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辯證

歷史學辯證

發布時間:2021-02-19 21:09:50

㈠ 簡述3種基本歷史學觀,急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全球史觀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

(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㈡ 能說說什麼是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概念,范疇和觀點,原則,原理嗎

1.辯證法+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1+2=馬克思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又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它既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了這一嶄新的歷史觀以後,它不斷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內容上不斷充實,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並且還將在新的實踐中繼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為人類認識開辟了一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實現了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實現了哲學的變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了歷史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是
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方式是
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生產方式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和更替的歷史,這就為確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既然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的歷史,那麼人類社會的歷史也首先是物質生產者的歷史;既然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那麼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的活動,對於社會的發展也就起著決定作用。這就從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唯物主義指明,人民群眾首先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並且通過在這個基礎上所進行的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以及精神領域等方面的活動,來創造歷史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人民群眾的活動,而不是哪一個個人的活動, 體現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決定歷史發展 的方向和歷史的結局。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 力量,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貢獻但要記住: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成功的偉大人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知識。英雄的出現是必然中的偶然。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毛主席我們將會再多摸索幾十年。毛主席是人民的一盞明燈,他的出現給人民指明了道路,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基礎上,一個沒有人民群眾基礎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歷史偉人的,不會成為英雄。英雄的成敗個人的才能重要,但是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他是不會成功的。理解了這一點,你也該知道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了。英雄人物的出現只是加速了歷史的進程,並不等於他可以一個人成功!

㈢ 歷史學習當中,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總結

有好多的。只能給你個網址了。我看了一下回,比較全答http://ggkb.ustsd.e.cn/uploadfile/200961595256750.doc

㈣ 「辯證」是否有「歷史」的含義

歷史辯證法 關於社會歷史過程自身的辯證法.有唯
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之
分.唯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指在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對
社會歷史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辯證過
程.例如黑格爾把辯證法的聯系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把
人類歷史看作是前進的運動過程,是有必然性和規律性;
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現象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等.但他認為社會歷史變化發展的本質是絕對精神的自
我實現.因此,他僅僅是猜測到了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
的歷史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歷史辯證發展過程的
正確揭示,是科學的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處於普遍聯系、永恆運動
發展之中,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
盾.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既與自
然界相聯系,又區別於自然界,這就表現為社會具有不同
於自然規律的辯證發展規律.社會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
的,人的個體生存和類的繁衍是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
產活動來保證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又結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即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的第一對
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
力.當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推動生產力的發
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阻礙生產力的
發展.生產力是一個連續變動的因素,所以生產關系總是
從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到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構成
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
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了
社會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人類社會的
第二對基本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
用於經濟基礎.維護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
發展起推動作用,維護落後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
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
了它們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
建築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的
始終,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基本
矛盾根源性的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要求改變生產關
系,生產關系的改變或遲或早地要引起整個上層建築的
變化.這個變化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
命來實現的.當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打碎舊的
上層建築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並建立起
新的生產關系時,從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便從一種
低級的社會形態進到高一級的社會形態.這是人類歷史
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揭示這個一般規律的科學就是唯物
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㈤ 「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有何異同

辨證法是關於物質存在狀態的學說,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歷史和社會.而歷史辯證法只是關於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兩者是不重復的.

㈥ 什麼是歷史辯證法

歷史辯證法關於社會歷史過程自身的辯證法。有唯
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之
分。唯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指在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對
社會歷史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辯證過
程。例如黑格爾把辯證法的聯系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把
人類歷史看作是前進的運動過程,是有必然性和規律性;
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現象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等。但他認為社會歷史變化發展的本質是絕對精神的自
我實現。因此,他僅僅是猜測到了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
的歷史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歷史辯證發展過程的
正確揭示,是科學的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處於普遍聯系、永恆運動
發展之中,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
盾。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既與自
然界相聯系,又區別於自然界,這就表現為社會具有不同
於自然規律的辯證發展規律。社會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
的,人的個體生存和類的繁衍是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
產活動來保證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又結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即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的第一對
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
力。當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推動生產力的發
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阻礙生產力的
發展。生產力是一個連續變動的因素,所以生產關系總是
從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到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構成
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
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了
社會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人類社會的
第二對基本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
用於經濟基礎。維護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
發展起推動作用,維護落後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
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
了它們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
建築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的
始終,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基本
矛盾根源性的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要求改變生產關
系,生產關系的改變或遲或早地要引起整個上層建築的
變化。這個變化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
命來實現的。當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打碎舊的
上層建築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並建立起
新的生產關系時,從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便從一種
低級的社會形態進到高一級的社會形態。這是人類歷史
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揭示這個一般規律的科學就是唯物
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㈦ 辯證法的歷史,辯證法到底是什麼思想

它們是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的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1、從馬克思主義哲內學的形成過程來看,它們容是同時產生的。 2、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上看,它們是相互貫通、相互依賴的。 a、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社會領域里的貫徹,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社會歷史領域里的具體體現。 b、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產生的基本前提,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不僅充實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為進一步解決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重要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使辯證唯物主義成為真正、徹底、完備的科學。 3、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實質和社會作用上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統一的。

