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上海高一下歷史知識點

上海高一下歷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19 03:43:33

Ⅰ 上海二期課改高一歷史第一、二分冊的知識梳理!

第1課:古代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1.國家生產的根源:生產力;國家職能:保障國家安全;調節國內矛盾;管理社會公共事。

2.大約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

3.《吉爾伽美什》的史學價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和文化的第1手文獻.

4.《漢穆拉比法典》的價值與地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1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1手文獻.

5.《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充分顯示出法典的時代特徵。《漢穆拉比法典》的目的:管理國家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蘇美爾人建立城市國家
公元前18世紀中葉 漢穆拉比統一兩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 漢穆拉比繼位古巴比倫國王

第2課:古代埃及: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征服

1. 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

2. 尼羅河與兩河流域一樣,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祥地。

6.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

7. 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動盪和緊張 埃及文明:穩定而安寧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終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3.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利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5.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文字復雜難懂。

6.埃及受到了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公元639年被阿拉伯帝國征服。

第3課:古代印度:
公元前14世紀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6世紀 吠陀時代
公元前6世紀 佛教產生
公元前3世紀 佛教開始外傳

1.種姓制度:祭司階層——婆羅門,世俗統治者——剎地利,雅利安自由民——吠舍,被征服的土著——首陀羅

1. 約公元前14世紀,一批自稱「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雅利安人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

3. 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4. 公元6世紀,政局動盪,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相傳佛教創始人為悉達多。

5. 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由於內容主要是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

6.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

1.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的梵書,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因此約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

3.佛教的創立和發展: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盪,社會關系急劇變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

第4課:美洲印第安文明:.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覽表:
(1)瑪雅文化:區域范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今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前2500開始,公元16世紀上半葉毀滅
主要成果:培養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神廟,20進制,會使用0和象形文字
(2)阿茲特克文化:區域范圍:今墨西哥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2世紀開始,公元15世紀強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痹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3)印加文化:區域范圍:安第斯高原一帶
存在時間:公元15世紀向外擴張,公元16世紀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1.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瑪雅文化:從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忽然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瑪雅人發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瑪雅人就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最能體現瑪雅人建築成就的是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

3.阿茲特克文化:阿茲特克人掌握了高超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們擅長棉織,刺綉和和製作彩繪陶器。

4.印加文化:從南美安第斯高原興起;15世紀初~16世紀30年代。

主要成果(舉典型例子)
瑪雅文化 :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使用了「0」的概念;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築成金字塔式的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20進制。
阿茲特克文化: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建立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醉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
印加文化:培育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第5課]古代黑非洲: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4世紀中葉 麥羅埃文明興起
公元前後 阿克蘇姆文明興起
公元4世紀~~公元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興起
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 大辛巴威文化衰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一般稱為「黑非洲」。

位於東北非的麥羅埃文明,它始於公元前590年,終於

公元4世紀中葉,屬於庫施文明的麥羅埃時期。

麥羅埃是當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

在麥羅埃的物產中,陶器是最著名的。

麥羅埃文字是一種簡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蘇姆王國興起於公元前後,地處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沖。

阿克蘇姆人隨外貿易高度繁榮,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造船業也十分發達、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巨石建築也堪稱一絕。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大約始建於公元4世紀至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波札那東部和南非北部一帶。

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1)麥羅埃文明:公元前11世紀初以後,庫施王國發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統治結束;公元前590年,庫施王國遷都麥羅埃,庫施王國進入麥羅埃文明.(2)阿克蘇姆文明;東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衣索比亞境內

第六課:1.希臘城邦制度形成,發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200多個)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希臘當時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目的在於打破血緣門第、重新調整公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3.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 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民主政治評價:進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部(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局限性: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5.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

公元前508年:里斯提尼改革

第七課: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希臘古典時代

史詩體裁特徵: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

戲劇體裁:大多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傳說,著重於描寫人與命運的抗爭,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題:具有嚴肅、悲壯、崇高的特徵,不著意於悲,而重在嚴肅事件。 結構形式:完整而嚴肅。

古代希臘的戲劇代表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兩種類型。

1.荷馬史詩: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

2.列舉世界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吉爾伽美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荷馬史詩》

3.三大悲劇家及喜劇家:(1)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2)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希羅多德《歷史》;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臘。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 希羅多德有「史學之父」的美譽.
修昔底德是與希羅多德齊名德古代希臘歷史學家。撰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埃斯庫羅斯是希臘悲劇的創始人,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代表作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馬蜂》、《鳥》等。

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也是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歐洲語言文字中的「哲學」一詞就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愛好知識之學」。

蘇格拉底強調人必須首先認識自己,主張靈魂不滅和靈魂輪回,並首次提出勒邏輯學中歸納和定義的方法。

柏拉圖創建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理想國」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哲學。代表作:《理想國》、《辯訴篇》、《法律篇》等。 *1)精神戀愛 2)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學》、《詩學》等。

第八課:前8世紀中葉~~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

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羅馬共和國概括: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帝國的建立及擴張: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標志。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羅馬帝國的分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4.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標志了西羅馬帝國滅亡,也是歐洲古代史終結的標志,也標志著奴隸社會在西歐結束,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9。羅馬法體系: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勒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

什麼是羅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十二銅表法」的評價:1「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結實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利,規范了社會生活。成為羅馬發體系的淵源。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獻。包括羅馬大法官發布的有關告示和審判案例、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各項決議,執政官發布的各種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點: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賦予的權利。

什麼是「萬民法」: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
萬民法特點:這些法令和決議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羅馬法的歷史意義: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

10。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公元6世紀前後,阿拉伯社會秩序動盪不安,處於國家形成前夜,伊斯蘭教產.

