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中送歲幣的依據是什麼在歷史上有何影響
澶淵之盟
② 北宋政府每年送給遼的「歲幣」是從哪裡來的
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版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權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可惜,這一切都讓蒙古族的鐵騎給毀了……
③ 北宋歷史的重大事件,時間,地點,人物,原因。(詳細)
靖康之變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1127年)因而得名。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歷史影響:
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8]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難」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舍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
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只能選擇後者。
④ 北宋答應每年送給遼歲幣,這就是歷史上的什麼在線等,超急!!謝謝了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真宗本來御駕親征的意圖也就此作罷。但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讓他下了決心,親臨戰陣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幣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宋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據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西夏)。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⑤ 歲幣的歷史
公元1004年(宋歷44年)
遼朝蕭太後、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寇準的一番話,讓皇帝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後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
蕭太後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商定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回來詳細匯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贊曹利用辦事能幹。
隨後宋真宗聽信近臣的讒言,罷免了寇準。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此後宋遼兩國未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
同樣是公元1004年,西北的黨項族人也不停的騷擾宋朝邊境,宋真宗這次沒有出征,而是聽取大臣意見,每年都用賞賜大批的銀絹的辦法來安撫黨項族人。
遼國的土地面積當時要超過宋朝,是個大國。而黨項族人的聚集地相比而言只是個彈丸小國。但對宋朝的危害而言,黨項族人絕對是超過契丹遼國。
黨項人反復無常,每每在國力衰弱時安靜的接受宋朝「賞賜」,在國力強盛的時候會悍然入侵宋國,以取得更大收獲。
公元1045年
遼國要求宋朝增加歲幣,宋遼兩國重新商定了歲幣,宋國每年要給遼國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
公元1034年,黨項人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叛亂,宣布正式建立西夏國,宋朝派大軍和西夏作戰卻連連失利,最後是范仲淹和狄青領軍挽救了頹勢。
公元1044年,李元昊見勢不妙重新歸順宋朝,宋朝與西夏商定由宋朝每年給西夏銀絹25萬5千,並同意西夏佔領已佔領的宋國領土。
公元1120年
遼國已漸漸衰弱。
有人向宋徽宗提議,遼朝快要滅亡,收復北方燕雲失地,這可是個好機會。宋徽宗派人從山東渡海,前往金朝會見金太祖,表示願意夾攻遼朝。雙方約定滅掉遼朝之後,北宋收回後晉時期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海上之盟」。
