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威縣歷史事件

威縣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8 19:48:26

A. 邢台歷史故事有哪些

古邢台, 經滄桑。 有歷史, 真輝煌。 先商源, 祖乙都, 邢侯國, 載史書。
傍青山, 鄰太行。 依碧水, 濱滏陽。 自上古, 石器期, 萬年前, 有人居。古百泉, 曾發現, 獸化石, 是史據。 唐堯年, 水滔天, 堯觀水, 登堯山。虞舜代, 鯀治水, 堵洪水, 建大堤。 自清河, 至臨西, 數十里, 留遺跡。鯀失敗, 大禹繼, 搞疏導, 開河渠。 邢洪水, 流三縣, 隆任寧, 留窪淀。大陸澤, 禹遺蹤, 載史書, 千古頌。 水入海, 洪災息, 舜讓賢, 禹稱帝。國號夏, 傳後裔, 設九州, 邢屬冀。 至商代, 傳祖乙, 自耿都, 遷邢地。商紂王, 無道君, 置酒池, 築肉林。 大平台, 一沙丘, 有古跡, 紂王留。周公旦, 四子苴, 封邢侯, 都邢地。 狄犯邢, 齊國助, 避戰亂, 遷國都。在漿水, 建新城, 名夷儀, 留史名。 鄭國將。 名蔡仲, 率大軍, 犯邢境。受重傷, 走末路, 脫鎖溝, 放甲鋪, 城計頭, 埋頭顱, 將軍墓, 記恥辱。衛滅邢, 邢歸晉, 有功臣, 名趙盾, 被冤殺, 滅九族。 其家臣, 救遺孤。趙古庄, 藏趙武, 此古村, 美名著。 晉侯國, 行封賞, 趙襄子, 封邢襄。晉六卿, 起戰亂, 趙與智, 結仇怨。 智伯仆, 名予讓, 板橋下, 刺趙襄。此板橋, 留古跡, 予讓橋, 載史記。 內丘縣, 有鵲山, 扁鵲名, 千古傳。武靈王, 宮廷亂, 兩王子, 刀兵見。 趙主父, 避沙丘, 食雀卵, 把命丟。沙河市, 十里亭, 有蘇秦, 是精英, 說六國, 抗秦兵。 趙侯國, 將相和。清河縣, 葬廉頗。 始皇帝, 稱強秦, 普天下, 設縣郡, 古邢台, 置信都,劃歸屬, 隸巨鹿。 秦始皇, 東巡幸, 暴病死, 沙丘宮。 不發喪, 載鮑魚,邢御路, 飄魚腥。 秦末年, 楚漢爭, 楚項羽, 抗秦兵。 漳河岸, 巨鹿戰,破釜灶, 沉渡船, 敗秦兵, 降章邯。 立張耳, 常山王, 據襄國, 治邢襄。劉邦勝, 漢室興, 邢沿用, 襄國名。 古堯山, 柏人城, 漢劉邦, 留行蹤。過柏人, 險遭難, 忌迫字, 得平安。 汦河岸, 釣盤山, 漢初年, 起征戰,漢韓信, 出奇兵, 斬陳余, 克井陘。 馬嶺關, 張耳台, 有古跡, 史書載。西漢末, 天下亂, 王郎反, 據邯鄲。 漢劉秀, 走邢州, 柏人城, 顯身手。光泰岡, 戰李育, 古南宮, 避風雨, 麥飯亭, 得溫飽, 滹沱河, 傳捷報。柏鄉縣, 漢牡丹, 古寺院, 留詩篇。 古巨鹿, 銅馬鎮, 又收編, 銅馬軍。千秋亭, 稱皇帝, 漢光武, 東漢立。 巨鹿縣, 有張角, 舉義旗, 太平道。普天下, 齊響應, 黃巾軍, 震朝庭。 凌霄山, 中央寨, 有古跡, 點將台。漢王朝, 調大兵, 破黃巾, 戰廣宗。 漢時苗, 平鄉人, 駕牛車, 赴壽春。離任時, 留牛犢, 史書上, 美名著。 晉末年, 石勒反, 稱趙王, 據邢襄。建國都, 稱襄國, 建平城, 大城郭。 寬城牆, 可卧牛, 傳說中。 卧牛城。有張賓, 內丘人, 扶後趙, 建功勛。 內丘縣, 鐵頂墓, 葬張賓, 載史書。自隋唐, 稱邢州, 數百載, 名依舊。 唐朝初, 劃區域, 十二州, 治邢地。巨鹿人, 有魏徵, 貞觀年, 佐太宗, 偏聽暗, 兼聽明, 直言諫, 人稱頌。南和人, 有宋璟, 建盛唐, 扶玄宗。 沙河市, 梅花亭, 逾千載, 有盛名。唐玄宗, 建唐陵, 今隆堯, 有遺蹤。 會昌年, 有徵戰, 占宣務, 劉禎亂, 王元逵, 攻堯山。 僖宗年, 黃巢反, 有古跡, 黃巢岩。 血流峪, 天明關, 口碑頌, 千古傳。 邢州地, 佛教興, 寺與塔, 甚興隆。 普彤塔, 在南宮, 普利塔, 在臨城。 邢台城, 有名寺, 一開元, 一天寧。 古塔林, 葬佛骨, 此遺址, 傳千古。 有郭威, 美名揚, 建後周, 都汴梁。宣務山, 鑿佛堂, 古堯山, 是故鄉。 周世宗, 名柴榮, 知民苦, 察民情,在巨鹿, 建王城, 柴王村, 有遺蹤。 趙匡胤, 陳橋變, 後周亡, 宋朝建。邢改名, 信德府, 復邢州, 隸巨鹿。 慶歷年, 王則反, 古貝州, 義旗展。宣撫使, 文彥博, 殺王則, 在清河。 宋王朝, 假恩宥, 將貝州, 改恩州。至元朝, 建府署, 改邢州, 順德府。 元太保, 劉秉忠, 科學家, 郭守敬,扶元朝, 有盛名。 紫金山, 建書院, 此古跡, 歷千年。 朱元璋, 建大明,萬曆年, 築長城。 馬嶺關, 黃榆嶺, 路羅川, 有遺蹤。 嘉靖年, 遭水患,王本固, 挽狂瀾。小黃河, 揚碧波, 流千年, 唱頌歌。 明末年, 清入關,率大兵, 犯中原。 古巨鹿, 賈庄戰, 盧象生, 赴國難。 明朝亡, 立大清,康乾朝, 國勢盛。

