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綿陽歷史博物館圖

綿陽歷史博物館圖

發布時間:2021-02-19 17:39:14

1. 綿陽博物館開到幾點

綿陽博物館在每來天的17:00點關自門。

2. 綿陽人文歷史

綿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名「涪城」、「綿州」,自公元前201 年漢高祖設置涪專縣以來屬,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歷來為郡、州治所,後因城址位於綿山之南而得名「綿陽」。這里是人文初祖黃帝的元妃——絲綢之母嫘祖的故鄉,中華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夏王朝的締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誕生地。古往今來,這塊土地英才輩出,哺育了唐代詩人李白、宋代文豪歐陽修、詩書畫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調元、現代作家沙汀、小麥育種專家馮達仕等無數傑出人物。
綿陽,從西晉懷帝時起,歷來為郡、州治地。清雍正五年(1727),升綿州為直隸州,領縣舊時的綿陽市區增多,轄區擴大。

1913年改綿州為綿陽縣,取「綿山南面之城」意。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涪縣以來,已有2100多年歷史,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根蘊。

3. 綿陽歷史

綿陽歷史:

西漢高祖二年,綿陽置涪縣始。漢高祖六年建置廣漢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廣漢郡由乘鄉遷到梓潼縣,子嬰初始元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改涪縣為統睦縣,寓統一和睦之意,故得名,屬就都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滅成家,復置涪縣,屬廣漢郡。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益州刺史部和廣漢郡均遷至涪縣,三年後州、郡皆遷出市境。東漢末年,劉備據蜀,於建安二十二年分廣漢郡北部地區設梓潼郡,建興三年分廣漢郡東部地區設東廣漢郡。自此後,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縣以上政區建置。

兩晉和南北朝三百餘年間,戰爭頻繁,政區建置變化較大。西魏改涪縣為巴中縣,置潼州,治巴中縣。隋代後,政區建置逐漸穩定。隋開皇元年,改巴中縣為巴西縣。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元廢巴西縣入綿州。清雍正五年綿州升為直隸州。

轄德陽、安、綿竹、梓潼、羅江共5縣。中華民國二年三月綿州裁撤,以綿州本州地域建置綿陽縣。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川政統一,市境內有今綿陽市區成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治地,民國三十七年領有綿陽、安縣、綿竹、德陽、梓潼、羅江、廣漢、什邡、金堂、彰明10縣。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綿陽專區,屬川西行署區。1952年綿陽專區屬四川省領導。1953年,廣漢、金堂、什邡3縣劃歸溫江專區。廣元專區所屬廣元、旺蒼、劍閣、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等8縣劃入綿陽專區轄15縣。

1958年,遂寧專區所屬遂寧、三台、蓬溪、鹽亭、潼南、射洪、中江等7縣劃入綿陽專區。撤銷彰明、江油2縣,合並設立江彰縣,綿陽專區轄21縣。1959年江彰縣改名江油縣。撤銷昭化、羅江2縣,昭化縣並入了廣元縣,羅江縣並入綿陽、德陽、安縣3縣。綿陽專區轄19縣。

1970年綿陽專區改稱綿陽地區,地區駐綿陽縣。1976年由綿陽縣析置綿陽市,屬綿陽地區領導。綿陽地區駐綿陽市。轄1市、19縣。1977年將潼南縣劃歸江津地區。綿陽地區轄1市、18縣。1979年撤銷綿陽縣,並入縣級綿陽市。綿陽地區轄1市、17縣。1983年8月,設立德陽市。

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3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2縣劃歸德陽市。 1985年,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市升為地級市,設立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江油等7縣劃歸綿陽市管轄。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青川、旺蒼2縣劃歸廣元市管轄。

撤銷遂寧縣,設立地級遂寧市和市中區;將原綿陽地區的蓬溪、射洪2縣劃歸遂寧市管轄。1992年10月30日,撤銷綿陽市中區,以涪江中心主航道為界,分別設立了遊仙區與涪城區。2003年7月,撤銷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2016年3月20日,安縣撤縣設區並更名為安州區。

(3)綿陽歷史博物館圖擴展閱讀:

