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壯游歷史事件

壯游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4 03:29:07

1. 求人物傳記和歷史故事共四篇(每篇約800字) 謝謝各位了啊!!!!!!!!

扁鵲: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於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而且,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卷四秦二》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扁鵲拜師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扁鵲說:「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扁鵲當即拜長桑君為師,並繼承其醫術,終於成一代名醫,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扁鵲成名後,周遊各國,為人治病。 據司馬遷記載,扁鵲當時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內臟,如同現在的透視一樣,至於望聞問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
濟南扁鵲雕像
對中醫學的人藉此攻擊中醫。聶文濤認為,從中醫學文獻上看沒有扁鵲透視眼的記載。這說明,是書所記屬於醫學之外的文化內容。如同牛頓的蘋果落地,本來莫須有,且不符合邏輯,然而也會流傳。文化的傳奇必然覆蓋一切,包括古代和當代的科學發展過程,不能作為評判科學的依據。這種傳奇只能反應了扁鵲醫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扁鵲具有高明的醫術。他的行醫事跡及醫學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時期的醫葯水平和醫葯特點。先秦不少著作載有扁鵲的事跡,《史記·扁鵲列傳》: 殷常公,號丘宣。欲覓其徒而傅其術,至邯。邯有姜姓子曰殳,以慧聞名。常公見而欣慶,隨攜之逰。年余至長桑,適逢棄兒於道,以秋深,名曰扁,故擇居長桑,授徒乳子矣。殳隨常公七年,聞之即知,知而能程其事,言對甚得,常公悅之。扁侍常公側,訥而少聲,齡或八歲,公亦任之。 又三年,殳二十有三。常戱於扁曰:『汝貌若獬,聲若鵲,其聞不能知,知無其所謂。後先生去,留之為吾司戶可也』。扁對曰:『汝聞之能知,知,先生少督,非智也。汝知之能辧,辧,先生心懈,非識也。吾貌若獬,父母施也,吾聲若鵲,乃能鳴也』。殳大笑之,言於常公,公笑而已。扁自請之,遂名扁鵲。 異日,常公謂殳曰『十年成汝,今可去矣。吾言於汝:居細無禍,災其自妄;且記』。殳去之,常公望其道問扁曰『汝謂殳之去,可得安乎』?扁對曰『初安,再妄,復牢之』。公詫然曰『行乎?性乎』?扁對曰『兼有也,謂有:爭於勢,不敵者死矣』。自此,扁日奉而夜讀,勤勉而事焉。 又三年,殳因治而涉罪,囚於牢。扁隨侍常公西行,途有不明,告先生,先生所釋,皆能記之。故其傳者,非言止矣,實心領而神會之躍也。扁鵲三十有二,始治於人。先生出而自嘆曰『吾自謂殳之可才,然吾知殳不亟扁。扁常曰不足以治,習耏其心。吾常自嘆其拙,今其學優於吾,安矣』。先生亡於鎬。扁鵲居鎬南守孝三年,靜悟眞髓而不以物動,治疾療人不為利往。四十有四歳名聞天下,曰『長桑扁鵲,神乎其人哉』。然殳之聦,二十有三語謂皆盡其傳。四年而牢,禁其終生。豈非過於知辧之害,而無智識之果者耶?
扁鵲遇害
秦武王與武士們進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音西)的葯,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有人將神醫扁鵲已來到秦國的事告訴了武王,武王傳令扁鵲入宮。扁鵲看了武王的神態,按了按他的脈搏,用力在他的腰間推拿了幾下,又讓武王自己活動幾下,武王立刻感覺好了許多。接著又給武王服了一劑湯葯,其病狀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鵲為太醫令。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游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李醯決定除掉扁鵲這個心腹之患,派了兩個刺客,想刺殺扁鵲,卻被扁鵲的弟子發覺,暫時躲過一劫。扁鵲只得離開秦國,他們沿著驪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殺手扮成獵戶的樣子,半路上劫殺了扁鵲。相傳扁鵲是四月二十八日誕生的,人們在他的家鄉建造起「葯王廟」,專門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大家都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同時,也祈求他保佑人們無病無痛、延年益壽。
歷史故事
扁鵲雲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裡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裡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裡,都是聲名大振。 根據典記,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1]:「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 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葯鏟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葯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葯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彌補得好,當然是聲名鵲起,但更多的時候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謐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麼大王的病處於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謐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裡,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謐。李謐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殺害了扁鵲。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害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裡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葯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葯,用八減方的葯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癒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10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10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10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葯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後,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於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於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後問世的作品,成書於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託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魯迅:
童年時期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描寫著。
青年時期的魯迅
求學時期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 。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俗稱「師爺」),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 《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
魯迅先生畫像
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棄醫從文
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於是他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不但為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
唐伯虎: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她大約廿四歲的時候病逝。後來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場弊案的牽累而離去。後娶沈氏,或名九娘,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 「會試泄題案」詳情:當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再加上由於徐、唐兩人在京師的行動惹人注目,會試中三場考試結束,頃刻便蜚語滿城,盛傳「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戶科給事華昶便匆匆彈劾主考程敏政鬻題。事連徐經、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閱題,其所錄之卷,由大學士李東陽會同其他試官進行復審,結果證明徐、唐兩人皆不在錄取之中。鬻題之說,雖屬烏有,但輿論仍喧嘩不已。明廷為平息輿論,便著錦衣衛加以審訊,查無鬻題實據,最終以徐經進京晉見程敏政時曾送過見面禮;唐寅也因曾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文,送鄉試座主梁儲,使兩人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罷官還家。華昶因奏事不實,也遭降職處分。一場科場大獄,以各打五十大板結案。事後三個被告均不服,程敏感政歸家後憤郁發疽而亡。唐寅恥不就吏,歸家後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築室「桃花塢」以自娛。 徐經加梧塍後,閉門讀書,並作《賁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經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舉仕途。次年以慕司馬遷的齊、魯、燕、趙壯游為名,北上京師探聽消息,但因科場失意後體質一天比一天差,不勝旅途勞頓,至京便卧病於永福禪寺,於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師,歸葬於江陰砂山。年止三十有五。
