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傳說和歷史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那個石頭上有很多很多白鶴,所以就叫白鶴梁。
② 白鶴梁的水下博物館資料
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18日正式建成開放,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由此成為世界唯一水下博物館。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長江水位資料的18尾石魚雕刻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3萬多字真跡題刻依然靜靜地躺在長江水之中,不同的是名為「無壓容器」的殼體將它們永久地保護了起來,並供後人隨時「一睹芳容」。
精妙方案+高新技術:水下博物館如此誕生
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已經記不清自己到過多少次白鶴梁了,從大膽提出水下保護方案,到為了工程建設四處奔走,再到歷經挫折的水下博物館建成開放,一晃已是8年時間。
「我很高興,終於建成了。」再次來到涪陵參加建成儀式的葛修潤告訴記者,白鶴梁保護方案包括有壓水下博物館、「水下淹沒、陸上復制」「岸邊復制」等多種,自1994年以來爭論不休。有壓水下博物館不僅對白鶴梁本身可能造成破壞,而且對進入參觀的人來說也很危險,而陸地搬遷和復制的方案則會令其文物價值和科研價值受損。「無壓容器」水下博物館建造方案的核心是利用工程壓力原理,在白鶴梁題刻比較集中的中段東頭70米左右的上面,修建一個內外都有水的無壓力保護殼體,遊客可在殼體內的參觀廊道里觀看白鶴梁題刻。這一水下博物館設計方案最終被採納,並獲得了當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負責工程建設的重慶市峽江文物保護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殷禮建如數家珍:照明系統採用了當時國內還是空白的LED技術,150盞燈壽命長、光照好、節能省電,並在操作室就能實現隨意操控,避免了頻繁水下維修和更換;循環水系統,即讓長江水通過凈化裝置後進入保護體內,以保證水質透明確保遊客參觀;防火系統,第一次在國內基本建設中採用了不燃電纜,地板也是防靜電的;水下實時攝影系統,28個攝像頭能讓遊客在岸上陳列館內通過電子顯示屏和操縱桿實現實景參觀;水下安全保護監測系統,通過光纖等將保護體內的溫度、壓力和硬度等指標收集分析,判斷水下保護體的安全情況。
重慶三峽博物館榮譽館長、三峽重慶庫區文物保護領導小組組長王川平說,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是三峽庫區文物中工程最復雜、科技含量最高、投資最大、涉及學科最多、參加院士最多的保護工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而言也有重要創新和借鑒意義。
水下參觀+實時圖像:三種方式隨時游覽白鶴梁
位於長江江心的白鶴梁題刻石樑全長約1600米,寬約25米,共165段,上面清晰地鐫刻著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3萬多字真跡題刻,被譽為「水下碑林」;自唐代開始雕刻的「石魚出水兆豐年」的20尾石魚雕刻,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在三峽工程蓄水之前,唯有在江水大幅退潮的冬季,人們才有幸一睹白鶴梁題刻的風姿。如今,建成後的水下博物館能讓人們通過三種方式隨時游覽白鶴梁。
殷禮建介紹,一是通過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的電腦觀看水下攝像頭拍下的水中白鶴梁題刻實況,這是最主要的參觀方式;二是通過水下環形廊道的參觀窗口觀看,一次可容納20至30人;三是潛水觀看,但只適合專業人士考察和檢修或少數遊客,由蛙人陪伴,通過減壓艙進入。
遊客在陳列廳不僅可以觀看白鶴梁的文字、圖片資料,還可操縱水下28個攝像頭,放大、拉伸,點擊觀看題刻實時景觀。隨後,遊客可步入長約90米的亞洲最長隧道式自動扶梯,下到40米深的江底,穿過140米的水平交通廊道,來到保護體內長約77米的參觀廊道中,透過參觀窗口盡情欣賞白鶴梁題刻原貌,還可點擊參觀窗旁的液晶觸摸屏,聽取、觀看白鶴梁題刻介紹。
「量身定做的水下博物館讓參觀白鶴梁題刻就像逛水族館一樣充滿無盡的遐想。」葛修潤描述道。
文物價值+科研價值:白鶴梁留待後人觀賞揭秘
2006年底,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現已列入中國預備申報名錄。葛修潤說,白鶴梁題刻是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站,又是水下碑林,其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都非常大,只有原址水下保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價值。而且,白鶴梁題刻仍有很多謎尚未解開,應該原樣保存下去,留待後人去研究。
