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外交史上最智慧的事件是
1、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復中美外交關系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託,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
周恩來總理聽後,隨口問道:「國務卿閣下,不知貴國政府將用什麼來交換?」基辛格說:「月土,就是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這應算是地球上沒有的東西吧!」
周總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祖宗腳下的東西。」基辛格一驚,疑惑地問道:「怎麼?你們早有人上了月球,什麼時候?為什麼不公布?」
周恩來總理笑了笑,用手指著茶幾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認真地對基辛格說:「我們怎麼沒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一位嫦娥飛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廣寒宮住下了,不信,我們還要派人去看她呢!怎麼,這些我國婦孺皆知的事情,你這個中國通還不知道?」周恩來總理機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讓博學多識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2、「派克」的來歷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3、一句話的電影說明書
1954年,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通知工作人員,給與會者放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彩色越劇片。工作人員為了使外國人能看懂中國的戲劇片,寫了15頁的說明書呈周總理審閱。周恩來批評工作人員:「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工作人員不服氣地說:「給洋人看這種電影,那才是對牛彈琴呢!」
「那就看你怎麼個彈法了」,周恩來說,「你要用十幾頁的說明書去彈,那是亂彈,我給你換個彈法吧,你只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您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行了。」電影放映後,觀眾們看得如痴如醉,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4、巧對毛澤東
1960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一行視察長沙,工作之餘,到江邊散步。遙望橘子洲頭,百舸爭流,萬帆競發,毛澤東逸興遄飛,口佔一上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聯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應對難度極大。毛澤東對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我一時江郎才盡,請你來個錦上添花如何?」周恩來才思敏捷,熟諳地理,了解長沙竟於百步之內得佳句:「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天心閣系長沙市內一景,與橘子洲相對。即工整又流暢,整個對聯渾然一體,兩位偉人相對而笑。
5、1973年8月28日,中共十大在京召開之時,出席會議的毛澤東已因患上腿疾而不能站。會議結束後,為了不讓與會代表看出破綻為自己的身體擔心,毛澤東就一直坐在座位上,想讓代表們先退場。主席不退場,代表豈肯先退場。還是細心的周恩來總理看出了主席的心思,打破了僵局,他機智地說毛主席是要目送大家離開會場。毛澤東則故意執拗地說:「你們不走,我也不走。」就這樣,代表們一步一回頭,依依不捨地揮手與主席道別。
6、一次,周恩來接見的美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他聽後沒有急於用刺人的話反駁,而是妙趣橫生地說:「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馬路。」
這個美國記者仍不死心,繼續出難題:「總理閣下,在我們美國,人們都是仰著頭走路而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低頭走路,這又怎麼解釋呢?」周總理笑著說:「這不奇怪,問題很簡單嘛,你們美國人走的是下坡路,當然要仰著頭走路了,而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是低著頭走了。」
記者又問:「中國現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這純屬無稽之談,可是,在這樣的外交場合,又不便回絕,周總理輕輕一笑回答到:「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
7、周總理談笑吃「納粹」
50年代初,有一次周總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設宴招待外賓。客人們對中國菜的花樣之繁多,風味之獨特,味道之鮮美都贊不絕口。這時,上來一道湯菜,湯里的冬筍、蘑菇、紅菜、荸薺等都雕刻成各種圖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里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志。貴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忙向周總理請教。
對於這個問題,周總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徵『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志也沒有關系嘛!我們大家一起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8、周總理妙語斥對手
周總理在幾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風趣著稱,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周總理都能唇槍舌箭,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佔到便宜。
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據說,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9、周總理舌戰米高揚
有一次,周總理從日內瓦開會回來順道訪問莫斯科。在為他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他用英語向蘇聯人祝酒。這時米高揚(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抱怨道:「周,你為什麼不說俄語?你的俄語很好嘛!」這句話顯然是很不友好的。周總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語回答說:「米高揚,該是你學習漢語的時候了。」以促米高揚說出不學漢語的原因。米高揚果然上鉤,抱怨說:「漢語太難學了。」此話一出,周總理馬上輕快地說:「沒關系,下回到我們使館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教你。」一下子將米高揚置於一種學生的地位。
10、對!牛彈琴
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同國民黨政府談判。在我方義正詞嚴面前,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說同我方談判是「對牛彈琴」!周恩來總理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來的詞語,將計就計,巧妙地回敬了對方:「對!牛彈琴!」在這里,周恩來總理把對方拋來的」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巧妙地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變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對!牛彈琴!」,從而既擺脫了困難,又迫使對方陷入無地自容的窘境。
11、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與印度談判中印邊界問題,印方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周恩來總理說:「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
對方說:「時間太短了。」
周恩來總理說:「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如果700來年都被認為是時間短的話,那麼,美國到現在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不能成為一個國家呢?
