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蔣介石為什麼不營救八伯戰士
蔣介石的軍隊和日本人不是一個級別的,想救也救不了,有心無力。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C. 求英國1923年到1980年歷史事件列表
史前
公元前250,000年:已知最早人類生活。
公元前5000年:不列顛變為島嶼。
公元前3000年:石器時期人到達不列顛島,可能從伊比利亞(Iberian)半島移入。
公元前2000年:巨石陣建成。
公元前700年: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愷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Claudius)開始率軍征服不列顛。
公元61年:古代英格蘭東部愛西尼人在包迪西亞女王(Boudicca)領導下起義,被鎮壓。
公元119年:哈德良城建成,用以防禦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1066年)
公元449-550年:朱特人從日德蘭半島、盎格魯人從丹麥南部、撒克遜人從德國漢諾威附近陸續侵入不列顛。
公元563年:聖科倫巴(St. Columba)在蘇格蘭的愛奧納島建立修道院。
公元579年:聖奧古斯丁(St. Aufastine)到達,使英格蘭人皈依基督教,聖奧古斯丁成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公元779年:奧發(Offa)王率眾修建壕溝防禦威爾士人。
公元843年:肯尼恩·麥克阿爾平恩(Kenneth MacAlpine)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公元980-1016年:北歐海盜再次入侵。
公元1017年: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議會選舉克努特(Kanute)第一位丹麥王——為英格蘭王。
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第一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基督教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諾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故事集》
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玫瑰戰爭"
約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都鐸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浦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溫莎王朝1917~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D.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4)八伯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E. 《史記》中的著名歷史事件有哪些
史記》人物小故事系列
劉邦記仇
漢高祖劉邦向以豁達大度、虛懷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稱於世。
劉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劉伯早年亡故。
當初劉邦身為平民時,終日游手好閑,貪杯好色,結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兒。劉邦時常帶這些人到大嫂家吃飯。大嫂非常討厭這個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帶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來蹭飯,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鍋邊颳得很響,假裝羹湯吃完了。劉邦的那些哥們兒因而都離去了。劉邦偷偷去查看,發現鍋里原來還有羹湯,從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劉邦終於做了皇帝,分封眾兄弟親族,卻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太上皇詢問原因,這位開國之君振振有詞地道:「我並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個長輩了。」太上皇一再講情,劉邦才封大哥之子為「羹頡」侯(頡,就是『刮』的意思)。
