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三嶽麓版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三嶽麓版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20 19:27:50

①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② 高中歷史必修三學考知識點總結 急 急!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思想
本單元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現 戰國孟子荀子發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 唐宋
後三教合一 宋明理學 明清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禮」(「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 B性善說 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他被稱為「亞聖」

③ 最新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嶽麓版

一、「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思想氛圍寬松。③階級關系——「士」階層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兵家(孫子和孫臏)、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十家;「爭鳴」是指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不同見解。
3.意義: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②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推崇為「聖人」。
(1)政治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和「禮」。
①「仁」即「仁者愛人」,反對統治者實行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理解和體貼他人,調整好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愛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禮」就是要「克己復禮」,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實現「禮」,就要「正名」,做到貴賤有序、名正言順。③「為政以德」,在以「德」、「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學思想:「敬鬼神而遠之」,優先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
(3)教育思想:辦私學。教學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當仁不讓於師」:學習方法——「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4)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
(5)評價:①「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②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2.孟子——戰國著名的思想家,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尊為「亞聖」。
主張:①政治思想——「仁政」學說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②倫理觀——「人性本善」。③價值觀——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評價:①「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是封建統治的一種策略。②「重義」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3.荀子——戰國時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張:①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③「性惡論」,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思想特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
影響:①荀子綜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改造原來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但在很長的時期里,他的學說被視為儒家的異端。②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甦。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③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於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展,有利於漢代的統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漢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起用文學儒者參政。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影響:①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②教育逐漸為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台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
四.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受到嚴峻挑戰。但儒學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兼收並蓄,開創了新局面。②隋唐時期,儒學發展更輝煌。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儒學在融會的趨勢中向理學發展。儒家經典的標准讀本是《五經正義》。③到宋代出現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宋明理學的代表和思想主張
(1)理學概念:理學是儒、道、佛三家學說思想融合的產物,以「理」和「天理」為核心,更具理論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學
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著作《二程遺書》)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張:①「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後有物。(理學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③發揮孔子「仁」的學說,認為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張:①「理氣論」。認為理和氣是渾然一體、不可分離的,這是一種唯心的觀點。②「心性論」。認為性無不善,情也應當從善,人們應克制感情,讓道德理性來支配和指導行為。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響: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很大,還遠及日本、朝鮮和歐洲,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吸取佛教禪宗思想,把理學發展到新階段
陸九淵——南宋理學家,認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提出「發明本心」(發:產生於;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內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對「格物致知」
王陽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他①認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宣揚「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②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為聖賢,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的思想。

④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總結通史版

到這個網站看一看,可以專參屬考http://hist.cersp.com/kcjs/kcyj/200912/11485.html

⑤ 嶽麓版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http://wenku..com/view/912cfc135f0e7cd184253644.html

⑥ 高中歷史必修三14課理性之光 知識點總結(嶽麓版)

第十四課 理性之光——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性質、指導思想
1、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政治: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科技:自然科學發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2、啟蒙運動的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文化的解放運動
3、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理性主義
含義:理性是與感性相對而言的,感性是停留在表面的、是膚淺的;理性是指人的思考與判斷,是指不用外界的權威來判斷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實,尊重科學,不再信奉傳統與教條。它是深刻的、是挖掘事物內在本質的。
二、啟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張
1、孟德斯鳩生平及其作品
(1)孟德斯鳩生平及代表作
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傑出思想家,資產階級國家和法制理論的奠基人。 出身貴族,曾擔任波爾多法院的院長,用27年時間完成《論法的精神》
(2)孟德斯鳩的思想: 「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之手,自由就不復存在」。
三權分立:防止君主專制,確保公民政治自由
(3)孟德斯鳩的思想影響:成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原則
2、伏爾泰及其思想主張: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因猛烈抨擊天主教的黑暗統治和封建統治者的腐敗,他曾兩次被投入巴士底獄
(1)伏爾泰的思想:自由平等
①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種天賦權利,不應受到任何侵犯,這種天賦人權只受法律支配;
②平等則依味著反對等級制度和封建特權,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過是從法律上來保護人們的自由、平等權利的國家政治制度攻權力結構;
③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讓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選舉等自由。
(2)伏爾泰思想的影響: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盧梭及其思想主張
(1)盧梭的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2)盧梭的思想主張:主張創立民族共和國
①天賦人權;②人民主權(主權在民);③社會契約;④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在於私有制
(3)盧梭思想的影響:批判封建制度、宣傳理性至上的啟蒙思想家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3、康德及其思想主張
(1)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
(2)康德的思想主張:①人非工具;②尊重他人;人應該尊重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視他為便利自己的工具。
(3)康德思想的影響: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哲學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1、是歐洲資產階級掀起的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豐富和發展了人文主義內涵,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3、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准備,而且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4、對近代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⑦ 歷史高二嶽麓版必修三第一、四、五單元重點詳細整理 最好是專業人士自己整理

