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學高手進,簡要說說中華民國的歷史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於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
自上而下改革以及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使得很多中國人相信只有通過徹底的革命,廢除掉舊有的制度和體制,並建立新的制度和體制纔是有效的方法。這個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一個反清的共和主義者,開始在海外華人、留學生,特別是日本的留學生間受到矚目。1905年,孫中山和另一個同樣受到矚目的中國革命領袖黃興在日本東京建立了同盟會。中國國內的一些地區軍閥、百日維新後流亡海外的改革派以及海外的華人對這個運動給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孫中山的政治理念在1897年形成,1905年首次在東京發表,並在1920年代早期作過一些修改。他的理論集中在「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民族主義號召人民推翻滿族的統治以及結束外國霸權在中國的勢力;民權表達了孫中山期望建立一個普選的共和政府的理想;民生,通常被描述成為社會主義,是指通過對生產方式所有制的規范來幫助平民。
共和革命於1911年10月11日在湖北省的武昌爆發,當時反清軍隊的計劃被暴露。這就是「武昌起義」,也就是台灣所慶祝的雙十節的來源。這次起義迅速擴展到鄰近的城市,並得到遍布全中國的同盟會成員的支持。到了11月底,24個省中的15個宣布從清政府獨立。一個月後,孫中山從美國返回中國。孫中山在美國時從海外華人和美國的同情者間為這次革命籌集了資金。
早期共和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並任臨時大總統。但是在北京的權力早就已經掌握在當時最強大的清朝軍隊的指揮官和清朝總理袁世凱手中。為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體遭到內戰或外國軍隊可能的入侵而夭折,孫中山同意袁世凱提出的把中國統一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京政府之下的要求。1912年2月12日,滿清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共和的進程比孫中山及其盟友對其的預料要慢。革命者們沒有軍隊,而袁世凱的權力開始超越議會。袁世凱根據自己的意願修改了憲法並成為獨裁者。1912年8月,孫中山的盟友宋教仁建立國民黨,這個黨是一些小黨派的聯合,包括當時孫中山的同盟會。1913年舉行的新一屆兩院選舉中,宋教仁以反對袁世凱的統治進行參選,並獲得了議會中的大多數席位。袁世凱為此於3月暗殺了宋教仁。對於袁世凱的不滿開始增加,1913年,南部的幾個省開始進行了反對袁世凱的叛變,稱「二次革命」。叛變後來被成功鎮壓,孫中山及其發動者逃亡日本。1913年10月,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議會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總統,而國內的主要勢力也承認了袁的政府。為了取得國際的認可,袁世凱同意給以外蒙古和西藏自治權,中國仍然是宗主國,但是保證俄國在外蒙古地區的權利和影響。
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驅逐國民黨的黨員出議會。在幾個月內,他中止了議會的權利,並強行頒布了一部新憲法規定他可以任職終身。1915年底,袁世凱自封為皇帝,這引起了全國范圍的叛變,為數眾多的省宣布獨立,稱「護法運動」。在全國的一片反對聲以及國家開始陷入軍閥勢力統治的時候,袁世凱於1916年去世。
軍閥時期
袁世凱去世後,軍閥間展開了相互的混戰以奪取北京政府的政權。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如"中原大戰"估計有二十萬士兵死亡,大大小小的戰役不斷。
外國入侵和學潮
一戰於1914年開始以後,日本趁機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省的權利。1915年日本向北京的軍閥政府提出了所謂的「二十一條」,這個條約將使得中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北京政府拒絕了當中的一些要求,但是北京屈服著同意了日本對已經在其控制下的山東省的領土要求,北京也承認了東京政府對滿洲南部以及內蒙古東部的統治權。1917年,英國、法國和義大利與日本簽訂秘密協議,以日軍抵抗德國的海軍作為交換條件同意了日本的要求。
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希望可以重奪失去的領土。但是1918年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一項秘密協定,中國承認了其對山東的統治。當凡爾賽條約確定日本獲得在中國山東的權利以及北京這個出賣領土的行為被公諸於眾後,國內一片嘩然。1919年5月4日,大量的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反對北京政府和日本,這就是後來被認為是民族覺醒的五四運動。由五四運動激發的新文化運動從1917年延伸至1923年。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遊行是新文化運動的起點,這場由愛國學生發動,以政治熱情、學生運動以及打破宗教崇拜和由知識分子改革派領導的各種思潮,發展成一個民族覺醒的運動。這次運動,後世歷史學家普遍稱之為「五四運動」或「新文化運動」。這兩個詞通常作為同義詞使用。
