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於歷史事件,其影響和意義有什麼不同
其實應當還要把歷史事件的作用也來進行一個拿來對比,這樣三者在一起對比會專更有清晰的屬認識和感觸。
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一般是指直接、積極的作用,側重物質方面。如黃巢、王仙芝起義瓦解了大唐帝國。
影響是間接的,要經過受影響者的選擇。如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日本、韓國文字中都有一些漢字,但其筆畫、讀音跟我們不一樣。另外,影響比較中性,影響有時是壞的。
歷史意義是正面的價值。有的意義是時代的標志,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它側重於精神方面。如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㈡ 中國重大歷史事件
2008年隆重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
2008年5月8日是比干誕辰3100周年紀回念答日
新華網10周年紀念
1908年 同盟會成立
改革開放30周年
2008年11月1日騰訊公司成立10周年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60周年
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40周年
中國科技大學成立50周年
南朝鮮大韓民國政府成立60周年
以色列成立60周年
1898,戊戌變法,京師大學堂成立,居里夫婦發現了化學元素鐳radium,周恩來誕辰110周年!
1908,末代皇帝溥儀登基 同盟會成立
1918,一戰結束
1928,井岡山會師,皇姑屯事件,東北易幟
1938,台兒庄大捷,慕尼黑會議
1948,懷海、平津、遼沈三大戰役打響
1958,大躍進,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1968,劉少奇冤案
1998,長江抗洪
㈢ 對歷史事件評價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呢
首先,對該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作一個簡要的概述.然後從該歷史事件所處的時代背景內,歷史環境,當時的社會情容形,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思考,建議主要從課本中去發掘問題的根本所在,也可以看看課外書籍.
知道多少寫多少,歷史其實很簡單,大致了解就可以用很多語言來概括了,沒有哲學的邏輯性和法律嚴密性.
高中歷史的學習,一是課本,二是課外知識.
㈣ 怎麼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評價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斗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
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㈤ 關於歷史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1842年
雙方:英國 中國
原因:貿易不均衡,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
經過:英國戰艦東南沿海北上,一路攻城克地。
結果:中國簽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性質:初步使中國進入半封建辦殖民地時代。
感人故事:三元里抗英
~~~~~~~~~~~~~~~~~~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860年
雙方:英國聯合法國 中國
原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經過:廣州被攻克,大沽口陷落,世界園林的精華圓明園被劫掠焚毀
結果:與諸列強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大步。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感人故事:1858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
~~~~~~~~~~~~~~~~
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雙方:日本 中國
原因:作為朝鮮當時的宗主國,中國在朝鮮請求下出兵同試圖吞並朝鮮的日本作戰。
經過:清政府屢戰屢敗,丟失了朝鮮半島,最精銳的北洋水師被摧毀,日本長驅直入,在東北大肆破壞,****。
結果:簽訂了最恥辱的《馬關條約》,失去對朝鮮的宗主權,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割讓台灣。
感人故事:鄧世昌的定遠號成為精神符號激勵後世千千萬華夏兒女保家衛國。
㈥ 如何對一個歷史事件進
(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
為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評價任何一個 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
(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法」是我們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
㈦ 什麼是歷史事件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不同歷史觀對歷史事件的解釋
案例:用不同的史學範式來認識「近代通商口岸」:
從革命史觀來看: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橋頭堡,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
從現代化史觀來看:它是中國工業基地、技術中心、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揮帶頭用,是近代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前沿陣地;
從全球史觀來看: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從文明史觀: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化工業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的地方。
㈧ 政治歷史事件對歷史的影響
看到樓主的問題來,我感到很源模糊。因為你這個概念太大了,世界上發生的重大政治歷史時間太多了,而且對社會發展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影響,我就拿一個很小的方面來闡述一下吧 —— 改革。改革有失敗的,同樣也有成功的。而且對社會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例如19世紀的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中國的維新變法,都對社會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但他們也都有共同點:對起到了推動近代化的過程 ——經濟、政治、文化的近代化。但日本的改革最徹底,因此對社會的推動力也最大,從而使日本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中國和俄國的改革由於不徹底,從而分別導致了後來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7俄國二月革命,將舊的國家機器砸碎,產生一種新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希望樓主能夠有所啟發。
㈨ 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事件
還原歷史細節,真相往往就隱藏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