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蕭山歷史學家

蕭山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21 00:22:10

Ⅰ 臨浦的當代名人

孔憲珍,字憲熙,號和軒,浙江蕭山臨浦自由孔人,遷居四川成都華陽縣。授四川太平縣典史。 孔慶餘,字保滋,生於同治七年八月初五,住四川成都華陽縣,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歷任民國四川軍政府司法司次長,四川省福建省等審判庭推事。 孔慶之,字緘三,生於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卒宣統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住四川成都華陽縣,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 孔慶成,字笙三,生於光緒三年(1877年)二月二十七日,住四川成都華陽縣,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光緒癸卯恩科舉人,江蘇即用知縣,民國山東縣知事,歷任江蘇江陰縣知事山東日照縣知事,四川督軍署秘書。 孔慶叡,字韋虎,生於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初七,住四川成都華陽縣,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早年留學歐洲,習軍事,畢業於比利時國武備大學,陸軍步兵上校。在巴黎參加興中會,為國民黨左翼人士,政治上失意後轉入學術界,曾任黃埔軍校第三期上校工兵教官、第四期編譯處處長、辦公廳主任、第四屆特別黨部,候補監察委員,一九二七年三月特別黨部委員,執行委員。南京中央大學教授,青島天文台工程師,四川高等學堂校長,民國政府中央訓練團總務處副處長,1946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 孔凡璋,原名繁禕,號禮南,生於民國三年(1914)年四月初七,卒於1999年,孔慶叡長子。四川成都人,祖籍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孔凡璋自幼隨父母輾轉於京、穗、滬、寧等地,1927年入上海正風中學讀書,1934年考入震旦大學。抗戰爆發後中斷學業,1939年入西北公路局工作,擔任過蘭州油料總庫庫主任。1942年折返四川。抗戰勝利後,又來到上海創辦震旦物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總經理。1949年,因不滿國民黨政府在徹底潰敗前的橫征暴斂、貪污腐敗而辭職返鄉。建國以後,孔凡章以極大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59年,他在省圍棋比賽中獲獎,被調入成都市體委,任圍棋教練,後又調到四川省體委任主教練,為國家的圍棋事業培育輸送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在妻子意外病故後,孔凡章幾十年來孤身一人,將女兒孔祥明拉扯成人並培養成一代圍棋國手。1979年,孔先生退休;1987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真正伴隨孔凡璋一生並為他珍愛不舍的,是對古典詩詞的痴迷與創作,但多部詩集都在戰亂中遺失,而晚年所出版的《回舟集》四卷,是作者留給世人的詩詞集。 孔繁祁,字麗京,生於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住四川成都華陽縣,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孔慶之長子。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當時與聞一多、潘光旦、吳澤霖、聞亦傳、劉聰強,一共六人,組成一個小團體,取名「⊥社」。「⊥」字是古「上」字,人們藉此以時時上進自勉;他們會友是六人,「⊥」字恰是我國數目中的六字。所以,他們的小團體取名「⊥」社。後於聞一多、羅隆基、何浩若、吳澤霖、沈有乾、沈宗濂等29人是大江會主要成員。 孔祥明,1955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孔凡璋之女。四川成都人,祖籍祖籍蕭山臨浦鎮自由孔村,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女子圍棋名手。八段。幼承家教,曾經當地棋苑指導。8歲學棋,10歲進棋校,1973年19歲被選入國家圍棋集訓隊。1982年定為六段,1985年升為八段。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棋壇一代女中豪傑,是中國圍棋第一個女子八段棋手。曾3 次榮膺全國圍棋女子個人錦標賽冠軍和多次亞軍,有「中國女子圍棋第一人」之稱,並與芮乃偉、楊暉、張璇並稱為女子「四大天王 楊敏生,1947年10月出生於臨安縣城,那是他母親的家鄉。6歲隨父遷居父親原籍臨浦鎮。14歲時做過一段時間的學徒工,18歲以後當過店員,教過書,做過車床操作工。1985年從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1986年調入蕭山縣文聯任編輯。1992年起任蕭山市文聯印刷廠廠長,兼任浙江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蕭山區作家協會主席。
197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開始創作時多為新詩,發表過上百首,有的收入全國性詩集。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偶爾寫寫散文,傾吐情愫。1989年結集為《羚羊集》,由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由於該散文集干凈的文字,不強調結構,似乎信手拈來的題材,以及以此為載體表現出來的不算很膚淺的識見和情感等特色,受到省內外文學界的重視和好評。《羚羊集》1990年獲得「杭州文學獎」,1991年獲「浙江省新時代優秀散文集獎」。《杭州文學四十年》一書對作者和該文集作了專節介紹和評介。 周明道,一名伯仁,號觀滄樓主,1936年農歷十一月十五日生,臨浦周家湖村人。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蕭山名老中醫,從醫40餘年,現已退休。工作期間,曾任《實用中醫葯雜志》通訊員二年,在全國、省、市醫葯雜志上發表論文近百篇,醫學著作23種,其中三種(有兩種與人合作)正式出版外,其他均由省、市中醫學會印行。1992年經浙江省衛生廳批准為國家中級科技幹部。酷愛吟詠,人呼「詩痴」,詩詞創作頗多,被國內外一百多家詩詞刊物採用。1984年創辦蕭山薴蘿山詩社,首任社長,每年出刊兩期,頗得輿論好評。1991年任杭州錢塘詩社副社長,主編《錢塘詩刊》、《錢塘詩訊》,並從事地方史的纂輯工作,著有《蕭山詩選》、《蕭山楹聯集》、《蕭山稗史類編 》、《蕭山歷史上的自然災害》、《明清時期蕭山儒學補正》、《蕭山詩畫人物誌》、《今詩吟》、《周明道詩詞序跋集》、《觀滄樓隨筆》、《觀滄樓詩文抄》等四十餘種,均由錢塘詩社和社會團體印行。雖屬內部印行,而發行量覆蓋全國,影響頗大。《中國當代中醫人名志》、《中國當代中醫醫療特色辭典》、《名醫辭典》、《中國名醫列傳?當代卷》和《當代中華詩詞大辭典》、《二十一世紀詩詞大典》等20多部辭書均采編其傳略和詩詞作品。

