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必修1.2.3的知識點是什麼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 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 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 《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 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 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並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 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蘇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
㈡ 高中歷史必修1.2.3的知識點
歷史必修三的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
(1)爭鳴的背景:社會大變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戰爭頻繁,私學興起。
(2)爭論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如何治國(德治、仁政,法治,無為而治),還有人性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
(3)爭鳴的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創立儒學,提出「仁」、「禮」和「德治」的主張。
教育上:創辦私學,總結出一些教育教學方法。
典籍上:編訂「六經」。
[附]孔子的重要言論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論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附]荀子的重要言論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另:三綱五常)
2、漢武帝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推廣儒學。
[目的:加強專制集權。影響:加強了專制集權,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三、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1)「二程」(理學的開創者)指程頤、程顥,其主要觀點有: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倫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觀點是:理氣論;存天理,滅人慾。
2、王陽明(守仁)的心學觀點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無物);致良知(加強道德修養,克服人慾,恢復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於心,要用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
1、李贄「離經叛道」(反正統,異端)觀點:反對「聖人」;認為人的物質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指: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顧炎武(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處有:反對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顧炎武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學方面成就突出。
[言論:黃—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於學校。顧—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五、儒學的興衰歷程:見提綱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一、科技成就
1、四大發明出現及完成:造紙—甘肅西漢墓出土了紙,東漢有「蔡侯紙」;指南針—戰國名「司南」,宋時用於航海;火葯—唐宋時用於軍事;印刷—隋唐出現雕版印刷,《金剛經》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
2、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造紙、印刷—文化發展、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火葯—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政權,指南針—新船路、世界市場====總之,使世界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二、漢字與書畫
1、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看書本識別各種字體),總趨勢由繁到簡。
2、中國書畫
(1)書法家:東晉王羲之(書聖,《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擅長楷書)等。
(2)中國畫的分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元明清時期文人畫成就突出。
三、文學成就
(1)詩經:收錄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詩,分風、雅、頌三部分,是現實主義的源頭、儒家經典。
63(3)漢賦:詞藻華麗,手法誇張,內容豐富,反映大一統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張衡等。
(4)唐詩:社會繁榮、對外開放、科舉考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詞:有柳永、李清照等為代表的婉約派,蘇軾、辛棄疾等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代表人物有關漢卿、馬致遠。
(7)明清小說: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出現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四、京劇的產生與發展: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來徽劇與漢調融合,形成京劇。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發
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編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海國圖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與《海國圖志》: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啟迪了人們的思想。
二、維新思想
1、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藉助孔子宣傳變法,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其思想特點是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中國儒家思想相結合。
(2)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興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反對因循守舊。
(3)嚴復:翻譯《天演論》,根據進化論宣傳變法。
2、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了變法運動的進行,促進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1)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德先生—democracy,賽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學;發表《文學革命論》。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白話文。
(4)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把反封建與白話文結合起來。
(5)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言論:陳獨秀—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
2、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解放,民眾覺醒,文化轉型,馬克思主義傳播。
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五四前: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2)五四後: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宣傳;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2、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大意義:思想解放,工人運動,中共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1、舊三民主義
(1)基本內容: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權主義—「創立民國」,即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即社會革命,核定地價,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地價歸國家所有,國民共享。
(2)歷史作用:指導了辛亥革命的進行,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2、新三民主義
(1)「新」的表現(與舊三民主義的不同):明確提出反帝目標;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等。
(2)歷史作用: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北伐戰爭的勝利。
二、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的論著及思想主張
(1)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論著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論著有:《新民主主義論》
(3)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論著有:《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2、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民主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取得了獨立,並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內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動的順序來掌握,它包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十二大的內容、南方談話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方法二:按「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核心問題來掌握。
