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
認識論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以及認識的目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認識的辯證運動
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辯證運動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路線的重要哲學基礎.
3.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意義.
辯證思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的統一.
4.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准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
5.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致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線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歷史唯物論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⑵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社會存在關系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答動的規律,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階級斗爭和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人民群眾和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⑶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知識結構圖
結構圖如下: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是: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
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
(3)歷史唯物主義知識結構擴展閱讀
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哲的建構原則。
馬哲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做實踐去理解。
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機制。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而且是同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線,並由此終結了傳統哲學。
⑷ 歷史唯物主義都具體包含哪些知識點
歷史唯物主義:包括社會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兩個方面
A、社會歷史觀:1.社會存在和內社會意識的容辯證關系原理
2.社會發展兩大基本矛盾(規律)的原理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原理
B、人身價值觀: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2、人生價值的內涵和評價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標准
4.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滿意請採納
⑸ 唯物史觀知識框架圖
辯證唯物主義(復3大點制)
1.唯物論
2.認識論
3.辯證法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
2.兩大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規律
3.人生觀
4.價值觀
5.堅持群眾觀點,樹立群眾路線
(具體的記不清了,這些是主要的)
⑹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分析新常態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2014年,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和「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徵,我省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延續了「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發展勢頭。這一份成績單,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良好開端,來之不易、難能可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要准確把握新常態的必然性。新常態之「常」,不是平常之「常」,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之「常」。新常態不僅是經濟運行從高速增長轉到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其實質是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過程,是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節能環保的更高要求。從生產要素供給的自然規律和中等收入水平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創造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紀錄之後,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
續的。現在,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國際競爭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條件難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果硬性推進高速增長,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
境,就是自殺式發展,是自然規律所不允許的。從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我們已經從建國初期一個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
體,要追求新的目標,構建更高的發展形態,必須通過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關系。
從世界發展形勢來看,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中國不是經濟孤島,一個省更不是經濟孤島。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與此
同時,世界經濟與政治、軍事等因素也交織互動、相互影響。順應經濟規律之「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是必然要求。
要高度重視新常態的決定性。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總體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處在與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時相似的發
展階段。如果仍然追求過去的粗放型增長,就既不能在成本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不能在高科技上與發達國家競爭,經濟發展就會失去競爭力,就會陷入困境。到
目前為止,世界上真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屈指可數。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新常態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邁不過、越不過,我們「兩個一百
年」的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實現。因此,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具有決定性意義,是經濟發展的攻堅戰,必須決戰決勝。改革開放發展
到今天,我們曾經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態下繼續爭當英雄,保證中國經濟的航船行穩致遠,這是對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領導經濟工作能
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驗。
要清醒認識新常態的過程性。經濟發展轉型是一個動態運行的過程,不可能像電腦操作、機械操作那樣,通過一項指令,一步完成、一瞬間實現;經濟發
展轉型也不可能在經濟停頓的狀態下進行,它是一個在行進中完成的過程,這就是新常態的過程性。對於湖北而言,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性特徵更加明顯。發展總量
不足、規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要素成本、資源環境、交通區位、科教人才是湖北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維綱要」,
又要做大經濟總量、夯實發展底盤;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又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既要引進聯想集團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又要在鄂東鄂西等地發展雖然技術
含量不高、但符合綠色環保標准並有市場前景的產業,以此彌補經濟總量的不足;既要調結構、轉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又要促進企業贏利,擴大就業規模,增
加財政收入,保障改善民生。適應新常態的過程,就是我們面對雙重任務、奮力雙重應對的過程。
⑺ 簡述唯物辯證法的知識體系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托洛茨基、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各個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目錄
起源
兩個基本特徵普遍聯系
永恆發展
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
辯證否定觀
五對基本范疇現象和本質
內容和形式
原因和結果
可能性和現實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其他辯證范疇整體和部分
個性和共性
相對和絕對
矛盾分析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條目起源
兩個基本特徵 普遍聯系
永恆發展
三個基本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
辯證否定觀
五對基本范疇 現象和本質
內容和形式
原因和結果
