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一專題二知識總結

歷史必修一專題二知識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19 04:00:40

①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與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必修2的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② 高一必修一歷史專題一二知識點

第一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實質):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方式。

②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度;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2、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②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③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

④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三、了解漢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

中央: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武帝讓身邊侍從擔任尚書令、侍中,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

地方:郡國並行,後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地方: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武力,往往發展成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權)、三司使(財權)分割相權。
地方:軍事:兵權收歸中央,各地精兵強將抽調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6、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2、清朝軍機處——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①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③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

④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對抵抗外來侵略,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等方面起過積極影響。

(2)消極作用: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利和日益腐敗的官僚系統,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③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佔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並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古代手工業

分類特點地位成就

官營手工業①由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

②產品不計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業中一直佔主導地位冶鐵:東漢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鋼法;

制瓷

絲織: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

民間手工業①由民間私人經營

②產品供民間消費明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家庭手工業產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農戶的副業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①時間: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民營手工業中;

②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取值」

④本質特徵: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古代商業(商品經濟)

時期發展狀況表現

春秋戰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發展艱難開始重農抑商

隋唐商業發展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櫃坊、飛錢問世;「揚一益二」;外貿港口廣州

兩宋空前繁榮交子;商稅成為主要財源;市的發展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出現商業名鎮;話本、詞的盛行;《清明上河圖》

元商業繁榮國際商業大都會: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鎮商業繁榮農副產品大量成為商品;長途販運貿易;著名商幫:晉商、徽商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①時間:明清時期

②原因:a、明初為防患倭寇;b、清初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c、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

③評價

a、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系,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①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表現

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近代企業的誕生(洋務運動)

c、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19c60、70d)

▲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③發展歷程(見以前的講義)

④特點

a、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b、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

c、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⑤阻礙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民族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⑥啟示:a、實業救國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過渡時期(1949—1956, 發展生產力與改革生產關系並舉)

①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義: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正式進入社會主義;

③一五計劃(1953—1957):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年探索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對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的正確分析;

②八大二次會議1958: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③大躍進1958: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⑤八字方針1961

a、背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引起嚴重的經濟困難

b、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c、意義: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文革時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時期(1978—今)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2、經濟體制改革

①內容:

a、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1984

②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對外開放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

b、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

▲改革開放的階段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③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原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②新中國的成立③改革開放

▲表現(見以前的講義)

①物質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訊工具c、大眾傳媒——四大媒介

②社會習俗

a、辛亥革命,改變封建陋習(如廢止纏足、剪辮易服、互稱同志、握手等)

b、改革開放,出現新的生活時尚(環保、講究衛生、旅遊等)

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和發展歷程

1、新航路開辟——雛形開始出現

①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②過程

③影響

A、對世界

a、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b、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B、對歐洲

a、引發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早期的殖民擴張——進一步擴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確立

時間特點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業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場工匠技術積累工廠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19c中後期-19c末20c初科學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壟斷組織汽車、飛機▲形成途徑——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加劇;

2、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

3、特點:①波及范圍廣②持續時間長③破壞特別大

4、影響

①加劇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羅斯福新政

1、背景

2、內容

(1)金融

①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②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③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④管制證券業

(2)工業

①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於國家監督之下;

②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3)農業

①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

②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社會福利

①建立聯邦救濟署,發放緊急救濟金;②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

(5)社會立法

①《全國勞工關系法》,使工人有權組織工會;②成立全國勞工關系委員會,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③「社會保險法」

3、實質:

不促動資本主義制度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預;

4、特色: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應對危機,其應對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現;

5、影響

(1)對美國

①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對世界

①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②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的時代,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國家」③第三產業的興起④新經濟的出現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期背景措施結果

二戰結束—20c70d初戰後經濟殘破,欲恢復經濟國家干預經濟經濟快速發展,「黃金時期」

20c70d初出現「滯漲」現象減少國家干預20c80d經濟恢復和發展

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持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3、作用

