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緬甸拳的歷史發展
傳說早在1400年前,緬甸拳已經產生雛形,緬甸人民在戰場上發展出了以殺敵為最終目標的緬甸拳法,隨後緬甸拳
被當地居民變成為一種民間的體育項目。作為一個並不強大的民族,緬甸歷史上戰爭不斷。歷史證明多災多難的弱小民族或戰亂頻繁的多民族地區往往是兇悍武術發源的場所,因為戰爭和自衛是武術發展的根本動力。緬甸拳正是緬甸人民為了殺敵自衛而創造出來的拳術。東南亞人種身材相對較小,絕對力量不強,但身體控制能力和靈活度相對高。沒有強大力量就只能靠技術來彌補殺傷力不足的弱點,而靈活的身體條件是將技術融入戰爭和打鬥的基礎。歐洲的格鬥技是以上肢雙手動作為主,因為歐洲人種的力量素質相對較大,拳頭已有足夠的殺傷力。反之東南亞人種素質上的制約迫使緬甸拳將人體能運用的所有攻擊部位都運用出來,頭頂、肩撞、掃蹬、飛膝、砸肘,人體堅硬有力的部位在緬甸拳中全部被發揮到極致。更致命的是緬甸拳陰狠毒辣,一旦發動攻擊立體攻勢一環接一環,直到重創對手,緬甸拳是在戰場上進化出的致命武術。1824年,英國加緊對亞洲的殖民擴張,緬甸首當其沖。3月5日英軍向緬甸正式宣戰,發動了第一次侵略緬甸的戰爭。英國軍隊入侵緬甸時,盡管在武器裝備上英軍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但緬甸軍隊的緬甸拳也讓英國人吃盡苦頭,英國軍隊把使用緬甸拳的英勇士兵稱為「極可怕的敵人」。經過近2年的鏖戰,英軍經歷了初期的失利後最終迫使緬王孟既簽下不平等條約。英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緬甸,緬甸開始走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因為緬甸拳在戰場中的強大威力讓英國士兵心悸,英國軍隊統治緬甸後頒布法令禁止緬甸拳的傳播,緬甸拳只能在地下秘密流傳。
1930年,緬甸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由塞雅山領導發動了武裝起義,緬甸拳作為反抗強暴的武術再次重現活力。1933年緬甸北部成立「軍事體育會」,體育會主席哈度提倡以全面實用的戰鬥技術訓練會員,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當時緬甸拳宗師宇巴丹致力整理和改良緬甸拳技術,並成立國際斌道總會,緬甸拳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發展。二戰期間,緬甸被日本佔領,但因為日本民族對於格鬥技術的痴迷,緬甸拳不但未被禁止,反而加大了與日本武術的拳術交流,緬甸拳術在不斷交流中再次得到發展。1948年緬甸獨立,緬甸拳被列入學校課程和三軍訓練項目,緬甸拳成為全民運動,首屆全國緬甸拳賽也在當年舉辦。1952年第二屆緬甸拳賽舉辦,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之後每年的國慶,春節等重大節日緬甸政府均會舉辦緬甸拳賽,以娛樂民眾。當時的緬甸拳賽的形式極為原始、規則開放近乎無所不包,不僅拳腿膝肘開放,肩撞頭頂和摔法都可以使用,比賽激烈異常,經常看到雙方不顧防守的全力拚打。由於緬甸拳倒地後不許繼續進攻,所以很多選手都喜歡使用一些飛腿飛膝的大幅度動作,這樣的動作勢大力沉在硬攻中不容易吃虧,同時倒地後也屬於變相的自我保護。緬甸拳師上台作戰均為徒手,不帶拳套,拳腕以綳帶扎緊增加打擊力度。如此近乎野蠻的規則下,緬甸拳賽KO率極高,很多比賽都以一方拳師被擊昏或不能繼續戰斗而結束,比賽中也不乏重傷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緬甸拳的殘酷讓西方武術界震驚,而獨特的緬甸拳技術也給當時保守的西方格鬥擂台帶來新的元素。著名的緬甸拳手,宇巴丹之子孟紀在緬甸本土、日本和美國先後出場96次,在緬甸拳和拳擊比賽中共獲勝66次,並身體力行的為推動美國全接觸空手道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在美國擂台享有盛譽。
Ⅱ 描述中國古代拳搏發展的歷史過程
描述中國古代全國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國古代全國發展經歷了上千年的歷程,逐漸傳播下來。
Ⅲ 滑拳的發展歷史
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明朝末年,倭寇經常侵擾中國東南沿海,
帝命戚繼光為抗倭大將,並詔書天下,聚兵東征,抗倭保國。新疆回族查密爾(尚義),出於愛國,應征東來抗倭。但是由於路途遙遠,氣候多變,長途跋涉中,經魯西染病。後經當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漸康復。為報答關照之情,查尚義將自己武藝悉心傳授給回族鄉親。他逝世後,人們方便把他傳授的武藝命名為查拳,以資紀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師弟滑宗歧所傳,故有「查滑不分」之說。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祿山舉兵叛