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判斷實踐的標準是「三個有利於」: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
2、意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走上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注意與毛澤東思想的意義相比較;理論的意義包括兩方面:實踐活動及活動效果)
專題五 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蘇英法);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俄美法日)。
(2)獲「兩彈一星功勛」的有:鄧稼先、錢學森。
2、載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楊利偉升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費俊龍、聶海勝升上太空。
3、雜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增產做出重大貢獻。
[注意幾項重大成就出現的先後順序]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羅塔戈拉: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價值。
2、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認識你自己。
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1、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著《歌集》。
2、馬丁·路德的核心主張:信仰得救(或:因信稱義)。
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肯定人的價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啟蒙運動
1、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1)孟德斯鳩:代表作《論法的精神》,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三權分立(核心是權力的制衡)。
(2)伏爾泰:代表作《哲學通信》,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3)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反對專制,提倡天賦人權,主張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
(4)康德:倡導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論:孟德斯鳩—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伏爾泰—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盧梭—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民眾有權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維護人的權利。
3、啟蒙運動的社會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影響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聯邦政府的建立、中國的維新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
專題七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
一、經典力學
1、伽利略、牛頓對經典力學的建立所作的貢獻
(1)伽利略:通過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為根據並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牛頓:提出物體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經典力學體系形成。
2、經典力學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對自然界的力學現象做出了系統、合理的說明,完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科學擺脫神學的束縛,近代科學進入全面繁榮時代。
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1)主要觀點: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的,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意義: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打擊了神創說,促進了思想解放;「適者生存」成為殖民擴張的借口,也推動了中國維新運動的開展。
三、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應用
(1)蒸汽機的發明: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富爾頓汽船、史蒂芬孫火車)。
(2)電氣技術的應用: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愛迪生發明了許多家用電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①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②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③社會生活(如:衣食住行娛)發生變化,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
三、相對論與量子論(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運動)
1、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其意義
(1)內容: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與空間隨著物質運動的速度變化而變化;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存在的現實空間是彎曲的。
(2)意義:提示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繼承和發展了牛頓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2、量子論的提出與發展
(1)提出:德國普朗克。
(2)發展:愛因斯坦用量子論解釋光電效應;後來量子力學建立。
四、現代信息技術
1、電子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1)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研製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四個階段。
(2)網路技術: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互聯網(網際網路),90年代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2、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起了人類生產、生活和學習的革命,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但易於引發垃圾信息泛濫,網路犯罪出現,青少年沉迷網路等不利影響。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一、文學的主要成就
1、19世紀的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
(2)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社會網路全書),列夫·托爾斯泰(俄國革命的鏡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紀文學
(1)西方文學: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托夫》,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等。
(2)蘇聯文學:「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高爾基所著的《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二、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
(1)浪漫主義:法國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
(2)現實主義: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3)印象主義:法國莫奈《日出·印象》,荷蘭「撲向太陽的畫家」梵谷是「現代繪畫之父」,繪有《向日葵》。
(4)現代主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國對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1、電影的出現:19世紀末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2、電視的發明與發展: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英國出現;後來出現彩色電視機和衛星傳播節目。
3、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㈢ 高中歷史必修1,2,3知識點
古代歷史復 時間170萬年—1840年
中國制
原始、奴隸、封建
政治 古代國家、政治制度
經濟 自然經濟: 農業、手工業、商業
文化百家爭鳴—儒家主流 古代科技、文化
世界 原始奴隸
政治 民主法制 經濟 商品經濟 文化 古希臘哲學
中世紀 前9th-1640
政治 基督教權 封專國家
經濟 資本主義萌芽 新航路發展
文化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近代歷史
中國
1840-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政治 外侵略、抗爭、探索
經濟 半殖民地經濟 多元化 近代化
文化 西學東漸:器-制-思 思想啟蒙:康、孫、毛
世界
資本主義社會 1640-1917
政治 資產階級革命代議制
經濟 手工工場—工業化 世界市場形成發展
文化 啟蒙思想、自然科學 各流派的文學藝術
現代歷史
中國
1949—今天 社會主義新中國
政治 民主、法制建設
經濟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文化 鄧論、三個代表 科教文成就
世界
資、社會主義並存 1917—今天
政治 無級革命-蘇維埃 戰爭與和平
經濟 戰後資義新變化 社義經濟模式
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現代主義文學藝術
自己整理比較好,老師也會整理的。或者復習資料書也有
同高三文加油。
還有版本可能不同 整理也不同
㈣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各個單元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整理
第一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實質):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方式。
②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度;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2、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②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③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