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

公元661年,穆阿維亞建立倭馬亞王朝,國家進入帝國時代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後遷都巴格達

公元8世紀至公元9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

穆罕穆德創立了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願意為「皈服」

7世紀30年代初,阿拉伯統一國家初具形態。阿拉伯帝國到8世紀中葉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額封建軍事大帝國。

9世紀中葉以後,阿拔斯王朝由盛轉衰。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悉達多,經典:《大藏經》
基督教:產生與亞洲,產生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耶穌,經典:《聖經》特點: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蘭教:產生時間:公元6世紀前後,創始人:穆罕默德,經典:《古蘭經》,特點;一神教。

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Ⅱ 求:上海市高一全學年歷史,地理的復習資料。

你好:
你所需要的內容太多,建議你到網路文庫依據你的學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檢索,下載相關資料(如,人教九年級英語 知識點) 網路文庫內容豐富,權威性高。

Ⅲ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你是天津的嗎?我是天津南開中學的,這是我們老師給我們總結的。這里只是幾個單元的復習提綱,如果你想要更多,請給我發網路信息與我聯系,我可以把其他的資料與你共享。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一、鴉片戰爭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敗、國防廢弛、矛盾尖銳;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加緊對外擴張
2、鴉片走私:原因; 閉關鎖國、英國入超、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影響:掠奪大量白銀,摧殘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3、禁煙運動;:原因:鴉片走私嚴重,危及清政府統治
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
4、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列強為了奪取 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直接原因:虎門銷煙(1839年)
5、過程(理解即可):第一階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廣東
第二階段:( 1841年——1842年),攻佔虎門炮台——強佔香港島——南京下關江面
軍民抗戰: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雲飛重炮犧牲
鴉片戰爭
6、結果:清政府戰備求和,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附件,中美《 望廈條約》(1844)、中法《黃埔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
割香港島 ;(破壞 領土主權完整)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
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南京條約》附件:
攫取中國領事裁判權(司法主權受到破壞)、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等特權
7、影響; 社會性質:中國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矛盾: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主義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矛盾
革命任務:反侵略 反封建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過程:1856年廣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柏貴)→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燒 圓明園 )
第一階段(1856_——1860)簽訂《天津條約》(內容)、
第二階段(1859——1860)簽訂《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埠天津)、中俄《北京條約》
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至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了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國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鴉片戰爭使階級矛盾激化
思想基礎: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結合)
2、興起: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權——定都天京,同清朝對峙
3、發展(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敗原因孤軍深入,供給困難;意義深入清朝統治中心,牽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鞏固天京):先是遇曾國藩湘軍失利,後石達開在鄱陽湖打敗湘軍
東征 (斷絕清朝財源);攻破江北、江南大營
4、天京變亂: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5、防禦戰: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取得三河鎮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聯軍的襲擊,退守蘇州,安慶陷落
6、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與聯系 (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紅字)
答:相同點:①都是以反封建為目的,
《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中國幾千年反封建斗爭的最高峰;《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天國而寫,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更是對封建秩序猛烈沖擊。
②兩者都不能或沒有付諸實施。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絕對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無法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具有空想性,同時發展小農經濟與當時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不適應的,具有一定的落後性。《資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歷的經驗總結與農民戰爭沒有任何淵源,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因此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同時中國自然經濟雖然已經解體,但過程極其緩慢,還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市場、資金、勞動力等條件,緊張的軍事斗爭也是兩者未能實施的重要客觀原因。
不同點:①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建國綱領,此時太平天國正處於強盛時期。《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治國方案,經過天京事變的太平天國已處於衰落時期。
②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③群眾基礎不同:《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由於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但《資政新篇》由於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⑤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後,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它為後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四、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背景: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侵略的擴張野心膨脹,制定了「大陸政策」,(導火線:東學黨起義)
2、 過程:豐島海戰→平壤戰役(回族將領左寶貴)→黃海大戰(鄧世昌)→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3、 結果: 失敗,原因是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政策,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嚴重破壞,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
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開始政治大借款)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內地)
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列強開始大規模資本輸出,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 影響: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中國人民的抗爭(反割台斗爭)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2、導火線:義和團 運動
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口號:「扶清滅洋」 結果:遭中外共同鎮壓而亡 意義: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過分中國的狂妄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 過程:天津→廊坊阻擊→天津→北京→建立聯軍司令部
4、結果:《辛丑條約》
賠款:4.5億兩白銀
設立「使館界」(破壞領土 主權)
拆毀炮台,准許外國駐兵
懲辦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5、影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六、辛亥革命
(一)醞釀和暴發
1、背景: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的發展
2、條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組織上革命團體和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
政治上一系列武裝起義的發動
3、爆發:武昌起義(兩個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主體力量:湖北新軍)
(二)中華民國成立(1912、1、1)
1、標志:孫中山在南京就職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主權在民、國民的自由權力、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性質: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意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失敗表現: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兩面手法、立憲派支持、帝國主義的支持、革命黨人的妥協
中國社會性質未得到根本改變
2、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功績: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打擊,(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最大功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給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以鼓舞和推動
(四)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
1、五四運動
⑴爆發的背景
①國際: 一戰期間,美日加緊侵華——反帝情緒高漲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國內 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根本原因)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經濟、階級基礎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礎
③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⑵經過:
時間 中 心 主力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 京 學 生
第二階段 6月初-6月底 上 海 工 人
⑶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⑷勝利關鍵: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⑸性質:是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影響: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領導階級——工人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革命前途——社會主義
群眾基礎——更廣泛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⑴歷史條件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思想基礎
②無產階級的隊伍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階級基礎
③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組織基礎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
⑵過程:
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標志共產黨誕生

