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著名事件發生在現在的天津
著名事件:大沽口保衛戰。
大沽口保衛戰,發生在咸豐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59年6月25日),共打沉英、法軍艦3艘,重創3艘,英法聯軍共計傷亡420餘人,英國侵略軍司令賀布也受了重傷。大沽口保衛戰的的勝利,是鴉片戰爭後清軍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惟一的一次勝仗。
大沽口簡介: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國明、清海防要塞。位於今天津市東南50公裏海河入海口處。西北距北京約170公里,東瀕渤海,西鄰海河平原,隔河與塘沽相望。
「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有京津門戶、海陸咽喉之稱明永樂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後,在天津築城設衛,於大沽海口築墩設炮。清代置大沽協鎮營,道光二十年(1840)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增建大沽南北炮台、炮位,置大炮30餘尊,防兵2500人。
咸豐八年(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統重兵駐扎津沽,督辦防務,設防大沽,建炮台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分號排列,並設防兵2.5萬,籌建大沽水師,在水底植叢樁以御敵船。
(1)渤海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美、俄四國3次入侵天津。清咸豐八年(1858),英法聯軍侵佔天津後,迫使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咸豐九年(1859)侵略者趁到北京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之機,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
咸豐九年五月十七日(1859年6月17日),英國侵略軍司令賀布率英艦20艘、法艦2艘抵大沽口外,拽倒攔江鐵戧4架,進行挑釁。二十日,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到達大沽,要求清軍將攔河之鐵戧木筏撤掉,清廷讓他們從北塘進京換約,可英、法侵略者卻以武力相威脅不走北塘。
五月二十五日,賀布親率軍艦10艘布列在大沽口,先令火輪拖拽鐵戧,連續拖倒10餘架,而且拒絕天津道送來的勸阻照會。下午2時,用輪船直撞守護炮台的鐵鏈,隨即向炮台發起轟擊。
守衛炮台的愛國官兵抑怒多時,勢難禁遏,各營炮位環轟疊擊,又有小船20餘只,滿河游駛,共打沉英、法軍艦3艘,重創3艘,英法聯軍共計傷亡420餘人,賀布也受了重傷。
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是鴉片戰爭後清軍在抗擊外來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惟一的一次勝仗。
㈡ 哪部著作記錄了漢代我國渤海海域鯨群游弋和集體自殺事件
漢代,我國渤海海域曾經發生鯨群游弋和集體自殺事件。據記載,公元前16年春,「回北答海出大魚,長6丈,高一丈,4條,皆死」。又記載,公元前4年,「東萊平度出大魚,長9丈,高1.1丈,7條,皆死。」
這兩條記錄,均來自於班固所著的《漢書•五行志》。文中的北海、東萊平度,都是指今天的渤海灣。漢代的一丈合2.3米。長6丈,即長達13.8米,8丈,即18.4米。這種長達14米至18米,高達2米以上的大魚,當然只能是鯨。
4條、7條皆死,這是確切的鯨集體自殺記錄,是研究科學史特別是歷史自然學的寶貴資料。
㈢ 渤海語的歷史
值得說明的是,之所以沒有把渤海國國語———靺鞨語作為渤海官方語認定,主要是基於對遼、金時期國語地位的認識來考慮的。遼在建國初期,就根據漢字創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與自己的民族語言相一致,即既有國語———契丹語,又有國字———契丹大、小字。二者相輔相成,力求保持其主體民族最基本的傳統。遼的國語———契丹語與漢語一道,共同成為遼的官方語。但遼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期,漢語、漢字在遼代官方的普及程度日趨廣泛,大有取代契丹語、契丹字官方語地位之勢。
金代在建國之初,為了保持其民族傳統,也創建了與自己民族語言相一致的文字。但由於金統治區的擴大,金朝官吏中漢人官吏的增加,乃至女真貴族的急劇漢化,金的國語——女真語與漢語一道作為官方語地位的初衷並沒有得到實現。據金光平、金啟猔研究,「熙宗時,宮廷中漢風、漢語已佔壓倒優勢」,就連熙宗本人已「盡失女真故態」,「宛然一漢戶少年子也」。到了世宗時,朝廷上已經很難聽到有人說女真話了,以至大定二十五年,金源郡王(後繼位為金章宗)進封原王,判大興府事,「入以國語謝」時,世宗非常高興,「且為之感動」了。金朝後期,不僅朝廷上聽不到女真語,而且朝廷高官(包括女真貴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再使用女真語了。
這種情況,與女真文字的命運基本一致,至今尚難以發現用女真文字發布的金代詔令,尚難以發現用女真文字作印面文字的金代官印。可見女真語、女真文字在金朝一直沒有取得相應的官方語地位。
