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1978年12月歷史事件

1978年12月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0 10:39:07

① (1978)年(12)月歷史事件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1978年12月的歷史事件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意義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② 1978年中國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知青返鄉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央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會議由時任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主持。全會的中心議題是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指示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3、安徽鳳陽點燃「星星之火」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十八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 這一「按」竟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變了中國農村發展史,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自強不息的小崗人創造出了「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

4、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1978年1月1日起《新聞聯播》每天19: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直播,同時各省級衛視進行轉播。播出時長20分鍾,給各個新聞影片加了配音。 並且啟用了新的片頭。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

5、中美確認建交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它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決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

③ 1956到1978這一段時期的歷史事件及意義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意義: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路線。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評價此路線:反映了黨和人民群眾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面貌的迫切願望。但在執行過程中,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片面強調高指標,高速度,是全國出現了紅紅累累的大躍進和運動。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經濟建設的規律,給我國的國民經濟帶了嚴重的影響,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破壞了生態環境沒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1959年,北京建成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
1966年5月,文革發動,歷時十年。文革的性質: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災難的內亂。文革的危害: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治,打亂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常秩序,拉大了同世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教,科。文等反面也遭到嚴重摧殘。
1966年10月,劉少奇被開除黨,這是共和國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覆滅,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976年4月5日,四五運動發動,目的是悼念周總理,用戶鄧小平,聲討四人幫。後來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恢復鄧小平職務的決定》。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內容有:1. 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3.強調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平反冤案。 意義: 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解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實現了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最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至中國歷史進入了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要任務的歷史新時期。

④ 1978年中國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為什麼中國的1978年被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

一、197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二、中國的1978年被視為21世紀開始的標志的原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以這次全會為開端的。

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和開始起步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4)1978年12月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會議解決的主要問題:

1、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2、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

3、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

會議重點:

1、 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2、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

⑤ 1978年12月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978年12月18日至復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制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

⑥ 1978年有什麼重大事件

1978年唐山大地震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1978 - 中國申請加入國際回標准化組織答(ISO),同年8月被ISO接納為成員國,時間從1978年9月1日算起。
- 國家標准總局成立,由國家經委代管,撤銷原國家標准計量局。
- 中國標准化協會成立,主要負責標准化的宣傳、推廣和學術交流工作。
- ISO秘書長訪問中國。

⑦ 歷史:1978年12月發生的大事有那些

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撥亂反正、改革開放

⑧ 公元1978年重要歷史事件

1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1月24日,蘇聯攜帶核能發電機的間諜衛星墜落於加拿大。
2月16日,中國和日本簽署中日長期貿易協議。同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BBS啟用。
2月18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二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對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各項文件進行討論,通過了准備提交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1976年至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10年規劃綱要(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和《關於修改憲法的報告》。
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統戰部和公安部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請示報告,決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
4月28日,西班牙共產黨正式與莫斯科斷絕關系。
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
5月10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發表。
5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根據憲法規定,重新設置人民檢察院,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約,同各種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
6月26日,中國第一座抗高烈度地震公路橋,河北灤河新橋竣工通車。
7月3日,巴西、秘魯等8國代表正式簽署《亞馬遜合作條約》,組成亞馬遜合作條約組織。
7月13日,中國宣布停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一切技術和經濟援助。
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字。
8月17日,三名美國人駕駛氣球首次完成橫渡大西洋的飛行。
10月22日,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被冊封。
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為彭德懷、陶鑄舉行追悼大會,為他們恢復了名譽,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12月28日,國務院通知,決定在全國恢復增設169所普通高等學校,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

⑨ 1978年中國發生了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為什麼說這一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具

1978年中國大事記

1、全國政協五屆一次會議

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第一次召開全國政協會議,與上一次全國政協會議相隔已有13年。出席這次政協會議的委員有1862人。他們當中除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外,有各愛國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的代表;有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界人士;有各民族的代表;有工人、農民、婦女、青年的代表;有台灣省籍同胞的代表和港澳同胞、歸國僑胞代表和其他有代表性的人士。大會通過了新的《中國人民政政協會議章程》和決議,選舉鄧小平為第五屆政協主席,烏蘭夫、韋國清等22人為副主席。這一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政協恢復了重建,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由於其取得的成果和特殊背景,而時常引起後人的關注。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達3456人。華國鋒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會議選舉葉劍英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宋慶齡、聶榮臻、劉伯承等20人為副委員長,姬鵬飛兼秘書長,委員175人。根據中共中央的提議,會議決定華國鋒為國務院總理,根據國務院總理華國鋒的提議,決定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13人為副總理,決定了國務院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會議選舉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從最高領導人員的構成上看,一批老一輩革命家重新回到領導崗位。會議取得的另一個巨大成果是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