第一單元 復習資料
第一課孔子與老子
一、 孔子
1、 生平著述:
生平:「三家一創」。 著述: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和《樂》、《語》2、 學說:
①、政治學說:
A、「仁」:仁者愛人;對統治者而言要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對所有人而言,要理解體貼他人,以此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愛人途徑是「忠恕」,其內容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B、「禮」:「克己復禮」:做人要剋制自己,行為要符合「禮」的要求;「禮」就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實現禮的重要標準是「正名」,從而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評價:體現了保守一面。
C、「為政以德」:統治者要愛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以「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仁」、「禮」是其思想核心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把探討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 歷史地位:
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其本人的歷史價值:被推崇為聖人,受後人景仰。
二、 老子:
1、 生平著述:後人整理:《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
2、 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抽象的概念,是凌駕於天之上的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B、辯證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並可互相轉化;這種轉化是通過「守靜」來實現的,不需要條件。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不要過分威逼百姓-—積極
愚民政策---消極
3、 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老子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
第二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 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
一)、孟子和《孟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學說: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民貴君輕;尊王賤霸
②、性善說:仁、義、禮、智與生俱來---性善的理由;「慎獨」是其最高境界
③、利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孟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②、他被稱為「亞聖」
二)、荀子、《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①、天命觀:「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②、性惡論:人性本惡;後天教育可使人由惡向善
③、政治思想:「禮法並施」、「王霸兼用」
2、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被視作儒家異端 ②、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
三、 墨家—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的思想
1、 墨子與墨家:有嚴密的組織,領導人稱巨子
2、 墨家思想
①、兼愛:與孔子仁愛不同,是沒有血緣關系和等級差別 的愛
②、非攻:主張各國平等,反對不義的兼並戰爭
尚賢、尚同:不分等級,舉用賢才;最高職位由賢者擔任,推崇權威
尚力、節用、節葬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
四、 道家
1、 莊子與道家
2、 莊子的思想:
①、「齊物」:世間萬物本質是相同的
②、「逍遙」:含義:對事物的變化採取旁觀超然態度;方法:無所恃
③、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④、在文學、美學方面的建樹
五、 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 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 兵家
1、《孫子兵法》
2、吳起與《吳子》:文德與武備並重、教戒為先
3、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造勢、人的作用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 對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巨變時期,代表社會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民從各自經濟、政治利益出發,形成了各種學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學派。

在理論上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

在實踐上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現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已儒家路線為宜。

三者之間表現了互相融合吹勢,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築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附一:百家天命觀的對比:

儒家
孔子
敬鬼神而遠之

孟子
天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前民有道

莊子
天與人「不相勝」人不能改造自然

墨家
墨子
上天有意志,鬼神也存在,崇信鬼神

附二:百家共同點:理想主義;對天、地、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對現況的暴露與批評。

第三課 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 漢初的黃老之學

1、 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興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2、 盛行時間:漢初到漢武帝即位約70年間

3、 社會地位: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處於統治地位

4、 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5、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6、作用: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

7、漢武帝時衰落原因:

①、主觀上黃老之說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②、客觀上儒家學說經過自我調整,整合出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即董仲書的新儒學。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2、新儒學基礎:天人感應學說;

①、君權神授,「屈民而伸君」 ②、要實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4、新儒學的影響: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董仲舒對新儒學的改造

(1) 形成背景:經歷了六七十年的休生養息,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強盛,漢初的「無為」思想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了。土地兼並、商賈膨脹、邊境不寧、王國問題困擾著西漢統治者,強盛的西漢需要有一種新的統治思想來維護封建統治。於是,董仲舒為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對儒學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造。

