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高考知識點
答題模式
使用說明:
1、掌握並理解以下這些做題公式,爭取拓展分析問題的思路;
2、做主觀題時,對照使用公式的思路,很有幫助。
公式1: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1)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原因:
(1)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2)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公式2: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工、商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
→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 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 經營方式+政策+……
② 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態過程=准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公式3: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⑶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判斷成敗及原因:
⑴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⑵成敗原因=(主觀+客觀)(經濟+政治+軍事+策略+……)
⑶成敗根源=(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⑴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客觀規律+發展戰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展+……
★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⑴人物評價=屬性+事跡+影響(進步+局限)+結論……
⑵事件、事態評價=概況+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一些重點問題分析的思維模式
模式1:對比近代不平等條約:時代背景+簽約國+內容+對中國危害;
模式2:統一局面:背景+由誰統一+政權建設+地位+疆域+結局;
模式3:農業發展的表現:工具發明與改進+耕種方法+生產經驗積累+農作物種植和推廣+開墾荒地、施肥+興修水利+開發邊疆;
模式3:手工業發展的表現:手工業部門的擴展+手工業內部的分工擴大+手工業製品的工藝水平提高;
模式4:商業:商品種類+集市和城市+貨幣+對外貿易;
模式5:文化特點:時代特徵+風格+影響+世界地位+是否兼收並蓄+是否全面發展;
模式6:分析革命運動的原因和背景:矛盾沖突+誰參加誰領導+以何手段發動+導火索;
模式7:分析戰爭勝敗原因:性質+領導因素+民眾因素+戰略戰術因素+內部關系+敵方的戰備+交戰國雙方綜合國力因素+國際因素;
模式8: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對比+政治地位與權力的高低強弱+最高統治者的態度+改革的方針、措施與用人是否得當+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負擔;
模式9: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基本條件:資本+僱傭勞動力+生產技術+原料+環境+市場;
模式10:政黨成立的歷史條件:客觀條件(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觀條件(階級條件、思想條件、組織幹部條件);
模式11:文化發展的原因:政治+經濟+民族+對外+前代;
模式12: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民族融合和民族間的交流+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這些都是我在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中國專制中央集權的影響
積極影響:
政治:①在一定范圍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②有利於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
經濟:③有利於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華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基礎;
文化:④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
化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
消極影響:
政治:①皇帝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易出現暴政;
②使官吏唯上是從,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敗;
經濟:(明朝後期)③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④與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背道而馳,中國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思想:⑤形成文化專制,束縛民主思想發展,阻礙近代科學的發展。
二、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矛盾和趨勢
兩大基礎:①經濟基礎:分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理論基礎:韓非子君子專制中央集權和法治的思想。
兩對矛盾:①皇權和相權的矛盾;
②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
三個趨勢:①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②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
③日益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三、中國古代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產生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
②私有土地的出現,生產積極性提高;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提高單位產量;
④統治者的重視,扶植小農經濟。
(2)小農經濟的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③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穩定性較強;
④規模小,水平低;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明之前,基本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比較穩定;
③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
④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消極方面:①明清時期,小農經濟日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規模小,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近代社會發展;
③較脆弱,稅收難以保證;④容易引發生態矛盾。
四、中國古代手工業的基本特徵
①歷史悠久,生產長期領先與世界;
②生產技術精;
③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明之前,官營佔主導,明之後,
私營佔主導;
④規模大,部門多,分工細;
⑤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但手工業的發展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
⑥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五、中國古代商業的基本特徵
①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相輔相成;
②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發展艱難而曲折;(宋以後,政府的控制減弱)
③階段性特徵明顯,各個時期發展極不平衡;
④種類多,國內貿易,對外貿易,邊境貿易全面繁榮。
六、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根本原因);
②鞏固封建統治。
(2)施行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②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重農抑商的特點
①貶低商人地位;
②限制經營范圍;
③重稅;
④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發展過程
①商周統治者重視鼓勵民間商業的發展;
②戰國重農抑商的思想產生(爭霸的需要);
③漢代私營工商業受到沉重打擊;
④中唐以後,重農抑商政策(宋)有所松動;
⑤明清時期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嚴格限制商業活動。
(5)評價
總體:從根本上說,農業是基礎,"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
在對立面。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
積極作用:明清之前,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維護了封建國家的
政治穩定。
消極作用:明之後,阻礙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使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受到限制,強化了自
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落後於世界。
七、中國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
(1)含義:封建政府嚴格限制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
②防範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
③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3)內容: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危害: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
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4)評價
積極: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
消極:消極因素佔主流。
①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礙了中國學習,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②對內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③脫離世界發展的潮流,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和挨打。
八、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社會大變革(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的崛起;
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階級關系:"士"階層的崛起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九、百家爭鳴的影響
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②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③奠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基本精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能夠勃興的原因
