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鄉土歷史知識

鄉土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04 02:36:32

1. 求廣東鄉土歷史資料

廣東歷史源遠流長,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早在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嶺南這片土地上就有居民居住。現在韶關境內的曲江馬壩人遺址,就是考古發現的最早在南粵大地上生活的人類的遺址。現在的廣東人,很多都是馬壩人的後代。

廣東簡稱粵,相傳是由於古代這里百越民族的居住地而得名。古代的廣東,遠離中原,相隔萬重山林,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中原人稱之為「南蠻」。周朝時,統治者為了促進南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廣州地區設置了「楚庭」。這裡面還有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至今還為人樂道。話說周朝時,廣東一帶連年飢荒,周夷王時,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谷穗的五頭羊飛臨楚庭(即當今的廣州),把谷穗贈給當地人,祝願當地永無飢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故現在廣州又叫羊城、穗城。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在他們當年降臨的地方建造了五仙觀,這個五仙觀現在就座落在廣州市的惠福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批的軍民到廣東來開發居住,為廣東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秦漢時期開始,廣東省的廣州市就已經成為了繁華的商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境地一直是歷代皇帝流放囚犯的邊境之地,那些流放來的罪臣、囚犯們,在這里開發、生活,把他們從中原學到的先進文化帶給廣東的人民,促進了這里的生產經濟的發展。

宋代以後日趨發展,明清之際日益顯示出其優越性,歷史的沉積形成了嶺南文化。在近代史上,廣東這片土地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的民族英雄血淚史,是中國維新運動和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現出無數傑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三朝十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征發五十萬軍民平定南蠻(即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統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來管治,增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嶺南的發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現在的廣東省境內,郡所在番禺(即當今的廣州市)。

當時秦始皇委派任囂為南海郡尉,任囂在今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城,俗稱「任囂城」。今倉邊路一帶,古時是源自白雲山的甘溪下游(又名文溪)的古溪道。任囂城依山傍水,既可防禦外敵入侵和免遭水淹,又便於取得甘溪的淡水。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終前囑咐手下得力干將趙佗繼位,並要他趁中原戰亂之機擁兵自立。趙佗於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國,自命為南越武王。趙佗去世後,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子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趙昧在位十多年後病逝,嬰齊回國繼位,他在位僅七八年,死前囑立次子趙興為王,但趙興後被丞相呂嘉殺害。呂嘉擁立嬰齊大兒子趙建德為王,並發兵叛漢。後來漢武帝派路博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秦末漢初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兵荒馬亂,數十萬中原人大規模南遷,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漢朝時的絲綢之路,廣東省的廣州市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當時往來廣州進行交易的有十多個國家,廣州成了海外貿易的中心。

唐末,公元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在兩廣地區立國,定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這是廣東地區繼南越國後出現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歷四個皇帝共五十五年。當今廣東首府廣州市的流花湖,就是當時南漢統治者修築的芳春園,宮女們梳妝時擲花於湖中,飄浮無數而得此名。

明末清初,廣東地區出現了兩個反清復明的南明政權。1646年,明朝大學士蘇觀生擁立唐王朱聿釒粵(左為釒,右為粵)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紹武政權。同年,明朝桂王朱由榔也在廣東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史稱南明永曆政權。這是繼南越、南漢之後在廣東地區出現的第三個封建割據王朝。紹武政權只存活了四十四天,而永曆皇帝朱由榔也被清軍追逼逃入廣西。

虎門銷煙

清末,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入鴉片,使中國的白銀不斷外流,吸食者的身心的極度受到摧殘。1839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東查禁鴉片。他在兩廣總督鄧延禎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支持下,查封所有煙館,並收繳全部鴉片。最後把收繳來的164萬多公斤的鴉片,連續20多天,在虎門兩個銷煙池內當眾銷毀。現在,東莞虎門的鴉片戰爭紀念館內的銷煙池遺跡尚存,供人們參觀憑吊。

鴉片戰爭-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動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對虎門炮台發起攻擊,溯珠江直逼廣州城。1841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以身殉國,英軍攻入廣州,在三元里一帶實行搶劫,並侮辱婦女,引起三元里人民的強烈反抗,經過一天激戰,打死英軍兩百多人,大獲全勝。今天,三元里人發誓師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是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豐碑。

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今廣州花都市),他領導發動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革命,強烈地沖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入侵,為中國近代史寫下光輝一頁。解放後他的故鄉花都市的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陳列洪秀全早期革命活動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的史跡。
辛亥革命

