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故事讀書筆記
《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的故事。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可有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端詳了他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看到這里,我有許多感受。在學校里我們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吵架甚至告到老師那裡去,一連幾天悶悶不樂,心中像堵了個東西一樣,無法專心致志學習讀書。想想韓信的肚量,這樣做有意思嗎?韓信為什麼不和污辱他的人拼個你死我活呢?不是說「士可殺不可辱」嗎?項羽就為了他的所謂的氣節,兵敗垓下之後自刎於烏江了嘛!韓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為他心中有明確大志向。為了實現自己宏偉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為他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計較,而是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終成了漢軍總司令--大將軍,何況有時和你作對的人使你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堅定。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要胸懷寬廣,和同學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讀了這本書後,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 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對曹操的評價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這些都將在談論經濟時再介紹。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首先,操善於馭將;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東擊孫權,退軍時,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將及護軍薛悌鎮守合肥。次年,操於出軍西擊張魯前,派人給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寫明:「賊至乃發」。不久,孫權親自率領大軍十萬來攻合肥,薛悌等開函看教,乃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這時合肥守軍總共才七千餘人。敵眾我寡,如果分兵出戰,是否上策,諸將疑惑。張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聞言,當即表示贊同。於是遼、典當夜招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殺牛犒饗。次日天亮,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己名,直沖至孫權麾下。權見遼來勢兇猛,大為驚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呼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兵少,聚眾圍遼數重。遼一再突圍,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早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遼等乃還修守備,眾心遂安。權軍經此一戰,銳氣頓失,守合肥十餘日,即撤軍退。大眾既去,權和數將尚留逍遙津北。張遼從高望見,即率步騎前來捉權,極將甘寧、呂蒙、凌統等竭死格鬥,權始乘駿馬逃去,幾被活捉。史家對操教令,頗為贊揚,胡三省認為操以「遼、典勇銳,使之戰;樂進持重,使之守。」孫盛認為操之本意是勇怯調配,「參以同異」。我以為:張遼作戰固極勇銳,樂進也以「驍果」顯名,常先登陷陣,「奮強突圍,無堅不陷」。如果把樂進說成是「怯」者或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孫權來時必自恃人馬眾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驕忽輕敵。正可乘此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即如張遼所說「及其未合,折其盛氣」,如此而已。蓋兵貴神速,掩其不備,操之知將料敵,固極高明。
由於孫權經常進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帶兵屯戍於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兗州刺史裴潛等作好行軍准備。因這時合肥方面並無軍事氣氛,故裴潛等動作不速。揚州刺史溫恢暗自對裴潛說:「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速知王意,後召先至,卿受其責矣!」於是裴潛趕緊作好快速行軍准備。果然不久接到快速進軍的命令。接著張遼等也收到詔書。說明操對諸將約束甚嚴,不容有忽慢詔令和動作遲緩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於用將,對之要求也很嚴格,但能得到他們的擁護。甚至連孫權都說操之「御將,自古少有」。證明操是善於御將的。
曹操還富有韜略、足智多謀,在戰略、戰術方面,常能應付裕如。操在戰斗時,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對於毒農民軍、呂布、張綉、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方法,譎敵致勝,轉弱為強。在戰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操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徐州牧陶謙病死,操欲乘機襲取徐州,然後再擊呂布。荀彧勸阻之。操乃改變主意,以全力擊敗呂布,平定了兗州。接著徐州也歸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戰後下一年,操因糧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劉表。荀彧說:「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從之,終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戰略決策方面屢次糾正操的疑誤想法,因而對操的成敗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其他謀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樣功勛,為操所稱譽。足證操對戰略部署極為重視,事先都與群僚仔細商討。他能採納別人的正確策略,說明他的判斷力是很強的。
當操與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時,紹問操:「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操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操又對別人說:「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發揮臣下的智慧和將士的戰斗積極性。所謂使「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
無論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為操所敗,說明操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操軍戰鬥力之所以強,乃由於操一貫採取精兵、簡政、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操曾說:「孤所以能常以少兵勝敵者,常念增戰士,忽餘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為戰士愛馬也;不樂多署吏,為戰士愛糧也」。操自言當官渡會戰時,袁紹有鎧甲一萬領,他只有二十領;袁紹有馬鎧三百具,他連十具都不到。操軍人數雖少,裝備雖差,但操治軍帶兵,比較重視紀律,賞罰比較嚴明,結果打敗了袁軍。一次在行軍途中,操傳令不得讓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於是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了麥子。可是操自己所騎的馬卻因吃驚而踏了麥田。於是操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做為處罰,這雖只是做做樣子,但也可說明操在軍中持法是比較認真的。操起兵初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就是因操治軍嚴整,而且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持軍事。所以終能轉危為安、變弱為強。其他軍閥如袁紹則「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呂布則「勇而無計」、「輕狡反復」;劉表則「不習軍事」、只「保境自守」;袁術則「奢淫放肆」、「無纖介之善」。所以操終能將他們各個擊破。
由此,我們說曹操可以稱得上古代卓越的軍事家。
(3)曹操的為人和作風。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毀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字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凄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競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並無背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張綉時,亦曾納張綉的從叔母,以致引起張綉的叛變。諸如此類的事,在當時雖算不上什麼很壞,但總是欠缺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陳壽論到劉備時,認為備「機權於略,不逮魏武」。可是極力稱頌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說明陳壽是善於抓住曹、劉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許多人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還認為曹操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覺得有點偏高。因為曹操有過濫殺無辜人民的暴行。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應當不這樣。另外,在個人品德作風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為後世法。既然稱作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應當對後世能起榜樣作用,曹操在這方面還不夠規格。
(1): 怎麼覺得有古教科書的味道~?
