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泰安歷史事件

泰安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9 11:24:20

① 泰安的歷史故事

希望對你有幫助: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五萬年前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六千至四千年前,位河兩岸的氏族部落創造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夏商為青州、徐州之地。周代分屬齊魯。秦屬濟北郡、東郡。西漢初設泰山郡,隸兗州刺史部,北齊改為東平郡。隋初分屬濟北郡、魯郡、琅琊郡。唐隸兗州、沂州。宋隸兗州襲慶府,隸京東西路。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設泰安軍,泰安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泰安州,隸山東西路。元隸東平路、中書省。明代隸濟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泰安直隸州。後改設泰安府,隸山東行省。1913年分屬濟南、濟寧、東臨3道。1925年,設泰安道,後撤銷。1936年泰安、新泰隸第十二行政督察專署,肥城、東平、寧陽分隸第六、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專署;後泰安、新泰、寧陽、肥城改隸第十五行政督察專署;東平隸第二行政督察專署。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11月至次年3月,泰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泰山行政專員公署相繼誕生。1941年9月成立泰西行政聯合辦事處,後改為泰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並成立泰安專區。1967年,改稱泰安地區。1985年3月改泰安市並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市政府駐地位於泰山南麓,面積37平方公里,人口37萬

② 泰安縣 歷史

泰安,是山東省來地級市,國務院批源復確定的中國著名風景旅遊城市[1]。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2個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776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30.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4.0萬人,城鎮人口348.95萬人,城鎮化率61.87%。[2]
泰安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中部,北依省會濟南,南連濟寧市,東連商城臨沂,西濱黃河,北距省會濟南市66.8千米,南至三孔聖地曲阜市74.6千米,是魯中地區中心城市之一。[3][4]
泰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區位於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安市於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城市,還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③ 泰山的歷史故事(短)泰山的故事

泰山風景名勝區(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國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中國書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聞名中外。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自然的泰山,彰顯著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證著文化的神聖。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④ 泰安歷史故事

早在五千年前,在它境內的大汶河畔就有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位於泰山南麓的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據考證,這片古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已出土的陶、石、玉、骨等不同質地的用具和祭品都異常精美,晚期的陶尊上還有象形文字樣的刻畫符號,專家們認為是中國文字的祖源,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這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泰安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反映了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及原始社會解體的整個過程。夏商以後,汶河流域出現了牟、鑄、遂、宿等古國,經濟文化率先發展,春秋時期,這里又成為齊魯必爭之地,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在泰山東麓,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齊長城,殘牆猶在,在中國歷史上,這里曾設置過郡、路、州、府、人員輻輳,是區域性政治、經濟中心。西漢赤眉,東漢黃巾,唐代黃巢,都曾來這里安營紮寨。

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首」,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泰山南北齊魯文化泱泱大觀。秦漢以來,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12位帝王先後登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祀天地神靈,祈求國泰民安。歷代文人墨客也多登臨抒懷,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都成為千古絕唱。泰山擁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規模之大,精品之多,時代之久,書體之全,在國內外名山當中是無語倫比的,堪稱天然的書法藝術博物館。岱廟在泰安城中,廟內古木參天,碑刻林立,其天貺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古老的泰安城由於帝王封禪、民眾禮神、文人騷客的游歷漸漸地發展起來,並漸漸地形成了山不壓城,城不佔山,而又「山城一體」的獨特格局

⑤ 泰安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資料

1937年12月27日 日軍侵佔濟南,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不戰而退,擅離濟南赴泰安,留第二十師守濟南。 12月28日 侵華日軍總司令松井宣稱,日本將予中國改變態度之機會,並稱日軍有進攻漢口與重慶之必要。 12月30日 國軍黨青島當局實施焦土政策,全城大火,沈鴻烈市長勸市民走避。 12月31日 泰安失陷。
1947年7月泰安戰役,王良恩率二十三團主攻嵩里山(今英雄山),配合兄弟部隊殲滅國民黨整編第七十二師;
徂徠山起義的參謀長,名字叫趙子櫻(相關史料中也被稱為趙玉、趙子玉或趙參謀),山東泰安人,黃埔軍校畢業,1927年參加中國光產黨,曾在上海組織過地下工作,徂徠山起義的重要發起人之一。。。。。。

