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歷史的困惑......
我現在上大學了,以一個過來人的感觸說說吧(我歷史高考得了144,滿分150)。專我覺得歷史最屬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思路,我復習的時候一般只看筆記,這樣整個框架結果就會很清楚。而到細化必須看書的時候,不妨多看看書上小字部分那些有趣的東西,這樣可以強化記憶。而且分析題時也常會用到,我就經常在考試的時候先想到那些有趣的小知識,再聯想到他是在書上的哪裡,再想到自己筆記上是什麼框架,爾後根據框架一條條地去找符合的知識點寫上去,就基本沒問題了。
㈡ 歷史教學的疑惑
歷史教學困惑及對策
內容摘要:歷史教學就是講述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教材都是對過去事情的記載。該如何讓歷史鮮活起來、讓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活」過來?讓歷史學科帶著神秘面紗煥發出盎然生機?
關鍵詞:歷史教學困惑 對策
《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所以,歷史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人文意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歷史教材的內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它學科難以比擬的素材和主題可以挖掘,歷史教學也應該是充滿高度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然而,深入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都很困惑:歷史課是學生最不願學的科目之一。學生認為,歷史課屬常識課——既然是常識,不學也罷。即使關乎中考升學之痛癢,也不把它當回事。
究其原因,學生的回答無外乎兩點:一是「內容枯燥」;二是「聽天書一般,沒意思」。這兩個原因,前者是客觀的,問題在教材;後者則是主觀的,問題的關鍵在教師。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涵蓋面廣,但學時不多,故而在內容編排上重事件輕人物,故事性不強,如果教師照本宣科,重歷史知識而輕思辨能力,歷史肯定就像一具幾千年前的「木乃伊」,歷史教學中,老師味同「嚼蠟」,學生如聽「天書」。殊不知,教師和學生都是主觀能動的,只要方法恰當,教師把遠去的歷史講得鮮活精彩,學生也會主動親近歷史,用歷史這面「鏡子」照亮自己的「未來」,素質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根據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我建議如下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它能調動、激發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歷史課堂中要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深入淺出,更能讓教材「活」起來
教材中的內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如果不適當的擴充,就是符號,枯燥無味。深入教材,要求教師根據課本中的內容查閱大量資料,弄清前因後果和事件脈絡,把教材中蜻蜓點水式的敘述,變為情節生動的歷史故事和真實可感的歷史人物。切不可淺嘗輒止照本宣科,用教材中的原話敷衍學生,對歷史的評價也不能隨隨便便將書中的定論硬塞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
對於現在的學生,讓歷史教材說「真話」也很重要。史家筆法講究微言大義,講求真實。教材中對某些「歷史意義」的闡述顯得概念化、政治化,初中生不能完全理解,便起逆反心理,對歷史心生疑慮,或乾脆不相信歷史。這是很危險的,教師必須用教材中沒有的史料去說明史實,循循善誘,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認識,因為歷史觀比歷史本身更重要!
歷史課程的專業性強,對於學生來說,歷史教師學識淵博,睿智而神秘。學生自然敬仰一隻粉筆一張嘴縱論天下,口若懸河出語不凡的歷史教師。但現如今的學生更喜歡幽默風趣的老師。歷史教師如果像考古工作者,必定要把歷史教「死」,把學生教「死」。歷史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人類的智慧,這些都是歷史課可以變得生動活潑的基礎。教師要注重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歷史感,在頭腦中再現歷史畫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關注和思考。
曾幾何時,學習歷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記住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和重大意義,記住祖宗的各項發明創造,難怪有學生感慨:歷史真枯燥,歷史真難學!還說,「背」歷史最難的是時間。這是本末倒置,不難才怪!學歷史干什麼?唐太宗早就告訴我們了:以「史」為「鏡」。要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活」起來,就應注重學生結合歷史與現實進行討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時,他們學習內驅力才能增強,才會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要讓歷史課成為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門課,需要教師把握好上第一堂歷史課的時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第一堂課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明白學習歷史課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意義。比如講到學歷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師可以提問: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國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嗎?就是他注重「以史為鏡」,注重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過的錯誤。由此,在輕松的氛圍中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歷史,認識到學習歷史的現實作用。
總之,無論運用什麼方式方法或手段,都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活」教「活」學歷史。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教師素質的提高,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深厚的歷史功底,通過對歷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應用,歷史可以鮮活起來,《歷史》課程的教學也可以生動起來,從而使歷史學科煥發出本來具有的盎然生機!