可能性和現實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其他辯證范疇 整體和部分
個性和共性
相對和絕對
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條目
展開 唯物辯證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歷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是辯證法的三種基本歷史形式之一;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經其他馬克思主義者(比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寧、托洛茨基、毛澤東等)發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個總的基本特徵,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各個范疇,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這兩個基本特徵的內涵和外延;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
編輯本段起源
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進程由心靈「正、反、合」的「對反、重復、超越」原則支配,這是辯證法;費爾巴克則提出「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這是唯物主義。馬克思和黑格爾、費爾巴克的學說而創造出「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
編輯本段兩個基本特徵
唯物辯證法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存在狀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徵有兩個:一個是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另一個是世界是永恆發展的。
普遍聯系
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聯系的普遍性:聯系包括橫向的與周圍事物的聯系,也包括縱向的與歷史未來的聯系。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部分、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聯系和事物的相對獨立存在是互為前提的。 ·聯系的多樣性:從大的方面說,聯系可分為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主要聯系和次要聯系、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等等。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矛盾的雙方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恩格斯認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毛澤東更強調: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的始終。換言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礎,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從一定意義上說,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或世界的發展。
永恆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過程,過程是由狀態組成的,狀態是過程中的狀態;世界上沒有永恆的事物,有生必有滅,無滅必無生;舊事物滅亡的同時,就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其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個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循環往復式上升的過程,而一個個有限的過程就組成了無限發展的世界,換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永恆發展的「過程」的集合體。
編輯本段三個基本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可重復性和普遍性。換言之,規律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既不能被人創造,也不能被人消滅,只要條件具備就一定要發生作用,所以必須尊重規律。但辯證法也強調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把握規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時,也要依靠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的目的、因勢利導地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引導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關於這三條基本規律的內在關系,一般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很多人主張最基本規律只有一條,即對立統一規律;毛澤東曾指出:「應該是一元論,不應該是三元論」、「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也有的人不贊成這個觀點,而主張把三大規律並列化和立體化——即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綜合規律;量變、序變、質變規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 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質量互變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量是指衡量事物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或具體形式;質是指事物的性質或本質。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往往表現為突變。 質量互變規律,即從量變到質變,是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即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准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經過質變,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因此說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 例如,冰、水、水蒸氣之間的隨溫度變化而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看成量變到質變的例子;又如物質與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方程E=mc^2,質量可以轉變成能量;能量子,光子等,也可以以E=mc^2等量轉為質量。 再例如,經螺旋形樓梯向上,在坐標不斷轉化後,平面坐標回到原點(0,0)而本身也就更上一層樓,在三維世界的坐標即變為(0,0,1),其中平面坐標的變化即伴隨三位坐標整體改變,是量變過程,設坐標為(a,b,z),(a,b)為量變,z為質變,量變也伴隨質變,是質變的積累,積累到z=1自然質變,二維即變為三維,若設(a,b,z,n)為四維,即空間abz和時間n,n隨abz改變而改變,當n改變單位1時,假設這個單位是年,你在同一地點站一年,地球繞一周,空間abz(只考慮太陽系為不動體)回到原來位置,你卻不是一年前n時的你了,n+1即為n的質變,而隨不動體的改變,單位亦隨之變化,則abz改變充斥不動體的每個二維位面時,質變發生。而每個質變又是新量變的基礎,循環往復。就像原子到誇克的盒子關系的反向發展,沒有盡頭,不斷發展進化。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就是理想或者追求一類的東西了。
辯證否定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顯然回到「正」態。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著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在事物發展的長鏈條中,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現為一個周期。因此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並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更上層樓後的「揚棄」。用列寧的話說:彷彿是舊東西在高級基礎上的回復,是「內容的前進、形式的復歸」。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卻是迂迴曲折的,之所以說總趨勢是前進的,正是因為否定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礎上再發展,是集中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成果後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說發展是曲折的,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斗爭推動的。 例如,種子到果實再到種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又如中國的民間諺語,「物極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原始社會是公有制,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又將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會的物質匱乏的公有制,而是經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發展後,物質極大豐富的公有制),這也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編輯本段五對基本范疇
唯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范疇是: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現象和本質
唯物辯證法認為: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系和內在聯系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或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 唯物辯證法認為現象和本質是一對辯證統一: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是表面的、具體的、和易逝多變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質則是隱藏在事物的內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對穩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維來把握。例如,誰都可能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要揭示這個現象的本質(萬有引力定律)則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現象離不開本質,任何現象都由本質所決定的,都是本質的某種表現(例如,真相從正面直接地表現著本質,假相則從反面歪曲地表現著本質);同時,本質也不可能離開現象而單獨存在,任何本質都要通過一種或多種現象表現出來。因此,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這個分析研究的過程常常被概括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
