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往今來鹽的歷史,究竟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Ⅱ 鹽的發展歷史
一、鹽最早出現的朝代是哪個時期
其實我們聰明的祖先,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用鹽了,不過那個時候並不算真正的鹽,而是鹵水,所以在甲骨文中並沒有鹽這個字,當時人們發現加了有鹹味的水做的肉類食物,味道會更加的好吃,而鹵水不過就是海水或者是井鹽水,這就是我們國家最早的鹽巴了,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看電視劇,穿越過去的人能夠吃到多美味的食物,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時候的鹽是很缺乏的,只有皇族才有機會享用。
二、我們國家的鹽巴發展歷史
1.商周時期的鹵水
商周時期,人們還不懂怎麼提取鹵水中的鹽結晶體,所以只能用有鹽味的水來烹飪食物,也是我們國家最早使用鹽的開始。
鹽出現最早的朝代
2.周後期的粗鹽
自周後期之後,人們經過時間的催化,學會了如何中鹵水中分離出鹽結晶,不過那時候是沒有提純技術的,人們只會通過簡單的加熱鹵水,讓鹽自己析出,形成結晶 ,這就是粗鹽的誕生,不過粗鹽裡面有很多的雜質,而且有些鹵水裡還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所以品質很差,即便是如此,從周朝後期開始,皇帝就設立了鹽官一職,全國的鹽巴調度歸皇家直接安排,由此也可以見得鹽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而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3.唐朝後期,細鹽出現
唐朝後期,人們開始學會除去粗鹽中的雜質,提煉出細鹽,這就是我們現代生活中吃到的鹽巴了。所以唐朝的百姓生活品質是極高的,在食物的多樣性上也因為細鹽的誕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鹽出現最早的朝代
鹽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食物,那麼鹽出現最早的朝代是什麼時候,大家現在也應該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想要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的話,去看看我們國家的鹽巴發展史,也是不錯的選擇哦。
Ⅲ 鹽的歷史
古人類從其他食物中攝取鹽,古時候就開始吃鹽,
在古代(如春秋戰國或更早),古人海水生曬,自然方式提純,或打鹵井來造鹽。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產鹽基地是齊國
下面有個傳說,呵呵,古老的傳說哦
鹽的來歷
傳說,人間有了火,人才慢慢吃起熟食,可還是少滋沒味,人身上照樣長著毛。天皇、地皇和人皇商量好,就去找玉皇大帝,求他給人間弄點咸物件兒。
玉皇大帝對人皇說:「你到王母娘娘的牡丹園里去,那兒有種神土,叫釀土。這種土見水就往大里長,土裡頭苦辣酸甜咸統有。要是弄到人間,土壯莊稼長,人吃了它身上的毛准能退光。」
人皇到了牡丹園,跟王母娘娘要了一大塊釀土。王母娘娘又給了他五位神仙,要他們幫著人皇把這塊土運回去。
怎麼往回運里?從水上走近。他們就用樹枝子編了一個大筏子,又找來一個大磨子,把它搬到木筏上,連人帶土統上了木筏。人皇帶著他們一邊走一邊磨那塊釀土,有一天,颳起了大風,越刮越大,一個浪頭打來,把木筏打了個底朝天,釀土和磨子落到了海里。說也奇怪,那盤磨到了海底,還是一個勁兒地磨,磨出來的釀土全化在水裡,海水就成了鹹的。海岸兩邊的百姓都吃海水,時間一長,身上的毛就沒了。
那兒的人們發現海水落潮後,留下一層白乎乎的物件,拿起來用舌頭舔舔,是鹹的。人們就往家裡拿,等做飯的時候放上些,比較適口。人們給這白物件起名叫鹽。
後來,鹽越傳越遠,天下人統吃了這物件,人身上的毛都沒了。
海里出鹽,人喜歡吃鹽,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Ⅳ 鹽巴的歷史故事
巴人鹽業僅次於巫咸國
巴人後來發現,三峽一帶並非只有巫溪才產食鹽,江水之下也藏有食鹽。水下食鹽融於水中,煎煮江水便可獲得,這種鹽也是泉鹽。巴人製造大木桶隔斷淡水,終於得到食鹽。最初的鹽場只有陽溪鹽泉一處,後來雲陽彭溪鹽泉、朐忍彭溪鹽泉也陸續為巴人發現。一時間,「巴川資以自給」。當魚國、夔國仍在依靠巫咸國之鹽時,巴人已率先吹響了獨立的號角。此後,巴人又陸續探得塗井(今忠縣境內)等地的鹽泉,成為三峽一帶僅次於巫咸國的鹽業大國。
巴國挑戰巫咸國的地位