廣東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曾在廣州發動起義,並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創辦黃埔軍校,與共產黨合作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廣東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廣東雖然開發較晚,但商品性生產卻出現比較早。據歷史記載,在六世紀南北朝時,廣東的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糖蔗取汁製成沙糖在市場銷售。到鴉片戰爭後,在西方資本和技術的影響下,清同治五年(1866年),廣州籌辦了槍炮廠(漢陽兵工廠前身);1873年又開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工業南禾昌隆繅絲廠,廣東成為中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面貌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1984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躍居全國第一位後,出口總額、利用外資、固定資產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稅收等經濟指標,也先後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第一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顯著成績。

在近百年的革命斗爭中,廣東涌現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中國人民的傑出代表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葉劍英等一批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許多重大活動也在此進行,並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2. 誰知道山西的鄉土知識啊歷史的

民俗風情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朔州的婚禮風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禮節從簡。 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 人亡後著壽衣,打破一孔窗戶紙,扶戶門板上,停於後杭,殺"倒頭雞",頭下燒紙、點燈、上香致祭,子女放聲號哭,此為小斂。然後貼"殃狀"並掛"告天紙"於街門外,訃告鄉里。晚輩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親)家稽首報喪。次日晚移屍入棺,俗稱"入斂",屍體蒙紅布,虛掩棺蓋,停柩於堂屋,置供品,點長明燈,朝夕奠。親友、族人、鄉鄰前往靈前燒紙弔唁。 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山西民居的文化底蘊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華麗的民居要數汾河一帶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數祁縣和平遙。 祁縣在山西太原南面,位於晉中。祁縣城中竟有40多個多進豪華院落留存,而這里民居之所以品質高,是因為從明朝起,許多祁縣人便外出經商,致富返鄉後,便在自己的故里紛紛大興土木,營造住宅。 祁縣城裡的民居完全具備山西民居的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外牆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牆有4、5層樓那麼高,有很強的防禦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頂不多。由於都是採用單坡頂,外牆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給個好評吧

3. 鄉土歷史小論文怎麼寫

舉例:
潮汕民居的傳承與變遷
衣、食、住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起碼需求,即便是在原始社會階段的人也是不能缺少的。住,也即民居,是建築之起源,它是用物質材料和技術手段所構建的,以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活動空間,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項活動《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民居即在這種歷史背境中產生,而隨著社會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而逐漸發展,它既是一種科學技術的生產活動,又是一種具有精神性的文化行為,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歷史、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類建築活動有著重大的影響,生活於不同區域的人們由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不同,都會盡量地利用當地的天然建材,創造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建築形式,它包含著某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積淀,思想潮流和審美觀念,反映了某一區域的地方文化特徵,民居是最能體現區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建築之一,它把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和人們的精神、物質追求用技術和經濟的形式表現出來。潮州民居由於潮人的民系特點屬福佬民居,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早在清初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康熙·林杭學《潮州府志》(下稱《林志》)和乾隆·周碩勛《潮州府志》(下稱《周志》)曾對潮州民居作如下描述:

營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繼絕嗣,重祀田,比屋詩書經誦之聲相聞,彬彬乎文物甲於嶺表。(《林志》)

望族營造屋廬,必立家廟,尤加壯麗。其村坊市集,雖多茅舍竹籬,而城廓中,強半皆高閏閎,厚牆垣者。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也多鳥革瀈飛。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台竹樹。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亦如之,堅如金石。即是颶風摧撲,烈火焚會,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界過惠州、嘉應,雖間有之,然不及潮遠甚。(《周志》)

林杭學、周碩勛簡明地介紹了清初潮州城鄉之民居建築大勢、環境、工藝、材料、質量和體現出來的潮州人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意識,由於有這些觀念和意識,才使潮州民居建築成了一種具有自已區域特色的傳統形式。