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內容——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推翻……統一……
⑶意義:「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
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新」 新的前途——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群眾基礎更為廣泛——工人運動、農民運動
革命力量開始建立革命聯盟——國共合作

3、 國民大革命(1924——1927)
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①歷史條件:
a共產黨:工人運動受挫教訓
b國民黨:孫中山的轉變(原因)
c共產國際指導
②合作開始的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 (1924)
③合作方式:黨內合作
⑵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運動高潮
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⑶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①標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關系開始破裂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完全破裂
②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主觀: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⑷意義:性質、功績: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⑸教訓: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

4、「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⑴探索:①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槍。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起義中建立)
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秘密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發動起義。
③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失敗)
教訓:走城市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①根據地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1927 .10 毛澤東 )
全國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0年夏)
②土地革命
a范圍:在革命根據地內
b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③政權建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1、11
④武裝斗爭:反「圍剿」,(前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被迫長征)
★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相結合。
★紅軍的長征 (1934.10——1936.10)
⑴原因:①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②根本:「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
⑵重要事件:
遵義會議1935.1
背景:長征初期由於王明等人左傾錯誤思想的指導,紅軍損失慘重
意義:A、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實際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C、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⑶長征的意義: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幹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⑴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
⑵解放戰爭經過
①防禦階段(1946年夏—1947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
毛澤東: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解放區土地改革(1947年)
②全面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8月)
標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
③ 戰略決戰: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④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949年4月)
⑶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新政協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⑷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和經驗總結
①歷史意義:國內、國際
②經驗總結
⑸新民主義革命為什麼最終獲得勝利?
①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指導)( 「理論指導」是靈魂)
②是走經新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革命「道路」是方向)
③有廣大群眾的支持( 「群眾支持」是基礎)
④(有一支堅持武裝斗爭的人民軍隊(「革命軍隊」是中堅)
⑤組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統一戰線」是保障)

資產階級代議制
一、「光榮革命」
1、到13世紀,英國的議會制度基本確立。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
3、對象:斯圖亞特王朝(宣揚「君權神授」,厲行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4、過程:
(1) 開始:1640年引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 曲折: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3) 結束:1688年,輝格黨人和托利黨人聯合發動「光榮革命」。
5、成果: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二、《權利法案》與責任制內閣
1、《權利法案 》
a時間:1689年
b頒布機構:英國議會
c內容: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後來,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D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制內閣
a、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
b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下院議員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由首相提出內閣成員和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准,組成責任制內閣,即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的「責任制政府」。手中握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看我課上的結構圖即可)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第二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分權與制衡」
1、背景: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它既是一次獨立的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2、1787年憲法:1787年,來自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習慣上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
a理論來源:這部憲法吸收了英法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的精髓。
b 原則: 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C內容:①國家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只有國會擁有宣戰權。
②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在戰時可行使獨裁大權。美國的內閣只對總統負責。美國的總統權力使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成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稱為總統制。
③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D作用:
(1)進步性: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在美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局限性:它承認了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三課 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
1、法蘭西共和的歷程:第一共和國(1792——1804);第一帝國(1804——1814);第二共和國(1848——1852);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第三共和國(1870——1940)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875年憲法》確立共和制度
(1)、時間:1875年
(2)、內容:
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一)德意志的統一
1條件: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普魯士強大的經濟實力;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2、王朝戰爭
3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
(二)君主立憲制的內容
德國為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1、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中央帝國政府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權,各邦只保留教育、衛生、地方行政權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議會。(理解即可)
2、權利分配
①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作為國家元首,可以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
②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因此,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願。
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兩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別
a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權力巨大。聯邦議會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
b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具有較小權力。憲法雖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但是任何法案都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國議會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督權
(三)評價(見筆記)
1、代議制的確立標志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3、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色彩,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的深淵。
本章歸納
學習過的法律文獻英國《權利法案》(君主立憲)、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共和制)、法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德國《德意志帝國憲法》(1781年)(君主立憲制)

法國與德國的對比

政體 法國民主共和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及其產生方式 總統;選舉 皇帝;世襲
元首、政府與議會的關系
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任命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 皇帝主宰議會和內閣;宰相對皇帝負責
行政機關控制立法機關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皇帝
相同點 都具有和國內反民主實力妥協的因素

Ⅳ 高一歷史人教版知識點總結(上下冊)

