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瀘州歷史事件

瀘州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8 23:20:16

Ⅰ 誰知道瀘州老窖的歷史

瀘州老窖,西鳳酒 汾酒,茅台是我國四大名酒。瀘州地處巴蜀,瀘州老窖的歷史,與內源遠流長容巴蜀酒文化密切相關。無論是黃河文明還是長江文明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而三星堆文化遺址的時間上限為4800年前,與眾多巴蜀文化遺存相互印證,也為瀘州老窖的發展歷史尋到了直接的源頭。另據學者研究,古代巴蜀盛行「撒滿文化」,巫師以酒精性飲料使自己處於麻醉狀態,以便與天神交接。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巴蜀酒文化的早熟、繁榮,以及特有風姿。
鍾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貫華夏之慧根,釀人間之瓊漿。其施曲蒸釀,貯存醇化之工藝,不僅開中國濃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中國釀酒歷史文化的豐碑。

Ⅱ 瀘州近代歷史1840-1919

以前初中時發了本《瀘州近代史》,中考還考了的。你看能不能找到這本書。

Ⅲ 瀘州的歷史有多久呢

瀘州最早是在宋朝時期,為了抗擊金兵(記不清是不是金兵了),在長江邊修建的,遺址在現在的瀘州市合江縣焦灘,還有老瀘州的城牆!在二十多年前是屬於宜賓的一個專區,後來建市,到現在已有20幾年的歷史了,是全國最早的衛生城市,旅遊城市等,在建市20周年的時候劉德華也來到了瀘州!