國共合作
五四運動重新點燃了當時處於低潮的共和革命。1917年,孫中山通過與南方的軍閥合作成為當時在廣州的南方軍閥的大元帥。1919年,孫中山重組國民黨以反對當時的北京政府。北京政府當時仍然具有合法性並與西方世界有聯系。到1921年,孫成為南方政府的大總統,他在他的有生之年致力於鞏固他的政權並實現與北方的聯合。他試圖從西方獲得援助的努力受到忽視,但是在1921年,他轉向剛剛在自己的革命中取得勝利的蘇聯救助。蘇聯試圖通過嚴厲批評西方為「西方帝國主義者」而表示友好的態度對待中國的革命者,但是處於政治的考量,蘇聯領導人採取了雙重的策略,即同時支持孫中山和剛剛建立的中國共產黨。蘇聯期盼著兩方的合並,但是同時也准備了任何一方取得勝利。從此,開展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在中國的斗爭。
1922年,廣州的國民黨-軍閥聯盟破裂,孫中山逃往上海。這時孫開始意識到他需要得到蘇聯的幫助。1923年,孫中山和蘇聯代表在上海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表示蘇聯將協助中國的國家統一。蘇聯的顧問,當時第三國際的著名顧問鮑羅廷(Mikhail Borodin)於1923年抵達中國以幫助國民黨按照蘇聯共產黨的模式進行改組和鞏固。中國共產黨在第三國際的要求下開始與國民黨合作,她的成員被鼓勵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到國民黨中,並保持其共產黨員的身份。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只是一個小黨派,在1922年時只有300名黨員,到1925年時也只有1,500名黨員。而國民黨在1922年時已經有150,000名黨員。蘇聯顧問也幫助國家主義者建立起政治機構以培訓宣傳人員在群眾中動員的技巧,並於1923年派遣孫中山從同盟會時期起就擔任陸軍上尉的蔣介石到莫斯科進行了為期幾個月的政治和軍事培訓。蔣介石於1923年底回國後參與了建立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1924年,蔣介石成為軍校的校長。
蔣介石的崛起
蔣介石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在國民黨內部產生了支持與反對的兩個派系。支持聯俄容共的稱為左派,以汪精衛為代表,反對聯俄容共的稱為右派,以胡漢民等老國民黨員為代表。左派認為目前國民黨尚須要得到外國勢力的支持,右派則擔心未來以個人身分加入的共產黨員,可能會並吞國民黨。由於當時由孫中山掌控大局,因此左右兩派暫時無事。
1925年3月,孫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卻沒有交代接替人選。汪精衛在北京安葬孫中山後,在回到廣州前,先到汕頭與蔣介石會面,希望能與蔣合作,與右派勢力競爭。1925年7月1日,廣州軍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汪精衛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為外交部長(當時廣州國民政府並非國際承認的合法政府,因此外交部長一職形同空殼)。右派見大勢漸去,開始鋌而走險,暗殺左派國民黨員。1925年9月,財政部長廖仲愷在中央黨部門前被暗殺。左派趁此機會實施戒嚴,蔣介石率黃埔軍逮捕右派軍系的粵軍領袖許崇智等人,將粵軍編入黃埔軍中。至此,左派可謂完全掌握局勢。
北伐戰爭與寧漢分裂
蔣介石一直都希望能立即進行北伐,然而汪精衛和鮑羅廷認為時機尚未成熟,都反對北伐,這成為了蔣介石逐漸和左派產生裂痕的起因。1926年3月20日,發生了中山艦事件,蔣開除了他的蘇聯顧問,並嚴格限制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擔任高級職務。1926年5月,湖北軍閥吳佩孚入侵湖南,當時湖南軍閥唐生智不敵,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成為了蔣介石發起的北伐理由。作為國民革命軍的總司令,蔣介石率軍攻入湖南後,李濟深、湘軍唐生智等人攻入湖北,打垮了吳佩孚。
左派此時已經不信任蔣介石,希望能扶植唐生智來取代蔣的勢力,並且把國民政府的位置從廣州移到湖北的武漢。蔣為了另尋出路,從湖南往東進軍,取下江西、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蔣進入上海後,獲得了當地商人和外國勢力的支持,不再須要依賴左派與蘇聯,便決定與武漢政府決裂。1927年4月12日,蔣下令「清黨」,動用軍隊及地方幫派人士,搜捕並處決共產黨員。國民黨右派胡漢民等人於是向蔣介石靠攏,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反共的政府,與武漢的左派政府對峙,稱為「寧漢分流」。這時中國有三個政府:獲得國際承認的位於北京的軍閥政府,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合作建立的武漢政府,以及國民黨右派組成的南京政府。
共產黨建軍