(2) 思想核心:「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是新儒學的思想核心。「天人感應」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臨天下,同時也必須順從天意。與天同則大治,與開異則大亂。「君權神授」,即「天子受命於天,天下人受命於天子」。

(3) 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

(4) 目的:給統治者披上神聖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5) 對當時的影響:為維護加強西漢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具有進步意義,適應了西漢社會的發展。

(6) 對我國歷史的影響:提出的封建倫理綱常,被後人奉為道德規范。把儒家思想神學化,使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 漢代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與聯系

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能夠取得統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是增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的理論,強調神化皇權和等級名分,符合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同時,新儒學又增加了「大一統」思想,並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這些都是先秦儒學所不曾擁有的。而先秦儒學宣揚「禮」「仁」「仁政」「民本」也為新儒學繼承,並適應漢武帝時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學正是對先秦儒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使儒學從先秦的民間學說,到漢武帝以後成為官方學說。

從內容上看,既增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時兼采眾家思想之長。新儒學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由此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第四課 宋明理學

一、 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在家思想互相滲透。

3志存高遠的儒學志士吸收儒、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 宋明理學:

一)、程朱理學(開創:二程;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認為「理」是離開事物獨立存在的客觀實體,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知先行後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③、明中期失去「匡時濟世」的追求。

二)、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即通過內心的反省以求理。

王陽明

③、「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

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 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三)、宋明理學的評價:

1、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2、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第五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 異端思想家李贄

1、 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舊 ②、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 李贄思想主要內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挑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 經世致用思想:

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②、八股取士 ③、士大夫主張以史為鑒,學術與現實相結合

內容:

①、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

②、顧炎武:按土地肥瘠定稅,減輕人民負擔,因地制宜,振興工商。

③、王夫之:嚴以治吏,寬以養民;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

④、黃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專制的批判 背景:明朝後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內容:

①、揭露專制帝王的罪惡:黃 ②、關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顧

③、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顧、黃

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主張

(1)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人民為主」。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強調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標准應當是看廣大百姓快樂與否。顧炎武也激烈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鼓勵人民關心國家大事。王夫之認為天下的土地不能為君主一人所有,而應當是從事農業的老百姓都有份。

(2) 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強調經世致用。黃宗羲駁斥輕視工商業的傳統思想,指出工商業和農業一樣,都是「民生為本」,應該受到保護。顧炎武、王夫之主張文人應多研究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反對空談。

(3) 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黃宗羲批判舊儒學的「君為臣綱」的思想,繼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新思想命題。顧炎武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提倡走出門戶,到實踐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學先前宣揚的「天命論」和「生知論」,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義體系。

★ 中國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想和法國啟蒙思想的異同

1)相同點:這兩種思想都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制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深刻批判,也就是說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點:中國明清時期的啟蒙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沒有提出資本主義性質的新政權方案,對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民主革命產生的影響有限。法國啟蒙思想,徹底批判了封建制度與封建神學,提出了三權分力等資產階級國家藍圖,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動員。

★ 明清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

1)反傳統,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明朝進步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和「萬事皆生於兩」的觀點,令維護名教傳統的士大夫驚懼。

2)反對封建專制。清初黃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當時的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這些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影響。

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第六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 中國古代科技文化長期發達、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原因

(1) 國家統一,疆域遼闊。

(2)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進科技文化進步。

(3) 個民族間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4) 教育的不斷發展,培養了從事科技文化事業的人才。