《桐陰清夢圖》軸,明,唐寅繪
關於這場會試泄題案,記載很多,說法不一。實際上這是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結果。《明史·程敏政傳》雲:「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無疑問,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後縱酒澆愁,游歷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離開蘇州,坐船到達鎮江,從鎮江到揚州,游覽瘦西湖、平山堂等名勝。然後又坐船沿長江過蕪湖、九江,到廬山。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給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繪畫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來。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黃州,看到赤壁之戰遺址。唐寅的《赤壁圖》即依此所畫。後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陽樓,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嶽衡山。再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和仙游縣九鯉湖。唐寅由閩轉浙,游雁盪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此時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蘇州。唐寅千里壯游,歷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蘇州,家中非常清貧,妻子大吵大鬧,終於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文鬻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
《看泉聽風圖》卷,明,唐寅作
唐寅三十六歲時選中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優雅清閑的家園,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塢原是宋人章庄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里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婉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雖只幾間茅屋,檐下卻懸著雅緻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匾額。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春日,園內花開如錦,他邀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來此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而散。。「日般飲其中,客來便共飲,去不問,醉便頹寢。」(祝允明《唐子畏墓誌銘》)此時唐寅過得清閑而超脫。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徵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自治一方印章「逃禪仙吏」。 從南昌回家後因常年多病,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生
《自書詞》卷,明,唐寅書
活艱難,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徵明倆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並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歲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正好觸動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卧病不起,不久結束了他凄涼的一生。死後葬在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橫塘鎮王家村。他逝世後由其親友王寵、祝允明、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祝允明寫了千餘字的墓誌銘,由王寵手書,刻在石碑上。後世有關唐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這墓誌銘中得到的。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涼,以致身後詩文幾近散軼。明萬曆年間,常熟書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詩文和為人,不惜重金,徵求片紙隻字,為他搜集整理詩賦詞章。將唐寅生前散軼的近百首(篇)詩文核閱後付梓,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個較完善的詩
蘇州唐寅墓
[1]文集傳世,一時洛陽紙貴。後來,江南著名的出版藏書家。常熟書商毛晉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為人,他在編錄《明詩紀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時,又特地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軼事,豐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詩文內容,為後代積累了生動的文化資料。 毛晉,後來還獨立承擔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據《蘇州府志》,崇禎甲申三月十六,毛晉與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蘇橫塘王家村,因見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荊棘荒蕪,牛羊放逐墓園,頓生哀憫之心。他詢問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後,後嗣中唯剩一侄孫孀婦,經濟拮據,困頓城內,以致唐寅四時之祭匱乏。毛晉凄然感嘆:「是朋友之罪也,千載下讀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時與並乎?」於是,毛晉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並且擇地墓旁造三間祠堂。蘇州地方官雷起劍親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遺千古之有心者。」
歷史故事
唐伯虎點秋香 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不過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歲。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艷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了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唐寅詩集》中有詩名曰「我愛秋香」是一首藏頭詩 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其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敘述的故事情節和現在我們知道的「唐伯虎點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盪不羈。一次,他和朋友游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燦然一笑。其實就笑了一下,陳公子便招架不住,於是暗訪秋香蹤跡。於是,陳公子喬裝打扮,到官宦人家
《秋風紈扇圖》
[3]里做了公子的伴讀書童。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為他發現倆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便謊稱要回家娶親。倆公子說,府上有這么多婢女,你隨便挑。陳公子說,既然這樣,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點秋香吧。陳公子遂心如願,結成姻緣。這就是《耳談》中因笑傳情,因情結緣的一個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最古老,最簡單的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復雜化。 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怎麼會變成「唐伯虎點秋香」呢? 這里,有其社會原因,時代因素,也有唐伯虎本人的個人原因。我們知道,唐伯虎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經濟十分發達的時期,蘇州是當時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經濟上的繁榮必然帶來思想上的活躍。特別是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就十分活躍。他們急需思想解放,急需實現個人的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中下層知識分子急需找到一個他們精神、理想、情感、意志的代言人。急需找到一個生活上放浪不羈、敢於帶頭沖鋒、挑戰的叛逆形象。這就找到了唐伯虎身上,因為唐伯虎自身就有不拘禮法的性格特徵。在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中,文人墨客們故意讓唐伯虎不拘禮法,讓他放浪形骸。故意讓唐伯虎闖朱門豪宅,讓他和達官貴人插科打諢。故意讓唐娶自己心愛的女人為妻,讓他為爭取自己的理想自由奮斗。這就是為什麼要把點秋香的重任放在唐伯虎身上的原因。 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秋香這個人呢?有。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歷史上確實被人點過。是不是唐伯虎點的呢?肯定不是。因為據考證,秋香比唐伯虎大20歲。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沒有辦法才墮入青樓。因為人品好,後來轉業從良。 秋香在當時被譽為「女中才子」,她所畫的丹青畫,更有名氣。據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 在《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繪畫。沈周是明代相當著名的大畫家,曾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臨江仙題林奴兒(即秋香)山水畫:「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過去的事都已過去,青樓里再也找不到你,以後要到畫界中去尋覓。

