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

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9 20:35:56

1. 有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

河南省封丘縣沿黃河一帶,至今流傳著「猴官」的故事。

乾隆年間,有一河工叫裴尚友,家住封丘縣裴樓村。裴尚友家裡很窮,無田無地,只有一間夏不遮雨、冬不擋風的草房子,娘倆相依為命,他三十多歲了還是光棍一條。日子苦是苦,裴尚友對年老多病的老娘很孝順,有一口吃的也要給老娘,自己卻餓得皮包骨頭。

那時候,黃河年年發大水,決堤淹庄沖地,老百姓受盡了黃河的苦,皇帝很是害怕。河官進京三聲炮,他就得派銀子,白花花的銀子從京城運到黃河邊,一多半被河防官裝進自己腰包,只有很少銀兩用於堵口治河。裴尚友和治河的窮人們就靠當河工,砍柳、割蘆葦換點糧糊口。

有一年,連降幾次暴雨,黃河水有意和窮人過不去,河水打著滾猛漲,裴尚友無法到外邊割蘆葦砍柳換糧,家裡米面凈光,一連幾天未動煙火,老娘餓得隨風倒。裴尚友不忍心看著親娘活活餓死,就想去河堤上偷幾個埽再賣給河防官換點糧來,救救奄奄一息的老娘。這天夜裡,雷聲爆響,風雨交夾,裴尚友悄悄摸上河堤,走至垛埽的地方,剛要動手,突然有人吼道:「誰?」

「我,裴尚友。」 裴尚友暗自叫苦,真倒霉,還沒有下手就被人發現了。他想脫身,那人又問:「幹啥的?」 裴尚友機靈地說:「雨太大,我來看看壩有沒有危險。」這才脫身。

裴尚友兩手空空回家,看見老娘那飢餓難受的樣子,橫了橫心又去上堤偷埽,真是冤家路窄,剛靠近埽垛,又有人問:「幹啥的。」裴尚友壯著膽說:「我是裴尚友,河水一個勁地漲,我怕河水沖了埽,來看看當緊不當緊。」這一次又遮擋過去了。

黎明前,天正濃黑的時候,裴尚友想:「天快亮了,河官總該回去了,趁無人,我再去試一次。」他四下看看沒有人,只聽嘩嘩地響,走到埽堆前,正彎腰去搬埽,「誰,幹啥的?」又有人在問。裴尚友有上兩次的經驗,說:「我怕河堤決口,不放心,來看看。」

幾次遇見的河官,原來是在朝里有名的清官劉中清。黃河河官年年要治河銀子,黃河還是十年九決口,乾隆這次派他來察看黃河。剛踏上河堤劉中清就趕上連陰雨,他怕黃河決堤,就正夜在大堤上巡視。恰巧一夜三次碰見這樣「有心」的人。這人對黃河的事很關心,有這樣的人還怕黃河治不好嗎?劉中清越想越受感動,對裴尚友說:「天快亮了,你一夜都沒有睡覺,快回家休息吧。」劉中清便從懷中摸出些銀子交給了他。裴尚友絕處逢生,喜出望外,謝了劉中清回家去了。

且說劉中清回到京城,向乾隆皇帝稟報了黃河的情況後,又把裴尚友三次上堤的事向聖上稟告。說皇上如能召用這樣熱心治河的人,治好黃河就有希望了。

乾隆皇帝准了劉中清的奏章,傳旨:「速召裴尚友進京。」

這天,裴尚友正在家中伺候老娘,河防官引著一架八抬大轎來到門前,宣召裴尚友進京。這下可把裴尚友嚇壞了,心裡突突地跳,手也抖了,腳也顫了,心想,我上堤的事八成是被皇帝知道了,這一回不是掉腦袋就是坐牢,沒有指望回來了。

裴尚友懷著九死一生的心情勸慰老娘:「這是劉大人給的銀子,你留著花吧,我進京是為黃河的事去的。」裴尚友怕老娘受驚,把他偷埽的事咽下了。

裴尚友辭別老娘,走出家門,見那些官差不打他,不捆他,還叫他上了八抬大轎,點頭哈腰地說:你見了聖上,要為我們多美言幾句呀。這下,弄得裴尚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裴尚友到京城後,劉中清把裴尚友引薦給皇上。乾隆問:「你是何人?」「小民是封丘裴樓村裴尚友。」「你在家是幹啥的?」「治河的。」「你是咋治河的。」裴尚友聽皇上要刨根問底,怕說多露了餡,再也不敢說話了,就在金鑾殿上比手劃腳,表演起堵口打樁的動作來。他拿起掄錘的架子,打打這根,又打那根,從這頭跳到那頭,嘴裡還哼著號子。那動作真是靈巧,蹦蹦跳跳地覺得挺有趣,乾隆皇帝樂得喜笑顏開,脫口說到:「看你像猴公似的。」文臣武將們也哈哈大笑。