內容和形式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內在要素和它們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的一對范疇。內容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指內在要素的組織和結構。事物總是具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和形式是一對辯證統一: ·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的:內容不同於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其一,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沒有內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沒有形式的內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或說服務於內容——因為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就促進內容發展,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阻礙內容發展,不講究實際效果的形式被稱為形式主義。其三,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也是復雜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納或表現不同的內容,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舊形式可以服務於新內容,舊內容可以採用新形式。 現象和本質與形式和內容的區別是:現象反映本質是一種必然的自發,形式表現內容則可以人為選擇。
原因和結果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系著的事物具有先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范疇。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於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有原因必會造成某種結果(或影響),有結果又必來源於某種原因。一般來講,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同一個現象,依據不同的條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結果,前一個原因的結果也可能是後一個結果的原因;同時,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幾個結果,一個結果也往往由幾個原因所引起。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一對辯證統一: ·原因和結果是對立的:因果倒置,在邏輯推理或實踐試驗中都會引起混亂或危害。 ·原因和結果是統一的:其一,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既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其二,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同一現象,相對於它所引起的現象而言,是原因,相對於引起它的現象而言,則轉化成了結果;第二,原因和結果可以相互作用,不僅原因可以作用於結果,而且結果也可以反作用於新的原因(例如電路設計中的反饋系統)。
可能性和現實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范疇。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種種可能的發展趨勢,現實性指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即實際存在的事物和過程。由於事物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復雜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幾種可能性。但是只有一種可能性在內外條件齊備的情況下轉化為現實,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爭中被克服而沒有成為現實。 唯物辯證法認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實現的現實,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統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據存在於現實性之中;現實性是由可能性發展而來的。其二,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實,另一方面,轉化為現實性也意味著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唯物辯證法還指出: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中,盡管客觀事物和客觀條件是基礎,但主觀能動性往往起著起著重要的作用。
偶然性和必然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或可能以多種多樣的不同方式出現的趨勢是偶然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其一,兩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於決定地位,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其二,兩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其三,兩者作用不同,必然性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則使事物發展過程變得豐富多樣(或說不好預料)。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離開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終歸要以某種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二,偶然性也不能離開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約,也總是以某種形式表現著相應的必然性。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為必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偶然;反之亦然。
編輯本段其他辯證范疇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辯證體,而任何一對具有哲學意義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辯證范疇。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范疇,比較重要的辯證范疇還有整體和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等。
整體和部分
整體和部分,或說全局和局部,是一對由來已久、使用廣泛的辯證法范疇。由於整體在量上是一,部分在量上是多,因而某些哲學家也把整體和部分看成一和多。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是一對辯證統一: ·整體和部分是對立的:整體不同部分,部分組成整體,整體包括部分,部分又從屬於整體。 ·整體和部分是統一的:其一,整體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僅整體包含部分、部分蘊涵整體,部分也常常是具體而微的整體。其二,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轉化,各種分解、分化、分裂、解體中都有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而各種融合、兼並、整合、整體化中又都有整體轉化為部分的過程。其三,整體是部分的有機結合,不一定等於部分之和——例如,在不同條件下,整體的功能也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整體還可能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個性和共性
個性和共性,或說個別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往往被認為是整體和部分這對范疇的深化。 唯物辯證法認為個性和共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個性和共性是對立的:個性即指個別的東西的屬性(不僅有它所獨具的屬性,也有它與同類個體所共有的屬性)。共性是一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是由部分個性組成的。 ·個性和共性是統一的:其一,個性和共性互相包含,個性包含共性(當然還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個性(更確切地說,是包含了部分個性),不能設想有任何兩個事物是絕對不同的或者是絕對相同的。其二,個性和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個性相對於更低層次的個體來說可以成為共性,共性相對於更高層次的共性來說也可以成為個性;又如,在同一關系中個性的交集可以成為共性。 個性和共性的辯證范疇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有很大意義。人們通過對個別東西的認識,從而歸納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認識,而只有共性認識才能大規模的指導實踐。
相對和絕對
相對和絕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辯證范疇,也可以看作是個性和共性這對范疇的延伸。相對就是有對、有條件、有限,絕對就是無對、無條件、無限。但相對與絕對的區別本身又是相對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相對和絕對是一對辯證統一: ·相對和絕對是對立的:相對和絕對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條件下互相排斥。 ·相對和絕對是統一的:兩者不可分割,相對依存於絕對,絕對依存相對;兩者互相包容的,相對性蘊涵絕對性,絕對性蘊涵相對性,相對的東西包含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包含相對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相對在一定條件下的可以轉化為絕對,絕對失去了條件也會轉化為相對。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過程和規律都具有相對與絕對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與之相對立的理論即包括絕對主義,也包括相對主義——前者把絕對的東西絕對化,例如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或者將神絕對化(一般表現為絕對的萬能、公正、仁愛)的一些宗教;後者把相對的東西絕對化,著名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的悖論(這句話本事就是絕對的,因此自己否定自己)
