不斷尋找有利時機鼓吹教育改革,最終促成大學院和大學區制度的施行,而這一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的實驗,主要以法國的大學院制為藍本。在這一過程中,蔡、李二人有過三次重要的合作。
第一次合作是在民國初年。其時蔡元培擔任了教育總長,李石曾和吳稚暉則以「不官主義」標榜從事社會活動。李、蔡二人一道發起組織了進德會和留法儉學會。
第二次合作發生在1920年底。當時李石曾運動政府,派遣蔡元培往歐美考察教育及學術研究機關狀況,重點是考察法國的大學和法蘭西學院。此時,李、蔡等人倡導的留法運動已達到高潮,加上中法大學的成功建立,二人的密切配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教育改革的步伐。
第三次合作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後形成高潮。1923-1926年蔡元培再度赴歐游學,期間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孫中山逝世,國民黨北伐,1927年北伐即將成功之際,蔣介石實行分共,一時與汪精衛造成寧漢分裂的局面。在這一關鍵時刻,吳稚暉、張靜江、蔡元培、李石曾四人在政治上支持了蔣介石,為後者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立了大功,也為日後中國的教育和科學制度改革贏得政治強權人物的支持。1927年4月17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商定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辦公的同時,李石曾提議設立中央研究院。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25日,蔡元培、李石曾、汪精衛被任命為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5月,蔡元培、李石曾、褚民誼被推為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的教育大權已由蔡元培、李石曾所掌握。
中國是人治傳統濃厚的國家,大學院改革除了制度上的全新設計外,人才的任用也是其功敗垂成的重要因素。尤其設計中的大學院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系統,院長和各大學區校長的人選就需要非常慎重的安排。雖然蔡、李二人的許多理念和行動能夠保持一致,但在用人方面卻有著不同的風格。相比而言,蔡元培心胸開闊,能夠兼容並蓄;而李石曾則固執己見,有任人唯親的傾向。
在當時的教育界,有留法派、留英美派和留日派的分野。在大學院的人事安排上,李、蔡二人都明顯地重用親信和留學歐美人士。蔡元培的學生蔣夢麟擔任了浙江大學校長,與李石曾關系極為密切的張靜江的侄子張乃燕擔任中央大學校長,與李有姻親關系的易培基擔任勞動大學校長。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倚信楊銓(杏佛)為左右手。在李石曾親自主持的北平大學區,更是不遺餘力地安置留法系人馬。而留日派的經亨頤、陳果夫、丁惟汾等人盡管在教育界頗有聲望,卻被排除在外。後來經亨頤、丁惟汾等人數度提案,極力反對大學院,與此不無關系。
大學院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不斷遭到外人的批評,對其自身的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加之內部的人事摩擦,進而影響了吳、張、蔡、李四位元老之間的團結,最終造成李石曾為首的留法派和蔡元培為首的英美派的對立,這是大學院制度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石曾與蔡元培的沖突,主要由於北平大學區的問題。
隨著北伐軍克復北京,圍繞北京大學復校後的管理權問題,李、蔡兩系的矛盾開始激化。蔡元培、蔣夢麟等「老北大派」自然希望保持傳統,而李石曾則極欲憑借其在北方的政治勢力接手當地教育。為此李石曾堅辭中央政治會議北平分會主席一職,志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藉以領導全國大學,實現其領袖中國教育大業的夙願。當時蔡元培名義上仍是北京大學校長,李石曾先是指使易培基提出改北京大學為中華大學,1928年6月15日在討論中華大學校長人選時,蔡元培得知李石曾的意圖,主動提出不願兼任中華大學校長,由李石曾擔任。獨胡適公開提出反對,結果引起吳稚暉、張乃燕等人的一致譴責。據說胡適認為,李的派別觀念太深,不很適宜,最好仍請蔡自兼。張乃燕發言說,正因石曾先生派別觀念強才最適宜。吳稚暉則倚老賣老,堅持「辛亥革命前在巴黎早經國民黨總理孫先生批准李石曾接北京大學校長」之說,更聲色俱厲地稱胡適反對李石曾出任校長是「蜀洛黨爭」,激動之餘甚至離座躍起,用手指胡適說:「你就是反革命!」會議最終決議,通過李石曾為中華大學校長。顯然,在這次交鋒中,蔡元培和胡適失敗了。
兩個月後,蔡元培與李石曾又在設立北平大學區問題上形成意見對立。李石曾認為首都既在南京,北平應為教育與學術重心,故力主在北平設大學區,統轄京津冀等地教育。而蔡元培鑒於浙江、江蘇兩大學區的試行情況和不利局面,考慮在范圍更大的北平地區再設立大學區,恐反對者更多困難更大,故不表贊成。在8月16日大學委員會會議上,蔡以大學院院長的身份主持會議,提出此案而不贊一詞,但請公決,反對者僅朱家驊一人。國民政府旋即任命李石曾為北平大學區校長。蔡元培極度失望之餘,翌日即向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提出辭去本兼各職。並攜眷離寧赴滬。從此蔡元培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繼續倚重英美派留學生作為研究院的主要力量。
至此蔡元培、李石曾二人的關系已完全破裂。