裴尚友正在表演著,猛聽皇上說他像猴公,立即跪地,口呼:「謝皇恩。」

乾隆一聽謝皇恩,也鬧懵了,「你謝啥皇恩?」裴尚友稟道:「聖上見我會治河,封我做猴官,臣豈敢不謝皇恩。」

劉中清一見乾隆自知失口,沒法下台,便忙奏道:「聖上就封他做猴官吧。」乾隆順著劉中清搭的梯子下了台。封裴尚友做猴官。

裴尚友被封後,一心撲在治河上。由於他飽受河官的苛刻和黃河帶來的災害,他對窮河工親如兄弟,從不欺壓百姓。後來因他治河有功,人們就改稱他裴官。

2. 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

其實總的來說,花園口事件真的對拖延日本軍隊侵略中國做了貢獻.
這點在歷史上主流是好的.

3. 10個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1鯉魚躍龍門 2大禹治水 3樂不思蜀 4拉鐵牛 5姜太公釣魚 6爾德老漢與黃河 7黃土風成說 8鄭州北邊,黃河南岸有個渡口,叫花園口。1938年,蔣介石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淹死了八九十萬人。這樣花園口就出了名。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這里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里。他們在這里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這里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這里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到了明朝,貴家莊出了個大官,叫許贊,在這里當天官。許贊當了幾年官,搜颳了不少錢,就在家裡修了個大花園。這個大花園方圓五六百畝大,種了許多奇花異草,一年四季花園里都開花,飄著香,遠近幾十里的人都來這里看熱鬧觀花。

一年春天,許天官回家。貴家莊像趕廟會一樣,一群群,一夥伙,攙老人,背小孩,擠擁不堪來許家花園看花。人多了,做小生意的,賣吃食的也多起來。許天官的花園在黃河和涸河角角里,來看花的人要過涸水,水上無橋無船,趟過來趟過去很不方便。許天官看到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個船,擺渡來往的人,這是個賺錢的買賣呀!

許贊想發財,就開挖了涸水入黃河的水口,讓黃河水倒流到涸水裡去。這樣一挖,涸水河面寬了,水也深了。許天官弄了個大船,找了幾個船工,修了渡口,擺渡行人。人們聽說有了擺渡,來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幾個月,許天官就賺了不少白花花的銀子。

夏季到了,黃河一漲水,呼地涌進了涸水,水越漲越大,黃河沖著涸水河口,向南滾了幾里,稀里糊塗把許天官的大花園也淹沒了。
後來這里真的成了南北來往的渡口。人們去這里的時候,總是說:到花園口去。這樣花園口的名字就叫起來了。
9乾隆年間,有一河工叫裴尚友,家住封丘縣裴樓村。裴尚友家裡很窮,無田無地,只有一間夏不遮雨、冬不擋風的草房子,娘倆相依為命,他三十多歲了還是光棍一條。日子苦是苦,裴尚友對年老多病的老娘很孝順,有一口吃的也要給老娘,自己卻餓得皮包骨頭。

那時候,黃河年年發大水,決堤淹庄沖地,老百姓受盡了黃河的苦,皇帝很是害怕。河官進京三聲炮,他就得派銀子,白花花的銀子從京城運到黃河邊,一多半被河防官裝進自己腰包,只有很少銀兩用於堵口治河。裴尚友和治河的窮人們就靠當河工,砍柳、割蘆葦換點糧糊口。

有一年,連降幾次暴雨,黃河水有意和窮人過不去,河水打著滾猛漲,裴尚友無法到外邊割蘆葦砍柳換糧,家裡米面凈光,一連幾天未動煙火,老娘餓得隨風倒。裴尚友不忍心看著親娘活活餓死,就想去河堤上偷幾個埽再賣給河防官換點糧來,救救奄奄一息的老娘。這天夜裡,雷聲爆響,風雨交夾,裴尚友悄悄摸上河堤,走至垛埽的地方,剛要動手,突然有人吼道:「誰?」