在徂徠山起義初期曾親自指揮新泰公路伏擊戰,親手引爆地雷炸死日本憲兵40餘人、日本大佐1人,其後在攻打萊蕪城的戰役中,親手活捉、擊斃萊蕪城偽縣長。我爺爺和洪濤同志一起工作三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直至洪濤同志去世,一直是洪濤同志最忠實的戰友。從徂徠山起義革命武裝力量建立初期的幾十人、直至發展為數萬人的山東縱隊。立下汗馬功勞。
雖然沒有井岡山的光輝歷史,但是同樣雄偉的泰山一樣為我軍的建設做出了一些貢獻,先來說說發生在泰山腳下的兩次起義吧,
1937年,「七•七」事變後,區內人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抗日武裝如雨後春筍建立。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領導了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泰西武裝起義,分別成立了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點燃起山東人民武裝抗日的烽火。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這可是山東八路軍的主要領導,可惜後來上不去)、宣傳部長林浩、紅軍幹部洪濤、趙傑,在徂徠山大寺舉行起義,以中共泰安縣委已掌握的武裝民眾自衛團和山東省委帶來的一些青年知識分子以及新爭取過來的5名攜槍國民黨散兵為骨幹,成立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支隊,編為第1、第2兩個中隊至4月,部隊發展到4000餘人。 這可是山東地區第一個起義,從此4支隊也成立了。
1938年1月1日,根據山東省委指示,在泰安夏張舉行抗日武裝起義。十餘日後,泰安、肥城等地數支起義隊伍匯集空杏寺,宣布成立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十一月底,泰西各抗日武裝在特委領導下統一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成為一支有四千餘人的山東抗戰勁旅。

⑥ 關於泰山的歷史故事

1、唐玄宗封禪泰山軼事

唐玄宗是唐代的第六位皇帝,在位44年。他即帝位之初,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來國家興盛的又一個高潮,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上書力請玄宗東封泰山。玄宗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欣然首肯,於公元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

據說,以前的帝王登封泰山,如果是順承運,功績顯赫,則會出現諸多祥瑞之兆;如果是無德無能,不能順應天時治理天下,則會出現諸多凶象。而玄宗皇帝登封泰山時,雖有功於天下,天氣卻屢屢變化,給他帶來了諸多的煩惱,這大概是上天對玄宗以後沉迷酒色、荒廢朝政的警示。

當時,玄宗皇帝東封泰山,單就儀仗隊伍前的馬隊,就以每種顏色的馬1000匹作為一個方隊,交錯排列,遠遠望去就像彩雲綉錦,可見規模之大,盛況空前。當大隊人馬浩浩盪盪來到泰山西側的時候,突然東北風大作,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隨從人員住的帳篷被風撕破,支撐帳篷的柱子也被吹折。

官員們因此十分恐慌,亂作一團。

封禪使張說本來就為封禪之事忙得焦頭爛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更使他手足無措。為了穩定人心,他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說:「大家不要慌張,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駕出宮,定會驚天動地,這是東海之神來接皇上封禪的。」

張說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靜下來,及至來到泰山腳下,天果然變得麗日晴和。但是,到了玄宗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風大作,寒氣徹骨。天氣的再度變故,不禁使玄宗心神不寧。他停止飲食,肅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

他虔誠地向蒼天禱告:「我自即帝位以來,得到蒼天的佐助,國家昌盛,萬民安泰。我來登封泰山,本欲為萬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麼過失,不配來泰山封禪,請上天來懲罰我本人;如果是隨從的人員沒有福分參加封禪,亦請上天降罪於我,隨從的兵士和騎乘的馬匹確實受不了徹骨的寒風,請蒼天暫停風寒吧。」

玄宗祈禱之後,果然風靜樹止,山間的氣溫隨之轉暖,天氣晴和,微風南來,在縷縷絲竹歌樂聲中,玄宗順利地在山頂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的封禪,玄宗還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山頂大觀峰,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洋洋千言的唐摩崖碑。

2、岳父為何稱「泰山」

我國習俗,丈夫對妻子父母的稱謂,一般在口語中稱為丈人、丈母。「丈」在古代有「長」的意思。「丈人」原來是對老年人、長輩的尊稱。《論語。微子》中說:「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這里「丈人」就是「老漢」之意。

