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一歷史上冊第一課重點
答:★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版,距今約權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2.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和使用磨製石器,開始原始農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著 干欄式房子 便於通風防潮;他們還會飼養家禽,製造陶器、玉器、樂器。
Ⅱ 初一歷史1---15課的復習提綱。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社會朝代更替: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識記:了解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存。(七年級上P2——P4)
【知識點】
一、元謀人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
2、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意義: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二、北京人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3、主要特徵:(1)能直力行走。
(2)會製造和使用打制石器。這是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
(3)會使用天然火。
(4)過著群居的生活。
【問題】火的使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進化有什麼作用?
答:火的作用有:(1)照明,從而擴大生活領域。(2)禦寒。(3)熟食。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利於攝取食物營養,促進人類體質,尤其是大腦的發展和健康。(4)火可以幫助人們驅逐野獸,增強人類自衛和狩獵能力。
【問題】原始人類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麼?
答:原始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
【課本插圖】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七年級上P3)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識記:知道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的主要特徵。(七年級上P7——P10)
【知識點】
一、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約6000多年。
2、發現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3、生產情況:(1)種植粟、白菜或芥菜等農作物(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2)普遍使用磨製石器。(3)懂得製造和使用陶器(彩陶)。
【問題】磨指石器與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
答:(1)使用的時間不同。打制石器廣泛應用於舊石器時代,磨製石器則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徵。(2)製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僅僅是將石塊打製成形,而磨製石器是將打製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稜角而製成的,因而刃部鋒利,器形規整。(3)勞動效用不同。打制石器比較粗糙難用,而磨製石器精製好用。
4、生活情況: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原始農業的發展)。
二、河姆渡聚落(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00多年。
2、發現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3、生產情況:(1)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骨器,會挖掘和使用水井。(2)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3)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4)製造和使用陶器(黑陶)。
4、生活情況:居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問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異同。
答:(1)相同點: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開始了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
(2)不同點: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半坡聚落位於黃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於長江流域;房屋結構不同,前者為半地穴式房屋,後者為干欄式房屋。半坡聚落主要種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種植水稻;陶器製作中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前者陶器的低色一般為紅色,上面繪有圖案,稱為彩陶,後者陶器的顏色一般為黑色,稱為黑陶。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識記: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七年級上P12——P16)
【知識點】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相傳炎帝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神農氏。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使人們互通有無。
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
【問題】如何理解傳說和史實?
答:傳說與史實,古人無區別。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而出現了區別。考古資料證實者,為「史實」;考古資料未證實者,為「傳說」。
【問題】P17自我測評 神農氏時已經出現了一種什麼社會現象?
答:出現了物與物之間的交換現象。人們開辟集市,以物換物,互通有無,從事一些簡單的交換活動。
二、華夏族的形成
炎黃聯合打敗蚩尤後,又經過阪泉之戰,二部走向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華夏族是今天漢族的前身。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
三、堯、舜、禹的傳說
1、禪讓制
相傳堯、舜、禹的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產生的方法是以相對和平的方法。堯年老後,部落聯盟推舉舜為繼承人。後來,舜又以同樣方式傳位給禹。這種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禪讓」。
2、大禹治水
禹是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他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採用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問題】從大禹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答:品質:(1)禹善於吸取前人的教訓。(2)堅持不懈、不畏勞苦的精神。
【課本插圖】黃帝(七年級上P12) 陝西黃帝陵(七年級上P13) 浙江紹興大禹陵(七年級上16)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識記:記住夏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七年級上P22)
【知識點】
一、夏朝的建立
1、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陽城。
4、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標志著我國歷史跨入文明時代。
二、禹傳子(啟),家天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問題】啟是怎樣繼承王位的?世襲制與禪讓制有什麼區別?
答:(1)啟在禹的幫助下培植個人勢力,樹立了較高的威信;禹死後,啟先後打敗伯益和其他不服從的部落,正式繼承王位,開始了「家天下」是歷史。
(2)區別:禪讓制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舉首領的制度,開始於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時。王位世襲制則是一個家族是世世代代世襲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是一種「家天下」的制度。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識記:知道西周的分封制(七年級上P28—P29)
【知識點】
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地區的統治。
2、主要內容:(1)周王的分封: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等,稱為「授民授領土」, 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拱衛王室的作用。
(2)諸侯的義務: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到周王室朝覲、納貢和服役。各諸侯國密切聯系,共同抵禦「蠻」、「夷」、「戎」、「狄」等。
3、依據:與周王的血緣關系。基礎:世襲制。
4、作用:通過逐級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四方擴散的控制網路,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西周的影響不斷擴大,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交流。
【問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的這句話反映了什麼制度?
