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外的,一個恐龍博物館員工,通過一個座鍾穿越到恐龍年代,每一集介紹一種恐龍
《史前公園》系列的紀錄片,主演是奈傑爾· 馬文。
B.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骨架是什麼龍
暴龍,又名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專蜥蜴王。是史上最屬龐大的陸地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體長11.5~14.7米(最大順彎體長15.3米)。平均臀部高度4.3米。平均高度5米,最高5.2米。平均體重9噸,最重14.86噸,頭部長度1.2-1.55米。咬合力居陸地生物第一(咬合力可達4~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也是陸地史上已知的最強的食肉動物。
C. 根據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獸腳類恐龍工作組的矩陣(Hwang et al.,)對竊蛋龍類進行系統發育關系分析
為了評估黃氏河源龍在虛骨龍類中的系統位置,特徵極向的決定是根據獸腳類恐龍工作組的矩陣(附件 A)(Hwang et al.,2004)來進行的。運用兩個程序進行計算,第一個程序為NONA V.2.0(Goloboff,1999)通過Winclada 界面(Nixon,1999-2002),另一個程序為MacClade 4.04(Maddison&Maddison,1997)和 PAUP 4.0b(Swofford,1998)。數據矩陣包括222個特徵,並且所有的特徵狀態為無序的(unordered)。目前的矩陣由61個種一級水平的類群,其中包括2個外類群和59個內類群。Hwang et al.(2004)的數據矩陣的修訂注釋如下,Caudipteryx zoui的特徵編碼由幾件標本綜合而成。在目前的矩陣中增加了6個新的竊蛋龍類群,它們分別為Heyuannia huangi(Lü,2003)、Nemegtia barsboldi(Lü et al.,2004)、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a,b)、標本BPV-112 以及 標本NXMV。根據對Caudipteryx dongi(IVPP V12344)和Caudipteryx sp.(IVPP V 12430)的個人觀察,為Caudipteryx zoui增加了新的信息。周忠和與汪筱林(Zhou&Wang,2000)列出了以下特徵作為董氏尾羽龍的鑒定特徵:胸骨小,股骨與胸骨的比率為6.0;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比率為0.45;坐骨短和腸骨長。所有這些特徵好像都與個體發育有關,因此,董氏尾羽龍(IVPP V12344)和尾羽龍未定種(IVPP V 12430)在這里被認為是鄒氏尾羽龍的不同個體。根據個人觀察,對「Oviraptor」mongoliensis、Ingenia yanshini 和 Conchoraptor gracilis 的一些特徵狀態也做了修正,這些修改在附件A中都做了注釋。
圖15 前人提出的竊蛋龍類在獸腳類恐龍中的系統發育關系圖
圖16 前人提出的竊蛋龍類在獸腳類恐龍中的系統發育關系圖
第一次分析是通過Winclada界面(Nixon,1999~2002),運用NONA V.2.0(Goloboff,1999)程序來進行。對二分樹與重聯(bi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TBR)的分支互換所得的支序圖進行1000次重復之後,再運用啟發式搜索方法,每次重復保持10個最短的支序圖,然後在這10個最短的支序圖中再進行重新安排(分支互換)。Allosaurus fragilis和董氏中國猛龍(Sinraptor dongi)被選為外群,並且所有最小長度為零的分支是瓦解的。本搜索發現10000個最簡約的、步長為694的支序圖。在1000次的重復中,有474個支序圖(47.4%)發現步長為694,說明了獲得相當好的、最短支序圖的篩選。步長為694的10000個最簡約的支序圖構成的嚴格合意支序圖的一致性指數為0.38,保留指數為0.73(圖18)。對與竊蛋龍目相對接近的節點及竊蛋龍目內部的一些主要節點的明確的共近裔性狀列了出來,並在下面進行討論。
圖17 前人提出的竊蛋龍類在獸腳類恐龍中的系統發育關系圖
(1)Alvarezsauridae 與鐮刀龍類和竊蛋龍類所形成的分支(Hwang 等的「TO」,(Hwang et al.,2004))構成一單系類群,這一組被Hwang et al.(2004)認為是副鳥的姊妹群。它由以下3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齒骨的縫合端下轉(67.1),下頜關節前部的上隅骨側面無孔(75.0),以及腓骨近端內表面平坦(189.1)。