王充《論衡。氣壽》中也有「名男子為丈夫,尊公嫗為丈人」的說法,也講「丈」之本意,原是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老年人的說法。不過,在王充所處的漢代,對老年人不分男女,無論公嫗均可稱為「丈人」。

那麼,對妻父尊稱「丈人」源於何時何地?有人以為此說從漢代匈奴那兒傳來。班固著《漢書。匈奴傳》中有匈奴單於謂漢天子為「我丈人」的說法,當時漢朝歷代皇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宮女假冒的)嫁於匈奴單於為妻,故有此稱。這大概就是對妻父尊稱「丈人」說法的起源。

而對妻母尊稱為「丈母」,最早的記載大約要算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風操》,其中有「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的說法,之後對妻子父母尊稱為「丈人」「丈母」的記載屢見不鮮。唐代柳宗元祭祀妻楊氏之父母,著有《祭楊詹事丈人獨孤氏丈母文》,可見「丈人」、「丈母」之稱的來源比較簡單,從上面所述之外,至今還沒有找到過其他的說法。

書面語中,人們又有稱妻父為「泰山」、「岳父」、「岳翁」的。這「泰山」、「岳父」、「岳翁」之稱從何而來?卻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以為這種稱呼源自唐朝,唐段成式《西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禪,由丞相張說擔任封禪使,張說順便將女婿鄭鎰充作隨從也帶去了。按唐代官例,去泰山封禪後,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本是九品小官,張說卻利用職權,一下子提升他四級,成為五品。

九品、八品小官著淺青色官服,而五品官就可穿淺緋色官服,唐玄宗在宴會上看到鄭鎰的官服突然換了顏色,很覺奇怪,便去問他,鄭鎰心中有鬼,只得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這時唐玄宗身邊有位長於諷刺滑稽的優伶黃幡綽插了一句話:「此泰山之力也!」。

借指封撣泰山之事,隱指張說越級提拔女婿,含意深刻,妙語雙關。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礙於張說面子,不便發作。此言一下子傳遍朝野,聽者無不掩面失笑。後人有好事者,因此戲稱他人妻父為「泰山」。不料沿襲日久,戲稱成為尊稱。

因為泰山又是所謂「五嶽之首」的東岳,所以又轉而把妻父稱作「岳翁」、「岳丈」等。從此說可以看出,「泰山」之稱雖然雅緻,但出典卻並不十分光彩。也有許多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因而有了第二種說法:稱妻父為「泰山」,是由於泰山頂上有丈人峰的緣故。《唐六典》講:「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餘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頂,特出群峰之表。」

宋代晁說之在《晁氏客語》中以為「泰山」成為丈人代稱,是因為俗稱妻父為「丈人」,而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先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久天長,「泰山」也成為妻父之尊稱。

對這種說法,有人還作過考證。明代蕭協中作《泰山小史》說:丈人峰「在岳頂西南,巨石特立,儼然人狀,故名。」清代聶劍光著《泰山道里記》說:「泰山絕巔里許為丈人峰,狀如老人佝僂。」由泰山頂上一座狀如彎腰曲背老翁的石峰,想到「丈人」,又從「丈人峰」聯想到「泰山」,漸漸地將妻父之稱與泰山聯系起來。

但是推其本意,此說的起因卻與妻父之稱相差甚遠。還有一種說法比較乾脆,「泰山」之稱乃是從傳訛轉化而來。清代趙翼著《陔余叢考》一書,其卷三十七中說,晉人樂廣為衛厘父,衛厘尊其為「樂丈」、「樂」訛為「岳」,「樂丈」訛為「岳丈」,又從「岳丈」變化為「岳翁」、「岳父」。「岳」又使人聯想起「五嶽之首」的東岳泰山。