打不下給我你的郵箱,我發給你
高一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形勢。
國內:①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財政困難。②政治上,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買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法律敗壞。③外交上,奉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國外:①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發展起來。②他們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③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對中國輸出鴉片。
2、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具體原因,A、請政府統治腐敗,綜合國力衰落,經濟落後,軍事力量和裝備落後;B、掌握清朝戰爭大權的清政府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①社會性質的變化:A、政治上,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後,中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等開始遭嚴重破壞。這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B、經濟上,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在中國占統治地位。戰後,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 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③革命任務的變化:中國人民由反本國封建統治變為肩負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危害。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率,須同英國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危害:(主要從領土、領海、關稅、司法、貿易主權的喪失等方面進行分析。)
①香港島被割占,不但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使它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②巨額賠款,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無恥掠奪,而且開創了侵略者對中國勒索賠款的惡例;③五口的被迫開放,使我國東南沿海的門戶洞開,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④協定關稅的規定,使中國開始喪失了海關自主權,為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提供了有利條件。⑤附件的簽訂,使英國獲得了更多的特權,並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從原因上看:A、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攫取侵略權益,打開中國市場。B、英法等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是由於不滿足鴉片戰爭的既得利益,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獲得的侵略權益。
從性質上看;兩次鴉片戰爭都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從結果上看:A、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夏條約》和《黃浦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權益,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不僅擴大到沿海各省,而且還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進一步加深了。
5、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早期資本輸出的主要表現。
19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以商品輸出為主,但早期的資本輸出也已經開始了,主要表現是:①辦洋行②開銀行③經營輪船公司④設工廠
6、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觀、客觀原因是什麼?(P26)
主觀上: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自私、狹隘、落後)。②戰略上的失誤(偏師、深入等)。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聯合鎮壓。
7、鴉片戰爭期間萌發的新思想有何特點?
①林則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主要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的思想一方面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的印記,另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②《資政新篇》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主張學習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張學習西方,提出效法西方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它是近代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建設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

第二章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張,洋務運動的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主張: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 頑固派,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
內容: ①前期: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②後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 ③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籌劃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清政府成立了海軍衙門; ④創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
影響(評價):第一,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洋務運動不能使中國富強,也無法實現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第二,洋務運動的進步性表現為: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在客觀上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解體作用,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失敗的原因: ①西方列強的制約和洋匠的敲詐,企業發展困難。 ②清政府內部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③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洋務的督撫去搞,難成大業。 ④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或沒有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2、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
特點:具有兩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協軟弱性。(既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相妥協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②妥協性: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對其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
3、《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⑴內容: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⑵影響:①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②加劇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並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④投資設廠,進一步掠奪中國原料和勞動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華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維新變法運動產生的歷史條件。
歷史條件:①社會背景: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階級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③思想准備: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積極宣傳維新變法思想。④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了「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想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5、19世紀末維新派同頑固派論戰的內容和意義。
內容: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意義:論戰的實質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6、戊戌變法的進步意義和失敗原因。它給人們留下了什麼啟示?
⑴進步意義:①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②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⑵失敗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用改良的辦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②在頑固勢力的進攻面前,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⑶啟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
7、《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⑴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⑥修訂商約。
⑵影響:①巨額賠款使中國和中國人民更加貧困;②在北京設立「使館界」,清政府完全處於列強的控制之下,成為「洋人的朝廷」。③外務部居六部之上,便於清政府按侵略者旨意推行賣國政策。④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凶。⑤修訂商約擴大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總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第三章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清朝滅亡
1、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A、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B、清政府實施「新政」;C、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D、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風起雲涌。
2、簡述及正確評價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創立民國」即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是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權」即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
評價三民主義: 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③沒有明確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因而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務。
3、武昌起義爆發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態度。
態度:A、調集軍隊,准備干涉中國革命。B、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鎮壓中國革命。C、各國公使團截留中國海關的全部稅收,防止落入革命黨人之手。D、在公開的武裝干涉無法達到阻止革命的目的的情況下,列強在「嚴守中立」的偽裝下,積極扶植新的代理人。
4、辛亥革命的功績和失敗教訓。
功績:①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②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有重要作用。③它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④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斗爭有重大影響。
教訓: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第四章 北洋軍閥的統治
1、民國初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及其意義。
原因:A、辛亥革命的勝利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資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和企業利潤的刺激,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新式工業的熱情,實業救國成為當時主要的社會進步思潮之一。C、一戰期間,歐美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有所減少。D、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高漲,主張提倡國貨,抵制外貨,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物質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備;無產階級的壯大,在五四運動中登上了政治歷史舞台,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2、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有關史實,評論「實業救國」的主張和實踐。
辛亥革命後,「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中國並存的兩大思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並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獎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激發了他們投資新式工業的積極性;從封建營壘中分化出來的有識之士也大力提倡發展實業,「實業救國」一時成為熱潮,這一思潮的流行有力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不完成,民族不獨立,單純地依靠「實業救國」是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
3、孫中山為捍衛共和制所作的努力。
①為捍衛共和制,在「宋案」發生後,孫中山首先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掀起了「二次革命」;②在袁世凱稱帝後,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第二次討袁宣言》,號召人民起來,維護共和制度,掀起了「護國運動」;③在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時,孫中山毅然舉起「護法」旗幟,開展護法運動。不久,孫中山又號召北伐。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直接原因)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後期的新內容: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運動中的一批先進分子,極力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大地上,李大釗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Ⅳ 上海 高一歷史復習資料

