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什麼地方
陝西省
Ⅱ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博物館壯觀的建築已使它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地標,而它悠久的建館歷史又和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它初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
1912年籌建。1912年,在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的關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聘請京師大學堂教授胡玉縉為主任,以國子監為館址,開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遷入故宮前部端門至午門及其朝房,為救濟災民、失業工人及「為國傷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門票收入賑災。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6年,館藏漸臻豐富,各類藏品已達26類,二十餘萬件,於午門辟陳列室,精選藏品,依類陳列,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展出,當月觀眾即達45,020人,同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開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歷史博物館工作主要以保護文物,避免遭受戰爭破壞為主,進行了少量的圖片、文物展覽。
1945年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 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館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總數達16962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為適應新的歷史形勢,博物館著手建立新的歷史陳列,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教育機構。
1950至1965年是歷史博物館的高速發展期,由裴文中、賈蘭坡指導的「原始社會陳列」於1951年正式展出,該展覽是我國博物館最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組織歷史陳列的嘗試。以此為起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熱情關心下,以及全國各文博考古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通史陳列」各個歷史階段陳列逐步完成並進行了預展,包括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學者先後來館參觀、審查,不斷完善通史陳列。
中國通史陳列自原始社會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劃分歷史階段,其特徵是以考古發掘及傳世文物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不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陳列。
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9年10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館大樓落成,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遷入新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61年7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62年之後,通史陳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修改,並陸續編印了《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彩釉陶俑選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雕塑選輯》等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通史陳列」暫時關閉。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並,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進行,突出秦漢、隋唐、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的統一場面,同時將通史陳列下限延至「五·四」運動。1975年10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正式預展。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全館各項工作逐步恢復展開,成功舉辦了著名的《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1978年1月,「中國通史陳列」對外開放。
自1978年始,中國歷史博物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制定了全館八年發展規劃綱要,除繼續完善通史陳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還積極參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動,相繼出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與文物資料》等刊物及《中國古代史常識》、《簡明中國歷史圖冊》、《明藍瑛花卉蘭石冊》、《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之路》、《中國通史陳列》等圖書,組織和參加了多項考古發掘,舉辦了多項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覽,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醫聖張仲景展覽」、「中國南海沉船文物展」、「絲綢之路與茶之路」、「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等展覽。
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將舊民主主義革命陳列劃歸中國革命博物館。1984年,「中國通史陳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歷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表現。1988年至1997年,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全國各地征調了近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近十年來新出土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同時,陳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設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時期也於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設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開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與日本合作,對廣東南海海域進行調查,並於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先後對廣東、山東、遼寧等地水域進行調查。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了合作開展現代航空攝影考古意向書,開始進行洛陽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的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教育大眾的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群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先後舉辦了「湖南中學生『擁抱紅太陽』夏令營」、「我愛北京天安門」活動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學和部分邊遠郊縣舉辦了「中國近代史圖片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圖片展覽。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事業50年特別展覽」於國慶節前在本館中央大廳展出。同年該館還成功舉辦了「盛世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並參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的展覽工作。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同時也是歡慶新的龍年的到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特別推出「迎千禧,賀辰歲—龍的藝術精品展」和「龍文化特展」,於2000年1月分別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紀的曙光到來的時候,匯聚著古代文明與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並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Ⅲ 中國古代歷史博物館的網址
sb
Ⅳ 求中國歷史博物館「古代中國」的簡介,急急急急急急急!
古代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 。「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
新石器時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上具有彩繪和繩紋為特色,稱為彩陶文化;後者以輪制黑陶為特色,稱之為黑陶文化。一個是代表原始農業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代表農業、手工業、建築業和冶銅業已有明顯發展和開始的奴隸社會 。它們分別出現於公元前5000 ~ 前3000年與公元前2900 ~ 前2000年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是該階段後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轉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初期國家階段。傳說人物來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過程 。它代表華夏文化核心區的出現。
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它使黃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濟之間及附近地區不同部落經過接近、交往、斗爭、融合,形成華夏文化的核心區,並作為凝聚核向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地區與北方的紅山文化地區擴散並逐漸進行整合,最終納入華夏文化。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兼並封建諸侯造成的長期紛爭而留下的六國 ,統 一 了諸夏 ,開創了以後延續了2000 多年的封建王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由於秦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立郡縣和確定度量衡的標准等政策,對華夏文化擴散與華夏文化圈的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從秦把嶺南收入版圖以後,漢民多次大規模地向長江 、珠江以及雲貴地區移民,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帶去了中原的華夏文化。當地的土著民族,由於與漢族混居,除西南的山區以外,大多接受中原文化,經過長期的融合過程,成為華夏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北方,由於北面與西北都是乾旱的草原與沙漠,當地居民以游牧為主。其南面的漢族則以農為業。由於人口壓力、氣候變化以及征戰和防守的需要,漢人向北墾殖、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牧馬,往往產生邊境地區的相互斗爭與掠奪。但是,雙方經濟上的互補產生的往來卻是基本的。由於游牧民族善騎射、機動性強,往往越長城,進入中原。在東晉、南北朝、五代以及宋代時,游牧民族大量進入邊境與北方,並且建立一些不同地域的政權。元、清兩代,蒙古與滿族還建立全國性的政權。在這種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過程中,給華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賦予新的動力、形成新的整合。此外,與新疆、西藏地區,從漢、唐以後,由於民族遷移、政治與經濟等原因,不僅彼此文化上有密切聯系,而且使華夏文化有所擴大。
華夏文化的發展與擴大是在漢族與周邊民族不斷交流 、融合和整合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它不僅成為中國范圍內的主體文化,而且對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文化有深遠影響,其共同所在地域被稱為儒家文化圈,而且還通過華人的海外移民而帶到世界各地。它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盡管春秋戰國時有諸子百家,後來有儒釋道,但是從漢時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後,儒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它的以「仁」為中心,對個人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周圍的人,要「孝、悌、忠 、信」;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則要求「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完整的思想和行為准則成為華夏文化核心,也是與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別。
漢語和文字亦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徵。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 、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盡管彼此互通性較差,但文字的統一卻彌補了此缺點,對華夏文化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漢字的方塊具有特殊的筆畫,而且一字一義、一字一音節、加上聲調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學形式豐富多采,在書寫上也成為一種藝術。
由於華夏文化包括的地域遼闊,各地環境差異較大,戲曲、飲食、建築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徵基礎上出現各種唱腔與樂器調合的地方戲,酸、甜、咸、辣、風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節日上,春節是其文化區內的共同節日。
華夏文明史的六個起源性問題:第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第二是中國彩陶的起源;第三是中國傳統建築和宮殿建築的起源;第四是中國繪畫的起源;第五是中國文字的起源;第六是中國古城的起源。其中旱作農業、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
Ⅳ 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哪個城市
陜西西安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是古代秦國的所在地,故稱「秦」或 「陜」。省會是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Ⅵ 古代最早的博物館叫什麼
我國最早的博物館是南通博物苑,由清末狀元張謇於1905年創建的。 國最早籌備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館,是1912年在北京國子監成立的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中國歷史博物館前身)。中國最早建成的公立博物館,是1914年在北京開放的古物陳列所。
Ⅶ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中國古代歷史博物館里最好玩的是什麼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中國古代歷史博物館里最好玩的是觀賞國寶,並從這些國寶中牢記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