編輯本段矛盾分析法
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律的綜合和延伸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相互貫通、或相互滲透的性質和趨勢,表現了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的內在的統一性。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離、或互相批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斗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有對抗性斗爭,也有非對抗性斗爭。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爭性,兩者相互制約: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爭性制約,因為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斗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也要靠斗爭來實現;另一方面,斗爭性又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因為同一性規定製約著斗爭的形式、規模和范圍。 毛澤東曾經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他的意思主要是指同一性是有條件性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他認為:矛盾的同一性體現著事物的穩定性、常住性,而事物的穩定性、常住性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可變的,因而是相對的;而矛盾斗爭既存在於具體條件之中,受特定條件所限制,同時又能打破這些條件的限制,創造出事物發展所需要的新條件,因而矛盾的斗爭性既存在於事物的相對穩定狀態中,也存在於事物的顯著變動狀態中,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但是也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這一看法,認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本身都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為存在的矛盾的雙方必然同時具有某種同一性和某種斗爭性,而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具體形式又都是有條件的、具體的、歷史的、相對的、暫時的。還有人認為上面兩種看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對一個問題不同角度的兩種說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這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本質,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別的根據。矛盾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且存在於事物之間。對於任何事物來說都存在著內部矛盾,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內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外因。這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它承認外部矛盾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在:每個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運動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由於事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由於事物所處的外部矛盾、環境、條件的區別,矛盾的發展過程總是呈現出不同的形式;由於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條件的復雜性,矛盾的解決也是又多種多樣的形式,可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或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毛澤東同志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的關系與共性和個性(或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絕對和相對等范疇中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是相對應的。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唯物辯證法認為: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處理眾多矛盾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處理某個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兩點兼顧,只注重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就是一點論。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處理矛盾時,要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在處理某一矛盾時,要重點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齊觀,要「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則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無重點無主次,犯均衡論的錯誤。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一個要主要內容。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點,而不可能只有孤立而絕對的一點。第二,兩點的地位和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兩點中重點。第三,兩點以及兩點中的重點,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或固定不變的,都是會隨著內部矛盾的變化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的。第四,兩點、兩點中的重點、以及其變化發展,都是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有條件的、和有規律的,而不是主觀的、空洞的、任意的、或無條件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都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重點分析具體矛盾的特殊性;其唯物辯證法的哲學依據就在於共性和個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等哲學范疇的辯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與之內涵相類似的提法還有「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等。與之相對立的包括抽象地空談矛盾,或一刀切、模式化、機械化地處理問題,等等;這些在政治領域往往被稱為「教條主義」。
編輯本段參考條目
矛盾,辯證法,自然辯證法,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唯物主義
⑻ 高中新課標歷史唯物史觀有關知識列表
馬哲的每一部分涉及三個概念
辯證唯物論:物質、意識、規律
辯證認識論:實踐、認識、真理
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群眾觀、價值觀
思想政治學科《生活與哲學》核心知識
(一)辯證唯物論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③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即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心理和精神狀態)
④規律具有客觀性,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在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或: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唯物辯證法
兩大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實質與核心:矛盾的觀點
1.聯系的觀點
①聯系的含義(要處理好事物間,各環節、各個部分的聯系)
②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割裂事物的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虛假的聯系);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修橋、路,網路,貿易等);聯系具有條件性和多樣性,要分析條件(或者積極主動創造條件),把握事物的聯系.
③整體居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對整體性能狀態的變化起決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動整體的發展.
④系統和要素的關系要求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統籌考慮,優化組合.(例:優化經濟結構)
2.發展的觀點
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問題
②發展的實質是前進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③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又要作好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
④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
3.矛盾的觀點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堅持「一分為二」法,全面看問題.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居安思危,物極必反)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
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即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復雜事物的諸多矛盾、同一矛盾雙方各有其特殊性.