④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三、了解漢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
中央: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武帝讓身邊侍從擔任尚書令、侍中,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
地方:郡國並行,後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地方: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武力,往往發展成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權)、三司使(財權)分割相權。
地方:軍事:兵權收歸中央,各地精兵強將抽調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6、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2、清朝軍機處——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①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③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
④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對抵抗外來侵略,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等方面起過積極影響。
(2)消極作用: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利和日益腐敗的官僚系統,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㈤ 高中人教版歷史必修一二三的知識總結
第一講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 2、生產工具的演變 (1)從材質方面:石,骨,木---青銅,鐵 (2)從工藝方面:打制---磨製----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轅、犁箭、犁鏵和橫杠(犁衡)六部分組成,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當時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兩頭牛抬著犁衡,挽拉一張長轅犁,一人扶犁並驅趕耕牛。 歷史上主要的鐵農具還有整地用的臿,(钁),有的地方稱鎬,戰國、秦漢使用普遍,適用於刨地翻土。鐵搭(鐵耙),唐、宋以後出現,長江下游最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適於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時的農具主要有鏟、鋤(耨」、「鎛」)。在考古發掘中,戰國時期開始出現鐵鏟、鐵鋤。收割的主要農具有鐮。在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已有石鐮,最早的鐵鐮是戰國時期的。鈸鐮,使用時需雙手執之,可以說是一種大型鐮刀,適用於收割撒播的麥子和牧草等。 西漢耬車,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創造的一種畜力播種機。該機由耬架、耬斗、耬腿等幾個部分組成。耬架用木製成,供人扶牛牽。耬斗是放種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儲種籽,小格相當於播種調節門,有一個帶閘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種速度,均勻地播撒。耬腿是開溝的鐵鏟,耬犁按播種幅寬、行數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較多。耬犁能一次完成開溝、播種、覆土、壓土等多項工作,提高了播種的質量與效率,是當時較高水平的播種機,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播種機。 3、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 歷史時期 土地制度 表現形式 原始社會 土地公有制 奴隸社會 (商周) 國王所有的貴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會(戰國以來) 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 國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㈥ 高中歷史的必修一二三的知識點
網路文庫上有,5財富值下載
㈦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哪些是重點
每年的考綱不同,重點會有些區別吧,不過必修1,2,3在高考中要佔70%-80%,應該都很重要。
㈧ 高中歷史人教版 必修一二三 總提綱(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必修1•政治史》復習綱要(僅供參考)
中國政治文明進程 世界政治文明進程
時代 特徵 內容
中
國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夏
(前2070----前1600年)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濃厚的專制色彩。
① 夏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始創王位世襲等制度。
商
(前1600
----前1046年)
② 夏商時期實行王位世襲制,代替了原始社會時期的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③ 夏商時期已經有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國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
1.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國,廣建諸侯,以藩衛宗周。」)
2.西周的宗法制
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春 秋
(前770-前476年)
社會大變革,從奴隸制度過渡到封建社會 1.諸侯爭霸
2.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魏文侯改革、楚國吳起變法 古
代
歐
洲
民
主
政
治
古希臘的民主政治
1. 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前8~6世紀)
2. 雅典民主政治
奠定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期:伯利克里改革 民主政治條件:①保證城邦的獨立和發展②小國寡民體制的產物③奴隸勞動提供了物質保證④亞非文明的影響
2.民主政治的作用:①鑄就了希臘人的民族性格②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人的民主
特徵:全民參政、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輪番而治
階段特徵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認 識
中
央
集
權
制
度
的
形
成
發
展 戰國:萌芽)(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制度確立 1. 戰國七雄
2. 封建制度的確立:
3.各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建立縣制
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①皇帝制。②中央行政制度。③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權力於皇帝。
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是:①皇權至上原則。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③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④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獨斷權力。⑤宣揚「君權神授」。⑥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現為:①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②皇權與相權矛盾(中央政府內部矛盾)。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
(1)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2)消極作用:①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 1. 羅馬共和國時期
《十二銅表法》(前450年成文法誕生)
2.羅馬帝國時期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羅馬法體系完成)
核心內容: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實質(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經濟利益
作用: 1。(對羅馬)維系和穩定了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2。對歐美)是近代歐洲法律體系的基礎;為近代歐美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提供了理論武器;3。(對東方)對日本和中國也有很大影響。局限: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男女權利不平等。
秦朝(確立):
(前221年-前207年) 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奠定二千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皇權至上
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諸卿 郡縣制:
設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郡
郡守、縣令均由中央任命。
漢朝(鞏固)
前202-220年) 漢承秦制, 漢承秦制:皇帝制
新變化 中朝—決策
外朝—執行
尚書台—中樞 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漢武帝:分十三州,設刺史
東漢末:州郡縣三級
三國兩晉
魏晉南北朝(220—589年) 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尚書省
三省 中書省
門下省
隋唐
(完善)
581—907年 三省合作,互相牽制和監督,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創造 三省:
中書省—決策機構
門下省—審議機構
尚書省—執行機構(下設吏、戶、兵、刑、工六部) 隋:州縣
唐:道州縣
北宋
(加強)
960—1127年 相權進一步削弱,皇權進一步加強 二府:門下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相行政權
三司—管財政,分相財權 北宋:路•州縣
元
(發展)
1271—1368年 1.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2. 開創行省制度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中書行省
路府州縣
宣慰司
明清
(強化、衰落) 封建社會步入晚期,矛盾尖銳,君主專制達到逐步頂峰。 明:1。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
2.內閣的創立
影響:君主專制達到新高度。 廢行省,設三司
近
代
歐
美
代
議
制
民
主
政
治 英國君主立憲制 1. 確立: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2. 發展: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3. 完善:普選權的擴大
