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麻省理工學院歷史系怎麼樣
還行的其實挺不錯的
❷ 麻省理工學院的歷史沿革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是美國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大波士頓地區) ,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將其與波士頓的後灣區(Back Bay)隔開。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一位畢業於老牌南方名校威廉瑪麗學院的著名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迎合快速發展時期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MIT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MIT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並,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
在名稱方面,麻省理工學院正確的翻譯名應為「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因麻省理工學院的譯名起自清朝時期,後人沿用至今。在北美洲,Institute是指理工、工學、科技、技術或專科性的高等院校。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中文名稱依其學校之院系學術規模和綜合實力應該被譯為「馬薩諸塞理工大學」,但人們早已習慣以麻省理工(學院)稱之。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會把麻省理工學院混為麻省大學。事實上,這是兩所完全不同的大學。麻省大學是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簡稱UMass),是馬薩諸塞州的一所大型多校區公立大學。
就在有關草議獲批兩天後,美國內戰的第一場戰役就展開了。為時數年的戰爭使學校的教研工作延誤。1865年,麻省理工正式在位於波士頓的校園內開班。這所新院校的使命符合《土地撥贈法案》的要求,故獲贈地作進一步發展。1866年,由土地銷售帶來的利益使學校得以在後灣區發展。
「波士頓理工」為麻省理工學院的非正式別稱。大學採用歐洲理工大學的模式辦學,早期比較重視實驗教學。雖一直受到財政問題困擾,但在弗朗西·斯亞瑪撒·沃克的帶領下,學校還是在19世紀最後的20年裡不斷成長,繼而開辦電子、化學、海洋及潔凈工程學,並興建了新的教學大樓,亦吸納了更多學生。
大學課程漸趨職業導向,教學內容少了一些理論科學。可是,這所年輕的學府仍面臨財政危機,並受到管理層的關注。在這「波士頓理工」的歲月里,學校的前教職員、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曾六度建議將麻省理工並入當時哈佛學院的勞倫斯科學院。位於狹窄的後灣區的麻省理工學院無法負擔進一步的校園擴展費用,而學生的人數卻不斷上升,使之日趨擁擠。學校急需基金或捐款以維持正常運作。最終,校方在師生、校友的強烈反對下接受了與哈佛合並的邀請,惟1917年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以反大學壟斷的理由禁止了此舉,結束了這場「合並風波」。
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遷移至查爾斯河劍橋市的岸邊,臨近哈佛大學 ,沿岸伸延逾1英里(1.6千米),此為填海土地。這充滿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新理工」校園,由建築師威廉·W·博斯沃思設計,受惠於一位匿名「好心人」的捐助,這位先生自1912年起便一直向校方提供資金。1920年1月,這位「好心人」的身份曝光——是來自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的工業家喬治·伊士曼。他發明了新的電影製作及編輯方法,並成立了伊士曼柯達公司。1912至1920年期間,伊士曼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了兩千萬美金(現值兩億三千多萬)的現鈔及柯達的股票。 在對未來社會、科學和大學自身研究的基礎上,MIT制定了未來的發展戰略:
1、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給他們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2、致力於研究基礎科學,但應在把研究、學習和行動整合成一體的新模式中處於領先地位。
3、致力於學術、探究和批判精神,並擅長把工業、政府和學術界聯合起來,共同探索、解決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
4、繼續保證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強大計劃。
5、致力於擴大技術上和管理上的能力,但要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問題。
6、把服務於國家作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則,但要認識到這需要全球性的參與、合作與競爭。
7、開拓新的財政來源,增加公民、聯邦政府和商業界對科學、技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與支持,吸引私人投資的增加。 文學:
音樂學、創意寫作、文學研究、語言學、戲劇藝術、藝術與設計、比較媒體研究、寫作與人文研究、科技寫作、中國文學、法語與文學、德語與文學、日語與文學、西班牙語與文學、藝術文化與技術、英語研究與文學、歷史、倫理與批判主義、葡萄牙語與文學
農學:
植物分子遺傳學
歷史學:
考古學與材料學、歷史、倫理與批判主義
理學:
生物、化學、數學、物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神經生物學、計算機和系統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生物學、原子材料和工程、地球大氣和行星學、腦與認知科學、生物工程-生物與生理輸送現象、生物工程-生物力學、生物工程-致癌作用、生物工程-計算機生物與生物信息學、生物工程-遺產毒理學、生物工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織學與醣體學、生物工程-大分子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生物工程-葯物與毒素的新陳代謝、生物工程-微生物發病機理、計算、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與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的電子與機械性質、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加工、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結構、材料科學與工程-熱力學、幹細胞、人類基因組
經濟學
管理學
工學:
