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觀點)的演講稿,內容要求積極向上。字數2000字。急求!
李鴻章歷史定位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旦粻測救爻嚼詫楔超盲,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遍野,豺狼噬人」、內則殘民以逞、外則喪權辱國的清朝統治,無疑是順乎時代潮流的正義之舉。李鴻章維護腐朽的清朝統治,鎮壓太平天國,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自然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罪無可赦。
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軌
李鴻章堪稱洋務運動的首腦和旗幟。洋務運動是時代的產物,是對外國殖民侵略和世界現代化浪潮沖擊所作出的積極回應,是近代中西文化撞擊和交融的初步結果。與同時代的洋務官員相比,李鴻章不僅對中外形勢和中國出路的認識要比同僚深刻,而且採用西法、舉辦洋務新政數量之多、成效之大,也無人能望其項背。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大清帝國「厝火積薪,可危實甚」,因而主張「識時務者當知所變計耳」,絕不應昏睡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思振作。為此,他提出必須向西方學習,舉辦洋務新政,以求「自強」、「自立」。他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為「自強」而力倡變法,主張以儒家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之以西方富強之術。他力主把「修明前聖制度」和學習「外人所長」結合起來。所謂「修明前聖制度」,就是「變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謂學習「外人所長」,就是引進屬於西方「物質文明」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企圖借用西方資本主義甲胄以保護清朝封建主義的軀體。必須指出的是,他力圖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只熱衷於引進西方「物質文明」即近代軍工技術,顯然不能使中國擺脫傳統的農業社會,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但畢竟使封建體制發生裂痕,催生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從而使中國社會在傳統向近代轉軌的路途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⑵ 歷史演講稿
驕傲的曾國藩
奔奔曾經說過:「你對歷史不感興趣,所以歷史對你不感興趣。」過去是現在的歷史,現在是未來的歷史。過去的已經是歷史,而歷史一再重演。所以歷史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思考如何把正在進行的歷史故事演義得更加有趣。
我今天要講的讓毛澤東「獨服」的「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讓蔣介石稱贊「足為吾人之師資」,被後人推崇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驕傲的曾國藩。
我說的驕傲既不單是褒義也不單是貶義。
曾國藩被許多人評價過,但我認為曾國藩是驕傲的,所以曾國藩一出生下來就是驕傲的。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其祖父閱歷豐富,父親是個秀才。所以曾國藩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作為老大的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16歲童子試第7,23歲考取秀才。曾國藩作為8個弟弟妹妹的榜樣怎麼能不驕傲呢?曾國藩考取進士之後由翰林院庶吉士到侍讀到侍講學士到文淵閣值閣事到內閣學時到稽察中書科事務到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到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作為漢人當時做官能做到「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能不驕傲嗎?當官的時候曾國藩諷刺身邊的人說:「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曾國藩還說:「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就是說他不跟一般人相處只跟像自己那樣賢明的人相處。
作為理學家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曾國藩的「文傲」不是一般人能看出來的。曾國藩寫過很多書《京史百家雜鈔》《求闕文集》《詩集》《讀書錄》《家調》《家書》《求學道》《五箴》等不下百十數本卷。首先曾國藩很驕傲自我感覺良好,所以噶寫書,他寫書之後更加驕傲了於是一寫幾十本。於是驕傲成了曾國藩的本性。曾國藩的治學論道,識人修身,持家教子,為官當將成了曾國藩驕傲的資本,並且他還要把他的驕傲傳授給別人。所以很多人如左宗棠李鴻章看見曾國藩時喊他老師而不是大人。
其實曾國藩真正走上歷史舞台還是因為他的「武傲」。有句話為證「經商要學胡雪岩,當官要學曾國藩」。
當太平天國起義轟轟烈烈時,清政府很恐慌,曾國藩很高興。因為清政府的八旗、六營軍腐敗到不堪一擊,而曾國藩的湘軍正在卧薪嘗膽。於是曾國藩開始發揮自己筆桿子的驕傲,在《討粵匪繳》中說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之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等等。他都把自己與孔孟並列了,你說他驕傲不驕傲?
