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高一歷史(華師大出版)知識點概要
你給我20懸賞分我給你復習提綱……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貳』 高一的歷史總結 詳細點。。。。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泛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志是《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公民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的羅馬法律,被稱為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系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周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登上政治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的外交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局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的多極化趨勢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1)「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2)「馬歇爾計劃」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蘇的主宰下,德國被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61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軍。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叄』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是天津的嗎?我是天津南開中學的,這是我們老師給我們總結的。這里只是幾個單元的復習提綱,如果你想要更多,請給我發網路信息與我聯系,我可以把其他的資料與你共享。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 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列強為了奪取 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 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 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 ;(破壞 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 社會性質:中國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 圓明園 )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 (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四、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侵略的擴張野心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2、 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3、 結果: 失敗,原因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政策,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嚴重破壞,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開始政治大借款)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內地)
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列強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 影響: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國人民的抗爭(反割台斗爭)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2、導火線:義和團 運動
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口號:「扶清滅洋」 結果:遭中外共同鎮壓而亡 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過分中國的狂妄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 過程:天津→廊坊阻擊→天津→北京→建立聯軍司令部
4、結果:《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
設立「使館界」(破壞領土 主權)
拆毀炮台,准許外國駐兵
懲辦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醞釀和暴發
1、背景: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發展
2、條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組織上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
3、爆發:武昌起義(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主體力量:湖北新軍)
(二)中華民國成立(1912、1、1)
1、標志: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力、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失敗表現: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兩面手法、立憲派支持、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黨人的妥協
中國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2、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功績: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打擊,(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最大功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給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以鼓舞和推動
(四)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⑴爆發的背景
①國際: 一戰期間,美日加緊侵華——反帝情緒高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國內 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根本原因)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經濟、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礎
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
時間 中 心 主力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 京 學 生
第二階段 6月初-6月底 上 海 工 人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⑷勝利關鍵: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⑸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領導階級——工人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群眾基礎——更廣泛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⑴歷史條件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思想基礎
②無產階級的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階級基礎
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⑵過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標志共產黨誕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推翻……統一……
⑶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 新的前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革命力量開始建立革命聯盟——國共合作
3、 國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①歷史條件:
a共產黨:工人運動受挫教訓
b國民黨:孫中山的轉變(原因)
c共產國際指導
②合作開始的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 (1924)
③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⑵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運動高潮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⑶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①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關系開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主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⑷意義:性質、功績: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⑸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起義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起義。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失敗)
教訓:走城市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①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 .10 毛澤東 )
全國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圍:在革命根據地內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③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1、11
④武裝斗爭:反「圍剿」,(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被迫長征)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
★紅軍的長征 (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②根本:「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
⑵重要事件:
遵義會議1935.1
背景:長征初期由於王明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紅軍損失慘重
意義:A、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C、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⑶長征的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⑵解放戰爭經過
①防禦階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
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8月)
標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
③ 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政協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總結
①歷史意義:國內、國際
②經驗總結
⑸新民主義革命為什麼最終獲得勝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 「理論指導」是靈魂)
②是走經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廣大群眾的支持( 「群眾支持」是基礎)
④(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革命軍隊」是中堅)
⑤組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統一戰線」是保障)
資產階級代議制
一、「光榮革命」
1、到13世紀,英國的議會制度基本確立。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
3、對象:斯圖亞特王朝(宣揚「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4、過程:
(1) 開始:1640年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 曲折: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3) 結束:1688年,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聯合發動「光榮革命」。
5、成果: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二、《權利法案》與責任制內閣
1、《權利法案 》
a時間:1689年
b頒布機構:英國議會
c內容: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後來,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D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制內閣
a、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b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下院議員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由首相提出內閣成員和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准,組成責任制內閣,即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的「責任制政府」。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看我課上的結構圖即可)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第二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權與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一次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2、1787年憲法:1787年,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
a理論來源:這部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精髓。
b 原則: 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C內容:①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只有國會擁有宣戰權。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在戰時可行使獨裁大權。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的總統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稱為總統制。
③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D作用:
(1)進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局限性:它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三課 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共和的歷程: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1)、時間:1875年
(2)、內容:
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一)德意志的統一
1條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普魯士強大的經濟實力;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2、王朝戰爭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二)君主立憲制的內容
德國為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中央帝國政府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理解即可)
2、權利分配
①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作為國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
②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因此,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兩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別
a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權力巨大。聯邦議會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
b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具有較小權力。憲法雖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國議會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督權
(三)評價(見筆記)
1、代議制的確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3、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本章歸納
學習過的法律文獻英國《權利法案》(君主立憲)、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共和制)、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1781年)(君主立憲制)
法國與德國的對比
政體 法國民主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方式 總統;選舉 皇帝;世襲
元首、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任命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 皇帝主宰議會和內閣;宰相對皇帝負責
行政機關控制立法機關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相同點 都具有和國內反民主實力妥協的因素
『肆』 上海高一上學期歷史政治復習要點
歷史第二分冊:第一\二單元歷史知識整理
1. 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是什麼?後人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到中華文明起源的情況?