綿陽市地層跨揚子區和巴顏喀拉秦嶺區兩個一級區。其中包含四個分區,即四川盆地分區、龍門山分區、馬爾康分區、西秦嶺分區。

六個地層小區,即南充小區、廣元小區、龍門山北段小區、龍門山中段小區、金川小區、摩天嶺小區。

據現有資料可知,綿陽市地層中,寒武系中、上統、白堊繫上統及第三系地層普遍缺失,奧陶系僅有少量中統出露,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和出露。

沉積總厚度達到33637米以上。地層分布規律是三疊系及其以下的地層出露於西北部山地龍門山褶皺帶中生侏羅、白堊系紅層廣布於市東南部丘陵區旋鈕構造帶

4. 參觀綿陽博物館新館作文320

一直令不少人流連忘返的博物館,竟然是我們小記者這次采訪的目的地。聽到這消息,我開心的何不攏嘴。今天我們早早的來到了學校,頗不接待地趕往目的地——令人震撼的四川博物館。一走進大廳,映入我們眼簾的有很多個分館,有張大千藝術館、陶瓷館、書法美術館、佛教之光館……共三層。我們跟著老師走進了書法美術館,裡面有許多畫和書法作品,每幅作品都像戴著眼鏡似的框架。還有陶瓷館,擺放著各種朝代的器皿,有碗、有壺、有杯,還有一些說不出名的各式各樣的器皿庄嚴地擺放在那裡。不過最有趣的還是要數四川革命館了,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兵器,有刀、劍、盾、槍……光是刀就分了好多種,有大刀、青龍偃月刀……槍也分了好多種,有紅纓槍、步槍、手槍,手槍旁邊還放著幾顆子彈,威武極了!還能看打仗的電影,這是我們再喜歡不過的了。還有呢!那有一張到處是山丘,凹凸不平,蜿蜒崎嶇的立體地圖。走完這個館,我的心好像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好像走入了戰爭年代。我也如同是一名威武的戰士,深深感悟著當年戰士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啊!博物館里有許多有意義的展覽,在講解員的指點下我們還仔細觀察了樹頂的鳳凰。鳳凰神鳥的口中含著一粒長生不老的仙丹,在鳳凰的前方有個跪著的小人,他正在祈求鳳凰將仙丹賜予他。呵呵,古時的人總是期望著長生不老,國君也好,平民也罷,從未放棄過對不老的幻想。這個是盛酒的青銅器,光聽名字就很有氣勢:象首耳獸面紋罍。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拗口難記的名字還是源於酒器上這個象頭模樣的裝飾。別看這個東西沒有什麼裝飾的花紋,相當的樸素,卻是國寶級的文物。最特別的是瓶蓋上那三隻小鴨子,它們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據說當人揭開蓋子將它放在一旁時,那三隻鴨子就會成為蓋子的支架了,很有心思的製作吧?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一對陶俑,一個是人首雞身俑,一個是羊首人身俑。講解員問大家是否知道這對陶俑的意思,我們班的小朋友脫口而出:「我知道,這個代表妻子是屬雞的,丈夫是數羊的!」居然真的是這樣的,呵呵……駱駝這個動物在古蜀時期應該很罕見吧?這里離絲綢之路也有一定的距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陶俑呢?金地粉彩佛像。這個看似金子做的佛像實際也是陶制的,完成時描了金,所以成了眼前所見。佛像頭戴五葉花冠,容貌端莊安詳,雙目緊閉,雙手捧供瓶於胸前,團坐於粉色的蓮花台上。青花蓮鶴紋素獅紐熏爐。青花瓷這個東西,美術教材里見過,周傑倫的歌里聽過,孩子們自然也不會陌生了偌大的一個四川省博物館,專門為一個人開設了一個展廳,想必此人非同尋常,是的,他正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他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展廳里多是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敦煌」這個有著異域風情的名字圍繞著許多富於奇幻色彩的傳說,縈繞著旅行家們的夢想。看到這一幅幅作品,我對它的嚮往又平添了幾分。館中的張大千蠟像真的是栩栩如生呀!民族展廳內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參觀著記錄著。看到這樣的情景我覺得有些好玩,多半是家長布置了寫作文的任務吧,所以我看到他們總是看一路記一路,解說員的只言片語都生怕錯過。相反,孩子們真正用眼睛去欣賞展品的時間卻寥寥。參觀博物館不應該是這樣的吧?不過他們的時間還多,我希望孩子們下次有機會故地重遊的時候一定放下什麼作文之類的東西,好好地欣賞這些前人留下的東西,用眼和心去感受藝術和生活。這是彝族的首領使用的酒杯,是用真的鷹爪做成的。清代的鎏金銅面具。誇張的造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圖案豐富,色彩斑斕的皮影。快十一點的時候,參觀還在繼續,我突然接到了媽媽打來的電話,妞小豬在家裡發高燒,燒到了39.2,我不得不趕回家送她去醫院。博物館之旅也因此畫上句號。雖然行程匆匆,卻還是收獲不小。有人說,博物館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就是從博物館開始的。我們用眼凝視著一件件保存下來的文物,穿透時空的阻隔,俯視歷史的滄海桑田。博物館如同一條歷史的長河,讓我們在這條河中盡情地徜徉,看著河中的波紋和漣漪,撫摸歷史的呼吸。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它的質朴和粗獷已匯入了我們的血液,我們也有必要了解它,繼承它,讓它延續下去,並發揚光大。

