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嘉興歷史名人館在哪
浙江嘉興的歷史名人故居
有:朱彝尊故居(秀洲區王店) 沈曾植故居(南湖區) 沈鈞儒紀念館(南湖區) 朱生豪故居(南湖區) 唐蘭故居(南湖區) 汪胡楨故居(南湖區) 茅盾故居(桐鄉烏鎮) 豐子愷故居(桐鄉石門) 徐志摩故居(海寧硤石) 蔣百里故居(海寧硤石)王國維故居(海寧鹽官) 龔寶銓故居(油車港) 李叔同紀念館(平湖) 莫氏庄園(平湖) 吳鎮紀念館(嘉善)
曝書亭;
位於嘉興郊區王店鎮廣平路南端,佔地6500平方米,清初著名學者朱彝尊故居。園林原名,『竹坨」,曝書亭原是竹坨內的一座建築物,因朱彝尊著作《曝書亭集》稱名於世,後人遂以曝書亭作為園林名。
茅盾故居:
位於烏鎮觀前街與新華路交接處。它是當代文學巨匠茅盾(沈雁冰)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1910 年春離鄉求學,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整個故居面街南向,是磚木結構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體是四開間兩進深的二層樓房,共16間,面積414.25平方米。另外樓房後有小園,有平房三間近100平方米。
李叔同紀念館:
紀念館坐落於東湖景區的大瀛洲內,舊有九水相匯互繞其間,宛若九龍戲珠於滄溟瀛海間,故有九龍戲珠之美稱,紀念館就建於洲畔湖上,其建築造型為一高雅、潔白之蓮花,是東湖風景區的標志性建築。園內林木茂盛、鬱郁蔥蔥,環境優美、曲徑通幽,李叔同和他的弟子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的人物全身銅像群雕,高雅端莊,為公園添得許多文化氛圍。
Ⅱ 嘉興高中歷史學科基地怎麼上不了
秀州書院(1900—1918):裴來儀任校長,定名為秀州書院。 嘉興秀州中學校(1918—1928):為當時嘉興七縣最高學府。 嘉興私立秀州中學(1928—1937):歷史上的發展期和鼎盛期,學校教育以「培養高尚人格,增進學生智能,預備研究高深學術及從事各種職業,以適應社會需要」為宗旨,校友遍及天下。 華東基督教聯合中學(1938—1942):八年抗戰時期,秀州師生流亡贛縣基督教聯合中學(1942—1945):後方,從秀州而華聯,再由 華東基督教聯合中學(1945—1946):華聯而贛聯,再由贛聯而華聯,最後又回到秀州,八年循環一線牽。在此期間,秀中師生輾轉求學,磨礪了意志和品性,師生同甘共苦,學校聲名倍增。 嘉興私立秀州中學(1946—1952):戰後復校。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掀起了抗擊美帝侵略、保家衛國的新高潮。 嘉興市第二中學(1952—1958):學校改為公立。並更名為嘉興第二中學。 嘉興工業專科學校(1958—1960):學校改建成為嘉興工業專科學校。 嘉興工學院(1960—1962):升格為嘉興工學院。 嘉興市第二中學(1962—1982):嘉興工學院停辦,重建嘉興市第二中學。 嘉興市秀州中學(1982年至今):經嘉興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秀州中學校名。1995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首批「綜合高中」; 2002年9月,學校遷入嘉興穆湖新址;2005年11月,學校被命名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Ⅲ 嘉興的歷史
嘉興的歷史: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242)改稱嘉興。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寶十年(751)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
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後撤並頻繁。
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
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均被列為經濟開放區。
1993年11月,嘉興城區更名為秀城區;1999年6月21日,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嘉興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Ⅳ 嘉興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文化古城的原因
嘉興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文化古城的原因
1、嘉興發掘的馬家浜文化遺址,證明了嘉興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人類活動的區域,有著令世界矚目的史前文明。
2、嘉興古稱檇李,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主戰場。檇李之戰就是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發生的著名戰役。浩瀚太湖,浪花淘盡英雄,諸如越王勾踐、吳王夫差,名將范蠡、伍子胥……
3、三國時期嘉興是東吳糧倉,孫權改名為禾興,至今人們還常以「嘉禾」代稱嘉興。
4、隋煬帝楊廣的一大歷史功績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嘉興是蘇杭結點,運河催生了沿線兩岸後世的繁華以及多少民間史話。
5、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傑作,嘉興的鹽官自古就是觀潮勝地,唐宋以來人文璀璨、遍地芳華。