可以通過實物資料. 文獻資料和口傳史料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情況。
獲得實物資料的途徑:1.參觀博物館、遺址、遺物和化石等 2.通過考古發掘
獲得文獻資料的途徑:查閱圖畫、文獻等;
口傳史料:了解神話傳說以及采訪當事人(根據當時現實情況)。
2. 從經濟角度看中華文明的特點是什麼?並舉史實加以說明?
中華文明的特點:原始農耕
出現時間:距今1萬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 生產工具:新石器
生產:栽培穀物和馴養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生活:聚族定居,形成農耕聚落
中國特色:稻作農業與旱地農業同時出現、南稻北粟,黍稷大豆
典型:陝西臨潼姜寨遺址 社會組織:原始社會階段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
3. 為什麼說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從啟開始,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繼承方式開始,天下為公的禪讓制被世襲製取代
夏朝已經基本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影響:1.設官分職,夏王左右設有各種專職文武官員; 2.有一定數量的軍隊;
3.設置了監獄, 4.制定刑法以鎮壓反抗者;
4. 為什麼說商朝是第一個具備「信史」的朝代?從教材中整理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史實。
商朝已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歷史也因為文獻、甲骨卜辭和考古資料的多重印證而成為信史。
政治:內外服制
外服: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方國首領一般都要接受商王的封號,成為商王的臣屬。如候、伯。周邊方國與商形成一種鬆散的聯盟關系。
內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 。商王在這里設百官治理。除文官、武官外,還有龐大的巫職機構。
實行內外服制的原因:
商與周邊方國存在著一種鬆散的聯盟關系,商王是方國聯盟的共主,方國則臣服或依附於商。
經濟:商朝人已掌握高超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青銅器具有一般使用功能
商朝人具有較強的組織生產能力——司母戊大方鼎
商朝政府重視農業生產 ,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許多求雨、求豐年的卜辭
商朝農業生產工具主要還是石器,集體生產——青銅農具很少出土;殷墟窖穴里發現440把石鐮刀
糧食產量較高——出土眾多青銅酒器商人飲酒之風盛行
商朝畜牧業發達——大量牲畜用於祭祀
文化:文字發明——甲骨文
5. 西周建立以後創立了哪些制度?簡要分析創立這些制度的原因。
封邦建國制與宗法制、井田制和嚴格的禮樂制度
原因:為了對新征服的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也為了達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效果:不僅實現了對殷人的合圍控制,也提高了王權的地位,周王成為天下的「共主」。
原因:禮:人們生活中必須遵守的社會道德規范,以顯示貴於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之間的身份差異及權利義務。效果: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
樂:樂舞和史詩, 原因: 以音樂激起人們認同感,效果:維系社會成員的團結;
禮與樂關系:禮與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6. 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
經濟: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牛耕技術的推廣,使耕地增加;
土地作為主要生產資料成為追逐的對象,土地出現私有化,出現新型地主;
地主競相佔地,諸侯們攻城掠地;國君們獎勵農耕軍功;
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實力競爭局面,功利主義盛行。
政治:1.各國競相開展變法運動 2.招募人才,為己所用
思想文化:禮崩樂壞 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其中,鐵制農具和牛耕是農業生產技術飛躍的標志,直接後果是土地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私田多的影響:1.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 2.階級關系的變化(出現了地主)
7. 秦為什麼能完成統一大業?秦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外因:1.區域統一(從西周分封一百二十餘諸侯至戰國時為七國)
2.各國變法(魏:李悝;楚:吳起;齊:鄒忌;韓:申不害),導致各國在經濟、政治建設上出現趨同(都要打擊舊勢力,扶持新勢力,重視農耕,這種同一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 )。
3.長期的戰亂,人民也希望統一。
4.隨著商業與交通的發展,中原與周邊地區的聯系比以前更為密切了。
內因:
1.商鞅變法,廢除井田;獎勵耕戰,打擊貴族等措施導致秦國力增強。
2.秦王雄才,廣攬人才。
3.法家思想
4.科技發達
……
秦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雖然短命而亡,但創立的中央集權體制,卻成為我國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藍本。
8. 秦滅六國以後採取了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些措施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政治上:①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度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促進了區域之間的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軍事上:建造直道與馳道,以保證政令的暢通;連接、增修秦、趙、燕三國舊長城,建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可以防禦匈奴的侵擾;開邊移民,以充實邊地實力。
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統一思想輿論,但也使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遭到了摧殘。
以上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9. 秦為什麼短命而亡?