你要留郵箱

Ⅵ 求上海教材歷史高一上的詳細復習資料(要重點中學的)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知識要點
由劉憶洲整理 1 部分資料節選自網路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第1 課 古代兩河流域
1.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
即古希臘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2.古代巴比倫王國是古代兩河流域最輝煌的時期。
3.大約公元前3500 年至前3100 年,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
4.國家生產的根源:生產力。國家職能:保障國家安全,調節國內矛盾,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等(修建水
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史學價值: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和文化的第1 手文獻。
公元前1792 年,漢穆拉比繼位古巴比倫國王。
7.《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
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漢
穆拉比法典》的特點: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充分顯示出法典的時代特徵。《漢穆拉比法典》的目
的:管理國家。
第2 課 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
尼羅河與兩河流域一樣,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祥地。「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2.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國家。
3.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
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
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利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
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體現了古埃及人的來世信仰;獅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邊。
5.公元前3500 年以前,象形文字、紙草。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 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紙草
的使用最為普遍。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動盪和緊張。埃及文明:穩定而安寧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最終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332 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
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公元639 年被阿拉伯帝國征服。
第3 課 古代印度
1.位於南亞、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 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雅利安人」部落從印度河流域征戰到恆河流域。
約公元前14 世紀,一批自稱「雅利安人」的部落征服土著部落。公元前10 世紀上半葉,雅利安人將勢力
范圍擴展到整個恆河流域。
3.公元前14 世紀至公元前6 世紀被稱為「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的梵書,是這一時期最
主要的歷史文獻。
4.種姓制度:婆羅門(雅利安人的祭祀階層)、剎帝利(世俗統治者,雅利安人中的軍事貴族,包括國
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
5.種姓制度的特點:四大種姓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
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6.公元前6 世紀,佛教產生。悉達多創立佛教。公元前3 世紀,佛教開始外傳。漢代傳入中國。
公元6 世紀,政局動盪,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
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相傳佛教創始人為悉達
多。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知識要點
由劉憶洲整理 2 部分資料節選自網路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佛教的創立和發展: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盪,社會關系急劇變化。早期佛教提倡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
7.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內容主要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因此又稱為三藏(經)。
8.史詩: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多為神話傳說。
第4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土著:印第安人。
(1)瑪雅文化:中美洲,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今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一帶。「美洲的希臘」。
存在時間:公元前2500開始,公元16世紀上半葉毀滅
主要成果: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建立了金字塔式台廟和圓塔式天文觀象台,二十進位計數法,發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創造了約有850個字元的象形文字體系。
(2)阿茲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帶。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存在時間:公元12世紀開始,公元15世紀強盛
主要成果: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金字塔式神廟,掌握原始麻痹術,織布刺綉,灌溉農業。掌握了高超的農業生產技術;擅長棉織,和製作彩繪陶器。
(3)印加文化: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一帶。「印加帝國」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存在時間:從南美安第斯高原興起。公元15世紀向外擴張,公元16世紀30年代消亡
主要成果:培植了馬鈴薯,灌溉農業,擅長建築,使用多種植物治病
第5課 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麥羅埃文明:位於東北非,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庫施王國,曾征服埃及)。
始於公元前590年,終於公元前4世紀中葉。麥羅埃是當地地中海以南最大的冶鐵中心。在麥羅埃的物產中,陶器是最著名的。麥羅埃文字是一種簡化了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1世紀初以後,庫施王國發展;公元前730年征服埃及;公元前656年,在埃及統治結束;公元前590年,庫施王國遷都麥羅埃,庫施王國進入麥羅埃文明。
3.阿克蘇姆文明:位於東北非,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混合型文明。
阿克蘇姆王國興起於公元前後,地處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沖。
阿克蘇姆人隨外貿易高度繁榮,阿克蘇姆王國堪稱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造船業也十分發達、鑄造金屬貨幣的國家、巨石建築也堪稱一絕。
東北非的另一古代文明,在今衣索比亞境內。
4.大辛巴威文明:南部黑非洲,得名於一組古代巨石建築群遺址。
公元4世紀~公元5世紀,大辛巴威文化興起。公元15世紀末、16世紀初,大辛巴威文化衰落。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大約始建於公元4世紀至5世紀。
大辛巴威文化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南部、波札那東部和南非北部一帶。
第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古希臘區域: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愛奧尼亞諸島和小亞細亞沿海地帶。
1.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形成,發展和作用: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200多個)制度開始形成(在氏族組織逐漸解體的基礎上)。
古代希臘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特徵。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是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的結果,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希臘當時的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古典時代」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知識要點
由劉憶洲整理 3 部分資料節選自網路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2.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目的在於打破血緣門第、重新調整公民內部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是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
3.公元前5世紀以後,「伯里克利時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為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4.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與氏族貴族斗爭的結果。
進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部。
局限性: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第7課 希臘古典文化
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希臘古典時代
史詩體裁特徵: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以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
戲劇體裁:大多取材於古希臘的神話傳說,著重於描寫人與命運的抗爭,塑造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題:具有嚴肅、悲壯、崇高的特徵,不著意於悲,而重在嚴肅事件。 結構形式:完整而嚴肅。