航空航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學、生物醫學工程、數字媒體、生物工程、土木與環境工程、建築技術、環境工程學、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航空工程和信息技術、考古學與材料學、建築學、蛋白質工程、化學生物工程、機械與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航空飛行器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與生理輸送現象、生物工程-生物成像與功能測試、生物工程-生物力學、生物工程-生物分子工程與細胞組織工程、生物工程-葯物與毒素的新陳代謝、生物工程-微生物發病機理、材料科學與工程 生物與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的電子與機械性質、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加工、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結構、材料科學與工程-熱力學、蛋白質結構與葯物設計、供應鏈管理
哲學
醫學:
免疫學、病毒學、腦與認知科學、癌症研究、毒理學與環境健康學、生物工程-致癌作用、生物工程-遺傳毒理學、生物工程-葯物與毒素新陳代謝、生物工程-微生物發病機理
其它:
法學、政治科學、人類學、科學技術與社會
Sciences and Technology),專門培養生物醫學方面的特殊人才。
特別值得指出,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系是最知名、申請人最多和最「難讀」的學系,並曾連續七屆獲得美國工科研究生課程冠軍,其中以電子工程專業名氣最強,緊跟其後的是機械工程。美國工程教育學會執行主任Karl Willenbrock曾經說過,「如果麻省理工學院忽然消失,國家安全堪憂。他們是工程的IBM。」
其餘的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建築學也都非常優秀。近數十年興起的供應鏈管理專業(Supply Chain Management)也是麻省理工的強項,MIT的MLOG(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Logistics)項目已多年在全美排名第一,藉助MIT在在製造業和交通領域的優勢,MLOG匯集了供應鏈和物流領域最權威的師資力量,並和世界五百強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此外,MIT斯隆商學院的MBA項目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是美國極富盛名的「魔術七大」(M7)頂級商學院成員之一,尤以創業課程和創業文化著稱。 根據專業的分類,MIT被分成了如下六個學院:
1、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建築學、城市研究與規劃、媒體實驗室、不動產、藝術,文化+科技
2、工程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航空太空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電機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資訊科學、核子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交通物流研究所(供應鏈管理碩士和博士項目)
3、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類學、比較媒體研究、經濟學、文學、歷史學、語言學、哲學、音樂與戲劇藝術、政治學、女性研究、寫作計劃組
4、阿爾佛雷德·P·斯隆管理學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金融博士、會計博士、管理學碩士、MBA和金融學碩士
5、理學院(School of Science):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腦與認知科學、地球科學(包括大氣科學和行星科學)
6、維泰克健康科學技術學院(Whitaker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研究生院共有六所:
建築及城市規劃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院、人文社會學研究生院、斯隆管理研究生院、自然科學研究生院、健康科學研究生院。
學校可授予的學位包括:
理學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城市規劃碩士(Master in City Planning)、建築學碩士(Master of Architecture)、理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工程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電子工程博士(Electrical Engineer)、理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等。
由於對工程、科學和藝術的側重,麻省理工學院既沒有法學院,也沒有神學院。
自1970年起,與哈佛系學院合作創建了哈佛-麻省理工衛生科學與技術部(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麻省理工學院佔地168英畝,校園位於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靠劍橋市(Cambridge)一側,蔓延約1英里。
中央校區由一組互相連通的大樓組成,設計者為建築家維爾斯·波斯維斯(Welles Bosworth),互相連通的設計是為了方便人們往來於各個院系之間,完成於200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寬頻無線網路遍布校園各個角落,共有3000個收訊點(就是出了校外一公里內,收訊率還是95%以上),是全美無線化做得最好的大學。
全校共有50台高速鐳射列印機,不但可以自動印正反兩面,而且列印速度為每分鍾90張;這些高速鐳射列印機分布在校園各個角落,學生和教授可以通過Pharos系統向校內內任何一台高速激光列印機無線發送待列印內容,這對於學習及研究有極大的幫助。此外,包括學生、教職工、校友在內的麻省理工學院相關人員享有每年免費列印3000頁的福利。
MIT於2002年並且實行了開放式課程網頁,當時公布了500門課程(到2006年底,已開放2000門課程),以期建立全球統一的知識庫,讓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了解各項專業知識內容,以獲得寶貴的資訊,此項計劃獲得全世界各地學者的高度贊揚。麻省理工學院並不以營利為目的,非常清楚告知使用者,可自由運用相關等資源,但不可用來從事商業交易或是納為自有財產,因為這些網路知識是共享的。
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由五個主要的圖書館和幾個所屬的分館組成。所藏圖書1800萬冊、雜志19000種。此外,還有縮微資料、地圖、樂譜等資料。圖書館共有工作人員200人。圖書館建於1916年,建築比較老式。因校內不能再擴建圖書館,故臨時在市郊租用倉庫作為書庫。該校業與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商定,共同在離波士頓市區25公里的地方建造藏書樓。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已正式啟動新型多媒體數字圖書館系統,該系統成為世界其他高校搜集、保存和利用電子化科研成果的樣板。名為「DSpace」的新系統,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惠普公司聯合開發,前期開發歷時4年之久。麻省理工學院發布的新聞公報介紹說,按照設計,此系統具備處理該校教師和研究人員每年完成的總計1萬多份數字化科研成果的能力。這些成果包括期刊論文、技術報告和會議論文等,囊括了文本、音頻、視頻和圖片等各類媒體格式。
如何對多種復雜制式的數字化資料進行統一的搜集、保存和編目,已經成為各國高校普遍面對的一個難題。「DSpace」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採用了「開放源」軟體,這意味著其他高校甚至一些小的學院,能夠不必支付使用費,通過直接利用或改寫軟體,創建自己的數字圖書館系統並與其他學校聯網。正因為如此 , 「DSpace」 被美國《高教紀事報》稱為「同類系統中最為雄心勃勃,最值得密切關注的一個」。