Ⅱ 蕭山花邊的歷史發展

蕭山花邊的歷史並不悠久,相傳萬縷絲起源於義大利,由外國傳教士傳入我國。當花邊在發源地義大利威尼斯瀕於絕跡時,中國蕭山花邊異軍突起,產品暢銷美國、瑞士、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中國實業志》記載,1919年農歷8月6日,上海商人徐萬慶帶了四位天主教徒到浙江蕭山傳授義大利挑花技術,並招收了24名婦女當學生,接著,在蕭山坎山街開設了蕭山縣第一家花邊廠——喬治花邊廠。從此,蕭山農村婦女學習這種挑花技藝的越來越多,慢慢地從七,八歲的小姑娘到七十多歲的老太太都學會了挑花。後來,經過花邊藝人的創造,針法不斷增加,圖案和品種日益豐富,逐漸形成了蕭山花邊的獨特風格。 1930年,經營蕭山花邊的廠商達30餘家,挑花女工2萬餘人。至抗戰前夕,蕭山花邊已初具風格、規模,針法由最初傳入時的2種增加到近10種,品種從衣邊、被口、小盤墊擴大到長茶幾套、台毯、床罩等。期間,用細線製作的重工花邊已經萌芽,圖案也由本地打樣師自行設計。1940年,日寇侵佔蕭山,花邊銷路斷絕,花邊生產漸趨停產。抗戰勝利後,花邊生產恢復,加工隊伍達4萬人。此後3年,以坎山為中心的東片地區,恢復和新開花邊廠商100餘家。1949年,蕭山生產花邊51萬碼,總產值已達到30萬元。
建國後,蕭山花邊的生產得到快速發展,因蕭山是花邊的主要產地,故將蕭山以及周邊地區生產的花邊統稱為「蕭山花邊」。1954年5月在坎山鎮建立蕭山基層供銷合作社聯合花邊辦事處,1955年4月至1956年5月,又先後建立瓜瀝鎮、瓜瀝區、坎山區、義蓬區、黨山區5個花邊供銷生產合作社,花邊生產開始納入國家計劃,產量逐年提高。1955年蕭山花邊產量已經達到481萬碼,產值達300萬元。1957年,研製出萬縷絲與布綉花結合的「鑲邊大套」新品種,當年生產5000套。1958年蕭山花邊廠成立,70年代蕭山花邊廠先後試制出「彩條鏈」、「絢帶麗」等新產品。在70年代末最旺盛時期,蕭山有20多萬綉花女工從事挑綉花邊,一年投放到農村的綉花工資達近2000萬元,這對蕭山農村脫貧致富,改善民眾生活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Ⅲ 【歷史】這個人是