㈧ 請問「歷史」與「邏輯」的含義各是什麼,它們的辯證關系又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編輯本段]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ogic 最早被清末的嚴復翻譯成漢語邏輯,屬音義意義相結合的公認比較完美的翻譯,當然主要是音譯,後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在日語中則註明只是對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語中的正式漢語翻譯詞為「論理」。 [編輯本段]什麼是邏輯?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
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是一種融合了矛盾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邏輯.還是不完美的邏輯.在時間面前永遠站不住腳.
邏輯成為一門科學,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恐怕懷疑的人很少。我們知道亞氏並沒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邏輯」,但他明確指出他的研究對象是「三段論」,而這是關於從一個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結論的科學。他的三段論有兩種,一是蘊涵三段論,二是歸納三段論。前者我們不必說,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完全歸納,因而也是演繹性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就是關於「必然推理規則」,或「必然證明或論證規則」的科學。他盡管提到過簡單枚舉歸納,但並不是從「邏輯」意義上來說的,只是為了和「邏輯」進行對比而從論辯的意義上而言的。
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邏輯學和其它學科分科的意義,實際上就在這里。如同當今中國許多人指責經濟學沒有研究「生產力」一樣,硬要邏輯學去研究它的內容是否為真,本來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邏輯學什麼都可以研究,就應該叫「知識學」。

㈨ 歷史學習中,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總結

歷史唯物主義的復基本制觀點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兩點世界觀,一點方法論2.社會生活的本質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3.社會發展的實踐方式4.方法論: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三、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3.方法論:①黨的群眾觀點②群眾路線
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一、 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1、對立統一(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2、質量互變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形態);3、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螺旋式」,新事物不可戰勝!)二,世界物質統一性。三,物質世界普遍聯系與永恆運動。四,認識物質世界是辯證過程

㈩ 簡述歷史辯證法對19世紀哲學思想的影響。請高手解答。

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對於歷史辯證法的出現對傳統自然辯證法產生的一次領域對立。

歷史辯證法產生之前,在傳統的哲學教科書看來,辯證法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研究領域,因而它強調的重心是自然辯證法,而不是歷史辯證法,如恩格斯所說:「辯證法不過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又由於歷史唯物主義被看做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應用,因而,最普遍的運動規律實質上就是自然界的運動規律,這一運動規律不僅在自然界,而且在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中也是普遍適用的,或者說,在人類社會和思維過程中遵循的就是自然界的運動規律。又由於歷史唯物主義被看做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應用,因而,最普遍的運動規律實質上就是自然界的運動規律,這一運動規律不僅在自然界,而且在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中也是普遍適用的,或者說,在人類社會和思維過程中遵循的就是自然界的運動規律。這樣,人類歷史和人類思維過程中辯證法的特殊性就被掩蓋了,而這一點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不能容忍的。他們認為自然辯證法本質上是物的「辯證法」,而不是人的辯證法,自然過程的本質是進化而不是革命,把辯證法歸結為自然辯證法,必然割裂辯證法與人類實踐的關系,否定人的革命能動性,而馬克思辯證法的本質是歷史辯證法,辯證法批判的、革命的本性來源於人的革命能動性。自從19世紀中葉以來,全部資產階級哲學,尤其是資產階級的哲學史著作,出於社會經濟的原因,已經拋棄了黑格爾哲學和辯證的方法。

幾乎所有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成員都反對自然辯證法的提法,而主張代之以實踐的或歷史的辯證法,其意義何在呢?難道自然與人類社會或人類歷史沒有同一性嗎?難道人類能不遵循自然規律而取得自由嗎?不能否認,自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且人類歷史的每一步發展都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但是自人類誕生以後,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規律就不再是自然規律,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歷史規律。如果我們的認識僅停留在自然規律,並僅以自然規律為指導,其結果只能走向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正像馬克思所批評的:「那種排除歷史過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每當它的代表人物越出自己的專業范圍時,就在他們的抽象的和唯心主義的觀念中立刻顯露出來。」

結論:
1.實踐是辯證法的基礎。正是實踐的需要,推動著歷史發展的辯證過程。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客體、主觀客觀、認識實踐的辯證關系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發生。

2.主客體關系是辯證法的基本關系。在人類歷史產生以前,自然界不存在實踐意義主客體關系,因而不存在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法。隨著人類的誕生,主客體關系成為人類實踐的最基本關系。在實踐過程中,主體雖有需要、慾望、價值追求,但離開了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主體將一事無成。因而為了確保實踐的成功,人類必須不斷地認識客體並改造客體,並在認識和改造過程中認識和改造自己,因而主客體關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關系。由於人的認識、實踐能力的有限性而人類實踐要求的無限性,因而主客體關系將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辯證關系而貫穿於人類歷史始終。

3.總體性思維是辯證思維的重要原則。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尤其在人類社會,以生產力為代表的生產能力和物質財富是世代繼承的,人類的文化傳統、語言能力、思維方式、基本的組織原則和生活方式都是世代傳承的。因而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停留在對個別事物的認識,也不能停留在個別事物間的相互作用上,而必須上升到對事物的總體性認識,總體性思維是辯證思維的重要原則,因為總體對個別具有強大的制約作用。「研究孤立的物體只是思維的初級階段。哲學的基本活動始終是再現整體。……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辯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