殷禮建告訴記者,白鶴梁題刻所記載的1200多年的歷史水文資料,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實物佐證,也是葛洲壩、三峽工程設計的重要歷史水文資料,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就歷史價值而言,白鶴梁題刻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題刻,埃及尼羅河中類似水文石刻題記數量遠遜於白鶴梁;白鶴梁題刻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書法藝術價值,包括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題刻等名家作品,題刻文字包括隸、篆、楷、行、草和八思巴文字等多種類型。
國務院三峽辦黨組成員張寶欣說,三峽文物保護舉世關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成開放標志著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基本完成,凝聚著中國人民保護文化遺產的智慧和心血,向世界展示中國尊重文物保護的文明形象。
資料:新華網
③ 世界上首座水下考古博物館在哪
世界上首座水下考古博物館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南海Ⅰ號」的命名人俞偉超認為中國人把「南海Ⅰ號」整體打撈並保存在「水晶宮」的創舉,可以與英國人為16世紀戰船「瑪麗露絲號」修建水下考古博物館一事相媲美,稱此兩船為世界「水下考古極為明亮的兩顆珍珠」。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並沒有找到東印度公司的沉船,卻在水下23米處發現了另一條古代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珍貴文物。由於發現沉船的海域位於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專家認為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並將這艘沉船命名為「南海Ⅰ號」。「南海Ⅰ號」是一艘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南宋時期木質古沉船,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下沉船中,船體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當時並沒有對其進行打撈,直至20多年後的2007年,才採用整體打撈的方案使「南海Ⅰ號」成功入住「水晶宮」。
由於在水下沉睡了800多年,船體已經深陷海底淤泥之中,船身上也附著了大量海底凝結物,整體打撈的總重量達到4千至5千噸。不僅如此,被打撈上來後,「南海Ⅰ號」需要向北平移30多海里,才能進入「水晶宮」。這個工程如此宏大,以至於世界水下考古之父喬治·巴斯看到這個方案時連聲說:不可想像。最終「南海Ⅰ號」被封入鐵箱中運送上岸。
如今,「水晶宮」里的「南海Ⅰ號」一邊供考古人員發掘研究,一邊展覽給參觀者觀賞學習。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等都提供了典型標本。船上的文物也有可能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諸多秘密。
④ 長江三峽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那麼神奇,它是怎樣在水下施工建設的呢
昨天下午,被譽為「長江第一文物」的白鶴梁保護工程圍堰成功合龍。
彩旗飄揚,鞭炮齊鳴,昨日下午,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圍堰正式合龍,每一位現場工作人員的臉上都帶著微笑。「提前合龍代表著成功,我們相信白鶴梁工程一定能夠順利完工。」
嚴陣以待
昨日下午3時許,平常忙碌的工地上,第一次插上了五顏六色的彩旗,工人們買回了最大串的鞭炮,高高掛在圍堰合龍的兩端,圍堰周圍的工作船上站滿了工人,就連工地的大門口都站滿了涪陵區的居民,他們都是得到圍堰合龍的消息,前來觀看這一盛況的。
下午3點40分許,工地進入了合龍前的准備狀態,拉著滿車土石方的卡車依序停在了龍口的左側,推土機也慢慢開到了龍口旁,工作船上等待的工人們,帶上了手套,開始搬運船上的片石。負責圍堰施工的工人們也全部聚集到了龍口的兩端,只等一聲令下,便可開始合龍。
緊張戰斗
下午4點05分,隨著現場指揮人員一聲「合龍開始」,一輛輛卡車將土石方傾倒在了圍堰旁,隨後,插著彩旗的推土機開始將卡車傾倒的土石方從圍堰左側推向中央,船上的工人們也將滿船的片石扔進了水中,每當推土機前進一步,就會有一陣歡呼傳出,合龍還在進行,工人們已經抑制不住自己的開心,第一串鞭炮被點響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伴隨著工人們的笑聲,在圍堰上方久久回響,「不容易啊,兩個月了,24小時的3班倒,現在就是連喝兩瓶杜康我都不會醉,實在是太開心了。」一名站在工作船上的來自河南的工人,一邊看著合龍現場的盛況,一邊悄悄地用衣袖將激動的淚水擦去。
順利合龍
下午4時35分,經過半個小時的緊張工作,圍堰終於順利合龍,滾滾長江水被徹底的擋在了圍堰之外,鞭炮聲再次響起,當推土機終於將最後一片土石方推下時,現場的工人們從船上和圍堰四周沖了過來,他們擁抱,握手,慶祝,將自己的安全帽高高的拋向空中。
據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白鶴梁項目部項目總工程師張卓偉介紹,「龍口寬約40米,高約7米,整個合龍共需要8000方的土石方才能夠順利合龍,而圍堰內目前的水體有5米深,總共10餘萬立方米,合龍後,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我們要將這里的水全部抽干,在乾地情況下,開始修建水平廊道和坡形廊道淹沒區下的部分。」
白鶴梁工程背景
由於三峽工程的新建,庫區水位上漲,如何保護白鶴梁?