(1)滿足了廣大農民和個人的經濟要求,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探索了一條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現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資金來源於農業和輕工業;(工業)②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業)

2、特點

①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調節)

②相對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

3、評價

(1)成就

①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

②蘇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弊端

①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與輕工業的長期落後,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②向農民索取太多,嚴重壓抑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點結果失敗原因

赫魯曉夫改革農業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工業(軍事工業)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會動盪、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

2、經濟改革(重點):

①內容: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際上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②結果:沒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問題:a、缺少宏觀調控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b、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陷入困境②結果: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局勢失控,蘇聯解體

▲蘇聯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二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異同相同點:

①原因:國內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難;

②手段:

a、在堅持原有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運用國家權力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b、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③結果: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權得到鞏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點:本質區別在與它們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

第八單元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構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

世界貨幣體系(短期貸款,解決國際收支困難)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放銀行)1945 三大支柱

(長期貸款、技術援助)

世界貿易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47

(旨在消除關稅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

2、意義: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

▲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貨幣體系)

1、背景

①二戰後西歐國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最大的債權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2、基本特徵

①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②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

3、影響

①有利於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積極)

②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消極)▲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1、歐盟(1993年,經濟政治一體化組織,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歐國家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

b、近代歐洲國家沖突和戰爭不斷,激起了歐洲人對歐洲統一的強烈願望;

c、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使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開始了經濟一體化的探索;

②建立過程

a、1951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b、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1967年,三機構合並,成立了歐共體;

d、1992年,《歐洲聯盟條約》,目標是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

e、1993年,歐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f、1999年,歐元問世(英國除外)

③意義

a、符合歐洲各國和整個歐洲利益,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經濟政治的發展,提升了歐洲在國際上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b、對歐洲其它地區的經濟聯合起到了示範作用,增強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趨勢,促進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範,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實現優勢互補)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員國之間存在文化和歷史差異,影響其發展,中國1991年加入)

▲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表現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經濟向全球化發展

(1)歷程

①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聯系開始增多;

②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世界市場迅速擴大;

③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向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

20c90d全球化趨勢的推動力:

a、資本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原動力)

b、新科技革命的推動(根本)

c、現代通訊、交通工具(技術條件)

d、兩極格局的瓦解

e、各國普遍推行市場經濟體制

f、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推動

(2)評價

①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②影響

a、它是一把雙刃劍,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對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經濟安全、生存環境面臨空前的挑戰;

策略: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

2、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關稅總協定在解決爭端時缺乏法律性的強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②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③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

(1)過程:①1986年,提出「復關」;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中國加入WTO的影響

①積極作用

a、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b、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

②消極影響:市場開放、關稅減讓,使農業、汽車等行業受到沖擊;

▲中國迎合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舉措: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WTO

④ 高一歷史必修一至三知識總結

必修1
第一單元
第1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分封制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1.統一
(1)群雄割據A.春秋爭霸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一: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立:A."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1.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中央機構特點中央機構地方機構
秦傳承開創三公九卿郡縣制
漢漢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國並行
隋唐承前啟後,有所創新三省六部道州縣三級
宋進一步加強二府三司路州縣三級
元有新發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強廢丞相、設內閣省府縣
清達到頂峰設軍機處省府縣
6.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第8課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3課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一、運動的興起
1.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辛亥革命

一、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興起的背景
2.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五四運動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第22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第25課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主要對手外交政策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蘇、美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蘇三個世界,一條線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霸權主義兩個重要轉變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霸權主義多邊外交