可愛的孔子
大思想家孔子,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不避艱辛,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奔走游說。
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聖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後,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願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後,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鬥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並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史記·汲鄭列傳》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至黯七世,世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庄見憚。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謁者。東越相攻,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內失火,延燒千餘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
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遷為滎陽令。黯恥為令,病歸田裡。上聞,乃召拜為中大夫。以數切誅,不得久留內,遷為東海太守。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閨閣內不出。歲余,東海大治。稱之。上聞,召以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治務在無為而已,弘大體,不拘文法。
當是時,太後弟武安侯蚡為丞相,中二千石來拜謁,蚡不為禮。然黯見蛉未嘗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雲雲,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公卿皆為黯懼。上退,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戇也!」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
《史記》小故事
——齊威王的水煮肉片 -原創-古文翻譯-
作者:卡蠻
齊威王當上齊國第一把手成為「核心」後不理朝政,
把權力下放給手下的幹部們。一晃九年過去了。
這九年裡其它國家老來攻打齊國, 大家挺頭疼。
一天,齊威王把管東面的「即墨」那片地的地方
領導叫來了:「我讓你丫管即墨那片兒地, 我左
右的人都說你幹得不好呢。」 即墨領導嚇得哆嗦。
齊微王接著說:「可是呢, 我派人到即墨去暗訪
了, 那兒田種得很好, 老百姓也過得挺滋潤,
官府也弄得挺有條理, 所以東面也無事, 好!」
齊威王於是賞他一萬戶供他享用, 這一萬戶人家
就供吃供喝給他,這領導高高興興回家了。
春秋戰國時期, 當「核心」的都挺喜歡水煮肉片。
齊威王好久沒親自煮肉了。 他把管「阿」那片地
的領導叫來了:「我左右的人都說你把阿管理得很
好耶。」阿領導喜滋滋地說「那裡那裡, 是核心
領導得好。」齊威王一板臉喝道:「扯蛋! 我派
人到你那兒去暗訪了, TNND, 地沒種好, 老百
姓窮得光屁股。 當年趙國攻打甄, 你不救,衛
國佔領薛陵, 你不管。 原來你是賄賂我的左右
天天幫你扇小扇兒替你唱贊歌來著呢。來人啊,
把這廝給我煮了。」 於是衛兵上來扒衣服刮毛架
大鍋一陣忙乎。 等水放好「撲通」就扔鍋里了,
鍋下柴禾潑上了油一點就著, 丫的在鍋里又撲騰
又叫喊,過了一會, 那丫沒聲了, 又過了一會
兒, 肉香陣陣飄來。。。齊威王還不盡性, 又
把左右替那丫說好話的也都給煮了。 所以川菜的
「水煮肉片」可能是中國史載最古老的菜了。這樣