圖18 由1000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所構成嚴格合意支序圖
注釋 後一特徵(特徵189)在竊蛋龍類中有兩個性狀狀態,但是它在鐮刀龍類中是否存在不得而知,因此,這一性狀在定義該分支中視為不穩定性狀。
(2)Alvarezsauridae 由下面5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後部薦椎橫向強烈收縮,具有腹中嵴(112.2),最後一薦椎體具有凸出的後關節面(114.1),前部尾椎側扁具有腹中嵴(117.2),腸骨的上髖臼脊與反轉子突分離,在股骨頭的上方形成一兜狀結構(157.0),並且不存在深的M.cuppedicus肌窩(164.2)。
注釋 在Hwang et al.(2004)的分析中沒有發現最後一性狀狀態(164.2),該特徵出現在原始的類群Alvarezsaurus calvoi和進步的類群 Shuuvuia deserti中,而沒有發現在其它的虛骨龍類中,這一特徵性狀在這里被認為是Alvarezsauridae 的明確的共近裔性狀。
(3)鐮刀龍類(Therizinosauroidea)所形成的分支由以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上頜骨牙齒和下頜牙齒均具有鋸齒(84.0),腸骨的前突前部鉤狀(154.1)。坐骨的閉突與恥骨相互接觸(168.1),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近端的內表面相關節(202.2)以及第一蹠骨的近端與第二、第三和第四蹠骨的近端相似(203.1)。
注釋 在這些性狀狀態中,前兩個(84.0;154.1)廣泛地分布在虛骨龍類中,因此,它們為近祖性狀。只有後面的3個性狀(168.1;202.2;203.1)為鐮刀龍類所特有。Hwang et al.(2004)發現的性狀狀態(70.1),在目前的分析中之所以沒有被發現,是因為除了它分布在所有的鐮刀龍類中外,也出現在基幹竊蛋龍——戈氏切齒龍中。
(4)由鐮刀龍類(Therizinosauroidea)和竊蛋龍類(Oviraptorosauria)所形成的進化支(TO)由以下7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基翼骨突簡短或者缺失(13.1),前上頜骨縫合部圓滑、U形(24.1),眶下孔縮小(小於眼眶長度的1/4)或者缺失(65.1),齒骨縫合部向內稍微彎曲(66.1),齒骨側視呈近似三角形(71.0),遠端尾椎的神經棘形成低脊狀(119.0)以及前部脈弧的近端前後短,主幹圓柱形的(122.0)。
注釋 在這些特徵中,目前的分析發現兩個新特徵(71.0;122.0),其餘的特徵與Hwang et al.(2004)發現的一樣。但是這兩個特徵是不穩定的,特徵71不可應用於進步的竊蛋龍類中,並且特徵122廣泛分布在虛骨龍類中,所以這兩個特徵不是這一進化支的共近裔性狀。
(5)竊蛋龍目(Oviraptorosauria)由以下3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前上頜骨的上頜骨突與鼻骨相接觸,形成外鼻孔的後邊界(20.0),副枕骨突的末端向下彎曲,呈下垂狀(58.1),反關節突細長(79.1)。
注釋 特徵58和特徵79也同樣由Hwang et al.(2004)發現。特徵20的原始狀態廣泛地分布於虛骨龍類中,因此它被視為近祖性狀。Hwang et al.(2004)發現的特徵77,在竊蛋龍類中不穩定,它在「Oviraptor」mongoliensis 和Nemegtia barsboldi(Lü et al.,2004)中為缺失,而在其它的竊蛋龍類中不清楚。薄板條狀的冠狀骨也發現在蒙古Ukhaa 的奔龍類中(Hwang et al.,2004)中,因而,這一性狀狀態不是竊蛋龍類所特有,它是在小型獸腳類中獨立地進化而來。
(6)更加進步的竊蛋龍類(more derived oviraptorosaurs)(戈氏切齒龍除外)的進化支由以下4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前上頜骨的頰邊緣呈小圓齒狀(22.1),下頜具有冠狀突起(68.1),下頜外孔由上隅骨的刺狀突所分開(73.1),以及上頜骨無牙齒(83.1)。
注釋 前3個特徵(22.1;68.1;73.1)為進步的竊蛋龍類所特有,而特徵73的進步狀態沒有出現在新頜龍科中,最後一特徵(上頜骨無牙齒)在一些似鳥龍類和進步的鳥類中獨立地演化出來。