呂薇,1971年10月6日生於杭州蕭山,海政歌舞團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全國青聯委員。 1992年於杭州師范大學音樂系本科畢業, 2012年進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接受研究生教育。2010年春節聯歡晚會和歌手龐龍一起演唱《幸福兩口子》。
1993年參加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榮獲銀獎;

呂薇演出圖片集(12張)
1994年 參加中央電視台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賽獲得民族唱法二等獎;
1995年 榮獲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民歌大賽組委會《第二屆中國民歌大賽》銅獎;
1997年 音樂電視《月光》《月下情歌》分別獲第四屆中央電視台中國音樂電視大賽獎、銅獎;
1999年 音樂電視《海的女兒》獲第五屆中央電視台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銅獎;
2001年 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發—中國廣播文藝獎首屆全國聽 眾喜愛的歌手「金號獎」比賽,榮獲民族唱法「十佳歌手獎」,歌曲《三月三,九月九》榮獲中國藝術歌曲展播金獎,全國百家電視音樂金獎。第十九屆金鷹獎提名獎;

《端陽賦》歌舞晚會(3張)
2002年 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發—榮獲中國廣播文藝獎,第二屆全國聽眾喜愛的歌手「金號獎」比賽,榮獲民族唱法「十佳歌手獎」;
2004年 榮獲第十屆華語歌曲榜中榜評委會特別獎、民歌獎,榮獲第二屆東南勁爆民歌金曲獎,音樂電視《春去春來》榮獲第十八屆電視文藝星光獎;
2005年 榮獲2005年度CCTV · MTV音樂盛典「最佳民歌手獎」;
2006年 榮獲上海衛視大型明星秀活動《非常有戲》年度總冠軍;
2008年 個人CD專集《江南故事》榮獲第六屆中國「金唱片」獎;

國際滑翔傘公開賽開幕式(3張)
2008年 《南方周末》、《天下英才》雜志、中國消費者調查網主辦進行中國 演藝名人公眾形象滿意度調查活動,被評為「中國公眾最滿意明星」獎;
獲首屆海西國際時尚民歌手獎;
獲海軍「十大傑出青年」;
獲韓國最高人氣外國人歌手大獎;
2009年 獲「華鼎獎」最受觀眾喜愛女歌唱演員獎;
第九屆全軍文藝匯演——聲樂類一等獎;
「心懷天下,夢想無疆——2009泛珠三角品牌(人物)頒獎」——品牌傳播藝人貢獻獎;
北京希望馬拉松義跑活動——「公益形象大使」;
「 同在藍天下·2009愛心希望大型公益晚會」獲民政部頒發的「愛心使者」稱號;
中國消防志願者冬季防火百日宣傳活動——「中國消防大使」。