必修2

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2、神農氏時代、春秋戰國時期、漢朝有哪些耕作方式與生產工具?
3、採用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歷史時期是什麼?
4、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5、古代中國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5、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課前提示3)
6、描寫古代農業經濟的的文學作品有哪些?(課本中找)
7、漢唐宋絲織業與紡織業各有哪些成就?
8、漢代冶金業有哪些先進的技術工具?
9、漢唐宋明清陶瓷業各有哪些工藝?
10、古代中國手工業有哪些特點?
11、漢唐宋時期描述商業經濟各有哪些文藝作品?(如《四民月令》)
12、明代出現哪兩大商幫?會館的作用是什麼?
13、草市出現的歷史時期是什麼?有什麼特徵?
14、宋代的"市"有什麼突破?原因是什麼?
15、漢宋清各有哪些重要商業城市?
16、重農抑商政策的含義與目的各是什麼?有哪些積極與消極影響?
17、秦漢時期管理工商業的措施政策各有哪些?
18、"海禁"實施的歷史時期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9、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20、古代禁奢侈無法做到的原因是什麼?
21、重農抑商與禁奢侈的關系是什麼?
22、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主要有哪些?
23、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條件是什麼?時間、地區、投資人各是什麼?
24、早期著名的三家民族工業是什麼?
25、近代民族工業有哪些特點?
26、民國初年民族工業出現高潮的原因條件有哪些?最大的工業部門是指什麼?
27、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有哪些特點?
28、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受哪三大勢力的壓迫?(課本第36頁)
29、影響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專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30、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志是什麼?
31、三大改造的名稱是什麼?其各自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32、中共"八大"召開的背景、時間、內容、意義各是什麼?
3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什麼後果?
34、1960年"八字"方針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35、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哪些重大決定?有什麼意義?
36、農村改革的原因是什麼?改革開始於哪兩個省?最終實施什麼經濟體制?有什麼意義?
37、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標志是什麼?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38、對外開放最終形成了什麼格局?有哪些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放區?中國進一步開放的標志是什麼?(浦東開放)
39、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的標志是什麼?
40、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內容有哪些?有什麼意義?
41、中共十四作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麼?使之具體化的會議是什麼?
42、中共十五大的提出的關於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新"在何處?
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43、近代初期生活變遷的典型特徵是什麼?(課前提示)
44、近代男女服飾主要有哪些?
45、近代習俗風尚的變革有哪些?
46、四大菜系是指什麼?北方典型民居是什麼?近代以來居室的典型征是什麼?
46、近代以來出現了哪些先進的交通工具?
47、影響近代生活變遷的因素(原因)主要有哪些?
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48、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麼?開辟了哪三條主要航線?
49、新航路開辟帶來哪些影響?作物是怎樣相互傳播的?
50、荷蘭17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重要的金融中心與港口各是什麼?
51、英國崛起的原因有哪些?17世紀上半葉英國海外擴張主要的三個方向是指什麼?
52、歐洲一些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方式有哪些?有哪兩方面影響?
53、英國工業革命原因和條件有哪些?在工業革命中工廠制是如何產生的?陶瓷業在英國工業部門地位如何?
54、工業革命中有哪些重要的發明成就?(課本第78頁)
55、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哪些?美國工業革命的突出成就是什麼?
56、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作用有哪些?
57、世界市場形成與世界市場逐漸成熟的標志是什麼?
58、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條件有哪些?兩個發源地和中心是指什麼?開始的標志是什麼?
59、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哪些新興工業部門?
60、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一體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市場形成)的作用是什麼?
61、世界一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條件是什麼?(交通工具、電信工具)
6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的三個階段是什麼?(提示: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出現;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和掠奪---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
63、羅斯福新政的原因是什麼?目的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64、羅斯福新政有哪五方面內容?頒布了哪些重要法規?
65、羅斯福新政有哪些作用?新政的實質是什麼?(局部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66、美國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表現?有哪些作用?
67、二戰後美國經濟政策調整經歷了哪四個階段?各有什麼重要經濟政策?
68、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出現哪些特點?
69、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70、二戰後英國、聯邦德國、日本的經濟發展各有什麼特徵?主要內容是什麼?