因而妻父又被稱為「泰山」。為了與「岳父」之「父」相應並稱,人們將妻子之母尊稱為「岳母」,也有一些人,為了與「泰山」相應並稱,便將妻子之母尊稱為「泰水」。

3、秦刻石與五大夫松

秦始皇登泰山是興行封禪儀式。按照古人的解釋,皇帝乃天帝之子,是奉天命來統治臣民百姓的,天和地早古代價值觀念中的高貴象徵,因此,在改進換代之後,或者某帝王似為治功顯赫時,都可以也應該到泰山封禪,告太平於天地,告成功於天地,以答謝天地的恩澤。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從河南進入山東巨野,由西而東,至今鄒縣鄒嶧山,在鄒嶧山上刻石紀功,隨後由南而北,到達泰山。

秦始皇東巡,在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方面禁其所異,褒其所同,推行他所制定的新政策,新法式,因此,在加強帝國的統一方面,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始皇泰山封禪之後,在泰山留下了兩件文物,秦刻石和五大夫松。

秦始皇東巡各地,隨處刻石以紀功德,如<<會稽刻石>>秦始皇時代,北方已進入高度文明的時代,而南方卻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甚至還存在赤發紋身的現象,道德倫理觀念大異於北方,所以<<會稽刻石>>中就有「夫為寄,殺之無罪「的話。秦始皇石刻,大都毀廢。今天完整保存下來的,有琅牙刻石,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泰山刻石,只剩數字殘片,藏泰安市岱廟內。

五大夫松亦稱秦松,現在雲步橋與朝陽洞之間,椐史書記載,秦始皇登泰山時,中途遇到大雨,他在「樹」下避雨,就封此「樹」為「五大夫」。

秦始皇封禪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剛剛建立的秦政權,保持大一統的穩定,但是秦始皇在鞏固統一政權的過程中,也犯過一些極嚴重的錯誤,把六國的貴族和人民不加區別,視為一體,統統以嚴弄峻法對待,對知識分子的特殊性沒有清醒的認識,朋友,敵人社會寄生力量不加區別,焚書坑儒,破壞文化傳統。

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不知愛惜民力,驅使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大興土木工程,殘民以逞,竭澤而漁。

所以招致天怨人怒,立國僅十四年,就在農民大起義的怒濤聲中滅亡了。由此可見,泰山封禪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一個特殊的登山活動,它不能挽救政策失調,濫用權力的政治腐敗,也不能改變客觀規律,使任何人長生不死。

