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一歷史學題

高一歷史學題

發布時間:2021-02-21 01:18:14

A. 跟高一上學期有關的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題

淮安市2005--2006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期末調查測試
高一歷史期末考試試題

第1卷(選擇題,共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
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注意:請將第1卷的答案填入第Ⅱ
卷前面的選擇題答題欄內。
1•中國古代,在中央設相的官職以參與國王決策的歷史,至少應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戰國
2.右圖是秦陽陵虎符,銅鑄,中分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 ,左在陽陵。」發兵必須左、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後空缺部分應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3.7—9世紀末日本先後派遣13批遣唐使來唐.接待這些人的唐朝政府機構是
A.工部 B.戶部 C.禮部 D.吏部
4.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不包括
A.解除朝中大將的兵權 B.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C.由中央派遣文官擔任州的長官 D.在中央始設三省六部
5.下列關於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有①是中國地方省制的開端②是古代中央行政
制度的重大變革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④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⑧ C.①③④ D.⑧④
6.1861年,雨果在給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燒圓明園的罪行:「在我們眼中,中國人是野蠻人,可是 你看文明人對野蠻人幹了些什麼!」信中的「文明人」指的是
A.英國軍隊 B.法國軍隊 C.英法聯軍 D.八國聯軍
7.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的標志是
A.定都天京 B.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C.東征軍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D.西征軍取得鄱陽湖大捷
8.1912年清帝退位表明中國
A.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 B.封建制度的結束
C.辛亥革命的徹底勝利 D.君主立憲制的破產
9.中共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的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10.下列中共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中為抗戰勝利奠定思想基礎的是
A.大生產運動 B.整風運動 C.減租減息政策 D.土地改革
11.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的標志是
A.中共「七大」的召開 B.《雙十協定》的簽訂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
12.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代行其職權的是
A.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B.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C.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3.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憲法的會議是
A.九屆人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4.中國能夠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是
A.英國對香港租借的時間到期 B.「一國兩制」政策的靈活性
C.中國對香港擁有主權 D.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15.新中國外交成熟的標志是
A-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來 B.《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16.新中國成立後,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是 、
A.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B。尼克松訪華
C.毛澤東會見美國友人斯諾 D.基辛格秘密訪華
17.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礎的是
A.伯利克里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C.梭倫改革D.亞歷山大改革
18.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是
A.早期習慣法 B.《十二銅表法》
C.《民法大全》D.《萬民法》
19.下列國家最早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是 。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德國
20.英國「光榮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A.建立了共和國 B.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
C.建立了君主立憲制D。廢除了君主制
21.美國聯邦政府機構中擁有宣戰權的是
A.總統 B.國會 C.內閣 D。參議院
22.法國共和制度最終確立的標志是
A.第二帝國的覆滅 B.第三共和國的成立
c.國民會議的召開 D.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23.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不同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是
A.宰相對議會負責 B.宰相是內閣首腦
C.宰相對皇帝負責 D.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
24.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有 ①德國古典哲學 ②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③英法空想社會主義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實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明確提出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
A.《和平法令》 B.《四月提綱》
C.《土地法令》D.《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
26.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的標志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27.二戰後美蘇冷戰開始的標志是
A.杜魯門主義的出台 B.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C.《北大西洋公約》的簽訂 D.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
28.二戰後初期,美國稱霸全球的最大障礙是
A.蘇聯 B.中國 C.華沙條約組織 D.第三世界
29.隨著經濟實力的膨脹,日本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是在
A.20世紀70年代 B.20世紀80年代
C.20世紀90年代 D.20世紀末
30.東歐劇變中第一個發生劇變的國家是
A.波蘭 B.民主德國 C.匈牙利D,南斯拉夫

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題6分,第27題7分,共13分。要
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2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後,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認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
——以上材料選自薛金星主編《中學教材全解》
回答:
(1)據材料一說明,宰相的職責是什麼?(2分)
(2)據材料一、材料二說明,自秦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後在中央存在著什麼問題?(2分)後來明太祖採取了什麼措施解決了這個問題?(2分)
2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3年1月,法國總統戴高樂直言不諱的告訴美國記者蘇茲貝克:「首先必須要有個歐洲啊!現在對美國來說是很愜意的。有一個法國、一個德國、一個義大利和一個英國,而美國可以利用他們來相互反對……必須要有一個既有自己的經濟、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務的真正的歐洲」。
——蘇茲貝克《七大洲風雲四十年》
材料二