2. 李白與杜甫有什麼歷史故事

杜甫 (712年~770年),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李白,於唐武後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因此自稱青蓮居士。唐代兩位頂級詩人,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創造了中國古代最輝煌的詩歌文學。兩位大詩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國的奇山秀水,從大自然中汲取了無盡的思想資源和創作激情。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 至天寶四載 (745年)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遊。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遊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後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准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天寶三載,李白在東都洛陽認識了比他小11歲的詩人杜甫。杜甫「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其抱負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與李白意氣相投。他們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准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裡,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分手後,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兩位同時代的詩人,按理說互相之間肯定有所評價或看法,況且李白和杜甫認識,而且還意氣相投,關系非常好,這樣互相之間就應該會更多地有一些評議,或褒或貶,權當切磋詩藝。但我們可以看到,杜甫詩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稱贊李白之詩的高妙。但李白詩中幾乎無一詩提及杜甫,更不要說對杜甫的詩做任何評價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對於李白,杜甫先是稱他為「李候金閨彥。」(《贈李白》),杜甫說「兩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而正是因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脫身事幽討」。後來他又說「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還說「更尋佳樹傳,不忘角弓詩。」(《冬日有懷李白》)。他指出李詩的「清新俊逸」,贊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這應該看作是杜甫對李詩的總評,也是准確地對後人發生過巨大影響的總評,也可說是對李詩的最高評價了,後人為了說明李詩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這句評語。