(7)由(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Microvenator celer+Avimimus portentosus))所形成的進化支由以下6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所支持:下頜外孔卵圓形(73.0),頸椎具有兩對氣孔(100.1),一些手爪具有近背唇緣——靠近關節端背面的有一橫向脊(153.1),恥骨縫合部之前的主幹部分的擱板(shelf)(『恥骨裙』)從前後扁平的主幹的前邊緣向內延伸(177.1),小轉子由一深的裂隙與大轉子分開(181.0),以及第四和第二蹠骨的近端表面大小幾乎相等,第三蹠骨夾在第二和第四蹠骨之間,後兩者在第三蹠骨的近端的前面相互接觸(200.1)。
注釋 在以上提到的6個特徵中,只有特徵100的衍生狀態出現在這3個類群中,其它特徵廣泛地分布在虛骨龍類或者在本分支內的一個或者2個類群中缺失。因而,只有特徵100的衍生狀態(100.1)才為這一分支明確的共近裔性狀。
與Hwang et al.(2004)的嚴格合意支序圖相比,在矩陣中增加新的類群和新的信息改變了拓撲樹結構以及一些主要節點中明確的共近裔性狀的分布。在目前的分析中也發現一些新的明確的共近裔性狀,在拓撲樹中,除了Alvarezsauridae 的位置與Hwang et al.(2002)的不同外,支序圖的其它部分基本沒有變化。在Hwang et al.(2002)中,Alvarezsauridae 只是比基幹手盜龍類Ornitholestes hermanni相對進步,但是在Hwang et al.(2004)中,Alvarezsauridae,鐮刀龍類和竊蛋龍類所構成的分支(TO),以及副鳥類(Paraves)共同構成未解的三分支支序圖(見Hwang et al.(2004)的圖42)。目前的分析顯示Alvarezsauridae 和 TO構成的分支是副鳥類的姊妹類群,且目前的分析對於Alvarezsauridae,TO 以及副鳥類之間的關系比Hwang et al.(2004)的分析取得的結果要好。
為了檢驗第一次分析,第二次運用MacClade 4.04(Maddison and Maddison,1997)和PAUP 4.0b(Swofford,1998)的程序進行分析。運用二分樹與嫁接演算法執行啟發式搜索的分支互換選項。Allosaurus fragilis 和董氏中國猛龍選為外群,並且所有最小步長為零的分支均瓦解。
對本數據矩陣的PAUP分析進行了多次嘗試。第一次嘗試中,包括所有的類群,支序圖的上限設為34000,為計算機所能運行的最大內存。發現了34000個最簡約的支序圖(步長為694,合意指數(CI)=0.3867,同源指數(HI)=0.6133,保留指數(RI)=0.7397)。圖19為其中同等簡約的支序圖之一。竊蛋龍類(包括戈氏切齒龍)共享有以下3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前上頜骨的上頜骨突與鼻骨相接觸,形成外鼻孔的後邊界(20.0),副枕骨突的末端向下彎曲,呈下垂狀(58.1),骨化的冠狀骨為薄夾板狀(77.1)。
由這34000條同等簡約的支序圖構成的嚴格合意支序圖(圖20)顯示了戈氏切齒龍為最原始的竊蛋龍類,尾羽龍比切齒龍進步,這與Xu et al.(2002b)和Hwang et al.(2004)的結果相一致。這一拓撲樹與運用NONA通過Winclada 界面所得的結果類似。由它們所構成的多數合意支序圖(圖21)顯示了竊蛋龍類形成一單系類群。戈氏切齒龍為最原始的竊蛋龍類,而尾羽龍比切齒龍進步。Nomingia gobiensis比所有進步的竊蛋龍類原始,而標本BPV-112和NXMV不在同一進化支上,與前面的分析結果類似。黃氏河源龍和標本BPV-112構成一單系類群,說明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
圖19 3400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之一
在第二次嘗試中,排除所有未知性狀狀態超過60%的類群(每一類群的基幹類型除外)(見附件A),以下類群在分析中沒有被採用:Garudimimus brevipes(60.8%),Dromaeosaurus albertensis(61.7%),Unenlagia comahuensis(75.7%),Rahonavis ostromi(66.2%),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61.7%),Byronosaurus jaffei(65.3%),Harpymimus okladnikovi(75.2%),Utahraptor ostrommaysorum(82.9%),Saurornitholestes langstoni(72.1%),Achillobator giganticus(62.6%),Adasaurus mongoliensis(85.1%),標本BPV-112(87.4%),標本NXMV(83.3%),Khann mckennai(68%)以及 Nomingia gobiensis(73.4%)。