Ⅳ 我想問一下大家一道題目

基本概況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總面積900平方公里,人口37萬。浙贛鐵路、兩條省道(杭金公路、蔣義線)和即將動工的滬昆高速公路過境,義烏民航機場設在浦義交界處,縣內公路四通八達,供電、通信設施齊全,具有發展經濟的廣闊前景。
浦江自東漢興平二年建縣,已有1800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宋元明清四代,方鳳、柳貫、吳萊、宋濂、戴良、倪仁吉(女)、蔣興儔(心越大師)、戴殿泗等皆以詩文書法弛名文史。元初,「月泉吟社」征詩活動面及東南六省。宋濂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其書龍盤鳳舞,尊為「草聖」;次子宋 小篆,列明代第一。蔣興儔,康熙年間東渡,被日本奉為「篆刻之父」。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等在文學、語言、新聞等領域自成一家;張書、吳之、張振鐸、張岳健、方增先、吳山明、等書畫名家相繼崛起,成就卓著。張書 ,三十年代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其《百鴿圖》於1941年以國禮賀羅期福連任美國總統而進「白宮」;吳 之畫印俱佳,為「浙江畫派」承前啟後重要人物;張振鐸稱「南天一柱」,有「北李(苦禪)南張」之譽。為了弘揚書畫文化,近年來在浦陽城先後建成了吳 這紀念館、方增先書畫藝術碑刻院、山明美術院,張書 、張振鐸、張世簡畫院即將落成;同時,興建了書畫小學,新建了書畫一條街,開設了書畫市場。
浦江民間文化藝術名震中外。起於清代的竹根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麥稈剪貼畫,形象逼真,色彩艷麗,中外人士稱為「迷人的藝術」剪紙,風格秀麗,質朴大方,,令人嘆為觀止;起於明代的「迎會」,以會桌製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稱華夏一絕;「燈會」,融書、畫、工藝於一體,人物燈、竹絲燈、板龍燈、走馬燈、燈種繁多,各呈民彩,深受中外人士贊譽;「浦江亂彈」,曲調激越高亢,優美流暢,為婺劇主要聲腔,流行於浙、贛、皖數省。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浦江山川秀麗,古稱「天地間秀絕之區」。縣城北郊省級仙華山風景名勝區,其岩峰景觀,兼具「奇、險、曠、幽」物色,為浙中所罕風。飛來峰下的寶掌洞,清幽絕俗,唐代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掛錫於此,與一山之隔的夏泉左溪寺-----唐代天台宗傳代祖師玄朗大師修身地,並稱為佛門聖地。縣東部鄭義門-----玄鹿風景名勝區,即「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同居15世。鄭氏《家規》、《家儀》,歷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儒學治家「的典範,明代典章出於宋濂之手而脫胎於《鄭氏家規》。此外、縣西北部的馬嶺、縣東南部的營岩山和縣城西部通濟湖風景,縣城東隅龍德填充塔(此塔建於北宋)公園,均為游覽勝地。
浦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199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0億元,按可以價計算,五年來年均遞增19.15%;財政總收入達1.1億元,年均遞增18.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3億元;平均遞增30.92%;外貿出口交貨值達12.9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097元,年均遞增25.77%;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6013元,年均遞增23.26%。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穩步上升到全省中等水平。到目前止,全縣企業集團發展到14家,產值超千萬元企業達37家。第三產業發展加快,1997年第三產業產值達5.4億元,比1992年增長3.7倍。9家企業先後獲自營進出口權。外向型經濟比重躍居全市各縣(市)之首。交通條件明顯改善,供電、通信業突飛猛進。1996年繼東陽、義烏後實現「鄉鄉鎮鎮公路黑白化」。郵電通信業在浙西南地區率先實現了「村村電話程式控制化」。

自然地理
浦江縣位於金華市北部,東經119°42′~ 120° 07′,北緯29° 21′~ 29°41′之間。東北鄰諸暨市,東南接義烏市,西南與蘭溪市毗連,西北和建德、桐廬市接壤。縣人民政府駐浦陽街道,距金華城區46千米。面積915.34平方千米。