B. 威縣亂彈的歷史發展

亂彈戲始於明末,是一個很古老的劇種,主要流傳在清河、威縣一帶。明末清初,內隨著南北通商貿易的繁容榮,此曲系統的西調、西秦腔,伴之「秦優」的戲曲活動,傳到樅陽、安慶等地,南北藝人合班,相互融合,產生了「梆子亂彈腔」。乾隆年間,「梆子亂彈腔」在威縣和山東臨清一帶廣為傳播,成為河北亂彈。早年,河北亂彈與崑曲、高腔、絲弦並稱為河北的「昆、高、絲、亂」四大劇種。道光至同治年間,亂彈在民間發展並衍變分流,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流行在山東西北部的臨清、夏津、聊城一帶;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臨西、威縣、清河、館陶等地。後來,西路亂彈藝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帶傳藝,又把亂彈傳至藁城、元氏、贊皇。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亂彈的發展時期,班社眾多,名伶輩出。1918年和1928年,威縣亂彈曾兩次赴天津演出。建國後,威縣、藁城、隆堯、臨清四縣先後建主了專業性的亂彈劇團,農村業余劇團也相繼出現。亂彈戲劇目計有300多個。威縣亂彈戲著名藝人史桂枝,能戲很多,文武老生戲、花臉戲都很有名,如楊家將戲的楊繼業,銅錘花臉包拯。