共產黨感到形勢危殆,認為不能再完全仰賴國民黨左派,開始積極在湖南湖北一帶農村推動「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然而唐生智的部屬軍官多為湖南地主,因此開始強烈反對共產黨。汪精衛迫於形勢,在1927年7月15日宣布「分共」,要求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退黨,國共合作至此結束。
共產黨目前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原本第三國際希望能藉由與國民黨的合作來發展共產勢力,因此對國民政府投入大量的經濟與人力資源,現在不但黃埔軍為反共的蔣介石所支配,也失去了與國民黨左派的同盟關系。共產黨於是決定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勢力,1927年8月1日,發起了「南昌起義」(國民黨稱為南昌暴動)。原本計劃攻入廣東,但是沒有成功,於是進入江西的山區。毛澤東在湖南也發起了秋收起義,最後與南昌起義的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井岡山地區勝利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黃金十年
到了1928年,中國至少在名義上已經在蔣介石的統治下,而南京政府也獲得了國際承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國民黨政府宣布,根據孫中山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中國現在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中國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發展。
1928-37年是國民黨力量鞏固和取得成就的一個時期。外國在中國的特權通過外交途徑獲得緩解,政府積極地進行立法和刑法系統的現代化、穩定物價、分期償還負債、改革銀行和貨幣體系、建設公路和鐵路、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禁止毒品買賣並增大工業和農業生產。同時,教育界也獲得了同樣巨大的成就,以期通過一個普及國語和克服方言差異的計劃以幫助中國社會的統一。廣泛分布的通訊設施更進一步鼓勵了民眾的統一感和自豪感。
第二次中日戰爭
沒有中國人不知道日本對中國的企圖。受到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對原材料需求的壓力,日本於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佔取中國東北的戰爭,並於1932年建立了由前皇帝溥儀為首的滿洲國傀儡政權。失去東北這個富有工業發展和戰爭工業潛力的地區使得國民政府的經濟大受打擊。而在一戰後建立的國際聯盟對於日本的行為束手無策。日本開始從長城南部向中國北部以及沿海省份推進。中國人民不但對日本感到憤怒,也開始對國民黨政府產生不滿,因為當時蔣介石定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外交上不斷的退讓,卻又全面調動軍隊圍剿紅軍。後來,在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國民黨與共產黨終於攜手抗日。不過,中央政府依舊抱持著拖延戰術,不願意也不能夠與銳氣方盛的精銳日軍展開全面沖突。
1937年7月7日,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在北平(現今北京)城外起沖突;西北軍於蘆溝橋事變打響了抗戰的第一槍,稱七七事變。接著,蔣介石於廬山發表演說,指責日軍的侵略、呼籲全國百姓團結而立,中國正式宣布展開對日抗戰。同時這也促進了國共反對日本而建立的第二次聯盟的形成。這次合作以有利於共產黨的方式進行。但是兩黨間的不信任仍難以掩蓋。貌似神離的聯盟在1938年後開始破裂。共產黨抓住一切機會擴展其影響,包括利用有利於農民的群眾組織、行政改革、土地改革和稅制改革等等,而國民黨則希望壓制共產黨的影響。
對於抗戰,國府方面定下的作戰方針是,現有部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拖延日軍,將華北、沿岸一帶的廣大空間換為寶貴的時間;而真正的戰場,則是華中一帶,以武漢為中堅的防線。不過,為了向世界展現中國抗戰的決心、並且激勵士氣,國府調動最精銳的第五軍等五十萬部隊,投入松滬地區與日軍戰開血戰,徹底粉碎了日皇軍「三日攻下上海,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誇詞。之後,歷經台兒庄等戰役,日軍於一年後攻至武漢一帶的預定防線。此時,戰線過於拉長而導致兵力分散的日軍,面對已有充分准備的國軍,再也無法跨過雷池一步。中日戰爭至此陷入拉鋸戰。
內戰
1945年抗日戰爭後,共產黨的勢力擴大,國共雙方的沖突再起,共產黨主張要在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主張廢除國民黨的獨裁專職統治,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國民黨的蔣介石則為了維護其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權,要求共產黨首先放棄軍權,再實現國家民主化。國共雙方時有戰斗,時有談判,但談判終致破裂而戰事擴大,從1946年到1949年間的三年內戰,執政的國民黨節節敗退,於是國民政府開始撤離大陸。