一來, 大家嚇得夠嗆, 誰還敢文過飾非呢,
幹活做事都竭心盡力, 齊國大治。 於是齊威王
四處出兵, 把過去丟的地又搶回來了, 各路諸
侯聽著害怕, 以後二十多年沒有再敢找齊國的麻
煩。
===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
諸侯並伐,國人不治。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
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
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
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
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取薛
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
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皆並烹之。遂起兵西擊趙、
衛,敗魏於濁澤而圍惠王。惠王請獻觀以和解,趙
人歸我長城。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
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
年。
F. 中國古代朝代重大歷史事件
武王伐紂 西周:國人暴動;犬戎之亂,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東周建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開始。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富強。長平之戰,奠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朝:陳勝吳廣起義,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巨鹿之戰,秦朝主力基本被消滅
楚漢戰爭,劉邦勝利,建立漢朝。
漢朝:七國之亂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西域都護府建立,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
晉朝:滅東吳,統一全國 八王之亂 永嘉之變(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隋朝:滅陳,統一全國 三征高麗
唐朝:玄武門兵變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宋遼澶淵之盟 靖康之變 宋金紹興和議
明朝:胡藍之獄 靖難之役 土木堡之變 北京保衛戰 薩爾滸之戰
清朝:設台灣府,平定三藩之亂,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 打敗沙俄簽訂
尼布楚約。
1840年鴉片戰爭,標致中國開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開始。
G. 明末清初各大歷史事件
鑒於篇幅只寫明清之間的斗爭,
萬曆二年,明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反叛,遼東總兵李成梁誅之,王杲之子阿台章京逃脫,於萬曆十一年起兵叛明,李成梁收買女真內奸,里應外合攻破古勒城。誤殺努爾哈赤之父。努爾哈赤對明懷恨在心,集齊十三副盔甲發誓報仇,李成梁與努爾哈赤之父交好,選擇性放任努爾哈赤,使努爾哈赤在明朝四十萬重兵眼下逐步壯大,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克圖輪城,甲板城,萬曆十二年下兆佳城,活捉明將李岱。萬曆十三年擊敗女真蘇克蘇潕部,董哲部,大勝於吉林崖。萬曆十四年攻鵝爾渾,萬曆十五年破女真哲陳部,萬曆十六年統一建州女真。
萬曆二十一年征服納殷路,珠舍里路路。於古勒山大敗海西女真部。由於海西女真實力強大,努爾哈赤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至萬曆四十三年統一海西女真,萬曆四十四年即汗位,建立金國(後金)。至此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女真各部。反觀遼東明軍卻基本未有大的軍事行動,對於把遼東作為為軍事要地(軍管區)的明帝國來說顯然是不正常的,那麼最明顯的解釋就是遼東的李氏家族隱瞞了努爾哈赤在各地的進攻行動,其動機至今不明,有可能是以匪養軍(以此向朝廷要錢),也有可能是所謂的親戚關系(李氏與努爾哈赤有姻親聯系)。