C. 威縣亂彈的名字由來

清朝初年,劉獻廷(1648——1695)《廣陽雜 記》中有「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的記載,這說明「亂彈」在當時已作為一種新腔調出現。這是迄今發現的有關「亂彈」的最早的記述。
康熙時人劉廷璣在《在園雜志》中談到弋陽腔演變為四平腔之後,接著說:「甚且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瑣哪腔、羅羅腔矣。「可以看出當時已有許多民間地方劇種開始興起,亂彈便是其中的一種。
清中葉以後,戲曲新老交織,紛呈繁盛,眾多戲曲腔名曾有過雜呼混稱的過程,所以「亂彈」一詞含義,也因歷史時期、地域和使用場合的不同而異。
清中葉,南方的兩淮和揚州的鹽商資力雄厚,其家族中,也多為清庭高官,他們為了「迎駕和盛館舍、招賓客、修飾文彩」的目的,往往都蓄有家班。江村的江鶴亭(名春、字潁長)為乾隆皇帝東巡總辦,他組織了兩個「內班」「備演大戲」。《揚州畫舫錄》(乾隆六十年刊)卷五載:「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崑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在這里,亂彈一詞被作為花部諸腔的統稱。由此可見亂彈擁抱力之大,代表性之強。另據蘇州戲曲家沈起鳳《諧鐸》(乾隆五十六年序)卷十二載:「菊部自西蜀魏三兒來吳,淫聲妖態,攔入歌台,亂彈部靡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亦有背師學者,以至漸染……。」這里說出這樣一件事,曾在北京紅極一時的秦腔藝人魏長生被逐離京後,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去揚州,後又到蘇州,堅持演出活動,「亂彈部」和昆班子弟都爭相學起他來。這里「亂彈部「即指演唱崑腔以外各種腔調的戲班子。其亂彈一詞的含義仍為花部諸腔的統稱。魏長生所唱的就是李調元《劇話》中所說的那種「蜀謂之『亂彈』的秦腔」。
乾隆三十四年《綴白裘》六集合刊本凡例雲:「梆子秧腔,即昆弋腔,與梆子亂彈腔,俗皆稱梆子腔。是編中凡梆子秧腔,則簡稱梆子腔,梆子亂彈腔,則簡稱亂彈腔。以防混淆。這里的「亂彈腔」即指的是安慶、句容等戲班子演唱的一種主要曲調,演唱這種亂彈時用彈撥樂器伴奏、敲竹梆子,故有「梆子亂彈腔」之稱。
嘉慶三、四年(1798、1799年)清府出於鞏固其政治統治的需要,連續發布禁演花部諸腔的命令。在嘉慶三年的禁令里,直接指明「起自秦、皖,而各處輾轉流傳」的亂彈、梆子、秦腔、弦索等就是「嚴行禁止」的對象。規定「嗣後除昆弋兩腔仍照舊准其演唱,其外亂彈、梆子、弦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唱演。」(見蘇州《老郎廟碑記》)這時,亂彈顯然已經是以一個劇種或一種聲腔的面目出現了。另據《嘯亭雜錄》(汲修主人、即禮親王昭連著)一書記載:「近日有秦腔、宜黃腔、亂彈諸曲名,其詞淫褻猥鄙,皆街談巷議之語,易入市人之耳;又其音靡靡可聽,有時可以節憂,故趨附日眾,雖屢以明旨禁之,而其調終不能止,亦一時習尚然也。」這里的「亂彈」明顯是指一種聲腔或劇種了。
在我國的三百多個劇種中,以「亂彈直接命名的劇種只有河北亂彈和浙江的黃岩亂彈。而含有「亂彈」聲腔的劇種卻有很多。《戲曲曲藝辭典》中「河北亂彈」條目行文中提到的「山東亂彈」與今河北東路亂彈實際是同一劇種。浙江的甌劇(溫州亂彈)、婺劇、紹劇(紹興亂彈)、浦江亂彈以及黃岩亂彈則大同小異。由於歷史上的原因,現在福建的北路戲、梅林戲;浙江的甌劇、紹劇、婺劇,秦腔、同州梆子、西秦戲,中路秦腔等都被稱為亂彈。在安徽,不但徽戲稱亂彈,廬劇如果與京劇同班演出,其戲班便被稱為亂彈班。我們威縣的西路亂彈,直至民國年間仍舊「諸腔雜陳」,高腔、羅羅、二黃、崑曲,亂彈都唱。浙江的「三下鍋」、「二合半」也是非有「亂彈」不可。山東的梆子戲、萊蕪梆子、東路梆子、山東梆子都有亂彈腔;柳子戲有的劇目全用亂彈演唱,如,《五台會兄》等;山東梆子的《封相》、《大賜福》也全用亂彈演唱。這些亂彈是保留下來的較早的亂彈形式。
在河北及山東臨清一帶,狹義的亂彈系指「二鼓頭」、「慢亂彈」、「流水板」為主,包括「一鼓頭」、「三鼓頭」、「揚州調」在內的戲曲聲腔;廣義的「亂彈」則指以演唱上述聲腔為主的東、西路亂彈戲和亂彈班。

