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武帝為何要誅殺俠魁郭解並滅其族
游俠,在先秦文獻中多稱為“俠”,有時也稱為游俠或俠客。《韓非子·五蠹》曾經提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游俠私劍之屬”,將“游俠”視為危害社會的“五蠹”之一。可見戰國後期“俠”已經是一個頗有影響的社會階層。韓非子認為那些游俠刺客,聚集黨徒,標榜氣節,以圖顯身揚名,結果觸犯國家禁令,無益於耕戰,就像蛀蟲那樣有害於社會。
《史記》首次為“游俠”立傳,《漢書》中也有《游俠傳》,“游俠”在兩漢時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
游俠是對一群喜好交遊、尚武任氣的人的總稱。他們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與社會背景,為人守信仗義、敢作敢為,在崇尚武力的古代社會,符合一定的社會需求與心理需要,獲得了時人的認可與稱道。先秦時期所謂的“刺客”在後世也多被視為游俠,並且作為游俠的主要部分而為人們所稱頌,即為其例。
游俠的產生與春秋以來隨著周王室衰微而出現的政治失序、宗族解體、社會動盪的背景有關。一方面,經過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大夫、陪臣執國命”幾次政治權力的下移,各國君主的權威進一步削弱。
再到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力政爭強”,列國紛爭、相互兼並的格局,內外兩方面的壓力致使一些為人臣者僭越他們的政治職守,通過結納賓客、藏匿亡命,藉以另構個人權威。戰國時期各國貴族競相養士,典型如戰國四公子,他們的盛養門客對游俠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審案官員逼迫郭解說出殺人兇犯,無奈郭解已經在押,實在不知是哪一位門客所為,兇犯無法查實。審案官員奏報,殺人一案郭解並不知情,應判無罪。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堅持說:“(郭)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眥睚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結果,郭解慘遭滅族之禍(《史記·游俠列傳》)。
游俠的專橫敢行和巨大的社會影響,使之成為政治格局之中最不易於控制的變數。這是當時政權所決不能容忍的。西漢時期,歷任帝王都採取有力措施對豪俠加以控制。東漢時期,軍閥混戰需要更多的武力資源,勇力過人且敢作敢為的豪俠之士大受歡迎。豪俠借機培植私人勢力,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豪強勢力大漲。與豪俠相比,豪強勢力是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2. 查找歷史人物-----俠客郭解的資料
郭解,字翁伯,河內軹(今河南濟原南)人,漢善相人許負的外孫。其父親因為行俠,孝文帝時被誅。
郭解長得短小精悍,貌不驚人,性格沉靜,勇悍,不喝酒。年青時心狠手辣,恣意殺人。他肯捨命助人報仇,還幹些藏命作奸剽攻、鑄錢掘冢的事情。後來,郭解一改前行,對人以德報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當地聲望很高。
郭解曾有一個外甥,在與人喝酒時,仗勢欺人,強行灌酒,被對方一怒之下殺死。郭解的姐姐陳屍街頭,想藉此羞辱郭解。後來,兇手自歸,將實情告訴了郭解。郭解不僅沒有加罪於他,還說,是我的孩兒作得不對,把他放走了。隨後,他又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越發依附於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門,見有個人姿勢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禮貌地看著他。門人看見了很生氣,想殺了那個人。郭解說:在家鄉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夠呀。暗地裡,他叮囑尉吏說:這個人我很看重,到踐更時放過他。踐更是當時一種徭役,受錢代人服役者稱踐更。每月一次。踐更數次,都沒有人找他。那人很覺奇怪,一問,才知是郭解替他解脫。於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謝罪。郭解此舉,得到少年們的傾慕。
雒陽邑有互相結仇的人。邑中賢豪多次從中調解,始終不聽。郭解聽說後,夜見仇家。仇家聽了他的勸解。郭解說:我聽說雒陽諸公在這里調解您都不聽,幸而現在您聽了我的話。但在您的地面上出了這樣的事兒,恐怕有點不合適。我還是離開這里的好。他連夜悄悄地離開了雒陽邑。
郭解處世恭儉,在本縣從不乘車,到鄰郡為人請求事,也是能辦則出,不能為則不為,從不為難人家。因此,諸公爭相為用,亡命者多歸郭解,而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也經常把大車送到郭解家,以備投奔郭解的人來使用。
武帝年間,朝廷遷徙豪富於茂陵(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以便控制。郭解因家貧,不中貲,但也在遷徙之列。大將軍衛青為郭解向武帝求情,武帝說:郭解身為布衣,能使大將軍替他說話,可見他並不貧窮。郭解仍被遷徙到茂陵。臨行之日,前來送行的人數眾多。可見郭解在當地的影響之大。後來,他到了陝西茂陵後,關中賢豪知與不知,紛紛前來與他結交。
郭解遷徙茂陵,是朝廷的詔令,可是郭解的侄兒卻把軹縣掾的頭扭斷了。後來,縣掾的父親楊季主也被人所殺。楊家上書武帝,上書人又被殺。武帝下令捕捉郭解,並要「窮治所犯」。辦案人到軹,郭解的門客齊口稱譽。有一儒生卻說:「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以稱賢?」便被郭解的門客們殺死,兇手不知去向。辦案人於是回報武帝,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說:「郭解雖然不知是誰殺了人,但他身為布衣任俠行權,以小冤小仇殺人,這罪更重於他親自殺人,當屬大逆不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郭解全家被誅。
司馬遷說:我看郭解這個人,貌不驚人,語不足采,然天下賢與不賢,知與不知,都傾慕他的名聲,言俠者都稱引郭解。俗話說,以貌榮名,貌有衰老之日,以譽榮名,豈有盡乎?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都喜歡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是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傑有幾百個,其餘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捨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後,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3. 漢武帝為什麼殺郭解,這種情況會發生在現在中國