民國38年(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徹底勝利的前夕,國民黨蔣介石統治集團不甘失敗,妄圖「固守四川,保住西南」,伺機卷土重來。3月,委國防部第3廳廳長郭汝瑰為陸軍第22兵團司令兼七十二軍軍長、敘瀘警備司令,率部駐瀘州,扼守川南長、沱二江及川南通滇、黔各要道。5月,經軍統頭子毛人鳳保舉, 西南長官公署少將高參羅國熙出任第七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軍統瀘縣組組長。11月,四川省政府將第七區劃為川南戰區第三分戰區,以羅國熙兼司令,同時組建第364 師派駐合江。羅國熙控制第七區軍政警特大權後,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川,加緊備戰,進行反共宣傳,在專、縣各種機構建立特務組織諜報組,於當年11月出動軍警特在古藺、合江、瀘州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趙瑞林、李宗佑、顧雪庄、張忠、龐克、張科素、周去非、曹仲蘊、艾仲倫、金溪生等及其他群眾2000餘人,其中300 餘人遭殺害。羅為擴充武裝,將保安司令部直屬保警大隊擴編為總隊,各縣民眾自衛中隊擴編為常備大隊,各縣警察中隊編入常備自衛大隊。先後領取和購買3000餘支(挺)步、機槍及大量彈葯,裝備各縣、鄉「模範中隊,加緊調訓常備大隊中、分隊長和模範中隊隊員,累計訓練7000餘人。 1949年7月25日,羅國熙召開專署行政會議, 令各縣充實地方武力,建立游擊根據地,進行頑抗,失敗後「上山打游擊」並親自選定瀘、合交界的大理村、鼓樓山為全區中心游擊根據地,頒布《城寨辦事處組織規程》,委傅健、肖鎮南為城寨辦事處主任,構築工事,修理寨牆,儲備糧彈。同月成立「瀘(縣)、合(江)、敘(永)、古(藺)、赤(水)5縣聯防辦事處」。9月成立瀘縣東、西、南、北、中5個作戰指揮部,各指揮官分統若干模範中隊,分區作戰。11月成立「敘、藺、古聯防辦事處」、「敘、納聯防辦事處」和「瀘、富、隆聯防辦事處」。11月21日,因解放軍挺進貴州和川東南,羅國熙與郭汝瑰在瀘州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鼓樓山和大理村為第一根據地,古藺、古宋山區為第二根據地,敘永、納溪一線由新34師防守,瀘城各要地分別由72軍直屬隊及保警總隊、警察中隊、模範2中隊分區防守。為了迎接解放,牽制和打擊國民黨殘余勢力,策應和配合解放軍,瀘州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古藺的彰德、復陶和敘永三門橋及合江等地成立川南武工隊,擁有3300人,2500支槍。川黔邊區游擊隊亦已發展到千餘人、槍,控制部分鄉保政權和自衛隊武裝。同時,組織地下宣傳員,利用散發傳單、走親訪友等方式開展秘密宣傳,團結爭取各界人士,策反國民黨軍警武裝,組織領導群眾開展護廠、護城斗爭,保全了瀘州城、23兵工廠、洞窩電廠和79軍後方倉庫。與中共上海局直接聯系的地下黨員、國民黨第72軍軍長郭汝瑰,根據中共中央「在有利時機率部起義」的指示,利用自已的特殊權力,於瀘州解放前夕將羅國熙及其保警總隊調往納溪、由自已控制瀘州全城,同時以「保存實力」為名,令所部「不與解放軍正面作戰」節節後退,於12月11日率部在宜賓起義。 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軍、16軍、18軍52師,由黔北分三路進軍川南瀘州:西路:解放軍16軍47師140團2營於11月29日先後佔領古藺縣赤水河鎮、摩尼鎮(今均屬敘永縣),殲敵1個營及部分民眾自衛隊,30日在敘永後山堡圍俘國民黨兩個新兵連。12月1日凌晨2時,140團向駐敘永城的國民黨第6 編練司令部發起進攻,戰至拂曉全殲該部2500餘人,俘中將副司令肖以寬,敘永解放。12月2日,16軍48師副師長張培榮率142團、144團解放打鼓場,3日6時全殲國民黨內二警1個連,12時勝利進入納溪縣城。羅國熙部被解放軍16軍47師139 團擊潰,羅於20日回瀘向瀘縣軍管會投城。東路:解放軍10軍11月底進抵赤水、習水,合江縣縣長樂鍾鎮帶民眾自衛隊避走福寶。30日,國民黨364師和699團分別從合江縣城和九支逃走。10軍30師由習水向合城進發。28師經赤水向合江、瀘縣進發。12月2日傍晚,30師89 團抵合城東南之馬街,見由江津逃來國民黨44軍渡河入城,因判斷失誤而未予攻擊,至晚發炮向合城警告,44軍連夜逃走。3日上午,30師師長馬金忠、政委魯大東率部入城,合江解放。12月3日,30師從合江出發,相繼在瀘縣五通場、桐子林、 太和場等地追殲44軍軍部及所屬36師,後繼續西進。10軍28師84團在瀘縣豐樂鎮 (今屬納溪)永安橋殲滅國民黨新軍1個團,繼向藍田壩進發。 請師主力經瀘縣分水場至泰安場,渡江進駐羅漢場和23兵工廠。師長陳雲中通過電話同瀘城郭汝瑰接洽,郭不意解放軍突至,僅答以「按計劃行事」,不及詳述,立率所部西撤宜賓。16時許,該師趙營進抵小市,沱江浮橋被撤,不得渡。20時許,由起義的警察中隊駕船渡江,地下黨瀘縣臨工委書記王新民等組織各界人士在管驛嘴迎接解放軍入城,瀘城宣告解放。中路:11月底,解放軍16軍46師進抵赤水河東岸與西路該軍主力形成夾擊古藺之勢。地下黨組織帶領群眾趕搭浮橋、籌集糧草,助46師渡赤水河北上。古藺縣縣長張樹良和民眾自衛隊頭目駱國湘、肖鎮南、王逸濤等急忙逃離縣城。地下黨古藺中心縣委負責人何顯忠、陳昭忠抓住時機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代理縣長王廓塵,省參議員羅辟金、警察中隊長胡元鑫、民眾自衛中隊長鮑志君、楊雲程等接受和平解放,同時調某地下黨武裝駐守要道,派員同境內國民黨軍隊談判,收繳一些鄉鎮民眾自衛隊武器。駐長田、鍋廠壩的國民黨軍何少舟兵團殘部1個團和72軍1個營亦繳械投誠。12月5日下午,由解放軍18軍派任的縣委副書記、 縣長等一行9人由楊雲程中隊1個排護送,自摩尼進入古藺縣城受到各界人士熱烈歡迎,古藺宣告解放。解放軍進軍瀘州期間,12月2日,國民黨72軍新編34師在西撤宜賓途中,於古宋縣(今屬興文縣)與新軍一部會合,被解放軍47師追擊。4日,新編34師師長柏恆率師部及100團、102團4000餘人,進入納溪縣文昌岩山區據守。5日,解放軍16軍143團和18軍某連,相互配合發起三路攻擊。激戰至6 日下午全殲該部。是役,解放軍傷亡55人。至此,瀘州地區全部解放。

Ⅳ 瀘州的演變史(帶地名和由來)

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

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置瀘州,領江陽郡。江陽郡領:江陽縣(治今江陽區)、漢安縣(治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綿水縣(治今長寧縣北)、安樂戍(治今合江縣合江鎮)。州、郡治今江陽區。夏、商時屬梁州之域。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蜀郡,巴郡轄有江陽地,其後在沱江、長江交會處置江陽縣。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

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郡屬益州,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

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南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潼川府路遷治瀘州。瀘州升本路安撫使。

宋末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元35年。

元改江安川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改屬四川行省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

