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古代史學成就雙壁的史書
《史記》和《資治通鑒》成就雙壁
兩書並稱為我國古代史學成就的「雙壁」(電腦展示)內
史記
通鑒
作者容
司馬遷
司馬光
記錄時間
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
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
體裁
記傳體
編年體
成書目的
自己雖遭不幸,但是向古人學習,一定要完成編寫一部通史的既定理想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對治理國家很有好處
花費時間
11年裡時間耗盡畢生精力
15年時間里耗盡畢生精力
篇幅
526500字,130篇
300卷,上百萬字
共同點
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兩部典範之作,其歷史價值無法估量
❷ 史記。資治通鑒被譽為什麼雙壁
《資治通復鑒》開創了編年史的先河;制
而《史記》開創了紀傳體歷史的先河。
兩部著作,尊重歷史,據實來寫,且文采超凡,至今讀來,仍然娓娓動聽。
《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❸ 史稱" 雙壁" 的是《資治通鑒》和什麼
在中國浩瀚的史學著作中,有兩本史書如同突兀的雙峰,並峙於歷史峻嶺之中,那就是《史記》和《資治通鑒》。
編輯本段(1)《史記》
出身於史官世家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遭受迫害之後,忍辱負重,發憤寫作,完成了被後世推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的《史記》。 與孔子修編的《春秋》不同,《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貫穿古今的紀傳體通史,全書130卷,約52萬余字,記載了從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全書分為五大部分,計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按帝王的世序記敘了各代帝王的興廢和政治軍事等天下大事。表,按世代年月排比並列了歷史大事。書,對古代有關經濟、文化、水利、天文、歷法等方面進行專門論述。世家,則是諸侯王的國別史和家族史。列傳,為社會上各領域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傳記。本紀、世家、列傳,是《史記》的主體結構。因《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表現歷史大事,故後人將這種體例叫做「紀傳體」。 司馬遷在《史記》中敢於沖破一些封建正統思想的樊籬,其遠見卓識為後代史官所難以匹敵。司馬遷運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反對神學思想,揭露迷信方術的昏庸愚妄,否定「天命」論。他注重於從經濟上著眼來分析社會發展,把社會看成和自然界一樣有規律可循。司馬遷敢於正視歷史現實,並不一味地為漢帝國歌功頌德,而是一針見血地批判漢朝帝王及官吏的本質。相反,司馬遷卻對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領袖以及游俠、倡優、屠夫、卜祝等下層人物表現出極為同情的態度。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司馬遷最先給予高度評價。因此,愛憎分明,熱愛人民,是司馬遷偉大人格的表現。
編輯本段(2)《資治通鑒》
與《史記》齊名的歷史學著作,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所撰的《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至公元959年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總共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殫精竭慮,歷時19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一,該書取材宏富,體大思精,凡一切與歷史有關的編年史、別史、野史、奏議、傳記、小說、諸子、碑碣、地理等等,都無所不去舍取和借鑒。《資治通鑒》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史記》,其宗旨在於為封建帝王提供治國安邦之道,思想博大精深。其二,該書方法進步,編撰嚴謹。《資治通鑒》先作叢目,再作長編,最後刪改定稿,這種由簡至繁,再由繁至簡的方法,體現了辯證思維的特點。司馬光摒棄孔子所創的《春秋》筆法,同時對歷史上並存的幾個政權並不區分正潤,即正統與僭偽政權,而是根據各不同政權的實際功業來記敘,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其三,該書博採眾長,融匯貫通。司馬光既繼承了古代《左傳》和《漢書》等優秀編年體史書的優點,又吸收了紀傳體史書的長處,使《資治通鑒》成為後代史學家仿效的楷模。
❹ 中國歷史上「雙壁」 有哪些
所謂「樂來府雙璧」:即《木自蘭詩》和《孔雀東南飛》的合稱,漢代古樂府民歌(漢樂府)中最著名的兩大代表作。《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漢代古樂 府民歌傑作之一,也是現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屬安徽省)的一樁婚姻悲劇。
❺ 被稱為我國史學成就之:雙壁"的史書是
《史記》和《資治通鑒》。
❻ 中國文學史上的雙壁是什麼
是郭沫若在《魯迅和王國維》裡面說的,稱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為「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
❼ 資治通鑒和史記被譽為什麼雙壁
《資治通鑒》開創了來編年史的先河源;
而《史記》開創了紀傳體歷史的先河。
兩部著作,尊重歷史,據實來寫,且文采超凡,至今讀來,仍然娓娓動聽。
《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❽ 史書雙壁是
司馬遷《史記》和司馬光《資治通鑒》
❾ 世界翻譯史上的雙壁指的史哪兩位翻譯家
世界翻譯史上的雙璧——楊憲益和戴乃迭楊憲益(1915年1月10日 - 2009年11月23日),中國著名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者和詩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屬江蘇省淮安市)鮑集鎮梁集村,生於天津。楊憲益曾與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譯全本《紅樓夢》、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國歷史名著,在國外皆獲得好評,產生了廣泛影響。其他作品有《老殘游記》、《英國近代詩抄》、《離騷》、《屈原》、《雪峰寓言》、《唐代傳奇》、《王貴與李香香》、《白毛女》、《長生殿》、《魯迅選集》、《漢魏六朝小說選》、《關漢卿雜劇選》、《地心游記》、《聊齋故事選》、《中國小說史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