龍門山脈分三支自西向東延伸,北支綿亘於縣境西北與建德、桐廬兩市之間,山巒起伏,多中,低山,其中與桐廬市界上的朝天門,海拔1050米,是縣境最高點。中支橫亘與縣境中部,俗稱北山,是浦江盆地與西北山區的天然界線。南支蜿蜓於縣境南部與蘭溪、義烏兩市之間,俗稱南山,轉東北延伸至鄭家塢北,俗稱浦東山脈。中、南和浦東三山之間為浦江盆地。
仙華山
俗稱仙姑山,位於浦江縣城北九公里處,相傳軒轅皇帝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升天。為浙婺名山,浦邑第一勝景。歷代許多文人墨客曾游覽於此,宋方風題有「仙化華八景」。其景觀內容豐富,有峰林、幽谷、洞穴、森林、田園等景緻,其中以山巔峰林最為奇特,諸峰拔地面起摩天插雲,如旌旗、如芝掌、似彩鳳騰霄、似鐵馬臨關,奇形偉觀,令人嘆為觀止。
寶掌山
在仙華山之東,舊稱里浦山。唐貞觀十五年(641),中印度高僧寶掌禪師雲游大半中國後,駐錫於此,臨寂歿時自稱活了1072歲,號稱「千歲和尚」。今有寶掌寺遺址。山中奇石森植,如奔獸、如鍾鼎、如刀戟旗鼓,著名的有「守關石」、「飛來峰」、「五通游戲峰」。幽洞密布,奇崛深奧。谷內四處湧泉,以飛來峰下所涌清泉,水質最為甘洌。「浦陽十景」之一的寶掌冷泉即此。
玄鹿山
位於鄭宅鎮北2.5公里處,景區面積3.65公里。這里春天桃花滿澗,夏季瀑布轟嗚,是明代宋濂遊憩讀書處。宋濂常攜鄭家學子來此觀賞山谷飛泉,寫下《飛泉操》、《題玄鹿八景並序》等詩文。山有八景題名石刻:桃花澗、鳳簫台、釣雪磯、翠霞屏、飲鶴川、五折泉、飛雨洞、蕊珠岩。
馬嶺
位於虞宅鄉西北部,在浦江、建德、桐廬三縣(市)交界處,距浦江縣城30公里。今被列為市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該景區以險、奇、怪的峰林岩石自然景觀為特色,岩高林密,空氣清新,景觀豐富,風景奇特。
浦江屬錢塘江水系。源於縣境西部天靈岩南麓的浦陽江,自西向東流,於白馬鎮塘里東北出縣境入諸暨市,至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入錢塘江。沿途接納洪公溪、深溪等大小溪流32條。壺源江源於天靈岩西北麓,東流至杭口坪轉北流,於檀溪鎮大梓北出境,竟5桐廬縣至富陽市場口鎮北入富村江,沿途有大小姑源溪、羅家源等水匯入。大陳江流經縣境東南部於諸暨市安華鎮匯入浦陽江。已建成中、小型水庫61座,總庫容13776萬立方米。尚有通濟橋水庫北、中、南渠橫穿東西。壺源江西水東調工程,通過杭口坪東引水隧洞,將壺源江水東流至金坑嶺水庫,使北山腳一帶農田得到灌溉和開發。
浦陽江
發源於浦江縣花橋鄉天靈岩南麓嶺腳,東南流至花橋折向東流經安頭 (1965年3月在此建成通濟橋水庫大壩),經浦江縣城、黃宅,轉東北流到浦江縣白馬橋入安華水庫(1958年6月建成),在安華鎮右納大陳江,再東北流至盛家,右納開化江,北流經諸暨市城區下游1.5千米的茅渚埠,以下分東西兩江。主流西江北流至祝橋,左納五泄江,經姚公埠至三江口與東江匯合。(1952年建江西湖分流工程後,西江改經江西湖上蔡至湄池與東江合流)。東江自茅渚埠分流後,北流至大顧家附近小孤山右納楓橋江,與西江會合後,北流經蕭山市尖山鎮,左納凰桐江,經臨浦,出磧堰山,折向西北流至義橋,左納永興河,流至聞堰鎮南側小礫山注入錢塘江河口段。幹流長149.7千米,集水面積3451.5平方千米。
浦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6℃,1月平均氣溫4.2℃,7月平均氣溫28.7℃。年均降水量1412.2毫米。年日照1996.2小時。無霜期238天左右。有大風、冰雹、汗澇等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豐富。水利蘊涵量3.25千瓦,以建水電站70座,裝機總量7179千瓦。林地面積9000餘公頃。主要分布於西部與北部。以松、杉、毛竹等用材林為主、並有油桐、烏柏、油茶、板栗等經濟林。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螢石、鉀長石、石煤、磷礦石、凝灰岩、磁鐵礦和銅礦等礦點,其中以石灰石儲量最大。
耕地12069公頃。擁有耕作機械動力23126千瓦,收獲機械動力9506千瓦,值保、排灌機械動力7186千瓦農業產品除傳統的稻穀、小麥、番薯、玉米、油菜、棉花、茶葉、蠶桑外,近年來大力開發蔬菜、桃形李、獼猴桃、黃花梨等生產。「蒲江春毫」被列為全國名茶。「桃形李」稱中國名果稀珍。全縣已建成佔地六百多公頃的8個農業示範區。其中有1個被列為省級示範園區。全縣基本實現栽培輕型化,育種商品化,品種優質化,收種機械化。是浙江省農業綜合開發縣和省優質米示範縣、商品豬基地縣。工業以花邊針織、絎縫綉品,水晶工藝品、服裝加工、工藝掛鎖為五大支柱產業,以編、剪、貼、綉、雕等工序創制而成的竹木根雕和草編、手工挑花、麥桿貼畫、絨綉五種工藝品被譽為「五朵金花」。產品遠銷東南亞和歐美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尚有傳統產品「竹葉薰腿」、豆腐皮等。