B. 胡漢民是個什麼樣的人
胡漢民936年一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五月九日,胡漢民與其妻兄、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陳融在廣州下圍棋,因構思過度,突患溢血,於五月十二日晚上7時40分逝世。胡漢民墓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眼洞。建於1936年。原墓被毀,其上建了房子。
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三百米處另建新墓。胡漢民在廣州去世後,原計劃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但其妻子以不方便為由不同意,於是國民政府就在龍眼洞(龍洞)撥了800畝地來安葬他。當時墓地在銀屏嶺獅山半山腰中興建,建於1936年,混凝土結構,後來抗日戰爭爆發,接著又是國共內戰,墓地並沒有正式竣工,還剩下很多石料在該處。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後,墓地被廣東省林業學校霸佔,修墓石料均都佔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墓被毀,上面建成一房子,把胡的墓穴壓著。1981年,胡漢民女兒胡木蘭託人囑咐妹妹胡綺霞向當局提議重建。中共中央審查三年後斷定胡漢民沒有殺害廖仲愷,重建計劃方獲批准。當時是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七萬多元人民幣,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承建,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1985年八月七日竣工。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冢。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向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鐫刻「胡漢民先生之墓」七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胡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佔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C.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蔣上將,不但是抗日名將,建國後還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這位蔣上將是誰啊
我不清楚樓主所說的「蔣上將」指的是姓「蔣」的上將,還是指蔣介石軍隊里的上將。很多網友都說是蔣光鼐,但我找不到蔣光鼐為國軍上將的資料。如果樓主問的是蔣軍里的上將,那我認為是傅作義。
1935年被授予國軍二級陸軍上將。
參與指揮了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的長城抗戰;
領導指揮了1936年的綏遠抗戰並大獲全勝(亦稱「百靈廟大捷「);
1937年10月忻口會戰,傅作義指揮董其武218旅夜襲敵板垣司令部前線指揮所,並派部救援友軍。忻口會戰延續到10月下旬,歷時23天,敵人遭受重創,被阻於忻口不能前進;11月,固守孤城太原,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王靖國、陳長捷等部安全轉移。日軍雖侵佔了太原,但也死傷慘重,無力繼續南犯;
1938年12月19日夜傅作義以35軍為主力,配以騎7師,歷時半月,殲滅包頭守敵兩個團及援敵300至400人,毀敵坦克4 輛。汽車60餘輛;
1940年3月20日傅作義率部收復五原,擊斃水川一夫中將,大橋少佐等日軍300餘,全殲以桑原為首的特務機關,俘淺治慶太郎等50餘人,殲滅王英偽軍兩個師,獲戰利品甚多。
1949年1月底,傅作義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起義,對北平和綏遠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是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D. 王養沖的早年經歷
早年曾擔任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先生的私人秘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旅居法版國十年之久,權師從哲學家瓦爾、歷史學家費弗爾、社會學家拉洛等名家,研治歐洲哲學史、法國革命史以及塗爾乾等人的社會學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學術功底。1947年王養沖回國後,任復旦大學社會學系西方社會學思想史教授。1952年轉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世界近現代史和西方思想史教授。「文革」結束後,年逾古稀的王養沖先後撰寫並出版了《法國大革命研究》、《西方近代社會學思想的演進》等多部專著,耄耋之年,王養沖還主編完成了近90萬言的《法國大革命史》。此外,他還翻譯出版了《拿破崙書信文件集》、《羅伯斯庇爾選集》等,為法國史研究積累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E. 胡漢民的主要成就