2001年2月,有關部門在重慶涪陵舉行評審會,會上,國家文物局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岩土力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參加,這次會議,葛院士第一次提出了無壓容器的構思,隨後,經過專家們的反復論證,這個構思被作為了白鶴梁保護方案中最可行的一個,方案同時經過了國家文物局的認可。
2003年2月13日,激動人心的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A期工程正式開工,該時期的工程主要是對白鶴梁題刻的表面進行保護,並修建魚嘴防撞墩,去年春節後,該工程順利完工。
去年3月26日,B期工程開工動土,當年5月3日,因為長江汛期的到來,工程停工,等待下一個枯水期,11月,長江的枯水期終於到來,B期工程開始繼續施工,這時,由於三峽大壩將提前蓄水到156水位線,原本的兩個枯水期減少為一個,整個B期工程將在今年4月底完工。而整個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及水上陳列館預計將於2006年6月30日正式完工,面向遊人開放。
千年風雨白鶴梁
白鶴梁題刻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形似卧伏長江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米,龜背形寬約15米。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長江水枯,當時的人在露出的白鶴梁中段石樑上鐫刻了兩尾石魚,記錄了當年最枯水位線。經後人長年觀察認為,當江水退,石魚現時,來年將有豐收年景。於是,每逢冬春相交的枯水季節,人們喜盼石魚的出現,一旦石魚露出,人們奔走相告,觀者如潮、絡繹不絕。有文人墨客將石魚出水的時間、石魚與水距的尺度,用詩文的形式刻在石樑上。也有另刻石魚,白鶴及觀音像以標水位或表心願者。
從唐廣德元年到1963年2月15日涪陵文化館的最後題刻落筆,剛好1200年,記錄了72個年份的枯水歷史,據有關部門觀測,其中唐魚的眼睛為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相當於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記錄比英國在武漢江漢館設計的水尺標點早1100年。
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魚的魚眼高,又大體相當於川江航道部門當地水位的零點。文物工作者和水利專家們,根據這些枯水題刻,推算出了1200年的長江上游枯水水位統計,和枯水發生的周期,得出了每隔3年或5年,長江上游就有一次枯水發生,10年或數十年就有一次較枯發生,600年就有一次極枯發生的結論。
剖析白鶴梁無壓罐體
昨日,記者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工地了解到,保護白鶴梁題刻的無壓容器並不是人們一直想像的大玻璃罩,而是一個用鋼筋水泥澆注而成的巨大水泥罐。
這個橢圓形的大水泥罐,周長234.5米,厚3.5米,頂蓋高程141.8米,設計使用壽命為100年,整個罐體倒扣在白鶴梁題刻最為集中的70餘米長的地段。罐體內的水與長江水是相通的,為了便於遊客在江水渾濁的情況下也可以清晰的觀賞白鶴梁題刻,進入罐體的江水需要通過物理過濾和凈化,凈化後的江水可達到供人直接飲用的標准,而且,由於是物理凈化,對文物本身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
這個無壓水泥罐體由勘察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項目經理部承建,長江水利委員會建設工程監理中心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項目監理站監理,中國船紀社重慶分公司監造。據介紹,由於該項工程施工要求高、難度大,施工期間,最多時有四艘大型浮吊船同時在現場作業,而在長江上修建橋梁,一般只需要兩艘浮吊船就可以了。
目前,罐體四周的牆體已基本完工,本次圍堰合龍後,將抽出罐體內的多餘江水,已便於鋪設水下照明、攝影等需要的各種線纜和安裝參觀廊道,各種設施安裝完成後將澆築頂蓋,注入經凈化的江水,形成無壓容器。屆時,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部分將全面完工。 本版文圖/特派記者李晟甘俠義
白鶴梁游覽路線
白鶴梁整體工程將於2006年6月30日完工,整個工程由地面陳列館,交通及參觀廊道,水下保護體三部分組成,遊人在涪陵區濱江路可以看到雄偉壯觀的地面陳列館。
在這里,你可能會等待一段時間,為了保護遊人的安全,白鶴梁水下參觀廊道一次只能容納30人(包括工作人員),但在這個陳列館內,你不僅可以參觀到關於白鶴梁的諸多題刻拓片,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裝置遙控在水下的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和不同距離欣賞水下的白鶴梁.