回答.
(1)據材料一,戴高樂總統談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2分)
(2)結合所學知識,1967年,歐共體成立時是由哪三個共同體合並組成的?(3分)
(3)據材料二說明,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又有何變化?這一變化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2分)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8題8分,第29題9分,第30題10分,共27
分。
28.閱讀下列三幅圖片,回答有關問題:(7分)

回答:
(1)圖一簽訂於哪一年?反映了中國社會性質有何變化?(2分)
(2)圖二割佔了中國哪些領土?中國社會性質又有何變化?(4分)
(3)圖三是在什麼背景下簽訂的?有何主要影響?(2分)
29.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的獨立自主外交方針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0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大突破?原因是什麼?(9分)
30.17~18世紀,英、法、美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為後來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回答:
(1)英、法、美三國各自確立了怎樣的資產階級政體形式?(6分)
(2)美國聯邦憲法體現的原則是什麼?(2分)根據這一原則美國聯邦政府分為哪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2分)
(命題:陳進才 程學軍 審核:金兆祥)
淮安市2005--2006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期末調查測試
歷史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選擇題(30×2=60分)
1-5 BACDC 6-10 CCABB 11-15 DDADC
16-20 ACCAC 21-25 BDCCB 26-30 CAABA
二、材料解析題(6+7=13分)
26.(1)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2分)
(2)相權過重,威及皇權。(意思相近即可得分)(2分)廢丞相分權於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2分)
27.(1)希望歐洲聯合,以擺脫戰後的美國控制(2分)。(2)煤鋼、經濟和原子能三個共同體組成。(3分)(3)從歐共體到歐盟;(1分)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1分)
三、問答題(8+9+10=27分)
28.(1)1842年(1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
(2)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3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分)
(3)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失敗(1分)。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
29.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3分)
重大突破: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關系正常化(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3分)
原因:中國國際威望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或支持)、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守勢。(3分)
30.(1)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共和制;美國:總統制。(6分)
(2)「分權與制衡」(三權分立)(2分);由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門。(如答國會、總統、聯邦法院亦可得分(2分)。