運用與第一次嘗試相同的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306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圖22是306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之一(TL=649,CI=0.4136,HI=0.5864,RI=0.7232)。圖23是306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構成的嚴格合意支序圖,而圖24為多數合意支序圖。在嚴格的合意支序圖中,顯示出除了基幹類群——戈氏切齒龍外,黃氏河源龍和Nemegtia barsboldi(Lü et al.,2004),及其它的竊蛋龍類構成一未解的多分支支序圖。多數合意支序圖說明Citipati osmolskae為竊蛋龍科的原始類群。竊蛋龍類形成一單系類群,該類群共有以下兩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副枕骨突的末端向下彎曲,呈下垂狀(58.1),骨化的冠狀骨為薄夾板狀(77.1)。
圖20 由3400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所構成的嚴格合意支序圖
圖21 由34000個同等簡約支序圖所構成的多數合意支序圖(50%),顯示竊蛋龍目的百分之百支持以及Nomingia gobiensis為進步竊蛋龍類的最原始類群
在最後的分析中,由於Incisivosaurus gauthieri為最原始的竊蛋龍類(Xu et al.,2002b),而Nomingia gobiensis 是竊蛋龍類中唯一具有尾綜骨的類群(Barsbold et al.,2000a,b),因此把兩個特殊的類群排除在分析之外。PAUP分析結果發現了882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TL=636,CI=0.4220,HI=0.5780,RI=0.7275)。圖25a是8820同等簡約的支序圖之一。竊蛋龍類共有以下11個明確的共近裔性狀:前上頜骨的頰邊緣呈小圓齒狀(22.1),淚骨角的側面具有大的孔或者窩(39.1),下頜有冠狀突起(68.1),齒骨後端有長的背突延伸過大部分下頜外孔(69.2),反關節骨突細長(79.1),上頜骨沒有牙齒(83.1),前部背椎的橫突短寬,並且稍微傾斜(107.1),尾椎形狀均一,無過渡點(115.1),坐骨小於或者等於恥骨的2/3長(171.1),恥骨主幹遠端向前彎曲,主幹前表面凹陷(178.1)以及下頜無牙齒(217.2)。在這些特徵中,只有特徵(22.1),(68.1),(69.2)和(79.1)廣泛地分布在竊蛋龍類中。另外一些特徵不是在其它虛骨龍類的類群中獨立獲得,比如上頜骨無牙齒(83.1)和下頜無牙齒(217.2)(出現在進步的似鳥類和鳥類中),就是普遍地出現在虛骨龍類中,比如特徵(171.1)。
圖22 306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之一
圖25b為嚴格合意支序圖,它說明了除了黃氏河源龍和巴氏納摩蓋特龍形成一單系類群外,多數竊蛋龍類構成一未解的多分支支序圖。圖26為多數合意支序圖,該合意支序圖顯示了鄒氏尾羽龍是原始的竊蛋龍,「Oviraptor」mongoliensis 與 Conchoraptor gracilis的關系密切,黃氏河源龍與巴氏納摩蓋特龍的關系密切。
圖23 由306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構成的嚴格合意支序圖,顯示除了戈氏切齒龍,黃氏河源龍和納摩蓋特龍外,其它竊蛋龍構成多分支支序圖
與最後的分析結果相比較,當Incisivosaurus gauthieri和Nomingia gobiensis被排除分析之後,支持竊蛋龍目的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數量增加,這就意味著Incisivosaurus gauthieri和Nomingia gobiensis 在系統發育樹的重建中起著重要作用。遺憾的是,Incisivosaurus gauthieri只有頭骨和下頜保存,而Nomingia gobiensis只保存部分頭後骨骼。
總之,支持竊蛋龍類(包括基幹竊蛋龍Incisivosaurus gauthieri)為單系類群的明確的共近裔性狀有:副枕骨突的末端向下彎曲,呈下垂狀(58.1),以及反關節骨突細長(79.1)。
目前的分析所發現的支持進步的竊蛋龍類(Incisivosaurus gauthieri除外)為單系類群的共近裔性狀包括:前上頜骨的頰邊緣呈小圓齒狀(22.1),下頜有冠狀突起(68.1),齒骨後端有長的背突延伸過大部分下頜外孔(69.2),反關節骨突細長(79.1),以及恥骨主幹遠端向前彎曲,主幹前表面凹陷(178.1)。