按照漢代史學家班固的說法,直到進入了漢代,才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游俠。其中最著名的是郭解,郭解的父親也是一個游俠,後來被漢文帝處死,他從小就變得沉默寡言,十分殘忍,一言不合,就拔刀出鞘。但他天性慷慨,又往往以德報怨,自己生活很節儉,卻經常救濟窮人,路見不平,必定拚命相助,江湖上的好漢說起郭解,人人皆呼大俠,無人不服。郭解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四面八方的豪傑紛紛前來投奔他。郭解的勢力越來越大,結果驚動了朝庭,漢武帝就找了一個借口,用詭計把他抓來殺掉了。游俠可以說是無政府主義者,無國無君,也沒有什麼產業,不可能為大一統的政府所容,在歷史上,被朝庭殺害的游俠真是數不勝數。
郭解長得短小精悍,貌不驚人,性格沉靜,勇悍,不喝酒。年青時心狠手辣,恣意殺人。他肯捨命助人報仇,還幹些藏命作奸剽攻、鑄錢掘冢的事情。後來,郭解一改前行,對人以德報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當地聲望很高。
郭解是個布衣,靠著這樣收買人心、養門客,最後樹大招風。漢武帝都懼怕這些豪俠的威望,於是讓他們遷徙到茂陵。而郭解雖然被迫遷了,卻沒意識到這時危險已經來了,還不把中央放在眼裡。他的侄子先把迫他們遷徙的姓楊縣吏給殺了,楊家人告狀,郭解的人又把告狀的人殺了。這回得罪了天子,緝拿歸案,卻找不出郭解殺人的直接證據——這是典型黑社會特徵,老大們總不會親手殺人,有人替他行凶。然而中國人可從來沒有嚴格的法制精神,皇帝想殺人,借口總是有的。曾經有個儒生在宴會上說郭解「以奸犯公法」,郭解的門客殺了他、然後跑路。御史大夫就說:「郭解區區百姓,卻收養門客、玩弄權勢,這么點小事都要殺人,雖然本人不知道,但卻比本人殺人還嚴重,判——大逆不道。」這樣郭解不僅本人被殺,還滅了族。
望採納~
4. 在為人處世方面,郭解有哪些特點
我要知道為人處事方面具體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可以了解一下它的歷史事件的處理。
5. 郭解 軹人也 文言文翻譯 最好答案
一、譯文
郭解是軹(ǐ,指)縣人,字翁伯。他是善於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子。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
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但卻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令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捨別人,而且對別人怨恨很少。
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越來越強烈。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誇功勞,但其內心仍然殘忍狠毒,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當時的少年仰慕他的行為,也常常為他報仇,卻不讓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勢力,同別人喝酒,讓人家乾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卻強行灌酒。
那人發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兒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發怒說道:「以弟弟翁伯的義氣,人家殺了我的兒子,兇手卻捉不到。」於是她把兒子的屍體丟棄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兇手的去處。
兇手窘迫,自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說:「你殺了他本來應該,我的孩子無理。」於是放走了那個兇手,把罪責歸於姐姐的兒子,並收屍埋葬了他。人們聽到這消息,都稱贊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歸來,人們都躲避他,只有一個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著他,郭解派人去問他的姓名。門客中有人要殺那個人,郭解說:「居住在鄉里之中,竟至於不被人尊敬,這是我自己道德修養得還不夠,他有什麼罪過。」於是他就暗中囑托尉史說:「這個人是我最關心的,輪到他服役時,請加以免除。」
以後每到服役時,有好多次,縣中官吏都沒找這位對郭解不禮貌的人。他感到奇怪,問其中的原因,原來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於是,他就袒露身體,去找郭解謝罪。少年們聽到這消息,越發仰慕郭解的行為。
洛陽人有相互結仇的,城中有數以十計的賢人豪傑從中調解,兩方面始終不聽勸解。門客們就來拜見郭解,說明情況。郭解晚上去會見結仇的人家,仇家出於對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聽從了勸告,准備和好。
郭解就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們幸而聽從了我的勸告,郭解怎能從別的縣跑來侵奪人家城中賢豪大夫們的調解權呢?」於是郭解當夜離去,不讓人知道,說:「暫時不要聽我的調解,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郭解保持著恭敬待人的態度,不敢乘車走進縣衙門。他到旁的郡國去替人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辦不成的,也要使有關方面都滿意,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為他效力。
城中少年及附近縣城的賢人豪傑,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輛車子,請求把郭解家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待到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標准,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衛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准。」