B. 高一必修一歷史選擇題500道

第一冊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單元核心概念:
(1)在人類歷史上,古代東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會門檻的地區。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南亞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後出現了一批早期國家。這些地區的古代居民得益於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發展了以灌溉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經濟,並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創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創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
(3)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會結構的特徵。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並逐步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一、王國的更替: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與《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蘇美爾人創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稱為「釘頭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漢穆拉比法典》(B)
漢穆拉比頒布,用楔形文字寫成。
1、目的:為了更有效地規范王國的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王國的統治。
2、內容: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
3、意義:《漢穆拉比法典》集古代兩河流域各國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的第一手文獻。
第2課 古代埃及。
一、法老專制統治: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A)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識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二、金字塔與來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徵意義(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與紙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書寫材料:筆和墨水,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
第3課 古代印度。
一、吠陀時代與種姓制度:種姓制度(B)
1、種姓制度的特點: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對種姓制度的評價: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的社會發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對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興趣,缺乏創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使印度人產生安於現狀的平和心態,有利於維持統治,維持社會安定。在農業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是緩慢的,因此,種姓制度的消極作用影響比較小,相對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優秀文化成就的農業大國。進入工業經濟時代,社會進步迅速,種姓制度的負面作用使印度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世界大潮,19世紀中期,終於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創立和發展:佛教創立的時間、創始人、地點和經典(A)
1、佛教創立的時間:公元前6世紀
2、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
3、佛教創立的地點:北印度
4、佛教的經典: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由於內容主要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4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
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傑出代表。
二、瑪雅文化:(A)
瑪雅人長於農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單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與當時希臘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步相輔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為希臘古典文化在哲學、史學、文學、戲劇和建築藝術等各個領域里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古代羅馬是繼古代希臘之後崛起於地中海地區的另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它通過不斷的對外戰爭,從一個城邦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與這一歷史發展進程相適應,古代羅馬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共和國和帝國兩個時期,並形成了以「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為標志的羅馬法律體系。在羅馬共和國統治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創立了基督教。
第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一、希臘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臘城邦制度特點: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2、古典時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是古代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這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時期,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1、特點: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漸戰勝氏族貴族的結果。
3、形成過程: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公元前5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希波戰爭之後,雅典的民主政治引來了全盛時期,即「伯里克里時代」。
4、評價: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第7課 希臘古典文化。
一、史詩與戲劇:(A)
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二、史學與哲學:(A)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譽為「三大哲人」。
歐洲語言文字中的「歷史」一詞就源於希臘語,原意為「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的。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一、羅馬共和國:(A)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二、羅馬帝國(A)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十二銅表法」(A)
1、頒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於羅馬平民為爭取自身權利而不斷斗爭,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
2、特點:是羅馬人傳統習慣法的匯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3、意義: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產生(A)
1、伊斯蘭教產生的時間:公元6世紀前後
2、伊斯蘭教產生的地點:阿拉伯半島
3、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一、攻佔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奧斯曼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人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二、帝國的統治:(B)
奧斯曼帝國佔領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和君士坦丁堡以後,控制了亞歐商路。帝國政府對過往商旅強征苛捐雜稅,破壞了地中海區域原來的商業秩序和環境,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單元 中世紀西歐
單元核心概念:
(1)中世紀西歐社會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礎之上,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是西歐封建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自給自足的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法蘭克王國的采邑改革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
(2)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過形成了等級君主制。
(3)中世紀西歐的王權與教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爭斗,阿維尼翁之囚標志著教權由盛轉衰
(4)中世紀西歐文化在各個領域多有建樹,對後世產生了相當影響。
第12課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產生:(A)
1、采邑改革
時間:8世紀上半葉
推行者: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
內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史稱「采邑改革」。
影響:
(1)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采邑連同居住其上的耕種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進程。
(2)在采邑制度下,國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
(3)法蘭克王國後期,采邑漸漸演變為世襲領地,封建領主勢力坐大,王國陷於分裂割據狀態。
2、西歐封建制度產生和基本確立的時間
產生:6世紀下半夜
基本確立:11世紀前後
二、等級君主制:(B)
1、背景: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與新興的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力圖攜手打破封建割據局面。
2、形成:自13世紀下半葉起,英、法相繼出現了新的權力機構——等級代表會議,與會者大多為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城市市民,等級君主制產生。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徵: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利。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在等級君主制時期,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漸漸集中到中央,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准權和分攤權,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
4、意義:等級君主制相對於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第14課 庄園和城市。
一、中世紀庄園:庄園的特徵(A)
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國王、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都是庄園領主。
二、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1、城市的特徵: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中世紀城市規模都相當有限,平均人口僅為數千人。一直到14世紀,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萬餘人而已。由於空間狹小,公共設施建設滯後,城市環境臟亂,一旦遇到大規模瘟疫,便會迅速蔓延。
2、中世紀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紀城市都建於封建領地之上,受領主盤剝。
目的: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營造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環境,爭取城市自治,奪取司法權和行政權。
手段: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結果:經過斗爭,部分城市獲得了完全自治權。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權,由國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處於各級封建領主的控制之下。

