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下冊歷史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金榜學案上有。
2. 七年級上冊 歷史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思維導圖
本單元主要講述我國境內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產和生活狀況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歷史遺址、神話傳說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產、生活狀況為線索來講述的。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
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產狀況以及華夏文明的起源。教學難點為:使學生初步認識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
教師在講述時,
首先,要抓住本單元的線索,即對原始人類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分析講解,以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其次,要採用多種教學方式,如直觀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等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感悟知識,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共3課和一節活動課,每課1課時,共4課時。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像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 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 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 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後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 人從哪裡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 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麼人?他們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麼,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麼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於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岩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後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裡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採集動物和捕捉動物,並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禦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後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於是,前肢和後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後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願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 。語言在勞動之時並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麼,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會製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製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製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製造工具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並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製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製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麼,「北京人」生活在什麼時候呢?又長什麼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後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麼,北京人能夠製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麼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干什麼?有什麼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里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乾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後,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採集,到天黑以後,採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採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後,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後,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由於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禦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後吹乾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採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像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布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山頂洞人生活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長什麼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採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從活動范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活動范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後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系,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麼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佔,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於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飢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 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說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說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徵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北京人不僅會製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於「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製造和使用石器。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並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徵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而且還能用火製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答案](1)從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和禦寒,還用火驅趕野獸,製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因此,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對人類的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 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採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遠古人類 距今時間 體質特徵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會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石器,採集、狩獵等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從事採集、漁獵等活動 懂得愛美 氏族
[拓展閱讀]
如何理解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科學論斷
可以結合從古猿化為先民社會來理解這個論斷。可知古猿在當時他們的生活勞做中通過慢慢地進化,逐漸可以站立起來,直立行走。使得它們的上肢解放出來,這就為從上肢進化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個漫長的生活勞作之後,雙手進化完成。而雙手的進化完成為提高勞作的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雙手的不斷勞作可以促進人腦的進化和發展,之後通過雙手的繼續勞作,人腦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斷的提高,勞動促進人腦的發展,人腦再推動勞動技術的進步,一個循而往復的漫長的歷史過程,逐漸地成就了人類的出現和發展。
這里還要提到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能否使用和製造工具。所以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論斷是對人類發展結果的准確定義,也是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經典描述。
[點撥導誘]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關於人類起源的經典論斷,它明確指出勞動在古猿想人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縱觀人類的發展的歷史,離開了勞動。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就應樹立熱愛勞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努力成為祖國建設合格的人才。
【資料鏈接】
鏈接一 人類起源
歐洲,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達爾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專著中大膽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此前在1863年,則有人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後者不久得到了印證:1890年,印尼發現了一具頭蓋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類起源南亞說為之一振。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但也就從這時起,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衣索比亞,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於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然而,最能支撐「走出非洲」學說的遺傳學基因測序理論,也廣遭質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所說:「在人的體內,基因序列多達30億,現在的測序,只是抽出其中個別片段分析,概率不過億分之一。」而在我們中國,發現過距今300萬至500萬年間的猿人化石,發現過龍骨坡約200萬年前的能人,發現過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發現過距今約8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發現過鄖縣人等距今幾十萬年的直立人,發現過距今二三萬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還發現過距今約1.8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中國起源』自成一體,縱線貫通!」
迄今為止,科學界仍徘徊在人類起源和進化之謎面前。此時此刻,人們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遠見卓識的科學家們的忠告:
「亞洲可能充當過人類進化的巨大舞台,是最古老的人類工業巨大的擴散中心。要想弄清諸如人類起源這樣的復雜問題,離開亞洲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1965年就發現了元謀人,可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門緊閉,國際專家紛紛湧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發現。元謀人的研究,再不能孤軍奮戰了!」
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尤其中國,研究者正掀起一場「追趕非洲」的行動,他們的多項發現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亞洲更多新材料的發現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來面目的關於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畫卷將會展現於人們面前。」 (摘自《解放日報》 作者:陳玟)
鏈接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的發源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研究員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長江流域的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後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遠古文明源於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大三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他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後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湖北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是204萬年前的重慶巫山龍骨坡直立人、115萬-7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直立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直立人、10萬-2萬年前的重慶奉節智人、陝西長武智人、廣西麒麟山智人和重慶巫山河梁智人等人類化石的發現者。《自然》雜志刊登龍骨坡考古發現的研究成果後,《科學》雜志曾專門就此發表評論,稱「龍骨坡新發現改變了人類演化的歷史」。此前,國外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來到亞洲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
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發現於1984年,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一個門齒和一段下頜骨。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的還有巨猿等120種脊椎動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動物116種,有25個屬於新發現的種類。埋藏化石的岩層為砂質粘土夾角礫,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龍骨坡遺址出土了大批石製品,經考古學家研究論證,這些石製品製作粗笨、簡單,代表了200萬年前一種混沌初開的石器工藝,並將其稱為「龍骨坡文化」。
龍骨坡文化的問世,證實中華大地上200萬年前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從而把中國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萬年。
他認為,藍田猿人的故鄉應該在南方,由於氣候變化才逐漸北遷。從長江流域的系列考古發現,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轉的演進。因此,「中國人」的發源地應在長江流域大三峽。
黃萬波還從地質演變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觀點。隨著青藏高原的升起,長江流域大三峽形成了森林河流環境和與之伴生的立體氣候,適合於200萬年來的人類繁衍。龍骨坡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這里是許多動物的避難所,動物的大量繁衍,客觀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腦發育所需的動物蛋白。
3. 七年級上冊 中國古代史 朝代更迭線索圖(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填充完畢,挺簡單的
4.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框架,要求以單元寫出知識框架,內容全面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
61、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系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為「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5. 七年級上下冊的知識結構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