渤海立國的情況與遼、金有很大不同。渤海建國者大氏及其部眾是在逃歸靺鞨故地建國的,此前,他們曾在漢人統治區營州留居了近30年,漢化很深,早已習慣於漢語的應用。恐怕正是這個原因,渤海從建國開始直到滅亡,一直沒有像遼、金那樣創建與自己主體民族語言即國語——靺鞨語相一致的文字,而是順理成章地沿襲了』與漢語相一致的漢字。渤海立國之初,即「憲象中國制度」,中晚期漢化尤甚,唐穆宗即稱渤海為「與華夏同風者」。渤海亡國後,遼朝「治渤海人—依漢法」。金代治渤海人也每同漢人,郊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詔百官誥命:『女真.契丹、漢人各用本字,:勃海同漢人」」晷,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制漢人、渤海兄弟之妻服闋歸宗,以禮續婚者,聽」,金朝「凡漢人、渤海人不得充猛安謀克戶」固。
據王世蓮先生研究:「顯仕於遼、金兩代的渤海仕宦,不但會漢語,通漢文,也通女真、契丹的語言文字。所以,金之外交使臣多是渤海人,他們既是外交官,也是通事。」上述現象都說明渤海人漢化之深以及漢語、漢字的普及程度。因此,渤海國時期,其國語——靺鞨語一直沒有取得與漢語並列作為官方語的地位,而且渤海的官方語恐怕在渤海較早階段就被定格為漢語了。
㈣ 渤海縣的歷史沿革
於縣置贍國軍。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升軍為濱州。縣屬之。宋屬濱州專,為州治。金為濱州治。元至元二屬年(公元1265年)縣治南遷,遺址在今濱州市濱城鎮舊濱,屬濱州,為州治。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省渤海縣,其地直隸濱州。
㈤ 中國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表
原始社會
約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禹傳子啟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元年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1718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東漢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官渡之戰
208年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國建立
221年蜀國建立
222年吳國建立
263年魏滅蜀
265年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晉滅吳
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東晉建立
383年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開始
485年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結束
589年隋統一南北方南朝結束
605年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隋末農民戰爭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亂
780年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王安石變法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4年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元滅南宋
1351年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軍攻佔大都元亡
明初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軍入關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1686年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昭莫多戰役
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維吾爾貴族大和卓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㈥ 中國渤海歷史發生什麼
根據史料記載,在西周時期,中國海還不存在具體海區的名稱,凡是能見到的海,一律都稱專為「海屬」。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增加、漁業的興起以及沿海一帶海洋災害的不時發生,人們開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區分。——常識歷史篇。
㈦ 山東有哪些歷史事件
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
[史前時代]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另外,在山東境內發掘的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山東龍山文化的陶片.