古代希臘的建築主要以大理石為基本材料,以方頂柱廊式結構型為基本特點。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也是古代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古代建築藝術。
古代希臘的戲劇代表了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兩種類型。
1.荷馬史詩: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荷馬史詩》包括《伊里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
2.世界歷史上四大文學名著:《吉爾伽美什》;《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荷馬史詩》
3.戲劇是古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分為悲劇和喜劇。雅典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喜劇家:阿里斯托芬。
4.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譽為「三大哲人」。
5.希羅多德《歷史》;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臘。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 希羅多德有「史學之父」的美譽。
修昔底德是與希羅多德齊名德古代希臘歷史學家。撰寫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埃斯庫羅斯是希臘悲劇的創始人,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最出色的作品是《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代表作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等。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主要代表作是《蛙》、《馬蜂》、《鳥》等。
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歐洲語言文字中的「哲學」一詞就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愛好知識之學」。
蘇格拉底強調人必須首先認識自己,主張靈魂不滅和靈魂輪回,並首次提出勒邏輯學中歸納和定義的方法。
柏拉圖以所謂的「理念論」為核心,創建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理想國」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哲學。代表作:《理想國》、《辯訴篇》、《法律篇》等。 *1)精神戀愛 2)蘇格拉底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主要代表作是《政治學》、《詩學》等。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前8世紀中葉~~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知識要點
由劉憶洲整理 4 部分資料節選自網路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王政」,進入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貴族寡頭政治。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征服義大利半島。從公元前3世紀起,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確立了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實行元首政治。政治上的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標志。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標志了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古代歷史終結,也標志著奴隸社會在西歐結束,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根據時間先後順序)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勒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
什麼是羅馬法:它是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十二銅表法」的評價:「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結實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利,規范了社會生活。成為羅馬發體系的淵源。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民法」: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和文獻。包括羅馬大法官發布的有關告示和審判案例、公民大會和元老院通過的各項決議,執政官發布的各種行政命令等。
公民法特點: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賦予的權利。
萬民法: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
萬民法特點:這些法令和決議經過長時期的積累,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
羅馬法的歷史意義: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時期,「公民法」與「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公元6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了羅馬帝國的法律大全《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伊斯蘭教興起於西亞阿拉伯半島。創始人——穆罕默德,產生於公元7世紀,宗教經典為《古蘭經》。
穆罕穆德創立了一神教——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願意為「皈服」。
公元6世紀前後,阿拉伯社會秩序動盪不安,處於國家形成時期,伊斯蘭教產生。公元622年,默罕默德被迫離開麥加,前往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
661年,穆阿維亞出任哈里發,建立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國家進入帝國時代。750年,阿布·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後遷都巴格達。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是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
7世紀30年代初,阿拉伯統一國家初具形態。到8世紀中葉成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9世紀中葉以後,阿拔斯王朝由盛轉衰。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創始人:悉達多,經典:《大藏經》。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在西亞,耶穌,《聖經》,特點:上帝是唯一的神。
伊斯蘭教:產生於7世紀初在西亞,穆罕默德,《古蘭經》,特點:一神教。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知識要點
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和印度的數字、十進制,古希臘典籍等都是阿拉伯人傳播的。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奧斯曼土耳其人,原為西突厥的一支。
2.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建國。
3.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1457年,奧斯曼人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4.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第12課 封建制度
1.法蘭克王國是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羅馬帝國的隸農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催生出西歐封建制度。
3.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496年,克羅維率領親兵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成為了封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5.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國王僅僅是名義上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
6.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7.西歐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徵:等級君主制。1265年英國議會和1302年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2.「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3.查理大帝加冕,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原則,王權與教權進一步密切。
4.11世紀末,「卡諾莎覲見」(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斗爭)表明教皇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教權於13世紀達到極盛。(13世紀經院哲學趨於全盛)
5.「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
第14課 庄園與城市
1.庄園領主:國王、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
2.庄園的耕地: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和自由農民份地。
3.14世紀以後,庄園開始衰敗。
4.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5.中世紀城市的特點::城市市民不乏逃亡的農奴;市民居留期必須在一年以上;市民必須「照章納稅」;國王在名義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6.最初的城市居民:一些手工業者和商人。
7.爭取自治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採用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兩種手段。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經院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興起於9世紀,13世紀趨於全盛。
2.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阿奎那、《神學大全》。
3.騎士文學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法國的《羅蘭之歌》是代表作之一。
4.市民文學有強烈的反對封建割據和反對教會的色彩,代表作: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
5.最早的大學出現在義大利
由劉憶洲整理 5 部分資料節選自網路知道和
http://blog.sina.com.cn/lshjx