誠然,杜甫對自己的詩才是自許頗高的,他曾自誇「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壯游》),還曾說「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健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和「賦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贈》),把自己視為揚雄、曹植和司馬相如式的詩人,可見他對自己的詩才很自負,但他卻沒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態度。他對同代的李白、王維、高適、岑參、孟雲卿、元結等都作過肯定的評論和評價。對李白的評價我們上面看到了,已經把李詩放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了。他評價岑參說「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九日寄岑參》)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雲卿的時候,把他帶到劉顥家中,三人飲酒吟詩,最後嘆道「人生會合不可常,庭樹雞鳴淚如線。」(《湖城東遇孟雲卿,復歸劉顥宅宿宴,飲散因為醉歌》)杜甫沒有對誰「高目」過,「文人相輕」的陋習,在他身上沒有污染。

杜甫雖然和眾多的名詩人如李白、高適交往,建立了親密而長久的友誼,但卻看不見如李、高二公對杜詩有過評價,當然也就更無所謂贊譽之詞了。但話說回來,李白也並不是沒在詩中提及一點點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達了他對杜甫君的思念,全詩如下:「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盪寄南征。」感情不為不重,但是全詩無一字提及詩。李白還有一詩是寫杜甫的,那就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全詩是這樣的: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全詩八句自始至終都是談酒談醉之事,關於詩也是一字沒提。按理說,詩人當以切磋詩藝為極樂,但李白的詩要麼不提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決不跟他談關於寫詩的問題。這就很怪了。要說李白看到杜甫給自己的詩的評價這么高,他也應該有所表示的,不是說奉承,至少作為朋友,也應該關心對方的詩歌創作。但李白完全沒有。難道是李詩部分遺失了,而寫杜甫之詩正好在這些遺失之詩之內,這未免也太巧了。難道李白一直就視杜甫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覺不牽涉其他一切煩心之事。

李白有一詩值得注意,即為《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有人認為此乃李白嘲諷杜甫之詩,笑話杜甫作不出詩來。但很多學者為李白辯解說,此詩實系贗品,正如任華的贈杜贈李詩一樣。 對於此詩,洪邁說:「所謂飯顆山之嘲,亦好事者為之耳。」仇兆鰲雲:「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斷無此語,且詩句庸俗,一望而知為贗作也。」前幾日,看到一篇關於晚唐五代苦吟派詩人的論文,作者認為其實從中唐開始,詩人就有苦吟的習慣。苦吟代表的是一種謹慎認真的作態度,同時,這也反映了當時一些詩人的審美文化心理和審美追求。苦吟派的產生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因素的,那就是科舉制的實行,文人從此變得道路難尋,而由此產生的愁苦基本上成為了當時整個社會情緒。這種情況從唐代開國以來開始,到中唐已基本成型,「苦吟」二字在李白、韓愈、元稹、白居易的一些詩歌中有直接表達,甚至在陳子昂的《南山家園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涼獨坐思遠率成十韻》中也出現了「苦吟」二字。我覺得「總為從前作詩苦」一句並不是說李白笑話杜甫作不出詩來,而是說他經常為了推敲一些詩中的字句勞力費神,說他「太瘦生」那也是由於勞累過度導致的,而不是因做不成詩而愁苦成如此瘦狀。我想,杜甫不會做不出詩,就是一時做不出詩,那也沒什麼關系,不見得就引來李白的一番嘲諷,我想,李白倒沒有這么刻薄。

李白其實一直都挺大方。他倒不會捨不得自己的贊美之詞,反過來還要四處俟機嘲弄別人。我們看到,李白曾幾次贊過孟浩然,在《贈孟浩然》一詩中,李白對孟浩然推崇備至,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還有《春日歸山,寄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一作贈孟浩然)》,可以說,他對孟浩然的欣賞有由衷的。李白的《贈劉都使》中說對方「吐言貴珠玉,落筆回風霜。」在《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贊對方「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還有在《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中稱對方「風韻逸江左,文章動海隅。」。此外,李白還寫過很多畫贊,可見李白並不吝嗇他的贊美之詞。但為什麼李白唯獨對杜詩無所表示,是譽是毀也無可查證,這個我一直不明白,限於才疏學淺,不敢妄下結論。

3. 徐霞客壯游神州的主要內容50字

抗日戰爭時期,失去父母的嘎子和小夥伴們毅然加入八路軍!憑借過人的智慧開始了與日本鬼子的抗戰故事!