1854年初,湘軍組成陸軍十三營,水師十營,共一萬七千多人,同時正式出師與太平天國作戰。湘軍進圍九江時,曾國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肅清江面,直搗金陵」。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太平天國派石達開等率軍西援,在湖口、九江戰役中,痛殲湘軍水師。1855年2日11日,太平軍放火焚毀停泊在江面的湘軍大船百餘艘,奪得曾國藩座船,曾國藩走投無路,幾次跳水自殺未遂。然後倉促逃入南昌,陷入太平軍的包圍之中,使他「呼救無人」,「夢魂屢驚」。
這是曾國藩表露無疑的驕傲,所以曾國藩吃到了驕傲的苦果,然後曾國藩羞愧難當要自殺。也正是因為曾國藩還是湘軍的驕傲,是曾氏家族的驕傲,是漢人為官的驕傲,所以曾國藩自殺未遂,他為了別人的驕傲而活著。
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變亂,湘軍乘機卷土重來,12月攻下武漢,接著李續賓率領湘軍主力投入江西戰場,陷九江,進逼太平軍重要軍事據點三河鎮。顯然,曾國藩意圖是先拿下武漢、九江,然後以湖北、江西為後方,同太平軍爭奪安徽,特別著重爭奪安慶。他認為只要佔領安慶,就可以沿江東下,直取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1858年11月,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發起對湘軍垢猛攻,三路大軍包圍了李續賓的大營,湘軍大敗,李續賓以下文武頭目四百餘人全部被殲。曾國藩不得不承認:「三河之挫,敝邑陣亡達六千人,士氣大傷!」
這就是著名的三河大捷。曾國藩的驕傲再次被打擊,所以有人說後期的曾國藩很抑鬱。
曾國藩的湘軍,雖然在三河遭到慘敗,但力量並未潰滅,他仍然堅持奪取安慶進取天京的戰略。1860年曾國藩親率湘軍八萬實現了對安慶的包圍。這時太平軍擊潰江南大營,東征蘇、常,咸豐帝氣急敗壞,要曾國藩趕快發兵救援,但是他拒絕應命,說:「安慶一軍,目前關系淮南之全局,將來即為克服金陵之張本」。為了解安慶之圍,太平天國決定分兵兩路,突入敵人後方,攻取武漢。這一行動,引起了湘軍內部的一片驚慌,有人主張撤安慶之圍,回師救援湖北,可是曾國藩不為所動,仍堅持原議,說:「吾但求力破安慶一關,此外皆不遽與之爭得失」。果然,太平軍西取武漢的計劃未能實現,而曾國藩孤注一擲,如願以償。經過五個月的爭奪,1861年9月5日,安慶終於落入湘軍手中。這時的曾國藩找回了驕傲的資本,准備有所作為。當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時,很高興,他說廉頗只能三遺矢。
1864年,曾國藩攻取南京,湘軍在南京屠殺三天三夜,共殺人10餘萬。曾國藩不僅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個弟弟也殺人,當時人們就稱呼曾國藩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有人曾經為曾國藩辯解說那是形勢所迫,身境所繞,不得已而為行之的謀略而已。
試想一下,我們在拿老鼠兔子做實驗時,是不是因為我們覺得動物的生命比人低賤得多?所以曾國藩認為湘軍是驕傲的,至少曾國藩認為自己是驕傲的。
1861年8月21日,咸豐帝病逝,年僅6歲的載淳繼承皇位。這時候的曾國藩掌握的湘軍已經強大到可以讓他稱帝。但曾國藩為什麼沒有稱帝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曾國藩很驕傲。儒家思想是曾國藩的驕傲,孝悌忠信是曾國藩的驕傲,個人的完美是曾國藩的驕傲,對舊王朝的愚忠是曾國藩的驕傲。要說龍袍加身對曾國藩沒有半點兒誘惑,肯定是一句假話。但要他放棄一生所堅持的驕傲是不可能的。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這時候的曾國藩很生氣,因為曾國藩很驕傲,他不允許別人鼾睡在自己的榻邊。曾國藩氣自己的祖國那樣懦弱無能,毀了他的聲譽,毀了他的驕傲。於是以「師以長技以制夷」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在曾國藩的領導下蓬勃發展。
1872年,曾國藩驕傲地病死在南京。因為他死的時候,他提拔的人如左宗棠李鴻章,一個個都像那樣很驕傲了,他的洋務運動也早就了一批批驕傲的人才,如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評價歷史人物時「偉大」只用來形容那些力爭上游的人,隨波逐流的那些人只能用「可憐」形容,我用驕傲來形容曾國藩是因為他使得中國近代歷史前行的步履,變得那麼迷惘而惶惑、彷徨而猶豫、蹣跚而踉蹌……
⑶ 關於中國近代歷史人物事跡的演講稿 800-1000字左右 在線等
文章標題:九一八事變屈辱的中國歷史演講
屈辱的中國歷史:我向你訴說!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今年,景德鎮、臨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鳴警報,其中,天津、拉薩、昆明、杭州、鄭州等多個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鳴警報,浙江全省均鳴響防空警報.