由於字數過多,必修三見此網站http://..com/question/96467750.html?si=4

⑤ 高一歷史必修一、必修二的1到4專題復習大綱

必修一: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後代
○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疆域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特點: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
○3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統一六國:條件:商鞅變法,外交策略,地理位置優越,封建經濟發展,嬴政的雄才大略,百姓渴望和平,局部統一已經形成。
過程:韓趙魏楚燕齊
1、 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互相牽制配合
3、中央官制:丞相(百官之首,處理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執掌奏章,下達詔令),太尉(管理軍務) 地方: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4、鞏固措施促進了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對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 決策機構,外朝 執行機構,尚書台 中樞機構,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重用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削去大將軍權,充實中央禁軍,財政收歸中央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 選官用官制度
漢: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廢除),隋煬帝時科舉制形成,後完善,有利打破特權壟斷,擴大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4、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廢除宰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設廠衛制度,設內閣(咨詢顧問,皇帝一人決定任命,加強了皇權,有票擬權)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自然:多山多島環海 文化:吸收亞非文明 政治:城邦體制 經濟:工商業發達
城邦特徵:小國寡民,獨立自主,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1、基礎:梭倫改革(公民分四個等級,成立公民大會,四百人議事會等,動搖貴族世襲特權,)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十個地區部落,五百人議事會,十將軍委員會,基本鏟除貴族政治特權)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局限性:少數人的民主,民主泛濫,小國寡民的政治形勢無法適應經濟政治的迅速發展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習慣-習慣法-成文法 公民法(BC506-BC27)-萬民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是貴族對法律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護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防止專制獨裁
1、○1光榮革命:1688年(不流血的政變)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國王統而不治,議會為權力中心,責任內閣制(下院多數黨領袖為首相,首相對內閣負責)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聯邦權力增強,各州權利減弱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 特點:封建專制參與,軍國主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根本目的:打開中國市場)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附體:一體均沾,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抑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3、 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4、 火燒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
第13課 辛亥革命(首要目的:推翻清朝滿洲貴族統治,根本目的: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認為失敗?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5、五色旗:民族團結,實現共和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 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意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導火索:巴黎和會失敗。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取得初步勝利的主要原因),「徹底」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1927年7月15日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得以建立是因為革命對象相同(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
4、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5、北伐戰爭的最大成就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政治的第一槍。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事實上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4、秋收起義放棄長沙?因為敵強我弱的形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道路起點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
○3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4、國:正面戰場,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共:後方打游擊,建立抗日根據地,把後方變成前線。勝仗:平型關、台兒庄戰役。
5、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端;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開始。
6、日本在華駐軍始於八國聯軍侵華之後
第17課 解放戰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重慶談判)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走向勝利的歷史轉折點)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佔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5、蔣沒有立即發動戰爭?內戰准備不充分。 重慶談判最大結果?黨的政治影響擴大。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的發展起來。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失敗,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4、空想變為科學?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基本歷史條件?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弊端日益暴露。為何能創立?把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
5、共產黨宣言:闡述了馬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用暴力推翻資的統治。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俄統治
2、列寧的《四月提綱》(1917年4月),提出把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性質:無產階級領導,以建立體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意義: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5、工兵代表蘇維埃。《土地法令》規定土地歸集體農庄所有。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文件:共同綱領。內容:中共領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通過《憲法》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實施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實行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影響: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十年沒有召開。
2、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並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
3、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
4、1984年,政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1981,提出一國兩制。1987,探親。1992,九二共識,一個中國。2005,反分裂國家法。
2、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針對台灣問題)
「一國兩制」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核心內容:實現祖國統一。
3、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香港,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4、香港澳門回歸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實力提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體現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地位)「一邊倒(倒向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2、1953年12月,周恩來找中印雙邊會談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准則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內瓦會議
5、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也叫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同:遭受殖民主義的災難和痛苦;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發展民族經濟。
異:指各國可以採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會議的意義: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在聯合國內恢復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26屆)
2、1972年,剛剛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因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改善關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3、新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
4、由中國主導創立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SCO)(還有亞太經合組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1、二戰後美蘇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沖突。
2、二戰後,馬歇爾計劃(1948)根本目的是以經濟手段扶持,從政治,經濟,軍事上控制歐洲。
3、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歐洲出現北約(1949)和華約(1955)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
4、二戰後形成的兩級格局解體的標志性事件是蘇聯解體。
5、二戰後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熱戰主要是侵略朝鮮和侵略越南戰爭。
6、冷戰開始:杜魯門主義(1947)的提出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
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喪失;
外部因素:美蘇爭霸的影響;
歷史因素:統一情結的歷史淵源。
2、「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歐盟經濟政治實力增強,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擺脫美國控制;
日本經濟發展,實力增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俄羅斯國際地位提高,擁有和美匹敵的軍事力量;
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並發揮越來越大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高,積極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美國仍然最強大
必修二暫無