4. 求杜甫大事表:主要內容:時間、社會狀況、經歷、代表作品、詩歌特點、人格特點…感謝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4)壯游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他對嚴武說,「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

他對裴虯也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

5. 壯游的壯游歷史

根據史書,明成祖在位時(西元一四〇二至一四二四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回之一。山河探險協會理答事長徐海鵬指出,當時米倉的米,多得都發了霉;錢用不完,串錢的繩子都爛了。
然而權力斗爭,使得明成祖長子仁宗即位後,竟以「經濟空虛」,放棄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將七次出海文檔全部燒毀,還頒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內移一百華里」的敕令。
「明朝實行鎖國政策後,國勢開始往下滑,民國初年到達谷底。」徐海鵬惋惜的說,中國雖然不乏壯游的前輩,但從此探險、壯游的精神喪失,在一九〇〇年前後半個世紀國力最弱時,不僅在探險的領域缺席,還成為其他國家探險的對象。「壯游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的開創精神。缺乏這股精神,富不過三代,國家也會改朝換代。」
今天的中國,已有意重溯壯游常規。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國三十六位學者、媒體、企業家,花了四十天時間,駕駛越野車隊穿越亞洲八國,抵達印度的那蘭陀。這是為了慶祝「中印友好年」,重走玄奘之路的「中國精神追尋之旅」。

6. 《壯游》這首詩

這首詩大約作於大歷元年(766),當時杜甫卧病在夔州。是一篇自傳性的敘事詩,從幼年學詩起,版歷敘漫遊齊、趙權,洛陽失第,長安十年,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它與同時所作《昔游》、《遣懷》等都是了解詩人歷史的重要材料。

7. 杜甫一生的四個時期

一、讀書與壯游

(公元 712年至 年,0至34 歲),20 歲漫遊吳越,5 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中。再漫遊齊趙。在洛陽遇李白。壯志凌雲豪情萬丈,俯瞰天下仗劍遠游,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初定理想,積極進取。代表作《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二、困守長安十年

(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歲至44 歲),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為官、建功立業,卻又對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壯志難酬,無奈、孤獨、無助;對於百姓生活的關注與同情,讓杜甫開始關注民生。代表作《兵車行》。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是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三、陷賊時期

(從「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杜甫虛歲45歲,在投奔新皇帝唐肅宗的途中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被迫做了偽官。半年後,他潛逃至鳳翔,找到了唐肅宗,這一經歷,被稱為杜甫的「陷賊時期」)和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歲至48 歲)對戰亂的厭煩,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對親人的思念,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悲嘆。代表作《月夜》、《月夜憶舍弟》。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四、漂泊西南

(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歲至59 歲),詩歌帶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憂國憂民,對以諸葛亮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和對世事的感懷;隱居心境的恬淡;對親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漢》、《登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7)壯游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杜甫所寫之詩很大程度上不只是在客觀的敘述事件,而是在用詩去寫歷史,他的詩體大部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事件,真實的將歷史重現在讀者的眼前,也將那個時代受到戰亂和腐敗統治毒害的現狀披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杜甫能有「詩聖」這一雅號,不止因為其涉獵題材之寬,還在於他能夠很好的將律詩運用的如此自如,將這樣的詩體運用於無形,甚是有才能。

杜甫甚能駕馭各種形式的詩歌,他能將社會萬象及人民的生活描繪的十分生動,他的詩歌中所隱含的不僅是批判和同情,也有很多他被壓抑的情懷和抑鬱的情感,但這依舊不影響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