九月,與許多
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文秘港」還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您!]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⑷ 寫一篇關於歷史事件的演講稿450字
自古春秋戰國最多歷史經典故事。勾踐滅吳,卧薪嘗膽等等
⑸ 中國革命歷史故事演講稿!急急急急急急急!!!!!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祖國在我心中》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你們心中,誰最偉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兩個字——祖國.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1949年10月1日,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這一天,五星紅旗從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新中國從此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建國60年來,新中國發生了翻開覆地的變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揚眉吐氣,無比自豪!
1992年,當《春天的故事》風靡祖國大地,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在深圳特區展開,生動呈現了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和人民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難怪董文華大姐這樣唱: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使我國結束了幾百年來受侵略的屈辱史,這兩件事是中華民族的盛事,誰敢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堅信,祖國的寶島台灣終有一天會回到祖國的懷抱;2001年7月,我國申奧成功,我們歡呼,我們流淚,因為祖國在我們心中;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把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2005年10月12日,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順利升空、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讓這個千古流傳的神話「嫦娥奔月」變成現實;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健兒一舉奪得32枚金牌,使我國成為體育強國,我們激動、我們雀躍,因為祖國在我們心中;2006年7月1日,在我國西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宣布全線通車,全世界都為中國人創造的這一人間奇跡感到震驚。難怪韓紅大姐這樣唱道:「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帶我們走進人間天堂……」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獎牌的優異成績,第一次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成功的北京奧運會,實現了中國民族的百年期盼,完成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難怪這樣唱「北京歡迎你,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跡。」
今天的中國,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今天的中國也克服了前進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困難。「多難興邦,中國自強」中國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面前,挺起脊樑,從容應對,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戰勝了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水,人民解放軍高建成在滾滾洪流中,連續救出兩名遇險的新戰士,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祖海大姐姐唱的「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唱得我們直掉眼淚;2003年夏天,一場突出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中國人在這場災難面前表現出異常的沉著和冷靜,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擊退了這場瘟疫的襲擊;2008一場歷史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襲擊了中國南方,中國人天南地北一家人,面對突出其來的自然災害,舉國上下眾志成誠,打贏了這場抗雪救災的攻堅戰,冰雪再冷,中國人的心是火熱的!因為祖國在我們心中;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剎那間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江河漫溢,數萬條生命瞬間被無情地奪走。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國人民強忍著淚水,爆發出空前的愛國熱情,一支支搶險救援的隊伍,用他們捨生忘死的精神,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大愛之歌……一句「我們都是汶川人」讓全世界為之感動,我們驕傲、我們自豪,因為祖國在我們心中。
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哪一寸沒有深深地烙下華夏後代的足印,哪一寸不值得炎黃子孫引以為榮?我們是祖國的驕子,是新時代的寵兒。風華正茂的一代啊,怎樣用鋼筋鐵骨支撐起共和國的大廈,怎樣邁開走向世界的步伐?
同學們,祖國在你心中,祖國在我心中,祖國在我們大家心中,我們應該為之而付諸努力。努力學習吧,直到我們反躬自問時能問心無愧地說:「祖國在我心中!」
⑹ 求一篇關於歷史事件的演講稿400字左右,謝謝了拜託各位了 3Q
我來回答來 建安四年六自月,袁紹精兵10萬戰馬萬匹,南下進攻許昌試圖依靠軍力優勢,打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雙方各有勝負於官渡對峙。同年十月,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成功.袁紹軍潰敗. 曹操最終以弱勝強,這場戰爭是決定東漢末年北方勢力分配的一場關鍵之戰。
⑺ 求篇歷史故事演講稿
我學的歷史上有許多的故事都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故事,如果你要表演的話,你可以選擇春秋戰國那些大小戰役或者是那些謀略家的故事。
⑻ 求中國近代史人物的歷史故事演講稿!!!
文章標題:九一八事變屈辱的中國歷史演講
屈辱的中國歷史:我向你訴說!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列寧
今年,景德鎮、臨沂、十堰、成都等上百城市都鳴警報,其中,天津、拉薩、昆明、杭州、鄭州等多個城市是首次在9月18日鳴警報,浙江全省均鳴響防空警報。
九月,與許多
重大事件聯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讓國人刻骨銘心!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文秘港」還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您!]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