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一歷史第一分冊知識點整理

高一歷史第一分冊知識點整理

發布時間:2021-02-20 12:56:44

1.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2. 上海高一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第11課奧斯曼帝國的筆記整理,要求如下!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3. 急!新課改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重點歸納、

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第1課:
分封制實施的目的、受封對象,諸侯對天子的義務與在封國內享有和權利;分封制實施的影響(包括積極與消極)
宗法制:含義、目的、特點、作用。
第2課: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時間、意義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與意義。
第3課:
漢武帝、宋太祖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實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麼?三省各自具有怎樣的職責?三省六部制的實施有作用?
元朝實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與意義。
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分別實行怎樣的選官制度,其選官標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選官制度實施有何歷史意義?
第4課
清朝前期為加強君主專制,幾代皇帝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重點是軍機處的理解掌握)
第二單元第課:
希臘地理環境有何特點,對其政治制度形成產生了什麼影響?
簡述梭倫改革的背景、內容與意義。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點?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6課
羅馬法包括哪些內容?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的原因是什麼?羅馬法對羅馬及後世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第三單元 第7課
英國《權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英國議會、內閣、首相、國王的各自權利與相互關系如何?
第8課
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內容、作用。
美國聯邦政府組織結構有何特點?國會、總統之間是如何實現權力的制衡的?
第9課
法蘭西共和之路漫長而艱難說明了什麼?共和制能在法國最終確立起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樣的?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相比有何區別?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19世紀70年代,法、德兩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麼?兩國為何會建立起不同的政治體制?

21. 結合背景分析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必然性,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22. 理解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掌握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主要影響。
23. 掌握太平天國興起、失敗時間,定都天京意義、理解掌握《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及評價。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會的成立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理解其綱領。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臨時約法》內容及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5. 五四運動時間、斗爭對象、主力、初步勝利的成果,意義。
26. 中共成立的條件、時間、一大主要內容、中共成立的意義。
27. 中共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的背景、主要內容、意義。
28.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概況與意義。土地革命的內容、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和意義。
29. 紅軍長征的原因、時間、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
30. 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四大會戰)、百團大戰、日軍的暴行。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
31. 解放戰爭: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全面內戰爆發。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意義。
32.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條件、標志和意義。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時間、意義。
33. 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成就。(兩個會議、三大制度)新時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
34. 祖國統一大業:香港問題的由來:香港問題能順利解決的原因、過程、意義。
35. 台灣問題是怎樣造成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為解決台灣問題進行了哪些努力?當今台灣問題解決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國共兩次合作分別給中國社會進步起了怎樣的推動作用?兩次內戰又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由此可以得出怎樣的啟示?)
36.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方針?具體表現為什麼?到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國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樣的新突破?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作了怎樣的調整?為世界和平發展進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麼叫冷戰?美國冷戰政策的主要表現有哪些?美蘇冷戰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
38. 美蘇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日本從戰敗國迅速發展成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發生在南京的大事,幾乎濃縮了一部中國近代史。請舉出近代發生在南京的大事並答出每件大事所產生的影響。

4. 上海二期課改高一歷史第一、二分冊的知識梳理!

第1課:古代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1.國家生產的根源:生產力;國家職能:保障國家安全;調節國內矛盾;管理社會公共事。

2.大約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

3.《吉爾伽美什》的史學價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獻.

4.《漢穆拉比法典》的價值與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1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1手文獻.

5.《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充分顯示出法典的時代特徵。《漢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國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蘇美爾人建立城市國家
公元前18世紀中葉 漢穆拉比統一兩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漢穆拉比繼位古巴比倫國王

第2課: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

2. 尼羅河與兩河流域一樣,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

7. 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動盪和緊張 埃及文明:穩定而安寧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終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3.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利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復雜難懂。

6.埃及受到了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國征服。

第3課: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紀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6世紀 吠陀時代
公元前6世紀 佛教產生
公元前3世紀 佛教開始外傳

1.種姓制度:祭司階層——婆羅門,世俗統治者——剎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羅

1. 約公元前14世紀,一批自稱「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雅利安人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

3.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紀,政局動盪,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相傳佛教創始人為悉達多。

5. 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由於內容主要是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

6.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的梵書,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因此約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

3.佛教的創立和發展: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盪,社會關系急劇變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

第4課: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覽表:
(1)瑪雅文化:區域范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今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前2500開始,公元16世紀上半葉毀滅
主要成果:培養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廟,20進制,會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茲特克文化:區域范圍:今墨西哥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2世紀開始,公元15世紀強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痹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3)印加文化:區域范圍:安第斯高原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5世紀向外擴張,公元16世紀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瑪雅文化:從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忽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瑪雅人發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瑪雅人就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最能體現瑪雅人建築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