麻省理工圖書館的使命是創造並持續提供一個易用的、值得信賴的信息環境,這種環境有利於學習和創造知識。麻省理工學院致力於創建能夠推動和便於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信息交流的戰略和系統。
此外,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已經實現了交叉選課,即雙方全日制學生均可在本院系同意的情況下選修對方學校的課程。此舉大大提升了兩校間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交流。 全世界優秀的學子雲集於MIT,就如他們一位教授說的「就是再優秀都還不夠優秀」。在這里緊張的理工科學習被譽為「高壓鍋」,新生們第一學期上的課都不給以字母表示的成績,只給打「通過」或「不通過」。這無疑是校方盡力想給學生們緩解點壓力的結果。
在3S,即Study(學習)、Sleep(睡覺)、Social activities(社會活動)中,一般的MIT學生只能做到兩個,如果有誰三個都能做到那就是一個「超人」。MIT的學生必須拿滿360個學分才能順利畢業。在繁重的學習中,學生們在「夾縫里求生存」。你會看到在跑步機上有人邊跑邊看,「24小時房間」有著看書、查資料和小憩的人,MIT的學生讀起書來不管時間,睡起覺來也不管空間。學生入學後學習的刻苦程度也屬罕見。但即便如此,MIT學生在入學後四年內的畢業率卻是92%(全美排第三名)。
在美國東北部漫長的冬天裡,在枯燥的校園中,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一些學生情緒陷入低潮,對學校也是愛恨交加。「我恨這個該死的地方」,據說這是MIT學生們最常說的一句話。
❸ 麻省理工學院的歷史及成果
麻省理工是當今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理工科大學,《紐約時報》筆下「全美最有聲望的學校」。
至2011年,先後有77位諾貝爾獎得主和45位羅德獎學金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麻省理工學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學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另外,麻省理工研發高科技武器和美國最高機密的林肯實驗室、領先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世界尖端的媒體實驗室、和培養了許多全球頂尖首席執行官斯隆管理學院也都是麻省理工赫赫有名寶貴資產。
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5年麻省理工學院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麻省理工學院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並,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從波士頓遷往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的中文譯名早在清朝時便有。近一個世紀來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已經發展成全世界極為重要的高科技知識殿堂及研發基地。因為二戰和冷戰,美國政府在自然及工程科學上大量投資,使得麻省理工學院在這段時間內迅速發展;過去50多年麻省理工也為美國政府製造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20世紀MIT最主要的成就是由傑·弗里斯特領導的旋風工程,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實時處理資料的「旋風電腦」,並發明了磁芯存儲器。這為個人電腦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在1980年代,麻省理工大力幫助美國政府研發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顯示出先進的「精確飽和攻擊」能力。麻省理工亦贏得「戰爭學府」之美譽。
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以病毒建造電池,2006年度美國高等學府捐贈基金回報排名榜,此次麻省理工學院脫穎而出,以23%的回報率力壓排名第2的耶魯大學,名列全美能力最高的大學捐贈基金。另外,麻省理工也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Kismet(Kismet)。2007年最新報告[21]指出麻省理工學院在對近代科學「革命」的貢獻目前領先世界第一,是目前21世紀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過去六年共16位得主);同一筆報告指出,哈佛大學對科學研究的貢獻已在近年來衰弱了許多,而且哈佛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本世紀已跟不上麻省理工的先端高科技教法。
2007年1月,一位麻省理工生物系教授發現了一組最新的核糖核酸綱,這對未來基因的組合有偉大的突破。2007年4月,麻省理工電機系的一研究隊發明了不用電池就能使用的筆記本電腦[23],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轟動整個電子市場。2007年5月,麻省理工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2007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宣布,他們已經運用電磁共振技術,不須使用電線,就能隔空傳輸電力,讓一顆六十瓦的燈泡發光。這意味手機、筆記型電腦等小家電,未來可以無線充電,無須再使用電池或充電插座。
2009年10月23日為配合提升美國經濟及應對金融危機的國策-新能源革命,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拿到諾貝爾和平獎後親臨麻省理工考察並做了動員演講,再次凸顯麻省理工在美國及世界上引領新技術浪潮的領導地位。
❹ 麻省國際學院的發展歷史
麻省國際學院成立於2009年,同年秋季入學人數50人,僅開放麻省大學旗艦校-阿姆河內斯特校區以及麻容省大學波士頓校區的本科雙錄取。經過6年的發展,麻省國際學院年均注冊學生人數300人,開放麻省大學阿姆河斯特校區本科雙錄取以及麻省大學波士頓、羅維爾、達特茅斯校區本科和碩士雙錄取項目。
麻省國際學院2009~2014年升學數據如下:
82.69%的學生全日制升學,8.2%的學生升入麻省大學以外的學校,7.04%的學生學分配語言升學,2.07%的學生勸退。
麻省國際學院各項目學生4個月升學數據如下:
25%麻省大學波士頓校區-麻省國際學院雙錄取學生一學期升學
30%麻省大學阿姆赫斯特校區-麻省國際學院雙錄取學生一學期升學
29%麻省大學羅威爾校區-麻省國際學院雙錄取學生一學期升學
❺ 麻省理工學院的歷史以及特色。急
1861年,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大學。有將近80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在此學習過工作過。
❻ 麻省理工研究生有哪些專業
麻省理工學院專業排名:
麻省理工大學有13個學院,其中:
商科領域專業——全美第三;
工程領域專業——全美第三;
金融學領域學院——全美前三;
麻省理工學院專業設置:
專業名稱 專業英文名稱
人類學 Anthropology
比較媒體研究 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
經濟學 Economics