但是皇上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能使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郭解於是被遷徙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出錢一千餘萬。軹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椽,是他提名遷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兒子砍掉楊縣椽的頭。從此楊家於郭家結了仇。
郭解遷移到關中,關中的賢人豪傑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郭解個子矮,不喝酒,出門不乘馬。後來又殺死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有人又把告狀的在宮門下給殺了。
皇上聽到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臨晉。臨晉籍少公平素不認識郭解,郭解冒昧會見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轉移到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
官吏追逐郭解,追蹤到籍少公家裡。籍少公無奈自殺,口供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並徹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發現一些人被郭解所殺的事,都發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軹縣有個儒生陪同前來查辦郭解案件的使者閑坐,郭解門客稱贊郭解,他說:「郭解專愛做*邪犯法的事,怎能說他是賢人呢?」
郭解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官吏以此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殺人的是誰。殺人的人始終沒查出來,不知道是誰。官吏向皇上報告,說郭解無罪。
御史大夫公孫弘議論道:「郭解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從此以後,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但是關中長安的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的高公子,西河的郭公仲,太原的鹵公孺,臨淮的兒長卿,東陽的田君孺,雖然行俠卻能有謙虛退讓的君子風度。
至於象北道的姚氏,西道的一些姓杜的,南道的仇景,東道的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流,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裡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太史公說:「我看郭解,狀貌趕不上中等人材,語言也無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們,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無論是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都仰慕他的名聲,談論游俠的都標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聲。諺語說:『人可用光榮的名聲作容貌,難道會有窮盡的時候嗎?』唉,可惜呀!」
二、原文
郭解,軹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為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眥如故雲。而少年慕其行,亦輒為報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
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柰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諸公以故嚴重之,爭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餘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諸公送者出千餘萬。軹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解兄子斷楊掾頭。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爭交驩解。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已又殺楊季主。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闕下。上聞,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輒告主人家。吏逐之,跡至籍少公。少公自殺,口絕。
久之,乃得解。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
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游俠豪倨,藉藉有聲。權行州里,力折公卿。朱家脫季,劇孟定傾。急人之難,免讎於更。偉哉翁伯,人貌榮名。
三、出處
《史記》
(5)郭解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6. 求一部中國歷史紀錄片名字,講述到西漢末年的時候提到原涉郭解這幾個人物,前陣子cctv9剛播出過,只
非常經典的紀錄片《帝國的興衰》
7. 郭解是如何為人處世的
《史記》游俠列傳中,郭解任俠,太史公司馬遷對游俠贊賞有加。
游俠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多出身低微,身份卑微,但做事重情義、輕生死,是伸張正義的俠士。
這不是和如今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平民出身,沒有背景在職場打拚,萬事全靠自己努力一樣嗎?