6、嘉興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水鄉,千年古鎮世界聞名,諸如烏鎮、西塘、鹽官……
7、嘉興人才輩出、星光燦爛,諸如:唐朝大臣陸贄,元代大書法家吳鎮,明代思想家呂留良,明清之際歷史學家查繼佐,清代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近、現代有商務印書館張元濟、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國學大師王國維,藝術家、教育家李叔同(弘一法師)、文學巨匠茅盾、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漫畫宗師豐子愷、數學家陳省身、武俠小說家金庸……
8、1921年7月,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完成,使得嘉興成為了我黨的誕生地,成為了開天闢地宏圖偉業的起源地。
綜上所述,嘉興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文化古城。
-----------------------------------------------------------------------------------
滿意即請採納,謝謝!
Ⅳ 嘉興新塍的文化歷史
新塍古稱「新城」,歷來為嘉興西部重鎮。形成於唐代會昌元年(841)。新塍之名始見於宋代周輝《清波雜志》「紹興處,曾魯公丞相權嘉禾新塍稅」的記載。明清時,新塍既已成為秀水縣四大鎮之冠,是嘉興西北區域內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新塍也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古鎮,是中國共產黨浙北革命斗爭的主要活動地區。
古鎮地處江南水鄉,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該鎮枕河而建,市河新溪自西向東貫穿市鎮,西接嚴墓塘,東連新塍塘,全長1680米,街衢臨河而建,形成以市河為軸線,兩街夾一河的布局。市河兩岸老街是嘉興現存較具規模、保存較完整的古鎮街區,民居依水造勢,鱗次櫛比,布局規整精練,「人家枕河,小橋流水」,延續了水巷、街巷組成的江南水鄉傳統格局。臨街建築多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築,排門式店鋪,布局嚴謹對稱,風格樸素簡潔。幾座較好的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前廳後堂模式,布局多天井、院落、石庫大門,門樓、梁枋雕刻精細、繁縟,封火牆多帶地方特徵的觀音兜構築。白牆黛瓦、河埠駁岸、小橋流水人家相互映襯,輪廓優美,色彩淡雅,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古鎮風情。
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許家故宅)、吳家浜遺址,文物保護點沈本千故居。其他還有能仁寺、蠶王殿、問松橋、觀音橋、鳳鳴橋、小靈鷲山館圖泳刻石、小蓬萊等文物古跡,保存較完整的規模較大的傳統民居有吳潤昭私院、朱氏老宅、豐樂街西小橋弄2號舊宅、西南大街249號舊宅等。
傳統文化以信仰佛教文化為主,每年的「三月半迎神賽會」最具規模。還有傳統民俗節日——鰲山燈會和傳統製作工藝紙涼傘等。
Ⅵ 為什麼上不了嘉興市地理學科基地
第一件事,你要評抄論的規范下,和一個人經常告訴學生談論當前的事件,證明你是一個政治人才。
如果你喜歡經常去玩,喜歡旅遊,你的地理。
事實上,許多次,以高考真的沒有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是一味地追求的最高分,這種教學系統,殺了很多學生,但是,你真的要自然首先是看你喜歡融入你的紀律性,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不僅要學習,但也讓你的生活快樂,學得更好。
Ⅶ 嘉興地方文化資料
各個地區的民俗民風
1.素凈大方的基諾族穿著
基諾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紡織的衣裳布與裙子布縫制,衣裙上的花紋圖案,在織布時就作過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傳統的服裝,以白色和黑色為基本色調,因紡織工藝落後,所織棉布缺乏緊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諾族酷愛刺綉花紋圖案,無認男裝女裝都愛用橫、直彩條和幾何形圖案裝飾。男子上衣是無領、無扣的對襟衫,用織有縱橫交錯的彩色條格白布縫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強有彩色條格,橫向彩條色彩斑斕,極為顯眼。衣服背部中央鄉中有一個6寸見方的圖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線條,開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陽放光之狀。基諾語稱這一圖案為「波羅阿波」,有太陽花與月亮花之意。衣襟邊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鑲有數道術為顯眼的橫向彩條。白底上衣,被特意織上的圖案和紅、黃、藍、黑相間的彩條裝飾成一件色彩鮮明的花衣。