1978年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6000人出席,盛況空前。代表中,來自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工廠、農村、部隊、醫院的科技人員3478人,占代表總數的62.3%。其中,副研究員、副教授、副總工程師以上的有近千人。開幕大會由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主持,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他著重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強調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號召大家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華國鋒作《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的報告,閉幕會上宣讀了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大會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表彰了826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

大會對改革開放的影響既重且深,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4、《工業三十條》

197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簡稱《工業三十條》),發到各工業管理機關、各工交企業試行。《工業三十條》規定,國營工業企業要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分工負責制和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的責任制,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制。並分別明確了企業黨委和職工代表大會的職責。這個文件下達後,各地抓緊進行整頓企業的工作,使一批重點企業較快地改變了面貌。《工業三十條》指導了工交領域撥亂反正,從而推動了中國工業的改革和發展,成為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新開端。

5、按勞分配問題的討論

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發動之前,經濟學界開始了以按勞分配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理論大討論。大討論始於1977年2月,到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

在討論過程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研究》等報刊從1977年年中開始,發表了一系列相關文章,把經濟學界的討論引向了社會。1978年5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一文,將按勞分配問題的討論推向高潮。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以按勞分配問題討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理論大討論共舉行了七次研討會,至少有兩千人次以上的理論工作者參加研討。研討成果先後編輯成《批判「四人幫」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關於按勞分配問題》、《論按勞分配》、《建國以來按勞分配論文選》等文集出版。

6、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發表了經胡耀邦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的署名公開發表。文章遭到了嚴厲的指責。在激烈的反對聲中,理論工作者又在6月16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關於真理的標准》的文章。在羅瑞卿的支持下,6月24日,《解放軍報》發表了署名「解放軍報特約評論員」文章:《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人民日報》給予轉載。但指責批評仍在繼續。在這個關鍵時刻,7月21日和22日,鄧小平分別找中宣部長和中組部長談話,對這場思想解放表示明確的支持。9月10日《理論動態》發表了經胡耀邦審定的《一切主觀世界的東西都要經受實踐檢驗》一文,《人民日報》9月25日作為特約評論員文章公開發表,《光明日報》、《解放軍報》9月26日轉載。這一系列的文章直指「兩個凡是」的要害,從哲學層面上討論解決黨內的路線分歧,在全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討論。這場大討論,實質上是一場呼喚社會主義新時期偉大變革的思想解放運動,是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性巨變的先導。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意識和執政意識的新覺醒,為黨和國家進行撥亂反正、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7、全軍政治工作會議

1978年4月27日~6月6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召集,主要任務是,研究確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政治工作的方向和任務。這次會議有軍以上單位的政治委員或政治部主任等383人參加。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到會講話。總政治部主任韋國清在會上作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政治工作優良傳統,提高我軍戰鬥力》的報告。6月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到會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是政治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實際上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鄧小平的講話有力地支持了國內正在進行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

鄧小平在講話中還談到怎樣恢復和發揚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提高我軍戰鬥力的問題。指出,政治工作是黨的工作,政治機關是黨的工作機關,要搞好各方面的整頓,恢復政治工作的職能、作用和威信,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以身作則。會議討論和修改了加強軍隊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條例、幹部服役條例三個文稿。

8、《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從1974年11月起,中國和日本就簽訂和平友好條約開始談判。1978年8月12日,兩國和平友好條約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華國鋒、鄧小平、廖承志出席,中國外交部長黃華和日本國外務大臣園田分別代表本國在條約上簽字。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系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共五條,其基本內容是,確認《中日聯合聲明》是兩國和平友好關系的基礎;締約雙方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在相互關系中,確定彼此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願意繼續為開展經濟和文化合作,促進兩國人民的往來而努力。締約雙方還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太地區或其他地區謀求霸權,並反對任何其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條約有效期十年。8月16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了這項條約。10月16日、18日、28日,日本的眾議院、參議院、日本政府分別批准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鄧小平應邀訪日,兩國在東京交換了條約的批准書,《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贏得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9、鄧小平發表「北方談話」

