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請舉例分析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系: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❷ 歷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階級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典範
第三節 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容易出現的兩種傾向
第十二章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的理論根據
第二節 歷史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邏輯分析方法是揭示歷史規律、建立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之統一運用
第十三章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理論根據與史學意義
第二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與程序
第三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徑
第十四章 歷史系統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點與重要范疇
第二節 歷史系統方法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三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應用與嘗試
第十五章 歷史計量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觀基礎
第二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研究實例以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見著作<歷史學概論>
歷史學應該是一個豐富的方法論系統,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解決不同的問題,人們在研究實踐中又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路徑.比如,歷史考據的方法。是一種知識方法。實際上,它就是通過對各種歷史資料的考訂和比對,來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問題。比如,版本目錄學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價值就在於使你充分了解有關歷史文獻的源流。再比如,過去有的學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與死文字結合起來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核心是社會調查。所謂死文字是指現有的文獻資料。所謂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實物、碑刻、契約、文書、鄉例、民俗等等東西,要收集這些材料必須親自深入民間做社會調查才行。今天,這一方法不僅已經被歷史學接受,而且許多學科都共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學史研究中,有的學者提出應當用實地調查的方法,從現存的遺跡以及活在民間的傳說、習俗和演出中,尋找文學史的資料。這個想法會使文學研究擺脫純粹文本解讀的局限。在歷史學的教學中,也有一些專門的訓練學生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指導學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生)學習和研究,可以盡快地引導他們進入角色。有關這種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價值、手段,當然也是歷史學的極其重要的知識方法。和自然科學一樣,人文社會科學也是在19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斷出現邊緣學科,不斷由邊緣學科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學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群,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也有不同的知識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局部現象的認識更加細致、具體、生動、逼真,問題是使人們的研究領域變得很小,相互獨立的各個學科之間缺乏溝通,使人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統分析的背景知識,方法單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學性。應該注意加強各個學科的溝通,了解其他學科的學術理念,吸收和有機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比如,有機地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從眾行為、心理暗示、階級心理、團體意識等問題,有機地運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定性統計、定量統計和抽樣分析,有機地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為方式和雙重人格問題,有機地運用政治學的方法分析社會動員問題等等。在課題的選擇上,注意盡可能地選擇學科交叉型的課題.