其實以陳壽的三國志來做史實根據分析劉備曹操,可信度也未必高過演義。
(蜀漢未亡時,陳壽曾任蜀觀閣令史,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書寫的有多精彩,而是因為他沒有因為諸葛亮殺了他爹他就在紙上給孔明來個遺臭萬年。所以別人往往引他為「秉筆直書」的典範;其實真的有沒有「直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以個人看來,三國志的字里行間,作者對劉家的回護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不管從文學上,軍事上,政治上,劉備的段位,都去老曹遠矣。
曹操和劉備都是名人,曹操的名人靠實力拚出來的,劉備的名人是吹出來的。劉備自稱是皇親,說自己是漢景帝兒子中山王劉勝的後代。且不說在漢武帝的時候,劉勝的兒子因為點進獻給太廟的酎金問題就已經被除國,再到東漢末年,鬼才曉得他的子孫到了哪裡。何況中間經歷了王莽代漢,不和王莽合作的劉家子孫不是給殺了,就是和劉秀似的造反;劉秀復辟成功後和王莽合作的劉家子孫也不會有好下場,跟著造反的怎麼也該有塊封地。純種的劉邦後代在民間是剩不下幾個了。劉備就是也姓了一個劉,他爺爺當過一任縣令,他早死的爸爸當過衙門里的小吏。他沒有什麼依靠,就從小和現在幼兒園小朋友姓孫就說自己和孫悟空沾親似的,到處跟別人吹他是皇親。不過幼兒園小朋友長大了會知道不好,不會再說。可劉備是一直執著地說,說到自己也有些相信,就跟有的巫婆神漢先說自己有神靈附體來騙錢,騙到最後連自己也有些相信,結果把病人和他自己的命都給害了。劉備就是這樣逐漸在心理上把自己當成漢室的代表,正義的化身,逢人就是那麼一句:"備雖漢室宗親",整個一神經病。
可按照中國的老例是:"與其慢也寧敬"的,一般老百姓就想了,沒有影子的事情他怎麼會這么執著呢?多少總歸劉備應該和皇帝家有點聯系吧。以訛傳訛,別人就覺得他有可能真和皇帝有些關系,略略給他些尊敬,隨後劉備和他的支持著們也就更加理直氣壯地宣揚,別人也就覺得越可信。人們心理的這個弱點,到現在也沒有改過來,所以那些邪教和騙子才能夠得逞。有時我忽然想,要是一個長發飄飄的年輕女子帶上一副墨鏡站到王府井的街頭,她的幾個同伴假裝是她的保鏢和影迷去請她簽名,相信能夠在王府井造成一場混亂的,大抵如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是人們上當的根源,也是騙子得以成功的根源。
劉備除了喜歡神經質地把「漢室宗親」掛在嘴上外,一般還是很沉默寡言的,以示穩重,好讓別人和他自己更加相信自己是漢室宗親。現在有些不懂或者反應遲鈍的人,也和大耳朵一樣故作深沉狀。最初劉備的生計是漢朝認為的賤業,半工半商,弄些個草鞋席子什麼的賣賣,後來遇到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等人,靠著一張嘴,騙得張世平拿出錢來給他組織黑社會。一向很回護劉備的陳壽在《三國志》里說「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在得到大商人資助後「得用合徒眾」。那時候黃巾還沒有起事,劉備的一幫想來不會是什麼愛心捐助機構,說輕點是大商人的保鏢,說重點就是斧頭幫之類的幫會。
從這可以看出東漢政局的紊亂,黑社會得以存在並橫行的時期,都是一個政府行政權萎縮的時期。黑社會所行使的就是政府的原始功能,保護一定集團的利益、制訂並維護一定的秩序。黑社會最初所填補的都是政府的真空地帶,利用的往往是政府保護不力的弱勢群體。在東漢,商人是一個政治上受歧視的群體,在與地方豪強的爭斗中,往往受到士大夫集團為主體的官吏的不公正對待,因此就會培養劉備這樣的勢力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可以說,根治黑社會的要訣就是在於政權的公正性和廣泛性。這點,毛主席的時代為根治黑社會提供了典範,在中國猖獗幾千年的黑社會在新政權下的覆滅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政府最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尤其是代表了弱勢群體的利益。
以商人集團為主要支柱的劉備幫會本來是要被東漢的士大夫集團鎮壓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主流觀念看來,劉備之流應該是屬於無賴子弟的。而此時,以張角為首的黃巾開始起事,說的比劉備的皇親來頭還大:「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劉備等一幫無賴子弟一向以打架著稱,就被徵召為民團配合官軍作戰。劉備的幫會,欺行霸市還可以,對付武裝起來的黃巾就不大頂用了。劉備很窩囊地被打翻在地,跟著就是裝死,看來黃巾沒有割對方耳朵記功的章程,劉備就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和一對引以為豪的大耳朵。
從死屍堆里爬出來的劉備,算是鎮壓黃巾的功臣,在黃巾的張氏兄弟破滅後當上了漢王朝的安喜尉,算是正式國家公務員編制。得了官的劉備更加正經了,幫會是不搞了,立志要當漢王朝的好官。可是他的好官沒有當多久,漢王朝要搞減人增效,劉備懷疑他是屬於在裁撤之列。因為他知道,漢王朝的減人增效裁撤的未必是沒有本事的,可肯定是沒有關系的。現在八個人的編制,其實只需要五個人來干,因此裁撤上三個人,減人增效,乍看起來有理。執行起來卻未必,因為八個人的編制,可能只有三個人幹活,而那五個不幹活的根據存在即合理的哲學原理,想必是有背景和有關系的,到最後剩下的可能就是這五個不幹活的,減人未必是增效。
