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全國各大學歷史學的排名
1 南京大學 2 北京師范大學 3 北京大學
4 復旦大學 5 南開大學 6 四川大學
7 中國人民大學 8 廈門大學 9 武漢大學
10 華中師范大學 11 華東師范大學 12 東北師范大學
13 中央民族大學 14 勝古跡 15 陝西師范大學
16 吉林大學 17 浙江大學 18 暨南大學
19 蘭州大學 20 山東大學 21 西北大學
22 鄭州大學 23 上海師范大學 24 首都師范大學
25 河北大學 26 內蒙古大學 27 山西大學
28 河南大學 29 天津師范大學 30 華南師范大學
31 雲南大學 32 安徽大學 33 湖北大學
34 南京師范大學 35 蘇州大學 36 雲南民族大學
37 中南民族大學 38 西南師范大學 39 山東師范大學
40 河北師范大學 41 遼寧大學 42 新疆大學
43 徐州師范大學 44 曲阜師范大學 45 西藏民族學院
46 安徽師范大學 47 河南師范大學 48 福建師范大學
49 西北師范大學 50 廣西師范大學 51 西北民族大學
52 浙江師范大學 53 黑龍江大學 54 四川師范大學
55 湖南師范大學 56 廣西民族學院 57 廣州大學
58 遼寧師范大學 59 湘潭大學 60 寧夏大學
61 青海師范大學 62 哈爾濱師范大學 63 湖南科技大學
64 西南民族大學 65 蘇州科技學院 66 寧波大學
67 上海大學 68 聊城大學 6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70 揚州大學 71 南通師范學院 72 溫州師范學院
73 煙台師范學院 74 山西師范大學 75 青島大學
76 雲南師范大學 77 內蒙古師范大學 78 江西師范大學
79 新疆師范大學 80 貴州師范大學 81 貴州民族學院
82 濟南大學 83 貴州大學 84 北華大學
85 南陽師范學院 86 內蒙古民族大學 87 吉林師范大學
88 南昌大學 89 吉首大學 90 湛江師范學院
91 西藏大學 92 延邊大學 93 安慶師范學院
94 杭州師范學院 95 韓山師范學院 96 大連大學
97 商丘師范學院 98 哈爾濱學院 99 齊齊哈爾大學
100 淮陰師范學院 汕頭大學 唐山師范學院
沈陽大學 湖南文理學院 安陽師范學院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湖北師范學院 長江大學
石河子大學 臨沂師范學院 漢中師范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 信陽師范學院 湖州師范學院
贛南師范學院 洛陽師范學院 佳木斯大學
上饒師范學院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錦州師范學院
山東理工大學 衡陽師范學院 井岡山師范學院
阜陽師范學院 長春師范學院 喀什師范學院
鞍山師范學院 海南師范學院 廊坊師范學院
西華師范大學 忻州師范學院 牡丹江師范學院
漳州師范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
通化師范學院 南京曉庄學院 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曲靖師范學院 延安大學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重慶師范大學 渭南師范學院 鹽城師范學院
雁北師范學院 咸寧學院
② 2019廣東高中學考歷史87評級是A還是B
學業水平測試中的ABCD是指考試成績等級。學業水平測試實行等級計分,分為4個等內級,用A、B、C、D表示。容技術科目測試等級為合格、不合格。其計算方法如下:一,必修學科等級計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滿分為100分。100分~90分為A級,89分~75分為B級,74分~60分為C級,59分及其以下為D級。單科C級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二,選修學科等級計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滿分為120分,根據考生成績按比例折換成相應的等級。A級為前20%(含20%)的考生(前5%為A+),B級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前20%至25%為B+),C級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級為90%以後的考生。三,必修學科的成績從應屆高考之年起算,三年有效;選修學科的成績當年有效。四,必修科目考試只要有一項科目為D等者(信息技術考試不合格視作D等),將不能填報高考普通類志願。五,第一次報名參加必修科目考試單科成績每得到一個A等級,則可在2010年高考總分中加1分,如得4個A,則可以加5分。
③ 歷史考研院校排名
答:(一)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版學、專門史、史權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
(二)南開大學
歷史學院擁有8個二級學科。全院下轄,歷史學系、世界史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歷史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古籍與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個教研室、研究室。
④ 歷史專業大學排名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0601 歷史學
本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單位共25個,本次參評22個;具有「博士點」授權的單位共23個,本次參評8個;還有2個具有「碩士一級」授權和6個具有「碩士點」授權的單位也參加了本次評估。參評高校共38所。
學校代碼及名稱 整體水平
排名 得分
10001 北京大學 1 89
10055 南開大學 2 83
10027 北京師范大學 3 82
10246 復旦大學
10002 中國人民大學 5 78
10284 南京大學
10558 中山大學
10384 廈門大學 8 77
10183 吉林大學 9 76
10003 清華大學 10 75
10486 武漢大學
10610 四川大學
10511 華中師范大學 13 74
10200 東北師范大學 14 73
10697 西北大學
10718 陝西師范大學
10422 山東大學 17 72
10028 首都師范大學 18 71
10269 華東師范大學
10459 鄭州大學 20 70
10730 蘭州大學 21 69
10270 上海師范大學 22 68
10335 浙江大學
10736 西北師范大學
10370 安徽師范大學 25 67
10475 河南大學
10532 湖南大學
10065 天津師范大學 28 66