在博物館外,也設有沿江觀景平台,在這里,你可以遠距離的感受三峽蓄水後的壯闊場面,隨後,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你可以經由長約80米的坡形廊道,進入水下的水平廊道,通過這個廊道,就到達了白鶴梁工程的核心部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這個呈U字形的參觀廊道里,共設有23個直徑為60厘米的觀景窗,在解說員的帶領下,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一一介紹給你。
當然,水下博物館內也設有遙控裝置,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能"過癮",那麼,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而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房流過。當然,你不用擔心在水下的安全問題,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隻的沖撞抵壓考慮了進去。「游覽水下白鶴梁就像在參觀一個水族館。」
白鶴梁開始施工 要到2006年才能再見
由於白鶴梁開始施工,遊人已經無法上樑觀賞,因此當年的擺渡船工們早已分散離去,記者經過一下午的找尋,終於在離白鶴梁一公里外的江邊找到了75歲的黃樹榮老人,他的鄰居們說,黃大爺在長江邊居住了幾十年,見證了白鶴梁次次的露出水面。
據黃大爺說,最後一次看見白鶴梁露出水面是在2003年長江的枯水期。那年,很多人以為隨著三峽大壩的蓄水,白鶴梁將永沉江底,於是人們扶老攜幼從全國各地趕到了涪陵。「那次好多人來哦,一家家的,密密麻麻站在大堤上,那次是十年才一遇的大枯之年,石魚全部『跳』出了水面,我們還在說,這是老天爺對人們的恩賜,把石魚最後一次露臉的機會給了白鶴梁。」
「那時候我還不大相信,陪伴了我數十年的白鶴梁就要看不見了,但如今才知道,那真的是白鶴梁最後一次見到陽光。」
「白鶴梁真的給了我們很多希望,每年我們都會盼望它能全部浮出水面,那樣,來年我們就會有個豐收年。2003年來參觀的人太多了,怎麼說呢,石魚還沒全部露出來的時候,20條擺渡的漁船就從早忙到了晚。不少船工都累得精疲力盡,當時他們還在跟我笑著說,手都搖斷了,人們上去後,拍照留戀,很久都不願意回來,我也不知道他們在看些什麼,我只知道,石魚將要離開我了。」
當記者告訴老人,2006年就可以通過水下博物館看到位於水面下40米的白鶴梁時,老人淡淡地笑了一下,「我知道,以後還是可以看見白鶴梁,這好是好,石魚,題刻總算沒有消失在水下,但往後的每年,就少了對白鶴梁出水的期盼了,也沒有石魚兆豐年的喜悅了。不過呢,我也活了這么多年,我知道,每件事,總得有點遺憾才好吧。至少,我還可以帶著我的曾孫,去博物館看看那個陪伴了他祖父數十年的老鄰居。」
「水下保護方案來之不易」
從1993年起國家開始組織數十位院士、專家來到這里,為保護白鶴梁出謀劃策。重慶市峽江文物保護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祖林介紹,僅拿到桌面上經過專家論證的保護方案就有四種:天津大學1994年提出的「水下博物館」方案;長江水利委員會1998年提出的水下淹沒、陸上復制方案;國務院三建委黃真理博士提出的岸邊復制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葛修潤教授2000年提出的「無壓容器」方案。
據介紹,目前前三種方案都被否定,國家文物局認可的第四種方案,是在白鶴樑上修建一座巨大的鋼筋混泥土容器,再將清水注入容器,使容器內外壓力平衡。同時從岸邊修建兩條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繞題刻一周,不僅方便遊客參觀,還可以充分發揮題刻的學術研究價值,把題刻的保護、研究與旅遊有機結合起來。
陳祖林告訴記者,白鶴梁題刻本體保護工程在今年汛期前已經竣工,水下交通廊道和循環系統等7個專題研究項目的中間成果已於今年8月通過專家評審,其餘4個專題研究也將在9月完成。他說,保護工程今年年底就開始實施,2005年全部完工,2006年開始試運行。
白鶴梁驚現神秘「天書」
自唐代開始,歷代文人雅士、官吏商賈,每當石魚出水,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並將詩文題刻於岩上。因此,白鶴梁水文題刻數量可觀,迄今發現的題刻就有167段,藝術價值極高。在這167段題刻中,有166段都是用漢字書寫,惟有一段題刻,上面的六個文字當地人全不認得,如同「天書」。這段「天書」書寫於什麼時間?是何人所題?表達了什麼含義?