答:反映了西周實行的分封制。
【課本插圖】周初分封略圖(七年級上P29)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識記:春秋爭霸與戰國七雄。(七年級上P34—P38)
【知識點】
一、春秋爭霸
1、時間: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原因:(1)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勢。(2)幾個大諸侯國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4、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
答:齊是東方大國,有魚鹽之里利。(2)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3)順應當時政治形勢,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
5、晉楚爭霸:晉楚爭霸,晉先勝,楚後勝,雙方先後稱霸中原。
二、戰國紛爭
1、時間: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手段:(1)武力。(2)政治、外交攻勢:合眾(東方六國聯合抗秦)、連橫(秦勸說一國幫助秦進攻其他各國)。
4、結果: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秦國越來越強。
【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具有什麼歷史作用?
答:(1)加快了統一的步伐。(2)促進了民族的融合。(3)加速了新舊制度更替。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理解: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七年級上P41——P44)
【知識點】
一、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產生的根本原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
2、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
1、背景(原因):(1)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2)當時各國爭霸的壓力。
2、目的:富國強兵。
3、主要內容:(1)富國的措施: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2)強兵的措施:獎勵軍功。(3)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4、歷史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問題】商鞅變法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為什麼?
答:商鞅變法成功了。因為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後,經過商鞅變法,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國力大增,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後,秦國擔當起統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統一了全國。
5、商鞅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答:(1)實現抱負應不怕挫折和犧牲。(2)應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創新和獻身精神。
【問題】「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這句話表明了商鞅的什麼態度?
答:表明了商鞅在變法遭到舊貴族勢力堅決反對的情況下,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同舊勢力進行斗爭。
【課本插圖】商鞅方升(七年級上P43)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識記: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了解漢字的演變。(七年級上P46、P49、P71)
【知識點】
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1)含義: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一種象形文。
(2)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3)意義(作用):A、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B、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2、金文:(1)含義:是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又稱為銘文。(2)意義: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資料,對研究漢字的發展和書法藝術也有重要價值。
3、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時頒行天下的文字。
4、隸書:是秦始皇時期,程邈創造的新字體。它簡單實用,很快在全國流行起來。
識記: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七年級上P47—P48)
【知識點】
一、司母戊鼎
1、出土地點:河南安陽(殷墟)
2、名稱由來:因鼎的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
3、特點:它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庄嚴凝重的風格,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4、鑄造:(1)合范法。(2)二三百人同時操作。
5、意義:(1)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2)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3)折射出當時的強盛國力。
二、商朝的青銅器
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青銅工藝十分精湛。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經能夠根據對各種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調配銅和錫的比例。
【問題】商朝的青銅器有哪些特點?
答:種類繁多,工藝高超,鑄有花紋裝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的青銅器氣勢極其宏大。
【課本插圖】四羊方尊(七上P47)司母戊鼎(七上P48)青銅立人像(七上P48)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識記: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七年級上P50——P52)
【知識點】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
1、偉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偉大的教育家:
他開始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貧富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問題】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你同意孔子的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能力與品德可以讓他人學習、思考。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的主張和謙虛、好學的精神。
【問題】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談談你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示?
答: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時,來不得半點虛偽,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才有可能學得更多的知識。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裝懂,就得不到提高。
3、《論語》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一書。
二、百家爭鳴
1、背景
【問題】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答:(1)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2)各國競相改革,剛剛上台的新興地主階級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政治理論為他們解決社會大變革中的一系列問題。(3)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探索。(4)自孔子創辦私學以來,私人辦學盛行,為各派學說的傳播提供了陣地。
2、概況:見課本P53自我測評
3、影響:各家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問題】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和利用?