a) 秦的暴政:濫用民力、法律殘酷、賦役沉重
b) 沿用打天下的經驗治理天下不適應社會需要
c) 統治集團的內訌和屠殺,加速了秦朝滅亡。
d) 六國臣民對秦朝的分離傾向,影響了政權鞏固。
10. 從生產力(生產工具)角度講,我國從原始社會到春秋戰國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
原始農耕的出現(也叫做農業革命)生產工具:新石器 ——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11. 整理商朝、西周、秦的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的內容?
1)商朝——內外服制
外服: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方國首領一般都要接受商王的封號,成為商王的臣屬。如候、伯。周邊方國與商形成一種鬆散的聯盟關系。
內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 。商王在這里設百官治理。除文官、武官外,還有龐大的巫職機構。
實行內外服制的原因:
1.因素:沿襲了夏的體制
2.力量對比的結果:商的力量不足以消滅所有方國、部落,直接派官治理;方國的力量又不足以與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認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於商。
3.生產力因素:當時交通、通訊尚不發達,維持龐大行政系統的技術因素和經濟基礎尚不成熟。
2)西周——封邦建國制
為了對新征服的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創立的封邦建國體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後裔和原殷邦方國的首領;另一方面,以武力為後盾,將同姓諸侯分插到各地的方國之間,成為地方的政治中心,達到「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功效。這種新創的統治方法,不僅實現了對殷人的合圍控制,也提高了王權的地位,周王成為天下的「共主」。
3)秦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
就是地方聽中央,中央聽皇上。其指導思想,就是戰國時期法家韓非子思想的具體運用。其中中央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和中央管制,地方主要就是郡縣制。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職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設廷尉、治粟內史等諸卿,分工負責司法、財政等政務。丞相是百官之長,「助理萬機」,一切軍國大事均由皇帝裁決。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主要由三點組成,即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第三單元歷史知識整理
1、漢承秦制是不是完全沿用秦制?假如不是,變化的地方有哪些?有何歷史作用?漢承秦制,為什麼?
參考答案:
(1)漢承秦制,一方面是指西漢雖然推翻了秦朝,卻繼承並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縣制度和重視農業的主張;
另一方面在繼承秦制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權宜政策。包括: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還實施分封制;摒棄法家有為的思想,推行黃老無為思想;對匈奴和親,對周邊地區安撫等。
(2)歷史作用:總的看,漢承秦制有利於穩定社會,恢復經濟,有利於鞏固西漢的大一統政權,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漢初實行的很多權宜政策,日益不合時宜了,甚至起到了消極作用直至漢武帝時代,進行全面的改革,才可以稱的上全面地「漢承秦制」。
(3)原因:劉邦君臣建國方針非常明智,就是去秦之苛繁多事,簡政輕徭,其餘則一承秦創制的政治體制,不重起爐灶。況且功臣中頗多秦時曾為縣吏的,漢承秦制,輕車駕熟,實行並無多大困難。
漢承秦制產生的原因之二就是由於漢朝的建立者都是布衣將相,文化水平都不高,建立新的制度有難度,所以只能沿用秦朝制度。
2、西漢初年劉邦為什麼要採取郡國並行制?分封制對西漢前期的政局有何影響?