⑦ 我想了解泰安的歷史,泰安發生過幾次大型的戰役,比如解放戰爭,抗戰期間,泰安的抗日武裝是八路軍,還是

泰安抗日游擊戰

1937年12月31日日軍侵佔泰城,旋即沿鐵路南進,繼而逐步侵佔境內農村各地。至1941年日軍控制了91個鄉鎮、1150餘村。1942年日軍瘋狂「掃盪」,控制了80%的地區。我抗日武裝時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爭。
戰役過程編輯
佟家莊伏擊戰:1944年3月8日,日偽軍汽車沿泰萊公路巡邏。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特務營在佟家莊、梁家林一帶伏擊,展開肉搏戰,斃日偽軍44人,俘3人,擊毀汽車2輛,繳獲機槍、小炮、長短槍33支及望遠鏡、照相機等物。軍分區特務營犧牲3人、負傷7人。
破襲北集坡鐵路:1944年7月,泰安(西)縣大隊破襲北集坡火車站北段,割斷電線4公里,拆除路軌5節以及夾板、墊板、道釘等,迫使日軍火車停運1天。
拔除夏張據點:1944年8月21日,日軍憲兵隊在夏張清軍清政。當夜,泰西軍分區及縣大隊拔除夏張據點,擊潰日軍,繳獲長短槍144支、馬4匹及軍用品等。是月,先後拔除了一、二、三、四、五區日偽軍據點,殘敵逃竄泰城。
宗家林伏擊戰:1944年秋,日軍由邱家店據點出發沿汶河「掃盪」。泰安縣獨立營在無影山北宗家林伏擊,斃敵2人,傷10人。
夜襲王家店:1938年1月24日,日軍侵入王家店村,姦淫燒殺無惡不作。羊欄村高相孔、對臼村畢泗雲率無極道30餘人夜襲日軍,殺敵20餘人,繳槍4支,高相孔犧牲。
良庄保衛戰:1938年1月28日,日軍濱野中隊100餘人闖至東良庄。趙一川率村民以土炮、獵槍與敵激戰4小時許。敵炮轟西門,強攻入寨,殺死村民64人,燒毀房屋650餘間,搶去大量牲畜、衣物。
夜襲界首:1938年1月28日夜,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張北華、崔子明率60餘人奔襲界首日軍據點,斃敵20餘人,繳獲戰馬10餘匹、步槍3支。
山陽保衛戰:1938年2月24日,日偽軍由泰城和大汶口集中1個大隊兵力,「掃盪」徂徠山以南地區。程子元率部在山陽村與敵激戰。敵炮猛轟,村成火海,毀房千餘間,村民死傷近百人。
破襲黑虎泉鐵路和道朗阻擊戰:1938年2月23~4月6日,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派出3個大隊炸毀萬德附近鐵路橋、公路橋。又由崔子明率60餘人夜襲北集坡火車站、黑虎泉,炸毀敵軍車1輛,斃傷日軍20餘人,敵運輸中斷7天。次日,日軍瘋狂報復,在庵上村、道窪村、南朱家莊槍殺居民44人,燒毀民房1400餘間。自衛團一大隊阻擊敵人修橋,在萬德附近西峪村被日軍包圍,4月6日突圍後,又在道朗村與日軍遭遇,在當地紅槍會5000餘人的配合下,與日軍激戰於馬庄、玄庄、孟家莊、西羊欄嶺、王家林等 地,斃敵40餘人。自衛團傷亡4人,政治部主任遠靜滄犧牲;紅槍會傷亡20餘人。
油房伏擊戰:1938年7月,日軍70餘人進犯泰山東部。泰安縣獨立營馬子剛率30餘人同國民黨六十九軍一部在油房村南打伏擊,斃敵8人,傷11人,斃馬1匹。激戰中,六十九軍突然撤出戰斗,獨立營遭敵猛攻,馬子剛等2人犧牲,杜華等2人負傷。
起駕店伏擊戰:1939年3月,日偽軍車2輛沿泰肥公路西犯。泰安(西)縣獨立團一個中隊在北大圈至起駕店之間設伏,斃傷日偽軍20餘人,俘2人,繳獲長短槍20餘支及子彈、偽幣等物。