潮州民居的發展軌跡

潮州民居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期,潮州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己渺不可考,澄海漢代龜山遺址,是一處佔地近2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其中f1建築基址的建築平面為長方形,中間為夯土隔牆和柱礎,似乎是條狀排屋;f2建築基址平面為圓形,壘石牆;f3建築基址已破壞,但依然可辨出是一處三合院式建築,後部為一堂二室,隔著過道,前部兩側是廊房,中間是庭院,整座建築夯土作牆,出土柱礎石較多,內部似多出使用柱子承托梁架;f4建築基址長方形,用隔牆分成東西2間,建築的外牆和隔牆都是夯土牆,同時還出土有地磚、瓦當、瓦頂、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築基址表明了漢代的建築水平和中原建築文化已向粵東傳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築可以說是後期潮州民居發展的雛形;同時從出土的瓦當、瓦頂可以證明宋代蘇東坡《與吳子野書》言瓦屋始於宋廣平之說不成立。
晉代的建築遺構,今也難見實物,揭陽新亨鎮九肚山發現的晉代全木構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內長寬各為7.5米,高3.5米,豎木為牆,屋頂蓋木板覆以粘土。這可說明這一時期潮州民居建築形式和用料工藝已不亞於嶺北地區。
唐宋代是潮州建築迅速發展的時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發現的多座唐窯中,僅春光窯上埔就有26座,窯址出土了建築陶瓷印紋磚、瓦當、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當有橢圓形和圓形兩類,表面模印蓮花瓣和菊花瓣紋,圖案規整,手法熟煉,竟與西安大明宮出土的瓦當一樣。潮州唐墓曾出丈一塊蓮花紀年磚,刻有「儀鳳四年」(639)銘文。北宋蘇東坡《與吳子野書》雲:「嶺外瓦屋始於宋廣平,自邇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魚鱗鳥翼,信如張燕公之言也。」從唐窯出土和東坡的描述,雖宋廣平之說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採用磚瓦,且燒制水平已不亞於中原。可見該時頻潮州民居建築風格逐漸形成,為時人所關注。 宋代能見到實物且得到保護的最早期潮州民居建築要數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許駙府,它位於中山路萄巷東府埕4號,為北宋許珏府第。因許珏尚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故潮人稱之為「駙馬府」。該府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歷代屢有維修,但至今仍然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構造特點型制和建築風格。其平面布局明顯是明清時期駟馬拖車的雛形。
明清時期,由於大量的八閩、江西移民遷居潮州;東南各省的遊宦;活躍於全國各地的潮商帶來了各地的建築文化,使潮州民居建築走向成熟,民居建築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 形式趨同、 恪守禮制,重視教育。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等自已的諸多風格(另文)。這個時期的實例在潮州遍處皆有,從這個時期的實例可以看出潮州民居建築己形成自已的風格,成為中華建築文化一顆璀燦明珠。清代後期,因潮州瀕臨東南亞,跨國商貿活躍,潮州是著名僑鄉,僑民甚眾,且旅外潮人有於外創業,回鄉建屋之習慣,在回鄉建屋同時他們帶來了僑居地的建築文化,民居的建築風格又融入了東南亞和西方建築的因素並逐步趨向現代化。這個時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們研究潮州民居建築文化的證例。
潮州民居的類型和風格特色
潮州民居的類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為「下山虎」和「四點金」,其它的民居形式如:「百鳳朝陽」、「駟馬拖車」、「三壁連」等規制多以「四點金」、「下山虎」為基本單元組合衍生。在一些山區、鄉鎮尚有不少堡寨形式和帶有客家特色的民居。

潮州民居在早期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的滲透,後期較多地受到八閩、江西文化的浸潤和江南、廣府文化的影響,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經濟、人文特徵,使之成為既是中華建築文化之一脈相承;又既有別於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築的凝重、鮮艷;又區別於江南民居建築的俊逸、清純,逐漸地形成自身的民居風格。

1、保留古制 形式趨同

潮州開發遲於中原,而民間工匠的建築技術主要是靠師徒相承的私授形式。因此,在古代信息傳播遲慢的條件下,對中原的先進技術有著傳播過程之時差。一些珍存之民居在細部結構上至為難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幾經重修之民居因格守原則而較好地保留古制,如「斗栱之斗底皆刻皿板」,是見之中唐之前,遠者可溯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中山國銅方案上的斗栱模型,斗底即刻有皿板),這種做法在中原地區宋代遺構已為鮮見,而在潮州民居中自宋至清如許駙馬府、猷巷黃府尚存此唐代之前古風。

自然環境與民系文化的同一性,使潮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具有許多共通點,反映於民居上就有風格的趨同性。同全國大部分民居建築一樣,潮州民居均恪守對稱的布局,它們都有明確的中軸線,以廳堂為中心組織空間,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規模大時則縱向延伸或橫向發展,規模更大時則多廳堂組合,或並列數條軸線,形成多院落組成的大型民居,因為帶有祭祖、敬神的功能,因而廳堂的中心地位在空間組合中處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輕巧通透 工藝精緻