文中說道:
洛陽有一對相互仇恨的人,城裡的賢豪之士從中調停的有好幾十人,始終還是不
能解決。門客便來求見郭解反映此事。郭解在夜裡接見了他們,這對仇家勉強聽從了
郭解的勸告。郭解對這對仇家說:「我聽說洛陽的諸公都在其中調解,你們多不聽從。
現在幸好你們聽從了我的勸告,我怎麼能從別的城來搶奪城中賢豪之士的權力呢!」於
是當晚就離開此城,沒有讓人知道。臨走前對那對仇家說:「暫時先不要聽我的話,等
我離開了,還是讓洛陽的賢豪之士從中調解,你們聽他們的吧。」
古人早已知曉這些道理
明明是自己解決的問題,卻從不搶風頭,把功勞送給別人,放到當今職場,這就叫「不越權」,不自以為是。
沒錯,你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那之前,先打探清楚這是哪位領導或同事在負責,再決定怎樣去解決,否則,等罪了小人,可是非常不劃算的,很多有能力的朋友,在職場中總是受到打壓,於此不無關系。
朋友,看到這里,你明白了什麼了嗎?歡迎留言討論
8. 游俠列傳文中講了郭解哪些事件分條寫
郭解的事件有這幾個:
秉公處置外甥的兇案,放走兇手.
善待不認同自己的街坊,在暗中幫助他免專役屬.
調解豪強之間的爭執而推讓功勞
熱心幫人辦事,一定盡心盡意.
在大遷徙中衛青幫郭解求情不果
郭解的侄子殺死了楊縣椽
關中友人幫郭解殺死了報仇的楊縣椽家人
少公為郭解自殺
郭解最終被滿門抄斬.
9. 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取郭解的項上人頭
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中記載了三個俠客的故事,其中記載最詳細生動、跌宕起伏,同時也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是豪俠郭解的故事。
郭解,字翁伯,河內?(今河南濟源)人。
郭解的家庭背景非常奇怪,他的外祖父許負以善於看相聞名一時,而他的父親因為好打不平,得罪了權貴,在漢文帝時被處死了。
這樣「傳奇」家族背景,讓郭解小小年紀就名聲在外(神運算元的孫子,大俠的兒子)。郭解的形象與一般人心目中的大俠有所不同,他一點兒也不高大威猛,相反他身材非常矮小,他也不像梁山好漢那樣動輒就大碗喝酒,任何場合的宴會他都滴酒不沾,這樣的形象似乎和人們印象中的豪氣大俠格格不入。
但是,事實證明,高大威猛的多半是頭腦簡單,而酒喝得太多,也不過是個酒鬼,豪俠的氣質,終歸要來自於內心!