㈢ 高中歷史學習的大困惑
在權利法案頒布後,英國成為了君主立憲制國家。
君主立憲制也稱「有限君版主制」,它是資本主權義社會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君主權力受到憲法制約和限制的君主制。與封建君主制的區別表現為後者是專制裁,而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制的一種形式。在君主立憲制度下,君主是國家的世襲元首,名義上有很大的權力,如任免包括首相在內的高級官員、法官,也可以召集和解散會議、統帥軍隊等等。實際上,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通過法律的制定,議會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 在此期間,英國還出現了內閣,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成為管理國家的的最高行政機關,內閣首相也就成為政府首腦。英國的王權進一步衰落。
㈣ 學歷史的困惑
學習歷史並不是讓你去背下歷史那樣是沒有一點用的,你現在缺乏的是怎麼樣去了解歷史,歷內史的容真正含義是讓你了解過去,和以前發生的事,然後結合現代他們的不同之處,人類改變了些什麼,需要些什麼,要怎樣去做,而讓你去背去考的真正含義就是讓你清清楚楚的站在歷史與現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站在這兩者之外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含義,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輕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能認認真真的去看待這個問題我想你以後就會明白,學了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學
㈤ 歷史學習的一些困惑
實戰心得
歷史知識的三要素是時間、空間、人物,由此構成歷史事件。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對浩繁的歷史年代,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甚至說「只記歷史人物和事件,不記歷史年代,豈不省事嗎?」歷史老師往往會回答:學歷史而不知時間,等於騎車上街不看紅綠燈,後果可想而知。所以記憶歷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確,二要堅定信心,三是方法得當。這些年來,全國各地的老師和同學,無不為記憶歷史年代絞盡腦汁。所創立的方法,可分為十幾大類計四十七種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紹。
第一類,趣味式
所謂「趣味式」,即用感興趣的方式來幫助記憶歷史年代。
(1)諧音法。如馬克思生於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諧音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諧音為「嗚嗚」,合起來就把馬克思生日說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資本家嗚嗚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義和團運動的高潮時期,可把數字的形狀比成義和團群眾拿著各種武器,長矛像「1」字,鋼叉像「9」,盾牌像「00」,從而記住1900年這個歷史年代。
(3)口訣法。也叫順口溜法。有朝代口訣:「唐堯虞舜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隨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訣:「順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緒宣統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訣:「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重要會議,也可編成口訣:「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屆二中會,已經到49」。這里概括了黨的九次會議,古田會議,一大、二大、三大、八七會議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開;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都在1935年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則在1949年召開。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簡便易記,效果很好。如「從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後各兩千,後漢以後公元後,後漢似前公元前。」這就是把我國歷史分成兩大段,雖不十分准確,卻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後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繼兩宋,下接元明和清朝。」這一口訣記述了我國朝代興衰次序,二十八個字活畫中國史長河的大體輪廓,再經過具體填充,朝代興衰演變史的全過程就顯得更清楚了。
第二類,對照式
所謂「對照式」,即用中外對照或古今對照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
(4)古今對照法。也稱遠近對照法。公元零年為對稱軸,進行前後對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公元後221年蜀國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國奴隸制結束,公元後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後841年則是唐武宗會昌元年。
(5)中外對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國史和年代對照記憶。如我國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倫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戰爭是1894年開始,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度的崩潰,而我國公元前476年則是春秋時期的結束,標志著我國奴隸社會的終結。
第三類,比較式
所謂「比較式」,即用互相比較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知道一個歷史年代比較另一個歷史年代,早幾年或晚幾年,便可由一個年代比較出另一個年代來。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現代史比中國現代史早兩年,中國現代史是1919年,世界現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晚16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便是1856年。
第四類,推導式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這只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後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系,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後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9)後推法。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10)雙推法。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11)互推法。幾個密切相關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導。如三國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國建立,221年蜀國建立,222年吳國建立。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就可推導出另外兩個。
(12)干支推導法。也稱甲子法。用天乾地支紀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國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紀年法。近代史上也經常使用甲子法表示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等等。學會這種方法,只要記住一個歷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個歷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條約是倒轉去了十個天乾地支,應是1901年,庚子賠款接著倒轉去了一個天乾地支,應是1900年。
第五類,聯想式
所謂「聯想式」,即用聯想的方式來記憶歷史年代。有相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對聯想等等。
(13)相關聯想法。通過相關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有關歷史年代的方法。如記住1927年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而由此聯想為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統治,同年周恩來,朱德等同志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同志於九月八日領導了秋收起義,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同志領導了十二月廣州起義。再如現代史的三個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1919年我國發生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三件事密切相聯,每隔兩年發生一件,只要記住一件事發生的年代,其它兩件事發生的年代也就聯想起來了。
(14)相似聯想法。通過相似事物的聯想來記住歷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119」這個三位數字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電話號嗎,由公元前119年,聯想到「119」火警的電話號碼便好記了。
(15)相對聯想法。通過相對事物的聯想記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過四年,由爆發年代(1914年)可以聯想到結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結束年代也能聯想到爆發年代。
㈥ 關於歷史學習的困惑
。。。那作練習時一開始先想,然後直接看答案
說不定這樣就把答案的思路記住了。。
主要是記思路 分析要點~~
答題四化:要點化 序號化 條理化 術語化
㈦ 好睏惑啊!歷史到底該怎麼學啊!
1:學習歷史第一要把整個大綱弄清楚,即歷史的主線。比如說中國歷史的古代主線就是君權與版相權,權地方與中央。
2:還有整個歷史的發展事件順序把它列出來(中國歷史就是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寫完這些朝代的名字,然後在下面寫上一些重要的事件)
3:對於歷史事件。只要記住人物,時間(可以不要十分詳細但是發生的順序最好弄明白),和評價
4:事件評價的方法:第一,歷史地位是什麼(比如說秦地統一的評價的地位就是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第二:從對思想對經濟對政治的影響,(也可以對主體的影響(比如對人民的影響,對後世的影響,對本國的影響,對外國的影響))
㈧ 關於中國近代歷史學習的困惑……
因為歷史都是人寫的,課本上寫的不一定就是最客觀最真實的歷史。
所以歷史很多東西沒定論,一個人一個看法。
如果真要熟悉記住歷史就要總結這些人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歷史觀。
㈨ 歷史教學中面臨著那些困惑
目前,中學歷史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困惑:
一、中學歷史教材:想說愛版你並不容易權
二、高中歷史教學:緊跟高考指揮棒
三、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幼稚化傾向
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但可以進行一些積極的嘗試,方法如下:
一、改革傳統教育評價體制的束縛
二、突破學科簡單分類,深入挖掘歷史學科的豐富內涵
三、打破單一的課堂授課制,進行「兩結合」的實驗
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㈩ 關於歷史的困惑
初中歷史側重死記硬背,不知道不理解,背就是。如果高中不讀文科,歷史好壞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