宣統二年(1910年)春,新軍起義失敗。同年十一月,孫中山在庇能(檳榔嶼)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新軍為主力,在廣州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會後,胡抱著「誓死必得款相助」的決心,全力以赴地投入籌款工作。這次籌款歷時三個多月,奔波於馬來亞、越南、泰國之間,倍受辛勞。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初,回到香港參加統籌部工作,負責秘書科工作。四月二十七日,黃興在廣州發動起義。次日晨,胡和趙聲等人由香港趕到廣州,起義已失敗,胡立即返回香港,後往南洋、西貢等地活動。此間,胡情緒十分低落,並開始極力贊成從前曾堅決反對過的暗殺之舉,認為:「此不止為復仇計,亦為寒敵之膽而張吾軍。」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西貢後,胡漢民的低落情緒為之一振,立即率領一批要求從軍的青年華僑急赴香港。十一月九日廣東宣布獨立,胡被推為都督。1912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總統府秘書長。在就任秘書長期間,胡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地工作,辦事作風果斷明快,對腐敗分子「不稍寬假」。但在「讓位」袁世凱問題上,胡力主「讓位」,且「力挽先生之意於內」,對孫中山的決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胡回廣州復任廣東都督。八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胡任廣東支部長。1913年三月的「宋教仁案」,是袁世凱向國民黨人進攻的信號。孫中山倡議起兵討袁,胡表示反對,主張法律解決。孫中山電促廣東獨立,胡「以時機未至拒之」。六月十四日,袁世凱免去胡廣東都督兼民政總長職,調為西藏宣撫使。不久,胡通電辭職。胡政治上受挫後,意志很消沉,聲稱從今以後將「與葉夏聲組織報館,決不再入政界,以受此無價值之毀譽也」。
「二次革命」失敗後,胡漢民追隨孫中山從上海乘船流亡日本。 1912年元旦,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胡漢民作為總統府秘書長,僅34歲。章太炎說:「臨時政府成立以來,憲法未定,內閣既不設總理,總統府秘書官長,用真宰相矣。」他與孫中山同居一室,夜以繼日地工作,人有「第二總統」之稱。是年四月,南京臨時政府結束,隨孫中山回到17年未有踏足的廣州。歡迎群眾,萬人空巷。這次應孫中山之請,他出任了廣東都督兼民政長,根據孫中山「造成一模範省」的指示建設廣東。
1924年十一月,孫中山決意北上,讓胡漢民代行其大元帥職權,可見他對胡漢民是愈來愈信任。 1919年後,胡專心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1919年九月至1920年七月,胡在《建設》雜志上共發表了10篇文章,致力於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宣傳。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他從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摘譯出有關論述,寫成了《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胡在該文中對唯物史觀的意義和階級屬性作了正確的論述。胡稱贊唯物史觀道:「因為這個學說出而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主義,同時有絕大的改革,差不多劃一個新紀元。」胡在介紹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時,還駁斥了西方資產階級文人及伯恩施坦等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種種非難。
胡不僅停留在宣傳唯物史觀的層面上,而且用它作為基本方法,對中國的哲學史、道德倫理、家庭婚姻進行分析和批判,得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意義。
F. 少年成名的胡漢民有哪些成就
胡漢民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唯物主義觀用作基本的方法,對中國的哲學史道德倫理和家庭婚姻關系都進行了分析和批判,也有自己很多的見解,對於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1919年,胡漢民專心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1919年9月至1920年7月期間,他總共在該雜志上發表了十餘篇文章,主要都是對於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宣傳。為了幫助讀者更能更容易理解基本內容,他從馬克思恩格斯相關著作中摘抄唯物史觀的有關論述,寫成了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