⑥ 必修一和二歷史按時間順序總結的知識點

把郵箱留下,按課行不行

⑦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二知識總結報告怎麼寫

高一歷史知識點來總結 必修一自 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⑧ 高中人教版歷史必修一二三的知識總結

第一講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1、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的發展變化 2、生產工具的演變 (1)從材質方面:石,骨,木---青銅,鐵 (2)從工藝方面:打制---磨製----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轅、犁箭、犁鏵和橫杠(犁衡)六部分組成,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當時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兩頭牛抬著犁衡,挽拉一張長轅犁,一人扶犁並驅趕耕牛。 歷史上主要的鐵農具還有整地用的臿,(钁),有的地方稱鎬,戰國、秦漢使用普遍,適用於刨地翻土。鐵搭(鐵耙),唐、宋以後出現,長江下游最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適於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時的農具主要有鏟、鋤(耨」、「鎛」)。在考古發掘中,戰國時期開始出現鐵鏟、鐵鋤。收割的主要農具有鐮。在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已有石鐮,最早的鐵鐮是戰國時期的。鈸鐮,使用時需雙手執之,可以說是一種大型鐮刀,適用於收割撒播的麥子和牧草等。 西漢耬車,是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創造的一種畜力播種機。該機由耬架、耬斗、耬腿等幾個部分組成。耬架用木製成,供人扶牛牽。耬斗是放種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儲種籽,小格相當於播種調節門,有一個帶閘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種速度,均勻地播撒。耬腿是開溝的鐵鏟,耬犁按播種幅寬、行數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較多。耬犁能一次完成開溝、播種、覆土、壓土等多項工作,提高了播種的質量與效率,是當時較高水平的播種機,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播種機。 3、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 歷史時期 土地制度 表現形式 原始社會 土地公有制 奴隸社會 (商周) 國王所有的貴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會(戰國以來) 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 國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⑨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二知識點

最好稱之為--人教版
詳見參考資料

⑩ 求歷史必修一二知識點總結,最好按時間順序,一定要全面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從原始階段刀耕火種,春秋戰國時採用牛耕技術。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於牛耕普及。

2、 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是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後順序:麻葛絲棉。

(2)《周禮考工記》中國有六職(婦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

(3)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4)明代出現自由勞動力市場——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已經出土有小件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戰國以後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自然通風——人力皮囊——馬排——水排(東漢、杜詩)。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後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宋代的汴京,清代蘇州、盛澤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

3、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2)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了解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解體為標志的中國傳統經濟的變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從19世紀60年代起,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農村的家庭手工業破壞,城市手工業受到沉重打擊,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3、 了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區: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3)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4)著名企業:1866年方舉贊、孫英德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1873年陳啟源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創辦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3、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二)民國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了解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原因:一是辛亥革命的推動,二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三是辛亥革命前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促進。

(2)主要的部門:紡織業是當時最大的新式工業;麵粉業是當時的第二大工業(3)民族工業的特徵:以輕工業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力量十分薄弱;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中國的民族工業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2、了解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發展的原因:國民政府於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和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以及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2)官僚資本的形成及加強對民族工業的控制,使民族工業發展曲折又艱辛。