<歷史學的觀念\方法與特色>
❸ 初一新學期歷史學情分析
什麼是歷史學
歷史之於人類,猶如個人之有記憶,在人類一切學科體系中具有奠基意義。歷史學則是人類文明的自我反思,人類由此為自身的處境找到歷史根源,並因而形成文化傳統,迎接未來的挑戰。
歷史學是一門相當古老的學問。作為一門學科,它主要以人類歷史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主要學習和掌握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生、發展的過程,理解和弄清歷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相關史實的原委、作用和影響,並力圖發現和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為今天的社會生活提供借鑒。
至於歷史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的素質,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梁敬明教授認為,進入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應該逐漸改變中學應試教育背景下被動式學習、等待式學習和死記硬背歷史知識的狀況;學生要善於獨立思考,增強問題意識,積極利用各類圖書資源和資料庫資源,接受系統的歷史學專業訓練,重新梳理歷史知識體系。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吳義雄教授表示,學好歷史學必須要有博學之思、敬畏之心。博學之思是指學生必須了解天文、地理、文學、經濟、管理、自然科學等知識,只有以上學科作為基礎,才能在學歷史學的過程中有深刻的體會;敬畏之心是指對歷史上人物與故事必須「理解之同情」,切不可以今日之標准來隨意臧否古人的得失,因為彼時與今日形勢不同,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此才能真正看清歷史。
本科階段主要課程
本科階段的歷史學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普及和基本能力的培養。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基礎課有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專業課有史學概論、歷史文選、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中國歷史地理、考古學通論、史學論文寫作、畢業論文等,以及斷代史、專門史和地區國別史等選修課。
回頂部
二、專業與就業
社會需求有限,期望值適中就業不難
多數人都把歷史學看成是冷門專業,認為該學科就業前景冷淡。其實也不盡然,該專業學生憑著大學所學到的廣博的知識,就業時只要不期望過高,就業並不比其他專業差。陽光高考平台統計數據顯示:歷史學畢業生規模為14000-16000人,連續三年就業率都在80%-85%之間。
從專業對口方面來說,歷史學職業需求相對較少,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從事教師工作,或者向歷史學研究方向發展。而現在畢業生就業是雙向選擇或多向選擇,不必將職業局限在狹窄的領域,這樣來看,歷史學專業就業范圍還是比較寬泛的。
比如2014年,《文化部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提升文化產業的創意水平和整體實力,對於歷史專業學生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如影視、動漫、游戲業,需要內容健康向上、富有創意的優秀原創影視、動漫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與之匹配的策劃、編劇類職位就是歷史學專業畢業生可以嘗試的選擇;在當前「互聯網+」的環境下,在精通本專業的基礎上再學習一些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會進一步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
總的來看,當前歷史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在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博物館、檔案館從事研究工作;在高校、中小學從事教育工作;在出版社、雜志社、網站等媒體從事編輯、記者等工作;報考政府部門公務員;報考研究生,繼續深造;有的畢業生則徹底轉行,最終從事了與本專業毫無關聯的工作。
回頂部
三、報考指南
249所院校開設歷史學專業
陽光高考平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本科階段開設歷史學專業的院校有249所,既有「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也有一般大學。
「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等,此類重點高校錄取分數線比較高,如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校近年在江西的錄取平均分超過了580分。一般大學有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等。一般情況下,各省一般大學的該專業錄取分數相對較低。
全國開設歷史學專業的院校較多,可選擇范圍較大,填報志願時,考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位置,選擇和自己分數、批次相符合的院校。
