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幸灝年

歷史學家幸灝年

發布時間:2021-02-21 02:42:34

『壹』 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兩千年前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進行了研究。 這句話哪裡錯了。。我看不出來。。

1.歷史學家和抄考古學家對襲兩千年前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進行了研究。
這句話的錯誤在於「兩千年前」的位置,這個狀語現在的位置是說明兩千年前出土的,而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兩千年前的文物,所以語序有問題。
正確的應該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千年前的文物進行了研究。」
2.她不但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夠領會這些理論的精神實質。
這句話我認為是「不但。。。。。而且」的內容顛倒了。因為只有先領會了精神才能應用於實踐,所以需要調整順序。
正確的應該是「她不但能夠領會馬克思主義的有關理論的精神實質,而且能夠運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
3.在遼寧,一些農民已經開始學會利用電腦來管理水田。
這句話的錯誤很明顯了,就是「開始」和「學會」兩個詞是矛盾的,只要稍微改動一下就可以了。「在遼寧,一些農民已經開始學習利用電腦來管理水田。」或者「在遼寧,一些農民已經學會利用電腦來管理水田」

『貳』 中國當代十大歷史學家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翦伯贊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翦伯贊先生早年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專案組以交代「有關劉少奇的問題」為名對翦伯贊進行逼供,時年70歲的翦伯贊與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葯自殺,以死抗爭。

『叄』 哪位強人來對這位歷史學家做個評論拜謝!!!!