後來金國按計劃打下了遼的的幾座都城,童貫指揮的宋軍卻在攻打計劃中由宋朝佔領的燕京吃了敗仗,童貫為了逃避失敗的責任,暗地派人請金軍攻燕京。金軍一舉拿下了燕京,不肯還給北宋。童貫只好答應把燕京的租稅每年一百萬貫錢獻給金朝,才把燕京贖了回來。
這樣宋朝不僅每年要給金國三十萬匹布,二十萬兩銀,還要多給一百萬貫錢。
這一來,北宋王朝的腐朽可讓金朝看穿了。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顏晟派遼將追殺遼天祚帝,滅了遼朝。接著發兵南下,把進攻矛頭轉向北宋王朝。
公元1127年
靖康事變發生,北宋完結。
公元1139年
金國由於人口太少,無力占據更大地盤,遂與南宋重新議和,兩國東面以淮河,西面以大散關為界,宋國向金國稱臣,宋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為銀25萬兩,絹25萬匹。
公元1165年後
兩國商定,南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減為銀20萬兩,絹20萬匹。
公元1206年
宰相韓侂胄發動了南宋歷史上最後一次北伐,由於准備不足失敗。
公元1208年
南宋殺掉韓侂胄向金國求和,此後南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增加到銀30萬兩,絹30萬匹。
兩年後,蒙古人崛起入侵金國,將金國打的一敗塗地。
蒙古強大後,南宋依然想向蒙古稱臣,忽必烈沒有多加理會,先是答應下來,等他回到草原奪到汗位之後,一回身就把南宋朝廷掃進歷史的煙塵中。
⑥ 宋代「歲幣外交」的背景及其得失
早在宋徽宗後期,宋朝聯合金國攻滅遼國的過程中,宋朝己與金國預先商定,「許依契丹舊例銀絹」,即宋朝每年給予金國銀、絹五十萬兩匹,綠礬二十萬栲栳。除此以外,金國提出要宋朝每年交納燕京等六州的「代稅錢」一百萬貫,依照時價運送線、錦等到南京〈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界首移交,其中絲綿還必須要燕京的土產。但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的急劇變化,並沒有付諸行動。
宋高宗前期,在金軍的猛烈進攻面前,高宗一意委屈求和。金國統治者也慣用「和議」為「誤敵之資」,甚至「兵已登城,而和不絕口」。紹興四年(1134)九月,高宗派遣魏良臣和王繪出使金國軍營,指示他們:「卿等此行不須與金人計較言語。卑詞厚禮,朕且不憚,如歲幣、歲貢之類不須較。」等等。高宗聽說金軍將大舉南侵,一度允許增給金國歲幣「銀帛共五千萬」。魏良臣和王繪見到金國接伴官,也表示宋朝願意「每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兩」。嗣後,困宋朝愛國將士的堅決抗戰和金國統治階級的內訌,宋、金媾和長期懸而未決。紹興八年〈1138〉十二月,高宗和秦檜在抗金得勝的有利形式下,不顧全國軍民的反對,由秦檜代表高宗拜受金國詔書,接受金國的"和議"條件。金國將陝西、河南地"賜"給宋朝,宋帝向金帝稱「臣」,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但好景不常,金國統治治集團中主戰派完顏宗弼等人在次年秋季掌握了大權,決意撕毀和約,繼續南下侵宋。紹興十年【1143】五月,金軍分兵四路奪回了「賜」宋不久的土地。金國大兵壓境,宋朝臣臨覆國的危險,宋高宗被迫下令各軍進行抵抗。於是劉錡取得順昌之戰的勝利,吳玠和吳璘在川陝重創金軍,岳飛又在郾城之戰大敗金軍主力。在宋軍節節取勝的情況下,高宗依然無北上恢復故土的打算,一意以戰求和。紹興十一年〈1141〉十月,高宗和秦檜下令以"謀反」的罪名,逮捕了激烈反對與金和議的愛國將領岳飛父子。十一月,金國都元帥完顏宗弼振造"審議"使蕭毅等到「江南撫諭」。規定議和的條款:宋朝割讓唐、鄧二州以及商、秦二州之半,宋高宗向金稱「臣」,「所有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兩,自壬戌年為首,每年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宋高宗和秦檜降金成功,便在十二月殺害了岳飛父子。從紹興十二年即壬戌年(1142〉開始,宋朝在每年春季將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運送到泗州移交金國。
宋孝宗即位後,決定改變高宗對金消極求和的做法,重用抗戰派大臣張浚,准備北伐金國,收復中原故土。隆興元年(1163)四月,張浚派濠州李顯忠軍和泗州邵宏淵軍分道出擊。最初,宋軍稍稍取勝,但不久即在符離被金軍打敗。在這種情況下,宋朝自然停止向金輸納「歲貢」。所以,同年八月,金國紇石烈志寧「又以書求梅、泗、唐、鄧四州地及歲幣」。孝宗也派出使臣前往金軍帥府,孝宗對使臣「戒勿許四州,差減歲幣」。這時主和派大臣湯思退已被任命為右相,受他的影響,孝宗改變初衷,決定「四州地、歲幣可與,名分、歸正人不可從」。十二月,宋、金雙方議定:宋朝皇帝不再對金帝稱「臣」,改稱「侄皇帝」,宋、金「世為叔侄之國」,改「歲貢」為歲幣,每年減少銀、絹各五萬,計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朝在有能力繼續抗戰的情況下,繼續向金國輸納歲幣,盡管不再稱為「歲貢」,數量也減少了兩成,但依舊是一種屈辱的協議。