各學校專業方向有所不同
經濟發達,高校雲集,北上廣歷來都是考生報考的熱門地區,歷史學專業也不例外。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是全國各大學歷史學科中歷史最為悠久、總體實力最強的院系。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史、世界史在2004年、2008年和2012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均名列榜首,在全球大學歷史學科排名中也位居前列。現有歷史學(中國史)、世界史、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三個本科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以清史研究為突出特色,秦漢、唐宋和民國史的研究力量也較為雄厚。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等二級學科,都具有各自的優勢。世界史學科則以西方中世紀和近現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較強;考古學科側重北方民族考古。
北京師范大學的歷史學科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歷史學系科之一,現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3 個一級學科,中國古代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2 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歷史學專業實行寬口徑招生,學生前兩年統一修讀基礎課程,自三年級起根據興趣選擇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專業方向。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創建於1925年,是國家人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基地之一。其教學實習工作別具特色,到歷史現場感受歷史,獲得對「過去」的體驗,是歷史學科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成立於1924年,是中山大學最早設立的學系之一。多位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如陳寅恪、傅斯年、顧頡剛、岑仲勉、梁方仲等,曾在該系任教,奠定了該系深厚的學術根基。歷史學專業是廣東省名牌專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每年招收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約70人,與海內外近二十間著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包括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
歷史學不僅是謀生的技能,而且是立身的學問。報考歷史學專業,需要對它感興趣,用心學習,同樣可以成長為高質量、多層面的專業人才,為你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非常堅實的基礎。考生在報考歷史學專業時,一定要對照專業目錄,看準學校的特色和培養方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報考。當然要在符合自己分數范圍的學校內進行充分的考慮。
❹ 請老師們薦紹一些歷史學的分析方法
我可以告訴你歷史的評判價值沒有統一的標准。
理倫主要有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舉例:岳說,他抗金是民族英雄;他鎮壓農民起義,是地主階級統治的工具)
2.聯系地看問題(橫向和縱向都要聯系就是時代前後要聯系,同一時代的領域也要聯系)
3.辯證地看問題,要看到它的兩面
判斷真偽二、 史書的辨偽
在我國汗牛充棟地古文獻中,有不少偽書。如僅據近人張心澄在《偽書通考》中的統計,偽書計有經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偽書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內容全偽者,如《孔子家語》、《鬼穀子》;有部分偽者,如《列子》、《竹書紀年》;有內容不全為偽而書名偽或書名、著者全為偽,如《春秋左氏傳》、《商君書》;也有內容雖真,但時代為偽者等。偽書的出現,使史料真假難辨,是逮不清,這些都為研究者徵引史料帶來了種種問題,不能不加以注意。
辨別偽書的工作早在漢代已經開時,人們在長期的辨偽工作中也積累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經驗與方法。明代胡應麟[鏈接:胡應麟(1551-1602),明代學者。字元瑞,後更名明瑞。浙江蘭溪人。藏書豐富,達四萬余卷。在史學方面,主要從事對史書、史家及史事的評論,間或對某些史實做出考訂。他認為,史家除具備才、學、識三長外,還必須做到「公正」和「直筆」,五者兼備]在前人辨偽成果和經驗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見解,在《四部真偽》內,把辨別真偽書的方法歸總為八點:
<1>「核之《七略》,以觀其源」。即檢查最早目錄書是否著錄過;
<2>「核之群志,以觀其緒」。即檢查歷代《經籍志》或《文藝志》,驗明此書何時見於著錄,考其流傳的線索;
<3>「核治並世之言,以觀其稱」。即考察與作者同時代的著作中,有無談到或稱引者部書的地方;