先秦時代
(參見:齊魯文化) 位於華北平原東部的山東很早就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部曾是商族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統治的中心區域;對山東東部未漢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進行統治。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於齊;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後輔佐周成王)則封於魯。
齊國定都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於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並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於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尊尊而親親」,農業發達,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曲阜孔廟大成殿的龍柱。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於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創始了儒家思想,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孔子、孟子、孫子、魯班、扁鵲……等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傑出代表。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滕等國,他們後來多被齊、魯兩國並吞。周公東征三年,撲滅紂王子武庚聯合東夷的反叛,齊、魯遂兼並奄、薄姑等國。姜太公又攻滅萊國,齊國勢力擴張至膠東半島。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公元前249年,楚國攻佔魯國;公元前223年,秦國攻陷楚國。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後被秦國吞並的諸侯國。中國首次實現統一,齊魯之地從此成為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朝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以來,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漢朝在今山東設2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
及至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有所破壞。
唐朝
到唐代,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於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今青州、濟南)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後期,戰亂又起。
宋元
北宋時期,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宋江等人為了民族大義,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現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這個故事被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金元時期,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於滯退狀態。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
明朝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7240餘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朝
到清朝康熙年間,山東耕地達到9000餘萬畝。1860年代,煙台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還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全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於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山東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以後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1937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日軍佔領了山東的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農村建立起沂蒙山、膠東等解放區。國共內戰爆發後,1947年5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在孟良崮全殲中央軍精銳部隊張靈甫74師。1948年9月24日,陳毅的部隊攻佔濟南,在壽光俘虜逃往青島途中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後,解放軍進駐該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東省菏澤、聊城等地,1952年撤銷該省,將其轄區並入山東、河南。
1953年6月,滕縣專區更名為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庄市。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雲縣劃歸山東。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煙台、臨沂、泰安、濟寧、菏澤、聊城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庄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台市、濰坊市、濟寧市。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為地專級市。1989年日照市升為地專級市。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市升為地專級市。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至2005年底,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煙台、威海、濰坊、淄博、棗庄、東營、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行政單位140個,鄉鎮級單位1941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23個,鄉295個,鎮1223個。
㈧ 渤海國的歷史
漢沖帝永憙元年(145年),漢沖帝病逝,梁太後立樂安王劉鴻之子劉纘為帝,以樂安的地理條件差,改封劉鴻為勃海王。建和元年(147年)七月,劉鴻薨逝,謚號為孝。劉鴻唯一的兒子漢質帝已於本初元年(146年)被殺,無嗣,國絕。
太後立漢桓帝弟蠡吾侯劉悝為勃海王,奉劉鴻之祀。延熹八年(165年)一月,劉悝被人彈劾謀反,劉志不忍心誅殺自己的親弟弟劉悝,僅僅將他貶為廮陶王,只有一個廮陶縣的封邑。劉悝聯絡宦官王甫,許諾復國之後給王甫五千萬錢。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漢桓帝劉志駕崩,遺詔命劉悝復為勃海王。劉悝認為這是漢桓帝的遺願,並非王甫出力的結果,拒絕付給王甫五千萬錢。王甫懷恨在心。建寧元年(168年)正月,竇太後和大將軍竇武策立冀州河間國解瀆亭侯劉宏繼承大統,派人前往河間國迎駕。民間有流言,說劉悝憤恨哥哥劉志沒有傳位給自己,想帶兵搶奪迎駕詔書。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和劉悝關系很好,王甫暗中調查,認為其中有隱情,便將此事報告給司隸校尉段熲。段熲便將鄭颯逮捕至北寺獄審訊,指使尚書令廉忠誣奏鄭颯等人陰謀篡位,欲立劉悝為帝。熹平元年(172年)10月,漢靈帝劉宏下詔,由冀州刺史逮捕劉悝,查辦案情。劉悝在獄中不堪拷打,被迫自殺,其妻、子百餘人均死於獄中。渤海國立25年,國除。
㈨ 渤海有什麼故事
「渤海地區歷史傳說中最為著名的地方,莫過於山東蓬萊地區的海域了。『蓬萊』者內,『蓬草蒿萊』也。容相傳海上蓬萊、方丈、瀛洲是東方的『三仙山』,也有『五神山之說』,總稱為東方的蓬萊仙境。戰國末的齊威王、齊宣王與燕昭王,以及其後的秦始皇、漢武帝都曾勞民傷財地去尋找蓬萊仙境,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到達過。不是三神山隱於水下,便是因大風所阻,半途而返。可見所謂仙山,實在很虛無縹緲。至於神怪傳說,更是數不勝數,最知名的八仙過海的故事,也是在蓬萊境內發生。報告中所提及的會沉浮的島嶼,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三島之一。至於為什麼島嶼會忽隱忽現,還搞不清楚。
㈩ 煙台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煙台古稱之罘,後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
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 芝罘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50年的歷史。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
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
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現在煙台市開發區就有為紀念秦始皇的秦始皇東巡宮。
海上絲綢之路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 傍晚的煙台港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登州(治所蓬萊)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遣使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
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