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馮爾康的清代史學研究
馮爾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清史、中國社會史暨史料學的教學與研究。研究狀況、成果及歷史認識論概要如次。清史領域進行了五個方面的研討。一是政治史及人物傳記,撰著《雍正傳》(1985),系我國大陸學者第一部較系統地論述雍正帝及其王朝的政治改革與歷史地位,兼述清代歷史分期。二是清代社會史,有專書三部:論文集《顧真齋文叢》(《清代社會群體史論》,2003),為清代社會經濟史、社會史方面的論文匯集,所收《清代地主層級結構及經營方式述論》、《清代的婚姻制度與婦女的社會地位述論》等文,均較全面地開展地主、婚姻、婦女史的論述;《清人社會生活》(合著,主要作者和設計者,1989),20世紀下半葉第一部斷代社會史之作,探索寫作斷代社會史的結構和方法;《清人生活漫步》(1999,《生活在清朝的人們》2005)。三是宗族史,著有《18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2005),除了講述清代家族史,還討論20世紀的近當代家族的走向。四是文化史,發表《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紅樓夢>》(1974)、《曹雪芹和<紅樓夢>》(1986)兩個小冊子,《清世宗的<悅心集>與曹雪芹的「好了歌」》(1988)等文。五是清史史料學研究,前後作有《清史史料學初稿》(1986)、《清史史料學》(1993)、《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2000),皆系較全面、較系統的研討斷代史史料學專著。
㈡ 怎麼自學清朝歷史
自學清朝歷史?
首先,界定一下你是要具體學習哪個方面。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成果,外交關系。學習整個清朝通史還是清朝前期(1840前)後期,義和團,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清朝皇室還是社會民生?確定具體的目標才好下手。
其次,要對清朝的制度有全面的了解。爵位制度,宗法制度,官位制度,軍隊制度,外交制度,商務制度。。。這樣分項的研究,更有利於了解的具體而微,為以後的具體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這也是對清史研究的一個基本要求。
第三,歷史要博學而精。不能偏聽一家之言。多讀讀不同方面的書。讀正史——清史稿,這是清朝官方的說法。讀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這是太平天國的說法。讀外國專著有關清朝的部分——這是外國人的說法,尤其注意日本和英國。……多從官吏,士子,百姓,皇家,革命黨等不同方面入手,比較,得到比較可信的結論。對一個歷史事實的多方面考察,是得出其起因經過結果的必經途徑。
第四,掌握必備的文言功底。讀史多讀原稿,讀第一手材料。像我看過瓊林幼學什麼的啟蒙讀物,但是還是對其中的典故,引用不太清楚。讀史一定要有對古代社會,文字的基礎。
第五,對清朝歷史要有一個總括的了解,了解具體的歷史事實。什麼發生在先什麼發生在後。有時候就通過這一個簡單的方法,都能推斷出一些事情的前因後果。
以上是綜合的講了,具體來說,
1可以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部門,事件。如曾國藩等來了解歷史的演變。
2讀專著是注意剔除其政治觀點
3對其後金,明末,民國要有一定了解。
其他種種,不足而論罷。
推薦的清朝文獻:如《清實錄》《清史稿》《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清史列傳》《滿漢名臣傳》《清鑒易知錄》等。
現當代研究性著作:孟森《明清史講義》《明元清系通紀》等,王鍾翰《清史雜考》《清史新考》《清史續考》《清史余考》《清史補考》等,鄭天挺《探微集》《清史簡述》,蕭一山《清代全史》《清史大綱》,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清朝全史》《滿洲發達史》
國內最權威的該是始於2002年開始編撰的《清史》,由國務院編撰的。
如果僅是需要粗略的了解,建議看高中歷史課本古代史,近代史上冊。
㈢ 最近想研究清朝的歷史,請問應該看什麼書
1、《清實錄》
《清實錄》是中國現存歷代實錄中最完整的一部。它是官修清朝歷代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紀。《清實錄》告成後,精寫五部,其中四部為滿、蒙、漢三體文本,另外一部為滿、漢兩體文本,藏於盛京宮殿。
2、《清朝興亡史》
《清朝興亡史》是一部多卷本歷史學著作,對清代很多重要問題闡發了言之有理、持之有據的見解,並對一些重要問題的現有學術觀點進行了商榷。