<4>「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即考察後世的著作有沒有引用或發揮著這部書中某些言論、觀點的地方;
<5>「核之文,以觀其體」。即核查這部書的問題是否符合當時的語言文字習慣;
<6>「核之事,以觀其時」。即考查書中所記述之事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7>「核之撰者,以觀其托」。即檢查所標作者姓名,是否出於託名;
<8>「核之傳者,以觀其人」。即考查傳播書的是什麼人。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對胡應麟八點辨偽方法,給與充分肯定的同時,又作了進一步補充和發揮,提出了鑒別偽書的十二條公例,內容更為詳備適用。概述如下。
(1) 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徵引而突然出現者,什有九偽;
(2) 其書雖前代有著錄,然久經散佚,乃忽有異本突出,篇數及內容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偽;
(3) 其書不問有無舊本,但今本來歷不明者,即不可輕信;
(4) 其書流傳之緒,從他方面可以考見,而因以證明今本題某人舊撰為不明確者;
(5) 其書原本經前人稱引,確有佐證,而今本與之歧義者,則今本必偽;
(6) 其書題某撰,而書中所載事跡在本人後者,則其書或全偽或一部分偽;
(7) 其書雖真,然一部分經後人竄亂之跡既確鑿有據,則對於其書之全體,需慎加選擇;
(8) 書中所言,卻與事實相反者,則其書必偽;
(9) 兩書同載一事絕無矛盾者,則必有一偽或二俱偽;
(10) 各時代之問題,蓋有天然界畫,多讀書者自能知之,故後人偽作之書,有不必從字句求枝葉之反正,但一望文體,即能斷其偽者;
(11) 各時代之社會狀況,吾儕據各方面之資料,總可推見其崖略。若其書中所言其時代之狀態,與情理相去懸絕者,即可斷為偽;
(12) 各時代之思想,其進化階段,自有一定。若某書中所表現之思想,與其時代不相銜接者,即可斷為偽。
以上十二法,舉事證、物證、理證,其本概括了如何辨偽的各方面內容,值得今人認真借鑒。
辨偽史書是為了去偽存真,弄清史料的可靠性,加以利用。但經考證為偽書的,又該如何處理呢?著名史學家陳寅恪[鏈接:陳寅恪 (1890-1969),著名歷史學家。江西修水人。長於版本校勘、音韻訓詁,又善作語言比較,詩作互證。在歷史考據上造詣精深,開創了新的考據學風格。他考據的方法包括:(1)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書相互辯證;(2)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3)取外來之觀點與固有之材料相互考證。而對經考證為偽的材料的價值,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但陳寅恪並不僅僅拘泥於材料和實施的考證,而且認為研究歷史的目的「在史中求史論」。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柳如是別傳》等。論文輯入《寒柳堂集》和《金明館從稿》初編、二編中。]對此有獨到的見解:「蓋偽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樣可靠可貴。如某種偽材料,若徑以為某所依託之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為一真材料矣」。所以,對於這樣的材料,「重要在能審定偽材料之時代與作者而利用之」(《金明館叢稿二編》),而不是一旦確定為偽,則簡單地棄之不用或束之高閣。真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應客觀地衡量偽書的價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利用其可取的一面。
三、史料的校勘
書籍在流傳過程中,免不了出現錯誤。雕版印刷為廣泛應用前,書多系手抄,容易以訛傳訛。有了雕版印刷後,「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彼此沿襲,校讎稍疏,輾轉失真,『烏』、『焉』稱 『馬』」。書中字體缺謬,語句脫落,衍文增句,文字、篇章前後錯位,甚至改易原文等現象,不一而足,均影響了史料的真實可靠性。史料的校勘供需同樣非常重要。
所謂校勘,就是核對勘誤的意思,指用不同古書版本和有關的文獻資料對某一本書進行校對勘誤,目的在於校訂古書中存在的字辭、語句上的錯誤。在校勘時,「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曰讎 。(劉想:《別錄》),所以,校勘也被稱為「校讎 」。
如何做校勘工作呢?清人錢大昕[鏈接:錢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學家、考據家。字曉征。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曾參加修撰《大清統一志》、《序文獻通考》、《續通志》等。《廿二史考異》集中了他在考據學上的成就。]總結校勘工作所依據的資料時說:「凡所校訂,必考稽善本,整以它書,即有朋後進之片言,亦則善而從之」。說明校勘基本依據有三:「善本」[鏈接:所謂善本,按清人張之洞的解釋,「非指白版新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刊,不偽不闕之本也」(《 軒語•語學篇》)。現在理解的善本,一是宋、元刻本,或稱舊本、古本。宋、元刻本保留下來的不多,而且人們「以其誤字皆出於無心,或可尋繹而辨之,且為後世所克制祖本也」(陳乃乾:《與胡樸安書》,見《國學匯編》第一集),故視之為善本;二是清代學者的精校精注本。清代學者特別講求校勘,精校精注,取得了很大成績,多為後人稱引,故此也被稱為善本。]「它書」與「他人意見」。著名史學家陳垣[鏈接:陳元(1880-1971),著名史學家。字援庵。廣東新會人。在考據學、宗教史、元史和史論史法等方面,有精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元西域人華化考》、《元也里可溫教考》、《火襖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史諱舉例》、《校勘學釋例》、《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歷》、《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校法四則」反映了陳垣在校勘學上的成就。《史諱舉例》介紹了秦到清歷朝的避諱制度和諱例,使辨別古文書文句校勘及史事真偽的考證多了一條途徑。]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校勘實踐的經驗,在所著《校勘學釋例》中提出了「校法四則」,可供我們參考和採用。現節錄如下。
