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19191949重要歷史事件

19191949重要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9 07:56:39

⑴ 歷史復習提綱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朝代表 夏 商 西周 東周 秦 西漢 新 東漢 春秋 戰國 -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 魏 十六國 439 東魏 北齊 蜀 北魏 西魏 北周 西晉 吳 東晉 宋 齊 梁 陳 隋 唐220 280 316 420 589 618 907 五代 遼、夏、金 夏、金、蒙古 元 明 清 民國 十國 北宋 南宋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識網路】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秦始皇確立世襲皇帝制度 央 中 秦 隋 明 古 官 央 朝 漢 唐 朝 清 代 僚 職 : 朝 : : 朝 三 : 三 內 : 中 機 能 公 中 省 閣 軍 部 九 外 六 制 機 國 構 門 卿 朝 部 處 的 制 制 制 政 度 治 地方行政機構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度 制 度 秦:設御史 漢:設刺史 唐:在全國 明:設置按察 大夫監察 監察諸侯和 設立 10 個道 司,掌管地方 百官 地方官 作為監察區 的監察【知識整合】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⑴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 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⑵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⑶諸侯的權利和義務:①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②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③在自己的封疆內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⑷分封制的作用(影響):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有利於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後被郡縣制所取代。(春秋戰國時期)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內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②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③由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森嚴的「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⑵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宗、小宗)。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分封制互為表裡。⑷實質: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⑸影響:穩固秩序,防止爭奪;鞏固分封制;宗法觀念成為傳統思想內容之一。【拓展:宗法關系有利於凝聚宗族,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宗族網,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3、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①形成完備的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裡維護統治。②族權與政權的合二為一,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④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及對西周統治的作用①關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宗法制維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內核和紐帶。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裡,既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又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既強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進地方之間的聯系。⑵宗法制對我國社會有什麼深遠影響?消極:成為數千年封建統治者享受特權的憑借 ,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的思想,任人唯親,裙帶關系……積極:它形成了認祖歸宗的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孝順長輩、恪守孝道……專題縱橫: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 封 制 宗 法 制 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 含 宗法制是通過血緣宗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 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 義 力,維護政治統治的 廣建封國的制度 目 鞏固分封形成的統治秩序;最終以保證王權 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的 的穩定 不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國臣屬於周王,進 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 同 特 而分封屬下,構成等級秩序。②邦國有 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 點 點 同姓、異性之分。③周王與封國通過一 治隸屬關系。 系列權利義務關系聯系在一起。 鞏固和擴大了西周的疆域,傳播中原地 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 作 區先進的文化,帶動了邊遠地區的進步。 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利於統治集團 用 但到西周後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 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強化皇權 用,逐漸出現諸侯割據局面。 關 兩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 系 政治制度上的表現就是分封制,保證了分封制的順利推行和穩定實施。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權制度⑴皇帝制度①特點:皇帝天下獨尊,皇權至高無上。②表現:A.集行政、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於一身。B.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③影響:A.君主的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影響著政治決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④歷代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⑵秦朝的中央機構——三公九卿制①官職設置:最高官三個: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 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太尉(負責全國軍務,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軍權)。丞相之下又設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獄、司法)②特點:三公之間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大權最後集中在皇帝手中。③作用:軍國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行政體制。【拓展: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以朝議的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可以減少君主專制制度下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極端的君主專制,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⑵郡縣制①實行原因: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大一統。②郡縣兩級地方行政機構的職能郡:設郡守(行政)、郡尉(軍事)、監御史(監察)縣:縣尉(軍事和治安),縣丞(司法)③郡縣制與分封制區別: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④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專題縱橫:秦朝郡縣制與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 傳承製度 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不得世襲 官吏權力 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 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 官員職責范圍 權 權 西周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 歷史作用 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序,但也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2、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1)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2)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國力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4)強化皇帝的專制權威,激化階級矛盾,秦朝短命而亡。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1、主要政治制度⑴漢朝郡國並行制了解漢初:在地方這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並行制(漢景帝、漢武帝逐步削弱王國勢力)。郡設守,後稱太守,王國設丞相,分別作為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⑵唐朝三省六部制①職能: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②作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補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又相互制約,提高了行政效率。)