5. 綿陽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綿陽博物館從市區搬到了景區——富樂山風景區。這里古跡眾多,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綿陽博物館災後重建項目選址富樂山西麓、富樂堂北側、芙蓉溪東岸。根據規劃,綿陽博物館災後重建工程佔地面積65畝,總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2.3億元。該項目將整合綿陽歷史博物館、綿陽自然博物館、綿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和綿陽市農家書屋管理服務中心,成為一座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現代綜合博物館。
綿陽博物館建築概念性方案設計通過市政府采購中心以邀請招標的方式進行,在召集市內專家學者會商咨詢、公開徵求市民意見的基礎上,經市委、市政府慎重研究,最終確定西南建築設計院「北斗卧龍」方案中標。該方案的創作靈感來自《元和郡縣志》對綿州古城的記載,即「東據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卧龍伏焉」。建築師據此將建築外觀設計為「形如北斗,猶如卧龍」,建築布局依山就勢、盤山而上。根據該方案建成的綿陽博物館新館,將宛如一條騰飛的巨龍,與富樂山的人文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成為綿陽一座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
此次擔綱綿陽博物館設計的是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總負責人鄭國英曾設計了四川博物院、三峽博物館等國內知名的博物館。這次設計綿陽博物館,他立意彰顯歷史文化特色。「東據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卧龍伏焉。」設計師的靈感來自於《元和郡縣志》上對綿州古城的記載,旨在設計一座傳承歷史文脈的文化聖地。
「突出博物館立體教科書特性,將博物館園林化是設計的首要出發點。」另一設計負責人符師導告訴記者,博物館的空間布局借鑒了中國傳統園林的表現形式,順應富樂山的山勢,整座博物館依山而建,遠遠望去彷彿一條巨龍盤旋在山上,又形如北斗點綴夜空。「西側為文化廣場入口」,符師導說,順山拾級而上,就來到展陳區和社會教育與公共互動區、綜合服務區。「此次設計強調『以人為本』的宗旨,以游園的方式規劃博物館參觀流線,讓市民在休閑中體會文化。」
符師導透露,博物館的外立面將使用厚重的石材和靈秀的玻璃相結合,以便與富樂山風景區內的其他建築和諧。此外,傳統建築的坡屋面將被藝術抽象化,局部覆土綠化,以此實現人工建築與自然地形的融合,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
綿陽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將舉辦綿陽古代歷史文化、漢代文物、石刻藝術、書畫、崖墓、搖錢樹等專題陳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展示,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同時,這里還將開展公共圖書閱覽服務和青少年綠色上網服務,開展全市農家書屋綜合管理與培訓業務,開展文藝演出、會展、旅遊等服務。
綿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展覽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我們將以現代的經營理念,星級的服務水平,熱情周到地為各方展商、展團服務,熱忱歡迎來綿參觀、考察、指導工作並合作舉辦高水平展覽獲得雙贏。 老綿陽博物館為綿陽市標志性建築,其主體建築設計古樸大氣,坐落於綿陽城區仙魚橋國保文物漢闕處、新建漢正街旁,距火車站和南郊機場均10分鍾車程,四周分布有富樂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綿陽師專,李杜祠省保文物單位,漁父村森林公園和富樂堂三國文化遺址。系具有古典風格的現代建築,造型類似古代拱橋,寓意博物館及文物有溝通公眾與歷史、未來的功能。
老綿陽博物館於1996年籌建立項,1999年開工建設,是綿陽市九五、十五期間重點工程,政府投資6500萬元。館址佔地90畝,建築面積20800平方米,有展廳、學術報告廳、辦公技術用房、庫房、觀眾休閑游覽場所、文物商店、室外雕塑、休閑草坪和綠化帶等設施。
老綿陽博物館由中華四季壇設計人余立博士創意,由京澳凱芬斯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其整體形狀似古代石拱橋,寓意該館為連結綿陽歷史、現代和未來的橋梁,是展示綿陽歷史文明和現代科技實力的窗口,也是外地人了解綿陽的窗口,更是綿陽人深層次了解綿陽的窗口。建成後的綿陽博物館主要功能是對綿陽出土文物集中保護、研究和展示,同時也用於發展與文博相關的文化教育、文化旅遊產業。
館舍佔地面積6.4萬平方米(96畝),總建築面積1.96萬平方米,其中陳列文物面積8 000平方米。總造價6 500萬元人民幣。館藏文物7 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65件。
館藏有綿陽永興雙包山西漢墓出土的120匹木馬方陣,甚為壯觀。館門右牆體鐫刻有表現綿陽5 000年歷史、題名為《風韻長河》的綿陽史詩藝術牆,高3米余、長約七八十米,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6. 綿陽博物館的介紹