全球研究及其語言(法語、德語、西班牙語) Global Studies and Languages (French, German, Spanish)
歷史 History
語言學 Linguistics
文學 Literature
音樂 Music
哲學 Philosophy
政治科學 Political Science
科學、技術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戲劇藝術 Theater Arts
寫作(創意寫作、數字媒體、科學寫作) Writing (Creative Writing, Digital Media, Science Writing)
美國研究 American Studies
古代與中世紀研究 Ancient and Medieval Studies
亞洲與亞洲離散研究 Asian and Asian Diaspora Studies
拉美裔與拉美研究 Latin American and Latino Studies
俄羅斯與歐洲研究 Russian and Eurasian Studies
女性與性別研究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生物學 Biology
大腦與認知科學 Brain & Cognitive Sciences
化學 Chemistry
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 Earth, Atmospheric & Planetary Sciences
數學 Mathematics
物理 Physics
能源 Energy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s
建築學 Architecture
建築研究 Architecture Studies
規劃 Planning
航空航天工程 Aerospace Engineering
生物醫學工程 Biological/Biomedical Engineering
生物工程 Chemical-Biological Engineering
化學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計算機科學與分子生物學 Computer Science and Molecular Biology
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電氣科學與工程 Electr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環境工程與科學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材料科學與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機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核科學與工程 Nuclear Science & Engineering
❼ 麻省理工學院什麼系.專業出名
重點來學科:
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系自是最知名、最多人申請人讀和最「難讀」的學系,並曾一連七屆獲得美國工科研究生課程冠軍,其中以電子工程專業名氣最響,緊跟其後的是機械工程。其餘的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也都獲得好評。
美國工程教育學會執行主任karl willenbrock曾經說過,「如果麻省理工學院忽然消失,國家安全堪憂。他們是工程的ibm。」
參考資料:
http://usa.etime.net/University//Info.aspx
❽ 麻省理工學院的有哪些系
麻省理工大學有13個學院,其中:
商科領域專業——全美第三;
工程領域專業——全美第三;
金融學領域學院——全美前三;
❾ 全球歷史系最好的大學
最新的排名第一的是哈佛大學歷史系。
2015QS世界大學排名歷史專業排名
2015排名 2014排名 大學中文名 大學英文名 國家 得分
1 3 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美國 100
2 1 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國 95.1
3 2 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國 94.3
4 6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UC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美國 93.5
5 4 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美國 88.2
6 7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英國 68.6
7 5 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國 91
8 9 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國 91
9 15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亞 72.5
10 11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國 91
11 12 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洛杉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美國 90.1
12 17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國 85
13 8 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國 87.2
14 29 京都大學 Kyoto University 日本 74.2
15 24 華威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國 70.6
16 13 巴黎第一大學 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法國 61.6
17 37 東京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 77.3
18 19 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86.1
19 21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國 83.9
20 23 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美國 87.2
21 20 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美國 92.7
22 40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 74.2
22 10 密歇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國 88.2
24 32= 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國 85
25 22 墨爾本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亞 77.3
26 41 烏特列支大學 Utrecht University 荷蘭 81.5
27 26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CL) 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英國 75.8