輕巧通透是潮州民居的重要特色之一。

所謂輕巧,一是單體體量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民居建築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視覺效果不及中原地區之威嚴,也不及江南地區之俊逸。無論是屋頂的曲線、檐角的舉翹、門面的布局、顏色的塗飾只要作一比較,就可以感受到潮州民居的特色。以色彩為例,北方喜上下均重彩,金碧輝煌,團花簇錦,顯得雍容華貴;江南喜用素色和黑色,顏色清純,與水鄉之環境協調。而潮州民居的色調較之偏灰濁,著重於屋脊、梁架、牆頭、檐下等重點部位加強裝飾,而這些裝飾構件往往同建築構件的實用功能有關。在潮州民居中,通常是灰麻石或灰面勒腳,貝灰牆面,灰瓦屋面,唯有屋脊和山牆、大門口才飾以較為鮮艷悅目的灰塑、嵌瓷、彩畫、木雕、石雕,在屋檐與屋面交界處常施以黑色邊線,畫上彩色(有的黑色)卷草、懸魚、夔紋,使輪廓醒目,在強烈的日光下,豐富了立面的變化,表現出傳統建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所謂通透,是指建築從整體上注意透風,既有利於建築材料去潮防朽、延長壽命。更著眼於地處亞熱帶地區的潮州長夏無冬的自然氣候條件下,使居住活動舒適涼快。潮州民居注重整體環境設計達到室內降溫效應,形成一個適宜人居的冬暖夏涼的建築環境。為使空氣流通,採用前低後高,巷裡對直以兜風入室,此所謂之「露白」,加強了室內的穿堂風和足夠的日照。在民居向大型化組合發展的情況下,橫縱之間以火巷、屏風、槅扇等相隔,既通風、又防火、便交通、達到形式上的分隔。就是照壁、砌磚窗花、廳堂、門口採用的門罩、攔干門、閃門、博古等空間分隔構件,都以不同材料做成通雕,以利空氣對流,達到分而不隔,更使石雕木雕等傳統工藝有用武之地。木結構多採用徹上露明造,讓所有之建築構件通風透氣,木材盡量外露以防白蟻、防腐朽,庭院內多為敞廳,門窗多朝天井,一般人的天井都設有花圃、水池、花木、蓮缸、四季常青、靜謐幽雅、更有利於調節室內溫度。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潮州民居的通透特點。

3、恪守禮制,重視教育。

嘉慶《澄海縣志》曰:「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因為宗祠是聯系族人、舉行宗族活動之紐帶,也是衡量宗族實力之窗口。它在強化封建禮制上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禮制秩序對其建築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百鳳朝陽式宅院、門廳會客、後廳設龕祭祖、中廳可行各種大禮;中廳西側大房,乃家長之居室,前院為客房,後院為內眷,火巷排屋則為族人、傭人之住所,這種格局,切實地體現了父權統治,男尊女卑、主僕有別的倫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點金」,上廳正屋,一定要高於下廳,大房的縱深長度也一定要超過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裝飾題材中,二十四孝、忠義戲曲故事、以及英雄神話故事、漁、耕、樵、讀等傳統題材使用頻率最高,學為民居之彩畫、木雕、石雕用於大門、閃門、隔斷等構件之上,這無不體現其建造者敦敦之教誨。

又「家有千金,必構書齋」(《周志》),簡單8個字刻畫出潮州文風之盛,從此更可看出潮人對教育重視之程度。

4、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處亞熱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河海交匯,雨水多、台風多,洪患多,建築物須立足於實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資源不豐,故建築材料以石材、泥沙、貝灰為主,《周志》稱「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築牆,地也如之,堅如金石。即遇颶風推撲、列火焚餘,而牆垣卓立無崩塌者」貝灰沙的廣泛應用,是潮州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頂多採用硬山式,因為它所有的屋頂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風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長,不易受淋,為了防風,屋頂偏於平緩,又適當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擋氣流進入;屋瓦鋪雙層,以利隔熱,瓦面交接處抺灰做成瓦壠,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輕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構件等等無不體現潮州民居講究實用的特色。

至於突出兼容,明中葉以前,潮州民居建築多受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輻射,此後由於潮商在江南一帶活動頻繁,則受到江南文化較大影響,近代則較早吸納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斷發展,顯得絢麗多彩又風格獨具,近代以來,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強勁的勢頭進入本土,許多民宅紛紛使用「紅毛灰」、玻璃、瓷磚、如蒪園之建玻璃廳(民諺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陳慈黌故居的拱門、檐梁內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門窗飾件兼用嵌瓷與石膏構件、地板用馬賽克。順德居的書齋裝飾,以及遍處皆是的古城區沿街騎樓等……。但是這些居宅、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外觀大都以潮州建築傳統風格為基調,反映了潮州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善於融合吸收的能力。

我們可以看到客家民居作為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土樓和圍龍屋已經被新一代的客家人徹底拋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客家民居如果不加強保護力度,有可能會成為歷史永遠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潮汕民居的傳承與發展,為保護潮汕藝術精品尋找到更好的天地。隨著新型建築材料的不斷應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代的磁磚和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潮汕民居的藝術風格,使得原來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煥發了新的風采。當然,這種以生活功能為主潮汕民居的發展並不能從整體上說明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
作為潮汕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潮汕民居的傳承體現的是一個地域文化的特徵。在這一個傳承中,我們看到了中原漢文化的身影,同時我們也看到來自各個方面的精華。而潮汕民居在吸收這些精華的時候,無疑會對潮汕民居的發展與創新產生影響。潮汕民居的兼容並蓄不僅僅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和廣博,也體現了潮汕文化的海納百川。我們有理由相信,潮汕民居以及整個潮汕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朝著這條路繼續延伸。