綿陽博物館新館坐落於富樂山西麓、富樂堂北側、芙蓉溪東岸。專「東據天池,西臨屬涪水,形如北斗,卧龍伏焉」。整合綿陽歷史博物館、綿陽自然博物館、綿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和綿陽市農家書屋管理服務中心,是一座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現代綜合博物館。綿陽博物館新館宛如一條騰飛的巨龍,與富樂山的人文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成為綿陽一座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和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綿陽博物館新館將於2016年6月30日建成開放。

7. 綿陽博物館怎麼樣

挺好的,而且憑身份證、學生證可以免費參觀。館藏精品有:東漢說唱俑、搖錢樹、東漢大銅馬、人體經絡漆雕模型等。

8. 綿陽博物館

一般不讓進
因為一般裡面也沒什麼東西
這些時候能進(科普展,文物展,郵票展什麼的)
最強的一次在博物館開了皮衣展...
旁邊有個空洞娛樂設施(很貴)
外國人可以進的

9. 綿陽博物館咋樣收費不在哪兒

綿陽新博物館尚在修建之中,在富樂山後面。目前對外開放的是由原綿陽市博物館舊館改建回的綿陽科技館,沒有答什麼特別的,比較特色的是館內的幾個3D和4D觀影廳,但是都要單獨收費,10-30元不等。門票好像50,學生證有打折

10. 綿陽有哪些名勝古跡

玉女泉造像
在綿陽市西郊西山觀下。像在玉女泉石壁和子雲亭石壁上。此處有唐乾封、咸亨、上元時的道教石刻造像20龕,分布於周圍石壁上,大像近1米,小像僅0.26米。亭下石壁中為一大龕,鐫三清像,浮雕小像90餘尊,分排側立,亦作道家裝飾,狀極虔誠。題記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造。

李杜祠
在綿陽市東2公里芙蓉溪東岸。後人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都來過綿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為清澈的芙蓉溪,祠後為蔥蘢的富樂山,現存大門、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佔地6畝,工部祠為單檐懸山式抬梁木結構建築,面積120.96平方米。水榭體量較大,為單檐歇山式頂,抬梁結構,長15.4米,寬5.9米,橫跨於水池之上。四周有圍牆,園內有花圃。

富樂山
在綿陽市東3公里。據《三國志·蜀志》載,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益州牧劉璋之請由荊州入益至涪(今綿陽市),劉璋從成都趕來親迎,設宴於此山寶蓋峰,望見全蜀之富庶,二人歡樂暢飲,故得此名。在唐代,附近的柏山下還有諸葛亮的營壘和蔣琬的住宅遺址。在山麓的芙蓉溪畔還有著名的平陽府君闕和紀念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的李杜祠。富樂山環境幽美,古跡眾多,已辟為東山公園。