⑶元朝的行省制①原因:元朝的統一,統一後幅員遼闊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②內容: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③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2、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① 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② 從地方來看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1、君主專制的加強⑴明朝廢丞相設內閣①過程:廢丞相,權歸六部(明太祖時期)。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②影響: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新高度。【評價:⑴廢丞相:①廢丞相,權分六部,皇帝操權柄,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②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會興衰維系於皇帝個人素質;有助於君主獨裁專制。君主專制發展到新的高度。⑵設內閣:內閣不是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備皇帝顧問的內侍機構。②大學士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③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帝起到制約作用。】⑵清朝軍機處的設置① 時間.目的:清雍正年間,輔助皇帝處理政務。② 地位: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中樞機構。 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軍機大臣基本職能:只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連建議權也沒有。③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④意義: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2、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消極):(1)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2)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專制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極大地妨礙了社會進步,中國社會在近代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拓展:比較明朝的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的內閣制度: 主要區別: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專題知識整合】5.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1)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過程: 形成——秦朝; 鞏固、發展、完善——從西漢到元朝; 空前強化(頂峰)——明清時期; 結束——1912 年宣統下詔退位。 B、中央制度:秦漢: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漢武帝時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元:設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明: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明成祖設內閣制; 清:雍正帝設軍機處。 C、地方制度:秦:郡縣制;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元朝:行省制度。(2)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特點 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 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3)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社會影響作用:中央官僚機構日益完善並形成嚴密體系,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君權,削弱相權,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從於中央,有利於鞏固統一;影響: A、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B、絕對君主專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助長了因循守舊之風。 C、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 D、極大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了中國社會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專題二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一、時間范圍:1840 年鴉片戰爭1949 年新中國成立(近代前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有主權但不完整。19191949 五四運動——新中國建立近代後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封建經濟也有資本主義經濟運動。二、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主要矛盾:1.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2.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四、新舊民主革命分期界標:五四運動1.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前途。2.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新民主主義國家為前途。五、中國近代化的主題:1. 政治民主化: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與民主革命。2. 經濟工業化: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3. 思想科學化:思想解放潮流與重大思想理論成果。4. 生活西方化: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六、兩大任務:1.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2.民主革命——求得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七、四條線索:1.列強不斷入侵,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侵略屈辱史)2.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近代化(抗爭史)3.先進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史4.近代工業、近代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縱觀列強侵華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1840 年至 1900 年間西方列強的侵略1、鴉片戰爭(1840——1842)與《南京條約》:①背景: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②《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賠款 2100 萬銀元,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門戶;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國商定 協定關稅破壞了關稅主權。③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發動,① 原因:主因: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直因:列強修約遭到拒絕② 經過略③ 抗爭:1859 年直隸提督史榮椿在大沽炮台壯烈犧牲④ 結果:簽訂了ltlt天津條約gtgt和ltlt北京條約gtgt⑤ 影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主權遭到更嚴重侵害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①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黃海大戰日本控制了黃海海域、威海衛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結果:中國戰敗②《馬關條約》內容:割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 2 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出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影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 年)與《辛丑條約》(1901 年)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接目的: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結果:清政府簽定了《辛丑條約》。②《辛丑條約》內容: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 4.5 億兩;劃定北京的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沿線要地。③影響:清政府徹底成為列強的侵華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拓展: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什麼影響?A、政治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大量割地賠款不平等的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激化中國社會矛盾,引發中國人民不斷地抗爭和探索。B、經濟上,他們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破壞自然經濟,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經濟依賴列強喪失獨立性。也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產生。C、思想文化上,沖擊中國的舊思想舊制度,促進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推動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二、1840 年至 1900 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2、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清政府的北洋艦隊主力尚存。由於李鴻章的「避戰保艦」政策,日本獲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