10135 內蒙古師范大學
10140 遼寧大學
10184 延邊大學
10285 蘇州大學
10053 中國政法大學 33 65
10497 武漢理工大學
10681 雲南師范大學
10636 四川師范大學 36 64
80000 中共中央黨校
10657 貴州大學 38 63
⑤ 全國歷史專業最好的大學排名
排名 校名 等級
1 北京大學 A++
2 復旦大學回 A++
3 南開大學 A++
4 北京師范大學 A++
5 南京大學 A++
6 武漢大學 A+
7 華東師范大學 A+
8 華中師答范大學 A+
9 中國人民大學 A+
這個是各大學歷史學的排名。歷史學下的各個二級學科也有排名,有所不同,有的學校世界史強有的學校中國史強,你在網路上都能搜到的。
⑥ 全國大學歷史系排名
歷史學只有歷史學1個學科類,5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歷史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1.44%,在1999~2003年授予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中,歷史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1.50%,歷史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2.21%。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21406名博士生導師中,有504名是歷史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2.35%。2005年,開設歷史學專業的大學共177所。
2006中國大學歷史學50強
排名 等級 校 名
1 A++ 北京師范大學
2 A++ 南京大學
3 A++ 北京大學
4 A++ 復旦大學
5 A+ 南開大學
6 A+ 四川大學
7 A+ 華東師范大學
8 A 武漢大學
9 A 中國人民大學
10 A 華中師范大學
11 A 廈門大學
12 A 中山大學
13 A 東北師范大學
14 A 陝西師范大學
15 A 吉林大學
16 A 山東大學
17 A 浙江大學
18 B+ 暨南大學
19 B+ 蘭州大學
20 B+ 首都師范大學
21 B+ 鄭州大學
22 B+ 西北大學
23 B+ 上海師范大學
24 B+ 河北大學
25 B+ 蘇州大學
26 B+ 安徽大學
27 B+ 天津師范大學
28 B 華南師范大學
29 B 河南大學
30 B 雲南大學
31 B 中央民族大學
32 B 山西大學
33 B 內蒙古大學
34 B 西南大學
35 B 湖北大學
36 B 河北師范大學
37 B 南京師范大學
38 B 徐州師范大學
39 B 西北師范大學
40 B 遼寧大學
C+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C+ 曲阜師范大學
C+ 湖南師范大學
C+ 山東師范大學
C+ 安徽師范大學
C+ 中南民族大學
C+ 四川師范大學
C+ 上海大學
C+ 福建師范大學
C+ 西北民族大學
摘自武書連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學 選專業-2006高考志願填報指南》
⑦ 古代的學生分為哪些等級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准。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准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禁錮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 (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jian】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於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
⑧ 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可分哪幾個等級
殿試明清科舉的最後一級考試,在會試後一個月即三月十五日舉行。殿試內容試時務策一道,試題由內閣大臣預擬數種,臨時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試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進士和殿試官員在禮部享受御賜「恩榮宴」。宴後陸續進入封官任用階段。一甲的三名進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編修等清要之職,其餘進士往往還要進行一次館選或朝考,然後結合殿試名次,分別授予官職,優者亦進入翰林院。
⑨ 歷史考研學校排名
全國共有59所招收中國史專業研究生的學校參與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學,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排名第三的是復旦大學,以下是中國史專業考研學校排名具體名單:
中國史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學校名稱
1 北京大學
2 北京師范大學
3 復旦大學
4 中國人民大學
5 南開大學
6 南京大學
7 華中師范大學
8 中山大學
9 清華大學
10 廈門大學
11 武漢大學
12 四川大學
13 山東大學
14 華東師范大學
15 陝西師范大學
16 蘭州大學
17 首都師范大學
18 吉林大學
19 西北大學
20 上海師范大學
21 湖南大學
22 河北大學
23 河北師范大學
24 東北師范大學
25 蘇州大學
26 安徽大學
27 鄭州大學
28 西南大學
29 山西大學
30 內蒙古大學
⑩ 歷史等級怎麼劃分
司空——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秦 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漢時雜號將軍之 驃騎將軍——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相當於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唐 觀察使——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正四品 郎將——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從五品下 中書令——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議政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