宋哲元墓
在綿陽市東2.5公里的富樂山寶蓋峰下。坐北向南,佔地約2000平方米。宋哲元(1885-1940),著名抗日將領,原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1940年5月病逝於綿陽城。墓地曾受毀壞,1978年重建、整修。園內築有高4米余的石質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馮玉祥親題碑文「故上將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鐫國民政府對宋哲元的加褒撫恤令和追認上將之令。碑後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為八德亭。其中,朱德、彭德懷所贈者全文是「一戰一和當年發生瞬間可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勵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於九泉」。墓前是佔地約800平方米的祭壇。壇後即墳塋,冢底周長約25米,底邊砌青石,墳頂為圓形,高約3米,墓室由石砌成,停放宋哲元靈柩。

平陽府君闕*
在綿陽市東北4公里仙人橋。為漢代雙闕。兩闕相距26.19米,皆有子闕。北闕高4.53米,南闕高4.35米。闕為東漢初平、興平年間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車馬、狩獵等圖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態雄偉。闕蓋四角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檐上有執竿托鷹人物,有中箭野鹿,有獵人搏獸圖,構思新穎,雕刻精美,圖像生動。

北山院石刻
在綿陽市東32公城,距魏城鎮2公里。又稱大佛寺。院始建於唐代,以後歷代有培修。院內有就山開鑿大佛一軀,佛像為半身,頭部高4米,寬1.5米。殿後壁上刻有「乾符四年十二月二日」等字,可知為唐僖宗年代遺物。院旁依山架石為屋,內有大小石像10餘尊,按其雕刻手法,亦系唐代造像。崖上還刻有金剛經,字跡秀麗,因風雨剝蝕,已不可全識。

碧水寺
在綿陽市北1公里。又稱滴水寺。面臨涪江,依山環水,寺內有唐刻立像一尊,高3米許,面頤豐滿,絢麗多彩。《綿陽縣志》載:像系從附近開元寺移置於此。崖間造像20餘龕及金剛經32品。寺有一小池,崖下清泉不竭。現存建築為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建。

西山觀
在綿陽市西1公里西山上。相傳為蜀中「八仙」之一的爾朱仙修煉之所。宋代以前就有,現存的三重殿宇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正殿為石木結構,檐柱和金柱的柱礎石刻非常精美。尤其石柱上鏤雕的滾龍抱柱,形象生動。為綿陽市博物館所在地。

蔣琬墓
在綿陽市西山之巔。蔣琬(?-246),三國零陵湘鄉(今屬湖南)人,蜀漢名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綿州牧李象昺、邑紳熊文華在原址上重建。並在墓前立「漢大司馬蔣恭侯墓」石碑一通,高2.45米。光緒十六年(1890年),龍安府知府蔣德均,聲稱系蔣琬後裔,對墓進行修葺,並在墓後立「蔣恭侯墓」石碑一通。墓呈八角形,坐西向東,高4.65米,周長31.58米,由座、身、檐和頂四部分組成。頂部呈覆缽狀,遠望頗似將軍頭盔。

江油市
雲岩寺
在江油市。始建於唐,明末毀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殿宇五重,建築雄偉。大殿西側殿內尚存宋代小木作轉輪經藏(又稱飛天藏、星辰車)一具,高10.3米,直徑7.5米,外形輪廓如木塔。整個經藏由一中心為50厘米的軸承托,立於地面一鐵鑄軸承上,可自由轉動。經藏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天宮樓閣,設計精巧;中層為藏身,四周壁板上飾有大小木雕道教仙人200餘尊;下層為藏座。整個轉輪經藏工藝精美,是一件珍貴的古代木雕佳作。

太白故里
在江油市區南15公里青蓮場(舊彰明縣治)。唐詩人李白故鄉。今存遺址有隴西院、粉竹樓、太白祠、衣冠墓、洗墨池、月園墳等。李白(701-762),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中亞巴爾喀什湖畔的碎葉城。5歲隨父入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場(今屬四川江油),25歲離蜀,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場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遷祠內。