第二冊
第一單元 從史前時期到夏商王朝
單元核心概念: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距今1萬年前後,我國遠古先民已學會栽培稻、粟,進入農耕時代。中國是世界農業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時期時代的考古發現,揭示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滿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點。夏朝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歷史轉折。到商朝,國家形態是以商王為天下共主的方國聯盟。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特別是精美的青銅器製作技術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說明商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發達的文明古國之一。
第1課 中華文明的搖籃
一. 原始農耕(A)
⒈ 出現時間:距今1萬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
⒉ 概念:以栽培穀物、馴養牲畜取代採集與漁獵。
⒊ 地位:中國是世界農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 特點:南稻北粟的格局(粟類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別同時起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⒋ 意義:
⑴ 是生產性經濟活動的產生,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
⑵ 為人類提供了持續穩定的食物來源。
⑶ 人類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
⒌ 典型:陝西臨潼的姜寨遺址體現了早期的農耕聚落是一種共同生產、平均分配的血緣共同體,表明當時處在原始社會階段。
二. 中華文明的起源(A)
⒈ 炎黃傳說
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主要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⒉ 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徵和核心地區。
考古資料表明,最遲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已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地區。
第2課 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從「公天下」到「家天下」(A)
⒈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儒家典籍《禮記?禮運》說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後進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為公」的社會,「小康之世」是「天下為家」的社會。
⒉ 夏王朝和國家的基本特徵
從文獻記載來看,夏朝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世襲制、設官分職、軍隊、監獄、刑法等是其具體體現。
二. 二里頭文化與夏史探究:二里頭遺址(A)
1.考古發掘顯示:與文獻記載中的夏朝在時間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遺存。
2.二里頭社會的分化和居民的經濟生活
宮殿式建築的出現,說明了二里頭社會的分化已很明顯。二里頭居民的經濟生活大體以農業為主,農具有石制和骨質的鏟、鐮、斧等;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羊等。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大多屬於禮器和祭器。
三.用文獻與考古相互印證的方法探究歷史(C)
1.二重證據法:20世紀初,歷史學家王國維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證明「紙上之材料」,即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相互印證,也引申為不同來源史料間的相互印證。
2.實踐:參照文獻《禮記?禮運》與考古發掘成果——二里頭遺址相互印證展現夏朝國家、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第3課 商朝與青銅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湯完成了滅夏事業,建立商朝。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解讀,以及河南安陽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資料的發掘,商朝已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歷史也因文獻、甲骨卜辭和考古資料的多重印證而成為信史。
二.青銅時代
⒈司母戊鼎(A)
商朝青銅器的代表,製作精良,造型獨特,紋飾瑰麗,表明商朝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日趨成熟,為世界青銅文化史上所罕見。
2.商朝青銅器的特徵(A)
商朝的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青銅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數量組合,是器主等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徵,專用於王室與貴族的禮典、祭祀等活動,被賦予溝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權力的功能。
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記載占卜情況的古文字,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字。真實記載了商朝社會各領域的歷史狀況,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資料。
第二單元 從周王朝到秦帝國的崛起
單元核心概念:
西周確立的封邦建國體制,周公倡導的德治與禮制,是周王朝的兩大創設。經歷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中央集權官僚體製取代了封建世襲貴族制,大國兼並戰爭催生了「天下定於一」局面的產生。急劇的社會變動,推動了思想家的活躍和思想創造力的發揮。「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古代歷史上燦爛的思想學術奇觀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
第4課 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一. 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戰滅商,建周,定都鎬,史稱「西周」。
二. 封邦建國制(A)
⒈ 目的:對新征服的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⒉ 內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後裔和原殷邦方國的首領。以武力為後盾,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方國間,達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 影響:實現了對殷人的合圍控制,提高王權,周王成為天下共主。
第5課 社會變革和百家爭鳴
一. 東周的建立(A)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東遷後的周朝稱為「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時期。
二. 社會大變革:經濟領域的變革是最深刻的變革(B)

1.經濟技術: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
2.經濟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
3.階級關系:自耕農和新興地主的出現。
4.社會分工加速: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私人手工業與商業的活躍。
三. 百家爭鳴(C)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由於「士」對社會變革的態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關於治理社會、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諸子百家
⑴ 儒家
① 創始人:孔子。發展了周公的禮治思想,創造出「仁」這一核心觀念,倡導「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為「禮」輸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為最高目標,試圖以倫理道德來規范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
② 孟子:由「仁」發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釋孔子的「禮」,熔禮、法於一爐
⑵ 法家:興起於戰國初期,韓非、李斯
正面肯定當時的社會大變革,提倡「法治」,倡導激進的功利主義,主張實行君主集權制度,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受到當政者的歡迎。然而其提倡專制獨裁、嚴刑峻法等,消極面也十分明顯。
⑶ 道家:春秋時期,老子
對現世政治持否定態度,主張「無為而治」,幻想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鄙視世俗的物質享受和對財富權力的追逐,具有對事物恆變、矛盾對立的轉化的樸素的的辯證法思想。
3.意義: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學術思想最為燦爛的一頁,是我國後世學術思想的源頭。
第6課 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一. 從列國紛爭到秦統一(A)
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2.商鞅變法
背景:戰國初期,秦國國勢日弱
目的:富國強兵,兼並天下
內容:廢除井田制度,獎勵農耕。廢除世卿世祿、建縣制和什伍連坐。
影響:秦國由弱變強,為統一奠定基礎。
3、秦的統一.:BC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建立
二.皇帝與中央集權體制(C)
1.目的:為了有效控制大一統的局面,秦朝統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
2.內容: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嬴政自稱「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職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諸卿。一切軍國大事均由皇帝裁決。地方政府為郡、縣兩級,郡縣的長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⑴ 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
⑵ 建造馳道和直道,以保證政令的暢通。
⑶ 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侵擾。
⑷ 開邊移民,以充實邊地實力。
⑸ 焚書坑儒,以統一思想輿論。
4.影響:秦創立的中央集權體製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
第7課 秦末農民起義