28 16 洪堡特大學äT組柏林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德國 70.6
29 28 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 荷蘭 78.8
30 49 北京大學 Peking University 中國 70.6
31 45 悉尼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大利亞 75.8
32 32= UCL(倫敦大學學院)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國 89.2
33 25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UNAM)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UNAM) 墨西哥 61.6
34 14 柏林自由大學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德國 66.5
34 101-150 埃克塞特大學 University of Exeter 英國 77.3
36 51-100 麥克吉爾大學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 75.8
37 51-100 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國 82.7
38 50= 曼徹斯特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國 85
39 48 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Dublin 愛爾蘭 68.6
40 34=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83.9
40 38= 香港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72.5
42 101-150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美國 83.9
43 51-100 約克大學 University of York 英國 78.8
44 43=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國 83.9
45 中國香港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47.9
46 51-100 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QMUL)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QMUL) 英國 68.6
47 27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äT München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德國 80.1
48 51-100 台灣大學(NT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台灣 58.8
48 51-100 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國 89.2
50 46= 紐約大學(NYU)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美國 86.1
50 101-150 國立首爾大學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韓國,韓國 61.6
51-100 51-100 伯克貝克學院,倫敦大學 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英國 64.2
51-100 51-100 布朗大學 Brown University 美國 75.8
51-100 46= 杜倫大學 Durham University 英國 80.1
51-100 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荷蘭 72.5
51-100 51-100 復旦大學 Fudan University 中國 55.6
51-100 51-100 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美國 61.6
51-100 51-100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以色列 72.5
51-100 151-200 印第安那大學布盧明頓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美國 74.2
51-100 51-100 魯汶大學 KU Leuven 比利時 70.6
51-100 慶應大學 Keio University 日本 52.1
51-100 38= 拉特巴大學 La Trobe University 澳大利亞 68.6
51-100 51-100 麻省理工學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美國 95.9
51-100 51-100 莫納什大學 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亞 72.5
51-100 主教大學的貓óLICA智利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智利 43.1
51-100 18 魯普雷希特卡爾斯大學ä海德堡 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 德國 70.6
51-100 101-150 SOA -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倫敦大學 SOAS -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英國 55.6
51-100 51-100 奧克蘭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紐西蘭 70.6
51-100 51-100 新南威爾士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澳大利亞 68.6
51-100 51-100 謝菲爾德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國 75.8
51-100 51-100 清華大學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國 70.6
51-100 43= 馬德里大學 University Complutense Madrid 西班牙 70.6
51-100 51-100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 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 阿根廷 58.8
51-100 50= 聖保羅大學(USP) 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 (USP) 巴西 52.1
51-100 34= 巴西金邊大學 Universidade Estaal de Campinas 巴西 43.1
51-100 42 聯邦大學里約熱內盧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 巴西 58.8
51-100 51-100 波羅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ologna 義大利 66.5