著作以嚴謹的態度、詳實的考據、客觀的筆觸,全面記錄了清朝自開國、興盛至衰落的歷史。著作多方面、多角度地對清朝的歷史進行了總結,既包括清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詳細論述,也對重要歷史人物的功過進行紀要、評說。
同時對當今史學界的一些錯誤觀點予以反駁、糾正,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也為規范現代清史教學及課題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嚴謹的資料。
3、《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至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以《清史稿》之名將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為未定本。
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
4、《滿文老檔 》
《滿文老檔 》是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記載天命紀元前九年至天命十一年(1607~1626)、天聰元年至六年(1627~1632)和崇德元年(1636)共27年史事。
後金汗皇太極於天聰三年(1629)四月設文館,命儒臣分為兩直,翻譯典籍,記注政事。巴克希庫爾纏等奉命用老滿文纂修史書,遂以為制。
天聰六年改用有圈點滿文(新滿文)修撰,歲歲相繼,至崇德年間蔚為巨帙。原本37冊,用明代舊公文紙或高麗箋書寫,各冊長短不齊,厚薄各異。
乾隆六年(1741)內閣大學士鄂爾泰、徐元夢奉命將無圈點字檔冊中難以辨識的無圈點老滿文撿出,附註新滿文,按十二字頭序列編成《無圈點字書》一部,存於內閣。
5、《星源集慶》
《星源集慶》為《愛新覺羅宗譜》嘉慶二十二年(1817)以後記載皇室本支世系的漢文本譜牒。
清制,每年例修十六房皇室宗支滿文男女橫格譜牒一份,送大內收存。
嘉慶二十二年奉旨著玉牒館按照每年宗人府所進十六房滿文男女橫格譜牒式樣,增修清仁宗本支及十六房皇帝宗支漢文男女橫格譜牒各一份。
玉牒館當即遵旨修畢呈進大內,並奏明今後每年於封印時從內領出舊本,將應加添改之處,於另繕之新本內添改畢,再於明年開印後,仍行送入大內收存。而以前每年例修之滿文橫格譜牒,則不再另行繕寫。
嘉慶二十二年封印時,玉牒館從大內領出了新修漢字橫格譜牒,准備添改另繕,發現在其卷帙簽上有仁宗御筆「星源吉慶」 四字,以後遂以此四字作為新修文宗以後歷朝皇帝本支及十六房漢字男女玉牒的名稱。
㈣ 我想具體的了解一下清朝的歷史,應該看些什麼
1、《清史大綱》
《清史大綱》作者是蕭一山。本書以廣義的「民族革命」之演進為線索敘述考察有清一代的歷史大勢、人物沉浮,於政治、經濟、文化無不措意而多獨到精深的見解,最後以反帝愛國為依歸,反映了全民抗戰的時代精神。
2、《清朝前紀》
作者是孟森。本書是孟森先生南京中央大學講授滿洲歷史時的講義,全書分綱領、女真紀第一、建州紀第二、建州左衛前紀第三、肇祖紀第四、褚宴充善紀第五、妥羅紀第六、興祖紀第七、景祖紀第八、顯祖紀第九、附王杲紀等十一篇。
3、《清朝全史》
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所著的《清朝全史》是第一部全面敘論清朝歷史的學術著作,對清朝的歷史地位作出了比較公允的評價。
這部學術名著,曾一九一四年出版,對學術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貢獻,從它問世至今,一直受到學界重視,被學者專家作為權威性的引征之據,在學界長期享有它應得的學術地位,梁啟超將其列為了解清史的必讀書,梁漱溟、蕭公權等也都稱引及之。
(4)清代歷史學擴展閱讀:
清朝歷史(1616年—1912年)是中國清朝時期的歷史。本詞條介紹的是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共296年的歷史。
清代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共有12位君主,如果從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則有11位君主。清朝入關以後共有十個皇帝。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後金天命汗);皇太極(後金天聰汗,改元為清後年號崇德)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歷(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綿寧,後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㈤ 清代文學的歷史特徵
清代主要詩人納蘭性德與倉央嘉措
㈥ 我想了解一下清朝歷史,請學歷史的推薦幾本書能讓我比較全面的了解清朝歷史.