也許有感於古代羅馬的強大,也許有感於古代羅馬對中世紀歐洲和現代西方世界的持續影響,長期縈繞在西方史學家腦際中的問題之一就是西羅馬帝國為什麼在公元5世紀滅亡。
20世紀,西方學者繼續探討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這個千古之謎。
1916年,維蘭德密·斯密科維奇在《政治科學季刊》上發表《羅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他認為,羅馬的災難開始於共和國時期,早在加圖時代(公元前180年左右),義大利大部分地區的農業已經衰落了。各個行省的耕地逐漸沙漠化,荒地無限擴大。大量土地拋荒導致仍然耕種土地的農民稅收負擔加重,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社會生存所依賴的物質條件惡化。所有這些使西羅馬帝國難逃滅亡的厄運。
1917年,埃爾沃斯·亨廷頓在《經濟季刊》上發表「氣候變化和農業衰落是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一文。他的論證方法非常奇特。美國加里福尼亞地區有一種樹齡達到3000多年甚至4000年的紅杉樹,這種紅杉樹有一個特點,就是每一年都長出一個年輪,根據年輪數可以推斷樹齡,而且這種樹的年輪紋理之間的距離是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的。氣候有利時,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年份,年輪紋理間距比較大,反之則較小。所以根據紅杉樹的年輪紋理的間距可以推斷出該地區降水量的歷史。而且亨廷頓認為加里福尼亞地區的降水歷史與羅馬統治時期地中海地區的降水大體一致。基於紅杉樹的特點和兩地降水歷史大致相同的假設,所以亨廷頓認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是由於公元4、5、6世紀降水量不足而造成的。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鄧尼·弗蘭克則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通過仔細研究許多拉丁文墓誌銘,他發現這些墓誌銘上的奴隸多是希臘人的姓名。因此,他斷言,羅馬和拉丁西部遇到希臘和東方奴隸的入侵:由於這些都是被釋放的奴隸,所以他們都取得了羅馬的公民權,羅馬公民的成分發生了變化。通過對13900個墓誌銘的研究,他推斷羅馬城中近90%羅馬出生的居民是外族血統,曾經建立羅馬帝國的羅馬人現在讓位於外來種族。正因如此,羅馬從元首制過渡到君主制這是專制主義的勝利,東方宗教的傳播,拉丁文學的衰落,曾經建立帝國的人治理國家的天賦不斷降低。
尼爾森在《羅馬帝國》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的問題是種族問題,因為羅馬文明就是以種族為基礎的。文化取決於種族的特性。如果外來種族和蠻族被同化,那麼他們必然與征服者(羅馬人)互相滲透。由於羅馬世界范圍廣大,外來種族眾多,因此羅馬人的出生率必須提高。但是羅馬人的出生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羅馬人的血統變得越來越不純潔,在帝國的羅馬化地區,由於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導致種族的無節制混合。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不同種族互相通婚和血統的混雜遍及各個行省。在這些血統混雜的地方,穩定的精神和道德標准都失去了。
羅斯托夫采夫在《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一書中,也探討了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正是通過城市這個媒介,羅馬統一了義大利,當羅馬帝國擴張到西歐地區時,它自然會使城市成為羅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財富來自鄉村,鄉村農民激烈反對城市市民的剝削。在羅馬帝國的和平環境下,城市居民逐漸不能適應軍營生活,公元3世紀危機時,帝國政府只好招募農民參加羅馬軍隊,軍隊中的農民與鄉村農民聯合起來,反對城市的壓迫。因此,貴族以及依賴貴族的古代文明的衰落就是由於軍隊中的農民與鄉村農民的聯合反抗。
研究拜占庭歷史的諾曼·H·拜恩斯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他認為西羅馬帝國存在文化中斷的現象,東羅馬帝國則沒有。從根本上來說,文化誕生於互相交流,為了維持文化,需要有意識地鞏固對它的興趣。羅馬文明依靠互相聯系,依靠從羅馬城擴散到各個行省省會,然後再返回羅馬加以鞏固。然而,只有在沒有暴力的地區才能保持這種自由聯系。羅馬帝國由城市行政官員以及駐守邊境的軍隊維持,城市官員和軍隊成為維持整個文明結構的重要力量。而蠻族的入侵使這些相互聯系的地區分裂了,蠻族王國在羅馬領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國政府統一的行政管理。蠻族王國的建立不僅縮小了羅馬帝國的領土,而且減少了羅馬帝國的財政收入來源。帝國的防禦需要金錢,因為羅馬曾經為西歐地區提供了長期的和平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戰士了。要想獲得戰爭勝利,西羅馬帝國就必須依靠蠻族僱傭軍,而僱傭軍是要支付巨額軍費的。更加糟糕的是,西羅馬帝國面臨兩線作戰:陸地上需要與蠻族作戰,海上還要與汪達爾人的艦隊作戰。因此西羅馬帝國的悲劇在於它沒有必要的財力資源,在維持一支僱傭軍的同時又能維持一支強大的艦隊。
80年代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西羅馬帝國是由於「鉛中毒」而衰亡的。羅馬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鉛製作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鉛逐漸被銹蝕,長期使用這種鉛水管的羅馬人智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紀時,他們缺乏應付帝國內外危機所必要的智力。
美國學者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書中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是一個歷經數百年的過程,它並不是發生在公元476年的一個單一事件。其次,帝國僅僅是西半部滅亡,帝國的東半部則作為拜占廷帝國而倖存下來,直到15世紀中葉。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原因足以說明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它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蠻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經濟原因。
菲里普·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認為,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主要是由於內部問題。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確的繼承法,結果元首一去世,接著就是內戰,帝國後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沒有使足夠的人參與政府活動,帝國的居民大多數是不參與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稅收常常使他們對帝國心懷仇恨。第二,經濟上,羅馬最嚴重的經濟問題是由奴隸制度和勞動力短缺所引起的。羅馬城市主要依靠奴隸生產的剩餘產品,但是奴隸承擔的勞動過於繁重,以致無法通過繁衍後代來補充奴隸隊伍,隨著對外政府戰爭的結束,戰俘奴隸的來源斷絕了,結果鄉村生產的剩餘產品越來越少;奴隸制度使羅馬的奴隸主不關心發展生產技術。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不能依靠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理想,這主要是由於連年的戰爭和沉重的賦稅負擔造成的。地區之間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會的分層進一步阻礙了任何統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羅馬帝國是伴隨著人們的普遍冷漠而走向歷史的盡頭的。

『肆』 關於歷史學家範文瀾

字仲沄,浙江紹興人。生於1893年,1913年考入北大,1917年畢業,1921年到各大院校講學回,之後轉向歷史研究答,1948年任中原大學校長。1950年任中科院副院長。1969年去世於北京 追問: 逝世與文 革有關嗎? 回答: 沒有關系

『伍』 歷史學家請進

其實東北的很多滿族人都是明末從遼寧、關內劫掠而來的漢族人。所以當時就有很多滿族人是漢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

政治合成民族 -- 滿族

新中國建立之後, 御用文人學者, 為了學習蘇聯, 為了政治正確, 確立了中國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個民族, 族族偉大光輝, 族族共創燦爛中華. 以定下的政治目標後, 翻遍古藉, 把歷史進行重新大演譯. 他們在滿清時代的蒙-滿-漢三類原始兵團的八旗基礎上, 以他們的後人劃立組成"滿族". 為了為這個政治民族增添光輝, 塗上金粉, 從中國古藉上, 找些在中國古代, 由遠古到近古, 凡是在東北出現過的東胡人, 也即是出口轉內銷的所謂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肅慎人、挹摟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國人、金國人, 這全都是政治民族滿族的祖先. 這個滿族可謂"歷史悠久", "燦爛光輝", 網上一些認同了"滿族", 自號滿洲的人, 曾經號稱滿州歷史六千年, 比中華五千年, 還遠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滿獨, 更進一步, 號稱滿州歷史八千年. 無論是國內滿遺隱獨, 還是海外明碼滿獨, 他們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觀, 民族政策的演譯基礎上, 發展他們的"慕容復"事業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滿族"有偉大光輝民族文化歷史, "滿族"民族自古獨立.