一. 秦的暴政(A)
⒈ 表現
(1) 徭役繁重,過度徵用民力。
(2) 賦稅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罰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適合統一後社會發展的需要,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2、結果: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的局面。
二. 秦末農民起義:第一次農民起義(A)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三. 楚漢戰爭和西漢的建立(A)
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為爭奪權利而展開了「楚漢戰爭」,劉邦獲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第三單元 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分合
單元核心概念:
漢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養生息,國力有所增強。在此基礎上,漢武帝加強集權,外御強敵,使漢代聲威遠揚四方,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強國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漢王朝從衰亂中挽救過來,重振國勢。然而以豪強地主為社會基礎的地方勢力日漸膨脹,最終演化為三國鼎立、南北長期對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的推進,為歷史進程增添了新的動力,中國走向新的統一。
第8課 大一統帝國的重建
一、 漢承秦制(B)
漢朝建立後,漢統治者繼承秦朝的中央集權體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縣制。)
但是,劉邦借鑒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訓,分封同姓諸侯,形成郡縣與封國並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權,導致「吳楚七國之亂」。
二、黃老思想與文景之治(A)
1.黃老之學以道家為主,又兼采儒、法,主張守道尊法,禮法並用,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2、漢初統治者實施黃老思想的原因
(1) 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迎合漢初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願。
(2) 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後幾十年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需要恢復發展。
(3) 與漢初統治者朴實謹厚的作風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時期,採取「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倡導以農為本,下詔減免田租;廢除秦朝留存下來的嚴刑苛法。這一系列輕徭薄賦、省刑約法的措施,為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社會景象,史稱「文景之治」。但豪族勢力膨脹、土地兼並、貧富分化等社會不穩定因素凸顯。
第9課 漢武帝時代
從「無為」到「有為」:漢武帝加強皇帝集權(A)
⒈ 政治上
(1)實行內外朝制:由皇帝與親信近臣形成了宮廷的決策核心,稱為「內朝」或「中朝」;而以丞相為首執掌政務的政府機關,稱為「外朝」。
(2)創設「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監察官員,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
(3)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權利,大體消除了漢初郡國並行制帶來的負面影響。
⒉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⑴ 手段:設五經博士,將儒學定為官學;建太學,授五經,從中選拔官吏。郡縣的學校也配有經師授學。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禮儀制度,實質是「儒表法里」。
⑵ 影響:儒學成為「經學」,成為官員選拔、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為儒學學者置身仕途開辟了道路,「通經致用」成為古代學者的普遍追求。儒學成為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第10課 東漢的興衰
一.東漢的建立(A)
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二.東漢的衰敗: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A)
1.表現:
①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成為官宦世家。
② 經濟上:建立自給自足的大庄園,驅使大量依附農民從事農業、手工業生產
③ 軍事上:擁有「家兵」、「部曲」之類的私人武裝。
④ 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學的文化優勢,把持地方輿論。
2.影響:東漢後期,豪強地主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集權統一王朝構成巨大威脅。黃巾起義後,各地豪強紛紛起兵,演變為一場軍閥大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第11課 割據和分立
一.三國鼎立(A)
1.赤壁之戰:208年,曹操親率20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殲滅孫權、劉備。軍事是處於劣勢的孫、劉聯合抗曹,雙方在赤壁隔江對峙。孫劉聯軍運用火攻打敗曹操。
2.三國鼎立格局的最終形成(A)
220年,曹丕廢漢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南京),史稱孫吳。三國鼎立的格局最終形成。
二.區域經濟的發展(A)
⒈ 背景
⑴ 漢末的戰亂集中發生在中原地區,北方人口被迫向長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區轉移,為南方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
⑵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各方為增強自己的實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動各業生產,促使地方經濟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⒉ 區域經濟的發展
⑴ 曹魏:推行軍屯、民屯,對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具有不少作用。
⑵ 蜀漢:興修水利、開展屯田,發展農業。推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的發展。開發少數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⑶ 孫吳:自然條件優越,水稻種植、絲麻紡織、銅鐵冶煉、瓷器燒造等都有明顯發展。濱海枕江、河網密布的地理環境使造船技術日益進步。使「山越」人與漢族農民同居共耕,推動了山越人經濟文化的進步,加速平原沃野的開發。
第12課 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一.南朝與北朝(A)
⒈ 魏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 東魏 北齊
十六國 北朝:北魏
魏 西晉 西魏 北周 隋

吳 東晉 南朝:宋 齊 梁 陳
2.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
後續需要的話可以留個郵箱給我 有ABC分級的哦~