郭解早在少年時代,內心就相當殘忍,經常嚮往父親那樣快意恩仇的俠客生活,以致於他小小年紀,就已經有數條人命在手(絕對是親手所殺,動機不詳!)。
憑藉自己的身手和一種不要命的架勢,他結交了很多江湖上的朋友,每每朋友遇到了麻煩,都要強出頭,替朋友報仇,又每每因為傷了人命,而要亡命天涯。在逃亡期間,郭解因為生計也干過的坑蒙拐騙、搶劫殺人、製造假幣、盜掘墳墓之類犯罪勾當,他的犯罪案卷在衙門里能羅滿了一間屋子(那時的案卷都是用竹簡做成的),不可勝數。僥幸的是,他似乎很受上天眷顧,危急關頭,總能安全脫身,比如剛一犯事,就會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任何罪行都不在追究了。
這樣看來郭解似乎就是個標準的街頭混混的形象,誰知道他在成年後來了個180度大轉變,生活儉朴,以德報怨,到處做好事卻不圖回報,大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架勢。
在他改過自新的同時,他喜歡行俠的本性也更加張揚,豪氣日益增長,但是所謂的豪氣卻只在他行動的那一刻迸發,在行動過後,一切卻又都歸於平靜之中了。
郭解救人性命之後,並不掛在嘴上,從不洋洋得意,居功自傲。但是,誰要是欺負了他的朋友,那可不得了,必定找你算賬,打你個生活不能自理才算完。正因如此,受過他幫助的朋友們,敬佩他的為人,有了事情,常常暗中替他報仇,事後也不讓他知道。
郭解雖然為威震一方的社會大哥,卻並不是個不講道理的人。
郭解有個姐姐,她的兒子仗著舅舅的威名,一次跟人喝酒的時候,硬和人家斗酒。那人不勝酒力,但是郭解外甥不管這一套,強迫那人喝光。最終,那人怒了,借著酒勁,拔刀殺死了郭解的外甥。殺了人,酒也就醒了,眼前的一切讓他瞬間石化,回過神來只好逃之夭夭。
郭解姐姐憤怒地說:「以翁伯在江湖上的俠義名聲,有人殺了我的兒子,竟然都抓不到兇手。」於是,把她兒子的屍體棄置在道路旁,不給下葬,意思就是要郭解幫他報仇。
像郭解這樣的社會大哥,要想找個人,就算這個人藏在皇宮里,也能輕易地把他揪出來。他的朋友很快就調查到兇手躲藏的地方。原來兇手因為害怕,回到了家鄉匿藏了起來。兇手眼見躲是躲不過去了,就主動出來,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訴了郭解。郭解聽後,就對他說:「你殺得對,是我外甥有錯在先。」於是放走了兇手,將外甥屍體埋葬了事。人們得知此事,都很欣賞郭解的仗義,投靠他的人更多了。
郭解所到之處,人們都敬他三分。一天,有一個人竟然盤著雙腿、斜視郭解,一副不屑的樣子。郭解的朋友中有人要殺掉這個傲慢的傢伙,而郭解卻說:「住在家鄉得不到他人尊敬,是我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夠好,他有什麼過錯?」
後來這個人犯了點事兒,於是郭解就暗地裡跟官府衙役說,那人是他的朋友,囑咐他們不要難為他。後來那個盤腿斜視的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光著膀子跑到郭解那裡謝罪道歉。郭解家鄉周圍的年輕人們聽說這事,更加崇拜郭解的為人。