(可整合選修2第二、四單元相關內容) 特點:國王作為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議會掌權,是國家權力中心,最高立法機關。內閣(首相)是真正掌握實權(行政權)的。
作用: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沖突。
3.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模式。(或表述為:對歐美有深遠影響。)
清:1。康康熙設南書房
2.雍正設軍機外—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美國總統共和制 《1787年憲法》
1. 聯邦制
2. 分權與制衡原則
3. 總統共和制
(可整合選修2第四單元相關內容) 意義:(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2)它保障了資產階級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確立了聯邦制,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較為和諧統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於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局限性:它承認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比較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君主立憲制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一種組織形式,他們的共同點是國體一致,都是資產階級專政。
異:他們的政體不一樣。君主制是國家元首世襲的一種政治體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中,世襲的君主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權利受到憲法的限制,是統而不治的虛君。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的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利機關,內閣對議會負責,如英國。共和制是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一種政治體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分為議會制和總統制兩種。總統制的民主共和制,指總統由選舉產生,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總司令;行政權集於總統,總統決定對內對外政策,擁有極廣泛的權利,如美國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階段 特徵 列強的侵略 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
近
代
中
國
政
治
文
明
進
程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列強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加緊商品輸出;
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限於器物層面。
推動歷史前進仍是農民階級,但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鴉片戰爭(1840—1842年)
《南京條約》(1842年)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②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③太平天國 運動(開始、全盛、轉折、失敗) 太平天國(1851~1864年)
A.《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了土地分配和產品分配的原則。
B.《資政新篇》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作用:太平天國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局限性:階級、時代局限
法國共和制 1.(整合選修2相關內容,簡略補充法國經歷專制—立憲—共和—帝制—共和—帝制的反復較量)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內容①行政權歸總統,他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 ②立法權歸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
作用:①共和派掌握實權;②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③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特別注意對比兩國行政和立法機構之間的關系:
表面上看:君主立憲制與共和制;君主立憲制有世襲君主;共和制的國家首腦由選舉產生。從行政和立法機構之間的關繫上看:法國:議會擁有立法權;議會中擁有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內閣;總統由議會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統又有行政大權。德國:德國首腦(德意志帝國皇帝)擁有官吏任免權(帝國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國皇帝擁有立法權;德國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結束兩院,因此,德國首腦擁有絕對的實權。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瑗琿條約》 ①洋務運動
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列強的政治侵略(戰爭和瓜分土地)和經濟侵略(資本輸出為主)並行,並形成宰割中國的同盟;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農民階級讓位於資產階級領導革命,民主革命是主流。 中日甲午戰爭
(188年—1885年)
《馬關條約》(1885年) ①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左寶貴、鄧世昌)
②反割台斗爭(劉永福、徐驤)
③戊戊變法
辛亥革命功績:1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2。民主共和觀念深入;3.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4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5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較廣泛的影響。
失敗表現: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根本改變。
失敗原因: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 德國君主立憲制 1. 德意志的統一
2. 《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
內容①皇帝:作為國家元首,擁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議會的權力以及統率權;②首相:作為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③議會:分為兩院: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對政府沒有監督作用。 .評價《德意志憲法》
積極意義:①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②德意志的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
局限性:①保留了普魯士的君主制度和軍國主義的傳統,②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辛丑條約》(1901年) ① 義和團運動
(口號:扶清滅洋)
②辛亥革命
(民主思想傳播、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條件:①社會條件:1825年經濟危機②理論條件: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③階級條件: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興起(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運動)
.2標志:《共產黨宣言》發表(1848年)
內容①第一次完整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②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斷言資本主義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③進一步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就是通過階級斗爭,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共產黨宣言》的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的開展起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5——1949.9)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國民大革命時期(1919.5~1927.7) 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列強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矛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突出的特徵是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實行國民大革命。 五四運動
(背景、口號、結果) 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主力:工人;先鋒:青年學生)
影響: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 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1871年3月28日)
性質:無產階級政權; 教訓:沒有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沒有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
意義: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它的經驗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㈨ 高中歷史必修1到3的重點是什麼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 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 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 《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 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 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並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 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蘇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