「我,裴尚友。」 裴尚友暗自叫苦,真倒霉,還沒有下手就被人發現了。他想脫身,那人又問:「幹啥的?」 裴尚友機靈地說:「雨太大,我來看看壩有沒有危險。」這才脫身。

裴尚友兩手空空回家,看見老娘那飢餓難受的樣子,橫了橫心又去上堤偷埽,真是冤家路窄,剛靠近埽垛,又有人問:「幹啥的。」裴尚友壯著膽說:「我是裴尚友,河水一個勁地漲,我怕河水沖了埽,來看看當緊不當緊。」這一次又遮擋過去了。

黎明前,天正濃黑的時候,裴尚友想:「天快亮了,河官總該回去了,趁無人,我再去試一次。」他四下看看沒有人,只聽嘩嘩地響,走到埽堆前,正彎腰去搬埽,「誰,幹啥的?」又有人在問。裴尚友有上兩次的經驗,說:「我怕河堤決口,不放心,來看看。」

幾次遇見的河官,原來是在朝里有名的清官劉中清。黃河河官年年要治河銀子,黃河還是十年九決口,乾隆這次派他來察看黃河。剛踏上河堤劉中清就趕上連陰雨,他怕黃河決堤,就正夜在大堤上巡視。恰巧一夜三次碰見這樣「有心」的人。這人對黃河的事很關心,有這樣的人還怕黃河治不好嗎?劉中清越想越受感動,對裴尚友說:「天快亮了,你一夜都沒有睡覺,快回家休息吧。」劉中清便從懷中摸出些銀子交給了他。裴尚友絕處逢生,喜出望外,謝了劉中清回家去了。

且說劉中清回到京城,向乾隆皇帝稟報了黃河的情況後,又把裴尚友三次上堤的事向聖上稟告。說皇上如能召用這樣熱心治河的人,治好黃河就有希望了。

乾隆皇帝准了劉中清的奏章,傳旨:「速召裴尚友進京。」

這天,裴尚友正在家中伺候老娘,河防官引著一架八抬大轎來到門前,宣召裴尚友進京。這下可把裴尚友嚇壞了,心裡突突地跳,手也抖了,腳也顫了,心想,我上堤的事八成是被皇帝知道了,這一回不是掉腦袋就是坐牢,沒有指望回來了。

裴尚友懷著九死一生的心情勸慰老娘:「這是劉大人給的銀子,你留著花吧,我進京是為黃河的事去的。」裴尚友怕老娘受驚,把他偷埽的事咽下了。

裴尚友辭別老娘,走出家門,見那些官差不打他,不捆他,還叫他上了八抬大轎,點頭哈腰地說:你見了聖上,要為我們多美言幾句呀。這下,弄得裴尚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裴尚友到京城後,劉中清把裴尚友引薦給皇上。乾隆問:「你是何人?」「小民是封丘裴樓村裴尚友。」「你在家是幹啥的?」「治河的。」「你是咋治河的。」裴尚友聽皇上要刨根問底,怕說多露了餡,再也不敢說話了,就在金鑾殿上比手劃腳,表演起堵口打樁的動作來。他拿起掄錘的架子,打打這根,又打那根,從這頭跳到那頭,嘴裡還哼著號子。那動作真是靈巧,蹦蹦跳跳地覺得挺有趣,乾隆皇帝樂得喜笑顏開,脫口說到:「看你像猴公似的。」文臣武將們也哈哈大笑。

裴尚友正在表演著,猛聽皇上說他像猴公,立即跪地,口呼:「謝皇恩。」

乾隆一聽謝皇恩,也鬧懵了,「你謝啥皇恩?」裴尚友稟道:「聖上見我會治河,封我做猴官,臣豈敢不謝皇恩。」

劉中清一見乾隆自知失口,沒法下台,便忙奏道:「聖上就封他做猴官吧。」乾隆順著劉中清搭的梯子下了台。封裴尚友做猴官。

裴尚友被封後,一心撲在治河上。由於他飽受河官的苛刻和黃河帶來的災害,他對窮河工親如兄弟,從不欺壓百姓。後來因他治河有功,人們就改稱他裴官。

4.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故事

1.大禹治水的故事
就是治理的黃河呵呵,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治理的黃河。這個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網路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以下是幫你搜的,不敢居功。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鄭國渠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
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 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問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這個故事你可以自己在網路里去搜吧。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以下是幫你搜的,不敢居功。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2.鄭國渠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
姜太公釣魚
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 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那其實也不能叫鉤了)、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問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渭河是黃河的支流,聽過涇渭分明這個成語吧!!!嘻嘻~~希望對你有幫助。

