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門寺的歷史是怎麼回事
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起興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B. 法門寺反映了中國古代的什麼特點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發跡於北魏,興起於隋,鼎盛於唐,其一個重要內的特點就在於它基本上沒容有成為某一宗、某一派的專用道場,而是大小乘兼攝,禪凈密律兼弘,這不僅反映了中國佛教圓融性的特點,更反映了中國古代(尤其是隋唐時期)文化兼容並包的特點。隋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正由於這種包容性和開放性,才使得當時的中國能立於世界之巔。
C. 京劇法門寺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明朝時,劉媒婆見傅朋給孫玉姣手鐲,就向玉姣要來綉鞋,答應代為撮合。媒婆之子劉彪拿了鞋去訛詐傅朋,地保劉公道加以勸解。
劉彪又夜至孫家莊,誤將玉姣舅父母殺死,將兩個人頭投入劉公道家內。劉公道懼罪,打死長工宋興滅口,郿塢縣令趙廉將傅朋屈打成招。宋興之父宋國士控告,也被押入獄。
宋女巧姣已與傅朋訂婚。她用酒灌醉媒婆,得知事實原委,趁大太監劉瑾伺候皇太後到法門寺降香時,前往上告。劉瑾責令趙廉復查,真相大白。劉瑾復審後,斬劉彪、劉公道,並奉太後旨,以孫、宋二姣賜婚傅朋。
京劇《法門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目,自京劇誕生的二百餘年來久演不衰。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馬連良先生扮演的郿塢縣知縣趙廉,也不是金少山先生扮演的劉瑾,而是蕭長華老先生扮演的小太監賈桂。
自從賈桂的形象出現以後,他便成了中國溜須拍馬的祖師爺,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勢力小人的丑惡嘴臉。
《法門寺》這出戲雖然好,但也有許多令人不解之處,比如法門寺降香的地點到底在哪裡?看戲時總有許多疑問。眾所周知法門寺在陝西省扶風縣,以寺內供奉的佛祖舍利而聞名天下,離北京二千餘里。而郿塢縣也在陝西,是當時陝西省下轄的一個縣。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這從劉瑾的開場白自報家門中可以得到印證,「咱家姓劉名瑾,表字春華,乃陝西延安府的人氏,自幼七歲凈身,九歲進宮,一十三歲扶保老王,老王晏駕扶保正德皇帝登基……」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燳是明朝的第九個皇帝,(1506-1522)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
在位期間頗有出人意料之舉,但還沒干出遷都的蠢事,做皇帝的地點仍在北京。那麼北京距陝西兩千多里的路程,讓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君到那裡去禮佛降香,豈不荒謬絕倫。因此,法門寺到底在哪裡,就成了京劇觀眾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D. 法門寺是哪個朝代修的
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約有1700多年歷史。
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4)法門寺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法門寺是唐代的國家宗教場所。法門寺的地宮因為供奉著佛祖舍利,所以尊貴無比,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宮打開期間共發現有4枚舍利。其中兩枚為白玉所制,另一枚為一高僧的舍利。這三枚都屬於「影骨」,和「靈骨」放置在一起是為了保護後者。
「靈骨」色黃而有似骨質的顆粒分泌物,上齊下折,三面俱平,一面稍高,同時還有星星點點的白色霉點附於其上。靈骨長40.03毫米,上寬12.11毫米,上腔徑13.75毫米,下腔徑16.5毫米,重16.2克,經專家鑒定,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這枚佛骨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法門寺也隨著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為佛教的勝地。
E. 法門寺名的由來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版佛滅度後,遺體權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F. 法門寺的歷史沿革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西距寶雞市90千米,東距西安市110千米。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戰火紛繁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混戰時期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採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致使該寺舍利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但當時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燒香敬佛,這里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聖冢」。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復阿育王寺和舍利塔。並於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法門寺由此名聲大振,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稱「成實道場」,舍利塔隨謂成實道場合利塔。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實道場為法門寺,塔也名為法門寺舍利塔。是年,法門寺不幸遭遇火焚,一片沖天火光後,僅剩塔基殘垣。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2年),歧州刺史張德亮在塔基上修築望雲殿,以殿代塔,殿樓4層。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迎佛骨於東都洛陽,供養3年後,於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送歸法門寺地宮,並詔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門寺塔。唐高宗一次向寺院施捨錢5000貫、絹5000匹,皇族大臣也紛紛競相捐物獻錢,《法苑珠林》記載其盛況曰:」於時京邑內外道俗,連接二百里間,往來相續」。張撰《無憂王寺真身塔銘》曾對重修的法門寺塔有描述:拔一柱以載天,可知阿育王寺亦名「無憂王寺」,塔名亦謂」無憂王寺真身寶塔。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題舍利塔為大聖真身寶塔,亦名護國真身寶塔「。
後梁末帝龍德二年(公元922年),原唐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修葺木塔,添置塔心樘柱,並在塔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每逢朝霞滿天或夕陽西下時,塔頂金碧輝煌,塔身雄姿昂然,煥煥乎立於岐山之陽。時人薛昌序在《秦王重修法門寺塔廟記》中贊其「窮華極麗,盡妙罄能」,足以與長安城內的大、小雁塔媲美。經過李茂貞的修築,4層木塔得以保持到明代後期。
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圖冊資料來源
迎請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達到高潮。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最盛大的莫過於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此次迎請佛骨事先准備了兩年,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兩百多里間,車馬晝夜不絕,沿途都有飲食供應,叫做「無礙檀施」;迎請佛骨的儀仗車馬由甲胄鮮明,刀杖齊全的皇家御林軍導引,文武大臣護衛,名僧和尚擁奉,旌旗蔽日,鼓樂鼎沸,沿途站滿虔誠膜拜的善男信女。長安城內各街用綢緞結扎各種綵樓。懿宗皇帝也親御巡福門城樓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自這次迎骨請佛骨之後,地宮關閉,與世隔絕1113年之久。法門寺在唐代也遭到過厄運,唐武宗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規模滅佛,史稱「會昌法難」。唐武宗曾下令毀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們准備了幾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製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釋迦牟尼佛真身指骨秘藏起來。 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鳳翔府發生地震,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棱以雕琢花磚砌成,拱角處懸掛鈴鐺,微風過處,鈴兒叮咚作響,盡顯佛家神聖庄嚴。地面第一層塔門朝向南方,東、南、西、北四正面皆有精美石刻,分別是「浮屠耀日」、「真身寶塔」、「舍利飛霞」、「美陽重鎮」,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偏面分別嵌有乾、坎、良、震、巽、離、坤、兌八卦符文。塔的第二層至第八層均有斗拱、欄桿,自第九層起以青磚撥檐。塔身第二層至第十二層每層各設有8個佛龕,每龕供奉銅佛1至3尊,佛像旁放置經卷函匣,外罩鐵網。塔頂以青銅鑄造,三片相接成葫蘆形,上鑄「明萬曆三十七年造」8個楷字。綜觀整個舍利塔全貌,塔基邊長27米,高1.8米,塔基、身、頂三者相加後的寺塔高為60.25米,巍峨高聳,壯觀宏麗。明代隆慶年間修繕法門寺的工匠們曾在地宮中目睹盛裝佛骨的寶匣。據《扶風縣志》記載:「明隆慶中,塔崩。啟其藏視之,深數丈,修制精工,金碧輝煌。水銀為池,泛金船其上。內匣貯佛骨,旁金袈裟尚存。」不過,工匠們在驚詫之餘,出於對佛祖的崇敬,並不敢擾動佛骨寶匣和地宮寶物,地宮隨後被封閉,在地宮之上建成新的寶塔。
