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渭南旅遊景點大全排名是怎樣的
陝西轄市,古稱下邽、蓮勺。為陝西省農業大市和人口第二大市。渭南是陝西省的“東大門”,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著名景點有西嶽華山、蒲城橋陵、合陽洽川、富平陶藝村、韓城黨家村等。
司馬遷祠墓: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
❷ 從渭南二馬路到渭南歷史博物館公交
起點(二馬路旅舍)
1
步行500米, 到達勝利街東口站。
2
乘坐7路 , 經過7站, 在樂天商城站下車。
3
步行140米, 到達樂天大街中段站。
終點(樂天大街中段)
❸ 游渭南市博物館有感作文800字
白銀,坐落在甘肅中部唯一一座我國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她似一顆熠熠閃光的寶珠,在看似貧瘠的外表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小時候,我一直認為,白銀這個地方:落後、貧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一次和外省的網友聊天,肯定了我的想法。「你住在哪兒?」「白銀。」「白銀?我還是黃金呢!」看到這,我不禁愣住了,既可氣又可笑,卻無言以對。剎那間,一種恥辱感籠罩在我的心頭,臉也一下子羞紅了,禁不住想:我生活的城市簡直太渺小、太普通了啊!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攜手參觀了火焰山礦石博物館。據先前了解:它是首批國家批準的28個礦山博物館之一。我心想:「白銀如此落後,怎麼博物館會是國家首批的呢?這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帶著這個疑惑,我走進了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蘑菇似的主碑,高高聳立著,烘托出驚人的氣勢,翻騰起滔天巨浪。寓意著:1956年的礦山大爆破,隨著視線,發現屏幕上寫著:白銀在黃河的中上游,古絲綢之路門交匯處,是礦山倍出的有契機發展城市。看到這些,我也只是覺得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大不了,不以為然。
接著,講解員向我們在明清時期至開國前,白銀人民就以開采謀生。當時,我國開礦技術正在苦苦尋覓時,我們白銀已領先同行業開礦整整十八年,當我國正苦苦尋覓如何煉銅時,我們白銀早在1960年煉出第一爐銅。望著歷史的長廊,記憶的老照片,我不覺動了情,心裡異樣難受,我想,是我錯了嘛?白銀本不應這樣,我很糾結這到底如何是好。
黃河文化的發源地——白銀,又名銅城。我思索著,思索著……為什麼叫銅城?為什麼叫白銀?腳步停下來,所見所聞,才解決了我的問題。「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有溝無水流,風刮石頭跑。」我頓時覺悟了,白銀之所以土地貧瘠、寸草不生,是因為下面埋藏著富饒的礦石啊!是啊,這不正是在贊美白銀礦山資源豐厚嗎?看著栩栩如生的工人模型,只見一人在拿著榔頭往下砸,一人在拭擦頭上的汗,乾的熱火朝天、如火如荼,再看看幹了近半的工程,才體會到這工人得偉大。是他們創造了屢屢功績,是他們探索新的明天,新的希望,是他們將水凝成黃河,是他們——笑如春風,燃起希望之燈!這不正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塑造了一切嗎?他們深愛著這個親愛的大西北一角,給予白銀的愛也躍然紙上。看了這些,我不得肅然起敬。
隨著時代變遷,白銀再次騰飛。如今不同往昔,靠的不再是豐富的礦產資源,而是頑強的拼搏精神!
一塊礦石開辟白銀天地,一塊礦石雖微不足道,卻甚比世界,不知它帶來了多少豪邁的白銀精神!一片沙漠,一個城市不容易,但是未來路有多麼坎坷,多麼艱辛,我們會因此退縮嗎?昔日我會,因我是白銀人而自卑。如今,我卻因白銀而驕傲!我心潮澎湃,我要大聲告訴這個世界:我是白銀人!我們要永不停息,無限探索新的希望!親愛的白銀媽媽啊,我定將會建設您如璀璨明珠,投入祖國溫暖的懷抱。
❹ 關於在全市廣大師生中開展「走進渭南博物館感悟培育家國情懷」徵文
您好!