51-100 31 弗萊堡大學 Universität Freiburg 德國 68.6
51-100 51-100 天主教魯汶大學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UCL) 比利時 55.6
51-100 36 巴黎索邦大學(巴黎IV)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Paris IV) 法國 47.9
51-100 51-100 都柏林大學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愛爾蘭 68.6
51-100 101-150 伯明翰大學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英國 68.6
51-100 151-200 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美國 78.8
51-100 51-100 加利福尼亞大學(UCSD),聖迭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美國 90.1
51-100 51-100 愛丁堡大學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國 83.9
51-100 101-150 日內瓦大學 University of Geneva 瑞士 75.8
51-100 101-150 根特大學 University of Ghent 比利時 75.8
51-100 101-150 格拉斯哥大學 University of Glasgow 英國 66.5
51-100 51-100 赫爾辛基大學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芬蘭 77.3
51-100 51-100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美國 81.5
51-100 101-150 利茲大學 University of Leeds 英國 77.3
51-100 101-150 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美國 87.2
51-100 51-100 北卡羅來那大學,教堂山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美國 86.1
51-100 30 奧塔哥大學 University of Otago 紐西蘭 68.6
51-100 51-100 聖·安駐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英國 72.5
51-100 51-100 弗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美國 78.8
51-100 51-100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紐西蘭 55.6
51-100 早稻田大學 Waseda University 日本 58.8
51-100 101-150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美國 80.1
51-100 51-100 約克大學 York University 加拿大 66.5
2014年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歷史學
2014年 2013年 學校名稱 國家和地區 學術行業評價 學生就業評價 學術引用率 學術產出水平 得分
1 1 劍橋大學 英國 100.0 100.0 90.9 100.0 99.5
2 2 牛津大學 英國 99.3 99.0 88.4 93.6 97.9
3 17 哈佛大學 美國 97.4 95.7 93.0 100.0 97.4
4 5 耶魯大學 美國 93.3 89.2 87.5 80.5 90.7
5 3 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 92.3 83.4 85.8 83.4 89.8
6 10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美國 91.7 80.1 90.6 77.4 88.3
7 6 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英國 93.4 97.4 74.7 57.9 87.6
8 4 芝加哥大學 美國 88.3 76.2 88.1 88.8 87.2
9 21 斯坦福大學 美國 85.7 89.8 91.8 88.8 86.9
10 25 密歇根大學 美國 90.6 68.0 84.8 80.5 86.5
11 8 哥倫比亞大學 美國 87.6 78.3 88.8 83.4 86.1
12 9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美國 85.0 81.0 89.8 88.8 85.4
13 19 巴黎第一大學 法國 92.9 84.7 64.1 52.8 84.6
14 14 柏林自由大學 德國 95.6 76.1 67.5 40.7 84.0
15 7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澳大利亞 89.0 83.8 76.2 62.5 83.9
16 22 柏林洪堡大學 德國 91.9 79.6 64.9 52.8 83.5
17 20 麥迪遜大學 美國 87.7 50.4 77.8 70.5 80.9
18 38 海德堡大學 德國 82.4 82.5 63.1 47.2 76.2
19 15 多倫多大學 加拿大 78.1 67.2 82.8 70.5 76.1
20 51-100 康奈爾大學 美國 71.9 76.0 91.1 88.8 75.8
21 39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美國 79.7 43.9 84.5 74.1 75.5
22 12 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 77.2 93.2 67.4 57.9 75.4
23 31 杜克大學 美國 76.5 70.7 81.8 70.5 75.3
24 16 華威大學 英國 79.5 85.4 59.6 52.8 75.1
25 31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 墨西哥 80.4 62.3 66.4 52.8 73.8
26 18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英國 75.1 86.4 71.5 57.9 73.5
27 47 慕尼黑大學 德國 77.7 68.2 68.9 52.8 72.6
28 28 萊頓大學 荷蘭 72.7 76.6 79.2 62.5 71.9
29 京都大學 日本 76.0 78.5 68.3 47.2 71.5
30 24 奧塔哥大學 紐西蘭 73.1 63.8 68.8 66.7 71.0
31 弗萊堡大學 德國 73.0 65.2 77.6 62.5 70.9
32 11 倫敦大學學院 英國 62.9 90.5 87.4 88.8 70.8
32 46 賓夕法尼亞大學 美國 66.5 81.6 89.9 77.4 70.8
34 金邊大學 巴西 90.9 65.6 10.0 - 70.7
34 25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加拿大 68.2 66.4 85.1 80.5 70.7
36 37 巴黎第四大學 法國 79.3 66.7 41.6 40.7 70.4
37 51-100 東京大學 日本 70.3 86.4 75.9 57.9 70.3
38 51-100 拉籌伯大學 澳大利亞 70.9 74.6 70.2 57.9 69.3
38 香港大學 中國香港 73.7 83.7 65.2 40.7 69.3