3、了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抗日戰爭的爆發打斷了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的短暫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後期民族工業陷入困境,原因有:惡性通貨膨脹、官僚資本壓迫、繁重的捐稅、美國對中國經濟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是新二十一條)

4、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中國資本主義在經濟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政治領域中處於無權的被壓迫地位。

(2)作用:中國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領導和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在思想領域中批判封建的思想,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促成了近代思想的解放潮流。

專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

1、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含義:是指對資本主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和平贖買(與蘇聯相比是創舉)。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從而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3)局限性:後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

(1)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兩對),這是此次大會的最大的貢獻。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時間:1958年

(2)原因:在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下,中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接著在農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3)主要標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起來。

(4)影響: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挫折,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是造成三年困難局面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上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從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了序幕。它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光輝標志。

(三)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主要形式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1)主要內容:以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2)作用:國有企業改革使城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四)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上海浦東的史實:

(1)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過程:

①1980年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為經濟特區(首先)

②1985年確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③1984年決定開放大連、連雲港、南通等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

④19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⑤此後內地開放。

(2)對外開放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五)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決定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主要決定有:

(1)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會議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1、了解近代「斷發易服」、西裝傳入和中山裝流行等物質生活變遷的史實

(1)「斷發易服」是指將清朝時留的長發剪短,改變穿長袍馬褂這樣服飾的習慣。

(2)西裝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的禮服之一。

(3)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2、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1)近代「廢止纏足」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確規定的。

(2)婚姻自由的習俗:近代以後,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過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開始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新中國成立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的特徵是刪繁就簡

(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1、了解中國鐵路的誕生

京張鐵路是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佐主持設計施工的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2、了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1896年改為正式辦理,辛亥革命後,大清郵政改為中華郵政,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開創了郵政和電信合一的新時代。

(2)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電報線,成為中國人自辦有線電報的開端。無線電報自1906年創設以來,也獲得了一些發展。1882年,電話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電話線路和電話營業局所繼續增加,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信技術發展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國的電話用戶總數已超過5億戶,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電話用戶和行動電話用戶各佔一半。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知道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1)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2)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形成高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等

2、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電影:1896年8月,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

(2)電視: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自己的電視台。

3、認識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近代報刊和影視作品以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直觀的形象,及時傳遞時事信息,促進了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互聯網正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專題五、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了解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

(1)1487—1488年迪亞士最先到達好望角

(2)1492—1493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2、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同時也是歐洲殖民掠奪之路。

(1)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它有力地加強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3)新航路的開辟,使各地區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4)新航路的開辟,揭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二)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1、了解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

(1)荷蘭: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奪取了廣大的殖民地,在哈德遜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2)英國:a、16世紀末葉開始參與殖民活動,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在東方指向印度;b、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年),荷蘭不但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英國獲得西班牙向西屬美洲販賣奴隸的專賣權,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勢,並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8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

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是建立的主要途徑。

(三)兩次工業革命

1、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創造

Ⅰ工業革命主要發明創造:

(1)棉紡織業:1733年凱伊發明飛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紡紗機;1769年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隆普頓發明騾機,1785年卡特萊特發明自動織布機;1771年,阿克萊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紡織廠;

(2)動力: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工廠製得到推廣。

(3)交通運輸:1807年美國富爾敦發明汽船;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用蒸汽機車牽引列車試驗成功,標志著人類陸上交通進入蒸汽動力時代。

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創造:

(1)在能源方面:1866年德國的科學家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1875年法國在巴黎北火車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發電廠;1882年美國愛迪生建立紐約市珍珠街電廠,這是第一座中心發電廠。

(2)在交通方面:1893年德國的本茨開始生產四輪車,現代汽車工業興起;1894年美國的福特製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3)在石油化工方面:1859年美國美國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井;1876年瑞典諾貝爾發明炸葯。

(4)在電信方面:1844年美國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機,1894至1896年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5)在農機方面:1902年美國發明了汽油拖拉機。