圖24 由3060個同等簡約支序圖構成的多數合意支序圖
注釋 雖然多數特徵直接選自Hwang et al.(2004),但是在矩陣中增加6個新的類群和在Caudipteryx zoui,「Oviraptor」mongoliensis,Conchoraptor gracilis 及 Ingenia yanshini中增加新的信息,大大地改變系統樹的結構,主要的區別體現在Alvarezsauridae的系統發育位置上(圖18)。對於Alvarezsauridae的系統發育位置,目前仍然存在爭議,它以前被放在Avialae中(Perle et al.,1993;Chiappe et al.,1996,1998;Holtz,2000,2001;Forster et al.,1998;Ji et al.,1998),而一些研究者發現它不屬於Avialae(Sereno,1999a,2001;Norell et al.,2001b;Novas&Pol,2002),它被認為是似鳥龍科的姊妹類群(Sereno,1999a),但是其他研究者懷疑這一歸類(Suzuki et al.,2002)。目前的分析顯示Alvarezsauridae位於鐮刀龍類和竊蛋龍類構成的類群(TO)的姊妹群位置上。
圖25 882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之一(a)和由8820條同等簡約的支序圖形成的最嚴格的合意支序圖,戈氏切齒龍和Nomingia gobiensis除外(b)
圖26 由8820個同等簡約的支序圖形成的多數合意支序圖,戈氏切齒龍和Nomingiagobiensis除外,顯示了鄒氏尾羽龍是原始竊蛋龍類
竊蛋龍類在獸腳類恐龍中的系統發育關系位置不是本分析的主要目的,但是利用獸腳類恐龍工作組的矩陣可以探討獸腳類中鳥類特徵的演化。隨著越來越多保存完美且有軟組織(羽毛,皮膚結構)保存的化石骨架的發現,看來鳥類起源和飛行演化問題比以前想像的要復雜得多。這些非鳥獸腳類恐龍為什麼獲得,以及如何獲得鳥類特徵仍然不清楚。下面針對一些事例和一些小型獸腳類恐龍獨立地獲得的鳥類特徵做一簡單討論。
在手盜龍類中,每一組都有成員獨立地獲得鳥類特徵。鐮刀龍類中的意外北票龍(Beipiaosaurus inexpectus)(Xu et al.,1999)長出分枝的皮膚結構,而該結構為鳥羽的特點。
在一些小型的奔龍類(基幹奔龍類)中具有更進步的皮膚結構(羽毛)。在一未命名的奔龍類中發現具有羽片狀的羽毛(pinnate feathers)(Norell et al.,2002),其它的奔龍類比如Microraptor zhaoianus和Microraptor gui已發育出以下鳥類特徵:羽毛,側視呈L型的肩胛烏喙骨,肩臼朝向側面,更加尖銳的、U型的叉骨,4條胸肋(Xu et al.,2003;Hwang et al.,2002),並且前3個特徵與始祖鳥的類似。Microraptor zhaoianus(Hwang et al.,2002)也具有類似鳥類的肋骨鉤突,並且Microraptor gui(Xu et al.,2003)可能也具有異凹型的頸椎體(個人觀察)。
Alvarezsauridae是一組非常獨特的獸腳類恐龍(Chiappe et al.,2002),它們具有特別短的前肢,並且具有許多鳥類特徵以及曾經被認為是基幹鳥類(Novas,1996)。Shuuvuia deserti是其中最著名的Alvarezsauridae屬種,它具有下列鳥類特徵:軛骨和眶後骨之間的接觸關系缺失,鱗骨和方軛骨之間的接觸關系也缺失,方軛骨和方骨之間具有活動關節,鱗骨與方骨的腦腔關節分離(Chiappe et al.,1998),並且在Shuuvuia deserti中也發現皮膚的羽毛狀結構(Schweitzer et al.,1997,1999;Schweitzer&Marshall,2001)。其它的鳥類特徵比如遠端的腕骨與掌骨癒合成腕掌骨,牙齒無鋸齒,並且在Mononykus olecranus中,腰帶具有明顯的反轉子突(Chiappe et al.,1996)。
傷齒龍類(Varricchio,1997;Russell&Dong,1993b)中的基幹傷齒龍——張氏中國獵龍(Sinovenator changii)具有以下與鳥類相似的特徵:側面朝向的肩臼窩,肩胛骨和烏喙骨側面觀形成角度小於90°,坐骨長度小於股骨的60%,前後向加長的脛骨前端,恥骨後轉型腰帶(Xu et al.,2002a)。在進步類型中,它們具有鳥類的氣腔化方骨,大的腦腔,復雜的中耳區和相關的氣竇系統,齒根與齒冠之間收縮(Varricchio,1997),蛋殼具有鳥一樣的特點(Zelenitsky et al.,2002),並且與進步的竊蛋龍類一樣,具有孵蛋行為(Zhao,2003)。