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宰相韓侘胄總攬軍政大權,決定出動宋軍北伐金國。東路宋軍雖然旗開得勝,但西路軍統帥之一,四川宣撫副使吳曦不久前已暗中叛變降金,東路軍也隨即退守淮東。開禧三年十一月,正當韓侘胄籌畫再戰的關鍵時刻,主和派大臣史彌遠和楊皇後等突然發動政變,殺死了韓侘胄。嘉定元年(1208〉,史彌遠等人控制朝政,他們完全接受了金國的無理要求:砍開韓侘胄胃的棺櫃割下頭顱,派使臣送到金國示眾;增加歲幣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交納「犒軍錢」三百萬貫文(銅錢〉。當時,許多有識之士反對史彌遠等人的所作所為。他們認為金國這時「實己衰弱,初非阿骨打、吳乞買之比」。開禧二年冬天金軍進攻淮、襄,宋軍「凡城守者」,金軍「皆不能下」。「次年〈金〉遂不復能出師,其弱可知矣。」他們指出宋朝「倘能稍自堅忍,不患不和,且禮秩、歲幣品皆可以殺」。但史彌遠等人"畏懦,惟恐稍失其意,乃聽其恐喝,一切從之」。因此,有的太學生在一位侍從住宅的牆上題詩諷刺說: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
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讎共戴天。」
又說:
「歲幣頓增三百萬,和戎又送一於期。
無人說與王柟(按宋朝派往金營和議的使臣)道,莫適當年寇準知。」
華岳也賦詩反對納幣和函首說:
「納幣求成事己非,可堪函首獻戎墀。
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塗血尚泥。」
新的歲幣是從嘉定元年開始交納的。
嘉定四年(1210),蒙古成吉思汗發兵南侵金國。九月間,蒙古軍攻入居庸關,直達金的國都中都城外,中都戒嚴。同年六月,宋朝派遣使臣余嶸為祝賀金帝〈衛紹王)生辰(在八月),稱「萬秋節」〉使。余嶸到原州良鄉縣,「會金國有難,不至而還」。隨後繼續兩年,蒙古軍對金國發動猛烈進攻,金朝內部發生政變,金帝衛紹王被殺,另立完顏珣為帝〈宣宗)。金宣宗向蒙古投降。嘉寇七年(金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退軍。接著,金宣宗率領宗室百官逃離中都,遷往南京〈治今河南開封〉。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在嘉定五年和六年都沒有將歲幣運給金國。嘉定七年七月,宋朝起居舍人真德秀預料金國必會派使索取歲幣,他向寧宗提出對策說:「虜既以移巢來告,索幣之報必將踵來,其在朝廷尤宜審處。以臣愚慮,苟能顯行止絕,以其貨幣頒稿諸軍、繕修戎備,於以激士心而被敵氣,此上策也。命強吏移文與議,削比年增添之數,還隆興裁減之舊,此中策也。彼求我與,一切如初,非特下策,幾無策矣。」寧宗也表示:「不當與」歲幣。果然,沒有幾天,金國在外患內亂稍稍平息的時候,便派出使臣到宋朝「來督二年歲幣」。這時,誰西轉運使喬行簡上書朝廷,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宰相史彌遠最初覺得「喬行簡之為慮甚深,欲予(金歲〉幣」,一時沒有答復金使。但太學生黃自然等人「同伏麗正門,請斬行簡以謝天下」。於是宋朝拒絕了金國的要求。從此,宋、金戰爭不斷,宋朝也停止了歲幣的輸納。
南宋時期對金歲幣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紹興十二年到紹興三十二年〈1142-1162),共二十一年。這一階段,宋朝共向金國輸納銀525萬兩、絹525萬匹。第二階段,從隆興二年到開禧元年(1164-1205〉,共四十二年。這一階段,宋朝共向金國輸納銀840萬兩、絹840萬匹。第三階段,從嘉定元年到嘉寇四年(1208一1211),共四年。這一階段,宋朝共向金國輸納銀120萬兩、絹120萬匹、銅錢300萬貫文。在以上三個階段共六十七年中,宋朝以歲幣或歲貢的名義向金國輸納銀1485萬兩、絹1485萬匹、銅錢300萬貫文。
南宋時,物價比北宋普遍提高。第一、第二階段銀價每兩約二貫五百文(銅錢);絹價每匹約三貫五百文(銅錢〉。第三階段銀價每兩約三貫文(銅錢〉,絹價每匹約十貫文(銅錢〉,有時僅二貫二百文。依此計算,金國在六十七年中,以歲幣或歲貢的名義,共從宋朝取得10050萬貫文到9114萬貫文(銅錢)的貨物,平均每年取得150萬貫文331136萬貫文(銅錢〉的貨物。