C. 高一歷史題——簡單

因為進化論本身就有局限性,尚未完善,進化思想也只不過是另一種宗教罷了。內

我們一般人所持的進化容論觀點主要是從老師那裡聽來、教科書上看來的,並未對進化論的立論依據作過深入考證。試問,在今天仍相信進化論的人中,有多少人讀過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原文版呢?就我所知,認真把《物種起源》的中譯本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的人也不多。

美國是以基督教思想立國的國家。基督教信仰一直是美國民主政體的道德基礎。
直至最近30年,宗教影響才在美國法律,政壇中漸漸淡去

D. 高一歷史題目

1.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
隨著農村斗爭的開展和農村根據地的建立與擴大,黨開始懂得了在農村區域實行武裝割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但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凝結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探索。而毛澤東是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保存、恢復和發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
介紹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嚴重轉折關頭,他不僅表現了政治上的極大的堅定性,而且顯示了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傑出的創造才能,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深刻地總結了黨和人民奮斗的經驗,正確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特殊規律,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在實踐上,毛澤東率先自覺地把武裝斗爭的攻擊方向首先指向了農村。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命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回湖南發動和組織秋收起義。在秋收起義部隊進攻長沙的計劃受挫之後,毛澤東率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開始了中國革命重心的偉大轉移。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轉戰到達井岡山,兩軍勝利會師。這樣,工農革命軍的力量由2000人增加到1萬多人,大大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力。
第二,在理論上,毛澤東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井岡山的斗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對本本主義》
2.土地路線和綱領的形成

(1)井岡山土地法
(2)興國土地法
(3)1931年土地路線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堅定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至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定了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
作用:在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極其嚴重的條件下,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得到堅持和發展,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進行了土地革命,為農民利益而認真奮斗,從而贏得了中國革命的主力軍——農民的擁護與支持。
3.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取政權的理論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取政權的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在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作堅決斗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二,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到1930年初,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建立了大小十幾塊農村根據地,紅軍發展到7萬人。這些根據地的開創和發展,為爭群眾,積蓄革命力量,開展土地革命,動搖國民黨的統治基礎,推動革命高潮的到來,發揮了巨大作用。