答:見復習指南P20復習導航第3題。
【課本插圖】孔子(七年級上P50)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理解:以都江堰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七年級上P54——P55)
【知識點】
都江堰
1、修建原因:為了排澇防旱。
2、修建情況:(1)修建時間:戰國時期。(2)修建人物:秦國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3)修建地點:岷江流域。(4)用途:是綜合性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3、結構:(1)「分水魚嘴」——分洪。(2)「飛沙堰」——泄洪排沙。(3)「寶瓶口」——灌溉農田。
4、治水特點:重在疏導。
5、意義
【問題】為什麼都江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答:(1)防洪、灌溉並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2)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了自然環境。(3)具有科學性,並代表當時世界先進的水利工程水平。(4)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類征服自然,協調與自然關系的成功典範。
【課本插圖】漢代李冰石人水尺(七上P54)都江堰示意圖(七上P55)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運用:了解秦兼並六國的史實。(P64——P65)
【知識點】
秦統一六國
1、背景:
【問題】秦為什麼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
答:(1)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2)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3)秦採取了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御秦。
2、過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咸陽,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3、意義
【問題】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答:(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始了新的統一格局,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2)秦統一後,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3)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沿襲了兩千多年,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識記:知道陳勝吳廣起義。(七年級上P66)
【知識點】
陳勝吳廣起義
1、原因:(1)根本原因:秦王朝的暴政。具體表現在:A、徭役和兵役繁重。B、賦稅沉重。C、刑法嚴酷。D、秦二世即位後,統治更加殘暴,激化了階級矛盾。
(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一些貧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秦律誤期就要被處死。
2、經過和結果: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眾起義。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朝的統治。起義隊伍很快就發展壯大到數萬人。起義軍攻下陳,建立張楚政權。並派兵分路進攻,直逼咸陽。但起義軍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3、歷史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秦朝的殘暴統治。
4、秦的滅亡:公元前206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原因:秦王朝的暴政。)
【課本插圖】秦始皇(七年級上P64)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運用: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七年級上P66——P72)
【知識點】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復習指南P4)
1、政治方面:(1)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帝制。(2)中央機構社三公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他們互不統一統屬,都對皇帝負責。(3)地方機構設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各級官員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響:國家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徵收賦稅,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此後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
【問題】分封制和郡縣制有何異同?
答:相同之處: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處:(1)分封制實施於奴隸制時代,郡縣制實施於封建制時代。(2)分封制中的諸侯是世襲的,權力很大,並呈發展膨脹的趨勢;郡縣制中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受皇權制約較強。(3)分封制容易導致國家分裂、郡縣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4)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是國家的進步。
2、經濟方面:(1)統一車輛形制(「車同軌」)。影響: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控制。
(2)統一文字(「書同文」)。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影響:對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問題】我國幅員遼闊,方言很多。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字,將會出現什麼狀況?
答:國家的政令無法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受到阻礙;各地區的人們交流困難或無法交流。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統一全國貨幣,又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即統一尺寸,升斗斤兩。影響:有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對以後中國的貨幣和計量單位產生重大影響。
3、思想方面:焚書坑儒。影響:加強了思想統治,有利於統一,但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4、軍事方面:御匈奴,築長城。秦代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余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影響:保護了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問題】如何評價秦始皇?
答: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功大於過的傑出政治家。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始皇初步創立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國以後多民族國家的初步基礎。他推行縣制,鞏固了統一的局面。他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保證了北方人民正常生活和生產的發展。作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統治十分殘暴。他統治時期,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他「焚書坑儒」,鉗制思想,摧殘文化,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很大的損失。
【課本插圖】秦統一文字表(七年級上P71)秦統一貨幣示意圖(七年級上P71)秦長城示意圖(七年級上P72)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運用: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七年級上P74——P76)
【知識點】
一、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措施(復習指南P5)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統治時期,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進行改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1)原因:漢初休養生息的「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2)影響:使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
2、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教授儒家經典。
3、政治方面:(1)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A原因:諸侯王勢力膨脹,嚴重威脅皇權。B內容: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在王國內將封地在分封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由皇帝定封號。C作用:漢武帝不費一兵一卒,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使他們無力和中央抗衡。
(2)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派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並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作用:加強皇帝對龐大的官僚群體的督導和控制。
4、民族關系方面: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同西域各國的聯系。
【問題】如何評價漢武帝?