1911年回到香港參加統籌部的工作,負責秘書科。4月27日黃興在廣州發動起義,第2天早上胡漢民就趕到了廣州。起義失敗之後,胡漢民又回到了香港。後面在南陽西貢等地生活,在此期間他的情緒十分低落。
G. 於右任 胡漢民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是不是好人
我是學中國近現代史的,據時人的口碑分析,從個人道德、修養和公眾好感度來說,於右任為版首,胡漢民次權之,張治中最差。
於右任是老好人,民國元勛,熱心國家發展,樂善好施,對教育出版業都很上心,還寫得一筆在民國政壇排的上號的書法,他對社會的影響大大超出了政治范疇。
胡漢民,民國元勛,孫中山知交,深得孫的信任,功勛卓著,而且是國民黨的理論奠基者,後期以反蔣而聞名於世,一生充斥著政治斗爭,一個全職政治家。
張治中,被很多人稱「人品不好」,具體原因一是早年的品行不佳,二嘛,眾所周知的原因,牆頭草,毫無氣節。
南京國民政府,是當時唯一合法的政府,任何一個政府中都有「好人」和「壞人」(假如這種好壞之分真的存在的話)。你以現在合法政府的觀念去看,當然會造成這樣的誤區。
H. 近代歷史上直屬廣東的著名人物
廣東地區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反侵略斗爭主要領導人林則徐被稱為抵抗西方侵略的第一人。鄧廷楨與林氏同進退,關天培、王連升等將士為守衛國土捐軀,錢江、韋紹光及三元里人民發起了抵禦外侮的先聲,張維屏、梁廷柟等士大夫痛陳洋禍之害,為救國救民呼號。此後,馮子材在鎮南關、諒山的抗法大捷,劉永福黑旗軍的抗法、抗日,以及丘逢甲抗日保台等等,都是廣東人民抵禦外侮的壯麗篇章。
西方勢力的入侵,清王朝的日趨腐敗,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生活的每況愈下,迫使有志之士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廣東花縣人洪秀全,與馮雲山一道,從在南粵流傳漸廣的西方宗教中獲得啟迪,形成其「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天國在人間」以及「帝妖對立」的思想綱領,成立「拜上帝會」,從而迅速集結力量,領導了一場震撼世界的農民戰爭。
為挽救太平天國政權於危亡之中,洪仁玕曾試圖參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對太平天國進行改革。他的《資政新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粗具規模的近代化方案。
《資政新編》作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資本主義傾向的革新綱領,還帶有濃重的封建主義色彩。繼洪仁玕之後的另一個廣東人鄭觀應,其所撰寫的改良主義專著《盛世危言》,則是一部在當時有著巨大影響的、成熟的改良主義論著。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從道器、體用、本末等方面論證自己的主張,探討富與強的關系,商與戰的關系,將政治改革視為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並對教育改革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它對改良主義思想的傳播起過重要作用,是資產階級維新派變法的藍本,就是對洋務派、資產階級革命派,也有過相當的影響。
清中葉之後,廣東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均復甦,一批批頗有建樹的人物脫穎而出。其中最有名的大師級人物當屬愛國思想家陳澧和朱次琦。陳澧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主張改革科舉制度,抵抗外國侵略。他著述等身,涉及經學、史學、文學以至地理學、音樂、數學等十餘個門類,《東塾讀書記》薈萃了其畢生治學的精華。陳澧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其豐碩的著述,還在於他掌教學海堂和菊坡精舍,開一代新學風,引導學生擺脫乾嘉間風行一時的埋頭考據的學風的束縛,廣泛地研究各學科,為西學東漸鋪設了路基。朱次琦是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熱愛國家、道德文章皆為人稱頌的大師,鴉片戰爭期間反對投降派賣國。他在九江講學廿余年,也是桃李滿天下。康有為曾在朱次琦的禮山草堂學習三年,受朱的經世致用思想影響頗深。可以說,陳澧和朱次琦等廣東一代大儒以其學問文章和不倦的教誨,為未來的政治改革儲備了大批人才。
這一時期,外來士宦對廣東文化的發展仍然發揮特殊的作用,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是阮元和張之洞。阮元創建的學海堂集教學、學術研究、藏書與印刷出版事業於一體,歷時80餘年,培育人材無數,對廣東的文風、學風的興盛,起了重大的作用。張之洞效法阮元,創設廣雅書院和廣雅書局。廣雅書局刊行了大量的書籍,而廣雅書院的新式教學方法曾負有盛譽,為廣東、廣西培養出大批人材。