5. 有關黃河的歷史人物故事

有關黃河的歷史人物故事:

  1.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稱河伯。他站在黃河岸上。望著 黃河水自西向東流,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始終不信。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河伯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歡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話。」

  2. 桑園峽內黃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園峽中段黃河激流中卻有一個屹立的大石。百姓稱之為將軍柱。傳說這個將軍柱是魯班修建的。

    當年魯班周遊列國時,來到桑園峽邊上,為方便兩岸人民的來往。魯班把橋墩的位置選在了將軍柱的這個地方。從此,魯班早出晚歸,負責施工,半年過去了,橋墩在漸漸長高。

    有一天,魯班的妻子送飯到岸邊,等了一陣不見魯班,便到岸邊看個究竟,誰知她在岸邊看見一個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著巨石,一個手拿著鐵錘在幹活,他的妻子哎呀一聲驚叫。

    魯班一慌,一錘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頭也飛到了對岸的山上,橋也就沒有建成。

    至今在將軍柱上有一個十分光滑的石頭,好像是整個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間則是脊柱,把石頭一分為二,好像是長期靠著休息時留下的,傳說這就是魯班造橋時所留。

  3.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

    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達成自己成仙的心願 ,成為一名河伯。

  4.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

    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5. 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里,住著青黃二條孿生龍,它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作戰。

  6. 有一年,人間大旱,山神土地紛紛告急天界,如來佛知道兩條龍深諳人間世道,便差青黃二龍來到人間。不久,青黃二龍便查知,原來是「魍魎」二妖又在人間作怪,它讓魔子魔孫分散到人間,到處放火。

    又使魔力讓每個人心裡藏一種「癘火」,互相作惡,攪亂人間清涼世界,於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隨它。

    青黃二龍決心替人類除去惡魔,重整人間正道。他們化裝成二個出家人,以治病療邪為名去除人的惡念心疾。由於受「魍魎」的毒害,當時的人普遍患了一種叫「魘」的病,只有暗算別人,或做一些損害別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暫時緩解這種病痛帶來的痛苦。

    化裝成和尚的青黃二龍,便讓人們服一些硃砂、珍珠、海澡之類,教人們念一種驅除「癘火」的咒訣,經過這種調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奔走相告,三個月後,便有成千上萬的人依此法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們也紛紛傳說來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東海之濱的「魍魎」,聽說有人破了它們的法術,於是便派手下二員得力干將,鱷魚精和蛤蟆精來探聽虛實。那蛤蟆精一肚子壞水,詭計多端,它說服頭腦簡單而又兇悍的鱷魚精扮成二個前去療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裡面來到和尚居住的地方。

    已有千年道行的蛤蟆精遠遠望去,在一片樹陰下,兩位和尚頭上放出青黃兩道光,直通太虛,知道對方來頭不小,於是心生一計,它告訴鱷魚精這是倆個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讓鱷魚精坐那歇息,它一個人便可以去手到擒來把倆個小毛神抓回去進見主子。

    鱷魚精一聽大怒,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個人揀了嗎?於是現了原神,張開鍘刀般的大嘴直撲兩個和尚而來。

    兩位和尚早知是兩個妖精來了,也不動聲色,見鱷魚精忽現原神直撲過來,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個彈子大小的龍珠,對准鱷魚精,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鱷魚精見識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個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個腦漿崩裂。蛤蟆精卻趁此機會駕一陣風急忙跑回東海之濱,告訴「魍魎」是青黃二龍。

    「魍魎」大怒,親點魔兵五萬前來挑戰,青黃二龍讓人吩囑所有醫好的人們,隱藏起來千萬不要出來,於是駕雲布陣,在空中迎戰「魍魎」。青黃二龍各施法力,與魔兵大戰了七天七夜。

    「魍魎」二妖眼見自己的魔兵越來越少,不甘失敗,於是商量了一個歹毒的主意,「魍魎」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死心踏地跟隨它們的人,由自已駕馭分南北排成兩條長蛇陣。