姚庄伏擊戰 1939年3月2日,日偽軍汽車6輛由泰城沿泰萊公路東犯。泰安縣獨立營在北?河、吳家莊、姚庄打伏擊,斃傷日軍36人,繳獲武器彈葯等物。
魚池突擊戰 1939年3月,日軍200餘人進犯魚池村。八路軍一一五師東進支隊2個連從石塢東進,在下窪村組成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斃敵46人,傷數十人,繳獲敵機槍、步槍7支,並炸毀敵炮、斃敵馬數匹。
泰萊公路破襲戰:1939年6月,日軍採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戰術進犯沂蒙山區。四支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原泰安縣獨立營)及區中隊配合群眾破襲泰萊公路60里,迫敵10餘日未通車。
徂徠山戰斗:1939年9月26日,日軍400餘人「掃盪」徂徠山。四支隊第一大隊三中隊與敵轉戰於作書坊、黑石埠、葫蘆山等地,斃敵70餘人,繳獲槍支、子彈等物。
夜襲泮河橋:1939年10月,泰安(西)縣獨立團夜襲泮河橋日軍據點,斃日軍1人,偽軍27人反正,繳槍27支。
襲擊茅茨據點:1939年11月,日軍由茅茨外出「掃盪」,顧廷臣率一個中隊襲擊敵據點,繳獲步槍2支及手榴彈等物,燒毀敵炮樓。
夜襲黑虎泉:1939年11月,泰安(西)縣獨立團夜襲黑虎泉日軍據點,偽軍22人反正,繳槍18支。
無梁店伏擊戰:1940年2月,泰安(西)縣獨立營副營長李正華率1個連在無梁店截擊日軍,斃敵14人,繳槍14支,燒毀敵軍車。
襲擊茅茨據點:1940年4月13日,泰安縣大隊趙聲余率10餘人襲擊茅茨日偽軍據點,斃偽軍小隊長和日兵2人,繳獲機槍1挺、小炮1門。是年8月,軍分區授予趙聲余「徂徠山戰斗英雄」稱號。
朱家莊突圍戰:1940年4月,安春華率泰安(西)縣獨立營一部由桃園向香水寺行軍,中途與日軍激戰,轉移朱家莊突圍,犧牲28人,被俘40餘人。
白石嶺伏擊戰:1940年6月,日軍汽車6輛由新泰入境,泰安縣大隊在白石嶺設伏阻擊,斃傷日軍6人,毀敵汽車2輛。次日,泰城日軍在白石嶺炮轟店子、沙溝、西庄、賈喬二庄及韓家莊、崔家莊等村,將白石嶺廟宇建築群夷為平地,松柏等樹2萬余株付之一炬。
楊家林伏擊戰:1940年夏,泰安縣大隊在泰萊公路楊家林伏擊日軍汽車6輛,斃傷敵數人。
新莊伏擊戰:1940年9月,日偽軍「掃盪」徂徠山,泰安縣獨立營在新莊劉家林伏擊,斃傷敵5人,繳機槍1挺。日軍撤至孫家疃村,殺死村民2人並燒毀民房和廟宇。
饃饃山戰斗:1940年10月,蔣家莊據點日偽軍繞道南北白樓向魚池南山一帶「掃盪」。安春華率泰安(西)縣獨立營將日偽軍包圍於饃饃山,全殲日軍佐佐木小隊,偽軍陳學儉部30餘人反正。李正華遂率該營三連及反正偽軍奔襲蔣家莊據點,擊斃日軍全部守兵,繳獲機槍、小炮、長短槍50餘支及軍用物資。
芝田河伏擊戰:1941年3月,日偽軍50餘人及硬拳道500餘人,由泰安城向東「掃盪」,泰北縣大隊在芝田河伏擊,斃傷敵20餘人。
木英山戰斗:1941年3月24日,歷城縣西營據點日偽軍80餘人竄犯泰山東麓木英南山,被駐大林村的八路軍某部十二團包圍,斃傷日軍30餘人,殘敵逃竄。 道朗阻擊戰 1941年4月初,泰安日軍協同濟南日偽軍「掃盪」黃河西區。泰安(西)縣獨立營在道朗攻敵一路,斃敵10餘人,繳獲機槍、步槍11支,子彈5000餘發。