洛陽有人結了怨仇,數十位本地名流大佬居間調停,竟然沒能解開雙方怨恨的結。
沒辦法,有人只好找到了大佬們的大佬郭解。郭解於是夜間去會見兩個仇家,仇家都抱著委屈,跟郭解哭訴了一番,最後雙方都將巨大的仇恨壓了下去,聽從了郭解的勸解。事情就此解決了,郭解就說:「我聽說,洛陽不少人居間調停,你們都不聽。現在你們聽了我郭解的規勸,我怎麼能讓當地的大佬們顏面盡失呢?」說完,當夜就要回去,不讓人知道他來過,臨行吩咐道:「先假裝沒有和好,等我離開之後,讓本地大佬調解一番,你們再和好。」
這就是郭解,幫助別人是從來不求別人回報的,也從來給足了所有人的面子。
郭解的名氣越大,做人卻越來越低調,不敢乘車進入縣衙門。到附近郡縣,事情可以解決的,就解決了它,解決不了的,也盡量讓人感到滿意,然後才接受人家的酒食答謝。人們因此更加敬重他,爭先恐後願意為他效勞。
本縣少年和鄰縣名流大佬,深更半夜到他家拜訪的,每天有十幾輛車。此時,有一大幫從各地來竄逃的亡命徒,手上都有人命,都來投奔大俠郭解,郭解支應不開,這些大佬都要求接郭解收留的亡命徒回家去款待。
就這樣,郭解已經是全國知名的大豪俠,只要是江湖上的事,就沒有他管不了的。
朝廷下令遷徙豪強富戶去茂陵(漢朝最著名的富人高檔小區)居住,郭解家窮,達不到遷徙的標准。官吏害怕,不敢不讓他遷徙。大將軍衛青出來說話:「郭解家窮,不在遷徙之列,為什麼還讓他遷徙呢?」漢武帝卻說道:「一個老百姓的家庭條件,竟然連大將軍都一清二楚,可見這戶人家並不一般。」
郭解家於是被默許遷徙去茂陵。為了讓郭解不丟面子,送他去茂陵居住時,各地豪紳送他的錢超過了千萬。
?縣人楊季子,在縣衙里做縣掾(類似今天縣長秘書),再次舉報了郭解違規遷徙一事,郭解的侄子(郭解大哥的兒子)聽後大怒,馬上去砍下了這位縣掾的腦袋,給二叔出了氣。從此以後,郭、楊兩家結下了梁子,這件事也最終成為了郭解悲劇的導火索。
這一切,其實郭解並不清楚。他入關之後,關中名流大佬,認識的不認識的,聽到他的名聲後,爭相討好郭解,跟他交往,而他也沒把侄子殺楊季子這件事當回事兒。
在郭解沒有過多參與兩家爭端的情形下,郭家和楊家的矛盾卻發展到了極點。郭解一黨看楊家越來越不順眼,楊家人也看著郭家人氣不順,郭解的手下不知道是誰,就出頭殺了楊季子的父親楊季主。
楊季主也算是當地很有名氣的世族大家的族長,他的家人上書朝廷,准備告御狀,沒想到上書的楊家人還沒到皇城根,就被人暗殺了。這事,郭家人做的是太不厚道了,而且有點太欺負人了,而這一切郭解竟然完全不知情。
漢武帝得知此事,龍顏大怒,下令官府捉拿郭解。郭解這才得到消息,知道家人乾的太過火了,他情知不好,把母親家室安置在夏陽(今陝西韓城),自己跑到臨晉(在今天山西運城)。到了這里,郭解看到了自己的拘捕令,把守也十分嚴謹,所以就在臨晉隱居了起來。
此時,郭解經人介紹找到了當地的一位豪俠叫籍少公。
郭解冒昧造訪,要求籍少公放他出關。面對天下英雄仰慕的郭解,素昧平生的臨晉大俠籍少公表示願意效勞,於是他幫助郭解成功出關,逃亡到了太原。
官吏追蹤郭解,終於查到了籍少公那裡,籍少公不願告密,也不願再受嚴刑拷打之苦,一代豪俠拔劍自刎,算是給了郭解一個交代。