8. 關於宋克草書杜子美〈〈壯游詩〉〉的背景介紹

《杜甫壯游詩卷》是明初宋克(1327~1387年)雜體草書的代表作,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明中葉書家商輅在卷後作了形象的評論,稱其「鞭駕鍾王,驅挺顏柳,瑩凈若洗,勁力若削,春蚓縈前,秋蛇綰後。遠視之,勢欲飛動,即其近,忽不知運筆之有神,而妙不可測也。」商輅此論,雖未直接對此卷作具體評識,卻指出其「瑩凈」、「勁力」、「勢欲飛動」的特徵。在此卷中,可以看到其點畫勁健光潔、氣勢連綿,既有狂草之豪放,又在豪放中增加許多「節奏點」——以章草之波磔增加作品高古生辣的意味,增強了草書的表現力。這種創作方法在宋克為友人徐彥明作草書《唐宋詩卷》中已見端倪,《杜甫壯游詩卷》在《唐宋詩卷》的基礎上增加了懷素的連綿體勢和康里子山的奇崛剛毅,強化了字形之變化,使轉更為迅疾,點畫更為利落。用筆上把章草筆法更為自然地糅進狂草中,在「縱勢」中的草法間入「橫勢」的隸法而了無痕跡,更顯雄渾之氣。翁方綱稱其小楷「承元人之雋逸,變宋人之雄奇」,其草書亦顯此特徵。於右任跋此卷稱「合章今狂而一之,」又雲:「以仲溫之天才,決非《月儀》、《豹奴》等帖所能拘束,而欲創為大草,則不得不求材於今狂,此《壯游詩》寫法這所由來也。故此種草,謂之為古今草書中之混合體則可,如謂為章草,則誤矣!」於氏所謂「古今草書中之混合體」,表明此卷在草書創作上的大膽嘗試,以今草、狂草與章草相融,跳出元人草書樊籬,成為元末明初草書創新之集大成之作。解縉評宋克草書如「鵬搏九萬,須仗扶搖」,從此卷確可見此氣度。
歷史上,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礎上結合新興的楷法而形成的草書,它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加強了筆畫間的呼應,如張懷瓘所描述:「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並把帶有隸意的章草的挑勢捺筆完全去掉,這是草書在形體和用筆方面的一大變革,在這種變革中,王廙、王洽、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有著重要的貢獻,如虞世南所雲:「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必揆其理,俯拾眾美,會茲簡易,製成今體,乃窮旨奧。」在今草基礎上形成的狂草以唐人張旭、懷素最著,其特點是筆勢勾連回繞,大小參差,變化豐富,連綿不斷。宋克草書師法二王、王廙,並得力於旭、素之狂草,加之他在章草上的非凡功力,熔於一爐,形成了有創造性的雜體,表現出章、今、狂三草之特徵。

書家在創作中,有意將各種書體進行糅合,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雜體」。「雜體」有兩種情況,一是字與字之「雜」,一是行與行或者段與段之「雜」。宋克的「雜體」,兩種情況都有,如其《定武蘭亭八跋》多為後者,但在宋克的書法中,更多的是草書中字與字之「雜」,其草書「雜體」是對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筆法加以融合形成的書體。王世貞曾批評這種創造「波險太過,筋矩溢出,遂成佻卞」,此論或正指出宋克形成的靈動中表現「隸意」、險勁中突出「揖讓」的草書特徵,責之為「佻卞」,實乃不能認識此體所處之時代特徵,宋克草書中的取妍尚姿,乃元以來的時代使然。他在雜體草書中強化波磔,與元代以來的趙孟頫書風拉開距離,這正體現了其在草書上借古開今的戛戛獨造。

在宋克的草書創作中,「雜體」意識體現在許多作品中。如《停雲館法帖》卷十所錄宋克書《鍾繇王羲之二小傳》風格介於《唐宋詩卷》和《杜甫壯游詩卷》之間,在《唐宋詩卷》的今草中糅合了更多的章草筆法,顯清峻之氣,既有今草連綿不斷的運筆,也時見章草的波挑筆意,但明顯不如《杜甫壯游詩卷》磅礴的氣勢。宋克草書《公讌詩》、《七言絕句》、《進學解卷》等,也以瘦勁的筆勢對草書進行融合,表現出豪邁淳雅的風格,但都不如《杜甫壯游詩卷》的雜體創作風格那麼強烈和鮮明。