古人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總之帝國失去了消滅隱患最好時機。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發布《討明檄文》,率步騎兩萬向遼東各地明軍進攻,克撫順外圍屏障東諸堡和大都,數月後攻克撫順,並對撫順進行了屠殺。沈陽,錦州因有重兵把守,金軍感到實力不足因此從撫順退卻。此戰震動了明帝國,帝國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率二十餘萬兵馬平叛
這就是薩爾滸之戰的開端。薩爾滸之戰失敗其實對於整個帝國的硬實力影響並不大,在硬實力上改變不了明強金弱的局面,這場戰爭對帝國的破壞在於人心上,倘若迅速作出反應派得力干將主持大局,明軍仍可一戰,但帝國卻忙於黨政內斗未及時作出反應,這導致戰敗後帝國在遼東軍心盡失,短短數月上百個堡壘內的明軍不戰而逃,遼東各衛所已成空城,各地總兵為了逃命甚至驅趕百姓拆毀城池。這造成了可怕的多米諾效應,遼東擁往關內的漢族難民多達幾十萬人,隨後努爾哈赤攻佔鐵嶺和開原,明軍在關外的堅城僅剩沈陽,至此明帝國從太祖朱元璋以來在遼東二百餘年的經營基本告吹,天啟二年努爾哈赤進攻廣寧,因將領孫得功叛明,明遼東巡撫王化貞戰敗,時遼東經略熊廷弼又無軍隊,只得率數十萬難民入關。至此明軍喪失遼東全境。
天啟二年明帝國啟用禮部右侍郎孫承宗,加封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委派處理遼東事務,孫承宗親自趕往山海關,並多次冒險前往關外,最終採用了類似於唐代清剿突厥的戰略,即建堅城為戰略支撐點,軍隊屯田建堡作為屏障,立新軍(遼軍)為機動力量連接各個戰略支撐點,結果證明這種戰略極其有效,短短四年孫承宗收復了幾千里的失地,有效的殺傷了後金的有生力量,並基本建立了關寧、寧錦防線。再此期間明軍雖未發動大規模戰役,卻基本重新在遼東站穩了腳跟,因此孫承宗不論是在《明實錄》還是在《明史》中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登萊戰役 後金佔領遼東後帝國與遼東半島的聯系基本中斷,通政使袁可立上書言「登萊唯北岸旅順口,實咽喉之總區,誠宜得一大將,量提水陸兵駐扎」於是天啟二年,授予節鉞巡撫登萊,當時登萊玈順早已淪陷袁可立率家丁前往,遇匪寇袁可立單騎入陣,袁可立到任後數月內組織優勢兵力,從海上突然登陸,調度兩鎮兵馬奇襲金軍,以皮島總兵毛文龍為側應,並以反間計策反後金女婿劉愛塔。收復金、復、蓋三衛和旅順,取得東江大捷,基本摧毀了後金正藍旗。該戰可謂明軍反擊戰中最漂亮的一戰。
柳河戰役 天啟五年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從生員劉伯襁口中得知金四貝勒皇太極入駐耀州,且兵不足三百,馬世龍大喜統關內兵從娘娘宮渡河偷襲耀州,結果行跡敗露,遭金軍突襲,原定的覺華島側應兵馬也未趕到,結果中軍李應科先鋒魯直賈戰死,明軍兵馬折損半數。
天啟六年,督師孫承宗遭魏忠賢陷害,高第接替孫承宗的職位,高第貪生怕死,不請示朝廷擅自拆毀城池,撤回兵馬,遼東再次失守。
寧遠戰役 天啟六年高第撤軍,時寧遠守將袁崇煥拒不撤離,當年一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袁崇煥給三面城牆各拔一萬守軍,自率一萬兵馬坐鎮中城,努爾哈赤連攻數月不下,因明軍火炮眾多反而自身傷亡慘重,(努爾哈赤本人也極有可能受重傷)五月金軍死傷過多(《明史》說死傷三百人,但後世保守估計在八千人以上)因而撤退,七月努爾哈赤去世。
寧錦戰役 天啟六年袁崇煥出任遼東巡撫,高第被彈劾,後金大汗由皇太極繼承,同年袁崇煥派人與皇太極議和,實者為重新恢復寧錦、關寧防線爭取時間。而皇太極也趁機一舉攻陷朝鮮平壤,解決了後方。雙方都在為即將的大戰做准備,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借口明軍在大凌河築城,率旗軍十二萬攻明。五月初金軍抵達廣寧,明軍收縮兵力退入錦州,金軍合圍錦州,總兵趙率教正在錦州監督築城,於是率領明軍堅壁清野,堅守城池,並不斷假意投降,以拖延金軍。總兵滿桂也不斷派兵截取金軍糧道,騷擾金軍。五月末金軍連攻十五日不下,人困馬乏,士氣低落,而明軍遲遲不派主力來援,也使金軍圍點打援的計劃落空,皇太極只得暫時放棄錦州,向入關必經之地寧遠進攻。袁崇煥守中城,總兵孫祖壽、許定國守西面,祖大壽守東面正面使用火器打擊,兩側包抄分割金軍,最後以關寧鐵騎正面沖擊。金軍大敗,皇太極的堂弟被打成重傷。皇太極只得退兵轉攻錦州,結果又遭趙率教痛擊,減員無數只得退兵。此戰明帝國舉國歡慶。