政治:①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主張改革,適應專制統治的需要,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②孔子的許多思想觀念如"仁"、"以德治民"、"有教無類"具有樸素的民本思想和希
望社會和諧發展的意識,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經濟: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
自身:①特別重視教育和宣傳;
②儒學博採眾長,與時俱進。
十、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4合一)
內容:①"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核心:"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③"三綱五常"和孝道。
影響:
積極:①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統一;
②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和中國兩千多年來傳統文化的主流;
消極:③結束了百家爭鳴,平等競爭的局面,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④帶有神學色彩,宣揚"三綱五常",是為了維護專制和等級制度。
十一、對儒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1)對待儒家思想的正確態度:
①繼承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
②要繼承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2)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規范意識有利於培養現代公民意識;
"大一統"思想有利於尾花國家統一和安定團結;
"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於今天的政治建設;
"和為貴"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民本思想有利於"三農"問題的解決;
"義利觀"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
十二、明清時期民主思想出現的社會背景
明清之際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從農耕經濟到工業文明)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加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反對封建君主專制)
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理學佔主導地位,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禁錮人們的思想,西學東漸開闊了人們的
眼界;(提倡學以致用)
階級基礎:工商業者階層隊伍擴大。
十三、 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張
政治:反對封建君主專制,主張"人民為主";
經濟: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倡"經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思想:從儒學思想中吸取有益營養,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對儒學繼承和批判)
明清時期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影響
(1)特點:①反傳統,反教條;
②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民主,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提倡"經世致用";
④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提出"工商皆本"
(2)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歷史進步性。
①經世致用思潮影響深遠;
②對君主專制同志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③對儒學的繼承與批判,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十四、儒家思想地位的發展變化歷程
(1)春秋戰國:儒家創立和發展時期。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2)秦朝:實行"焚書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擊。(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
(3)西漢:儒家改造和獨尊時期。董仲舒改造儒學,形成適應專制集權的封建神學體系,
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漸成正統,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
(4)魏晉至隋唐:儒學出現危機。
(5)宋明:儒學轉型與成熟時期。宋,程朱理學形成標志著封建倫理體系形成。明初理學
官學化,成為八股取士的唯一學術根據。王陽明心學標志著理學由客觀唯心主
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
(6)明清:對儒學的繼承和批判時期。出現反對專制蒙昧,倡導經世致用的早期啟蒙思潮。
(7)近代(新文化運動):退出統治地位。(西方列強的侵略,封建專制的推翻,中西方文
明的碰撞融合)
㈡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各時期知識點總匯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
商周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戰國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煉鐵器
儒家誕生:孔子創立(仁、禮、《論語》);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萬物之源、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韓非(法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百家爭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戰國時期出現指南針(「司南」)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屈原:楚辭(《離騷》)
秦朝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漢朝 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設立「中朝」(「內朝」);設立刺史制度
儒學成為正統: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絲織業:西漢絲綢之路
造紙術的發明(西漢發明,東漢蔡倫改進)
漢賦
魏晉南北朝 「書聖」王羲之(草書、行書)
隋朝
唐朝 為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確立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唐朝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最早有明確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葯用於軍事
顏真卿、柳公權(楷書)
唐詩
兩宋 為分散宰相權力,設立「參知政事」(副宰相)
儒學發展為理學,宋明理學兩大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瓷器:景德鎮
「市」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
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行書)
宋詞
元朝 地方設行省(即行中書省)
元曲:關漢卿《竇娥冤》
明朝 明太祖廢丞相,宰相制度結束,明成祖設立內閣,專制主義加強
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商幫出現(晉商、徽商,會館產生)
明清時期實行「海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清朝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專制主義達到頂峰
京劇:四大徽班進京,漢調和徽劇融合形成京劇
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 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
秦朝 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漢朝 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設立「中朝」(「內朝」);設立刺史制度
隋唐 為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確立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北宋 為分散宰相權力,設立「參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廢丞相,設立內閣
清朝 設立軍機處:專制主義達到頂峰
兩大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但君主與中央佔主導地位。
影 響:有利於防止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穩定,有利於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但容易產生暴政、腐敗;實行思想文化專制;後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和社會發展。
專題二:古代中國經濟
農業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春秋戰國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土地國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手工業 格局: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官營為主
冶煉業:商周青銅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煉鐵器;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絲織業:西漢絲綢之路
制瓷業:中國最早;唐朝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宋朝景德鎮
商業 秦代:商品買賣明碼標價
漢代:「市」有專門管理機構
六朝:「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榮
宋代:「市」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
明清:商幫(徽商、晉商)
萌芽 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縛
重農抑商 中國古代傳統經濟政策。重視保護農業。從身份上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限制商人經營范圍,對商業徵收重稅 都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海禁 明清時期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的法令,
專題三:古代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春秋戰國
百家爭鳴 儒家:孔子(仁、禮);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萬物之源、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齊物,逍遙)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韓非(法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最重視