博物館的體會和斬獲須要先直觀敘述一下在博物館參觀的經過,然後抒發出來自己內心的體會和斬獲即可:
1、此次參觀,又一次將我國近代那段恥辱的歷史整體表現眼前。滯後就要挨!這前人給我們遺留下的忠告。中華民族幾千年無不印證了這條真理,翻閱近代海軍史,從西方強權用堅船利炮關上我國國門,北洋海軍問世,至甲午戰敗,威海衛戰役戰敗,丁汝昌寧死不降,北洋海軍全軍覆滅。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中華民族難以承受的的恥辱,幾百年去,揮之不去。
2、今天,在團總支的率領下,我們參觀了青島海軍博物館,拒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海軍博物館由海軍建立,就是中國的一座全面充分反映中國海軍發展的軍事博物館。參觀過程中,近代海軍史使人心酸流淚,現代海軍的蒸蒸日上又使人欣喜自豪。這次參觀斬獲豐厚,既多樣了歷史科學知識,又培育了大家的愛國主義情懷,踐行了民族自尊心。
3、轉頭望著碧海藍天下的艦艇,安靜、祥和。我想像著,它們在登陸作戰時,就是何等神勇,何等威風,揮灑在祖國的萬裏海疆,充分發揮著定海神針的非常大威力。「前車之鑒,後車之師」。自古以來,牢記歷史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必修課。
經歷過戰爭的的人們,更加明白和平的難能可貴,戰爭就是一面鏡子,能使人更好的認知和平的稀有。今天和平與發展已淪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高懸在人類頭上。
請採納!
❺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都有哪些
分別是: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後之璽、鎏金銀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闕樓儀仗圖。
馬球圖、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壺、三彩載樂駝、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黑釉油滴碗、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有兩件,所以共計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迄今所見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
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
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錘碟成形,鏨刻為紋,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4、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綉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5、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獸首瑪瑙杯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❻ 陝西醫史博物館的展覽與藏品
珍貴展品有葯王孫思邈木雕像、宋代針炙銅人、李東垣家譜等。
為提高展出水平,突出醫葯科技特色,展出有大型研究機、碾葯船與手工機械傳動裝置,福建泉州宋代沉船打撈的葯物等。為了增加展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展線上還專門設置了館中館——按《清明上河圖》復原的北宋診所「趙太丞家」醫葯鋪,形象具體地反映出古代開展醫療工作的基本情形。還專門籌建了一個鐵盒展室,展出了不少大型衛生器具。陳列有陝西渭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桃核和其他各地出土的歷代葯物,有《千金寶要》的早期拓本,同時收藏和展出反映延安時期醫葯活動的革命文物,藏品極為豐富。
醫史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古代醫方碑刻26通,保存了大量古代醫葯文獻的珍貴實物史料。如收藏有經驗備錄碑、海上方碑、集驗良方碑,以及武之望家祠碑等難得的歷代石刻藝術珍品。另外刻制有傅青主女科醫方手跡碑,以及復制的千金寶要碑、歷代名醫神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銅人俞穴針炙圖經殘石碑等,被譽為醫葯小碑林。 戰國時期醫療工具。國家二級文物(1998年由陝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1978年出土於內蒙古伊蒙達拉特旗樹林召,收藏於我校「陝西醫史博物館」。
針長4.6厘米,總重量1.7克。一端呈錐狀針尖,一端是半圓形利刃,腰部呈三棱狀。針端如針灸針,以刺穴療病;刃端如外科手術刀,以放血、排膿。古人巧妙的將針、刀合而為一,即表明了戰國時期針刺術與外科療法的共存與發展,也表明了當時青銅製造術的進步和精妙,讓人嘆為觀止。高等醫葯院校規劃教材《中國醫學史》(第六版)錄用了此文物研究成果(正文第九頁,第二自然段)。 誦芬堂扁瓷葯瓶:清代,瓷質,口徑1.5厘米,底徑2×1.6厘米,高6厘米。平口沿,扁圓腹,平底,腹上有「姑蘇閶門內天庫前」字樣,另一面有「誦芬堂雷」字樣。此葯瓶的製作方法是採用注漿造胎,人工後修,人工書寫的製造工藝,可批量生產。