⑵ 1911年到1949年的中國歷史

1、辛亥革命於1911年10月爆發,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就此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2、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五四運動爆發於1919年5月,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同年10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釗任書記。

5、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後一天會議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6、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樣,二大就在全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7、1923年6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

8、1924年至1927年,稱為中國的「大革命」或「國民革命」時期。

9、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向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

10、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1、中共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清算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並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12、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發動秋收起義,10月7日,毛澤東率部到達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井崗山革命根據地。

13、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開始長征。

1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5、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中央紅軍行程2.5萬里、縱橫11省的長征勝利結束,實現了戰略轉移。

16、日本侵略者製造了一系列嚴重事件,史稱「華北事變」,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抗日遊行,遭到國民黨軍警鎮壓,由此引發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抗日救亡斗爭迅速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17、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明確提出了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後向國民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公開放棄反蔣口號,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總方針是逼蔣抗日。

18.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致電中共中央希望聽取中共的意見。中共中央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派出周恩來等通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等六項承諾。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19、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中國駐軍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20、193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改編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從此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21、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才能取得最後勝利,強調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澄清了「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觀點。

22、從1942年春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提出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整風運動的方針:懲前毖後,治病救人。

23、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4、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劉少奇主持下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制訂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形成土改高潮。

25、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宣布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庄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6、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村舉行。提出了兩個務必:全會特別提醒全黨,在革命勝利後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

27、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28、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⑶ 從1919年到1949年,中國人民的 革命歷程體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堅持不懈,不怕犧牲

⑷ 有沒有電視劇寫1919年到1949年歷史的

有啊,比如《大宅門》這部電視劇,就講述的是清朝末期一直到解放後的事情

⑸ 1919到1949年之間的歷史人物的故事100-200字

1、華羅庚立志回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華羅庚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奔向祖國的懷抱。1950年2月,攜夫人、孩子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在途中華羅庚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

2、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李大釗和陳獨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

3、李大釗為建黨作準備

1920年初,李大釗與陳獨秀相約,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羅章龍等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建黨作準備。

4、張學良「西安事變」

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促成國共二次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稱「少帥」。他和趙四小姐的愛情也成為一段佳話。

5、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

⑹ 中國從1919年到1949年的具體歷史

中國1919年-1949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7)

這一階段被稱為「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為國民革命時期,其中1926~1927年為北伐戰爭時期。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並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此後,中國共產黨不斷發起工人暴動,反抗北洋政府統治。

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破壞和中共內部右傾錯誤思想的影響下,接連出現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第二階段(1927~1937)

這一階段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開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

1933年由於王明"左傾"錯誤路線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開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在此期間,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並虎視眈眈、不斷向南推進。中共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最終導致國土淪喪。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三階段(1937~1945)

這一階段被稱為「抗日戰爭」 時期。

1931年9月18日,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第四階段(1945~1949)

這一階段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得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台灣、西藏以及港澳以外全部的大陸領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和澳門分別於1997、1999年回歸祖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6)19191949重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919-1949年這三十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探索的三十年。在這期間,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

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⑺ 1840到1949年中國歷史事件和時間

1、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2、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5、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6、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7、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8、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9、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10、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

11、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2、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

13、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

14、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

15、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拓展資料: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⑻ 1919到1949年這段歷史史稱中國革命怎樣階段

1919-1949年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8)19191949重要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有:

1、實質是如何處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問題。

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必須分兩步走。其中,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即在新民主義國家基礎上,使革命繼續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新民主主義革命堅持和把握無產階級的領導核心,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關鍵。

3、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實行獨立自主、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是保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基本策略。

4、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⑼ 為什麼從1919年到1949年是中國現代史時期

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專開端。五四運動屬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而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則是意味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中國現代史時期也稱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閱讀全文

與19191949重要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