百家爭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漢代儒學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儒內法
影響:儒學開始成為正統思想
宋明理學 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存天理,滅人慾」
陸王心學(陸九淵、王守仁):「心即理也」
明清儒學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專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學)
專題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
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造紙術(西漢發明,東漢蔡倫改進)
火葯(唐朝末年用於軍事)
雕版印刷術(唐朝《金剛經》)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
指南針
漢字書畫 漢字: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書法:(東晉)「書聖」王羲之(草書、行書);(唐)顏真卿、柳公權(楷書);(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行書)
繪畫: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大畫科;北宋以後文人畫佔主流
文學成就 《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屈原:楚辭,代表作《離騷》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京劇 京劇: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漢調和徽劇融合形成京劇
專題五: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雅典
民主 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礎
克利斯提尼改革:實行「陶片放逐法」,打擊反民主勢力。標志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會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頂峰時期——「黃金時代」
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少數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
機構: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
羅馬法 《十二銅表法》: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羅馬的基本法
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羅馬法是古代世界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古代法律
㈢ (歷史)幫忙整理下小高考的必考知識點
因為各省有各省的考試大綱,建議你最好跟總帶高考生的老師學習一下,版一方面節省時權間,一方面含金量高。不過對於歷史的學習,背書是一定要看的。首先要把歷史時間串線,分這么幾大塊:中國古代史,西方歷史。按時間順序,把歷史事件記牢,例如:每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原因,過程,帶來的影響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㈣ 歷史高考必考的知識點2020年
隱形於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一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創立時期;國民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於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
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於背景,或隱形於因果,或隱形於時限,或隱形於補述,或隱形於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於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於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於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於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於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台汗破壞農業隱藏於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於北魏等知識隱形於後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後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後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並不等於全是戰國,因戰國止於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於教材的刪簡之列了。於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
三、插圖中的隱形知識
通過圖案插於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於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於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於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
㈤ 高考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一、秦兼並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1、政治上: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分為36郡,郡下設縣。 思想上:焚書坑儒(小字部分)
2、經濟、文化上:車同軌(統一車輛形臸,規定所有車輛兩個輪子的距離是六尺),書同文(統一小篆為標准文字,後推行隸書),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度量衡。 軍事上:修萬里長城。
二、不平等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割讓中國領土香港;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2、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3、中法《黃浦條約》:1844年10月24日簽訂。即《五口貿易章程》,使法國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國的同樣特權外,還增加允許和保護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墳地;取消清政府對天主教的禁令,發還教堂。
4、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6月26日簽訂。主要內容是: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三、 文藝復興:
1、開始時間:14世紀義大利。
2、發源地:義大利。
3、指導思想:人文主義。
4、實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5、成就:詩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達·芬奇代表作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英國的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羅密歐和朱麗葉》和《哈姆雷特》。
6、意義: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
1、過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麥哲倫最終完成環球航行。
2、意義: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作用:以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臸度。
五、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 中國近代史。
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㈥ 2010年高考文綜歷史考前必背考點全覽
你把主要的歷史事件背一下 做些題揣摩一下做題思路 關鍵是教材
2009年高考歷史考點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考點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和政權的結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考點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統一:BC230-221 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 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 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的職責:①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 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點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國並行制 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封國制的存在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職權范圍、工作流程
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批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認識到行省制的實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是我們現在省制的開端
(4)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表現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中央不斷加強對對方的控制和管理,國家的權利不斷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點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至此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了,君主專制發展的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2)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雍正時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君主專制的加強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加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從卻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考點5、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通商、協定關稅)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打開中國的大門;
②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③導火線:虎門銷煙。
(2)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戰役中,葛雲飛犧牲