(1) 對校法。這是校勘中最簡單、穩當的方法。即以同書的祖本與別本對讀。遇有不同之處,則注於其旁。此法目的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故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法,然後再用其他校法。
(2) 本校法。採用本校法,即以本書前後互證,選摘異同處,進行比較判定,以求之其中謬誤之處。此法在未得到祖本或別本之前,最適宜採用。
(3) 他校法。即以他書校本書。凡是本書采自前人版本的,可用前人之書校定;入本書曾為後人引用,可用後人之書校定;其史料如同時被兩本或兩本以上的書所載,可同時用轉載之書校之。他校法涉及書的范圍較廣,耗費功力也較多,但有時非此法不能證明其訛誤。
(4) 理校法。這是根據書文的體制和遣詞造句的特色,對書的內容加以校勘的一種方法。如酈道元的《水經注》一書,原本中「經」和「注」混在一起,很難釋讀。戴震潛心研究該書體例和行文特色,歸納出分「經」和「注」的若干原則,終於使該書易於釋讀。當無古本可據,或書本互異,因而無所適從時,只能運用此法。
以上所舉四種方法,第一、二種是以本書的不同版本或本書內部進行校勘,故也稱「內校法」;第三種是以要校對的書以外的各種有關較為可靠的記載來校勘,故又稱「外校法」;第四種方法是在以上三種方法均不能校證的情況下,根據上下文並聯系當時各種歷史發展的背景和線索,運用邏輯思維來考證的一種方法,這對校勘者的學識有很高的要求,是最高級也是最難運用的一種方法。
四、史事的考證
歷代流傳下來的歷史典籍中,記載的史事與歷史事實之間經常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背離關系,出現偽事。偽事的產生,有多種原因。主要的根源在於史學家的歷史觀和所處的階級、社會地位的局限性,使他在史料的取捨、記載的方法和史事的評價上把自己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利益傾向折射到歷史記述之中,因而其中摻雜了各種偏見和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學識等方面也與偽事的產生有直接關系。史家道德品質的高尚或卑劣往往是史家能否寫出信史的一個基本條件。歷史上因史家缺乏高尚的史德,而或為名利所誘,或為權勢所屈,或枉情使性,或挾個人恩怨,虛美溢惡,肆行曲筆的例子位數不少。此外,人因傳聞異詞、史籍難稽和記憶失真,將文學形象的藝術真實誤認為歷史真實等,也會造成偽事的產生。
對於偽事,顯然不是如辨偽、校勘的外考證工作所能解決的。鑒別史實的真偽,要求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進行一番內考證工作。
考證偽事的方法很多,其中基本的有如下幾種。
(1) 求源法。考證史事,就要追尋事奧的來源。一般說來,同樣內容的事奧,就要有選擇的用時代最早的記載。相對來說,原始史料比較准確,史事比較真實;以後輾轉傳抄的第二、三手資料,容易出錯,史事也因而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陳垣很重視求源法。他曾在大學開設「史源學」課,教導學生追尋史源。「如果研究唐以前的歷史,學生引了《資治通鑒》,他一定要問為什麼不引正史,是否只見於《資治通鑒》而正史中沒有?即使研究唐史,引《通鑒》而不撿尋兩《唐書》及別的書,又不能說明那段材料確不見於兩《唐書》、《唐會要》、《唐大昭令》、《冊府元龜》等書,也不能通過」(牟潤孫:《勵耕書屋問學記》)。因為《資治通鑒》是北宋時編成的書,其中講述唐朝及唐以前的歷史,都是根據前代的各種典籍編成的。相比之下,兩《唐書》、《唐會要》、《唐大昭令》、《冊府元龜》等書記錄的資料是更為原始的。
(2) 反證法。即舉出有力的反證,以判斷是非。梁啟超把反證法形象地比喻為「以矛陷盾」。如《唐書•玄奘篇》稱玄奘57歲卒,《玄奘塔銘》則記為69歲。經考證,有人發現玄奘於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九月三十日上表之事,內有「六十之年,颯焉已至」之語,證明玄奘卒年應在六十以外,則《唐書》所記可能有誤。再如,《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預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對書中所載孔安國獻書一事,後人多有懷疑。清初閻若璩用荀悅《漢紀•成帝紀》校讀《漢書》時,發現於「孔安國」下脫以「家」字,原文應為「按國家獻之」,解決了人們的疑問。如果運用反證法,可以進一步說明《漢紀•成帝紀》所載可信。其一,《景十三王傳》載,魯共王劉餘以孝景前二年立,……二十八年去世,其子安王肆位。景帝在位十六年,則魯共王應死於武帝即位的第十三年,即元朔元年。武帝在位凡五十四年,《漢書》記載魯共王壞孔子宅的時間在武帝末年,顯然是錯誤的。其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早卒」,如是,孔安國不可能看到征和二十年的「遭巫蠱之難」。也證明《漢書》所記有誤,孔安國本人之事顯然不能成立。