太白洞
在江油市武都鎮北2公里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傳唐李白青少年時常坐船來此游覽,天晚,對岸燈籠洞出現燈籠一對,四周通明,李白乘興在洞口夜讀,合卷後燈光即自行消失。洞口高約7米,寬約10米,可乘船入內。水泉清澈,清雅幽靜。洞壁有歷代遊人題刻多處。

太白祠
在江油市區西南15公里青蓮場外。現存祠宇三殿兩院,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殿前庭中兩側植古桂各一株,枝葉茂密,每當金秋季節,芳香四溢。太白故里碑亦在庭中。

李白紀念館
在江油市區西北昌明河畔。為紀念唐代詩人李白,1961年開始籌建紀念館,1980年基本建成。主要建築有太白書屋、太白堂等。太白堂為雙重檐歇山式仿唐式仿木結構建築,高大宏敞,內塑李白青少年時代站像。庭園數十畝,溪流環繞,林木森森。

李白衣冠墓
在江油市區西南15公里青蓮場名賢祠內。清同治八年(1869年),彰明縣令何愷堂等興建。

隴西院
在江油市區西南15公里青蓮場天寶山麓。為唐詩人李白故宅。現存殿宇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創頡、太白、文昌、地母等殿,並祀李白塑像。至民國年間,諸殿堂多殘破,僅山門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隴西院」三字猶存。建國後歷經修葺。院東數百步有李白妹月園墓。

粉竹樓
在江油市西南青蓮場外太華山麓。為李白妹月園舊居。民間傳說,因她每天梳洗後,將脂粉水灑在院內竹上,日久竹皆變成粉竹,故名。唐代粉竹樓,早已無存;今僅存照壁及庭院,系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門前有道光《重修粉竹樓記》石碑。照壁高2丈許,有石拱門3孔,皆各有石刻對聯,字跡清晰。

鹽亭縣
鹽亭清真寺

潺亭

文同墓
在鹽亭縣永泰鄉文同村。文同(1018-1079)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初,知湖州,赴任途中,死於陳州宛丘驛。紹聖元年(1094年),遷葬老家鹽亭北橋山下。原墓已毀。現墓是1984年在原址上重建。佔地40餘畝,種植樹竹4萬余株。墓呈圓形,高3米,直徑6米,周長18.85米。

雲溪鎮:潺亭、筆塔、曇雲庵、鳳靈寺
三台縣
雲台觀
在三台縣城南約50公里雲台山上。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毀於火。今觀為明末、清代重建。樓台殿宇,翠柏參天,綿亘1公里。其中券洞門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建,門用巨磚砌成,上施磚制斗拱,望之儼若一道宮闕。門額題「朝元洞天」。玄天宮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高大宏偉。

琴泉寺
在三台縣城北2公里長平山腰。始建於北周,因寺後山泉滴聲似琴,故清乾隆時(1736-1795)改稱琴泉寺。現存寺廟為並列兩個四合院組成,均為清代和民國時所建。整個建築面積1602平方米,佔地4000平方米。寺內有高1米的清代仿唐鐵鑄觀音坐像。寺雕古樹參天,正殿外的兩株銀杏腰圍3米,若兩把巨傘。從寺院遠望城周,山巒滴翠,北塔、東塔相對。下顧城郭,涪江、凱江匯流環繞。

尊勝寺
在三台縣城北18公里爭勝鄉太古壩。該寺始建於宋,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大雄殿,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在原基上重建,為單檐歇山木結構,面闊3間14.6米,進深4間15米,高9米,建築面積219平方米。左右兩壁有墨彩壁畫16幅,內容是「八仙」過海和二十四孝故事。藏經閣重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關爺殿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單檐懸山式,面闊7間22米,進深4間11.3米,高6米,建築面積248.6平方米。四周古木參天。

平武縣
報恩寺
在平武縣城內。佔地2.4萬多平方米。以大雄殿為中心。構成一座布局嚴謹,規模宏偉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創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相傳龍安府宣撫司僉事王璽,仿北京故宮修建王府,被朝廷察覺,遂以報恩為名,改府為寺。該寺全用楠木頂用琉璃瓦。華嚴藏內之轉輪經藏,用楠木雕成,高12米,直徑7米,整個重量靠一中柱支撐,中柱立於鐵鑄地針上,故能轉動。轉輪經藏用宮殿式斗拱結構裝飾,圖案鏤空雕刻。大悲殿內有一尊8米高的千手觀音,用楠木雕成,甚為壯觀。大雄殿和萬佛閣有明代壁畫。