答:同上。
【問題】為什麼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答:兩人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君主;都採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徵。所以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課本插圖】漢武帝 董仲舒(七年級上P74)
Ⅲ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筆記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筆記
答:在這節課當中主要是講了三個大知識點,分別是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根據題目就知道「北京人」是重中之重。
Ⅳ 七年級上冊歷史書第一課內容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2.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約七千年)和使用磨製石器,開始原始農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著 干欄式房子 便於通風防潮;他們還會飼養家禽,製造陶器、玉器、樂器。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4.滅亡: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偉)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後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後,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著名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二、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境。 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十課 「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滅六國時間: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3.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
(1)目的:為了加強統治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2)最高統治者是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3)地方推行郡縣制度。(縣制起源於商鞅變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開方孔銅錢)、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後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
4.思想上:焚書坑儒。(李斯建議)
5.軍事上:反擊匈奴,北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南鑿靈渠,開發南疆。
6.秦統一後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第十二課 大一統的漢朝
1.文景之治
漢文帝,漢景帝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提倡節儉。
2.漢武帝的大一統具體措施:
(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統治地位由此確立。
(3)軍事上:對匈奴展開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基本解除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4)經濟上: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與漢朝的和戰
1.衛青、霍去病破匈奴
(1)漢武帝時,從匈奴手裡奪取可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分別率軍出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
2.昭君出塞
漢元帝將昭君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
★第十五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漢時期,人們把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x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2.張騫兩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x疆地區開始隸屬於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x疆地區,往西亞,再往歐洲,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的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積極的作用。
5、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早期。
2.東漢改進造紙術的重要歷史人物是蔡倫。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3.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4.東漢時期的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作用:測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5.東漢華佗最早製成了「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主要著作《五禽戲》。
6.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1.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代。著有《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2.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所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3.北魏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注。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1.書法藝術:
(1)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的時間:東漢末年。
(2)演變: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3)書聖: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二、繪畫: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三、石窟藝術: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七年級(下冊)
★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1.大運河的開通:
(1)時間與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2)運河三點: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3)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並連接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4)大運河的開通作用:①加強了南北交通②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③大大促進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二課 「貞觀之治」
1.隋朝滅亡: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3.武則天及其統治: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她當政期間,繼續實行發展農業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4.貞觀之治: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第三課 「開元盛世」
1.唐朝的社會經濟:
(1)茶樹種植:茶葉生產在江南佔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2)農業生產工具改進: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3)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4)商業: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2.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區,市為繁華的商業區。
3.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立
1.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2.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3.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三位重要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4.科舉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開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把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廢除。
★第五課 「和同為一家」
1.唐與吐蕃關系:
(1)7世紀前期,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3)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第六課 對外友好往來
1.與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東來:隋朝時已經有日本遣使者到來,到唐朝時,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鑒真東渡: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他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3玄奘西遊: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去天竺取經,帶回大量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4.與新羅交往: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第七、八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一)(二)
1.建築: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700多年後,歐洲才建成類似的橋。
2.印刷: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詩: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詩仙)、杜甫(詩聖)、白居易。。
4.莫高窟:隋唐時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尤以精美壁畫著名。
★第九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1.12世紀初,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2.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岳飛班師後,宋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十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北宋最大)。
2.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3.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5.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第十二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從此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記述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4.元朝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元政府加強對x藏的管轄,x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第十三、十四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二)
1.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3.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至五代的歷史。
5.北宋文學家蘇軾,他的詞氣勢豪邁,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兩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的辛棄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他在詞里經常傾吐對山河分裂的悲痛。
6.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是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的繁華
★第十五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1.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負責對臣民的監查、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明政府還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第十六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2.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
★第十七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1.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沈陽,後改稱盛京。