「北方談話」是相對於鄧小平1992年在深圳等地的「南方談話」而言的,是指1978年9月13~20日,鄧小平出訪朝鮮歸國,先後視察本溪、大慶、哈爾濱、長春、沈陽、鞍山,之後又經停唐山、天津,所到之處發表的重要談話。

「北方談話」的主要內容:1,尖銳地批評了「兩個凡是」,提出要完整准確地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原則。2,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慢,那就沒有優越性,這是最大的政治。3,我國體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現在我們的上層建築非改不行。加大地方權力,特別是企業權力,要講責任制;按勞分配,增加收入,刺激經濟發展;精簡機構,發展服務行業安置勞動力;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企業,要到發達國家看看,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等等。「北方談話」集中反映了鄧小平在歷史大轉折前夕的理論思考,對這一轉折時刻的到來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10、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共290人。

此前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為三中會議作了充分准備。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主要體現在:1、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開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確定了根本的指導思想。2、會議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做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3、會議提出了要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是中國共產黨確立全面改革開放戰略方針的開端。4、會議旗幟鮮明地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的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5、鑒於「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會議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6、會議給已經查清的冤假錯案進行了平反,並提出要繼續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進行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7、會議提出科學對待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強調要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8、會議研究了國際戰略,確定了外交方針。9、會議確定了祖國統一的新方針。10、恢復和確定了正確的組織路線。以這次會議為標志,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為貫徹執行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奠定了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期,開辟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新篇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11、中美建交

1978年12月16日,中國和美國兩國政府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同時發表《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聯合公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公報說: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雙方認為,中美關系正常化不僅符合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事業。公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將於一九七九年三月一日互派大使並建立大使館。」中國和美國建交當日,美國政府宣布,與台灣斷交,終止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從台灣撤出美國軍隊。中美建交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創造了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12、城市改革的試點

1978年開始的城市改革試點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第一,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1978年10月,四川就開始在重慶鋼鐵公司、成都無縫鋼管廠等六個企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不久,試點企業擴大到100個企業。1979年5月,國家經濟委員會、財政部等6個部門在北京、天津、上海選擇首都鋼鐵公司等8個企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第二,改革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從1980年起,開始實行新的財政體制。主要作法是:北京、上海、天津仍實行統收統支;江蘇省實行「比例包干」;廣東省、福建省分別實行「定額上交」和「定額補貼」;雲南、貴州、青海3省和新疆、寧夏、內蒙古、西藏、廣西5個民族自治區實行特殊照顧(中央補助的數額每年遞增10%);其餘15個省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新辦法,一定5年不變。第三,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鼓勵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中央制訂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從1978年到1982年,城鎮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這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擴大就業門路,增加服務網點,方便群眾生活,起了積極的作用。上述三個方面的改革試點,使我國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可以說既為今後的改革積累了經驗,又為改革的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13、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突破口

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包產到戶」,長期以來被當作「資本主義」進行過嚴厲的批判。

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將全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戶,國家和公社大隊的攤派任務分包到戶完成,剩餘的全歸個人,即「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幾乎與此同時,四川省農民也實行包產到組等責任制。這一作法得到兩省領導的支持。

聯產承包責任制由於把生產隊的統一經營與家庭的分戶經營結合起來,把農民的切身利益同產量密切聯系起來,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義和幹活大呼隆、瞎指揮的弊病,有利於貫徹「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由於聯產承包,農民在集體經濟中的地位由單純的勞動者變為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變為真正的主人翁,受到農民的歡迎。聯產承包也遇到巨大阻力。鄧小平、陳雲等人給予支持,1980年9月,中央發出文件,突破多年來把包產到戶等同於分田單乾和資本主義的觀念。隨後幾年時間,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開。解決了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

⑩ 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進程中重大事件回顧

1.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1979年 設立經濟特區   3、1982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4、1984年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5、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6、1987年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7、1988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8、199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9、1993年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0、1993年 進行分稅制改革  11、1993年 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 12、1994年 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 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4、1995年 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5、1996年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7、1999年 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8、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2002年 「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1、2003年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2、2004年 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3、2004年 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 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25、2005年 農業稅條例廢止  26、2005年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7、2005年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28、2006年 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9、2007年 《物權法》出台  30、2007年 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閱讀全文

與1978年12月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