有自知之明的劉備,不再拿著一副喜怒不行於色的勁了,做了一件有血性的事情,就是把郡里派來的督郵綁在樹上,用鞭子痛打了一頓,然後把自己的官印掛在督郵的脖子上,棄官而去。比起後世的陶淵明聽說督郵要來,長嘆一聲:「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間小兒折腰」。回老家去種菊花看南山的瀟灑來,劉備的所為倒更有些男子氣概。初次官場失意,讓劉備知道僅僅是自稱皇親是沒有用的,僅僅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好官也是沒有用的,要想出人頭地,或者就是活得體面,要有自己的靠山,要有一個有權有勢的人來賞識他,重用他,給他機會。在那樣一個世界,替朝廷賣命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因為朝廷是虛幻的,皇帝是不知道的,替某個具體的官員賣命才是現實的。想通了這個道理後,劉備開始了自己的投奔生涯。
四處投奔
劉備投靠的人確實不少。在離開安喜縣後,他碰巧遇到了奉何進命令出來募兵的都尉毋丘毅,當時都尉大人在下邳碰上了強盜。劉備戴罪立功,打退了強盜,又當上了芝麻官。可亂世里的芝麻官不好當,沒多久,劉備就「為賊所破」,投靠老同學公孫瓚去了。這段時間里他並沒有討伐什麼董卓,以至於有「三英戰呂布」的輝煌,不然一向很回護他的陳壽一定會在《三國志》里給他記上一大功。
隨後,劉備就是跟著公孫瓚的同盟青州刺史田楷混,和袁紹打仗,有了些戰功,被公孫瓚委任為平原相。到了興平元年的時候,陶謙把曹嵩殺了,引來了曹操的瘋狂報復。陶謙就向田楷求救,劉備作為田楷的下屬,一起去援助陶謙。當時劉備的手下有包括烏丸騎兵在內的千把人,另外「略得飢民數千人」,就是田楷手下的一個小跟班。陶謙為了讓劉備替他賣命,給了劉備四千丹陽兵作為收買條件,於是劉備就不跟田楷了,改跟陶謙混。郯城一戰,劉備大敗,退守徐州。恰巧這時候陳宮叛迎呂布,曹操後院起火,曹軍被迫回師兗州。此刻在徐州城裡的陶謙和劉備因為此前的慘敗,已經沒有能力對撤退的曹軍進行追擊。這年冬天,陶謙在憂急中死去,劉備撿了現成便宜,在當地大商人糜竺等人的擁戴下,佔有了徐州。看來劉備確實有商人緣。
興平二年初,劉備還沒有找到當一方封疆大吏的感覺,被曹操打敗的呂布就來投奔劉備,從而使劉備很有些忘乎所以。驟然大闊的人往往是這樣的,人絕大多數只在痛定思痛的時候才認真審視自己,有畏懼感。其實非常之福和非常之禍一樣,都是超出了一個人的承受范圍和把握能力,在非常之福或者非常之禍中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非常之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非常之禍更可怕,非常之禍不過是幾塊石頭向你砸來,你還可以閃避;非常之福則是裹脅著你撞向石頭的洪水,逆水行舟頂多不進,順風順水把握不好會觸礁身亡。劉備以一個外來戶兼名微之輩佔有徐州,自然有很多陶謙的舊將不服氣,可劉備真以為自己是漢室宗親,別人都應該支持他。他把自己看成了正義的化身,對淮南謀劃著稱帝的袁術虎視眈眈;當然四世三公的袁公路連他的庶兄袁紹都看不起,何況一個大耳朵?於是雙方在盱眙對峙,陶謙舊將,也就是當年和劉備一起鎮守郯城的曹豹向呂布獻出了下邳城。劉備軍心大亂,加上後勤匱乏,先是士兵逃往,後是敗給袁術,進退不得,只好投降呂布,大耳朵的故主算是又多了一個。
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把呂布給抓住了,呂布向曹操服軟,想改給曹操當將軍。在旁邊的劉備想起了老婆兩次落到了好色之徒呂布手裡的遭遇,就不失時機地向曹操進言,讓他吸取呂布兩個故主丁原和董卓的教訓,曹操聽了他的話,把呂布給勒死,帶著他回到了許昌。
從毋丘毅算起,加上公孫瓚、田楷、陶謙、呂布,曹操應該算是劉備的第六個上司,劉備對這位上司不是很滿意,因為他自認為是皇親,而曹操是贅閹遺丑,所以他比袁紹袁術更妒忌曹操。於是他就和沒落貴族董承等人謀劃著殺曹操。 心懷鬼胎的劉備為了顯示自己胸無大志,平時關起門來種蕪菁,想讓曹操喪失對他的警惕。可這番做作是瞞不過曹操的,曹操象看耍猴一樣看大耳朵自作聰
❸ 寫一篇歷史名人或歷史事件的介紹,寫一篇讀書筆記。(600字)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