男褲為闊襠肥褲管白褲,褲腳邊沿同樣鑲有橫向紅、黑、白三色相間彩條。寬大的褲腰兩側各開一道3寸長的口子,縫有一塊四方形黑布。白褲在腹前打折,用綴有彩色纓穗的腰帶扎系於腰部。男子頭上蓄有三撮長發,用1米多長的黑色頭巾包頭。小腿上纏有裹腳布。男子衣服厚實寬松,穿在身上,增強了男人的壯實、強悍英姿。女子用織有彩條,再加綉圖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調多為青色、黑色、無領、對襟,著意用紅、黃、黑、白彩色橫條裝飾衣襟邊沿和衣袖手旁觀。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長及膝蓋,上端白、下端黑的開合圍裙,裙沿上鑲紅條作飾,於腹前開合系於腰間。成年女子頭戴織有縱向彩條的尖頂三角形白布帽,兩側帽角下垂披於肩頭,額頭部位的帽沿外翻,開若一保尖頂白色筲箕扣在後腦勺上。未婚女好挽發於腦後,已婚婦女挽發於膠額上方。女子著裝,簡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諾族姑娘顯得楚楚動人。
基諾族服裝的鮮明特點是用彩條裝飾袖管和衣襟邊沿及後背。人們以彩條飾衣,據說與天上彩虹有關。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基諾族男女死相戀難分難舍。一個窮凶極惡的富家公子見那姑娘美麗無比,頓生歹意,用計搶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從,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她的戀人歷盡萬苦千辛,救出姑娘。倆人逃離虎口不處,富家公子帶人追來,年輕伙子腿中數箭,倒在地上。大災臨頭多時,天空中出現了幾道彩虹纏住這對戀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對戀人在彩虹環繞之中騰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後人在縫制衣服時,便用彩條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災。
2.昆明民風民俗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僳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朴,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崑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輩對晚輩傳教自己本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也可稱家訓。布依族認為:「家教不嚴;禍害子孫。」
布依族人民禮貌好客、儉朴恭謙、尊老愛幼、扶善治惡,是老一輩嚴於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來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興全靠人,樹大葉茂全靠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學讀書的極少,從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圍內。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終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終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壓彎」、「不教不說,觀世墮落」,這是老人告誡年輕父母的話。年輕父母總是按老一輩傳下來的行為規范,以慈愛的態度盡量用身教讓孩子潛移默化,不讓孩子染上驕、懶、貪的壞習。他們教育兒童.「擔子要捆緊,做事要懂禮」、「憨人不讀書,讀書人不憨」、「靈人爭時間,憨人混光陰」、「廊糖水滴舊窩,後輩跟著前輩學。」
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說盡」、「父母留淺吃淺,不要搶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語,做事要禮儀在先」、「寨鄰有難多幫襯,自家天塌眾人撐」、「正道之財不嫌多,不義之財莫沾摸」、「憨人要多顧,靈人可少助」等等。
傳統的布依族家庭實行家長制,年最老者為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給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對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當官的人,老人的告誡語言有:「為官宦要識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見底,官清能見心」、「當官不知足,目間百姓哭」。……
布依族有著世世代代的家教傳統。新娘出嫁時,其母要唱《臨嫁訓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公婆,你不留人家說你木懂禮。……」
布依族老人病危臨終時,寨中有名望的長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遺訓歌》。訓誡後人對老人的遺產「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丟臉,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丟臉。」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輩親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為,家長常以身作則,為下一代樹立榜樣。老人的失誤,又常要求下一進行彌補。這種不斷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國利家,世造就出大批優秀的布依兒女——羅平縣鍾山鄉小德江村的李齊,從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響,勤勞純朴,見義勇為。40年初曾帶領青年向土豪劣紳進行清算斗爭。加入游擊隊和黨組織後,承擔後勤工作,走村串寨,籌糧籌款。部隊外出開辟新區時,他往往在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隊食宿的准備,多年如一日,任勞任怨。李家齊不幸身陷魔掌後,面對敵人的酷刑拷打,堅強勇敢,最後被敵人割舌、剝皮、抽筋,壯烈犧牲。表現了一個布依族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