4. 求一份鄉土歷史資料

廣東歷史源遠流長,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早在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嶺南這片土地上就有居民居住。現在韶關境內的曲江馬壩人遺址,就是考古發現的最早在南粵大地上生活的人類的遺址。現在的廣東人,很多都是馬壩人的後代。 廣東簡稱粵,相傳是由於古代這里百越民族的居住地而得名。古代的廣東,遠離中原,相隔萬重山林,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中原人稱之為「南蠻」。周朝時,統治者為了促進南越地區與中原的交流,在廣州地區設置了「楚庭」。這裡面還有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至今還為人樂道。話說周朝時,廣東一帶連年飢荒,周夷王時,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谷穗的五頭羊飛臨楚庭(即當今的廣州),把谷穗贈給當地人,祝願當地永無飢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故現在廣州又叫羊城、穗城。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在他們當年降臨的地方建造了五仙觀,這個五仙觀現在就座落在廣州市的惠福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批的軍民到廣東來開發居住,為廣東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秦漢時期開始,廣東省的廣州市就已經成為了繁華的商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境地一直是歷代皇帝流放囚犯的邊境之地,那些流放來的罪臣、囚犯們,在這里開發、生活,把他們從中原學到的先進文化帶給廣東的人民,促進了這里的生產經濟的發展。 宋代以後日趨發展,明清之際日益顯示出其優越性,歷史的沉積形成了嶺南文化。在近代史上,廣東這片土地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的民族英雄血淚史,是中國維新運動和中華民族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涌現出無數傑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三朝十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征發五十萬軍民平定南蠻(即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統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來管治,增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嶺南的發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現在的廣東省境內,郡所在番禺(即當今的廣州市)。 當時秦始皇委派任囂為南海郡尉,任囂在今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城,俗稱「任囂城」。今倉邊路一帶,古時是源自白雲山的甘溪下游(又名文溪)的古溪道。任囂城依山傍水,既可防禦外敵入侵和免遭水淹,又便於取得甘溪的淡水。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終前囑咐手下得力干將趙佗繼位,並要他趁中原戰亂之機擁兵自立。趙佗於公元前206年建南越國,自命為南越武王。趙佗去世後,因兒子及長孫已逝,遂由次子趙昧繼承王位,為第二代南越王,即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墓主。趙昧在位十多年後病逝,嬰齊回國繼位,他在位僅七八年,死前囑立次子趙興為王,但趙興後被丞相呂嘉殺害。呂嘉擁立嬰齊大兒子趙建德為王,並發兵叛漢。後來漢武帝派路博和楊仆二位將軍統領10萬水陸大軍征討南越國,南越國隨之滅亡。 秦末漢初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兵荒馬亂,數十萬中原人大規模南遷,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漢朝時的絲綢之路,廣東省的廣州市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當時往來廣州進行交易的有十多個國家,廣州成了海外貿易的中心。 唐末,公元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在兩廣地區立國,定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這是廣東地區繼南越國後出現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歷四個皇帝共五十五年。當今廣東首府廣州市的流花湖,就是當時南漢統治者修築的芳春園,宮女們梳妝時擲花於湖中,飄浮無數而得此名。 明末清初,廣東地區出現了兩個反清復明的南明政權。1646年,明朝大學士蘇觀生擁立唐王朱聿釒粵(左為釒,右為粵)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紹武政權。同年,明朝桂王朱由榔也在廣東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史稱南明永曆政權。這是繼南越、南漢之後在廣東地區出現的第三個封建割據王朝。紹武政權只存活了四十四天,而永曆皇帝朱由榔也被清軍追逼逃入廣西。 虎門銷煙 清末,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入鴉片,使中國的白銀不斷外流,吸食者的身心的極度受到摧殘。1839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赴廣東查禁鴉片。他在兩廣總督鄧延禎和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支持下,查封所有煙館,並收繳全部鴉片。最後把收繳來的164萬多公斤的鴉片,連續20多天,在虎門兩個銷煙池內當眾銷毀。現在,東莞虎門的鴉片戰爭紀念館內的銷煙池遺跡尚存,供人們參觀憑吊。 鴉片戰爭-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虎門銷煙後,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發動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對虎門炮台發起攻擊,溯珠江直逼廣州城。1841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以身殉國,英軍攻入廣州,在三元里一帶實行搶劫,並侮辱婦女,引起三元里人民的強烈反抗,經過一天激戰,打死英軍兩百多人,大獲全勝。今天,三元里人發誓師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是廣東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豐碑。 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今廣州花都市),他領導發動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革命,強烈地沖擊了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和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入侵,為中國近代史寫下光輝一頁。解放後他的故鄉花都市的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陳列洪秀全早期革命活動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的史跡。 辛亥革命 廣東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曾在廣州發動起義,並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創辦黃埔軍校,與共產黨合作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廣東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廣東雖然開發較晚,但商品性生產卻出現比較早。據歷史記載,在六世紀南北朝時,廣東的甘蔗已分出糖蔗和果蔗,糖蔗取汁製成沙糖在市場銷售。到鴉片戰爭後,在西方資本和技術的影響下,清同治五年(1866年),廣州籌辦了槍炮廠(漢陽兵工廠前身);1873年又開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工業南禾昌隆繅絲廠,廣東成為中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面貌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1984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躍居全國第一位後,出口總額、利用外資、固定資產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稅收等經濟指標,也先後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第一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顯著成績。 在近百年的革命斗爭中,廣東涌現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中國人民的傑出代表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及葉劍英等一批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許多重大活動也在此進行,並留下許多令人緬懷的史跡。