    遠遠望去妖霧繚繞,像盤踞在大地上的兩條滾滾噴火的巨龍,緩緩向中間擠來,所過之處,萬物皆為焦土,要把青黃二龍和掙脫它控制的人一齊滅掉。

    青黃二龍已經和魔兵苦戰幾天幾夜,身疲力竭,當他們看到「魍魎」妄圖毀掉自已救出的人時,決心保護他們。於是他們不顧安危,化成青黃兩條冰涼的大河,分別迎著兩條火龍而去。

    當它們與「火龍」接觸時,死心踏地的人與魔子魔孫紛紛被巨大的旋渦捲入河中,又經過三天三夜,終於把兩條「火龍」趕出一千多里外,用他們巨大的身軀漸漸地把「火龍」壓在身體之下,最後,兩條龍傷失了元氣,漸漸嵌入地下,形成了現在的長江與黃河。

    直到今天,長江和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仍靠兩條大江大河養育生生不息地繁衍著。

6. 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 看好

一、黃河造就了中原悠久的歷史

水有源頭,樹有根本。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歷史的源頭在哪裡?華夏能形成一個民族且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哪裡?一曲《黃河頌》給了我們答案——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中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

西方人用上帝創世的傳說,寫下了一部經典傳世的《聖經》,而中原人以自己詩意的方式,以自己獨有的文化,製造了亘古永久的美麗神話。傳說,女媧用黃河的水和泥,捏出了人類,捏出了天地萬物。還傳說精通天書圖語的太昊伏羲氏,常常在黃河古道上仰觀天象,俯察大地。他按天書圖語,製成了易經八卦,創造了黃河文化。

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黃帝都誕生在黃河岸邊,並長期活動在黃河流域。伏羲出生在甘肅省成紀,即今天水,是龍圖騰部族的創始人,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八卦、文字、網罟、養蠶織帛、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親通婚),為推動我國古代社會的前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死後,葬在河南的淮陽。其太昊陵成為人們世世代代公認的人祖聖地。炎帝、黃帝生於有熊,即河南新鄭。炎帝發明了耒耜,教民進行種植養殖,還發明了火和中草葯,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炎帝後來被黃帝打敗,歸順了黃帝部族。黃帝先後打敗了蚩尤、炎帝,統一了華夏,草創國家,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鑒於他們的偉大貢獻,人們把炎黃二帝尊崇為華夏族領袖,後人也自稱為炎黃子孫。

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中原居四方之中,所以又稱「中華」。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誕生。

中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達2000多年。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建都,開封有7個朝代建都。中國八大古都,中原占其4,即鄭州、安陽、洛陽、開封。談起中國的發展,有一種說法即,5000年歷史看河南,3000年歷史看西安,500年的歷史看北京,100年的歷史看南京。中國姓氏發源地也都在黃河流域,在800多個大姓中,源於中原一帶的佔90%,在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歷史因悠久而令人神往,民族因薪火不斷而更顯生命力。千百年來,不管何朝何代,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的中國人,只要一踏進這片黃土地,就像投進祖先的懷抱,血液里就像注入了一種生命的原動力!這就是黃河母性之所在。

二、黃河造就了中原經濟的繁榮

農業乃經濟之根本,正是黃河之水滋養了中原大地,中原的農業經濟才得以繁榮。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世號神農,後世把他尊為農業之神。同時他也傳授人們以中草葯治病,傳說他著有《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記錄了三百六十五種葯名,原書巳佚,現存的版本是唐代唐慎微等人所輯錄。

在繁榮經濟、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方面,著有《齊民要術》的農聖賈思勰功不可沒。在發展商業經濟方面,商聖范蠡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致富奇書》、《陶朱公術》、《理財致富十二則》、《商場教訓》被稱為「經商寶典」,他既是一代名將,又是「千秋商祖」。