3.阿茲特克文化:阿茲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擅長棉織,刺綉和和製作彩繪陶器。

4.印加文化:從南美安第斯高原興起;15世紀初~16世紀30年代。

主要成果(舉典型例子)
瑪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築成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20進制。
阿茲特克文化: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醉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印加文化:培育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第5課]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紀中葉 麥羅埃文明興起
公元前後 阿克蘇姆文明興起
公元4世紀~~公元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興起
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 大辛巴威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稱為「黑非洲」。

位於東北非的麥羅埃文明,它始於公元前590年,終於

公元4世紀中葉,屬於庫施文明的麥羅埃時期。

麥羅埃是當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

在麥羅埃的物產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麥羅埃文字是一種簡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蘇姆王國興起於公元前後,地處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沖。

阿克蘇姆人隨外貿易高度繁榮,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造船業也十分發達、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巨石建築也堪稱一絕。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大約始建於公元4世紀至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波札那東部和南非北部一帶。

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1)麥羅埃文明:公元前11世紀初以後,庫施王國發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統治結束;公元前590年,庫施王國遷都麥羅埃,庫施王國進入麥羅埃文明.(2)阿克蘇姆文明;東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衣索比亞境內

第六課:1.希臘城邦制度形成,發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200多個)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希臘當時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目的在於打破血緣門第、重新調整公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3.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 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評價:進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部(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課: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希臘古典時代

史詩體裁特徵: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

戲劇體裁:大多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傳說,著重於描寫人與命運的抗爭,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題:具有嚴肅、悲壯、崇高的特徵,不著意於悲,而重在嚴肅事件。 結構形式:完整而嚴肅。

古代希臘的戲劇代表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兩種類型。

1.荷馬史詩: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

2.列舉世界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吉爾伽美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荷馬史詩》

3.三大悲劇家及喜劇家:(1)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2)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希羅多德《歷史》;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臘。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 希羅多德有「史學之父」的美譽.
修昔底德是與希羅多德齊名德古代希臘歷史學家。撰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埃斯庫羅斯是希臘悲劇的創始人,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代表作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馬蜂》、《鳥》等。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也是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歐洲語言文字中的「哲學」一詞就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愛好知識之學」。

蘇格拉底強調人必須首先認識自己,主張靈魂不滅和靈魂輪回,並首次提出勒邏輯學中歸納和定義的方法。

柏拉圖創建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理想國」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哲學。代表作:《理想國》、《辯訴篇》、《法律篇》等。 *1)精神戀愛 2)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學》、《詩學》等。

第八課:前8世紀中葉~~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

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羅馬共和國概括: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帝國的建立及擴張: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標志。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羅馬帝國的分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4.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標志了西羅馬帝國滅亡,也是歐洲古代史終結的標志,也標志著奴隸社會在西歐結束,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9。羅馬法體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勒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

什麼是羅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十二銅表法」的評價:1「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結實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利,規范了社會生活。成為羅馬發體系的淵源。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獻。包括羅馬大法官發布的有關告示和審判案例、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各項決議,執政官發布的各種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點: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賦予的權利。

什麼是「萬民法」: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
萬民法特點:這些法令和決議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羅馬法的歷史意義: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公元6世紀前後,阿拉伯社會秩序動盪不安,處於國家形成前夜,伊斯蘭教產.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維亞建立倭馬亞王朝,國家進入帝國時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後遷都巴格達

公元8世紀至公元9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

穆罕穆德創立了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願意為「皈服」

7世紀30年代初,阿拉伯統一國家初具形態。阿拉伯帝國到8世紀中葉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額封建軍事大帝國。

9世紀中葉以後,阿拔斯王朝由盛轉衰。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悉達多,經典:《大藏經》
基督教:產生與亞洲,產生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耶穌,經典:《聖經》特點: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蘭教:產生時間:公元6世紀前後,創始人:穆罕默德,經典:《古蘭經》,特點;一神教。

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5.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按朝代)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6.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也就是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和現階段關繫到社會的熱點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7. 上海高一歷史教材第一分冊提綱

第1課:古代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1.國家生產的根源:生產力;國家職能:保障國家安全;調節國內矛盾;管理社會公共事。

2.大約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

3.《吉爾伽美什》的史學價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獻.

4.《漢穆拉比法典》的價值與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1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1手文獻.