對於這個所謂幾千年一條龍的滿族來說,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肅慎、挹摟、勿吉等遠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這些人沒有自創文字, 進行自我記錄, 而只能依靠鄰居華夏人代筆, 華夏人見到就記, 看不見就不記, 所以遠古不同時代的原始東胡人, 根本沒有連貫性可言, 那些獵人, 牧民, 他們搬遷,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們到了那裡, 他們是誰, 誰也說不清楚. 至於近一些時期的渤海國, 追蹤比較容易一些, 但同時來爭的人就多了. 有朝韓人認為渤海國是他們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論壇有土耳其人認為渤海國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認為渤海國是當時當地的土人, 在中原來的華夏人協助下, 共同建立. 他們的後代那裡去了? 答案是消融於中國. 金國的情況也一樣, 生女真人是黑龍江以北更北, 靠魚獵為生的原始東胡人. 在唐朝沒落後, 東北權力真空, 他們佔了時機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後來在有更高知識的華夏人協助下, 組織復雜的政治架構立金國. 後來蒙古人聯合南宋滅金國, 一些僥幸沒被消滅金國女真人, 成為北方漢人, 也即是說, 少數生還的金國女真人, 消融於中國. 在明末東北的後金, 亦是同樣情況. 奴兒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還在黑龍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魚獵, 過著住鹿皮帳, 穿魚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時期, 他們接觸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學蒙古人抄來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寫他們的語言. 努兒哈赤一族, 根本不認識原本抄襲華夏字, 製造女真文字的金國女真人. 因此, 努兒哈赤族, 滿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們自己聲稱的和金國女真人的承傳關系.

"滿族"是在50年代的馬列政治意識下, 人為地把滿清時代奴兒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兒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兒哈赤, 被奴兒哈赤女真人收編的漢人, 及一些奴兒哈赤女真人被搶略成為奴隸的漢人, 等集各族群後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稱得上"滿"的, 其實只有奴兒哈赤部族的後人. 這個部族五百年前是處於原始部落群居狀態, 三百年前處於奴隸社會狀態.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後, 奴兒哈赤部族在歷史契機下, 霸佔全中國, 並學習和利用華夏文明的政治技術, 加入他們世傳的女真原始奴隸社會概念, 並有效地統治中國, 奴役了中國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這個時期, 真正意義上的滿人, 也是處於半奴隸社會的形態, 而且還拖累了華夏文明大倒退.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歷史.

關於女真人是不是滿族的祖先的論證。

1,無論是肅慎、挹婁、勿吉還是靺鞨都不是一個民族或民族共同體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國人,更確切得說是古代漢族人(包括華夏族先民)對位於今天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關東地區的稱呼,根本就不是樓主文中千方百計暗示的一個民族名或民族共同體的名字。眾所周知,古代中國人對於周邊外族並不怎麼熱心,更不可能會對其究竟是一個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興趣,有的只是一個籠統的地域稱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個民族甚至不是一個人種,統統稱之為胡;把歐洲所有國家都稱為佛郎機。古籍中所謂的肅慎、挹婁、勿吉還是靺鞨都是這一類的名詞,根本就不是什麼民族或民族共同體的名字。舉一個,就拿靺鞨來說,所謂的栗末靺鞨是和漢族朝鮮族一樣的束發農耕民族,連服裝都幾乎一模一樣,而黑水靺鞨則是一個剃環辮的漁獵民族,其發式服裝文字語言和栗末靺鞨有著天壤之別,更別提什麼民族認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個民族?至於其他的安車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處洞穴時代的原始人,差得更遠了,根據民族一詞四個共同的概述,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個民族。肅慎、挹婁、勿吉等也一樣。