蘇州雷允上葯店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允上在蘇州閶門內、天庫前開設的「誦芬堂」葯鋪。葯鋪銷售自製成葯,集醫葯於一處。雷允上也因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病人遂把醫名、店名連在一起,稱為「雷允上誦芬堂」、「誦芬堂雷」或直接稱「雷允上」。「雷允上」生產的六神丸保持傳統特色,享譽中外,對防疫、治病作出了突出貢獻。此葯瓶也提示早在清代中葯就可進行批量生產和銷售。 明代瓷器。口徑17.5厘米,通高40厘米,底徑22厘米。陝西涇陽萬靈堂葯店徵集。1983年入藏我校「陝西醫史博物館」。明青花松竹梅大葯罐,圓唇,直頸,直腹,圈足,腹部有松竹梅圖案,口沿微殘。
青花瓷起源於唐宋,成熟於元朝,而明代永宣(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則登峰造極,如日中天,本館此品正是這一時期的珍貴之作。所用顏料是來自西域的「蘇麻離青」,因其含鐵高而含錳量低,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還會出現銀黑色結晶斑和暈散情況,厚重、美艷而又自然,是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涇陽萬靈堂由「黃萬靈」創建於明天啟三年(1624),社會上流行一句諺語「先有萬靈堂,後有涇陽城」,足見其歷史悠久。當年因西北風大,塵土飛沙、乾旱缺水致患眼病者多,黃萬靈精心鑽研出了「八寶推雲散」、「棕葉皮涼眼葯」等見效快、功效顯著的眼葯,深受客商歡迎,暢銷甘肅、青海、臨洮等地,後一直興盛不衰,直至解放後公私合營。此罐是萬靈堂盛放保存涼眼葯的重要器物。 杵臼是中葯傳統加工工具之一,流傳悠久,至今仍在中葯房沿用。它起源於何時,無從查考。漢代畫像磚圖案中葯臼時有出現,可見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廣泛使用。本館此杵臼,為漢代物品,青銅質地。口徑11厘米,腹圍43厘米,底徑11厘米。杵長30.5厘米,直徑1-3.2厘米,高14.5厘米。斂口,鼓腹,平底,平口沿,腹部飾凸紋三道,杵中部亦飾有凸紋三道,是一件頗為珍貴的醫葯文物。
銅葯臼發出的聲音清朗透亮又厚重朴質,能傳很遠,似乎又從很遠的地方折回來,病人聽了心也跟著透亮起來,會覺得病已經好了一半。
此葯臼距今已2000餘年,造型古樸大方,有紋飾,和今天中葯房使用的粗陋鐵臼相比,古人在這項用具上的精巧鑄造工藝實在令人嘆服。
❼ 游渭南市博物館有感作文
美
❽ 參觀渭南博物館的觀後感450字
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齊齊哈爾市歷史博物館。博物館的講版解員認真,仔權細的講解了從原始社會到解放中國的這段歷史。讓我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重新的了解,有了重新的認識。
博物館里雖然有些文物是仿造的,但卻非常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體會一下當時的年代和人文景觀。
同學們在聽講解員的講解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他們不懂和不知道的問題,講解員認真並且熱心的為同學們解答了問題。
歷史有時候是神秘的,神秘的讓人無法相信。當我們看到一些小石頭時,原始人類就用它來切割東西,這有時讓我們質疑,但它確實是真的,也真正存在過的,那是我們的人類就很聰明。他們有時候想的辦法連現在的我們也會想不出來。歷史也是透明的,什麽事一看歷史就知道。例如日本侵華戰爭,我們一看罪證便知是真事,日本那些右冀勢力是否定不了的,因為歷史在證明,歷史不會欺騙我們。
❾ 陝西渭南附近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1、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2、少華山森林公園
少華山森林公園位於陝西省華縣城東南7公里處,坐落於秦嶺北坡,北起峪口,南至秦嶺分水嶺,東到蟠龍山,潛龍寺,西括少華峰,總面積6300公頃,海拔高度在600—2000米之間,由潛龍寺、少華峰、紅崖湖、石門峽、密林谷五大景區所組成。
3、司馬遷祠墓博物館
司馬遷祠墓博物館坐落在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東南一高崗上,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馬遷祠而建立的一座紀念性博物館,原為1973年成立的司馬遷祠文管所。
4、黨家村古建築群
黨家村古建築群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選址於水、塬之間的坡地上。元至順二年(1331年)始建,初名東陽灣,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更名黨家灣,後稱黨家村。
明永樂十二年(1414 年)起擴建,界劃出長門、二門、三門住區與發展區,清代繼續修葺、擴建,為防禦匪盜,築上寨沁陽堡。
5、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