涪陵區博物館副館長黃海說,這副題刻在高55厘米、寬44厘米岩石上的文字是用蒙族的八思巴文,讀音「阿彌圖土薩塔」,翻譯為漢語的大意是「生命的意義在於榮譽」。由於該題刻除了這六個蒙文外,沒有其他的題字,所以對於「何人何時所書」這個問題,現在已無法考證,據考古專家推算,該題刻應刻於公元1271———公元1368年,即元代。該題刻表達了蒙古族先人對於人生榮譽的無尚推崇。
在166段漢文題刻中,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元府賡辰涪翁來」題刻最為引人注目。由於宦場風波,黃庭堅被貶,來到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在涪州時黃庭堅自號「涪翁」,這幾個字就是他在涪州期間游覽白鶴梁時留下的,雖只有寥寥七個字,卻筆筆凝結,灑脫雄健,不愧為大師手筆。
聚焦白鶴梁保護
優美傳說白鶴梁
白鶴梁得名有著很多優美的傳說,其中之一是:白鶴梁的形成等於是在長江邊上樹起了一道天然的阻瀾隔浪的屏障,使距離涪陵城100米以內的江水,除洪水季節外,平時水波不興,明澈如鏡,故有「鑒湖」之稱,從涪陵城的八個景觀中,有「鑒湖漁笛」,「白鶴時鳴」兩景,就因此處常有漁舟活動,白鶴嬉戲於石樑而得名。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曾對白鶴梁得名有過記錄:「白鶴灘,爾朱真人修煉於此,乘鶴仙去。」民間傳說在合川有一個名叫爾朱的道人,煉丹出售,賣給普通百姓10文一個,可賣給當時合州的太守卻要價100文,得罪了太守,太守令人將爾朱囚入竹籠,拋入江中,竹籠順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鶴雲集的石樑,被漁人救起,兩人遂結為了好友,一日在江邊飲酒後,兩人乘白鶴化仙而去,便是白鶴梁之由來。
夢想留名白鶴梁
提起白鶴梁將修建水下博物館,涪陵區博物館副館長黃海說起了一個趣聞,三峽工程動工後,很多人聽說白鶴梁將成為一處水下博物館,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游覽,於是來到涪陵,希望能在白鶴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及墨寶。
其中不僅有各地的政府名人,也有一部分書法愛好者,面對他們的來訪,涪陵區博物館紛紛婉言拒絕。「他們可以在江里其他地方隨便找個石頭刻下墨寶,我們並不反對,但白鶴梁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後,這些要求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白鶴梁最後一次露出水面前的幾年間,此類想留名的人絡繹不絕。
石魚出水非豐年
據涪陵區博物館副館長黃海介紹,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往往有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
但是,石魚出水的年份也有繼續苦旱的時候,也有洪水肆虐的時候,把我們祖先「石魚出水兆豐年」的美好預言打得粉碎。
高精技術建白鶴梁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工程技術含量極高,23個觀景窗是由4厘米厚的雙層航空玻璃製成,這樣,不僅可以抵抗江水的壓力,當窗體一面有損壞時,還可以由參觀廊道或水中進行及時的更換,而為了讓遊人更好的欣賞白鶴梁題刻,業主方還專門購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節能燈,這種燈1瓦的亮度甚至超出普通燈泡40瓦的亮度,普通家用燈泡的壽命最多幾百個小時,而這種燈的壽命可以長達幾千小時,經過密封處理後,將在我國首次投入水下使用。而保護白鶴梁的水體也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到時,將直接引用長江水,通過物理過濾措施後,灌入白鶴梁周圍,通透的水體不僅有利於遊人的觀賞,也有利於對白鶴梁題刻的保護。「過濾後的水就和我們平常飲用的純凈水一樣。」為了保護水下博物館的安全,在白鶴梁保護體的上游部位,安裝著一個魚嘴狀的防撞墩,「萬一船隻經過附近水域時發生意外,這個防撞墩將把船體擋在白鶴梁保護體外,保證白鶴梁的整體安全。」
⑤ 三峽博物館在哪