2,關於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的問題。首先要澄清的一點是努爾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麼女真人,如果有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發現滿人和金女真人無論在服裝、發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關系,也無任何繼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個民族對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無須多論的,女真文屬於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還相當流行,明永寧寺碑(設於明奴爾干都司首府特林,位於黑龍江入海口)上就與漢蒙兩族文字並列,可見其流行程度,而滿文則是回鶻系字母文字,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體系,可見女真和滿人從根上就不是什麼一族人。而且滿人自己也從不認為自己不是女真人,視女真人為劣等民族(當時尚有女真人存在),滿人對漢族最忌諱的除了被漢族人稱為胡外就是被漢族人將其與女真人混為一談,縱觀滿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見書冊,甚至連《四庫全書》《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滿清官方編篡的書中都見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極更是公開將女真人稱為墨爾根,稱自己民族為諸申,最後為此還改族名為滿洲。因此樓主硬要把女真人歸為滿人祖先實在不可思議,要是樓主生在滿清的話,憑此一點怕就要被抄家滅門,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謂「明代以來,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紛紛南遷,尤其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率領部眾離開斡朵倫(今依蘭馬屯一帶),南遷到吉林乃至遼寧的東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歷史事實。根據中國和朝鮮的歷史資料如滿文老檔、明朝官方檔案及朝鮮李朝歷史記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根本就不是什麼「離開斡朵倫(今依蘭馬屯一帶),南遷到吉林乃至遼寧的東部和北部。」,根據歷史文獻和專家考證,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東北的會寧、咸興、鏡城等地,猛哥帖木兒其人也不是什麼中國人,其人最初是朝鮮李朝冊封的萬戶,後因獲罪鮮王李朝而北逃中國奴爾干都司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謂的明朝增設建州左衛,說穿了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就是一外國政治難民,哪裡是什麼南遷女真人。依蘭馬屯只是猛哥帖木兒從朝鮮逃到中國境內後的第一個落腳點,這地不是他滿人的而是當時的中國---明朝政府的。

3,所謂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關系:其實三者不是一個民族。海西女直其實是蒙古人,如葉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裡是什麼滿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關系,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服裝發式和金女真沒多大分別,應當是女真人,但決不是諸申,後來也未融入滿族。至於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沒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親戚關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國外流竄來的外來戶努爾哈赤一族給篡了,至於努爾哈赤一族是哪族哪來的,見上文。

清初八旗滿洲蒙古漢軍人口總數
順治五年,八旗滿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漢軍45849人,按照一丁對五口的比例,則八旗滿洲共30萬人口,八旗蒙古共14萬人口,八旗漢軍共25萬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萬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編審丁冊
滿洲十五萬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萬一千五百六十丁,漢軍、撫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萬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萬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萬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據一丁對五口的比例,滿洲共80萬人,八旗蒙古共30萬人,八旗漢軍120餘萬人,包衣共120餘萬人

清皇太極詔曰

《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五、及《滿文老擋》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條:「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之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清初,通過大規模的戰爭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貴族和普通批頰人(披甲人)階級幾乎都擁有了自己的奴隸,他們獲得奴隸的途徑有四條:

1、通過戰爭俘獲的俘虜。「國初時俘掠遼沈之民,悉為滿臣奴僕」;「向來血戰所得人口,以供種地牧馬諸役」;「俘獲人口,照例給賞登城被傷之人」,這些大量的無辜各族人民被強制淪為奴隸,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滿清治下的中國幾乎成為一個龐大的奴隸制農庄。

2、買賣人口。入關以前就有人口買賣,入關後,販買人口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順承門內大街騾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婦女欲售者從焉」,在滿清治下,漢族人民是可以與各種牲口一起自由買賣的.而且買賣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許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規定:「旗下官兵,須用奴僕,除直隸各省大小文武官員及駐防將軍、副都統,不準買所屬之民外,其餘仍照舊買人」,所以,文武官員競相「買良民為奴,甚至多買饋送親友」。

3、將罪犯及其家屬沒入為奴。這樣的奴隸也占相當數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產充公,家屬發給「批頰人」(吳振臣:《寧古塔紀略》)為奴。《滿清律》規定:「謀反及大逆」之家屬,「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所謂為奴,實際上女性被充作軍*,日夜供批頰人淫樂,反復輪*(某些人所謂的融合),男人成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產出均被無償地侵佔,以供其玩樂.

4、投充的奴隸。滿清入關後,宣布「貧民無衣無食」者,准「投入滿洲家為奴」。實際上,女真依靠權勢,強迫大批漢民投充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種滿洲田地之處,庄頭及奴僕人等,將各州縣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願者即以言語恐嚇,威勢迫脅。各色工匠,盡行搜索,務令投充」。漢人投充之後,身分降為奴隸,生活處境更為艱難.