求採納

5.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鄉土史教學

「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就要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家鄉的前提是了解家鄉歷史,要使學生體會家鄉的可愛,感受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行鄉土歷史教學也就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正因如此,《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指出,歷史教學要「充分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當前教育部門相當重視鄉土歷史資源的運用,倡導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結合,這給鄉土歷史的應用預留出很大的空間。
筆者所在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素有「豫州腹地,天下之中」的美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些年的歷史教學中,我積極探索如何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知識,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我對鄉土歷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進行了歸納,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知識
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課堂教學,所以鄉土歷史知識主要也是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的。學生們最熟悉的社會環境莫過於自己的家鄉,在歷史教學中,有機滲透鄉土資源,可縮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時空距離,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達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適當補充一些鄉土史。如在講《中華文明的起源》時,可以順便向學生介紹在本區分布的大量原始社會遺址及流傳的遠古時代神話傳說,如有關盤古氏、伏羲氏以及黃帝妻子嫘祖的傳說。在學習秦朝的歷史時,可以聯繫到我區歷史文化名人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助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教材里講到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李斯密不可分。通過這些鄉土史的補充,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家鄉悠久的歷史,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二、教師進行鄉土歷史教學的專題講座
因課堂時間有限,不容易滲透太豐富的鄉土歷史知識,所以教師還可以開設鄉土歷史知識專題講座。這就要求教師利用課余閑暇時間,分歷史時期收集相關的鄉土史資料並歸類整理,製成鄉土歷史教學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向學生集中展示、講解相關的史料,為學生提供本地歷史的真實故事,有效彌補課本知識的不足,增加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量。如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教師馬上就會想到本區名鎮竹溝,這樣就應收集有關歷史: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後,黨組織在此長期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這里成為共產黨與新四軍合法的抗日基地,甚至一度成為華中地區抗日斗爭的指揮部;但是在抗戰的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製造了震驚全國的「竹溝慘案」,掀起反共高潮。從這一段歷史中同學們知道了家鄉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家鄉人民為國家民族的獨立做出了卓越貢獻和巨大犧牲。於是在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完成了愛祖國、愛家鄉的德育教育。這樣一個學期大約只需要4個課時左右,就可以極大的豐富學生的鄉土歷史知識。

6. 湖南鄉土歷史資料

湖南地理環境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處於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湖南氣候屬大陸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萬公頃。有林地957.9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2.8%。林木蓄積量3.06億立方米。有淡水面積135.38萬公頃。天然水資源總量1640.4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達1532.45萬千瓦,為南方各省之冠。
動、植物資源豐富,覆蓋面廣。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40多種;植物70多種。特別是尚存世界罕見的植物「活化石」—銀杉、水杉、水松、銀杏和珙桐。
礦產資源種類甚多。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藏中,湖南有140多種。其中鎢、銻儲量居全國之首。鉍、鋅、鉛、錫及瑩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儲量也在全國前列。故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之鄉」美稱。
http://www.chncr.com/geography/show.asp?nid=119

湖 南 省 概 況
地理位置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全省土地面積 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歷史文化
湖南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 8000多年前。在唐末五代時曾由馬殷建立的楚國是以湖南為中心所建立的國家政權。經濟發展,文化昌明,在歷史條件下,湖南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人物:蔡倫、歐陽詢、周敦頤、王夫之、曾國藩、齊白石、譚嗣同、黃興、田漢、毛澤東、劉少奇和彭德懷等等。
湖南的文化生活相當豐富,年末全省藝術表演團體 88個,文化館124個,群眾藝術館15個,博物館、紀念館68個,公共圖書館115個,檔案館199個。