(4)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規定: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
④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①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的任務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考點6、第二次鴉片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①1856年英國和法國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857年組成英法聯軍。
②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軍長可以公開陪)
③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
(3)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考點7、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天天陪酒)
(1)背景:①19世紀末,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②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
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強調停,消極備戰。
(2)經過:①1894年豐島海戰標志著爆發;
②李鴻章一味避戰求和致使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戰役和威海衛戰役中均告失敗。
③平壤戰役中回族將領左寶貴壯烈犧牲;
④黃海大戰中鄧世昌犧牲,黃海大戰役後,日本取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
⑤遼東戰役中,日本在旅順對當地的和平居民實行野蠻的大屠殺。
⑥1895年的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結果: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一廠二兩三島四口岸)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4)影響:《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點8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餓鷹熱得沒法熬夜)和《辛丑條約》(錢進賓館)
(1)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斗爭勇氣,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
(2)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考點9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和手無寸鐵的中國市民進行了殺戮,30萬人被殺害。
★考點10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建立的過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抵抗暴力。
②八一三事變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義:使抗日戰爭發展成為有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全民族抗戰,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考點11正面戰場的抗戰
正面戰場主要戰役:凇滬會戰、太原會戰與平型關大捷、徐州會戰與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
★考點12敵後戰場的抗戰
①洛川會議: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
②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為延安。陝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華北進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考點13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歷史地位
(1)1945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書,中國抗戰取得最後勝利。
(2)原因: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
②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③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考點14太平天國定都天京 1853年,
★考點15《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不論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定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的產品分配原則。他們試圖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願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不符合實際,《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行過。
(2)1859年,為了振興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這是先進的中國最早提出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由於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以及當時處於戰爭環境,《資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點1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①三個團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②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③建立者:孫中山。
④性質: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考點17武昌起義
①時間:1911年10月10日。
②參加力量: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
③影響: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考點18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年,民國元年為1912年,五色旗為國旗。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考點19《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主要內容:①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民享有人身、言論、著作、集會等權利。
②約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
(3)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4)意義:具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
★考點20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考點21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收回國家主權的正當要求遭無理拒絕。
(2)過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學生,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②1919.6初開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親日賣國賊的職務,中國外交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性質意義: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考點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國共產黨"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
A主要內容:①大會規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
②會議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B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2)中國共產黨"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①時間: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②主要內容: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③意義: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考點23國民大革命
(1)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1924年初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由此興起。
(2)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初,佔領南京、上海。
(3)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及原因:
①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分別製造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國民革命失敗。
②國民革命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處於幼年時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3)國民革命運動的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考點24南昌起義
①時間及領導者: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②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考點25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建設
①1927年秋,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地區,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作戰,努力發展生產。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
剩下的傳不完 若感興趣 請你自己看http://wenku..com/view/8c27f700bed5b9f3f90f1c38.html
㈦ 歷史小高考知識點框架背誦
答:中國古代史各時期知識點總匯
商
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
商周青銅專器(司母屬戊鼎、四羊方尊)
文字:甲骨文→金文
春秋戰國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煉鐵器
儒家誕生:孔子創立(仁、禮、《論語》);孟子(仁政);荀子
道家:老子(道是萬物之源、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韓非(法治、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百家爭鳴:中國封建文化的基礎和源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戰國時期出現指南針(「司南」)
㈧ 高三歷史知識點匯總背誦版本
知識點歸納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