康有為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進人物之一。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他為救亡圖存尋找變革社會的思想武器。他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否定古文經學作為統治思想的合理性和權威性,而其另一名著《孔子改制考》則假借孔子的威望,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思想,為維新變法尋求理論依據。這兩本書的問世,對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為造就宣傳、支持維新變法的新人,康有為苦心經營萬木草堂,為日後的維新變法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中法戰爭的失敗,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也激怒了全國上下的有志之士。康有為振臂一呼,十八省士子響應,發起「公車上書」,掀起了一場被稱作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中國資產階級作為一支政治力量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從「強學會」到「保國會」、「粵學會」,各種群眾性的組織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地涌現,各種宣傳變法的報刊也沖破禁令,破土而出。在這場風起雲涌的維新潮流中,廣東人是倡導者,也是運動的中流砥柱。康有為作為維新變法的倡導者、發起者,被視為當然的領袖。「百日維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在思想領域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突破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專制的思想禁錮,迫使頑固不化的清王朝不得不採取一些改革措施,廢科舉,辦新學,給輿論以有限度的自由。
作為康有為的學生兼戰友,梁啟超在這次維新運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最早發動廣東的八十餘名舉人帶頭上書,而後才形成影響巨大的「公車上書」事件。梁啟超又是維新派輿論宣傳的主要負責人,是維新宣傳的主要號角。從《中外紀聞》到《時務報》,他在與頑固派和洋務派的交鋒中,著重闡明中國為什麼要變法、應該如何變法等事關大是大非的問題,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的解放問題。梁氏在這場輿論宣傳和思想斗爭中聲名大噪,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可以說,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啟超雖然在政治風雲中屢起屢仆,但在學術上卻大放異彩,先後主編過諸如《清議報》、《新民叢報》等一批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刊物,並撰有《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一批學術專著,涉及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史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的幾乎所有學科,且相當部分屬開拓性的研究成果。他首先提出「史學革命」的理論,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等劃時代的命題,並給後人留下了一千多萬字的煌煌巨著,可謂貢獻至偉。
在文學方面,廣東人也做出了一些劃時代的貢獻。其中的皎皎者有黃遵憲、丘逢甲、吳趼人等。黃遵憲既是維新改良的積極推行者,也是中國詩歌革命的主將。他的詩作多數以愛國為主題,以俗語新詞為表現,一掃清代後期擬古不化、無病呻吟的沉悶詩風,使人耳目一新。丘逢甲被梁啟超稱為「詩界革命的巨子」,不輸黃遵憲。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為「清末四大小說家」之一,其作品的表現手法,在傳統小說與後來的現代小說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此外,還有反映民國社會與革命的章回小說家黃小配,怪傑蘇曼殊,象徵派詩人李金發等。
廣東是我國民族資本企業最早產生的地區,同時也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民族資本企業家。這方面的先行者是南海人陳啟沅。雖然他在家鄉所辦的繼昌隆繅絲廠維持時間不長,但開了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的先河,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嚴峻現實面前,從開眼看世界到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進而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廣東的許多傑出人物開創了廣東人在思想文化領域執時代牛耳、領先於時代同儕而處於時代舞台中心位置的嶄新時期。這些人物所表現出來的開放性、開創性和前瞻意識,使他們成為中國近代社會輿論的先導、社會政治改革的倡導者和帶頭人。這一批批站在時代最前列的人物群體的涌現,也表明廣東人已經徹底告別過去在歷史舞台上只是充當次要角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