2.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遷都北京,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第十八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2.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第十九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順治帝接見x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x藏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2.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x藏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時下令調兵討伐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清朝在x疆設置伊犁將軍,對整個x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
5.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島。清朝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第二十課 明朝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1.明清經濟的發展:
(1)明代從國外引進了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
(2)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的絲織業後來居上。
(3)景德鎮市全國的制瓷中心。
(4)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5)明朝中期以後,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機戶和機工。
★第二十一、二十二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1.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以「萬歲山」作為全城的中心點。城中心的紫禁城(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的瑰寶。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3.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4.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記錄了我國手工業成就。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6.明清時期,古典小說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作者施耐庵。
7.明朝中期的《西遊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作者吳承恩。
8.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Ⅳ 初一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復習
1、 西周分封制(以選擇題為主)
①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
②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影響:通過分封,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國家
2、戰國時期,秦國李冰在岷江修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美譽
3、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變法,內容: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
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
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西周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叫「金文」或「銘文」。西周晚期出現「大篆」。鑄刻文字最多的青銅器——毛公鼎
5、孔子
政治觀點: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觀點:①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謙虛好學。
③要求學說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
孔子言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6、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
②統一度量衡。
③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字,後來又推廣隸書。
④為加強思想控制,接受李斯建議,「焚書坑儒」。
⑤為抵禦匈奴,北築「萬里長城」。(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徵)
意義: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7、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①接受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推恩令)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③經濟: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同意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謀取暴利,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④為抗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匈奴遭受沉重打擊,開始西遷。
漢武帝大一統的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上達到大一統,西漢統治達到鼎盛。
評價漢武帝:是我國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他統治期間,西漢出現了大一統局面,封建通知得到鞏固和加強。但他也好大喜功,耗費了大量錢財,徵兵征稅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8、張騫出使西域(司馬遷稱之為「鑿空」)
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分別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
西域→中原:葡萄、核桃、石榴、苜蓿 中原→西域:鑄鐵、鑿井、絲綢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促進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
9、絲綢之路
長安--河西走廊—敦煌—分南北兩支(北:玉門關—蔥嶺---大宛-大月氏-安息-大秦 南:陽關----鄯善—於闐—蔥嶺--大宛-大月氏-安息---大秦
絲綢之路作用:傳播了中國文化,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0、造紙術
世界上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成為「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11、江南開發的原因:
①江南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北方戰亂,而南方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
③北方人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
江南開發的影響: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開墾
12、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①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遷都)
②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③官員及家屬穿漢服。
④改漢姓,皇族由拓跋改為元。
⑤鼓勵鮮卑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⑥採用漢族官制、律令。
⑦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鮮卑族逐漸漢化,北魏政權得到鞏固,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13、東晉王羲之(「書聖」)的《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Ⅵ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1、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住著干欄式的房子。
2、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
3、「百家爭鳴」
學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愛、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征,民貴君輕
法家
韓非子
《韓非子》
「法治」,中央集權
道家
莊子
《莊子》
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4、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
5、禹傳子,家天下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6、商鞅變法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軍直接派官吏治理。
7、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8、暴君:秦二世
9、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紀20年代。
10、今天我們看到的現存長城是 明長城。
11、漢朝初年,漢與匈奴的關系是接受和親,昭君出塞。
12、東漢太守杜詩發明水排,它的作用是鼓風治鐵的工具。
13、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時間,建立者、國號、都城等。
吳
孫權
222年
建業
魏
曹丕
220年
洛陽
蜀
劉備
221年
成都
15、西漢「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
16、人口的大規模南遷,不僅使南方增加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
17、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西晉、北魏、前秦〕,多次統一。
18、《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19、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的是祖沖之。
20、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根本原因是統治者扶持。
21、魏國—220年—曹丕—洛陽
22、東漢時,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了造紙技術。
23、華佗擅長外科手術,他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24、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城都護總管西域事物,從此,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5、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26、佛教起源於古印度。
Ⅶ 初中七下歷史第一課重點是什麼
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講清楚大運河的概況,完成課後的活動河探究。
Ⅷ 初一上歷史知識點有哪些
初一歷史(上冊)復習題 第一單元 第一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 2、距今約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 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 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 ,過著群居的生活。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 和長江流域的 。 2、距今約 年的半坡聚落位於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 、 、 ,飼養 、 ,還經常去 、 。他們開墾耕地用 、 ,收割莊稼用 、 ,加工穀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 和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於 ,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 ,飼養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他們在這些工具上 , ,這是工具製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幾千年來, 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時期,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第三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1、相傳 改進農具,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是中化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因此號稱 。他還發明 ,開辟 ,使人們互通有無。 2、相傳 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 發明了 。 3、距今約 多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出現部落聯盟。 4、 和 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黃帝之後過了很久, 、 、 先後成為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6、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 」。 