正史可以看《清史稿》,不喜歡看紀傳體史書的可以看《清史編年》內,喜歡看按事件專題容編寫的可以看《清史紀事本末》。
能耐得下心的還可以看《實錄》《起居注》《聖訓》《硃批奏摺》等。
喜歡看輕松一點的可以看《清稗類鈔》《清朝通俗演義》《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清宮述聞》,好吧《正說》系列(12帝、12妃、12名臣什麼的)雖然不是很正,作為了解也是可以一看的。還有《清朝那些事兒》之類輕松系的。
挑幾個著名的比較喜歡的皇帝或大臣的專著或者比較尊重歷史的小說看看也可以。p.s.二月河系列不適合以「想了解清史」為目的的人看,有一定基礎後或許能看出些有感觸的東西來,但對不了解清史的人來說只有誤導和災難。
㈦ 你了解哪些不為人所知的清代歷史文化
雍正短短在位13年 ,可謂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皇帝,可是歷史上關於「雍正」的死內也有多種多種樣容猜測 ,猜測最多的的就是雍正的頭顱被人割去,雍正下葬是一具無頭屍身,不過不可能無頭,那樣也有失皇家顏面,腦袋則是用黃金打造的,進入棺槨並埋入地宮, 就是「清西陵的泰陵」。
㈧ 關於清朝歷史的書
1、《細說清朝》
作者以「講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動地講述了對俄和戰、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戊戌政變、八國聯軍侵華等歷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吳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鴻章、康有為、慈禧等歷史人物。
全書既有生動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又有頗具見識的評點,還闡釋了順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歷史之謎。本叢書所採用的「細說體」既不像正史的艱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編亂造,是別具風採的史學著作。
2、《正說清朝十二帝》
該書講述了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清朝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為中華民族做出了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
敘述了二百多年間,從努爾哈赤到溥儀。無論是英明的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正說清朝十二帝,就是正說一個王朝的興衰沒落,正說一個時代的歲月變遷。
3、《正說清朝三百年》
本書14個專題,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發展。「帝王」部分不僅僅反映各帝性格、功過,更企圖通過敘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興起與衰亡的軌跡。
「後宮」、「皇宮和皇家園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軍事」、「經濟」、「教育」、「科舉」、「文化」 這些專題既橫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縱向性地逐階段地反映這些方面的發展。「滅亡」專題則專門敘述其滅亡過程。
4、《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5、《太監談往錄》
《太監談往錄》系多名晚清太監回憶錄的合集,包括《宮廷瑣記》(信修明著)、《清官太監回憶錄》(馬德清等述、周春暉記)和《太監往談錄》(耿進喜述、朱家浯記)3個部分。
內容多為身之親歷、目之親睹和耳之親聞,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作者的太監生活及相關的宮廷見聞。
雖然他們在清官的服役時間、服務對象不盡相同,文化程度、思維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內容或多或少與事實存在誤差,但由於都是作者的親歷親聞,在很多具體問題上卻可以彌補史料之闕。將一個個零碎的細節連綴起來,呈現給讀者的便是一段鮮活細膩、有血有肉的歷史。
㈨ 有專門學清朝歷史的學校嗎
沒有的,你可以上歷史系研究生,有專史。
㈩ 清代三大史學名著是哪三部
《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異》。
《廿二史札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專著,三屬十六卷,補遺一卷,總計條目約六百餘條,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當時尚未明確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十七史商榷》,史考類史書,是中國傳統史學走向總結時期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考證學著作。作者王鳴盛(1722—1797年),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年改號西沚居士 ,清代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歷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後辭官不仕,定居蘇州;擅長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多種專門學問,撰有《十七史商榷》、《尚書後案》、《蛾術編》等書,成就卓著,是乾嘉時期著名的考史學家。
《二十二史考異》又稱《廿二史考異》,中國訓詁書。清代錢大昕(1728—1804)撰。100卷。系統地考證二十二部正史及其注釋的史實、文字、訓詁,訂正了很多訛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