中國三峽博物館,正式全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暨重慶市博物館,位於重回慶市渝中區上清寺答附近的人民廣場,與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相對而立。2005年6月18日,中國三峽博物館於重慶直轄8周年紀念日正式開館,這是中國唯一一家在北京之外以「中國」二字冠名的國家級博物館。
三峽博物館建築主體長157.3米,寬98.085米,高32米,總建築面積為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為6.5億元人民幣。三峽博物館可入藏文物30萬件,現已有文物17萬余件,包括三峽出土的國家二級以上的珍貴文物3千餘件。
三峽博物館展廳面積為23,225平方米,主展區有四個:1、反映三峽歷史文化精神的壯麗三峽廳;2、反映地方歷史源流的遠古巴渝廳;3、反映重慶城市變遷的城市之路廳;4、反映重慶抗戰文化的抗戰歲月廳。另外還有其他門個專題陳列區,它們分別是「歷代書畫」、「歷代瓷器」、「歷代錢幣」、「漢代雕塑藝術」、「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和「李初梨捐贈文物」。此外,博物館還擁有反映三峽人文風光的360度環幕電影、《重慶大轟炸》半景畫,以及一個國際學術報告廳、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廳。
⑥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85年,考抄古工作者在獅襲子山楚王陵以西發現有6條兵馬俑陪葬坑,分成南、北兩組軍陣。而位於北側的兩條騎兵俑坑自1987年發掘之後,一直淹沒於潭水之中。
為將徐州漢兵馬俑坑跨越全貌完整地展示給世人,2005年徐州市政府決定在兩條騎兵俑坑原址上興建水下兵馬俑陳列館。
⑦ 希臘打造的水下博物館真的能海里尋寶嗎
希臘建造的水下博物館真的可以實現在海里尋找寶物。希臘在Alonissos和Pagasitikos地區建造了該國的首批水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4搜古沉船改造而成,據說這4艘沉船是古雅典時期到拜占庭時期的古跡。
這批水下博物館包括:Peristera的沉船(公元前5世紀)、Kikintos的沉船(大概是公元9世紀到13世紀)、阿克拉·戈洛斯的沉船(拜占庭時期),以及Telegraphos的沉船(公元4世紀)。
博物館內會有專門的人員講解,這些講解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整個博物館參觀下來體驗絕對超出預期,不光增長了知識,也觀賞到了真跡,還體會到了古希臘文化的魅力。
對希臘的文化有興趣的話,可以提前在網上買票,去一睹水下博物館的風采。
⑧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白鶴梁題刻將永沉江底。為了讓後人能觀賞這一文物,國家投入2億建設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從2003年正式開工,到2006年9月三峽大壩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兩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壓縮為一年,期間又經過了兩年多時間的漫長停工期。
200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行落成儀式。
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
遊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遊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2013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白鶴梁題刻」在長江水下「沉睡」6年之後,在水下40米深處與人們再度相會。
2014年5月18日開館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位於長江水下40米處。經過安檢後,遊客通過一條88米長電梯,經過約150米長的走廊,邁過鋼制艙門,進入環形參觀走廊。
2006年,重慶就開始著手准備將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白鶴梁題刻已被列入國家申報預備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