清雍正五年(1727年),將貴州畢節以北的永寧全境劃歸四川。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1950年1月川南區委遷瀘縣,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2日,古藺解放;3日,瀘縣、合江、納溪解放。

5日,瀘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代行縣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瀘縣委員會和瀘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設瀘縣專區,轄瀘縣、納溪、合江、隆昌、富順、敘永、古藺和古宋8縣。

1949年12月設置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專員公署,屬川南行署區。7月1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瀘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瀘州市人民政府。

瀘縣專署駐瀘州市,轄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古宋、納溪、富順、隆昌等8縣。

1952年3月,瀘縣專署遷隆昌縣,改稱隆昌專區,後屬四川省領導。同年12月專署遷瀘州後,改稱瀘州專區。原由川南行署直轄的瀘州市劃歸瀘州專區。轄1市、8縣。1952年,雲南省威信縣水田鄉飛地劃歸四川省古藺縣。

1953年1月12日,瀘州市劃歸瀘州專署領導,並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委託瀘州專署代管。)

1960年,撤銷古宋縣,並入敘永縣。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市中區。6月1日,市委、市政府辦事機構正式成立。

1985年1月17日,市中區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賓地區的古藺、敘永2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5年12月24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江陽區;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新設瀘州市龍馬潭區;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4)瀘州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瀘州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氣溫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溫、光、水同季,季風氣候明顯,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熱,冬季不太冷。

但受四川盆地地形影響,瀘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為連綿陰雨天氣,多輕霧天氣, 而全年少有大風,多為0-2米/秒的微風。

2016年,瀘州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略偏多,全年光、溫、水充足,屬農業氣象年景正常偏好年。

年內高溫、乾旱、連陰雨、風雹、雷暴等氣象災害較常年偏輕;強降溫過程次數和強度與常年基本持平;暴雨、洪澇發生次數多。

Ⅳ 抗元名城「老瀘州」發生過什麼事

南宋末年的抗元歷史名城「老瀘州」,坐落在瀘縣彌沱場對岸不遠的長江邊,距現在的瀘州市約20千米。

這兒山勢陡峭,岩石縱橫,是有名的神臂山。兩岸山石突伸江岸,猶如雙臂,鉗鎖長江,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要塞。古時有「天生重慶,鐵打瀘州」之稱。至今神臂門、西門以及城牆腳猶存,古城廢墟,到處可見。古城方圓有一二十公里。三面石崖,形勢險要。現在這里散居著40來戶人家,登上古城,到處是綠油油的莊稼掩映著古城遺跡。

南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正是元軍勢力伸展到川南的時候,這時瀘州安撫使梅應春貪生怕死,不敢抵抗,竟拱手以城降元。當時素有抱負的愛國志士劉霖,振臂而起,涕泣乞兵於合州太守張珏,張珏遣兵與劉霖一同至瀘州,同心合力,努力奮戰,誅了梅應春,使這座城池失而復得,威震川南。對各地堅持抗元的影響很大。

南宋祥興元年(元世祖十五年,1278年),元兵對瀘州大舉反撲,劉霖、張珏二將,身先士卒,堅持到最後,終於寡不敵眾,兩人戰死軍中。軍民哭聲震天,引頸就刑,不降者眾。

時文天祥囚系燕京獄中,聞知瀘州失陷,劉霖、張珏二人戰死,感慨萬分,寫下了五言絕句《悲瀘州》:「東南失大將,帶甲滿天地。高人憂禍胎,感嘆也歔欷!」抒發了他對瀘州陷落的無限沉痛和悲憤。

Ⅵ 瀘洲歷史

瀘州歷史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內代屬巴國轄地。周容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

Ⅶ 瀘縣歷史

瀘縣,史稱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犍為郡,即轄江陽縣。民國2年(1913年)撤銷瀘州直隸州,本屬改稱瀘縣。民國24年隸屬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首和專署所仍設瀘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1月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遷瀘(1952年9月撤銷),省、地、縣三級再次同治。1950年7月建瀘州市,實行市、縣分治。自此瀘縣無縣城,縣級機關單位寄住瀘州市小市。1960年7月,瀘州專署撤銷,瀘縣隸屬宜賓專員公屬。1983年3月瀘州市升級為省轄市,瀘縣屬瀘州市。1996 年 6 月,瀘州市區劃調整,將瀘縣一分為三,6 個鄉鎮劃歸江陽區,5個鄉鎮劃歸龍馬潭區,瀘縣保留 24個鄉鎮,定福集鎮為新縣縣城所在地。2006年瀘縣區劃調整,保留19個鎮。
瀘縣,始建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地處川南,與重慶市和自貢市接壤。幅員面積1532平方公里,轄24個鎮,人口103.56萬人。是全國科普示範縣、科技工作先進縣、建築勞務輸出基地縣、商品糧基地縣、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四川省小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雙擁模範縣、文化先進縣、敬老模範縣、勞務開發基地縣;是全省20個百萬人口大縣之一,中國西部百強縣之一。
境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堪與趙州橋、瀘溝橋媲美;省級風景名勝區玉蟾山和玉龍湖,被譽為「川南明珠」和「川南第一湖」;有「東方活龍」之稱的中國瀘州雨壇彩龍數度進京獻藝,獲多項大獎,飲譽海內外。