宋朝每年將歲幣交給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繁瑣的交割制度。據周密記載,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歲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絹的品種和重量是紅絹十二萬匹,每匹重十兩;浙絹八萬匹,每匹重九兩。樞密院派四員使臣管押銀綱,戶部派十二員使臣管押絹綱。會同左幫即左藏庫的庫子、秤子,在前一年臘月下旬,搬運到盱台軍「歲幣庫」下制。然後派一員將官,部押三百名軍士,保護渡過淮河。「交割官」正使,照例差淮南轉運使宮屬;副使,則差盱台軍通判或鄰州通判充當。照例在元旦前三天,先帶一百鋌銀、五百匹絹作為樣品,運過推河交給金人。「交幣正使」,由金國南京轉運司官屬充當,副使則委派各州同知。在所帶銀、絹中,選白絹六匹和銀六鋌,分作三份:命走馬使人將一份送到燕京,一份送到濘京轉運使司「呈樣」,一份留在泗州「歲幣庫」,「以備參照」。最初,宋朝交絹,金國必定從中刁難,十退其九,因為金人尺秤無法,加上胥吏勒索的緣故。幾個月後,胥吏得到滿足,「方始通融」,但仍十退其四五。按規定,「用開歲三日長交,通不過兩月結局」。從初交直到結局,共支付金國交幣官吏糜費銀1300餘兩;金35兩、木綿36匹、白布62匹、酒340石,共折銀620兩;本色酒2600瓶;茶果雜物等另計,都由淮東轉運司提供。還有貼耗銀2400餘兩、每年例增添銀200餘兩,都由淮東轉運司負責支付。宋朝正、副使及官吏的飯食之類,由淮東轉運司應辦。甚至官吏住宿的棚屋、廚、廁等,都從盱胎運竹木到對岸蓋造,金國概不參預,盱胎軍還每天派倚郭知縣部押丁夫搬運銀絹過准,兼辦雜務。被金國揀退的銀、絹,即連夜運回,到盱胎歲幣庫交收。
周密又記載,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淮南轉運司干辦公事權安節任歲幣使時,金國正使竟然「一毫不取」,但「揀退銀、絹甚多,逼令攜歸」。權安節嚴加拒絕,「金人至遣甲兵逼逐」。權安節「不勝其憤」地說:「寧死於此!不得交,誓不回,昌野宿不火食亦無害。」聲色俱厲。金人「度不能奪,竟如數收受,給公文而歸」。宋孝宗聽說此事,十分高興,立即授權安節為監六部門宮。這一次,揚州通判汪大定也一起任職,「頗著勞績,亦蒙獎拔焉。」
周密還記載,元旦、皇帝生日派遣使臣祝賀,每次禮物共金器1000兩、銀器10000兩、彩緞1000匹、龍腦、香、茶等,還有「私(賣見)香、茶、葯物、果子、幣吊、雜物等,復不與焉」,等等。
⑦ 歲幣的民族影響
歲幣,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版關於歲幣數量問題權,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等資料,宋給遼、金的歲幣,給西夏的歲賜,都應該可以計算出。其中交戰、談判期間是否繳納,也可據史料考訂出。只不過宋史資料繁多,比較麻煩罷了。以遼為例,就大勢而言,澶淵之盟後歲幣給絹銀合計三十萬匹兩,仁宗時增加到五十萬匹兩,每年定期繳納,到徽宗時宋遼開戰,就不再給遼歲幣了。與金的情形也可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計算,只是宋金和戰多次,計算更麻煩而已。
歲幣的影響有:
減少了戰爭,使百姓的生活得到的一定時間的安寧。
加強了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體現了宋朝政府的軟弱,和官員的腐敗。
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宋朝的積貧積弱。
反映了宋朝軍事上的疲敝,為宋朝最終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⑧ 水滸傳中 宋江破遼 遼投降給宋歲幣 歷史上有著真事么
純屬扯淡。據歷史所記,遼自從殺入中原,實力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至內少宋朝根本就沒有實力來對容抗。就算是所說的宋江破了遼,那也只是像岳飛一樣,怎會直接牽扯到整個的朝廷呢?更何況宋江與宋朝有很多的恩恩怨怨。總之,遼投降宋,這事是不可能的。
⑨ 一道歷史題 你如何看待宋朝與少數民族議和,並給遼,金歲幣這一史實
樓上的,歷史題啊,你想累死樓主啊。
1.減少了戰爭,使百姓的生活得到的一定時專間的安寧。2加強屬了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3體現了宋朝政府的軟弱,和官員的腐敗。4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宋朝的積貧積弱。
5反映了宋朝軍事上的疲敝,為宋朝最終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這只是歷史教科書上的答法,現在的教科書和真正的歷史真實南轅北轍。
宋朝的軍事還是很強的,可是沒有養馬之地,在冷兵器時代,沒有一隻強大的騎兵使宋朝只能處在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