7、 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他採用 的方法,把洶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領導人民 , ,化水害為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公元前21世紀,王位世襲制的實行及國家機構的設置,標志著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的出現。 夏商西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是以 、 和 為代表。 夏朝開始進入奴隸制階段。西周實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也開始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國的有 、 、 和 。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約 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 ,定都 。並組建 ,制定 ,設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 。夏朝滅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強大。 3、約 年,商部落首領 ,聯合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4、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遷到 ,此後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後代又把商朝稱為 。 5、商代, 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擊敗商朝軍隊,建立 ,定都 ,史稱西周。 7、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各級貴族和平民可以從周王那裡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權,但不能轉讓和買賣。農業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業分工較細,原始瓷器製作比較普遍,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遷都 ,歷史上稱為東周。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 ,稱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即必須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納貢賦,和定期朝見周王述職等義務. 。 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意義在於:(1)諸侯國是周設在各地的據點,起著 的作用。(2)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3)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4、夏商西周社會以 區分尊卑等級。 5、夏商西周時期, 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部門的主要勞動者;王和大小貴族擁有很多奴隸,奴隸主要來源於 和 。 6、為了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夏商西周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 ,制定了嚴酷的 。 7、 配合暴力鎮壓,是統治人民的另一種手段,起著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統治階級通過 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 時期。當時出現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個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稱霸的是 。 2、 穩定內政以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公元前651年,在葵丘舉行的諸侯盟會上,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 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軍在 打敗晉國,楚莊王跌升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 時期。晉國分裂成 、 、 三個國家,與原有的 、 、 、 並稱「戰國七雄」。 5、 稱為「合縱」; 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1、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 」。 2、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 的發展。鐵梨鏵的出現,是耕作技術的一大進步。 3、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全生產成為可能。 4、「 」、「 」,反映個體生產取代大規模強制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 5、公元前356年, 開始變法。 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意義。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 開始的。 3、 是銅、錫、鉛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1、 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兩部分。 2、「 」就是要愛人,要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 3、「 」就是要求人們能夠約束自己,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張以「 」教化人民,以「 」治國。 5、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教得到發展的是 ,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 論整理成《 》一書。 6、請簡述「百家爭鳴」。 7、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 」治國;法家強調用「 」加強統治;道家既反對「 」治,也反對「 」治,他們提出「 」。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1、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兩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於灌溉、分洪,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3、 稱為編鍾。 4、編鍾的出現表明 。 請簡述為什麼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公元前221年,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世界范圍內,與秦漢帝國先後並存的主要有歐洲的 、西亞的 等古代國家。 與 的文明最為輝煌。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秦國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是:(1)統一成為大勢所趨;(2)人們苦於戰爭,渴望和平;(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4)秦採取正確的軍事方針,長平之戰後,六國皆無力御秦。 公元前260年,秦在 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國家,定都 ,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帝。 請簡述秦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公元前209年夏, 、 率先發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 。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 請簡述秦始皇做一些什麼來發展經濟?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請簡述統一文字的意義。 4、秦國以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 5、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統治。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1、公元前 年, 稱帝,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為西漢。 就是漢高祖。 2、漢武帝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他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請簡述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5、漢武帝通過頒布「 」的方法削弱封國勢力,其巧妙之處在於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 6、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的措施是,在中央設立 ;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稱為「十三州部」。 7、 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大一統帝國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1、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漢武帝為了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是以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為開始的。 3、「絲綢之路」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交通線,因 而得名。 4、請簡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意義。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1、西漢前期,人們從「 」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 2、東漢時期, 在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後人將他改進的紙稱為「 紙」。 4、公元 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5、 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醫學家,他著有《 》一書,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後世尊稱他為「 」。 6、 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並研製成全身麻醉葯劑「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後人尊稱其為「 」。 7、《 》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其中 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其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1、佛教起源於 ,自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教義有利於 ,對「來世天國」的期待,也在貧苦民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引力。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道教產生於 ,他是 與 的結合。道教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3、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 為主, 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4、 撰寫的《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成為後世編寫史書的典範。 5、秦漢時期, 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6、氣勢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出 ,生動展現出 。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政局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曹操率軍北渡黃河,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 2、 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 。 3、填表題 戰役名稱 時間 交 戰 雙 方 結 果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4、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 ,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 2、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 ,而且 ,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3、請簡述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哪些進步。(你認為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為什麼會得到發展?)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你怎樣看待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項目 人 物 成 就 意 義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1、請簡述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與藝術特點。 2、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是 。為什麼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4、東晉時期繪畫藝術成就最高的是 。其代表作是 。 5、請說一說顧愷之的繪畫風格。 6、石窟藝術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 ;是 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陽的
Ⅸ 7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完整詳細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