最有趣的現象是只在進步的竊蛋龍類獲得鳥類特徵,而在原始的竊蛋龍中,鳥類特徵不明顯。鄒氏尾羽龍有相對短的尾巴和尾羽,手上的第二指上有飛羽,並且尾巴上具有舵羽,又稱之為尾羽(rectrices)。Caudipteryx zoui、Citipati osmolskae和Heyuannia huangi具有與肋條分離的骨化的鉤突,這些骨化的鉤突一般出現在今鳥類(Bellairs&Jenkin,1960)中,而在始祖鳥和Patagopteryx deferrariisi(Chiappe,1996)中卻沒有發現。Gauthier(1986)認為骨化的鉤突的出現為所有比始祖鳥進步的鳥類組成的類群中的一個共近裔特徵,而Martin(1984)、Cracraft(1986,1988)、Sanz&Bonaparte(1992)以及Chiappe(1996)把它看作今鳥亞綱(Ornithurae)的一個共近裔性狀,骨化的鉤突出現在Microraptor zhaoianus和竊蛋龍類中意味著這一特徵可能廣泛地分布在虛骨龍類中,因而否定以上的假設。另外,一些鳥類的特徵如朝向側面的肩臼出現在黃氏河源龍和Ingenia yanshini(GIN 100/30)中,腓骨的遠端沒有與跗骨接觸(GIN 100/33),U形的叉骨與肩胛骨的肩峰突相關節,由竊蛋龍的骨架和蛋巢的保存狀況所推斷的孵蛋行為(Dong&Currie,1996;Clark et al.,1999)以及竊蛋龍與平胸類相似的蛋殼的顯微構造(Norell et al.,1994)。其次,進步的竊蛋龍類具有3條胸肋,以及在Ingenia yanshini中具有平胸鳥類的胸骨。在進步的竊蛋龍類中,烏喙骨與肩胛骨形成癒合的肩胛烏喙骨。Conchoraptor gracilis的齶部結構與今鳥類相類似(Elzanowiski,1999)。
非常明顯,在以上所提到的5個類群的基幹分子都獨立地獲得一些鳥類特徵。除了原始的竊蛋龍類,如鄒氏尾羽龍,其它所有類群的原始類型個體均小,其長度小於1 m。遺憾的是,原始的竊蛋龍Incisivosaurus gauthieri只發現其頭骨,而只從頭骨的大小難以估計其個體長度。羽毛和羽毛狀的結構不應該看作是鳥類特徵的最終證據(Chiappe et al.,2002),它們廣泛地分布在手盜龍類中,如Sinosauropteryx prima(Chen et al.,1998),Caudipteryx zoui(Ji et al.,1998),Shuuvuia deserti(Schweitzer et al.,1997,1999;Schweitzer&Marshall,2001),Beipiaosaurus inexpectus(Xu et al.,1999)以及Microraptor gui(Xu et al.,2003)。因此,正如Chiappe 等(Chiappe et al.,2002)所認為的,羽毛的存在是鳥類的近祖特徵。
在這些特殊的類群中,只有進步的竊蛋龍類獲得與現生平胸鳥類類似的鳥類特徵,這些形態特徵包括胸骨的形態,肩胛烏喙骨的結構,方骨的耳突有兩個分離的關節面分別與鱗骨和腦顱相接觸(Maryańska&Osmólska,1997),恥骨呈棒狀,平胸鳥類的蛋殼顯微結構(Norell et al.,1994)以及上頜末端向下彎曲,當上下頜關閉時,上頜向前超出下頜,兩腸骨背面觀其前部靠近中線而後部分開,與多數兩腸骨分開較大的獸腳類恐龍不同。在法國發現的一大型不會飛行的鳥類顯示了這一原始腰帶結構(Buffetaut&Loeuff,1998),因此,在進步的竊蛋龍類所具有平胸鳥類的形態特徵最好解釋為趨同演化。
D.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什麼地方裡面有些什麼值得一看的了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主要自然歷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該館始建於1869年,位於美國紐約,佔地總面積為7公頃多,建築物為古典形式。其古生物和人類學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館中占據首位,除采自美國境內的標本外,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澳洲的代表性標本也都有收藏。裡面的陳列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礦物、人類、古生物和現代生物5個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龍、禽鳥、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復制模型。所藏寶石、軟體動物和海洋生物標本尤為名貴。
自然歷史博物館比較適合帶小朋友來,小朋友會玩的很開心,他們可以見到恐龍化石和各種小動物,還可以學習到很多的自然界的小知識。這是一個學習玩耍兩不誤的好地方!