滿清就是這樣為了在中國獲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開歷史倒車的。這樣野蠻黑暗的壓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經成為滿清奴隸的眾多漢人不能忍受如此無恥血腥的壓迫,自殺逃亡的現象不斷發生,康熙,這個陰謀家也不得不自供說:「朕見旗下僕婢,往往輕生,投河自縊,必因家主責治過嚴,難以度日,情極勢迫使然」,「先時,滿洲往往輕斃其家人,朕乃立為差等之罰,今此風則少息矣」。奴隸主殺他的奴隸,只要受「差等之罰」就可以了,而所謂的差等之罰,實際上只不過是增加一些賦役罷了,大多也是走走過場,或者由漢人代為埋單,最後還是由漢人來承擔他們犯下的罪惡,而即使是這樣的懲罰,也不是滿酋良心發現,而僅僅是為了鞏固其統治而已。

由於漢族奴隸的大量逃亡,使滿清統治者感到危機,認為奴隸逃亡將首先損害批頰人的利益,批頰人又是滿清立國和維護罪惡統治的基礎,於是制訂出極其狡詐陰狠的《逃人法》。其具體內容是:逃人鞭一百,歸還本主。隱匿之人正法,家產籍沒。鄰右九甲長鄉的,各鞭一百,流徙邊遠」。用白話說就是逃跑的奴隸只給予輕量的處罰,而窩藏的人則要毫無迴旋的予以抄滅,甚至株連鄉鄰。以嚴厲懲罰「窩主」為側重點的逃人法不惜株連眾多,引發公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統治集團的利益。

『陸』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出生於哪一年

黃仁宇,1918年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逝世於美國。
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博士。 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等。

『柒』 這個歷史學家是誰

歷史學家羅來利,當時他被叛源死刑關在監獄里發生的事故事是這樣的:
17世紀的歷史學家羅列最後唯有將自己的心血之作付之一炬。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某年某月某日,這位17時間的歷史學家不幸被打成死囚。在大牢里,他開始著手寫作一部構思已久的世界史,他希望能在死前完成這一工作。但一個意外改變了一切。一天,羅列無意中看到了兩個獄卒吵架的全過程。正好一位來獄中看他的朋友,也從頭到尾目睹了這場獄卒的糾紛,見到羅列後,朋友向他敘述自己見到的事。羅列驚訝地發現兩人觀察的結果大相徑庭。這一發現令他沮喪不已:親眼看到的事,兩人敘述尚且如此不同,那些千百年前的事,又如何說得清楚呢?
羅列對歷史完全喪失了信心,大概怕自己也謬種流傳,於是趕在上絞架前把已經寫成的部分燒了個干凈。

『捌』 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1860——1969)江蘇義寧(今修水縣)人,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張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是中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開創者,造就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文心雕龍講疏》《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等,帶有黨性政治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著名史學研究家,在《詩經》《尚書》以及史前史階段頗有研究,曾發表論文《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漢代學術史略》、《王肅的五帝說及其對於鄭玄的感生說與六天說的掃除工作》、《三統說的演變》、《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夏史三論》、《九州之戎與戎禹》、《鯀禹的傳說》等篇。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錢穆 (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江蘇省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代表作有《先秦諸於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是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儒家人文主義史學家的代表,他從歷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學認識的獨特性對歷史認識問題作了闡述。錢穆力圖把傳統史家從事考據所揭示的個別事實的真實構成一個前後連貫、有因有果的時間序列,力求從時間上把歷史綜合為一個發展的整體,著眼於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統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像》等。「史學本是史料學」是傅氏史學思想的最基本點,應建設絕對客觀的歷史學。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中國歷史學家,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等。雷海宗認為真正的史學不是繁瑣的考證或事實的堆砌,於事實之外須求道理,要以哲學的眼光,對歷史作深刻透徹的了解。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吳晗(1909~1969) 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人。 中國歷史學家,著有《歷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界名流青睞,帶有實用史學的觀念。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祖籍湖南長沙,《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放寬歷史的眼界》《十九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

『玖』 歷史學家是

1、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 詳細>>】
2、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 詳細>>】
3、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詳細>>】
4、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 詳細>>】
5、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

『拾』 什麼叫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也稱史學家,是指以撰寫歷史著作為職業或對歷史學的創立、發展與回應用付出的知識分子。答以歷史為自己學術研究對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該領域頗有威望的人士。從而歷史學家包括歷史記錄的編撰者和歷史材料的研究者。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幸灝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