之所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因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④要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體現主要矛盾的常見詞有:重點、中心、關鍵、重中之重、核心,主線,以……為主,首要、第一、根本舉措(任務)、著重、更加註重、優先,突出(最突出)問題、首位等)(著重於做事情)
⑥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質;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不能忽視支流.(體現矛盾主要方面的常見詞有:主流、方向、性質或本質、主體、優劣、總的來說(看)、總趨勢、潮流等)(側重於看問題)
⑦辨證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樹立創新意識,立足實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⑤⑥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三)辯證認識論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注意:理解並能結合實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基礎、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人們對既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對於特定的過程、條件和范圍才是真理,否則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4.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上升性,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補充:(注意:一般不當哲學觀點來用) 創新的社會作用:①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注意: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依據:創新意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辯證法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發展的觀點,要於時俱進,開拓創新;體現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要樹立創新意識,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認識論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四)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意:注意區分物質和意識、實踐和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不同.並能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分析社會現象如:網路名詞的出現,以及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兩大基本矛盾、兩大基本規律)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
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注意:能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如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的重要性等.
(1)堅持群眾觀點
①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堅持群眾路線
①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人生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5.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注意:能結合原理分析如低碳理念對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6.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1)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補充理(1)價值沖突的原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評價標准: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①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②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
注意;運用這一考點分析長江大學學生手拉著手組成人梯救人英勇獻身值不值得?
7.人生價值的實現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補充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一: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第二: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第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附: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即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自我價值).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麼,主要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注意:能結合 「雙百「的評選、感動中國任務分析說明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⑼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生活: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都具體包含哪些知識點
馬哲的每一部分涉及三個概念
辯證唯物論:物質、意識、規律
辯證認識論:實踐、認識、真理
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群眾觀、價值觀
思想政治學科《生活與哲學》核心知識
(一)辯證唯物論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③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即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心理和精神狀態)
④規律具有客觀性,要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在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世界,造福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或: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唯物辯證法
兩大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實質與核心:矛盾的觀點
1.聯系的觀點
①聯系的含義(要處理好事物間,各環節、各個部分的聯系)
②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割裂事物的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虛假的聯系);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修橋、路,網路,貿易等);聯系具有條件性和多樣性,要分析條件(或者積極主動創造條件),把握事物的聯系。
③整體居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對整體性能狀態的變化起決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動整體的發展。
④系統和要素的關系要求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統籌考慮,優化組合。(例:優化經濟結構)
2.發展的觀點
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問題
②發展的實質是前進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③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又要作好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
④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
3.矛盾的觀點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堅持「一分為二」法,全面看問題。
②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居安思危,物極必反)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
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即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復雜事物的諸多矛盾、同一矛盾雙方各有其特殊性。
之所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因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④要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體現主要矛盾的常見詞有:重點、中心、關鍵、重中之重、核心,主線,以……為主,首要、第一、根本舉措(任務)、著重、更加註重、優先,突出(最突出)問題、首位等)(著重於做事情)
⑥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質;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不能忽視支流。(體現矛盾主要方面的常見詞有:主流、方向、性質或本質、主體、優劣、總的來說(看)、總趨勢、潮流等)(側重於看問題)
⑦辨證否定觀要求我們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樹立創新意識,立足實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⑤⑥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三)辯證認識論
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注意:理解並能結合實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基礎、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人們對既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對於特定的過程、條件和范圍才是真理,否則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4.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上升性,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補充:(注意:一般不當哲學觀點來用) 創新的社會作用:①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④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注意:樹立創新意識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依據:創新意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辯證法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發展的觀點,要於時俱進,開拓創新;體現了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要樹立創新意識,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認識論依據:創新意識體現了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四)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注意:注意區分物質和意識、實踐和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不同。並能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分析社會現象如:網路名詞的出現,以及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兩大基本矛盾、兩大基本規律)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
3.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
注意:能結合具體事例說明,如以人為本、重視民生的重要性等。
(1)堅持群眾觀點
①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2)堅持群眾路線
①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②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人生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5.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以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注意:能結合原理分析如低碳理念對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6.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1)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2)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補充理解:(1)價值沖突的原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評價標准: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①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②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
注意;運用這一考點分析長江大學學生手拉著手組成人梯救人英勇獻身值不值得?
7.人生價值的實現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補充理解: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第一: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第二: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第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附: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即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自我價值)。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麼,主要看他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注意:能結合 「雙百「的評選、感動中國任務分析說明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⑽ 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辯證法這四個各自的知識框架
唯物論-----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是發展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辯證唯物專主義認識論屬-----事物是可以認識的,認識是辯證的發展過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辯證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符合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