D. 請問威縣歷史名人否有

趙三多(1841-1902) 義和團首領。直隸威縣(今河北省邢台威縣)沙柳寨人。又名洛珠。字祝盛。人稱「趙老祝」。世代務農,少年時家境貧寒,扛過活,青年時曾以販碗為生,早歲即習「梅花拳」。(後稱「義和拳」)為拳教師。在山東直隸兩省交界地區各村鎮廣設拳場,收徒先後達兩千餘人。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山東冠縣(位聊城市西)於;梨園屯發生外國教會勢力勾結官府,強拆「玉皇廟」改建為教堂事件,他被當地人民邀請率卒眾聲援。1896年(德宗光緒二十二年)4月,率徒弟至梨園屯比武「亮拳」三天。周圍拳眾聞訊前來參加者達三千餘人。迫使清軍不敢動手拆廟。次年冠縣署任曹倜出面談判,表示放棄拆廟另建教堂。他亦率眾撤離梨園屯。1898年清政府又推翻前議偏袒教會勢力,10月他再次受梨園屯人民的約請,在冠縣蔣家莊(今南宮縣蔣庄)集聚三千餘人祭旗起義,攻打當地紅桃園等教堂武裝據點。起義軍樹「助清滅洋」旗幟,不久遭山東清軍五營圍攻,起義軍突圍走散。他帶領余部到臨清(今冀魯邊界臨清市)隱藏多日,潛回老家。1900年5月和7月,又在直隸阜城(位本省武強縣西南)和山東臨清等地多次帶領「義和團」攻打教堂。11月被山東巡撫袁世凱部包圍於威縣(位今臨清市西北)起義軍死傷慘重,他仍率殘部突圍,轉移到直隸廣宗(位威縣西北)。1901年,參加景廷賓起義。次年7月,起義失敗後被捕,後在南宮縣獄中絕食而死。
1841年5月26日,趙三多出生於威縣沙柳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他拜梅花拳傳人張如純為師,學得一身好武藝,好打抱不平,後來當了拳師,很受人擁戴,在各地設廠授徒,先後招收弟子二千多人,成為遠近聞名的梅花拳首領。
1897年春,趙三多與閻書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園屯「亮拳」三天,藉此向教會勢力和官府示威,也是義和拳開始轉向武裝斗爭的標志。此後,梨園屯教會勢力尋釁,趙三多則率領義和拳攻打梨園屯教堂,殺死教民2人,使義和拳的聲勢大振。趙三多加緊聯絡拳眾准備起義,各地拳眾紛紛向沙柳寨一帶集合,起義遂成一觸即發之勢。
1898年10月25日趙三多與閻書勤、姚書起、朱九斌、劉化龍、項得勝等人集合義和拳眾3000餘人,在冠縣蔣庄馬場祭旗起義,豎起順清滅洋大旗。接著率領起義隊伍先後攻打本村及紅桃園、小里固等村教堂,隊伍逐漸發展壯大。11月上旬,趙三多率部眾在威縣侯村、魏村一帶迎戰清軍,拳民隊伍嚴重受挫,趙三多怕造成更大損失,決定化整為零分散活動,以圖再舉。
1899年5月17日,趙三多等人決定將義和拳改名為「神助義和團」,增強了迷信色彩。1900年5月2日趙三多、閻書勤等人在直隸棗強縣卷子鎮再度舉起義旗,宋赤子率領的神拳民眾也趕來參加,並開展均糧斗爭,強令富戶將糧食分給農民。無以糊口的廣大飢民紛紛參加,隊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趙三多帶領團民攻打景州朱家河教堂,殺死了許多教民。
1901年屈辱的《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將巨額的賠款負但轉稼到了廣大勞苦大眾身上。人民群眾掀起了抗捐斗爭。廣宗縣景廷賓於1902年4月23日在巨鹿縣廈頭寺宣告起義,提出了「掃清滅洋」,「官逼民反」的口號。趙三多率義和團余部加入起義隊伍,被推為主將,攻打威縣。袁世凱派段祺瑞率兵前來鎮壓,趙三多突出重圍至巨鹿縣姬家屯遭武舉范炳綱出賣被俘,在南宮監牢絕食7天而死,終年62歲。由於趙三多最早舉起義旗,威縣便成為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