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地震,法門寺塔身向西南方向歪斜,不少佛像從佛龕中跌落地面。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法門寺因動亂一度被攻佔,寺院也毀於大火之中。 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76年8月四川松潘發生大地震,震波波及到了扶風,法門寺塔西南面第二層砌磚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嚴重傾倒,此後,塔身又接連出現裂縫與垮塌,至1981年9月時,塔頂已自行跌落,只殘余半個塔身孤零零地危立於殘破磚石台基之上。
如今我們看到的法門寺,實際是1987年以後仿唐式建築風格所重建的,1988年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級八角形塔樣式修建,磚塔也被改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 2006年0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陝西省全力介入還體現在征地上。2006年10月16日上午的《法門寺文化景區開發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會議紀要》提出,征地拆遷工作,合十舍利塔、佛光大道和廣場所需徵用的土地,由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協調。
2007年4月16日,景區開發建設主體陝西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注冊資本7億元。
2009年3月19日,陝西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有限公司出資2000萬,注冊全資子公司陝西法門寺文化景區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法門寺文化景區的經營管理服務等。
G. 法門寺的由來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 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於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並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餘人參加法會。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凈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築。
法門寺十大世界之最
一、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
二、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三、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
四、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五、地宮出土的一整套宮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
六、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秘色瓷器。
八、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的寶庫,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九、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上面鏨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
H. 隋唐時期歷史知識題庫跪求!
一.選擇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題3分,共60分。
1.隋朝得以統一全國的客觀原因有( )
①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②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③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④隋文帝楊堅的決策正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對作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科舉制度體現了公平競爭的精神 b.科舉制度背離了傳統的倫理道德
c.科舉制度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科舉制度實現了封建國家的興盛
3.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三權分立原則的相似之處是( )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君主的統治權力
c.具有分權與制衡的特點 d.形成嚴密的官僚機構體系
4.下圖是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武則天統治時期刻印於中國、後傳入新羅的一部佛經經卷。該經卷的發現說明了
a.隋唐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活字印刷術
b.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為黑水都督府管轄
c.唐朝時期新羅設立太學,教授佛學
d.佛教成為唐朝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5.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魏徵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弔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在魏徵死後,唐太宗聽信傳言懷疑魏徵生前在朝廷私營結黨的嫌疑,沽名釣譽,他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生前死後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實質是( )
a.魏徵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b.君主專制統治需要
c.魏徵生前在朝廷搞陰謀活動 d.教育朝廷大臣學會做人
7.「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這句詩突出反映了唐朝揚州的繁榮。下列有關唐朝揚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江南的物產大多都在揚州集散 b.繁華的夜市是揚州的一大特點
c.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在此雲集 d.揚州是全國最繁華的政治中心
8.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當時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有利於加強對邊疆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c.使邊疆民族政權隸屬於中央政府 d.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高潮
9.張籍的《賈客樂》:「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向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唐人的這些詩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現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業繁榮與發展
c.政府鼓勵商業的發展 d.金錢至上的社會道德風尚
10.唐人有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但直到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終印證了唐代就生產秘色瓷而非五代。這說明研究歷史的途徑有( )
①文學記載側面反映 ②考古發掘 ③史書記載 ④民間傳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史書記載:唐朝後期長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材料中沒有反映出( )
a.長安城商業發展已經突破兩市的范圍 b.長安城商業的發展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c.崇仁坊成為長安城中最繁華的住宅區 d.崇仁坊成為唐朝政府新設立的商業區
12.圖6中的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廣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稱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獲取的正確的歷史信息是( )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
②揚州和成都成為超越兩都的政治經濟中心
I. 佛教聖地法門寺的歷史變遷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於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2006年0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