九十年前,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一九一一年發動的辛亥革命。在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在中國人民正朝著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重要時刻,我們隆重紀念辛亥革命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緬懷孫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驅的光榮業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它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果。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進行了前仆後繼、可歌可泣的抗爭。中國人民從反抗斗爭中逐漸認識到,要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清王朝是中國反動封建勢力的代表,同時已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不掃除這個障礙,要獲得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的深切願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地奮斗。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關於辛亥革命的意義則如下
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面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雖然失敗了,但其偉大歷史意義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❹ 歷史筆記應該怎麼記啊
我筆記都記在書上抄。。襲。。。。。。
老師上課講的重點都會強調,用一隻熒光筆劃下重要的句子就行了,補充的知識就記在段落的旁邊。實在要記的話,可以這樣做。
歷史書有標題對不,標題記下來,整個一小節的內容就是標題的拓展。每一部分下面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點,不要全記,只要把強調的重點當中的關鍵詞記在本子上。舉個例子,比如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就在本子上記「加強中央集權「標號書的頁碼——隔一行再記下一個重要知識點。這樣避免了摘抄句子浪費時間。抄一遍記不進腦子的,很浪費時間又抓不住重點。
記筆記想要有條理是鍛煉出來的。別人無法用文字完全解釋出來。
有歷史大綱就背那個吧,我想老師應該會整理的。(就是考綱)沒有的話去網上查,初高中的歷史考綱一般都有,按那個再套書上的知識背就比較好了。
❺ 初一歷史筆記
七年級歷史 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上)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什麼?由誰何時建立?都城定在何處?
答: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秦朝。由秦王贏政在公元前221年建立。都城定在咸陽。
2列舉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方面)。
答:(1)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經濟上:統一貨幣,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統一的規定;(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後來又推廣隸書;(4)思想上:加強思想控制,分布焚書令,實行「焚書坑儒」;(5)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開發南疆修靈渠。
3秦始皇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此制度的基本內容如何?秦始皇推行這一制度對鞏固統一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重要特徵是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內容:(1)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2)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3)在地方推行郡縣制。意義:加強了封建統治。促進了全國大統一。
4秦朝修築的「萬里長城」的主要目的及其東西起止點是什麼?
答:主要目的是為了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的統一。起止點: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
5列舉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答: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6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領導人、時間、地點、起義軍建立權政的地點及歷史作用各是什麼?