E. 威縣的歷史文化

亂彈
亂彈是地方戲曲之一,是深受群眾所喜愛的一種具有鄉土氣息的地方專戲。它分東西兩路。在唱屬腔板式上,各有千秋。東路亂彈的活動范圍是邢台、邯鄲以東,石德線以南及魯西北一帶。西路的活動范圍是山西上黨以東及石家莊地區東北一帶,現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起源於直東交界地區的河北東南部與魯西北興盛於威縣一帶。原稱「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敲犁鏵片,唱農歌而得名。它產生於明代中期,是在「大秧歌」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形式,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書畫藝術
威縣素有「書畫之鄉」美譽。威縣有威縣籍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名;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65名;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17名;河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46名。威縣發展書畫愛好者近千人。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被河北省群藝館定為書畫培訓地。 威縣書畫交易的集散地冀南書畫城成為威縣文化產業的新亮點。

F. 邢台歷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元代世界級科學家郭守敬是邢台人,有17項科學成就領先世界幾十到幾百年,郭回守敬大都(北京)答治水設計了白浮堰24道閘壩和斗閘,創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至今北京水系結構依然是當年郭守敬治水時的框架,通過郭守敬博覽城。展現其在天文水利上的不朽業績;邢台西部的凌霄山經考證是當年黃巾起義的大本營,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目的、有綱領的農民起義。史學家給予很高評價,其領導人張角是邢台人,現凌霄山遺存頗豐, 名人名事名山三位一體,開發古兵山寨得天獨厚 ,義和團運動在近代三大革全太平王國、義和團、辛亥革命中承先啟後,給辛亥革命起了示範作用.經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其發源地在邢台威縣。流行在山東、河北、河南的梅花拳就是義和團前身, 現在邢台平鄉每年二月都要舉辦梅花拳祭祖大會,拳友來自海內外,人數達數萬之眾;平鄉的沙丘平台,是當年商紂王「酒池肉林」,趙惠文王「沙丘宮一囚龍之地」。秦始皇「平台涼屍」之處;邢台的「太平道樂」源自張角所創的太平道教,是世界道教界、音樂界的一朵奇葩。

G. 威縣大趙村到現在多少年歷史

威縣大趙村到現在的歷史應該有四五百年之久了

H. 河北省威縣歷史上出國什麼名人

范質(911~964),五代後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縣)范家營人。生於五版代後梁乾化元年(權911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五朝為官,兩朝為相。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登進士第。授忠武軍節度推官,遷封丘令。後晉高祖天福間,宰相桑維翰奏為監察御史,隨桑維翰為泰寧、晉昌節度從事。出帝天福八年三月,桑維翰入為侍中,薦其為主客員外郎、直史館。開運元年六月,為翰林學士。二年六月,加比部郎中、知制誥。後晉亡,為草降表。後漢初,加中書舍人。隱帝乾祐元年四月,為戶部侍郎。後周初為樞密副使。太祖廣順元年二月,為兵部侍郎。六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後周時任宰相九年,先後進位左僕射、門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臨終時,受顧命輔佐恭帝。恭帝時,封肖國公。陳橋兵變後,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罷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五十四。工詩文。