江油關
在平武縣城南60公里南壩鎮。是古代陰道上的險關,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蜀漢時,諸葛亮在這里設江油戍,派重兵駐守。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魏將鄧艾父子,偷渡陰平,翻越摩天嶺,直取江油關,蜀守將馬邈不戰而降,其夫人李氏堅貞不屈,自縊而死(一說投河而死)。鄧艾佔領江油關後,欽慕李夫人志勝男兒,賜禮厚葬,立祠豎碑紀念。

在碑上刻有「後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蜀川。可伶巴蜀多名將,不如江油李氏賢」的詩名。今碑祠無存,但明代重刻的石碑兩通,尚存原地。江油關至今留存唐宋古跡甚多,有牛心山側的太白台、玉虛觀。太白台上立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手書的《李白贈江油縣尉詩》石碑。玉虛觀內有唐吳道子的《真武祖師像碑》、《呂純陽像碑》和朱元璋的《真武靈應君碑》。還有《李白像碑》、《妙通真人碑》、《李旦太子御筆手詔》和《玉虛觀賜書碑記》等唐宋名家的珍跡。
北川羌族自治縣
禹里
在北川縣城西20公里禹里羌族鄉。據文獻記載,禹生於古汶山郡廣柔縣之石紐。禹系羌人,這里古屬西羌,亦稱西夷。今禹里有關大禹的遺跡,分布於治城附近,著名的有石紐山、望崇山、酉山、禹廟及禹穴溝等。石紐山在治城南數百米,相傳為禹母居住地。山上石林中有一巨石,上刻大字隸書「石紐」二字,當地至今仍以「石紐」為村名。望崇山與石紐山遙相對望,民間傳說,禹父崇伯(鯀)在外治水,經年不歸,其母思念,常登此山遙望,故名。有禹里風景區。

禹里羌族鄉治城村:甘泉、魁星山、西山、神禹故里坊
安縣
開禧寺
在安縣塔水鎮。建於明代,清道光年間(1821-1850)曾進行修葺。現存大殿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為單檐歇山式屋頂,蓋小青瓦,面闊3間12.95米,進深4間13.5米,高9.1米。大殿結構堅實,莊重古樸,裝飾典雅,表現了明代建築的風貌。

花荄鎮:文星閣
桑棗鎮:羅浮山
沸水鄉:白水湖、沸泉
梓潼縣
文昌宮
在梓潼縣城北10公里七曲山,緊傍川陝公路。相傳為晉人張亞子祀廟,殿內有塑像。《明史·禮志》載,張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沒。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帝命梓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帝君。傳說文昌帝君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寺廟創建於唐以前,歷代幾經興廢。今存建築為明清以來陸續修建。建築依山取勢,高低錯落,布局有序。周圍古柏蒼翠,紅牆碧瓦處在綠蔭叢中。

西崖寺
在梓潼縣城西1.5公里長卿山上。原寺已廢。崖間有造像3龕,北龕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龕頂刻飛天,有唐貞元二十年(804年)造像記;中下龕鐫佛像一尊坐蓮台;南龕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崖上有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題字,山正面岩下,有方形石洞,高2.4米,長4米,深2米,正壁上有隸刻「長卿石屋」四大字。相傳為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的讀書處。

李業闕
在梓潼縣南門外李節士祠。僅存闕身,形似碑碣,高2.5米,寬約1米。李業,梓潼人,西漢末年舉明經,除為郎。新莽時舉孝廉方正,不就。公孫述據蜀,屢聘為博士,業不從,為述所鴆。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滅述,光武下詔旌表其閭。故闕亦當建於建武十二年,為現存漢闕年代之最早者。

卧龍山千佛崖
在梓潼縣城西15公里卧龍山頂。有3窟40餘龕,大小佛像368軀,除一龕為明末重刻外,均系唐貞觀八年(634年)所鑿造。傳諸葛亮在此安營紮寨,曾贊美此山猶如南陽卧龍崗,故名卧龍山。千佛崖造像刻於一墩方形大石的四面壁上,造型優美,雕技精工。

閱讀全文

與綿陽歷史博物館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