Ⅶ 上海高一歷史(華師大出版)知識點概要

你給我20懸賞分我給你復習提綱……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Ⅷ 高一下歷史復習提綱 人教版

歷史
自己看看http://www.pep.com.cn/gzls/
高一地理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復習
1、(1)天體系統的級別:

(2)太陽系九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順序是 ;
其中小行星帶是位於 和 之間。
(3)地球是太陽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於 ,
其原因是①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穩定的 條件、大小行星 ;
②地球自身的條件: 距離適中, 適中,原始大洋形成,
即具備 、 、 等條件。
2、(1)太陽主要成分是____和 ,表面溫度為___ _, 太陽能量的來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釋放出來。
太陽輻射能由赤道向兩極 。
太陽輻射能豐富區:青藏高原區,西北內陸,典型城市 ,
太陽輻射能貧乏區: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
(2)太陽活動最主要的類型是 和 。它們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
分別出現在太陽大氣層的 和 ,其活動周期為 年,
它們同步起落體現了太陽活動的 性。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 、 、 、 。

3、(1)比較自轉公轉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自 向
北 南 一個 日
一個 日 除 外,
都是 規律:

公轉 自 向
北 南 一個 年
大約 /d。 大約 km/s
規律:近日點( 月初)較 ,
遠日點( 月初)較
(2) :晝夜半球的分界線。
在此線上太陽高度是_________度。在太陽直射點上正午太陽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線的判斷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
(3)時間計算:東 西 。(加減)
地方時:因 而不同的時刻。經度每相差1度,時間相差 。
600E為10時,則800E為 時
時區:為了統一標准,國際上把 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
區時:各時區的都已本區的 的地方時作為全區使用的時刻,
相鄰時區相差 。
本初子午線為8時,則北京時間為 ,紐約為 。
(4)地轉偏向力的規律:南半球 偏,北半球 偏。
(5)地球自轉的平面叫 如 (選填1、2、3)
地球公轉的平面叫 。如
黃赤交角為 度。如 (選填a、b)
地軸與黃道平面的交角為 度,如

(6)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7)各節氣的特點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 由 向南北兩側 由 向南北兩側 由 向南北兩側
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范圍 不填
正午太陽高度最小值范圍 不填
晝夜長短 北半球晝 夜
南半球晝 夜 北半球晝 夜
南半球晝 夜 全球
出現極晝范圍
不填