歷任羅平縣第八、九、十屆副縣長的布依族女兒熊秀芬,一生廉潔自律,生活簡朴,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當副縣長時,分管幹部人事工作,而愛人卻是農民。熊雖對其丈夫情感甚深,但並沒有因為自己手中有權而給丈夫安排工作。臨終前,縣上的幾位負責人請她提出個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後,喪事一切從簡。又問及她的丈夫、兒女需不需要什麼照顧時,熊副縣長沉默了一會,才回答:「我愛人是個老好人,在農村習慣了,勤腳快手的。縣政府招待所雜事多,經常找臨時工。在招待所忙的時節,請讓他優先來招待所當當臨時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國寶貴的道德遺產之一。當官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可免於陷下腐敗罪惡的泥坑;為民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風情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武陵變』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做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雲南苗族人口90.7萬,佔中國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區以及武定、祿勸等縣。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民歌尤其豐富,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節(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踩鼓,跳蘆笙舞,對歌抒情,尋求配偶,同時舉行爬花桿、斗佔比賽。苗族擅長漬麻織布、剌綉、蠟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蠟染、剌綉於一身,絢麗多姿。苗族主要從事家業。過去,狩獵是一項主要的副業,常用弓弩、火槍圍獵獵物,實行「隔山打鳥,見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間多神教和基督教。
【禮儀】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習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 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 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5.納西婚俗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首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
訂親,納西語叫「日蚌」,意為「送倆」。男孩長至五。六歲時,父母便注意給他物色媳婦,請算命先生或祭司東巴排八字,對生辰,或者到寺廟燒香求簽。若是相中的女孩與兒子的生辰屬相相合時,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去女家為兒子說來。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歲左右即擇日舉行討婚禮。訂婚時,男家須向女方送禮物,第一次稱為「小酒」,男方送給女家白米二升(約20斤》、酒一壇(約5斤)、紅糖二至四盒、茶葉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禮物,其餘禮物的多少.視男方的富裕程度決定。小酒之後,任何一方覺得婚事不合適時,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須把所收禮物如數退還男家:茗男家想毀約,把決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後隔上一年半載,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禮,叫做過"大酒"。除備有過小酒的禮物外,還要贈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兩件、玉或銀手鐲一對、豬肉三十斤、現金若乾等,披紅掛彩,由媒人和男家親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著男家送來的酒,稱贊酒好、酒甜,並向結親的兩家祝賀。酒席後,女方送一壺酒和兩盒紅糖或一些糙把給男家口禮。男家再將女方回贈的酒敬獻祖宗,宴請親友。「大酒」之後,雙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後的第二天,男家的至親去女家會親,從此,兩家人開始互訪。自可婚到結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個節日,都要請媒人給女家送去大米一盤(約5斤)。茶葉二包、紅糖二盒,有些地方,在豐收農忙時,男方請未婚媳婦幫助割麥一天,選送一、二馱優質小麥饋贈女方,作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節,未婚男女各自找個伴友,陪同前往對方家裡拜年。任何一方家裡有事,對方便前往幫助,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談話和接觸,必須嚴格遵守傳統倫理。