⑥ 歷史,賠款 庚子賠款聽說後來給青朝辦學了,資助了清華大學等,到台灣之後還得到資助,是這樣的

不是的
庚子賠款的退款所退的都是本金餘款,已經支付賠款和利息是沒有退還的

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與德、法、俄、英、美、日等11國駐華公使,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第六款規定,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關也歸海關管理。這項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進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國的分配率以俄國最多,計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還本付息定在上海辦理,先由匯豐、德華、道勝、匯理、正金五銀行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行,參加組成銀行委員會,所收本息攤交各國所定銀行。清政府以關稅收入僅能抵償舊借外債,為籌還賠款計,將年額2121萬余兩攤派各省、關,從而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關稅、厘金、統稅和各種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在償還該賠款時銀價跌落,各國堅持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到1905年,鎊虧積欠120萬英鎊(合銀800萬兩)。4月26日清政府為支付這項差額,向匯豐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年息5厘,20年還清,本息合計1525000鎊。以關稅及山西省煙酒稅厘金作抵,債票按97%在倫敦發行,市價 99%~103%。這項借款實際是庚子賠款的追加負擔。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緩付5年,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和俄國緩付部分,都撥作國內公債基金。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隨後,英國、俄國等國也有庚子賠款,也是用於教育,具體多少錢無法准確核實了。
以下是詳細資料。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
《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游說退還不實賠款。
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當時為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歷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
同時,中美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游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為游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美國的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並停付庚款。大戰平息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陸續放棄或退回了庚子賠款余額。退款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實業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這筆錢財發展軍備,建立教育,遂速成為20世紀的強盛帝國。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 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4)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 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⑦ 西遊記的作者,朝代,內容概要,文學史上的地位,後人對他的評價

【西遊記簡介】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群眾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四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關於西遊記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現在一般認為,《西遊記》是民間無名作者和文人作家相結合的創作成果。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內容摘要】

寫作時代為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透過故事提出批評. 共一百回,六十餘萬言.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奘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內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書故事的主體,悟空等降伏妖魔,安達西天取回真經.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閑職。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⑧ 歷史上,浙江紹興都出了哪些大人物

紹興
http://ke..com/view/6667.htm#7

紹興名人
·庄文抄恭 ·祝紹周
·竺水招 ·竺可楨
·竺鳴濤 ·諸漲富
·朱自清 ·朱慶瀾
·徐季良 ·周立偉
·鍾群鵬 ·馬寅初
·魯迅 ·王羲之
·蔡元培 ·周作人
·任光 ·王獻之
·吳覺農 ·陳建功
·陳翰馥 ·潘家錚
·沈家驄 ·範文瀾
·孫伏園 ·周建人
·許壽裳 ·劉大白
·王守仁 ·嵇康
·賀知章 ·陸游
·大禹 ·勾踐
·王思任 ·祁彪佳
·葛雲飛 ·何赤華
·汪壽華 ·王一飛
·周恩來
秋瑾 西施 唐婉 曹娥

閱讀全文

與李石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