5.《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充分顯示出法典的時代特徵。《漢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國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蘇美爾人建立城市國家
公元前18世紀中葉 漢穆拉比統一兩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漢穆拉比繼位古巴比倫國王

第2課: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

2. 尼羅河與兩河流域一樣,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

7. 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動盪和緊張 埃及文明:穩定而安寧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終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3.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利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復雜難懂。

6.埃及受到了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國征服。

第3課: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紀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6世紀 吠陀時代
公元前6世紀 佛教產生
公元前3世紀 佛教開始外傳

1.種姓制度:祭司階層——婆羅門,世俗統治者——剎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羅

1. 約公元前14世紀,一批自稱「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雅利安人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

3.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紀,政局動盪,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相傳佛教創始人為悉達多。

5. 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由於內容主要是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

6.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的梵書,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因此約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

3.佛教的創立和發展: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盪,社會關系急劇變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

第4課: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覽表:
(1)瑪雅文化:區域范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今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前2500開始,公元16世紀上半葉毀滅
主要成果:培養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廟,20進制,會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茲特克文化:區域范圍:今墨西哥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2世紀開始,公元15世紀強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痹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3)印加文化:區域范圍:安第斯高原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5世紀向外擴張,公元16世紀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瑪雅文化:從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忽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瑪雅人發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瑪雅人就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最能體現瑪雅人建築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

3.阿茲特克文化:阿茲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擅長棉織,刺綉和和製作彩繪陶器。

4.印加文化:從南美安第斯高原興起;15世紀初~16世紀30年代。

主要成果(舉典型例子)
瑪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築成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20進制。
阿茲特克文化: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醉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印加文化:培育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第5課]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紀中葉 麥羅埃文明興起
公元前後 阿克蘇姆文明興起
公元4世紀~~公元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興起
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 大辛巴威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稱為「黑非洲」。

位於東北非的麥羅埃文明,它始於公元前590年,終於

公元4世紀中葉,屬於庫施文明的麥羅埃時期。

麥羅埃是當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

在麥羅埃的物產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麥羅埃文字是一種簡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蘇姆王國興起於公元前後,地處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沖。

阿克蘇姆人隨外貿易高度繁榮,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造船業也十分發達、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巨石建築也堪稱一絕。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大約始建於公元4世紀至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波札那東部和南非北部一帶。

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1)麥羅埃文明:公元前11世紀初以後,庫施王國發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統治結束;公元前590年,庫施王國遷都麥羅埃,庫施王國進入麥羅埃文明.(2)阿克蘇姆文明;東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衣索比亞境內

第六課:1.希臘城邦制度形成,發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200多個)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希臘當時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目的在於打破血緣門第、重新調整公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3.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 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評價:進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部(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課: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希臘古典時代

史詩體裁特徵: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

戲劇體裁:大多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傳說,著重於描寫人與命運的抗爭,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題:具有嚴肅、悲壯、崇高的特徵,不著意於悲,而重在嚴肅事件。 結構形式:完整而嚴肅。

古代希臘的戲劇代表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兩種類型。

1.荷馬史詩: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

2.列舉世界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吉爾伽美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荷馬史詩》

3.三大悲劇家及喜劇家:(1)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2)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希羅多德《歷史》;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臘。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 希羅多德有「史學之父」的美譽.
修昔底德是與希羅多德齊名德古代希臘歷史學家。撰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埃斯庫羅斯是希臘悲劇的創始人,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代表作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馬蜂》、《鳥》等。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也是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歐洲語言文字中的「哲學」一詞就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愛好知識之學」。

蘇格拉底強調人必須首先認識自己,主張靈魂不滅和靈魂輪回,並首次提出勒邏輯學中歸納和定義的方法。

柏拉圖創建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理想國」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哲學。代表作:《理想國》、《辯訴篇》、《法律篇》等。 *1)精神戀愛 2)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學》、《詩學》等。

第八課:前8世紀中葉~~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

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羅馬共和國概括: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帝國的建立及擴張: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標志。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羅馬帝國的分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4.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標志了西羅馬帝國滅亡,也是歐洲古代史終結的標志,也標志著奴隸社會在西歐結束,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9。羅馬法體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勒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

什麼是羅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十二銅表法」的評價:1「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結實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利,規范了社會生活。成為羅馬發體系的淵源。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獻。包括羅馬大法官發布的有關告示和審判案例、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各項決議,執政官發布的各種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點: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賦予的權利。

什麼是「萬民法」: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
萬民法特點:這些法令和決議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羅馬法的歷史意義: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公元6世紀前後,阿拉伯社會秩序動盪不安,處於國家形成前夜,伊斯蘭教產.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維亞建立倭馬亞王朝,國家進入帝國時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後遷都巴格達

公元8世紀至公元9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

穆罕穆德創立了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願意為「皈服」

7世紀30年代初,阿拉伯統一國家初具形態。阿拉伯帝國到8世紀中葉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額封建軍事大帝國。

9世紀中葉以後,阿拔斯王朝由盛轉衰。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悉達多,經典:《大藏經》
基督教:產生與亞洲,產生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耶穌,經典:《聖經》特點: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蘭教:產生時間:公元6世紀前後,創始人:穆罕默德,經典:《古蘭經》,特點;一神教。

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第一分冊知識點整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