男女二十歲左右,方擇吉日舉行婚禮,納西語叫「楚美如、意為「娶媳婦"。婚禮由新郎家族中能乾的長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辦。迎親的前幾天,新郎家的院子內要搭大篷,在大門和院中扎迎親牌坊。富有人家還掛宮燈、字畫,到處張燈結綵。在洞房的門框上方,掛一個用紅紙徒糊的篩子,上插三支用柳樹或桃時作的箭,井在紅紙上寫著「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驅邪得福。
正式迎親的頭天,媒人帶領男家親友及吹鼓手,抬著迎親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餅和餌炔(米或糯米蒸熟後,再在木模內壓成講),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開(過去的價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女家將男家彩禮放在院中的方桌上,舉行簡單的點收儀式。送禮的人在女家吃過茶點或便飯即返回。當晚,男家在院中擺上糖果、蜜餞、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鄰村的青年。男女青年們邊唱祝婚歌、邊跳舞,猜拳歡笑,以示慶賀。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古歌.青年們憧憬著未來的幸福生活,歡跳到深夜,新郎和一位父母雙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俗稱"壓床".象徵新郎今後如伴友家一樣,兒孫滿堂,全家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親,大宴賓朋,又叫「辦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親友,帶著新娘婚禮時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換上男家送來的新衣服,外罩紅大褂,頭插首字和鮮花,再蒙上紅布頭帕,一邊拜祭祖先、拜別父母親友,一邊哭泣,表示捨不得離開他們。新娘坐轎或是步行,全憑男家的經濟條件與路程遠近而定。但她必須在同族長輩、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妝,一般有大木櫃子兩個,箱子一對,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數套套,綉花鞋一、二十雙,火具、銅鍋、銅盆,銅壺、銅盤,銅勺,銅鎖和銅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妝用品,隨同新娘送至男家:送親隊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開路、意為清除穢氣,驅逐邪惡,大吉大利,途中,「少年們爭先恐後搶奪新娘蓋臉的紅頭帕,搶到手後,由新娘用喜糖換回。
新郎穿長衫、馬褂,帶著禮帽在門前迎候(也有親自前往女家迎親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開花轎門簾,扶新娘出轎,然後躬身向送親的人們致謝。新娘進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正中的「馬鞍」(是用大紅紙包貼在門尷上的),意思是跨過「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員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廚屆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後進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換上新娘送的栓有紅絲線的新鞋,表示今後永不分離,然後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內脫下紅大褂,重新梳妝打扮。過一會,伴友們簇擁著新郎,新娘至堂屋,舉行「分大小儀式」,即依長幼親疏拜謝新郎方面的長輩,最後敬拜來賓。
儀式結束後,按照傳統習慣,男女賓客分別入席就座•男賓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為上賓,坐於首席,女賓席上,新娘的母親和伴女最受尊重:其餘來賓,依長幼親疏入座。喜宴至少擺六盤六碗,新郎向男賓席敬酒,新娘到女賓席勸飲.親朋們開懷幀飲,祝新夫婦永結同心。夜晚,青年們圍著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歡樂調,有的通宵達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點盛請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來敬酒。來賓興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榮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後,有些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