行政區劃
1949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成立,當年設置長沙、衡陽2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專區。此後行政區劃多次調整變更,至2001年末,全省設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2個縣、16個縣級市和34個市轄區。
省會為 長沙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湘江下游,具有 3000多年歷史,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區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有愛晚亭、嶽麓書院、開福寺、桔子洲等名勝古跡。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著重調整經濟結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2003年,全省GDP為4633.73億元,比上年增長9.6%,為1998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

人口民族
湖南是我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總人口6595.85萬人,在全國31個省市中,僅低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全國 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14個市州,但多數在湘西、湘南一帶,呈小聚居、大分散態勢。

旅遊資源
湖南是我國旅遊大省之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旅遊勝地星羅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岳陽、鳳凰;省歷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陽、郴州等6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武陵源、岳陽—洞庭湖、韶山、嶽麓山、崀山6處;省風景名勝區桃花源、蘇仙嶺、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處。
國家森林公園莽山、雲山、九疑山等22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濕地〕、壺瓶山、八大公山等6處;省自然保護區洛塔、大圍山、八面山等17處。
全國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絕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銅官窯、張谷英村、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彭德懷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築,古遺址及近現代重要史跡200多處。
http://tvtour.avl.com.cn/mudidi_hunan/about.htm

湖南出版社地理頻道/湘教地理
http://www.hahszx.com:6666/dl/images/xiang.htm

2006年中考地理復習提綱
http://dili.hneph.com/UploadFiles/20064392816161.doc

7. 怎樣利用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挖掘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 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鄉土史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鄉土史教學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少數歷史教師的個人所為。多數學生雖然有鄉土史教材,但很少按規定的時間進行教學,甚至沒有進行過任何這方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鄉土史的了解,不是通過教學,而是通過自學或其他途徑獲得的。而且鄉土史知識和鄉土意識普遍缺乏。 究其原因,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課處於輔課地位,更不要說鄉土史教學了。二是鄉土史教學的規范不嚴,因而很難真正落實教學的效果。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挖掘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我的鄉土資源在歷史學科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首先,領會新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目標、知識內容選擇及教學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養等理念。只有深刻領會這些精神,才能使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落到實處。譬如:首先要了解鄉土教學有哪一些內容?其次還要掌握鄉土教學目標是什麼?再次還要熟悉鄉土教學要求。其次,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注意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的功能的要求,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再次,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的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中國歷史悠久,每個地區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鄉土史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鄉土情味,學生對此有親切感、認同感,對優秀的地方文化遺產有自豪感。在枯燥的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教書育人,「教書」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育人」在於培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經過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和總結,我認為融「鄉土歷史」於歷史教學中,在教書育人上都能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利用「鄉土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現行中學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主要從宏觀角度演繹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較少兼顧各地、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因而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的生動性與鮮活性。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不太喜歡歷史課,但每當談到與本地歷史密切相關的話題時,學生情緒激昂,有時爭論不休。教學中,教師把課程知識點與家鄉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勾通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對家鄉史事的親切感,用已感知的家鄉史事去感悟課程中的知識點,激發其學習興趣;或點明課程知識點與某個家鄉歷史遺產的具體聯系,使學生在今後接觸地方文化遺產時,聯想課程相關知識點,以家鄉史印證中國史,激發其對家鄉史的探求慾望和對歷史科的學習主動性。初中生喜歡表現自我,如能用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對具體的家鄉歷史事件作詮釋、辨識、解說,在人群中展示其學識,博得人們的贊許,滿足其成就感,自然會激發其探索慾望,產生對歷史學科的情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利用「鄉土史」拓展課程資源。「新課標」要求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要求教師要進一步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中的巨大精神財富,採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新的初中歷史課程加大了課程內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傳統歷史課程中存在的「難、繁、偏、細」現象,較大幅度地減少繁雜的知識點,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降低了課程的難度,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這給課堂教學滲透鄉土歷史知識提供了平台。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寶貴的鄉土歷史遺產,無疑是拓展課程資源的重要史料(包括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同時,也擴大課堂教育教學的范圍。 三、「鄉土史」有利於鞏固課程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地方歷史故事、歷史傳說世代口耳相傳。這些口碑資源深入人心,有的家喻戶曉。學生從小接觸鄉土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的機會較多,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教師如果能把學生已感知的鄉土史知識作為課程相關知識點的基礎,引導學生在這些基礎上去探索、研究、聯想、追憶,有利於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加深理解和識記。 四、「鄉土史」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提高學史能力。 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化古跡,大部分因地域的距離遙遠而制約著學生親臨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書上的文字遠沒有實際的事物那樣直觀。地方歷史文化遺跡近在身邊,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自己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理解,靈活地處理教材,盡量發掘利用地方歷史遺跡資源,引導學生實地考察探究,增強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 五、「鄉土史」有利於培養學生愛國精神。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家鄉都漠不關心,也就很難想像他會對國家乃至人類懷有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當學生對地方的歷史文化有了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對家鄉產生一種「溫情與敬意」;同樣,也只有當學生對先賢們為振興家鄉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時,才有可能對他們產生「同情的理解」,樹立愛我中華,興我會澤的理想。會澤歷史上眾多人物顯示出的愛國精神,本土意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無疑是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的重要素材。鄉土史是祖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熱愛自己的家鄉就必能進一步培養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任何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家鄉毫無感情可言,那是絕對談不上愛國的。 教師要善於搜集、積累鄉土史的資料,發掘鄉土史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把鄉土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提高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