E. 高一歷史經典例題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
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
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於唐代
2.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 宗法制 B. 郡縣制 C.君主專制 D. 中央集權制
3.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說:「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縣制為「公天下」之開端,主要體現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更有利於皇帝集權
C.制度法令的統一 D.依據才幹政績任免官吏
4.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
5.元朝為加強中央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分別設置了
A.中書省、伊犁將軍 B.宣政院、中書省
C.伊犁將軍、澎湖巡檢司 D.宣政院、澎湖巡檢司
6.漢代以來,某地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重器,青銅銘文多涉及諸侯戰爭、土地交換等內容。學者推斷此地應是
A.夏人的活動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宮遺址 D.漢初同姓王的封國
7.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創造了許多處理民族關系的成功經驗。下列史實中,發生在清朝的是
A.與吐蕃和親、設置羈縻府州 B.設置典客主管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
C.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D.冊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區喇嘛教務
8.科舉制是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下列各項中,確切反映唐朝科舉制情況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 B.採用八股考試方式
C.分進士等科目考試 D.要求應試士人熟讀四書五經
9.班超投筆從戎,立功西域,為封為定遠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動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護,管理西域 ④大敗被匈奴,使其政權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柳宗元認為,秦末農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縣制與秦末農民戰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
C.郡縣制有利於中央集權統治 D.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11.《朱子語類》雲:「唐制: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或存未當,則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對此理解有誤的是
A.體現三省分權制 B.完善中央監察機制
C.減少行政決策失誤 D.分做相權加強皇權
12.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
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 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13.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在唐代備受青睞,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這一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學喪失了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
C.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 D.唐朝人喜愛南朝文化
14. 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剋解釋朝代更替,成為「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漢代被稱為「火德」,通過「禪讓」代漢的曹魏應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15.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土德」,通過「禪讓」代魏的兩晉應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16.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廣而險遠,……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於帝師。」這里的「官」隸屬於
A.宣政院 B.中書省 C.理藩院 D.行中書省
17.詩人左思在其《詠史》中濃郁悲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造成這一社會狀況的制度原因是
A.徵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18.柳宗元《封建論》載:「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這一論斷的歷史時期是
A.秦朝 B.西漢 C.南北朝 D.唐朝
19.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對貴族的斗爭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社會因素是
A.平民開展暴力斗爭 B.代表平民利益的領袖不斷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債奴 D.平民中新興工商業者力量壯大
20.從適用范圍看,《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制定的
A.適用於所有羅馬人的法律 B.調整國內民族關系的法律
C.調整公民內部關系的法律 D.調整羅馬人與外來人關系的法律
21. 「法律條文沒有作出規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隸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據某某法律,我認為此奴隸應歸我所有。法官確認後才能受理。」這一描述主要說明羅馬法
A.重視法律程序 B.保留習慣舊俗
C.強調法官至上 D.體現人人平等
22.從地方行政組織來看,呂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國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這三個先後相繼的時代。其中與「封建時代」相對應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漢 D.宋代
23.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講述了諸侯國因信守義務,蜂擁而至勤王的故事。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禮樂制度
24.秦始皇所創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對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響,這些制度是
①郡縣制 ②王位世襲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長子繼承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 「秦始皇設職授官,從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開始,從另一面看卻是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26.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規定諸侯王死後,嫡長子可繼承封地的一部分,餘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這項措施的影響是
A.宗法製得以恢復 B.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C.分封制被徹底取消 D.地方取得較大自主權
27.著名學者錢穆認為,唐代「在三省體制下,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後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錢穆先生的觀點是
A.唐朝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 B.唐朝三省相互牽制
C.唐朝皇帝還未擁有足夠的專制權力 D.唐朝實行集體決策機制
28.唐朝後期「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於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舊唐書》中的這則材料實質上反映了當時
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 D.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矛盾
29.安徽鳳陽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下列關於朱元璋的說法正確的是
A.駕崩後廟號稱「明太祖」 B.創立軍機處以加強君權
C.開創內閣制以輔助丞相 D.結束科舉制以促進民主
30.某本古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上諭文武百官曰:『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於輔弼,以臻至治。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紀綱。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結於眾舌,朋比逞於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賴神發其奸,皆就殄滅。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據此,這位「上」應該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鞏固反饋:
1. D 唐代諫官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即從某個側面說明了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於唐代。A君權「不受制約」提法錯誤;宋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B排除;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向皇帝負責,C項也不對。
2.【解析】A 宗法制把家、國聯系在一起,為人臣者忠於君主,為人子者孝順長輩,忠孝觀念根源於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評:這道題可能有學生考慮到「忠君」,會選擇「君主專制」,本題的干擾項有點難度。再看源頭,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解析】D 此題考查學生解讀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讀秦始皇時期的郡縣制,也體現研究性學習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縣制「公天下」,郡縣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貴族爵位更利於國家政局的安定。故選A。
4.【解析】C 此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諸侯國:魯、齊、燕、衛、宋、晉。此題也是對西周分封形勢圖的釋讀。
5、【解析】D 此題考察第3分冊第22課元朝的統一一課內容,是最基礎知識的檢測。中書省管轄大都及其周圍地區;伊犁將軍(清朝設立),管轄新疆天山南北的軍務與民政。
6.【解析】B 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社會動盪,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了急劇的變革。最深刻的變革來自於經濟領域。各國之間不斷開辟農耕熟地,耕地不能轉讓買賣的規定也逐漸失效。所以根據材料敘述,應該是B。周朝,尤其是東周時期,正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7.【解析】D 考基本的記憶內容。注意時間信息「清朝」。「與吐蕃和親、設置羈縻府州」發生在唐朝,「設置典客主管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發生在秦朝,設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項。清朝康熙帝時冊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區喇嘛教務,正確答案為D項。
8.【解析】C 抓住時間信息「唐朝」和關鍵信息「科舉制」。「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薦官薦舉,排除A項。採用八股考試方式是在明清時期,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故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唐朝科舉制的含義就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故正確答案為C項。
9.【解析】B 考查基礎知識,②是張騫,④竇固、竇憲先後大敗北匈奴,其政權瓦解。
10.【解析】C 題目給了三句話,最後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制有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因此選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夠全面。材料無法體現郡縣取代分封的歷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權之得,因此排除D。
11.【解析】B 此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顯然根據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確的。B選項轉換換了概念,它不屬於監察范疇。【啟示】新課程一標多本,但歷史基本概念是不變的。對歷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後高考必然會考到的。
12.【解析】C 這是宋代分割相權採取的措施,為了集中皇權,分割相權,宋代設立中書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從而達到集中皇權的目的。故本題答案為C。
13.【解析】B 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文選》中選錄了自先秦到齊梁時期的許多詩文作品。本題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就沒喪失過獨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實;其次是唐宋時期,是我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故C項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不符合史實;第三,唐朝人喜歡南朝文化太過牽強,應排除。唐太宗時期,實行進士科考詩文策論,符合題意。
14.【解析】D 本題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問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題的關鍵詞是「禪讓」。而「禪讓」是指古代帝王讓位給有才能的人,如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據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火德」後應為「土德」。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15.【解析】A 土生金,木克土。通過禪讓,魏與西晉應屬於相生關系,故選A。
16.【解析】A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區。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故正確答案為A。
17.【解析】C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顯然造成這一狀況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正確答案為C。
18.【解析】B 漢初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故正確答案為B。
19.【解析】D 此題考察對基礎史實的識記。隨著古代雅典工商業的發展,雅典城邦中出現了工商業奴隸主階層,他們對舊貴族的政治專權十分不滿,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並最終取得勝利。
20.【解析】C 此題考查對《十二銅表法》准確把握,《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協調的是羅馬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貴族和平民屬於公民內部之間的關系,故選C。
21.【解析】A 「公民要求法律援助就要先找法官,向其申明,法官確認後才能受理」說明羅馬法重視法律程序。故正確答案為A。
22.【解析】A 「部落時代」指原始社會,「郡縣時代」指秦朝。「封建時代」指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以達到封邦建國的目的,故稱「封建時代」。
23.【解析】B 本題主要考查分封制,以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為切入點,分析題干里的信息「諸侯國因信守義務,蜂擁而至勤王」,從而聯想到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24.【解析】D 本題考查學生區別歷史概念的能力。解答的關鍵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縣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運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
25.【解析】D 郡縣制下,郡縣的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6.【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據勢力,使王國越分越小,無力對抗中央。
27.【解析】C 從材料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下,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皇帝還未擁有足夠的專制權力。A、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
28.【解析】B 根據材料中的提示「文武將吏」和「朝廷」可以判斷是藩鎮割據現象,屬於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正確選項是B項。
29.【解析】A 軍機處始於清朝,排除B項;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加強皇權,排除C項;科舉制結束於清末,排除D項。皇帝死後有年號、謚號、廟號之分,「明太祖」屬於廟號。
30.【解析】C 材料反映了廢丞相,六部直接隸屬皇帝。由此可以判斷是明太祖。