第三天新人回門,由女家宴客。早餐後,妝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親屬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親,並帶去茶、糖、肉、餌塊等禮物;快到娘家時,新娘放聲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見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後,新夫婦先拜祖先,繼拜父母和長輩,最後向客人敬酒行禮:新郎行三禮九叩,新娘行四禮八拜。客人們暢飲祝福,並送新娘一些禮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專席上去敬酒,同時戲弄刁難他們,如在端給他們的大碗衛放根長粉絲;用馬尾毛或頭發把肉一塊塊串在一起,把米飯堆得又滿又尖等等,當晚,夫妻倆必須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應回贈些酒、糖之類的禮物給女兒、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與新娘如離麗江古城近,就同游麗江古城街,給路遇的親友散發喜糖。第五天,新娘獨自回娘家省親,同母親。姐妹、女伴談話。父母則再次教育她待人處事、生活等方面的規矩和禮節。但新娘當晚必須返回夫家。
在婚姻關系中,麗江壩區納西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納西話叫「阿貝則美該」,意為「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依照傳統風俗,舅父的兒子有優先娶姑表姐妹的權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無權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殘或八字與兒子不合時,才允許她嫁給外人。
Ⅷ 嘉興市區有哪兩個歷史街區
一、月河街
1700多年以來,京杭大運河沿月河歷史街區南側一穿而過。運河兩岸燈火萬家,官舫賈船,穿梭不絕,一片繁華商業景象。作為嘉興歷史上著名的繁華府城,月河歷史街區由此成為市區難得的黃金段投資平台。
月河歷史街區總佔地面積為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8000平方米。舊時是嘉興工業、商貿最為繁盛之地。月河是運河的一條支流,因「其水彎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以來月河一帶已形成繁華街市。街區內,傳統的民居依水造勢,古街深巷迂迴曲折、縱橫交錯;小河、古橋、狹弄、舊民居、廊棚等還原並展現了濃厚的水鄉古城風情,眾多百年老字型大小透射出舊時嘉興「江南府城」的繁華。街區內,真真老老粽子店、嘉興特產文虎醬鴨店、陸稿薦糕點店、金華酥餅店、蒲鞋弄茶館、江南絲綢店、嘉韻畫廊、金葫蘆樂坊、怡糖坊糖果店、龍緣灣土特產館、金字火腿店、金福緣珠寶行、衢州麻餅店、豐同裕染坊、古今齋糕點店、靈璧石雕塑店、翠玉軒玉器店、竹品軒竹器店、野嬌嬌特產專賣店、如意居皇家收藏店、南湖牌嘉興食品特產店等數十家沿街商鋪紛紛展出各式端午民俗特產,琳琅滿目,引得客流爆滿街區。
二、梅灣街
因古園林得名。處南當弄與二號橋之間。1929年圖上作梅灣里。梅灣街位於嘉興的一條老街,現在已經裝飾一新了,以前的時候是很多老房子,現在成為一條類似西塘的一種文化建築!
梅灣街是嘉興市現存地方傳統民居較為集中的區域,保存有莎士比亞翻譯大家朱生豪故居等大批歷史遺存。整個梅灣街的設計風格是以清末民初江南水鄉民居建築形態為基礎,青磚黛瓦、門樓花窗、雕梁畫棟。建成後的梅灣街歷史文化休閑街區,分為五大街區:梅灣美食城匯聚各地美味佳餚,目前4幢8萬平方米建築已建成並開始招商;梅灣商街定位為精品購物世界,也開始招商;梅灣古街將引進符合街區風格的特色商家入駐,2007年10月開街;梅灣新天地和梅灣商務公館一個是時尚娛樂休閑場所,一個目標為營造高檔、舒適和幽雅的商務空間。據介紹,目前已經有近百家單位達成初步進入意向。據承擔建設梅灣街工程的嘉興市城市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士洪介紹,該工程是在嘉興市確立建設「江南水鄉歷史名城」的戰略後,近兩年嘉興市區城市建設的一大亮點
Ⅸ 歷史上的浙江嘉興狀元
歷史上的浙江嘉興狀元:
嘉興歷史狀元有三位,分別是朱國祚、錢士升,朱昌頤。
歷史上回的浙江嘉興狀元
朱國答祚-(1559年-1624年),字兆隆,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先世江蘇吳江人,其父朱儒。少時孤貧。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舉進士第一,授修撰,進洗馬,為皇長子侍班官,又進諭德。
錢士升-(1574-1652),字抑之,號御冷,晚號塞庵,明嘉善魏塘鎮人。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殿試第一(即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朱昌頤-(1784年—1855年),字吉求,號正甫,又號朵山,海鹽人。道光丙戌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編修,歷官吏科給事中。有《鶴天鯨海焚余稿》。
Ⅹ 哪裡有青少年歷史基地
將軍來廣場一詞在中國大陸各地為自數很多。各地區域的將軍廣場主要是紀念近現代著名的將軍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事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們。但從網路和相關史料得知:目前中國唯一一座以「將軍廣場」命名的紀念古代該區域的歷代將軍及教育和休閑為一體的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