答:爆發的原因是(1)根本原因:a.秦的暴政 b.徭役繁重 c.賦稅沉重 d.刑法殘酷 e.秦二世更加殘暴。(2)直接原因:陳勝、吳廣等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途中遇雨而誤期,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被迫舉行起義。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政權的地點:陳建;歷史作用: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7秦末農民戰爭擊敗秦軍主力的是誰領導的何戰役?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哪支農民起義軍?秦朝共存在多少年?
答:是項羽領導的巨鹿之戰。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的農民起義軍。秦朝共存在15年。
8「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是陳勝說的。這句話是在公元前209年(或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等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途中遇雨而誤期,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的情況下由陳勝提出的。在當時起了振奮人心,號召大家起義的作用。
9列舉五個與秦漢有關的成語及該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
秦漢時期有關的成語
該成語有關的人物
焚書坑儒
秦始皇、李斯、儒生
巨鹿之戰
項羽
狼狽為奸
秦二世和趙高
指鹿為馬
秦二世和趙高
揭竿起義
陳勝和吳廣
10西漢是誰建立?定都何處?「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那麼,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答:西漢是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定都長安。「文景之治」產生的原因是(1)西漢初年,經濟蕭條;漢高祖和他的後繼者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2)文帝、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3)他們提倡節儉,並以身作則;(4)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
七年級歷史 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中1)
漢武帝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原因、措施和意義各是什麼?
答:原因 (1)客觀上:景帝後期的經濟繁榮(為後期的大一統打下基礎)
(2)主觀上:汗武帝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措施:(1)政治上:削弱諸候國的勢力,諸候國越分越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3)文化上:在長安舉辦大學,以儒家的五經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軍事上:反擊匈奴,鞏固了三國的大統一。
意義:武帝時候,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12試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點。
答:相同點: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質相同,都是文化專制的表現。
不同點: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採用法家思想,對其他思想文化進行極其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未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鞏固。
13匈奴族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民族。該族最高首領的稱號是什麼?秦漢之際該首領是誰?他有什麼行為?該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作出了哪些貢獻?
答:該族最高首領的稱號是單於。秦漢之際該首領是冒頓單於。他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貢獻:(1)匈奴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祖國的北疆;(2)首次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為以後全國性的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3)他們創造的民族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漢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歷史。
14西漢初期,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漢武帝是怎樣取得出擊匈奴的勝利的?
答:西漢出期,經濟蕭條,無力對匈奴展開反擊。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有能力對匈奴展開大規模的反擊。漢武帝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對匈奴發動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又派大將將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痛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雕對抗,部隊匈奴人開始西遷。
15《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0第2題。
16閱讀下列材料:
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請回答:
(1)材料描述的景象應發生在什麼事件之後?
答:應發生在昭君出塞之後。
(2)當時的匈奴單於是誰?西漢皇帝是誰?
答:當時的匈奴單於是呼韓單於。西漢皇帝是漢元帝。
(3)材料所描述的景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答:材料所描述的景象說明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17漢初對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與漢元帝實行的「和親」政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你能說明原因嗎?
答:相同點:目的相同,即都是通過「和親」政策換取漢匈兩族之間的和平友好
關系;
不同點: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動行為,後者是主動行為。
原因:因為汗初經濟蕭條,國力不強,無法在軍事上與匈奴抗衡;漢武帝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願意與漢朝和親。
18、兩漢時期的西域指的是什麼地方?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時間及其歷史作用各是什麼?
答:兩漢時期的西域指的是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第一次:(1)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
(2)時間:公元前138年。
歷史作用: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為漢朝和西域各國的交流打下基礎。
第二次:(1)目的:與西域各國通好。
(2)時間:公元前119年
(3)歷史作用: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並使西漢在公元前60年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裂的一部分。
19、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麼影響?這條中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價值和作用?
答:影響: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
價值和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20、如果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的中原地區,張騫出使西域後,你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如果你想去西亞商,從中原地區帶什麼物品,應該怎麼走?
答:如果我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的中原地區,張騫出使西域後,我會吃到來自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挑、苜蓿 ,還可看到汗血寶馬等良種馬。如果我想去西亞經商,從中原地區帶些絲,應該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
21、秦漢時期,我國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其中領先世界水平的有哪些?
科技成就
造紙術
數學
天文學
醫學
領先世界水平
造紙術
數學
地動儀
華佗的麻沸散
七年級歷史 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中2)
《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2第2題的(2)p23面第3題。
23、從時間、地點、教義、傳播、影響等方面去了解佛教的傳入。再從時
間、人物、主張、影響等方面去了解道教的興起。
(1)佛教傳入
時間:西漢末年。
地點: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教義宣揚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也,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教,來世可以得到幸福。
傳播:東漢明帝時,有的地方興建起佛寺。
影響: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興起
時間:東漢時期。
人物:創始人(張陵)、教主(老子)。
主張: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得道成仙。
影響:迎合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慾望,對我國文化也有深反影響。
24、《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4第5題。
25、「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出自於哪部史學著作?作者是誰?該著作的記述內容和特點各是什麼?有何價值?作者有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值得你學習?