亂,連陷兩京。唐肅宗借大食國、回仡、南蠻等國的聯軍二十萬.平定叛軍,收復兩京(見《舊唐書·大食傳》和《舊唐書·代宗本紀》)相傳。大食國將領艾斯、吳艾斯、嘎新三人在平定安史之亂時陣亡,唐朝皇帝為這三人在冠縣城內南街修建了~座大寺,並派隨從人等看守管理.這可能是冠縣最早的「回人」。在安史之亂快結束時,有一位叫滑宗歧的回族將領.因負傷且水土不服,病倒在冠縣,當地的人民就把他護送到回族聚居地張伊庄調養。滑宗歧痊癒後.為報救助之恩.就把祖傳的武術「架子拳」傳授給了村裡的年輕人。後來.他又把師兄查元義(又名查密爾)從西安請來一起傳教武藝。查元義也是一名驍勇的戰將,尤善「身法勢」拳。滑宗歧所傳的「架子拳」又叫「大架拳」。動作舒展大方,飽滿有力,節奏明快。招法清晰。「身法勢」又叫「小架拳」.動作緊湊,快速有力,節奏鮮明.攻防嚴謹。後來,查元義、滑宗歧相繼故去.們為了不忘恩師,就把查元義所教的拳稱為「查拳」,把滑宗歧所授的拳稱「滑拳」。因為他二人是師兄弟,又同時教的武術。查、滑就作為一門,不分家,同時流傳下來。冠縣的正宗傳人可往上追溯到明朝十四代,再往早說就沒有文字可考。只是傳說罷了。
滑拳重視彈腿,拳套共分10路,每路有30~60個動作。第一、二路又各有副拳一套,正、副套路又有一剛一柔的技術要求。構成查拳體系基本動作和技擊方法的步型、步法、手型、手法、腿法、平衡、跳躍旋轉、擊、刺、劈、砍等。查拳有以下4個特點:①姿勢舒展,動作緊湊。②動迅靜定。③發力順達,節奏鮮明。④協調完整
Ⅳ 「有歷史傳奇故事情節"的武術門派或拳種都有哪些
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
太極張三豐
八卦掌 董海川
形意拳 李洛能
迷蹤拳 精武門——霍元甲
截拳道 李小龍
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Ⅳ 內家拳的歷史
拳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武)文化形式,伴隨著中國文化幾千年,伴隨著中國人格鬥、健身、養生幾千年。《易》是漢文化的根源,拳是「易上手」與「易上身」的實踐體驗。
內家拳源於宋時張三豐、武當張三豐,是指內家拳的另一大來源——道家理論、功法。大槍在戰場上的應用也更加廣泛。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張三豐得陳摶老祖及火龍真人的教導,有感於自己所習道家丹道功夫,遂將之與武術相結合。於是輝煌燦爛數百年的內家拳誕生了。後張三豐苦心求道終有所成,傳說成仙。其著述主要為丹道。後明成祖大修武當。亦使得張三豐內家理論和丹道理論都得以傳之後世。明中期,張三豐所創內家理論經過不斷發展至張松溪時已然完善成型,影響愈來愈大。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武學也大發展。職業武術家也越來越多。一些主要修習大槍術的武術家接受了內家拳理論。並加以發展創新,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四明松溪原始武當內家拳風格的內家拳。至清末民初,由楊、李、董三人將此風格內家拳真正推廣開來、大行於世。再到孫祿堂天下第一,使此風格內家拳徹底走上巔峰,成為國人習武的主流。因此道、槍二者可謂是內家拳的兩大來源。再說少林、武當。其中少林是禪宗祖庭。少林拳要禪武合一,實際上佛教禪宗禪法自有傳承(主要在江南),並不在少林。許多外家拳也不是在少林所創,天下武功出少林也只是影視劇奠定的。武當是道教聖地。其全真和正一派都有。武當內家拳偏重於丹道、養生,但是許多武當道士只修丹道、不習武。
Ⅵ 請介紹一下:庚子拳變這個歷史事件
也就是抗擊八國聯軍的愛國集團——義和團
義和團運動是光緒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99年~1900年)發生在中國北方的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
19世紀末,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義和團,原名為義和拳。發源於山東,它是在反洋教斗爭的基礎上興起的。義和拳同白蓮教、八卦教有源流關系,以設拳廠、練拳術等方式組織群眾。參加者大多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群眾。1898年10月,在趙三多、閻書勤等人領導下,梅花拳(民間秘密武術團體)聚眾三千多人,在山東冠縣梨園屯攻打教堂,遠近震動,揭開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這是首次以義和拳的名義發動的反教會武裝斗爭。義和拳組織之名,實始於此。此後,「趙三多為統領,嘯聚數千人,蔓延十餘縣,聲威大振,風鶴頻驚」