歷史沿革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並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

風土人情

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相傳浦江迎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已有千年的歷史,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歷八月十三日大搞迎會是因為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浦江黃宅等鄉村都會匯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領,一展風采。
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後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置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黃宅的人會至今有20餘桌,如「姜太公釣魚」、「三打白骨精」、「趙雲破曹」、「三請梨花」、「鐵弓緣」等,童趣天真,十幾桌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經濟概況

人民生活
實現生產總值44.74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24.8億元;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為8∶62∶30,人均生產總值11752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2元,農民人均收入3820元,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開始步入快速增長期。
工業
以傳統輕工業為特色。服裝、針織、絎縫、掛鎖、水晶和造紙具有比較優勢。花邊絎縫是全國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水晶、掛鎖佔有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原材料的最大集散地之一。被命名為"中國水晶玻璃之都"和"中國掛鎖星火特色產業基地"。全年實現自營出口1.2億美元,規模以上企業163家。
農業
農林牧副漁總產值 6.09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1.86億元,糧食總產量6.4萬噸,糧經種植比例5.3:4.7;高山蔬菜、花卉苗木、水果、茶葉是四大主導產業。"竹葉薰腿"為火腿珍品,豆腐皮、桃形李為傳統農產品,"浦江春毫"為中國精品名茶,"沁香"牌密梨為全國優質早熟梨。
財稅金融
實現財政總收入5.0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3億元。金融機構齊備,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43.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3.9億元,保費收入達到1.26億元。
商貿投資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2億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3.41億元,接待國內外遊客57萬餘人次,旅遊總收入近4億元。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54億元,全年吸收投資3.35億元,其中外資1040萬美元。
非公有制經濟
到2003年底,共注冊1149家,注冊資本29.78億元,個體工商戶15786戶,完成工業產值120億元,繳納稅收約4.6億元,佔全縣稅收收入的95%以上。
交通通訊
境內交通便捷,浙贛鐵路、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穿越本縣東部,47、20省道橫貫浦江腹地;年末有固定電話用戶10.9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2.25萬戶。 城鄉建設 創新"模擬拆遷法"改造舊城,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2003年末,城區建成區面積18.6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2.2萬,城市化水平為42%。年末城鎮人均住房40平米,農村人均住房47平米。城鎮公共綠地72公頃,綠化覆蓋率33%。
水利電力
全縣有四座中型水庫和配套灌溉渠系,縣城現有日供水能力6萬噸,日處理污水2萬噸。電力供應已形成以110KV為主結線的電網框架,擁有110KV變電所4座和220KV變電所一座。
特色產業
花邊、竹編、草編、麥桿貼畫和絨綉為浦江傳統工藝品的"五朵金花"。絎縫製品、掛鎖、水晶工藝品和自行車產業後來居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行政區劃

浙江省中部,北緯29°27',東經119°53'

Pujiang Xian
330726
322200
浦陽街道人民路38號
2002年轄3個街道、7個鎮、5個鄉,17個社區、1個居民區、409個行政村:浦陽街道 渭南街道 仙華街道 黃宅鎮 白馬鎮 鄭家塢鎮 岩頭鎮 鄭宅鎮 檀溪鎮 杭坪鎮 虞宅鄉 大販鄉 中余鄉 前吳鄉 花橋鄉