答:這句話出自於《史記》。作者是司馬遷。
記述內容: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特點: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價值:成為後世界傳史書的典範。
26、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水平很高。那麼,這個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是什麼?該雕塑有何特點?有什麼價值?
答:這個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是秦始皇陵兵馬俑。
特點:造型精美,生動傳神,形象地展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橫掃六國的磅礴氣勢。
價值: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27、為什麼說漢武帝是位有作為的皇帝?
答:(1)政治上:漢武帝允許諸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進一步削弱侯國的勢力;重視選拔和重用人才。(2)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3)文化上: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夾擊匈奴,使匈奴從此不能再與西漢抗衡。(5)民族關繫上:派張騫出使西域,密切了西漢與西域的聯系,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由於漢武採取了以上各方面的措施,西漢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實現了大一統,上進入鼎盛時期。所以說,漢武帝是位有作為的皇帝。
28、請列舉出你所學過的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包括戰役名稱、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等方面)。
戰役名稱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
項羽 秦軍主力
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
為最後推翻秦朝奠定基礎。
官渡之戰
200年
袁 曹
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
奠定了統一北方
的基礎。
赤壁之戰
208年
曹 孫劉聯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操。
為後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淝水之戰
383年
前秦 東晉
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淝水之戰以後,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劇混亂的狀況。東晉在南方取的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七年級歷史 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下)2007-10-27 16:26
29、閱讀下列材料: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請回答:
(1)這首詩抒發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想一想,他當時的雄心壯志是什麼?
答:他當時的雄心壯志是統一中國。
(2)為什麼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中卻失敗了?
答:因為在官渡之戰中善於用人,戰術得當。在赤壁之戰中卻驕傲輕敵,麻痹大意,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船的弱點,用火攻大敗曹軍。
(3)曹操為什麼能統一北方?
答:(1)政治上:把漢獻帝迎到許,「挾天子以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2)經濟上: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士兵耕田,實力不斷增加,使北方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3)軍事上: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其統一奠定了基礎。
( 4)兩次戰爭中的不同結局,給我們哪些啟示?
30、《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6第2題和第3題。
31、閱讀下列材料:
西晉統一了南北,結束了三國紛爭的局面,似乎很興旺,但是個短命王朝。
請回答:(1)西晉建立者是誰?何時建立?
答:西晉建立者是司馬炎。266年建立。
(2)西晉何時滅亡?被哪個民族所滅?
答:西晉316年滅亡。被匈奴族所滅。
(3)你能歸納出西晉統一的原因嗎?
答:三國時期,魏國力量最強大是基礎,人民也希望統一。
(1) 西晉為什麼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答:(1)西晉統一以後,統治集體迅速腐朽;(2)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西晉的皇帝紛紛起兵爭奪皇帝,耗竭了西晉的國力;(3)內遷各族趁西晉內亂,起兵反晉。總之,西晉的滅亡是因為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不斷激化而發生的。
32、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能得到開發?開發的情況怎麼樣?有何影響?
答:原因:(1)江南地區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2)從東漢末開始,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小,社會秩序比較安定;(4)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情況:(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懇為良田;(2)江南以種植水稻為主,稻田裡開始使用綠肥,你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3)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4)東晉、南朝時期,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等地也得到一定的開發。
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33、《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7—28的練習題。
34、《中國歷史填充圖冊》P29—30的練習題。
35、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三位?他們有哪些科技成就?他們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他們最值得你學習的品質是什麼?
答:著名的科學家有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
科技成就:
祖沖之:在數學、天文學、機械製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利用並發展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第7位數字,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賈思勰: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累積的生產經驗,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酈道元:寫出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產物、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七年級第二單元復習提綱 (上)
掌握宋元時期民族政權建立存亡的情況.
民族名稱
政權名稱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存亡中的大事
契丹族
遼(契丹國)
10世紀初
阿保機(遼太祖)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族)
與北宋簽訂澶洲之盟,此後雙方保持長時間和平局面;後被金滅亡。
漢族
北宋
960年
趙匡胤(宋太祖)
東京(今開封)
1127年被金滅亡。
黨項族
西夏
11世紀前期
元昊
與北宋議和;後被蒙古軍滅亡。
女真族
金
12世紀初期
阿骨打(金太祖)
興慶(今銀川)
後被蒙古軍滅亡。
漢族
南宋
1127年
趙構(宋高宗)
會寧(今黑龍江阿城)
與金議和,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於1276年被元軍滅亡。
蒙古族
蒙古國
1206年
鐵木真(成吉思汗)
元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
元滅南宋後不久統一,結束了唐後期以來長期的分裂局面;1368年被明軍滅亡。
女真族
後金
1616年
努爾哈赤
赫圖阿拉(後遷盛京)
滿洲
清
1636年
皇太極
盛京(後遷北京)
1644年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七年級歷史 第二單元復習提綱(下)2007-10-27 16:02
5元世祖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哪些?