E. 2016年初新亮相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無畏龍」屬於植食性恐龍嗎
是食草性的恐龍。因為化石的嘴前方沒有牙齒,是喙狀嘴,只有兩側有密集的牙齒,因此不符合食肉性動物的捕食特性。而屬於食草性的恐龍
F. 世界三大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是
國外網站評選出的世界十個最好的恐龍博物館中,排名第一的恐龍博物館是加拿大版艾伯塔皇家泰瑞爾博物權館,第二是柏林自然博物館,第三是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剩下的七個是弗恩班克自然歷史博物館,伊斯坦布爾的侏羅紀世界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費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
G. 美國的史前公園有恐龍嗎
史前公園》抄(
Prehistoric
Park
)為英國FremantleMedia公司【與恐龍共舞】原班金製作群最新力作,由國際知名生物探險家奈吉·馬文(Nigel
Marven)生動主持,是一部喚醒大眾智識且非常特殊的3D虛擬紀錄片。本片很單純地藉由近似一般常見於Discovery頻道上的生物紀錄片手法,描述生物探險家奈吉重返恐龍尚未滅絕的年代,去補抓即將絕種的恐龍群回到現代飼養於「史前公園」當中。
H. 判斷題:2016年初新亮相干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的「無畏龍」屬於植食性恐龍。
你好,是的。無畏龍是一種鴨嘴龍,也叫豪勇龍,屬於鴨嘴龍超科,也屬於禽龍超科,植食性恐龍。
I.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化石是真的嗎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化石是真的。長12米高5米的恐龍骨架是該館館藏精品。重龍(Barosaurus)是用真化石而組成的。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主要自然歷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該館始建於1869年,位於美國紐約,佔地總面積為7公頃多,建築物為古典形式。其古生物和人類學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館中占居首位,除采自美國境內的標本外,南美洲、非洲、歐洲、亞洲、澳洲的代表性標本也都有收藏。
裡面的陳列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礦物、人類、古生物和現代生物5個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龍、禽鳥、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的復制模型。所藏寶石、軟體動物和海洋生物標本尤為名貴。
該館館藏有三千六百萬余件,具有42個展廳,裡面展出了長12米高5米的恐龍骨架、高94英尺的藍鯨模型、563克拉藍寶石"印度之星"、重31噸的世界最大隕石等。其外,在自然IMAX巨幕影院和天文館內觀覽自然相關的影片和資料。
此博物館包括恐龍化石,展出各種動物、地理、人類、生物相關的展示品,尤其是,展現地球生物進化過程的展示品與實際生物難以區分。用真化石而組成的重龍(Barosaurus),1925年在美國南部海岸狩獵的重150噸藍鯨的模型,和長19.5米的印第安海戰用獨木舟,是在此博物館非得看的展示品。該館是進行野外探險、創造展示自然棲地及動植物生命的實景模型的開路先鋒。
該館所收藏的研究標本達3,000多萬件,化石和昆蟲的藏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之一。所展示的化石恐龍和哺乳動物給人印象尤為深刻。該館進行人類學、天文學、昆蟲學、爬蟲學、魚類學、無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學、礦物學、鳥類學以及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等的研究。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英文名稱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類 別 自然博物館
地 點 美國紐約曼哈頓區
開放時間 1869年
館藏精品 長12米高5米的恐龍骨架、高94英尺的藍鯨模型
門票價格 19美元/成人
主要景點 太空照等
所屬國家 美國
所屬城市 紐約
開放時間 10:00-17:45,感恩、聖誕節除外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