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遠在漢唐宋時期就是著名的世界大都市。開封在北宋時期城市人口就達200萬人,歷史名畫《清明上河圖》就是描寫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有毛驢的馱隊,乘轎的行列,長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上巨大的漕船,或泊岸卸貨,或往來於河中,河上橫跨虹橋,橋上行人擁擠,河中漕船放桅過橋,情節緊張;市區城樓高聳,街巷縱橫,店鋪鱗次櫛比,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於茶房、酒肆、腳店、肉鋪、寺觀、公廁等處各行其事,堪稱一幅描繪北宋城市社會經濟生活的風俗畫卷。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80年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的經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從「十五」規劃完成的情況,可以看出河南經濟已經躍上了新台階,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經濟總量達到1246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萬元,財政收入近千億元。工業增加值實現翻兩番,在全國的位次由第七位躍升到第五位。糧食產量近三年連續創歷史新高。2006年突破千億斤大關。基礎設施建設長足發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國內第十三位躍居第二位,年底有望成為第一位,中原交通運輸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電力裝機規模居全國第五位,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對外貿易也有很大發展,2006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10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4%。2006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61.03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26元,實際增長11.9%。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產糧佔全國的1/10,2006年糧食產量達1011億斤,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不愧為天下糧倉。在目前國內市場上,每10根火腿腸中,有5根出自河南;每10個速凍水餃中,有5個來自河南;每 3.5袋方便麵中,有1袋來自河南;每10袋味精中,有4.5袋來自河南蓮花味精廠。河南的麵粉、方便麵、掛面、速凍水餃、味精均居全國首位。河南的「雙匯」、「思念」、「三全」、「蓮花」、「十三香」等已成為全國的品牌產品。

三、黃河造就了中原燦爛的文化

黃河造就了中原燦爛的文化,在它的金光波影里閃耀著奇光異彩!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河圖」、「洛書」凝聚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像和超凡的智慧。夏商周之後,中原地區文化更是發達,誕生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縱橫等諸多流派,產生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詩》、《書》、《易》、《禮》、《樂》、《春秋》等。河洛文化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勢文化,「東夷」、「西戎」、「南蠻」、「北胡」在其輻射和影響下,也逐漸被華夏化。河洛文化產生於夏商,成熟於周,發達於漢魏唐宋,傳承於其後各代。河洛文化既包括以農耕經濟為中心的物質文明,也包括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其文明久遠且連續不斷。從裴里崗文化到仰韶文化,從河南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等大量的歷史遺存中,從考古發現與典籍記載相互印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文明5000多年來在河洛地區的發展脈絡與走向。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其他各國都出現了文化中斷或消失的狀況,只有發源於黃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連綿有致,相銜如環。河洛文化強大的生命力、輻射力、同化力以及它的根源性、厚重性、融合性等,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和偉大。