答:農業:(1)多次下令禁上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2)治理黃河;(3)推 棉花的種植。
6元朝為什麼要實行行中書省制度這一制度的內容如何?有何影響?
答:內容:(1)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2)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3)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影響: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從此,行省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保留至今。
6為什麼說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元朝民族融合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元朝統一後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和。
(1)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作出貢獻;
(2)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3)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4)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7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包括名稱、時間、發明過程和影響)是什麼?宋元時期我國有哪些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名稱
時間
發明過程
影響
造紙術
西漢
用麻做的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
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東漢
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
印刷術
隋唐時期
已有雕版印刷術
北宋
雕版印刷術出現之後,我國刊登了大量精美的書籍。北宋時,畢升又發明了話字印刷術。
指南針
戰國
人們已發現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北宋
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火葯
唐代中期
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有火葯配方的記載。
唐朝末年
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
宋元時期
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領先世界的科技有:火葯、印刷術、指南針(「十二氣歷」)
8列舉宋元時期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答:(1)史學:《資治通鑒》;(2)悲劇:《竇娥冤》;(3)繪畫:《清明上河圖》、《秋郊飲馬圖》;(4)詞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5)「宋四人」: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6)書法家:元代:趙孟、蘇軾。
9.《資治通鑒》一書的書名含義是什麼?它的作者和內容各是什麼?請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舉一件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事,並說明理由.
答:含義:在這本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歷史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作者:司馬光。內
容: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將近三百卷。
值得今天借鑒的事:例如唐朝的繁榮強盛就值得借鑒.唐初的統治者能夠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注意發展生產,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及開放的對外政策等,在在今天。
2列舉我國古代經濟重心難移的主要原因及表現.
答:原因:(1)南方戰亂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2)自然條件的變化,使南方更加適宜農業發展,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
表現:(1)為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2)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水稻在宋
朝躍居糧食產位,主要產地在南方;(3)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4)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江南的丘陵地區,新辟了許多茶園。
3宋代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習俗有哪些變化?這些習俗的變化和熱鬧的「瓦子」的出現,節日的歡樂說明了什麼問題?請你用所學過的知識加以分析.
服色方面:
宋代
官員
百姓
初年
衣帽上不得綴飾珠玉,對各級官員的服色都有嚴格規定
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
末年
衣飾精美華麗
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
(婦女纏足出現)
飲食方面:
那時的飲食相當豐富。東京城裡的食品有二百多種,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還有冷飲。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為多,南方人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面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南北方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飲茶、鬥茶。
房類型:
農村住房的特點:
(1)百姓:住房較簡陋,多為低矮茅屋;
(2)稍富人家:以茅房和瓦房相組合,構成一組住宅。
城市住房的特點:
(1) 平民:平面多為長方形,屋頂以草或瓦覆蓋;
(2) 稍富的:外建門屋,內為四合院,院內還種花草;
(3) 貴族官僚:宅地相當宏麗,前堂後寢,以穿廊相連,兩側還有耳房和偏院。
出行方面:
(1) 主要交通工具:牛車.驢車.驕:
(2) 使用交通工具的差異:①達官貴人:乘驕;
②士大夫:騎驢.騾;
(3)邸店的出現
4為什麼不能稱岳飛為民族英雄?對於北宋軍民抗擊遼、西夏的侵擾及南宋軍民抗擊金的侵擾的歷史作用你有何看法?