郭解逃亡線索就這么斷了。一路之上,郭解沒有逃避,把自己的姓名都如實告訴接待過自己的主人家,從未隱瞞。
現在很多逃犯,在被捕時都「豪氣沖天」,跟警方叫囂自己是一條好漢,但是他們到處逃竄時像個鼠輩一樣躲藏卻隻字不提。郭解的豪是發自骨子裡的,雖然逃跑,但是依舊不卑不亢,從容不迫,甚至可以坦然面對所有人。這種豪氣源於一種對自己作為的自信,源於他對人生的一種頓悟,更源於他相信自己。
而這些接待他的人家裡,沒有一戶人家出賣他,這絕非是出於恐懼,因為包庇郭解也是滿門抄斬的罪名,只能說這是因為一種敬重。
但是,這次抓捕事件卻不同以往。如果是之前的抓捕,官府可能迫於各方的壓力,早早宣布調查結束,籍少公也不用以死來守住這個秘密。
這一切是因為,督辦郭解案的是漢武帝時期,最著名的酷吏,綽號「蒼鷹」的洪洞人郅都,他是西漢最早以嚴刑峻法鎮壓豪強俠客,維護封建秩序的名臣。在酷吏們的屠刀面前,曾經風光無限的游俠們尊嚴掃地。
這意味著豪俠的黃金時代結束了,郭解,也在劫難逃!不久後,隱藏在太原的郭解最終被「蒼鷹」擒獲,當然郭解並不是亡命天涯的恐怖分子,他沒有像本拉登那樣負隅頑抗,而是像紳士一樣,瀟灑地帶上手銬。如果當時有記者在場,恐怕會用相機記錄下他在被捕現場向人們微笑的照片吧。
抓住郭解之後,郅都當然是一番刑訊逼供,讓郭解說出全部犯罪事實。但是,因為郭解的殺人事件,全都發生在大赦之前,根本判不了刑,郭解一言不發,企圖逃脫懲罰。眼看郭解就要被無罪釋放,可是中間突發了變故。
軹縣有一位儒生招待查辦郭解的使者時,使者在席間舉起大拇指,贊揚郭解:「郭解在牢中依然鐵骨錚錚,是個賢能之士。」
儒生哼了一聲,便說:「郭解專門干違法亂紀的事情,怎麼能算是賢人?」
就因為這一句對郭解的負面評價,就引發了另一樁命案,郭解的手下隨後便殺掉了這個儒生,並將他的舌頭割下。官府追究此事,郭解在獄中,並不知道又有命案發生。到底是誰殺的人,也一直沒有抓到兇手,但是這筆帳卻全部記在了郭解的頭上。
漢武帝時期,主張尊儒尚法。殺了儒生,可比殺個豪紳要嚴重得多。郭解本來罪不至死,但有儒生被害,郭解的大限也就到了。
御史大夫公孫弘得知後說:「郭解作為平民,玩弄權詐之術,僅憑他的眼色就能置人於死地,他雖然對案件並不知情,但此罪比他親自殺人都嚴重!應以大逆不道論處。」漢武帝正好也要鏟除有勢力的游俠集團。郭解的名氣很大,交往面很廣,很多人佩服他、願意聽從他的差遣,在社會上是一股很大的勢力,這樣嚴重威脅中央統治的豪俠集團,自然在被鏟除的名單之內。
繼自己的父親因為行俠而在漢文帝時被殺之後,一代大俠郭解最終被漢武帝下令滅族,屬於他的那個豪俠的時代,也隨之結束了。
講完郭解的故事,我感慨萬千。司馬遷筆下的俠客,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俠客的正宗。俠,產生於禮崩樂壞、人性光輝極度張揚迸放的春秋亂世。在反抗暴秦、楚漢相爭的動盪歲月里,到處是萍蹤俠影,劉邦的許多部下都曾經是游俠,再加上漢初寬松自由的黃老政治,使得西漢成為游俠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很多人會說,像郭解這樣的豪俠,「豪」得有點像黑社會,乾的勾當似乎也不是很光明,這樣的人值得你寫書來弘揚嗎?