8. 什麼是歷史鄉土教材

作為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宗教、風土民情、眾生群像、民間俚曲、禮俗好尚等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省市區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如何看待這些文化歷史資源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是美術課程標准向我們提出的新問題。在貫徹實施《美術課程標准》的過程中,有三種認識應當澄清,一個是:是不是許多地區沒有美術館、博物館,就不存在課程資源了呢?不是。比如當地的民居、老街、木雕、磚雕、泥塑、織綉、服飾、拴馬樁、橋梁、牌坊、廟會、集市,甚至一些民俗活動,都是非常生動的美術資源。
另一種認識是只有那些非常著名的民間藝術,像山東高密的泥玩具,河北蔚縣的剪紙,無錫的大阿福等「經典」的藝術品才能被稱為課程資源,沒有名氣的文化歷史資源不能算是課程資源。這種認識會使一些人看不到身邊的課程資源,那課程資源不是一下子就少了許多了嗎?
第三種認識是:一談本土文化資源就是帶「老」字的東西,老房子、老字型大小、老玩具。其實,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都是老的,還有許多現代的文化資源也是美術課程資源,有時還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北京的西單文化廣場,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築是現代雕塑,已為廣大群眾接受。廣州市前幾年編了一套鄉土美術教材,就把許多現代的東西列為美術課程資源,本土文化資源不一定就都是老的。
台灣在前幾年就鄉土教材問題進行過一番研究,應該對我們認識本土文化資源有積極的啟示作用。屏東師范學院的陳朝平把鄉土美勞教材分為四類:
1.風土民情類——特殊的自然景觀、名勝、公園、游樂場所、重要建築、市場、田園、工廠、交通等。
2.生活應用類——校園美化設計、造景、立體模型設計與製作。
3.傳統民俗類——幫助兒童認識社區傳統藝術生活必需品的題材。這類題材以民俗藝術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閩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較大的差異,與地區關系較小。寺廟、教堂建築、裝飾及禮器、古跡、舊建築物,以及傳統農、工具、傢具等。
4.當代藝術類——幫助兒童認識藝術對社區生活之貢獻的題材,這類教材以當前社區的純藝術及應用藝術為主。社區的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社區人士收藏的藝術品,公共場所的雕像、壁畫、具特色的建築、牌樓、紀念碑,游息場所、商店、百貨公司的櫥窗、招牌、商品陳列及包裝、燈光設備等。
人物資源很重要,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談起浙江時,總是說「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他們就是把天地與人聯系起來看問題。像烏鎮是一個有名的旅遊點,那裡出了作家茅盾,附近還有豐子凱。說起紹興,自然首當其沖的要說魯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資源里,特別要關照民間藝人,他們是一筆特別的文化財富,當地的文化與他們密不可分。我們要了解這些名人的創作環境,了解他們是如何走上藝術道路的,如果有條件最好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

9. 什麼是鄉土歷史資源

所謂「鄉土歷史抄」,顧名思義襲,它是指家鄉或故鄉的歷史,其范圍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鄰省的地區(如東北、華北、西南等的歷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鄉(鎮)、本縣(區)的歷史。鄉土鄉情,常常表達人們對家鄉的春戀之情。鄉土歷史資源,在歷史教育中,往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向導,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豐厚的教學資源和學習題材。在歷史教學中能較好地利用鄉土歷史課程資源,可加強學科知識的實踐性,豐富歷史教學內涵,更可以擴展歷史教學的外延,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其熱愛鄉土的情懷,最終達到傳承社會方明,凸顯鄉土文化特徵,真正實現歷史科學的教育價值的課程目標。

閱讀全文

與鄉土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