答:因為他不是在對外的戰爭中抵禦外政,全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西夏及金的南侵都是掠奪性戰爭,北宋軍民抗擊遼和西夏的南侵及南宋軍民抗擊金的南侵是正義的,維護了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相對穩定,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
追加給分。。要不對不起偶發的手抽了
❻ 怎麼做好歷史筆記
筆記有很多種:如課堂筆記(又分要點記錄,課堂隨記),課後整理筆記,課後摘抄筆記等等,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好筆記,可以把零散的知識收起來,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這有利於鞏固消化已學過的知識,並開闊視野,拓展思維,補充教材,突破課堂的局限,更有利以後復習,勤做筆記,做好筆記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那怎樣做好筆記呢?(一)做好課堂筆記:課堂筆記的內容主要是老師所講解的重難點問題,如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觀點,重要結論,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例,老師板書的知識框架與線索,聽講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難批註等許多內容。決不是記下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在黑板上所寫的每個字,而這樣實際上既無必要,又不可能。由於記筆記不能影響聽課,因此,記課堂筆記時,書寫速度要快,對歷史名詞,概念等盡量簡記,對較長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幹縮寫或關鍵詞,還可以自己定義一些特殊的簡單的符號來代替文字等,從而節約時間。(二)做好課後整理筆記。課後整理筆記就是把課堂筆記進行整理,可就原筆記基礎上進行補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處理,做好課後整理筆記,實際上也是一個再回顧、領悟、鞏固知識的過程,可以收到較好的復習鞏固的效果。(三)做好課後摘抄筆記。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加快,而我們的教材,課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同學們應充分利用各種現有資源和手段(圖書館、媒體、網路等),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新的歷史知識。這對我們學習歷史也很重要,開闊我們的視野和知識,培養我們的多向思維,全面分析和看待歷史現象,從而彌補教材與課堂教學的不足。做好課後摘抄筆記,就是把通過各種途徑有針對性地搜集來的信息整理出來,進而進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學術觀點與學術動態。 課後如何復習課後復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就如何搞好課後復習提幾點建議:(一)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還未解決的知識盲點,似懂非懂的知識模糊點,課後應及時復習解決,徹底弄懂、懂透。可以去看課本,查資料,尋找一些與之相關的練習題做做,也可以與同學討論或請教老師,尋求解決。(二)課後應及時做好課堂筆記整理,反復研究教材。(三)適當做些歷史練習題以反饋自己對所學知識是否真正掌握,掌握多少,掌握程度,從而做到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四)善於歸納整理歷史知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進行。1.宏觀上應把握一個單元(章)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組成,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這些重大歷史事件與所處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又有什麼聯系,下面以第一章為例來說明,第一章共計有七節內容,共敘述了三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鴉片戰爭、第二次鴉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本章標題揭示歷史階段基本特徵: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三個歷史事件之間與本章標題的內在聯系是: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與擴大,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鴉片戰爭加劇了國內業已尖銳的階級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第二鴉片戰爭結束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又加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太平天國運動打破列強將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2.中觀上,應把握重大歷史事件的構成要素,即我們對這個歷史事件應了解些什麼,以太平天國為例,我應了解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背景,興起與發展的經過、結果及其原因、教訓、性質,主要歷史功績,特點及其成因等。微觀上,把握重大歷史事件各構成要素的相關知識點,以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為例,我們應掌握以下內容:根本原因:階段矛盾的激化⑴興起的原因 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 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
❼ 政治歷史怎樣整理筆記最快
上新課的時候,筆記按課走,細節記在課本上,把框架寫在筆記本上。這樣寫一遍,加上各種作業測試,再復習一下,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誒?這一課的內容幾乎能復述出來是怎麼回事?!
好了,現在要開始高考復習了。第一輪復習就是按照課本走,原來的筆記本就可以了。第二輪是專題復習,重頭戲哦!比如歷史,從元謀人到中共多少大,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大事件,按時間順序,一件件擼一遍。是的,考試前我會在陽台上給妹紙們講「中國編年史」,脫稿喲親。你也可以噠!再來一個專題,比如中國從古至今的土地政策…別問我具體的,我現在已經忘光了。比如政治,畫個樹形圖,從馬哲開始,然後往下分,自然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別再往下分。框架搭好了,繼續搞小專題。(然而老人表示要去找高中老師要學費了,此時此刻的我全忘了)再來地理,我(曾經)的最強項咩哈哈哈哈。隱約記得地理有一種很殘忍的考法,就是給一塊地方,畫兩根線,甚至不告訴你是東經還是西經南緯還是北緯,直接讓你定位,然後答題,一道題20分!定位錯了就全完蛋!雖然我不會畫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但是定位從來沒錯過。有一次考試我把位置確定好了,但是叫不出來那裡具體什麼名字,然後憑借對風啊洋流啊氣候啊什麼的掌握,那道題全對。嗯,後來深深地記住了,那個半島叫尤卡坦半島……所以,這樣的基本功一定要有。畫個地球,自己在腦子里模擬自轉公轉黃赤夾角什麼的,把太陽直射點啊氣候啊地形啊洋流啊風啊什麼的都要能一張紙一支筆講出來。自然地理不用特意做多少筆記,關鍵是要理解其成因,然後自己推演出來,就好了。我記得高中地理還有一塊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區位分析。當時我做了一件事,拿一張紙,把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統一整理出來。比如俄羅斯,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資源,交通,等等等等,但凡書上作業里出現過的統統分類整理到一起。吶,這就是地理的專題。
❽ 歷史筆記怎麼總結
先列一個表格,在頂欄上寫各個單元的名稱,在下面依次寫人物、重要事跡、年代、其他,其中「其他」、「重要事跡」格要大些。我平常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