40 40 國立新加坡大學 新加坡 68.5 90.3 70.3 57.9 69.2
41 51-100 烏特勒支大學 荷蘭 67.5 65.2 80.0 74.1 68.9
42 里約聯邦大學 巴西 82.6 40.0 39.9 33.3 68.8
43 43 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 西班牙 72.9 56.4 67.7 57.9 68.7
43 44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美國 66.7 67.1 84.2 74.1 68.7
45 12 悉尼大學 澳大利亞 70.1 88.4 72.0 47.2 68.6
46 29 杜倫大學 英國 62.8 87.3 80.0 77.4 68.3
46 35 紐約大學 美國 66.1 73.2 83.6 70.5 68.3
48 33 愛爾蘭聖三一學院 愛爾蘭 69.8 78.2 66.3 52.8 67.9
49 41 北京大學 中國 70.4 81.2 66.3 47.2 67.8
50 29 曼徹斯特大學 英國 63.4 85.4 82.0 70.5 67.6
50 51-100 聖保羅聯邦大學 巴西 76.7 62.4 53.1 33.3 67.6
❿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學生中哪些成為傑出人物
奧利弗·威廉姆森 - 獲得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士學位 阿達·約納特 - 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 保羅·克魯格曼 - 獲得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 郝慰民 - 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198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碩士學位 埃克里·馬斯金 - 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喬治·斯穆特 - 獲得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66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雙學士學位(數學和物理);197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學位 安德魯·法厄 - 獲得20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博士學位 理查德·施羅克 - 獲得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 羅伯特·約翰·奧曼 - 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55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純數學博士學位 弗朗克·韋爾切克 - 獲得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教授 羅伯特·F·恩格爾 - 獲得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羅伯·霍維茲 - 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6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碩士學位;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正教授 科菲·安南 - 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和平獎;聯合國秘書長(1997-2006);197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碩士學位 沃夫岡·凱特利 - 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教授 百瑞·夏普雷斯 - 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 崔琦 - 獲得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968-1982年) 約翰·福布斯·納什 - 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丁肇中 - 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正教授 理察·費曼 - 獲得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士學位 其他 勞倫斯·薩默斯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的第27任校長;1975年畢業獲得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學位 諾姆·喬姆斯基 - 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最偉大的貢獻 巴茲·奧爾德林 - 第二名(在尼爾·阿姆斯壯之後)踏上月球的人而聞名;1962年獲得麻省理工太空工程博士學位 本·伯南克 - 現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197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多伊奇 - 中央情報局前局長;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正教授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 以色列前總理;1971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學士;197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碩士學位 蒂姆·伯納斯-李 - 萬維網之父;199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創立了萬維網聯盟 卡莉·費奧麗娜 - 前惠普公司首席執行官;198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碩士學位 貝聿銘 - 世界級建築師;194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學士學位 張忠謀 - 台灣集成電路製造公司董事長 ;1952年獲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1953年獲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學位 葉乃裳 -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迄今惟一女教授 錢學森,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奠基人,1936年獲麻省理工大學碩士學位。 芭芭拉·利斯科夫 -2008年圖靈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系教授 孟少農,1942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繫,中國汽車工業傑出奠基人之一,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第一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