(3) 旁證法。即利用本書以外的資料作為依據,對某一史事加以他證或補證,達到考訂史事的目的。考據當中有「孤證不立」的原則,如果一個歷史論斷只有一項證據支持,而沒有旁證,則該項論斷不能成立。例如《尚書•無逸篇》有殷代高宗「亮陰三年不言」的記載。孔子把這句話的含義解釋為殷代實行「三年守喪制」。此說歷代相沿,無人提出疑問。但郭沫若發現,把「亮陰」解為「居廬守喪」缺乏根據,「三年不言」也不合情理。由此對舊解提出懷疑。郭沫若搜集和參考甲骨文種的有關資料,皆無相關旁證,反而發現了與舊說矛盾的記載,得出「亮陰三年不言」不能證明殷代實行「三年守喪制」的結論。他又根據醫學知識斷定,「三年不言」應是一種不言症。郭沫若的論斷最後從甲骨文卜辭中「今夕王言」,「今夕王乃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郭沫若用旁證法對長期未置可疑的結論提出了大膽的挑戰。
最後,還可以適當地運用理證法。前代史事未必皆有記載,或原本有記載而現在亡佚或銷毀,或找不到任何證據,需要以學理作為判定是非的標准,這就是理證法。梁啟超又稱之為「高度的推論法」,主要是正確運用邏輯推理;達到考證出史實真偽的目的。
總之,考證史事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真假不分,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曲解材料,是歷史研究的大忌。
❺ 關於 歷史師范專業 的分析
單從專業來說,歷史學是個冷門專業,但是就業面卻很寬,老師、公務員、研究機回構等等。
由於學習歷史的學答生,知識面廣、內容豐富,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所以他們善於總結和借鑒好的東西,摒棄差的東西,所以他們較之別人,更容易成功。
當老師需要考教師資格證,像你們師范類的,畢業都會有的,這個簡單。公務員可以考,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成功的,一張報紙一杯茶,坐到六十歲。這種生活,也不是人人都能忍受的。
我建議最好的,還是考研。研究方向為考古學。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地大物博,很多東西都埋在地下了。需要傑出的人才,去發現他們,讓他們再一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比如:秦皇陵、武則天墓、成吉思汗陵等等,都在地下呢。這一領域將來肯定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有能力可以開創一片天下的。當然收入也不菲的。
最終的,還要看你自己的想法。一句話說的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謝謝,希望可以幫到你。
❻ 歷史學考研,求分析下這幾個學校和專業
符合報名資格 不過最好要確保能夠拿到學位證!
加試是必然 跨考學生一般版加試2—4門科目
部分院校或權者部分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部分院校需要提交論文
這個都是具體再去看的!
古代史 世界史好的學校多了去了
關鍵是看你要報考哪個方向
比如
人大古代史側重於明清 武漢大學 側重於先秦 魏晉 隋唐
南開 南京大學 世界史側重於美國史方向
華東師大 復旦大學 側重於國際關系方向
這也要具體來看!
分數線的話 因為設計34所自主劃線 所以各個學校不一樣
部分非34所院校
由於實力不錯 雖說走的國家線 但是並不是意味著上了國家線 就能進復試
這個也許要具體來看
❼ 歷史學專業是如何分析數據的呢
說一說鄙人最慣用的寫課程論文方法,畢竟課程論文,可能和真正的學術研究相比專不夠嚴謹且比較簡單粗暴:屬
1.認真回憶一下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看有哪些問題是老師提過卻沒有展開,自己又有興趣的。把這個問題具體化,范圍縮小,要能想出確定的時間、相關人物、大致內容等。
2.盡量窮盡相關的研究成果,圖書館、知網利用起來,了解基本觀點。
3.根據自己所學知識搜集資料。比如中國古代史的就可以去查正史、編年體史書,還有主要人物的文集等。如果想不出資料來源,可以看相關的研究成果附的參考文獻,選出其中的原始史料類,重點研讀,逐漸形成觀點。
如果在確定題目范圍時有困難,或有時沒有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不知從何處入手搜集史料時,要去向老師求助。
❽ 怎樣進行歷史學情分析
朋友你的問題太簡單了,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歷史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問題
政治:
經濟回
文化(答思想)
舉個列子給你
英國為什麼最先進行工業革命
政治:較早確立資本主義代議制
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
進行大量的殖民掠奪
文化: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
❾ 什麼叫用歷史的分析方法分析人物,我怎麼覺得我一直學
歷史分析來法是具體分析方法的一自種,即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才能弄清其實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❿ 歷史學就業分析
歷史學在今天不是一個很熱門的專業,它不像金融等一些經濟類的專業有直接的用武之地。它的對口工作無非就是歷史教師、搞科研,還可以進一些博物館之類的。
可以肯定的說,學每個專業都有特定的思維,個人認為學歷史學人的思維是很不錯的。歷史可以說是無用之大用,很多東西看似不能做,有很多都可以做。剛畢業的同學參加工作都要培訓,在大學學的就是一個思維、處事方法。學歷史學的人比較踏實,舉個例子,我們學校新近的教師中,中文博士和歷史學博士是又差別的。新教師中,中文系的比較刺頭,做事愛挑剔,歷史學的比較務實。這沒有貶低中文的意思,或許是個別案例吧,僅供參考。
另外專業沒差別,只要你學的好,什麼都一樣,出色的人各單位都搶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