參考答案: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主要是為了籠絡人心,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需要。西漢初年分封劉姓諸侯,是錯誤地汲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目的是鞏固劉家江山。分封制使得封國在地方上實力大增,封國與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最後導致「吳楚七國之亂」。
3、何謂黃老之學?西漢之初統治者為什麼要推行黃老之學?黃老之學在西漢統治政策上的表現是什麼?黃老之學推行的有何影響?
參考答案:
(1)黃老之學原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以道家為主,又兼采儒、法家,主張:守道尊法,禮法並用,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2)1客觀原因:秦末長期戰爭導致西漢初年經濟凋敝;主觀原因:西漢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
(3)清凈無為、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省刑約法等。
(4)積極方面:滿足了漢初人民厭惡戰爭,渴望社會安定的意願,也與漢初統治者朴實謹厚的作風相一致;有利於社會穩定;為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出現了文景之治。
消極:這些只是權宜政策,隨著西漢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其不合時宜的一面也日益顯露,豪強地主勢力也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和貧富分化等社會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凸顯。
4、漢武帝時代出現的歷史背景。列舉漢武帝時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等採取了哪些措施,從而說明當時的西漢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
參考答案:
歷史背景:1、社會經濟的恢復和財富日臻豐厚2、「無為」不再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
3、漢武帝即位後,漢的治國方略發生變化,由此,西漢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
1、政治方面: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中央:裁抑丞相職權、啟用親信近臣;建立內外朝制度 (皇權與相權之爭)
②地方:創設刺史制度,中央監察地方;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2、思想方面: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①目的: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
②人物: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
③措施: 設五經博士,將儒學定為官學;在長安設太學,教授五經,從中選官;郡縣的學校也配有經師授學
④影響:為儒家學者置身仕途開辟了道路;儒學成為歷代王朝統治思想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⑤實質:「儒表法里」
3、民族關系方面:
①北方:三次出擊匈奴,大體解除匈奴威脅
②西域:設置河西四郡,西域與內地連為一體
③其它地區:設置郡縣或其它管理機構
5、根據所學知識整理,儒學的境遇經歷了怎樣的一個過程?儒學地位的逐漸提高,有何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
春秋時期,應運而生→戰國後期,蔚然大宗→秦朝時候,遭到打擊→西漢初年,逐漸復甦→漢武帝時期,正統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儒家主張仁政,反對苛政,為當時諸家學派之一。秦滅六國,以法為教,徭役繁重,刑罰嚴酷,儒家學派為統治者不容,秦始皇焚書坑儒。西漢武帝改變無為政策,推行大一統,董仲舒為適應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學說,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採納,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
為儒家學者置身仕途開辟了道路,儒學成為歷代王朝統治思想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是什麼?漢武帝是怎樣採納的?其實質是什麼?同樣是採取措施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與秦始皇做法和效果有何不同?如何評價儒學獨尊的局面?
參考答案: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是指運用政權的力量阻止其他各家學說與儒家學說「並進」。這一國策並不是董仲舒一人提出的,也不是從此以後禁絕了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其他學派依然可以在民間自由流傳,只是不能成為進入官場的途徑。
(2)漢武帝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措施: 設五經博士,將儒學定為官學;在長安設太學,教授五經,從中選官;郡縣的學校也配有經師授學;
但其實是有所保留的。實質是儒表法內,實際就是「王道」與「霸道」並用,逐漸成為後世統治者的治國秘訣。
(3)漢武帝與秦始皇所不同的是:同樣用政治手段加強意識形態控制,秦始皇用的是高壓手段,沒有成功;而漢武帝採用的是用仕宦之路來引誘,使儒家教化使儒家教化逐漸普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4)意義:適應加強君權和發展分裂的政治需要;有利於教化民眾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調整社會關系,提高吏治水平;不利於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7、東漢建立以後,劉秀迫切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採取哪些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效果如何?何謂「光武中興」?:
參考答案:
(1)土地兼並、貧富分化;奴婢問題;經濟凋敝、社會矛盾激化等問題
(2)劉秀吸取了王莽失敗的教訓,以「柔道」治理天下,實行一系列簡政安民的措施:
政治上:一是簡政以安民,即包括廢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獄,釋放犯人,也包括裁並機構,整頓吏治,節省開支;