(5) 清朝之前,中國歷代統治者大都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斷,中國人民收外來優秀文化的精華。
(6)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刻苦鑽研、重視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富於智慧和創新精神。
一、 天文學
1、 觀測天象
①、商朝最早的日食記錄
②、春秋最早的慧星、哈雷慧星的記錄
③、戰國最早的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
④、戰國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⑤漢代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
2、天文儀器:
①、秦漢時期已發明了「渾儀」,是觀察天象的儀器。
②、張衡:水力渾象儀,是觀察和演示天象的儀器;地圓學比歐洲早1000年;地動儀
③、僧一行:黃道游儀,確實恆星位置;測出子午線長度;水運渾象儀。
④、郭守敬:簡儀,比歐洲早300年;黃赤交角;地球繞太陽公轉時間比實際只差26秒;《授歷》
二、 數學: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籌算
②、西漢:《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田畝面積、谷倉容積、正負加減、二次方程元代:珠演算法
④、三國:劉徽,計算圓周率的方法,精確到3.1416
⑤、南朝:祖沖之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領先世界1000年
⑥、曠世奇才朱載堉,第一次以精密的計算為基礎,構築起一套科學的音律體系。
三、四大農書:
①、《齊民要求》南朝,賈思勰,第一部完整農書
②、《農桑輯要》元代,最早的官修農書
③、《農書》元代,王禎,重點在生產工具的改革
④、《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介紹西方水利技術
四、醫學:
①、春秋戰國,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②、西漢《黃帝內經》:現存的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③、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辯證施治的醫療原則。
④、東漢神醫華佗發明麻沸散,創「五禽戲」
⑤、東漢《神農本草經》中國 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奠定葯物學發展基礎
⑥、《唐本草》第一部由政府篇寫的葯物學專著
⑦、唐葯王孫思邈《千金方》方劑
⑧、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葯物學最高成就
五、工程建築成就:
①、秦國蜀守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 「天府之國」
②、秦長城(秦趙燕)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
③、隋朝開鑿大運河
六、四大發明:
一)、造紙術:
①、西漢纖維紙 ②、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③、作用: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延續和傳播
二)、印刷術
①、現存最最的印刷品,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13世紀傳入朝鮮,後傳入歐洲
④、作用:對歐洲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火葯:
①、唐孫思邈《丹經》硫磺伏火法 ②、唐末用於戰爭宋用於狩獵、采礦等
④、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⑤、作用:為歐洲資產階級確立統治產生巨大影響
四)、指南針:
①、戰國的司南 ②、北宋人工磁體指南針,用於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④、作用:對地理大發現起了重要作用

⑧ 高中歷史必修三 嶽麓版 第五單元 知識點 詳細點

第20課復 西學東漸 主要內制容:開眼看世界(主要掌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運動時期的「中體西用」思想;維新思想(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掌握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以及嚴復進入的進化論思想——社會達爾文主義)。
第21課 新文化運動 主要內容:陳獨秀思想的轉變(資產階級激進派——接受馬克思主義);民主與科學思想;全盤西化與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第22課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 主要內容: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變化(這是重點,主要掌握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的相同與不同)
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成熟,及其個各階段的代表作品和主要內容,這些都需要掌握
第24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主要內容:鄧小平理論(主要掌握改革開放的背景——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真理;南巡講話的主要內容);三個代表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掌握就可以了;科學發展觀了解就行。這一課中鄧小平理論是重點。

⑨ 嶽麓版歷史必修三。一、三單元每課知識點匯集,不少於500字。謝~

必修三復習提綱(1)
中國古代史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思想
本單元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現 戰國孟子荀子發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 唐宋
後三教合一 宋明理學 明清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禮」(「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 B性善說 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他被稱為「亞聖」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 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被視作儒家異端 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 ②非攻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後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後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三、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大一統 ;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
(1)內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慾
(2)歷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為「偽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2、陸王心學
(1)內容:
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王陽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五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舊; ②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於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1)經世致用思想: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專制的批判: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六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一)天文學
①戰國:《甘石星經》中《石氏星表》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東漢:張衡:水運渾象儀;地圓說早1000多年;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黃道游儀;世界首次測量子午線長度;水運渾象儀。
④元:郭守敬:簡儀早300年;《授時歷》我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二)數學: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籌算
②西漢:《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
④南朝:祖沖之圓周率點後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農書:
①南北朝《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②元:王禎《農書》介紹工具改進
③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
(四)醫學:
①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中醫學理論基礎;
②東漢:「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介紹四診法;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立「五禽戲」
③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創立世界最先進分類法
(五)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印刷術:
①唐:現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13世紀後傳入朝鮮、歐洲
3、火葯:
①唐:發明火葯,孫思邈《丹經》記載,唐末用於軍事。
②五代、宋:廣泛應用。火炮、火箭、突火槍等
③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指南針:
①戰國: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針用於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專題二:中國古代的文藝
一、書法藝術
1 漢字起源和演變: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鍾繇)
2 書法藝術發展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 《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繪畫藝術
1、起源:新石器時代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5、宋代:山水畫興起;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畫、年畫等
三、文學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2、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
3、漢賦:司馬相如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書、「三言二拍」、《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兩宋:南戲
3、元代: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劇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三嶽麓版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