2、認識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孕育和成熟:初步形成於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的標志是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逐漸成熟標志是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2)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局部性的國際交流發展為全球性的溝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連成一體的整體世界。

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一)羅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的標志: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票市場的崩潰

經濟危機特點: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力巨大,影響了世界局勢。

2、了解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世界經濟大危機下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濟掉入了「溝底」,將美國資本主義制度推到崩潰的邊緣。

3、了解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1)整頓銀行、克服金融危機(2)恢復工農業生產,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中心措施)(3)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4)保護勞工權利(5)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4、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與作用

Ⅰ、特點:國家全面干預經濟。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Ⅱ、作用:(1)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3)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表現: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50-70年代初,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滯脹;20世紀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代。

(2)二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60年代初,聯邦德國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內容
農業
余糧收集制

工業
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

商品
禁止商品貿易

分配
強制勞動,實行平均主義配給制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作用

內容
農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業
允許外國和本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採取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商品
允許自由貿易

分配
廢除平均主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謝的工資制

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工農業生產得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俄國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1920年底,蘇俄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由於戰爭的破壞和自然災害,使蘇俄出現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這表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戰爭結束後的新情況。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工農聯盟,克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有必要實施新經濟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列舉「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1)經濟上: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計劃就是法律」;

(2)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 大清洗運動。

(三)蘇聯的改革

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1)經濟上:

①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三點:

Ⅰ、試圖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擴大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Ⅱ、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Ⅲ、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以提高糧食產量

②工業體制改革,擴大地方權力,但沒有使企業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

(2)政治上: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

2、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先經濟後政治

主要內容:

(一)經濟改革:制定了發展蘇聯社會經濟的「加速戰略」,困難重重,難以奏效。於是將改革的重心轉向政治領域。

(二)政治改革:

1、內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

2、後果:改革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使整個社會處於失控狀態。政局不穩、思想混亂、民族問題嚴重、民族分裂運動愈演愈烈。

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布雷頓森林體系 ——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1)確立:1944年7月美、蘇、中、法等44國布雷頓森林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

(2)主要內容: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3)結果:美元獲得了「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建立起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2、了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關貿總協定(1947—1994年)成立:

(1)倡議國:美國

(2)標志:1947年美英法中等23國;

(3)宗旨:締約方通過相互削減關稅和消除關稅壁壘,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以促進自由貿易。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1、了解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

歐盟:

(1)建立:1993年,「馬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宣布成立。

(2) 歐洲統一貨幣建設邁出的第一步的標志是「維爾納計劃」

(3)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歐元的問世,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促進歐洲國家走向聯合,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北美自由貿易區

(1)正式誕生: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2)意義

①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對美、加、墨三國經濟都起著積極作用。

②經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將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廣,最終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區。

2、了解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情況

亞太經合組織:

①倡議者:1989年澳大利亞總理霍克

②成立:亞太經合組織(簡稱APEC)1989年11月,澳、美、日、韓、紐西蘭、加拿大及東盟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它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政府間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③中國加入APEC的情況:1991年11月,中國同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④作用:亞太經合組織的組織方式適應了亞太地區的發展要求,促使其成員聚合在一個組織中。

⑤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1993年11月首次在美國西雅圖召開,西雅圖會議上通過了《經濟展望聲明》提出了亞太經合組織大家庭精神。中國上海舉辦了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截至200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已經舉行過12次。

(三)世界經濟全球化

1、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WTO)(1995年)

(1)、依據:1994年4月,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建立

(3)、性質: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調解各成員國相互間貿易關系、解決各成員國貿易爭端的機構。

2、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意義:

(1)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走向規范化,

(2)標志著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大框架已經構築起來,

(3)標志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的新時期已經開始。

(4)表明全球化進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3、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努力: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入世行了十多年的努力。1995年中國復關談判轉為入世的談判。

(2)、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10日 多哈會議

4、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又使經濟的發展更加不平衡,貧富懸殊更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一專題二知識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