這顯然是荒謬的。」
印方代表啞口無言。
在周恩來的反駁中,用了兩個對比性材料來否定對方的觀點。700年與100年相比較,你要否認700年而承認100年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結果是承認100年就得承認700年這個事實。對比在這里產生了巨大的力量。
12、一次記者招待會,周恩來總理介紹我國建設成就。一個西方記者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涉及到國家機密,不可能直言相告。
總理眉頭一皺,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場的人全都愕然。總理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面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有全國人民作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人民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話音剛落,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總理有意迴避問題的實質,以「總面額」替代「總金額」,於是堵了外國記者的口,又不損害招待會和諧的氣氛。運用曲解,使語言犀利而風趣,充分表現出他過人的應變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藝術。
13、有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總理:"你們一直對外都說中國好,中國好,既然中國好,那林彪為什麼還要往外國跑呢?"
周總理沒有說話,只是走到窗前打開了窗子,意味深長地說:"你看,外面的空氣這么好,但蒼蠅為什麼總要往廁所跑呢?"
14、有一次,周總理去美國訪問,接待他的是美國的一個國防部長,在和周總理下了飛機,握手以後,這個官員竟輕蔑的拿出手帕擦了擦手,然後放回褲袋內.說:天氣太熱,手心都出汗了.總理微笑不語,招手讓隨身秘書拿出一隻手帕,擦了擦手,然後直接的扔到了地上,昂首走進宴會廳,此人無語。
15、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麼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2. 外交方面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很多。
1,剛建國時與蘇聯的建交,一定程度上支援了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
2,中美建交
3、中日建交,這個其實無所謂了,日本是美國小弟,美國怎麼整,日本就怎麼整。
4、求同存異
5、港澳回歸
3. 古代外交的時間,事件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鄭和檔案被毀之謎: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賬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鄭和發現美洲論: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
4. 中國歷史外交人物的故事,2個
1、唐雎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啊!」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
即使如此,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實在不敢交換啊!」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我,這是為什麼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
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
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里。」
,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
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2、燭之武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聽取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沒有能力辦事情了。
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麼敢用這件事勞煩您手下的人呢。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況且,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既然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裡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使秦國受損而使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慮『闕秦以利晉』這件事)!」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並派杞子、逄孫、楊孫幫鄭國守衛,就率軍回國。
3、鄧芝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於永安病逝。之前,孫權為修補夷陵之戰給兩國造成的裂縫,曾遣使請和,劉備亦派宋瑋、費禕等到吳回應。
但如今劉備逝世,丞相諸葛亮憂慮孫權知道這消息後態度會有所改變,不知如何處理。此時鄧芝面見諸葛亮說:「現今主上(劉禪)年幼,在位不久,應該派遣使臣重新與東吳結好。」
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誰,現在我找到了。」鄧芝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您了!」於是派鄧芝出使吳國。
鄧芝到來後,孫權果然感到疑惑,不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只是為了蜀漢。」
孫權於是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漢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答道:「吳、蜀兩國結合擁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於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別傑出的人才。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
進可並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現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命令,就有理由討伐。
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孫權沉思甚久才說:「你所言甚是啊!」便與魏斷絕關系,與漢連和,派大臣張溫前往訪問。
張溫出使即將返回時,蜀漢再次派鄧芝到吳國,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的時候,兩個君主分別統治,不是很快樂嗎。」鄧芝卻對他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如果魏國滅亡之後,大王還未深識天命。那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為臣之人各自竭盡自己的忠誠,而為將之人則握棰擂鼓,爭戰才剛剛開始。」
孫權大笑說:「您確實很真誠。」孫權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丁厷言辭鋪張浮艷,陰化不能完盡;能和合兩國的人,只有鄧芝。」
4、班超
西域諸屬國自王莽篡漢之後脫離中央王朝管轄,被北匈奴所控制。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後,實力大增,屢次進犯河西諸郡,使得邊地人民不堪其苦。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車都尉竇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班超一到軍旅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
他率兵進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與北匈奴交戰,斬獲甚多。竇固很賞識他的才幹,於是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5、蘇秦
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奉陽君趙成已死,便游說趙肅侯,提出六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的主張。蘇秦詳細分析了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的關系,指出趙對韓魏的戰略相依關系。
進而說明了自己的合縱主張:韓、魏、齊、楚、燕、趙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並建議趙國組建六國聯盟並力抗秦。