(《冠縣志》)。其他一些地方的群眾反教會斗爭組織(如大刀會)也打出義和拳的旗號。在山東西部運河沿岸的外國教堂密集地區,義和拳的聲勢最大,其中在茌平縣設立拳廠的就有八百多處。僅半年多的時間,義和拳的活動范圍擴大到全省大部分地區。
Ⅶ 長拳的歷史淵源
「長拳」一詞抄最早記載於明朝戚繼襲光《紀效書·拳經提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清朝中葉,又有太極長拳一百零八勢的流傳。王宗岳的《十三勢歌》中說:「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這里所提「長拳」實為太極拳,與當今長拳內容相差甚遠,是兩種內容、特點截然不同的拳種。
Ⅷ 太極拳有什麼歷史軼事啊
宮抄白羽武俠小說代表作襲《偷拳》,故事講述楊露蟬世居冀南廣平府,務農為業,承先人的余蔭,席豐履厚,家資富有,但卻生而孱弱,從小多病。他父寵愛弱子,恐其不壽,教楊露蟬讀書之暇,跟從護院的武師李德發,習練武技,藉此強身健體;又買些拳圖劍譜之類... 後為了投師陳長興學習陳式太極拳,不惜裝啞巴,做討飯的,凍得昏迷過去了,這才進得到陳家做了家丁,才有機會「偷拳」學藝,正是一顆痴學的心打動了陳長興,陳長興將一身功夫都教給了他。後來,楊露禪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了楊式太極拳,成就一代宗
這是一個小說,不過倒是關於太極拳的故事
Ⅸ 庚子鬧拳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庚子鬧拳是指庚子國變。
由於列強欺凌過甚,激起中國百姓普遍的憤恨,造專成義和團的興起,以屬「扶清滅洋」為號召,拔電桿、毀鐵路、燒教堂、殺洋人和教民。清政府聽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殺光洋人,便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對八國宣戰。
為撲滅義和團的反帝斗爭,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於1900年6月,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
最後導致中國陷入空前災難,險遭瓜分。1900年,是中國農歷庚子年,這場100多年前爆發的動盪也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庚子國難」。
歷史評價
庚子國變後中國主權徹底淪喪。庚子國變為中國人不堪外國人壓迫之民族排外運動,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炮火相抗,愛國精神可嘉,行動卻愚昧。
李大釗在其《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說:「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
經此事變,清廷已成風中殘燭,中國人則在受盡屈辱之後,更迫切地追尋振興國家之道。
Ⅹ 地趟拳的歷史淵源
作為優秀的漢族武術拳種之一,地趟拳在中國古代盛行於山東省一帶和江南地區,
至近代則遠播各地,特別是河北省和四川省還出現了許多高手。關於地趟拳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在醉拳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區別是醉拳以醉形進行摔跌,而地趟拳只有摔跌而無醉形;另一說是各種拳術都摻用摔跌動作,只是地趟拳以摔跌動作為主,古稱「九滾十八跌」,俗稱「就地十八滾」等。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載有「山東李半天之腿」、「千跌張之跌」的說法,可見地趟拳的產生歷史很久。《紀效新書》 載有 「 滾躺刀」、「 滾躺雙刀」、「滾龍槍」等,都是用摔跌動作以克敵制勝的。
流傳於山東省的地趟拳中,有華東拳(三路)、百馬下山(二路)、十六腿與對打(二人相對練習)等招式,據說醉拳由於其內容多跌撲滾翻動作,故又被認為是「地趟拳」的一種。實際上醉拳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底功法,而醉八仙拳則是取名予八仙(漢鍾離、韓湘子、呂洞賓、曹園舅、何仙姑、藍采和、張果老、鐵拐李)的八種招式而成,這八仙相當於日本的「七福人」(日本民間守護神),每一位仙人都有其特殊的醉態,而這些姿勢即被改成醉法的招術,由此醉八仙拳中,有些姿勢才相當困難,如凌空翻轉或單手手倒立等招式,在學習上相當困難。不過地躺拳的拳法並不是從頭到尾都在地上翻滾,有些招式也包括一般拳法中擊打、腳踢等技術。此外,這一門派的打鬥招式,除了使用拳法之外。也有同樣在地上翻滾進行的地躺單刀、地躺雙刀、地躺九節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地趟拳列為武術比賽項目,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