經濟上:二是釋放奴婢和禁止虐殺奴婢,減輕田租,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目的是緩解社會矛盾。
文化上:三是重視人才和文化教育。劉秀致力於文教治國的方略,禮賢下士,誠招各地人才;在洛陽興建了多所皇家圖書館,擴大中央官學——「太學」的規模,並在全國普遍設立地方官學——「郡國學」。由於劉秀的倡導,重視文化教育,講究人品節操,在社會上形成了很好的風氣。
「光武中興」 的含義:
一是指光復漢政權;二是指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三是指漢王朝再次出現盛世景象。
8、試比較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與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的異同。
參考答案:
相同點:
1、從背景和目的看,統治者都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盪的局面而採取的對策;
2、從措施上看,主要都是通過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但得利最大的還是豪強地主;
3、從效果看,都出現了盛世局面。
不同點:
1、光武帝著重解決奴婢問題,重視吏治整頓,重視文化教育;
光武帝的「柔道」,滋養了豪強地主勢力,使東漢政權潛伏著分裂割據的隱患。
2、而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則為漢武帝的「有為」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9、比較「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歸納兩漢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以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參考答案:
共同原因:
吸取前朝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例如都採取了以下: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注重文治,善於用人納諫;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續性、穩定性。
歷史作用:
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統一,推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延續王朝的統治和強盛,出現「武帝強盛」和「光武中興」的局面。
10、根據所學,簡要比較東漢豪強地主田莊與西歐中世紀庄園的異同。
參考答案:
相同——經濟自足;擁有武裝。
不同——東漢豪強地主田莊是皇帝的賞賜與豪強地主自行兼並,且能世襲,但受皇帝控制;西歐中世紀庄園是分封土地同時分封人口,相對獨立不完全受國王控制。
11、概括東漢衰敗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一、是劉秀的「柔道」對貴族官僚和地方豪強妥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二、是地方豪強勢力不斷膨脹,對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構成巨大的威脅;
三、是外戚、宦官和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傾軋,激烈爭斗,政治更趨腐朽黑暗。
四、年幼的皇帝被各種政治勢力所左右;
五、農民起義爆發
六、軍閥割據勢力猖钁
12、為什麼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你怎樣評價三國鼎立的局面?
參考答案:
三國鼎立的社會根源,首先是東漢以來世家豪族勢力的膨脹,使政治分裂傾向日益加劇。其次是南方得到開發,孫劉兩家集團的經濟實力日趨雄厚,而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曹魏時雖有恢復,也未超過南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國形成了三個經濟實力相對平穩的區域,為分立提供了物質基礎。再次是魏、蜀、吳之間也形成了軍事實力的某種均衡,彼此都無力消滅對方。因而導致了三國鼎立。
a、三分天下是各方實力趨於均衡的結果,是一段比較有序穩定的狀態。
b、與先前的割據、混戰相對比,這個局面有利於社會的安定、經濟的恢復、人民的安居樂業。
c、這是一個短暫的均衡,必將被打破,新的統一趨勢會隨著出現。
13、簡述三國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概況,並分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參考答案:
曹魏占據北方時北方是經濟的重心;蜀漢另據川漢天府之國的有利地形;孫吳割據江南的優勢自然環境。據此,曹魏的廣泛屯田,恢復經濟;蜀漢的興修水利,發展手工業,與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共同開拓西南;孫吳的江南開發,發展航運,迫使山越人出山與平原地區的漢族農民同居共耕,加速平原沃野的開發均是他們因地制宜進行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三國鼎立局勢形成後,其實力均衡,各方為增強自己的實力,皆運用政權的力量,因地制宜,大力推動各業生產。多種因素的作用,促使地方經濟的發展躍上一個新的台階。
14、了解我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你怎樣理解這一轉移發生的原因
參考答案:
(1)過程:從夏到秦漢,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位於黃河流域。
原因: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西周定都鎬京,關中地區成為奴隸社會政治經濟中心;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早;秦和西漢都定都關中,使其進一步得到開發和發展,這些使得黃河流域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與水平始終高於東南沿海和西南山地。
(2)東漢末年,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伍』 急求高一上學期歷史的知識點 越詳細越好 感激不盡呀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希望對你有幫助~~~~~~小君整理
『陸』 新教材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是的話一定要給我分啊!謝謝啦~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歷史提綱概要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