(8)天文四季的劃分依據: 和 季節變化,
氣候劃分: 月為春季、 月為夏季、 月為秋季、 月為冬季。
4、(1)地震波分為 、 , 波速度較快, 波只能通過固態。
(2)兩個不連續面的名稱叫 、 ,分別在地表下的深度 米, 米。
劃分這兩個不連續面的依據 。
(3)介於兩不連續面之間的各層次的名稱 , , 。
(4)岩石圈包括 、 ,軟流層所在圈層 。
第二單元復習
1(1) 是地球大氣的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是近地面大氣的最主要、直接的熱源。
(2)有雲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與 作用有關,
有雲的夜晚氣溫不會太低與 作用有關。
(3)大氣運動
能量來源: ,根本原因: ,形式: 運動和 運動
最簡單的形式: ,最常見的形式: 。
(4)熱力環流:形成原因:
垂直方向規律:受熱的地方 (運動),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壓,
受冷的地方 (運動), (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壓。
水平方向規律:在同一水平面上,總是由 壓流向 壓。
(5)風形成的直接原因: 。
高空大氣風向是 和 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 。
近地面大氣風向是 、 和 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 。風向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2、(1)大氣環流:
赤道到兩極的熱力環流形成條件: , , 。
三圈環流形成的條件: 、 和 。
(2)三圈環流所對應的地面氣壓帶風帶:(註:風向指南北半球的風向)
低緯環流: 高氣壓帶- 低氣壓帶: 風帶(風向:南 風、北 風)
中緯環流: 高氣壓帶- 低氣壓帶: 風帶(風向:南 風、北 風)
高緯環流: 高氣壓帶- 低氣壓帶: 風帶(風向:南 風、北 風)
全球共有 個氣壓帶, 個風帶,其中有 個低氣壓帶。
由於 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周期性季節移動。
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
(3) 夏季,大陸增溫比海洋 ,大陸上形成 ,切割 氣壓帶
冬季,大陸降溫比海洋 ,大陸上形成 ,切割 氣壓帶
分別寫出名稱:7月份亞歐大陸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
1月份亞歐大陸上形成 ;太平洋上形成 。
(4)季風環流
東亞季風:范圍: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區。
風向:冬季 風,夏季 風。
成因: 。
南亞季風:范圍:印度地區,我國的西南地區。
風向:冬季 風,夏季 風。
成因:夏季風主要成因: 冬季風主要成因: 。
(5)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以溫定帶:(最冷月氣溫為t),
以水定型(氣候類型可略寫,如熱帶雨林氣候簡寫為熱雨)
t>150C――熱帶
(年雨為 ,季雨為 (雨季>500mm)或 (雨季<500mm),少雨為 )
00C< t<150C――亞熱帶+溫帶海洋性氣候
(年雨為 ,夏雨為亞 ,夏干為 )
t<00C――剩下的溫帶氣候
(夏雨為 ,少雨為 )
每個月都低於150C――寒帶氣候
(6)影響氣候形成的因子: 、 、 、 。
氣候類型 成因 分布規律 氣候特徵
熱帶雨
林氣候 受 控制 南北緯 之間 全年
地中海
氣候 受 和
交替控制 南北緯 大陸 岸 夏季
冬季
溫帶海洋
性氣候 終年受 控制 南北緯 大陸 岸 夏 冬
全年降水
熱帶季
風氣候 ①
② 北緯 大陸 岸 全年
亞熱帶
季風氣候 南北緯 大陸 岸 夏季
冬季
溫帶季
風氣候 北緯 大陸 岸 夏季
冬季
3、(1)鋒面
鋒面 概念 表示方法 過境時 過境後
冷鋒 氣團主動向
氣團進攻 、刮風、降溫天氣。 氣壓 、氣溫 、天氣轉晴。
暖鋒 氣團主動向
氣團進攻 連續性降雨,降水在鋒 (前、後) 氣壓 、氣溫 、天氣轉晴。
(2)氣壓系統
中心氣壓 垂直方向 水平運動方向 天氣狀況
氣旋 北 南
反氣旋 北 南
4、(1)氣候變化的階段:地質時期:距今跨度大、周期長的氣候變化。
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氣候變化是 ,
近代氣候變化顯著特點是氣溫 ,
1860年以來,全球氣溫上升 0C
(2)全球變暖,既有自然原因,
也有人為原因,①燃燒 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 。② ,
危害:(1)引起 ,對沿海低地構成威脅。(2)影響農業生產(3)影響水循環。措施: 控制排放溫室氣體措施 , , ,
增加溫室氣體吸收措施 , ,
其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 , 。
第三單元復習
1(1)、地球水體的種類 、 、 ,其中海洋水佔地球水體的 %。
冰川水占陸地淡水的 。
(2)、陸地水的最主要的補給水源 ,內流河的最重要的補給水源 ,
東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 補給,夏季汛期主要由 補給。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補關系。黃河下游 補給 。
(3)認識水循環的各個環節的名稱。
組成內陸循環的各環節 (3個)
組成海陸間循環的各環節 (6個)
組成海上內循環的是 (2個)
台風登陸屬 環節,江河入海屬 環節,它們都屬於 循環。
塔里木河只參與 循環。
2(1)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
判定該圖所處的 半球。
若為夏季,此圖為 (陸地或海洋)
若為洋流影響,該圖為 (寒、暖)流的影響。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於 ,
a、d由於 風吹拂,b、c由於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性質上屬於 。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流和 流。
(3) 增溫增濕, 降溫減濕。
流航行,速度快,節省燃料, 處往往多霧。
(4)四大漁場的成因。
北海漁場位於 和 交匯處
北海道漁場位於 和 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位於 和 交匯處
秘魯漁場形成的原因: 。
(5)厄爾尼諾:近年來,每隔幾年秘魯沿岸溫暖的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溫暖的海水「殺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導致(1)秘魯漁場 ,(2)秘魯沿岸降水量 ,(3)澳大利亞、印度、非洲出現 。(4)其也會導致我國氣候 。
3(1)廣義水資源是水量總體,通常所說水資源指 ,
人們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 、 、 。
(2)水資源分布的總體特點 ,
六大洲而言排列由多到少順序是 洲、 洲、 洲、 洲、 洲、 洲。
各國而言最多的是 ,其次是 ,我國居第 。
(3)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 :地區上 ,時間上 。
(4)以色列水資源「由少變多」的原因: , 。
(5)鹹海面積縮小的最主要原因 。
(6)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 。
第四單元復習
1(1)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2)外力作用的地貌(舉例)
流水的侵蝕地貌: 、 ,黃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山口 。
風力的侵蝕地貌: 、 。
風力的堆積地貌: 、 的形成。
(3)在空格內填上岩石名稱,並在括弧內填上相應的作用形式名稱

2山嶽的形成:山嶽類型 、 、 。
(1)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運動、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岩層下凹的稱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現實指導意義: 儲油、 儲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頂部建採石廠,原因: 。
(3)世界著名的兩大褶皺山系 、 。
(4)板塊構造
(1)岩石圈由 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碰撞或張裂)形成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或張裂)形成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
(5) :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運動, 、 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 、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 ,長白山主峰屬於火山。
火山的組成部分 、 。
火山口中央 ,火山錐上部坡度較 。
(7)山嶽地區優先選擇的交通運輸方式 ,其線路的選址往往選在 和 。
這里往往人口較為集中,說明選址還受 影響。
3(1)河流侵蝕的種類: 蝕、 蝕、 蝕。
(2)河谷由溝谷發育而來,溝谷由於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 和 蝕河流發育初期橫剖面呈 形,獲得穩定地下水補給,
之後 蝕作用加強,河流 (凹、凸岸)受侵蝕,出現連續河灣,進入成熟期河谷橫剖面呈 形。
(3)在河流堆積地貌中, 是比較典型的地貌類型。
山前形成 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平原。
第五單元復習
1、(1)地理環境是由 、 、 、 、和生物等要素組成。
陸地環境各要素通過 循環、 循環、 物質循環,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形成相互 、相互 整體。
(2)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 。
(3)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 。
(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 。
(5)植樹種草可以 、 、 、 。
2、(1)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更替方向 備注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經、緯)度方向的更替 、 緯度較明顯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經、緯)度方向的更替 緯度較明顯
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海拔高度 方向 與向高緯的水平帶譜相似
(2)垂直分異規律與 分異規律較相似,山地所在緯度越 ,海拔越 ,垂直帶譜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明.

閱讀全文

與上海高一下歷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