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才能把初中歷史學好
我們初三的歷史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新課和復習。
首先新課部分,我們初三學習的是世界史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括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三個部分。我們現在普遍認為對於世界史部分的學習,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因為世界史的思維方式和中國有較大的不同。而在歷史進程以及歷史的發展軌跡方面,歐洲及美洲也與中國有較大的不同。而且在世界史部分的內容中,我們的時間線會比較雜亂,歷史史實、歷史事件會比較多,而且由於我們之前對外國歷史的不了解,會有很多不熟悉的東西。這就會造成我們對九年級歷史學習的不自信。
而且由於現在的中招考試越來越注重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系。我們一旦有某一節課或者某一個知識點沒有當時聽清楚,就會對後續的學習產生影響。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理清邏輯關系。另外,我們需要每天學習好每天的知識,做到當堂的問題當堂解決。
在復習階段,我們最重要的是河南鄉土史部分的復習,因為在這之前我們沒有經過系統的河南鄉土歷史的學習,我們學習的中國古代史包括了全國的內容。那麼這就需要我們把河南的鄉土史單列出來進行復習。剩下的那種就是中國古代史的其他內容以及近現代史的內容,其中包括了近代列強的侵略,中國的民主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歷史。
在最後,我們需要學會熟練的運用速查,解析與檢測等參考資料。在考試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將地理地圖冊包括政治的書以及參考資料帶進考場,以便在考試中迅速找到需要的資料。
⑵ 初中歷史主要是學什麼
學習歷史主要學歷史學專業,要求學生學習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學理論、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外國語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2)初中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⑶ 怎麼成為初中歷史老師
為上高中考大學做准備.
初中是高中的基礎,高中的競爭更為激烈.
學習要安排一個簡單內可行的計劃容,
改善學習方法.同時也要適當參加學校的活動,全面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聽課),多記(記重要的歷史事件,記重要的題型結構,記概念,記公式),多看(看書),多做(做作業),多問(不懂就問),多動手(做實驗),多復習,多總結.用記課堂筆記的方法集中上課注意力.
英語多看重要課文,熟悉詞彙及用法.
其他時間中,一定要保證學習時間,保證各科的學習質量,不能偏科.
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8小時),保證學習效率.
安排適當的自由時間用於與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動.
通過不懈的努力,使成績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穩固.對考試盡力,
考試時一定要心細,最後沖刺時,一定要平常心.考試結束後要認真總結,以便於以後更好的學習.
眼下:放下包袱,平時:努力學習.考前:認真備戰,考試時:不言放棄,考後:平常心.切記!
成功永遠來自於不懈的努力,成功永遠屬於勤奮的人.祝你成功.
⑷ 想成為一名歷史學家
首先要有古文功底,才能去讀懂文言歷史。這需要有工具書,如古漢語回詞典、古漢語答語法大典等。 另外,要成為歷史學家要具備以下素質:1.要有愛好;2.要勤奮,關於鑽研;3.要耐住清貧;4.要耐住寂寞。 不過呢我建議你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先挑選你有興趣的朝代看起。 因為歷史長河實在太磅礴了。想精通歷史也只有精通幾個或者一個朝代。 還有,如果正史野史都看煩了。多找找哪個朝代的神話故事什麼的側面研究研究。 在網上也有很多寫的還算不錯的穿越小說,根據你研究的朝代配合著看也可以緩解學習的枯燥的。
⑸ 學習歷史有技巧,怎麼把初中的歷史學好呢
學好初中歷史來的方法源就是,善於做筆記、集重點、記方法、會標注疑惑及似是而非的知,必須養成嚴謹的讀題、審題、做題習慣。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歷史學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⑹ 為什麼初中歷史:世界歷史比中國歷史難學多了,總是記不住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⑺ 人教版初中歷史所有歷史人物的著作!!!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上]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⑻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方法或技巧)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成功就是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那麼如何學好歷史?
1、興趣至上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麼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其實,歷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試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傳說、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這本身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2、方法為主
讀歷史材料: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關注歷史年代:
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溫故知新、勤於思考:
歷史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整理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⑼ 文學家也是歷史學家初中排序
答案:季羨林 《幽徑悲劇》
⑽ 初中生怎樣學好歷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