F. 高一歷史 學考復習題

其實第二問應該書上有列的123的,不過好久沒看書了,記不得書上的那種教條了。我就用自己的話答好了
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革命派的改革有三處:一是,宣布新的政權由平民組成 。二是,表達了在這個政權里,平民掌控著絕對的權力。而且只要是我國國民,都有參與政事的權力,人人平等。 三是,表達了堅決反對帝制的決心,如果有人想復辟封建帝制,人人得而誅之
3)參照材料34看,兩國在選擇和設計本國民主模式的時候,都沒有直接選用別國現有的模式,而是選擇制定符合自己國情的模式。至於我國的民主建設的成就有: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施行了無產階級人民民主專制、創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各族人民能平等的參與政事等等(說實話這道小題的後半個問題你應該在書上找,這書上必定是要大書特書的,但是很顯然,我不知道啊)
4)(這道的答案我覺得書上也該有,就在這四個相關材料的課時結尾,以下是我胡掰的)人類是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的。人類的歷史實際上就是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的斗爭史,被壓迫的人民通過漫長而不懈的反抗一步步的為自己贏得自由的空間。這個過程是血腥的,充滿了就義者和背叛者,但是人類最終還是走到了人人平等、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時代,剝削階級最終會被被剝削者打倒,整個人類最後都會走到共產主義的懷抱里去的。

G. 高一歷史題

C「立醫師,不受謝金,公義者司其事」

H. 高一歷史上冊選擇題

一、C【資產階級改良派、維新派重要思想家嚴復翻譯了英國赫胥黎的著作《回天演論》,強調適者答生存劣者淘汰,進化論主要是適應改良派要求當局改變政治體制以擺脫落後局面的政治主張。】二、C【三世說是中國的一種社會歷史學說,認為人類社會是沿著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順次進化的過程。此說源於古代,由近代康有為系統化,成為社會維新的理論基礎。】三、D【意思是:怎麼樣才能夠鞏固國家?回答說,剋制外敵。怎麼樣才能夠克制外敵呢?回答說,使本國富強。那怎麼樣才能夠是本國富強?回答說,主要是培養人才管理國民。如果國民不聽從管理培養,就用法律強制約束。】(嗯,自己做的,不知道是否正確哦~~~還望樓主再三思量)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學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