I. 請問河北邢台威縣歷史。

威縣歷史悠久,相傳大禹之父鯀曾在此築堤防洪、拯救眾生,現存有「鯀堤」遺址,威縣曾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於宋代天威軍曾駐扎威州所轄區域,寓意「威武」。夏禹之前,境內已有人群漁獵稼穡,繁衍生息,其建置歷代多變。

西漢後期,漢平帝封宗親劉如意為廣宗王,置廣宗國,威縣地屬之,東漢初置經縣,屬安平國;隋初,在經縣廢址置經城縣,後分置府城縣,屬貝州;唐朝初年,於宗城縣置宗州,宗城縣、經城縣、府城縣屬宗州。

宋初,宗城、經城二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1073年降經城縣為鎮,並入宗城縣,威縣境為大名府宗城地;元太宗六年,宗城縣並入洺水縣,仍屬洺州。1247年,洺水縣遙隸邢洺路威州。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威州屬之,後改屬廣平路;民國初年,沿襲清制,威縣仍屬廣平府。

1945年6月,威縣解放,臨清、冠縣、邱縣、南宮、曲周、雞澤等縣在境內的「插花地」亦劃歸威縣,屬冀南行署四專區;1949年8月,冀南第四專區與太行第一專區合並為邢台專區,威縣屬之;1993年7月至今,威縣屬河北省邢台市。

(9)威縣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交通優勢

威縣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匯地帶,位於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黃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均在威縣4小時交通半徑之內。

威縣交通四通八達,大廣高速(廣州-大慶)、106國道(北京-廣州)縱穿南北,青銀高速(青島-銀川)、東呂高速(山東東營-山西呂梁)、340國道(山東東營-陝西子長)橫貫東西,京廣高鐵、京廣鐵路、京九鐵路、邯黃鐵路、京港澳高速四周環抱,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J. 威縣古時候建過都城嗎求大神幫助

「運道東開, 鯀堤北障; 地勢坦夷, 環顧平曠; 壤連八邑, 衢通四方。」 這首四言古詩,如實記述了位於黑龍港流域的威縣地理形勢。 威縣這地方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為趙地,漢朝初年還曾有過一個不尋常的名字-斥章。為何得此稱號?溯本求源,才知道是根據地質環境確定的。公元前一九七年,漢朝政府逐漸鞏固,劉邦開始調整地方行政機構,就於現在威縣西部和邱縣的東北部,建了一個縣,按其「地多咸鹼」而又緊靠漳水,定名叫斥章縣。《風俗通義》說:「漳水出治北,其他斥鹵,因曰斥漳」。就是斥章縣名的起源。 西漢末年,斥章縣南部劃歸魏郡管轄,而將北部劃給了巨鹿郡的堂陽縣。東漢時,威縣一帶為廣宗縣地。此後,經過魏、晉和南北朝,直到隋朝初年,文帝楊堅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一些州縣進行了合並,於公元五八六年,把原來的斥漳城北遷,改稱洺水縣。唐代史學家杜佑著《通典》說「洺水入境,東合於漳,故以縣名」。這是洺水縣的來歷。 唐武宗李炎,是個僅僅在位五年而小有作為的封建統治者。公元八四五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沒收寺院財產,強制僧尼二十多萬人還俗,並將他們分散到各個州縣為民。為了消滅佛教在地方上的勢力,於這年七月對僧尼較多的州縣進行改置,洺水縣被並入曲周縣內。 宋朝時洺水縣曾兩次「置而復廢」,到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後期,地方行政區變動頻繁,金章宗完顏璟統治時,於公元一二O二年,把宗城納入洺水縣,擴大范圍,並在原地設立了一個威州。據《廣平府志》記載:「威名始於此」。 元朝是歷史上疆域最大的一個封建王朝。元太宗窩闊台做了皇帝,一開始就注意整頓州縣,於公元一二三四年,將金朝設立的威州割給邢洺路統領。公元一二五二年,元朝政府又把原在井陘的威州治所,適移到洺水縣,使洺水成為州縣合一的行政區中心。 明朝初期,為了消除地方上的混亂情況,曾實行丈量土地、普查戶口、調整州縣政策。在這次整頓中,於公元一三七二年,把威州降低為縣,而縣名仍用「威」字。威縣之名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滿意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威縣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