Ⅳ 歷史上真的有西施這個人嗎

春秋 越國人 古代四代美女之一 曾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 後相傳與范蠡一起泛舟而去。頗有傳奇色彩的一位女子。

Ⅵ 有哪一個歷史人物叫做冠球。

伍觀淇(1886-1952),復字庸伯(制舊名冠球),廣東番禺縣南浦村(即今廣州市白雲區神山鎮南浦村)人。
伍觀淇祖上是耕田人家。6歲入私塾讀書。16歲考入兩廣高等學堂(最早叫廣雅書院)。當時,能考入這個學堂的皆為兩廣才子。但伍因一次涉嫌反清的學潮,被校方除名,未能畢業於此學堂。

Ⅶ 杭州歷史

()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世五王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凶饔謾K

Ⅷ 蕭然大地的傳奇故事

歷史註定是由人來寫就的,對蕭山而言同樣如此。只是,誰也未曾料到,蕭山羊年紀事的最後一頁竟然寫得如此悲壯。這一切,緣於一位英雄的離去。 2004年1月4日,離農歷新年不到二十天,蕭然大地一片祥和寧靜。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已開始翹望新年。 就在這一天晚上,蕭然大地演繹了一場英雄的壯舉:蕭山公安分局治安大隊副大隊長張葉良,在追捕犯罪嫌疑人時,與歹徒展開了殊死的搏鬥,身中數刀,流盡最後一滴血,壯烈犧牲。 這一天起,我們記住了一個英雄的名字———張葉良。這一天起,我們記住了那個凄風冷雨的夜晚…… 那晚,42歲的張葉良帶領新塘派出所的三名協警,前往銀通酒店拘捕一綽號叫「杜老五」的犯罪嫌疑人。晚上7時,兩名男子進入404房間,張葉良亮出警官證,要求兩名男子出示身份證。而其中一人正是此次抓捕的對象。 就在這時,兩名犯罪嫌疑人突然關掉了房間的電燈,拔刀行凶。張葉良和協警隊員一起,在黑暗中與對方展開了激烈搏鬥,不幸身中數刀。 在歹徒奪門而逃後,身受重傷流血不止的張葉良,從四樓一直追到酒店的大堂。在張葉良清醒的最後一刻,他以驚人的毅力撥通守候在酒店的隊友田列鋒的手機,但此時他已說不出一句話來。張葉良倒下了,倒在生他養他的這片熱土上,為了人民的平安,為了神聖的公安事業,他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時間定格在了2003年1月4日22時15分。 一位英雄離去了,但他的英雄浩氣長存。其實,這一天原本是一個平常的星期天。 這一天早上,張葉良離開家門時,對正在溫習功課的女兒說,好好復習啊,期末成績考得好,春節全家就一起出去玩一趟。這一天中午,張葉良打電話問妻子,快過年了,街上挺熱鬧的,家裡該准備些什麼年貨?這一天傍晚,姑姑家新房子的上樑酒已經擺上,正和鄉親們聊得熱落的張葉良接到了一個電話,還未來得及喝上一口的他,匆匆地趕往了銀通酒店…… 因為見證了一位英雄的離去,這一天對百萬蕭山人來說,卻是那麼的不平常。第二天,全區的公安民警立即出動,扼守各交通要道,全力搜捕漏網歹徒。一張天羅地網拉開了。 全體公安民警群情激憤:「不惜一切代價,重拳出擊,盡早將兇手緝拿歸案,告慰英雄的在天之靈,保證全區人民過一個平安、祥和、愉快的新年。」1月6日晚上10時許,殺害張葉良的兇手「杜老五」被抓捕歸案。 1月7日。蕭然大地沉浸在悲痛之中。這一天,張葉良的親友們來了,戰友們來了,同事們來了,還有許許多多素昧平生的鄉親們也趕來了。他們前來為英雄送別。在蕭山劇院舉行的張葉良的追悼會上,上萬蕭山人默默與英雄揮手作別。英雄張葉良從此長眠於東郊公墓的青松翠柏間。 「張葉良同志在與歹徒作斗爭的第一線英勇獻身,用生命捍衛了人民的安全。這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真實體現,充分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風貌,張葉良是我們共產黨員隊伍中的好同志。」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如是說。 1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張葉良同志為革命烈士。1月17日,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追授張葉良同志為杭州市首位「好市民」。在英雄故里,學習張葉良的熱潮湧動著……