如此一來,六國一體,秦國一定不敢從函谷關出兵侵犯,趙國的霸主事業也就成功了。 趙肅侯採納了蘇秦的「合縱」主張,資助他去游說各諸侯國加盟,以訂立合縱盟約。
5. 古代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歷史人物及事件
1、戰國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政策
2、秦朝秦始皇派徐福東渡日本
3、西漢張騫專出使西域,使西域在公屬元前60年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4、東漢班超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雖然並未到達大秦,5、但是到了今波斯灣,開啟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外交史。
6、唐朝鑒真東渡,加強與日本的聯系,在日本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唐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經。
7、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了今索馬里西海岸
8、清朝前期外交方面沒有什麼重大突破,只有康熙在雅克薩戰役中戰勝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捍衛了中國主權
(還有一些成就,一時想不起了,現在就只能說這么多了,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
6. 中國在70年代打開外交新局面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和美國建交是關鍵。
1、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同蘇聯鬧翻了,所以蘇聯的衛星國版必定也是與中國疏遠的。與權越南又因為領土、領海爭端,關系惡化。所以在社會主義國家裡面是比較孤立的。
2、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蘇聯在經濟方面是無法與美國抗衡的。所以與美國關系的改善,必然有利於中國的經濟。
3、與美國關系的改善,必然帶動其一系列盟國對華關系的改善,如日本等國。
4、日本作為美國的嘍羅,必定緊隨美國政策的轉變而作出調整。所以與日本關系的改善是對美關系改善的產物。
5、對美關系改善使進入聯合國成為可能。只要美國不反對,英法必然不敢反對。蘇聯雖然鬧翻了,但是同為社會主義國家,關系還是比較特殊,所以不會反對。
7. 請分別列舉三個階段中出現的中國外交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參加日內瓦會議,參加萬隆會議,中美建交
8. 20世紀70 中國外交的五個事件
這是70年代中國外交的三大成就,好多事件的,樓上看看吧
一.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 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宣布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庄嚴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從此結束了中華民國的歷史,使它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的根據。按照國際公認的原則,台灣國民黨集團在聯合國的代表已經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應該立即從聯合國所有機構中排除出去。中國人民政府多次致電聯合國要求取消國民黨集團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恢復新中國代表的合法權利。新中國的要求得到蘇聯、印度等國家的支持。但是由於美國實行扶蔣反華政策,極力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自1949年以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
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形勢發生了急劇,有利於中國的有利因素有二:① 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並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即: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中的席位越來越多,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加強。② 中國自成立以來,其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而且能夠代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所以第三世界國家積極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1971年,支持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票數,第一次超過美國反對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票數。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行敵視中國的政策,正在走向破產;美國扶持台灣國民黨政府,阻撓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的政策正在趨於瓦解。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成為歷史的必然。
2. 過程
聯合國成立之初僅有51個會員國,基本上聽命於美國的操縱。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亞非新獨立的國家進入聯合國,到20世紀70年代,它們成為聯合國中的重要力量。面對美國對新中國的敵視政策,毛澤東指出,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我們都必須給以積極的支持。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中國政府積極發展同亞非拉新興獨立國家的關系。
20世紀到70年代,聯合國內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積極贊成中國進入聯合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拋出「雙重代表權」的方案。1971年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周恩來向他表明了中國的嚴正立場:第一、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必須與台灣國民黨斷交;第三、不參加任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
1971年9月20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紐約開幕,中國代表權問題再次成為會議的焦點。在經過長達一周的辯論以後,10月25日晚,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提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驅逐台灣的「兩阿」提案進行了投票表決。投票結果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聯大第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台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一提案的通過使得美國和日本提出的所謂「中國大陸和台灣國民黨『雙重代表權』提案」,還沒來得及表決就成了廢案,成為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美國在聯合國「最慘重的失敗」。
3. 意義
第一、這是中國、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義國家的勝利。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國人民要求同中國人民友好;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普遍認同。第三、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第四、它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座橋梁。從此,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自參與聯合國重要會議,廣泛接觸各國領導人,宣示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鮮明地闡述我國對重大國際問題的立場,得到聯合國會員國的普遍贊同。1974年4月,鄧小平副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第六次特別會議,闡述了中國對世界局勢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受到熱烈歡迎。中國在聯合國組織內,堅定地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共同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而不懈努力。