丁卯之役(此戰爭議較大且主要是後金與朝鮮兩方,這里只節選與明軍有關部分) 天啟七年正月後金六王子率軍四萬進攻鐵山,大王子阿敏攻雲從島,毛文龍於正月十五日夜夜襲阿敏部斬殺數百人,但自身也傷亡七百多人,十七日又殺死了兩千多女真降兵,阿敏沒有船隻只得遷怒於朝鮮,毛文龍又伺機跟隨,先後偷襲斬殺近千人。但毛文龍的說法於諸多史料不符,不僅是清人史料,就是朝鮮史料也與其相左。
己巳之變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復出,崇禎二年後金之主皇太極攜蒙古軍,總數共十萬繞道蒙古高原,從山西進入中原,期間屠殺了十幾萬百姓,袁崇煥奉命回師,但一直卻不出動主力部隊,由此被朝中重臣和後人詬病,但實際上袁崇煥是在尋找戰機,從前面多次戰役來看,若想獲勝明軍只有堅城固守,而此時袁崇煥心中的堅城正是北京,但袁崇煥顯然沒有他老師孫承宗的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都城的政治意義是不允許它作為擋箭牌的,在崇禎的多次命令下,袁崇煥終於越過金軍,馳援北京。但他卻要求率軍隊進入都城,隨即要求便被駁回,袁只得駐兵城外與金軍鏖戰,在祖大壽、滿桂、劉應國等人的全力配合下終於擊退了金軍,但明帝國的核心統治區卻遭到了嚴重破壞。
松錦之戰 崇禎四年皇太極借口祖大壽詐降,向錦州發動進攻,若取山海關必先取關外四城(松山、杏山、寧遠、錦州)而四城之首便為錦州,初戰祖大壽偷襲清軍,擊敗進攻寧遠的多鐸,皇太極吸取久攻寧遠的教訓,制定久圍孤城,而後勸降的策略,在寧遠修建的義州城,並在漢軍旗的建議下於義州屯田,義州成了進攻的前哨陣地和清軍的補給大營,又在錦州城外掘地三尺,修建柵欄營寨,營寨中又挖深壕。皇太極暗中與城內蒙古人相聯系,城內蒙古人乘機作亂,內外夾攻下錦州外城失守,余部明軍退入內城。祖大壽只得向朝廷告急,崇禎命山海關總兵洪承疇與另外七大總兵援助錦州,敵軍勢大當以步步為營,靜觀其變,但朝廷卻糧餉難繼,命其速戰速決,於是洪承疇命十萬兵馬只帶三日糧草,洪承疇不攜帶全部糧草意思是即可以給自己留有退路,也可以給朝廷一個交代。但這個決定將把明軍送上絕路,在清軍多路設伏和堵截下,明軍撤往松山,糧草多屯於筆架山,但也有力的打擊了追擊的清軍,皇太極對失利感到氣憤,於是率主力應戰,並趁決戰時,突襲了明軍的糧倉筆架山,筆架山上明軍火器眾多,本可與之一戰,但守將卻率先逃跑,導致軍隊潰敗,筆架山失守,眼看糧草斷絕,明軍主力軍心惶惶,洪承疇命令分頭突圍,吳三桂等人突圍至杏山城,洪承疇本人突圍未果,於二月十八日被活捉,五月剃發降清。松錦戰役明軍完全失敗,標志著遼東防禦體系的崩潰,至此帝國在遼東再無精兵。
宣大抗清 崇禎九年九月,清軍沿大同、宣府入侵,劫掠京畿地區,清軍將漢族女子濃妝艷抹載於車上,掛起「各官免送」之牌,以此侮辱明軍。但明軍畏懼野戰,各地勤王之師均游弋於京師附近,卻拒不迎敵。崇禎只好召回正在東南平亂的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盧象升,再賜尚方寶劍,以總督三軍。京師解除警報後,鑒於遼東局勢已盡皆糜爛,明廷令盧象升總督宣府、大同、山西。此時宣府、大同形同虛設,盧象升到任後屯田備糧,修整城牆,期間多次擊退了蒙古乞炭的進攻。崇禎十年五月,清軍攻擊山海關,摧毀了山海關正門,殺死明總督吳阿衡,並將進攻的前哨陣地推進至牛蘭。崇禎再次召回盧象升,並第三次賜於尚方寶劍,令其總督天下兵馬,但實際上受盧象升節制的兵馬不過兩萬。崇禎十年八月皇太極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大將軍、貝勒岳拖為揚威大將軍、貝勒杜度為為副相,分兩路伐明,並從密雲方向突破了長城,並駐軍通州。崇禎十一年盧象升進軍至巨鹿,關寧鐵騎在雞澤防守,盧象升派人協調關寧兵馬,但因為所屬兵馬過少,關寧軍拒不接受盧象升的調遣,明軍互相掣肘一時難以發起反擊。當時孫承宗因屢遭詆毀只得辭官,正賦閑於老家高陽。清軍得知後進攻高陽,並多次派人勸降孫承宗,孫承宗拒不理會並組織城中百姓守城,十一月清軍發動攻擊,高陽百姓上至老叟,下至婦孺皆以磚石拋擊清軍,城破後,清軍俘虜了孫承宗,孫承宗則面向北京方向行九拜之禮,而後自盡,其族人皆被屠戮。消息傳回北京,崇禎拊手痛哭,而盧象升也萬分驚訝,此時盧象升決意以死報國,十二月盧象升進兵至蒿水橋,遭遇清軍主力,盧象升以虎大威為左翼,楊國柱為右翼,親領中軍架設大炮,與清軍進行野外決戰,戰斗從清晨進行至黃昏,明軍兵力遠不如清軍,關寧兵馬也拒絕來援,盧象升的士卒俱死傷,而清軍也感嘆從未遇之野戰能力如此之強的明軍,最後清兵圍之數匝,盧象升知必敗無疑,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隨後躍馬沖入敵陣,身中四箭三刀血流而死。宣大抗清是明帝國與清廷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此後帝國基本喪失了對北方的控制力,帝國的滅亡僅僅只是時間問題了。