芝田河伏擊戰:1941年6月1日,泰北縣大隊在芝田河公路兩側伏擊日偽軍汽車8輛。中隊長王華犧牲。
拔除常家莊據點:1941年7月初,泰安(西)縣崔子明率部將常家莊鐵路大橋的日偽軍據點拔掉,殲日軍1個班,偽軍25人反正。
柏子二郎廟戰斗:1941年7月,泰安(西)縣獨立營和區中隊圍攻偽八區區隊於柏子村二郎廟內,敵37人反正,繳獲槍38支和其它物資。
中軍帳戰斗:1941年冬,泰安縣獨立營炸毀舊縣大橋,誘日軍至徂徠山中軍帳、羅圈崖等地,展開激戰,斃傷敵8人,繳獲槍10餘支。
顏張突圍戰:1942年2月8日,中共泰安縣委和獨立營部分武裝駐顏張村,遭日軍包圍。激戰2小時許,斃傷敵10餘人。縣委書記程若曉負重傷。
馬蹄峪突圍戰:1942年4月,泰北縣獨立營夜宿馬蹄峪,遭日偽軍三麵包圍。奮戰突圍,犧牲3人。
徂徠山突圍戰:1942年7月1日,日偽軍集中4000餘兵力「蠶食」徂徠山。首由南麓進攻,繼從東、西、北三面分進合擊,山區外圍30多個村莊被敵佔領。黨政機關和人民武裝突圍,轉移蓮花山。8月29日凌晨,敵跟蹤包圍蓮花山西部肖庄、蒲窪一帶。泰安縣獨立營和八路軍四旅十二團一個連與敵激戰,除主力連突圍外,獨立營被摧垮,中共泰安縣委代理書記張子雲等40餘人犧牲,縣委秘書張振中等40餘人被俘。
花紅峪反擊戰:1942年秋,泰北縣獨立營1個中隊(又稱保安隊)夜宿花紅峪,遭日偽軍包圍。獨立營王隊長率部反擊,至死不屈,全部壯烈殉國。
茅茨舍戰斗:1943年2月15日,泰歷縣大隊駐茅茨舍村,夜間破襲日軍通訊聯絡線,將楊林河至西南圈的電線桿全部砍掉。拂曉,日偽軍進攻,縣大隊迎頭痛擊,敵疑有八路軍主力,倉皇撤退。
攻打茅茨據點:1943年3月23日,魯中軍區二團八連配合民兵攻打茅茨敵據點,炸毀炮樓,日軍除被擊斃者外,余均被俘。
卧龍峪突圍戰:1943年5月,中共岱峰區委書記王永堅率區中隊在卧龍峪被日偽軍500餘人包圍,激戰1小時許,突出重圍,斃傷日偽軍30餘人。區中隊犧牲3人。
拔除杏園據點:1943年7月27日,魯中軍區警備二團四連配合岱峰區中隊拔掉杏園據點,俘偽軍70餘人,斃7人,繳獲敵據點全部物資。
二王庵突圍戰:1943年9月,日軍組織燕家莊、黃前、上港、下港、豬食槽、范鎮等據點日偽軍千餘人對泰北地區進行「大掃盪」,包圍二王庵。泰歷縣大隊傷亡30餘人,斃敵百餘人,突圍轉移。
大河峪突圍戰:1943年秋,泰歷縣大隊大隊長柯邦坤、副大隊長郝昆率400餘人駐大河峪,突遭日偽軍4000餘人包圍,激戰4小時多,斃傷日偽軍20餘人,安全突圍。
梁家林伏擊戰:1944年4月,泰歷縣大隊長柯邦坤率3個中隊,在後梁家林伏擊泰萊公路上的日軍汽車4輛,斃傷日軍30餘人,繳機槍2挺,長短槍20餘支,擊毀汽車2輛。縣大隊傷亡15人。是年秋,柯邦坤又率大隊300餘人在後梁家林伏擊日軍,斃傷敵30餘人。
東楊庄伏擊戰:1944年4月,日偽軍由大汶口「掃盪」滕村、楊庄一帶。區中隊30餘人在東楊庄南河伏擊,斃傷敵10餘人,打死日軍小隊長金之,繳獲武器彈葯等物。
拔除王家莊子據點:1944年夏,泰安縣獨立營組織突擊裝扮民夫潛入敵據點,中午展開激戰,除日軍小隊長和田逃跑外,殲敵16人,繳獲據點全部武器彈葯,並燒毀敵炮樓。
春陽溝伏擊戰:1944年冬,日偽軍30餘人由黃前據點出發「清鄉」。泰歷縣獨立營一連在春陽溝伏擊,斃敵2人,俘偽軍15人,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15支。