7. 關於黃河的歷史事件和傳說

相傳蘇東坡在徐州任知府期間,黃河泛濫。一日傍晚,蘇東坡沿黃河岸散步,為黃河泛濫所致民殤苦惱不已。突遇一紅發黑臉壯漢。那裝漢挑著一擔水貨,氣喘須須地問蘇東坡:「老爺,我是穿城而過還是繞城而過?」蘇東坡尚在沉思,未聽得他的講說。那壯漢提高了嗓門,說:「老爺,我是穿城而過還是繞城而過?」蘇府這才回過神來,忙答:「理應穿城而過,時天不作美,黃河潰堤,城中難保,你還是繞城而過吧。」那壯漢聽此言,臉色突變,怒言:」你若捨得將你妹妹許配與我,我便繞城而過。」蘇府聽此言好不生氣,想與那壯漢好生理論一番。但那壯漢挑起擔子一路小跑,不多時便不見了蹤影。蘇府心思,此等無恥之人,不與他計較也罷。晚膳用畢,蘇府心中焦急,烏雲在徐州城上空徘徊已幾天,始終不肯散去,如若再來一場狂雨,脆弱的河堤將頃刻瓦解。徐州城亦將永遠消失。忽來一道靈光從蘇府腦海中閃過,白天那個冒失的壯漢的面容在他眼前浮現。蘇府思頱半天,越發感覺那壯漢不凡。其擔子里挑著的水貨都很怪,似乎已經死了好幾天的魚蝦,但眼睛還都生生的張著,貌似非常有神。而且那壯漢為何無故要蘇府將其妹許配於他,難道之為戲弄?蘇東坡遂叫來小妹,共同商討此事。小妹亦覺此事希奇。自黃河泛濫之日起,城裡的居民大都逃難,集市更是無法開張。除了修堤的役工,連只飛鳥都很少見,怎會有人還不辭勞累挑著一擔怪魚去賣。兩人論至半夜,也未談出個所以然來。蘇府天早還有公事,遂打發走小妹,熄燈卧眠。次晨,蘇東坡與小妹來到黃河邊上一處尚顯堅固的堤壩上,遠眺河面。天色陰沉,霧氣籠罩著河面,往日滾滾的黃河今卻像一潭死水,靜的讓人驚竦。濃霧中,蘇妹彷彿看到遠處河面上飄著一條小漁船,而且一胖一瘦兩人正在下棋。蘇妹心想此等天氣怎會還有人會有這樣的雅興,雖與哥哥並肩而立,但心中還是不由得顫栗起來。遂叫起哥哥一同回府,蘇府不肯,蘇妹佯裝咳嗽幾聲,蘇府疑妹妹招了風寒,即叫起妹妹打道回府。哪知半路上,蘇妹又見河上龍船掛彩,幾個差人敲羅打鼓。而蘇府則未見任何異狀。蘇妹想到昨日晚上哥哥訴其那壯漢要哥哥將自己許配於他,心中釋然。那壯漢定是哪位仙人,拿著全城百姓之命要挾於她。若她不從,黃河之洪必定穿城而過,屆時徐州古城將不復存在。蘇妹問哥哥蘇府:「我與徐州百姓之間讓你做擇,你擇哪個?」蘇府不知妹妹怎想,會有此一問,便說:「百姓與你兼得。」蘇妹高聲講到:「今日有我沒百姓,有百姓無我。哥哥請擇!」蘇府被妹妹的表情嚇住,不知道怎樣回答。蘇妹大聲喊道:「龍王爺要你將我許配於他,否則黃河之洪必將穿城而過,全城百姓的姓名都在他肩上挑擔里,今日不可有我。哥哥自安,妹妹今日陽壽已盡,百姓民生,我須跳此江而亡!」說罷,蘇妹一頭扎進水中,隨即不見了蹤影。黃河之水立刻降了三尺。不多時雲開霧散,七月艷陽再次當空高照。蘇府悲痛之餘看到此景,亦獲些許安慰。後來,徐州百姓在蘇妹當年跳江的地方建了一座蘇姑廟,以此來紀念蘇妹為徐州百姓做出的犧牲。並在其中塑了一尊蘇姑像,讓其飽食香火,以此來感激蘇妹的大恩大德。黃河不再泛濫,沿岸美麗的風景成了老徐州散步遊玩的好去處。今日,蘇姑廟前人來人往,眾多老年人在此吊嗓斗鳥,安享晚年。蘇姑像面朝南方,俯覽整座徐州城。徐州百姓在她的佑護下,生活美滿幸福。

8. 關於黃河的歷史事件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並上溯到星宿海,之後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邀請有關單位組成考察組,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為河源的建議(稱多縣文章載:南源為卡日曲,卡日曲源於各式冬雅和那扎仁,當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遠流長,二水色與瑪曲同,三水量較大。

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志。

2008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考察後認為,由於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36.54公里,流量比約古宗列曲多兩倍,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准,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准,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考察隊建議在科考成果通過評審後,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准,將黃河源頭定位於卡日曲。

(8)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9. 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黃河九渡的歷史故事。

這是成吉思汗攻滅西夏的最後一戰。當時,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進兵途中不幸墜馬受傷,認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於是遣使前往西夏,責問西夏無端之處,以便找個撤兵的台階。哪知西夏國主不知實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壓境,一場滅頂之災不可避免,只好硬著頭皮說強硬話。

成吉思汗乃性格剛烈而心胸狹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亞及歐洲時,要西夏隨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視說:「力既不足,何以為汗。」成吉思汗遠征歐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現在面對自己如此強大的軍力,西夏還同過去一樣傲慢、輕蔑。

聽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燒,這就出現了史書上說的「扶疾進兵」,帶著疾病指揮大軍越過沙坡頭,到達黃河九渡,攻佔了應理(今中衛市沙坡頭區)等縣。「九渡」,應是成吉思汗大軍在中衛由黃河北岸渡到黃河南岸時的渡口名稱。

中衛地區的先民很早就開發了黃河水運,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黃河上從事運輸。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較靈活,在黃河邊隨處都可以停靠,木船載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須有碼頭(渡口),渡口的出現,標志著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達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時期的「黃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時期的中衛渡口,說明在很早以前,中衛經濟發展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9)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黃河、淮水等;南至荊州,治理了長江、漢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區(今甘肅境內,敦煌縣東),治理了黑水、渭水等;東至揚州,治理了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

禹不僅治理河流,共疏導了九條大河,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此外,禹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並在治水的過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從此,黎、苗不再北侵,長江中游處於安定時期。

2、林則徐

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

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閱讀全文

與有關黃河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