我要說,俠客並非是用來弘揚的,而是要去紀念的!郭解等人並非黑惡勢力,因為黑社會是用自己的江湖身份圈錢,而郭解一直都在幫助別人,不為錢權!郭解的豪氣也並非是舉刀過街,人人敬畏,而是低調從事,樂於助人。這種低調是豪氣的內心體現,是一種讓人信服的義士底蘊,恐怕這才是大俠的本質,是當代人所缺乏的一種態度。
也許豪俠的黃金時代里,豪俠們的作為有些離經叛道,但是他們行俠的初衷還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對抗政府的統治,從而形成一種與正統勢力分庭抗禮的民間社會秩序,從而可以讓更多的人在這種「俠義道」的規則中受益。
然而,「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義所追求的自由與朝廷所倡導的秩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俠,終於不再被朝廷認可,《史記》、《漢書》之後,官方史書也不再為豪俠立傳,這樣的所謂豪俠故事,也就就此終結了。
不過,漢朝之後,豪俠變成了俠客,他們的所作所為,更加理性,在他們的世界裡,有了不成文的「規矩」,他們的形象從豪轉變為了各種義士的形象,這種正面的形象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了。
《憑欄觀史》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文。
10. 有沒有關於郭解的歷史
郭解,字翁伯,河內軹(今河南濟原南)人,漢善相人許負的外孫。其父親因為行俠,孝文帝時被誅。
郭解長得短小精悍,貌不驚人,性格沉靜,勇悍,不喝酒。年青時心狠手辣,恣意殺人。他肯捨命助人報仇,還幹些藏命作奸剽攻、鑄錢掘冢的事情。後來,郭解一改前行,對人以德報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當地聲望很高。
郭解曾有一個外甥,在與人喝酒時,仗勢欺人,強行灌酒,被對方一怒之下殺死。郭解的姐姐陳屍街頭,想藉此羞辱郭解。後來,兇手自歸,將實情告訴了郭解。郭解不僅沒有加罪於他,還說,是我的孩兒作得不對,把他放走了。隨後,他又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越發依附於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門,見有個人姿勢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禮貌地看著他。門人看見了很生氣,想殺了那個人。郭解說:在家鄉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夠呀。暗地裡,他叮囑尉吏說:這個人我很看重,到踐更時放過他。踐更是當時一種徭役,受錢代人服役者稱踐更。每月一次。踐更數次,都沒有人找他。那人很覺奇怪,一問,才知是郭解替他解脫。於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謝罪。郭解此舉,得到少年們的傾慕。
雒陽邑有互相結仇的人。邑中賢豪多次從中調解,始終不聽。郭解聽說後,夜見仇家。仇家聽了他的勸解。郭解說:我聽說雒陽諸公在這里調解您都不聽,幸而現在您聽了我的話。但在您的地面上出了這樣的事兒,恐怕有點不合適。我還是離開這里的好。他連夜悄悄地離開了雒陽邑。
郭解處世恭儉,在本縣從不乘車,到鄰郡為人請求事,也是能辦則出,不能為則不為,從不為難人家。因此,諸公爭相為用,亡命者多歸郭解,而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也經常把大車送到郭解家,以備投奔郭解的人來使用。
武帝年間,朝廷遷徙豪富於茂陵(在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以便控制。郭解因家貧,不中貲,但也在遷徙之列。大將軍衛青為郭解向武帝求情,武帝說:郭解身為布衣,能使大將軍替他說話,可見他並不貧窮。郭解仍被遷徙到茂陵。臨行之日,前來送行的人數眾多。可見郭解在當地的影響之大。後來,他到了陝西茂陵後,關中賢豪知與不知,紛紛前來與他結交。
郭解遷徙茂陵,是朝廷的詔令,可是郭解的侄兒卻把軹縣掾的頭扭斷了。後來,縣掾的父親楊季主也被人所殺。楊家上書武帝,上書人又被殺。武帝下令捕捉郭解,並要「窮治所犯」。辦案人到軹,郭解的門客齊口稱譽。有一儒生卻說:「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以稱賢?」便被郭解的門客們殺死,兇手不知去向。辦案人於是回報武帝,說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說:「郭解雖然不知是誰殺了人,但他身為布衣任俠行權,以小冤小仇殺人,這罪更重於他親自殺人,當屬大逆不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郭解全家被誅。
司馬遷說:我看郭解這個人,貌不驚人,語不足采,然天下賢與不賢,知與不知,都傾慕他的名聲,言俠者都稱引郭解。俗話說,以貌榮名,貌有衰老之日,以譽榮名,豈有盡乎?
魯國的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魯國人都喜歡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卻因為是俠士而聞名。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傑有幾百個,其餘普通人被救的說也說不完。但他始終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賞他對別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經給予過施捨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的困難,首先從貧賤的開始。他家中沒有剩餘的錢財,衣服破得連完整的采色都沒有,每頓飯只吃一樣菜,乘坐的不過是個牛拉的車子。他一心救援別人的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後,他卻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