楚莊王初年,巫咸國攜魚、庸、濮三國伐楚,七敗楚軍,一度攻至楚國腹地。眼看就要勝利,卻被巴人和秦人在背後捅了一刀。巴與秦聯合攻庸,庸國大軍征戰在外,猝不及防,很快亡國。巫咸國無奈從楚國撤軍,昔日霸主的地位已經開始動搖。楚人表面上大大咧咧,仍從巫咸國購買食鹽,暗地裡卻籌劃復仇。楚平王上台後,楚軍奪走巫咸國郁山鹽泉,改稱黔中(今湖南、湖北西部、貴州東北部),算是報了一劍之仇。此時,巴人也在一步步蠶食巫咸國的領土。
巴族成為新的食鹽壟斷者
楚國開始向巴購鹽,成都平原上的蜀國鹽商也轉而與巴人交易,這是他們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在殷代末年,巴國勢力已經觸及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並派兵北上參加「牧野之戰」,贏得「虎賁」的美譽。這些鹽商們在戰場上仍是一把好手。同樣因為食鹽,巴人和楚人越走越近。楚武王三十八年,巴王遣使至楚,請楚王介紹與鄧國通商。楚王視為大事,著令使臣去辦。豈料鄧人貪財,謀殺兩國使臣,搶走食鹽和貨幣。巴王大怒,楚王自知理虧,又派大將斗廉率軍助巴師伐鄧。楚文王有一次與巴人聯合伐申,巴人卻背信棄義在中途轉而攻楚,楚將楚子不敵,逃往郢都。郢都守軍忌怕巴人,不敢開城門,楚子最終兵敗,死於亂軍之中。對比,楚人也是敢怒不敢言,生怕失去巴人的食鹽。為了籠絡感情,楚人與巴人還世代通婚,即使他們日後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種婚媾關系仍然頑強地保持著。 秦軍貪圖食鹽攻取巴國
戰國晚期,巴國貴族奢侈驕淫、貪好享樂,食鹽行銷他國,換來的是珍珠、皮革等奢侈品。只要能得過且過,他們並無意開拓新的鹽泉,甚至不惜放棄一些地遠人稀的小鹽泉,長寧鹽泉便是如此落入蜀人之手的,蜀王還冊封了一個「僰侯」,管理這處鹽泉。此後,巴鹽又逐漸失去了成都平原這個巨大市場。蜀守李冰帶領蜀人開鑿鹽井,汲取地下鹽水煎煮食鹽,這就是四川地區獨有的井鹽。如此一來,蜀鹽已基本能自給。內憂外患之下,巴國逐漸衰落,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一處處巨大的鹽場落入蜀、秦、楚之手。公元前316年,張儀率秦軍攻入成都,同年攻取巴國。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鹽戰
秦軍貪圖巴國食鹽而攻巴,豈料楚人卻坐收漁翁之利,自枳(今涪陵)以下,陸續佔領平都(今豐都)、臨江(今忠縣)、魚復(今奉節)等沿江都邑,並接管巴人的全部鹽場。楚襄王在巫山與枳囤積重兵,抵禦秦人。張儀忙碌一場,卻是為楚人打工。過幾年,秦將司馬錯率巴、蜀大軍十萬,船舶萬艘,糧餉六百萬斛,由水路伐楚。不過,秦人聲勢雖浩大,卻不善水戰,此次討伐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並未佔到什麼便宜。司馬錯無奈,轉由陸路伐楚,奪走了楚人的郁山鹽泉。此役十九年後,秦楚雙方混戰達六年之久。在此六年中,秦國先後攻取楚國沿江二十四座城邑,卻久攻楚國產鹽重地黔中不下。秦國國內不久又鬧鹽荒,秦人終日坐立不安,先是欲與楚和親買鹽,被拒絕後又糾結大軍攻楚。楚襄王十九年,秦國遣巴、蜀兵為主力佔領黔中,不過臨江、魚復卻仍牢牢控制在楚人手中,楚人寧可放棄廣大國土,也要死守鹽場。此時的楚國,仍在不斷向外輸出食鹽;楚國的將士,仍大無畏地在戰場上與秦軍搏殺。只要有鹽,楚國就未喪失希望。楚襄王二十年,秦人突然放棄對楚國鹽場的攻擊,轉由大將白起越韓國攻取夷陵(今宜昌),截斷了楚人的水上運鹽通道,楚軍不戰而潰。由此看來,楚國是一個以鹽為靈魂的國家,他們並不懼怕秦軍的百萬雄師,卻因鹽道的喪失自行崩潰。秦國如願佔得楚國全部鹽場,再無後顧之憂。此時已是公元前223年,楚國已力拒秦軍90餘載。這場因鹽而起的戰爭差不多延續了一個世紀。獲得楚鹽的秦國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統一全國之期已經不遠了。
Ⅳ 鹽文化的歷史
西漢時期,東台先民「煮海生鹽」,開始撰寫「鹽文化」的燦爛歷史。東台如今尚現存「版安、灶、撇」等權地名皆與煮鹽歷史有關。先後在此任鹽官的北宋三名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艱苦創業,千載流芳。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名標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豐、梁垛、東台等集鎮,如今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名鎮。
因為有了鹽及其豐厚的鹽文化底蘊,乾隆年間,東台由一個普通小鎮升格為一縣治所。「天下財富之巨,首推兩淮,兩淮之富,又數揚州,揚州之根,又在東台」,足見鹽文化孕育下的東台曾經在歷史上有過極其輝煌的一頁,時有「小揚州」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