二. 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1. 中美關系解凍的歷史背景
① 美國的因素:蘇聯成為中美共同的敵人,這是中美雙方能夠走到一起的重要基礎;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重要,可以引用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松的一段談話「如果沒有(中國)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量,要建立穩定和持久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而且美國在中國建國以來的封鎖和孤立政策已經破產,它必須改變政策;在60年代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在美蘇爭霸中要實行戰略收縮;
② 中國的因素:20世紀60年代末,中蘇關系從意識形態分歧,演變為國家利益沖突。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蘇聯成為中美雙方共同的威脅;如果能夠改善中美關系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很重要;這些年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系發展的障礙,要想適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也需要改善中美關系。
2. 過程:
美國總統尼克鬆通過不同渠道頻頻向中國領導人揮動「橄欖枝」。1970年9月27日,已經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對美國《時代》周刊發表談話時說:「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麼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要到中國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去」。這是他第一次以總統的身份公開表示願意訪華。
面對美國方面的政治動向,中國領導人積極回應。1970年12月,毛澤東接見斯諾,他對斯諾說:如果尼克松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
1971年4月根據毛澤東的決策,周恩來精心導演了一幕震動世界的「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這在中美關系沉重的車輪上巧妙而又有力地向前推了一把。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准備。隨後,兩個國家幾乎同時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公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
在中美關系正常化過程中,影響雙方關系最大的障礙是台灣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美國拒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20世紀70年代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問題上拋出「雙重代表權」問題。在1972年2月,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並做出要在台灣逐步減少武器供應和軍事援助的承諾,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為中美關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表了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從此中美正式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國提出建交三原則: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從台灣撤軍。
自此,中美兩國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關系完全步入正常化。1979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系的全面發展階段。
在中美關系正常化後的今天,台灣問題仍然是阻礙雙方關系順利發展的主要障礙。至今中美關系時而波濤起伏,時而陰雨見晴,皆與台灣問題有關,更確切地說,都與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密切相關。台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晴雨表,也是中美關系遠近親疏的決定性因素。
三. 中日關系的改善
1. 原因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訪華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風,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個國家和各方人士的震驚。震動力度最大的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新中國成立以後,日本政府一直追隨美國,採取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面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急速轉彎,日本政府頓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下,日本政府明確表示: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日本現在應該採取負責的行動,獨立作出決定。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的改善。
2. 過程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經過四次會談,兩國正式簽訂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日本搶在美國之前於1972年秋天,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結束了近百年來存在於兩國之間的不正常狀態,為兩國關系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 中美、中日建交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新成就,揭開了中國外交新的一頁,使中國開始促進了外交事業的發展。從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時間里,先後有10多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其中包括義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方社會封鎖新中國長達20多年的鐵門終於被打開了。
本課小結: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出現重大轉折,主要有三大成就: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與中日關系的改善。這些成就取得一方面表明美國孤立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徹底失敗;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的具體表現。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止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我國外交工開拓了新局面。
9. 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
1953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萬隆會議(亞非會議)
1871年7月基辛格訪華版
1971年10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權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
1972年9月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建交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召開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
10. 新中國外交史三大事件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三大外交歷史事件
中美關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