清軍入關(以下按照清朝年號講述) 順治元年清廷調集滿、蒙、漢三族軍隊,幾乎傾巢而出,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當年四月順軍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至此「明」作為全國性政權的時代被終結,多爾袞得知後本想按照原來路線繼續進軍,卻在此時突然接到吳三桂的降書,於是立即改變方向,朝山海關集中兵馬,並打出為明復仇的旗號。此時駐守山海關的一支明軍投降了順軍,因而吳三桂與順軍發生激戰,順軍援軍抵達山海關西羅城,吳三桂即將兵敗,清軍於是疾馳南下,吳三桂開關迎清,在清軍的幫助下迅速的擊敗了順軍,至此山海關門戶洞開,而李自成在北京再次稱帝(在一月份李自成已在西安稱帝)後倉皇出逃。十月清軍攻破太原、晉東南、長治,十二月潼關失守、大順都城西安陷落,順治二年四月兵敗九江,五月李自成被湖南山民殺死,大順滅亡。由於大順沒有完善的官僚體系,加之多年以來對中原地區大加破壞(義軍每過一城就要拆毀城池,焚毀全城),致使順軍幾乎沒有堅城可依,李自成又越來越多疑噬殺,最終大順政權迅速瓦解,但就階級斗爭意義上來說李自成確為一代梟雄,對其也不必過於批評詬病。而清軍入關則為日後統治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民族大融合 順治十八年吳三桂入緬,摧毀了南明永曆朝廷,至此由多個明朝宗室建立的流亡政權的總稱——南明也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但當時各地的抗清活動仍就此起彼伏,漢滿之間的民族矛盾依然激烈,清帝國統治者則對漢蒙人民非常戒備,這種局面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改變,至乾隆朝明末交替戰爭已過去百餘年,漢滿民族矛盾弱化,帝國統治者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編纂《貳臣錄》《奸臣傳》《忠臣列傳》,對明末時期諸如孫承宗、袁崇煥、史可法、盧象升等抗清名將大加褒揚,錄入《忠臣列傳》,並肯定了揚州、嘉定軍民在明末抗清中表現出的氣節,對吳三桂等先降後叛之流錄入《奸臣傳》並對其嚴加批判,對洪承疇、錢謙益等則錄入《貳臣錄》對其則極盡嘲諷之筆。直到這時清帝國上層才真正意義上完成從外來者到帝國統治者的思想轉變。
H. 八百壯士的歷史事件
最近,管虎執導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火了,這部電影是根據「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史實改編。這是一部軍民團結,抵禦外敵的抗日電影。相信許多人在看過這部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無畏生死的精神感動得涕淚橫流。
謝晉元去世後,上海全城哀悼,國民政府為了順應民心,追贈其為陸軍步兵少將。但是,「八百壯士」的命運依然波折。就在謝晉元去世半年後,日本由於偷襲美國珍珠港,並向英美等中立國宣戰,被英美等國駐守的公共租界也就成了他們的管轄范圍,而一直被軟禁的「八百壯士」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由於日本人對「八百壯士」非常憤恨,所以在接管後,對他們百般折磨,並且還將他們分散看管。但是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八百壯士」依然團結一心,不忘操練,隨時准備與日本人作殊死博斗。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讓日本人又恨又怕,最終卑劣的日本人將他們全部分散,輸送到不同的地方做苦力。
日本戰敗後,「八百壯士」才得以恢復自由,他們回到了上海,並來到了謝晉元的墓前。只是此時他們只剩下100餘人了。對於被國軍當作炮灰,繼而又被拋棄的「八百壯士」來說,國民政府促成了他們的悲劇,但是正因為有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才激起了國人的抗日精神,從而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解放。
I. 歷史事件查詢
南北朝資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dynasty/991105016.htm
北周資版料權
http://bk..com/view/50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