Ⅷ 瀘州的歷史沿革

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置瀘州,領江陽郡。江陽郡領:江陽縣(治今江陽區)、漢安縣(治今納溪區大渡口鎮)、綿水縣(治今長寧縣北)、安樂戍(治今合江縣合江鎮)。州、郡治今江陽區。
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國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江陽郡屬益川,下轄江陽縣、符縣、江安縣。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
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改江陽縣為瀘川縣,為瀘川郡治。瀘川郡轄瀘川縣、富世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瀘州轄瀘川縣、富義縣、江安縣、合江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未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改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屬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共川南區委在自貢成立。1950年1月川南區委遷瀘縣,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
1949年12月1日,敘永解放;2日,古藺解放;3日,瀘縣、合江、納溪解放。5日,瀘縣人民解放委員會成立,代行縣政府日常工作。13日,中共瀘縣委員會和瀘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7日,設瀘縣專區,轄瀘縣、納溪、合江、隆昌、富順、敘永、古藺和古宋8縣。
1949年12月設置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專員公署,屬川南行署區。7月1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瀘縣析出設立瀘州市,同月底成立中共瀘州市委,8月15日正式成立瀘州市人民政府。瀘縣專署駐瀘州市,轄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古宋、納溪、富順、隆昌等8縣。1952年3月,瀘縣專署遷隆昌縣,改稱隆昌專區,後屬四川省領導。同年12月專署遷瀘州後,改稱瀘州專區。原由川南行署直轄的瀘州市劃歸瀘州專區。轄1市、8縣。
1953年1月12日,瀘州市劃歸瀘州專署領導,並為專員公署所在地。(1953年,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委託瀘州專署代管。)
1960年,撤銷古宋縣,並入敘永縣。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設立瀘州市市中區。6月1日,市委、市政府辦事機構正式成立。1985年1月17日,市中區政府成立。1985年6月4日,宜賓地區的古藺、敘永2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5年12月24日,瀘州市市中區更名為江陽區;撤銷納溪縣,設立瀘州市納溪區;新設瀘州市龍馬潭區;瀘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市中區新街子街遷至瀘縣福集鎮;對江陽區、納溪區、瀘縣的行政區域作相應調整。
1996年7月1日,正式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瀘州市轄三區四縣(江陽區、龍馬潭區、納溪區、瀘縣、合江縣、敘永縣、 古藺縣)。

Ⅸ 瀘縣有什麼歷史故事

瀘縣古稱江陽,從西漢武帝建元6年時(公元前135年)設縣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瀘縣在清代時稱瀘州。
清光緒34年(1908年)時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為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本屬。
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銷道制,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
1913年恢復道制,撤消瀘州直隸州,2本屬改稱瀘縣,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
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隸屬永寧道。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分四川省為18行政督察區,瀘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署區,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駐瀘縣,下轄瀘縣、內江、樂山、宜賓四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區及自貢市。瀘縣、富順、隆昌、合江、納溪、敘永、古藺、古宋等八縣隸屬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及部分郊區設置瀘州市,8月1日,縣、市分開辦公,瀘縣隸屬關系不變。

瀘縣地圖
1951年11月9日,瀘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隆昌縣城。
1952年2月25日改稱隆昌區專員公署。
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各個專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
1952年9月24日,隆昌區專員公暑遷回瀘州市。
1953年1月,隆昌區專員公公署改稱四川省人民政府瀘州區專員公署,轄8縣1區。
1960年7月1日,瀘州專署與宜賓專署合並,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仍駐宜賓市,瀘縣屬宜賓專署管轄。
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
199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瀘州實施區劃調整,劃出通灘、彌陀、分水嶺、石寨、況場6鄉鎮給江陽區所轄,石洞、胡市、金龍、安寧、特興5鄉鎮給龍馬譚區所轄,12月26日瀘縣縣城遷福集鎮。[1]
2014年4月,福集鎮改名玉蟾街道。

Ⅹ 瀘州歷史

瀘州市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包括江陽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陽郡。西晉仍置江陽郡。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梁武帝蕭衍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瀘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3日瀘縣解放。1950年1月設置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8月撤銷)。1949年12月設置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稱瀘縣區專員公署,1952年3月改稱隆昌專員公署,同年12月改稱瀘州專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瀘州專員公署)。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

閱讀全文

與瀘州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