Ⅸ 蕭山有哪些歷史遺跡有名的歷史人物

蕭山市位於浙江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翼,與國際風景旅遊名城、省會城市杭州市毗鄰,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東連紹興縣,南鄰諸暨市,西接富陽市,西北界杭州市濱江區,北瀕錢塘江。境域總面積1420平方公里,總人口113.41萬人。少數民族以壯族、苗族、土家族、回族、侗族、滿族、畲族等為最,多數居住在城鎮。 蕭山位於東徑120°04′22〃-120°43′46〃,北緯29°50′54〃-30°23′47〃之間,全境位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緣。總的氣候特徵為: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 蕭山地處浙江南北要沖,臨江近海,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錢江一橋、二橋和三橋飛架錢塘江南北。浙贛、蕭甬鐵路,滬杭甬高速公路、104國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正在興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

蕭山花邊是我市著名的工藝品,以優質棉線、亞麻布、白精紡為原料,基本色澤是米黃和白色,淡雅古樸,美觀實用,產品分縷絲、鑲邊、工藝綉衣3大類,不同規格及花樣多達近萬種。 榮獲國家金質獎的蕭山花邊既是高檔的日用裝飾品,又是精美的藝術欣賞品,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喜愛。

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杭州瓷廠在中國科學院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數百次試驗,使失傳700多年的南宋官窯工藝得以復活。現分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品種有岳飛、關公、鑒真、彌勒佛、濟公和尚、王昭君和八角花瓶、象耳瓶、假山筆架等100多種,成為國際市場掄手貨。

錢江啤酒廠生產的錢江啤酒,選用地產優良原料,配以石英礦泉水,採用國內道創的露天卧式大罐釀制和西德進口整套流水設備灌裝。酒色淡黃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錢江啤酒"和"錢江清泉啤酒",先後榮獲部優和省優產品稱號,"中華啤酒"已遠銷美國。

楊梅是浙江的著名特產之一,其中以我市所產最負盛名,稱為"蕭山楊梅"。 蕭山栽培楊梅的歷史悠久,據在關史料記載,蕭山早在1700年以前就種植楊梅。1958年浙江農業大學舉行全省楊梅評選會,以蕭山所前"杜家楊梅"名列第一。

蒓菜原產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以湘湖、西湖、太湖所產最為著名。但無論蒓菜質量、栽培時間和歷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蒓菜。南宋《會稽志》載:"蕭山湘湖之蒓特珍"。杭州烹調"西湖蒓菜湯"成名之後,其所用蒓菜亦多產自湘湖。把蒓菜製成罐頭銷運國外也始自蕭山。

"蕭山蘿卜干",是我市蜚聲中外市場的土特產。 以色澤黃亮、條形均勻,肉質厚實,香氣濃郁,鹹淡適宜,脆嫩爽口,味道鮮美而著稱,人們謂"色、香、甜、脆、鮮五絕",具有蘿卜的自然甜性,咸中有甜,富有回味。

我國是梅的故鄉。"蕭山大青梅"以梅果色青汁多、肉厚核小、皮薄質脆、酸味純正而弛名中外。現已為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唯一的青梅商品生產基地。 蕭山大青梅自1956年始試銷香港,其餘主銷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近年來各產地建立了蜜餞廠、罐頭廠、青梅酒廠,所產青梅已加工銷售。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進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 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蕭山雞」以體形大、肉質好、外貌美著稱,其羽毛、喙、腳都為黃色,俗稱"三黃雞"。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港澳市場上也享有聲譽,是一種優良的地方品種。農林部投資100萬元,已建成種雞場。"蕭山三黃雞"肌纖維細,肉嫩脂黃,汁鮮美芳香,為贈友、宴請賓客的上品。

閱讀全文

與蕭山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