宋克的「雜體」對明初中期書家多有影響,但都未能有所超越。此後的書家創作中也常常有「雜體」意識,並多與篆書有關。如趙宧光在篆書中夾入行書,傅山在行草中雜入篆書,八大在楷書中雜入篆書,鄭板橋則更是楷行篆隸相雜等,這些「雜體」的創作與宋克明顯不同,更多的是碑學興起後對古意的探尋

不知道你對這個答案滿不滿意,宋克是雜體書法家,下面的話也可以用:

《杜甫壯游詩卷》是宋克草書藝術成就的傑出代表,此卷在《唐宋詩卷》基礎上增加了張旭、懷素狂草的連綿體勢,並將章草筆法自然融入其中,在迅疾凌厲的縱勢中增加了波磔峻發的橫向筆勢,盡脫前作局促秀嫩之弊。加之此卷系用狼毫新筆所書,更顯骨力勁健而鋒芒煞人,一股狂放生辣的豪邁雄強之氣撲面而來,足當解縉「鵬搏九萬,須仗扶搖」之譽。明代商輅盛贊此卷「鞭駕鍾、王,驅挺顏、柳,瑩凈若洗,勁力若削,春蚓縈前,秋蛇綰後。遠視之,勢欲飛動;即其近,忽不知運筆之有神,而妙不可測也。」於右任則認為:「以仲溫之天才,決非《月儀》、《豹奴》等帖所能拘束,而欲創為大草,則不得不求材於今狂,此《壯游詩》寫法之所由來也。」是為知言。通觀歷代草書發展史,此作師古而不泥,創造性地將今草、章草及狂草書體融會貫通,不僅極大地增加了草書的抒情色彩,也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審美層次,堪稱宋代以降草書汲古出新領域中最為耀眼的曠世之作。

給俺分吧~~~~~看在俺這么辛苦的份上

9. 在歷史上有許多仁人志士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請舉例他們的故事,要求簡述事跡。

一、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卜運算元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一輩子都為了收復失地而奮斗,即使「零落成泥輾作塵」,也不忘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從小耳熟能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頂著壓力,勵精圖治,實行變法,不畏大地主大財閥的強權,像一株清傲有節氣的梅。

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1103年-1141年),字鵬舉,南宋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1142年1月27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

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吉鴻昌自幼即以岳飛、文天祥等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誠懇,吃苦耐勞,恪守軍規,勇敢善戰,以致有「吉大膽」之稱,他率領的部隊則號稱「鐵軍」。吉鴻昌一生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河山為己任。

1934年11月24日軍法官到獄中向吉鴻昌宣布判處死刑的命令,吉鴻昌神態自若。行刑前,39歲的吉鴻昌以地作紙,枯枝為筆,寫下了一首感天動地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然後喝令執行官:「給我搬把椅子來!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倒在地上。」

他坐定以後,又喝道:「我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後開槍!」執行官問他:「那你打算怎麼辦?」吉鴻昌厲聲說:「在我面前開槍!我吉鴻昌要親眼看著你們是怎樣把我打死的!」然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抗日勝利萬歲!」

這樣一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日民族英雄,沒有死在日本人的槍口之下,而是死在了民族敗類手中。

文天祥,被元俘虜後拒絕忽必烈的誘惑,不與元統治者合作,寫下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名作,終為元所殺,死時面向南方,不忘故國。

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字希文,生於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傑出人物之一。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的時期。

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他的文學成就也蜚然可觀,有《範文正公集》。傳頌千古的《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

文中氣勢磅礴,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為人准則,表達了他寬大的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至今仍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10. 杜甫《壯游詩》

「壯游」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遠,闔廬丘墓荒。
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勾踐,渡浙想秦皇。
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
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
蘇侯據鞍喜,忽如攜葛強。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許與必詞伯,賞游實賢王。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
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
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
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
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兩宮各警蹕,萬里遙相望。
崆峒殺氣黑,少海旌旗黃。禹功亦命子,涿鹿親戎行。
翠華擁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陸梁。
大軍載草草,凋瘵滿膏肓。備員竊補袞,憂憤心飛揚。
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御床。
君辱敢愛死,赫怒幸無傷。聖哲體仁恕,宇縣復小康。
哭廟灰燼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
鬱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賞從,漁父濯滄浪。榮華敵勛業,歲暮有嚴霜。
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群凶逆未定,側佇英俊翔。

閱讀全文

與壯游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