⑧ 在山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起初,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

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4、田單復國

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首先是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借口替燕國平亂,派兵攻佔薊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為了報仇雪恥,於是招賢養士,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佔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

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一舉打敗燕兵,光復了故土。

5、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合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墮三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單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勺之戰

⑨ 泰安唐朝歷史

泰安城位於泰山南麓,岱嶽奠其後而為屏障,泮水經其前猶如襟帶,蒿里山凸起於西南如虎卧踞,梳洗河、奈河穿流左右似二龍出水,形勝甲於齊魯。歷史上的泰安城到底起源於何地?它在古代是個什麼樣子?民間曾有「先有故縣,後有舊縣,三遷泰安」之說。它是何時遷移泰山南麓的?可能有好多人想問個究竟。
春秋時期,泰山一帶屬於齊魯兩國的領土,設有贏、博二邑。泰山南麓的博邑,秦代稱為博陽,長期以來是汶河平原上的一個重要行政中心。漢初曾在此設立過泰山郡。雖然泰山在它的轄境之內,但它還不能算是泰安城的前身,因為當時博邑和泰山還沒有什麼直接聯系。泰安城的前身應該是漢武帝設立的奉高縣。據《漢書地理志補注》記載:「漢武帝封禪,於贏、博共界割置此縣以供泰山,故曰奉高。」泰安地方誌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關於奉高城的位置,前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奉高城在泰安城東北十五華里處的謝過城附近,靠近漢明堂;另一種說法是:奉高城在贏汶河與牟汶河的交匯處,也就是今泰安城東約五十華里處的故縣村。比較起來,後一種說法是較為可靠的,它和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所述的奉高的位置頗為吻合。《水經注》中說:「汶水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又西南繞奉高故城西,西南流注於汶。」文中所指的前一條汶水是贏汶,後一條汶水則指牟汶。這里所說的奉高城的位置和今故縣村相符合,而且故縣村附近至今仍有大量漢代磚瓦殘存,也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漢代的奉高城位於今天所稱的泰萊平原中部,水、陸交通非常方便,農業也很發達。從漢武帝起到北魏止,這里一直都是泰山郡的郡治。東漢末年,當時泰山一帶是青、徐黃巾軍的活動范圍。他們曾經集兵三十萬人攻打泰山郡城。由於屢遭戰火,歷經滄桑,奉高城逐漸衰落下去。公元605年,隋煬帝遷奉高入博,改名為博城,城址在今邱家店鎮舊縣村。
唐代將分布於今泰安境內的贏、博、鉅平、梁父、柴、蛇丘等縣全部劃歸博城縣。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禪,他不僅把這一年的國號改為乾封元年,而且還把博城改為乾封。唐朝的乾封和漢朝的奉高一樣,不僅名稱和泰山有關,並且在封禪中也與奉高起同樣作用。
由於歷代帝王不斷神化泰山,到了宋代,朝拜泰山的人越來越多。地處泰山南麓的岱嶽鎮(今城南舊鎮村),商埠不斷擴大,鎮容逐漸繁華。當時鎮上已有專職官員駐守。蒿里山出土的五代時後晉的「總持咒幢子」上面記有「岱嶽鎮使」與「岱嶽鎮都虞侯」等職官的題名。宋太祖開寶五年,縣址由乾封城遷至岱嶽鎮。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又將縣名改為奉符。據清朝人記載,宋初的城址在古岱嶽鎮,到祥符時又在其東北三里處另築新城並改名奉符。這是今天的泰安城在歷史上成為地方治所的開始。
宋代的奉符和它的前身奉高和乾封的不同之處,是脫離了寬闊的河谷平原而轉移到泰山南麓;市鎮里集中了較多的商人、手工業者和與宗教活動有關的閑雜人員。它是宋代封建社會市鎮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作為封建社會的城堡而言,新城址的選擇也很合適,兩邊有河流(奈河、梳洗河)可以引為城壕,又可以就地取材,建築土石結構的城牆。
金王朝南侵滅北宋後,於奉符縣設立了泰安郡,後改為泰安州,管轄奉符、新泰、萊蕪三縣。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並設縣。「泰安」二字取義為「泰山安則四海皆安」。總義是「國泰民安」,此名沿用至今。歷史上泰安城址的變動,與民間「泰城三遷」傳說基本相符。
由於泰安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封建統治者對於泰安城的防務也越來越重視。自宋建城以來,金、元兩代又重修城池。在明代多次重修並且建為石城。清初,地方官除了加修城牆外,更「多方招徠,製做房舍於北面及東門外」。後來的銅器行街與青龍街就是從那時逐步發展起來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十九年(1774年)對城牆又進行了兩次重修並加建敵樓。東、西、南、北、四門也由明代的靜封、望封、乾封、登封舊稱改為迎喧、岳宴、仰聖、泰安等新名。
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泰安城逐漸繁榮起來。據乾隆四十七年所修訂的《泰安縣志》記載:城內遙參亭前,酒樓飯庄相挨,貨郎掮客錯雜其間,中間的廣場里,有戲台四、五座,還有斗雞、蹴鞠、說書、相撲等雜藝。數千人如蜂如蟻,各佔一方,鑼鼓謳唱,熱鬧非凡。南門外是通往省城與京師的大道,每日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西門外,自舊校場南抵社首(蒿里山東),煙火數千家,大街百貨雜陳。沿河一帶,糧食、蔬菜、魚、果、薪炭、器物,無所不具備。北門外,西通新街,東連銅器行,市肆鱗次。每當香客雲集,鑼鼓喧天,直達紅門以上。半夜,燈火如繁星羅布,蔚為壯觀。
前人曾說:「泰安之為郡、為州、為縣,實以泰山故也。」泰安因泰山而設,泰山又促進了泰安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泰安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