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1000字歷史論文。
這里有點,你看看吧 對於拿破崙·波拿巴一世皇帝,第一,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的偉大人物,不管怎樣高明,他卻不是懸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偉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眾才華外,更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權勢。但不管怎樣,他的立腳點和同時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個水準上的。每個時代的歷史都不可能是某個英雄的歷史。拿破崙時代的歷史也不是拿破崙個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 可是,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史學界對他的評價,卻有不少神化之處,如:說他是「世紀的巨人」、「歷史上最驚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戰爭之神」、「命運的支配者」,甚至說「他是從愷撒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人物,是從亞歷山大以來最令人震驚的人物」,等等。 在吹捧的反面,卻又是一片憤怒、厭惡和詬罵,如說他是「科西嘉島的怪物」、「摧殘自由的暴君」、「無恥小人」、「低能兒」、「瘋子」、「匪徒」,等等。 不管是吹捧或是詬罵,都屬於向個人崇拜低頭。用這種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崙這個復雜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第二,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歷史的規律表明,每當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它必將造就偉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之所以偉大,是由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這一偉大事件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末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因此,必須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認識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導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體。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其一生的經歷是錯綜復雜的。拿破崙一生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大革命的時代,也是整個歐洲大陸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大轉變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他的主要活動,是和這個時代的特點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因此,要看他在這個大的歷史潮流中,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還是順應時代的潮而動。
第四,對過去一些關於拿破崙的著述,特別是那些所謂「聖赫勒拿島的一些著述」,要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因為拿破崙在六年的流放生活中,仍以勝利者的目光來估量他的過失,用誇大一些事實和掩蓋另一些事實的手法來縮小、掩飾他的錯誤。這些東西是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資產階級同波旁王朝的斗爭中,資產階級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重新祭起拿破崙的亡靈而炮製的。今天法國史學家只把它看成是傳說之類的東西,因為它不太符合歷史的真相。另外,在英國人和俄國人編撰的一些關於拿破崙傳記之類的書籍中,又帶有濃厚的民族沙文主義的情緒,因此,對一些事件的原委和性質反映得也不夠真實。
第五,有些評論拿破崙的文章,習慣於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尋找根據。但是,如果只作一些詞句的引用,而不首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是在什麼時候、為著說明什麼問題而講的,那末,單靠這種引證,必然導致經典作家間在拿破崙問題上的「吵架」。總之,評價拿破崙應當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中。綜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動。這樣,我們就會看到,拿破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他鎮壓了王黨叛亂,粉碎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多次武裝干涉,打亂了歐洲的封建秩序,促進了歐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穩定了法國大革命的社會成果。這是他活動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績。當然,每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點錯誤甚或是罪行。作為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拿破崙更是如此。恩格斯就曾經指出過:「拿破崙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娶奧國皇帝的女兒為妻,和舊的反革命王朝結成同盟。他不去消滅舊歐洲的一切痕跡,反而竭力和它妥協;他力圖在歐洲帝王中間取得首屈一指的聲譽,因此他盡量把自己的宮廷搞得和他們的宮廷一樣。恩格斯是以歷史發展的眼光,指出拿破崙的主要錯誤在於「拜倒在正統主義原則之前」。 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有功也有過,便象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諷刺蒲魯東觀察經濟范疇有好壞兩個方面那樣,「就象小資產者看歷史偉人一樣:拿破崙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但是也作了許多惡。」
綜觀拿破崙一生的全部活動,其主導方面的活動,對當時社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是起過進步作用的。他功大於過,是一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
『貳』 歷史論文1000字
貼春聯,我抄國年俗的文明符襲號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過春節、貼春聯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民俗之一。貼春聯民俗的延續,生動體現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一、春聯的由來
春聯,就是把喜慶、吉祥的詞語或對偶句寫在紅紙上,張貼在門口的兩邊,每副春聯還有橫批,多是喜慶、賀歲之類的詞語。每逢除夕之際,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要貼上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望新的一年過得更好。
春聯,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年俗,源遠流長,也是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關於春聯的由來,有人說發端於宋、明代。其實,我國民俗中貼春聯過新年的風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有了貼春聯的習俗。不過,那時候由於沒有紙張,所以春聯往往是刻寫在門庭木掾或石柱上,當然也有的富貴人家把春聯寫在絲帛稠帶上。後來,造紙術發明後,一些文人墨客便用把春聯寫在紙上懸掛,以後在發展到用紅紙書寫春聯,春聯也「飛入尋常百姓家」,掛在普通百姓的門口或者廳堂。
『叄』 1000字以上歷史小論文!!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
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
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
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
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
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
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
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
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
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
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
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
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
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其版圖「東
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為求
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
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於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
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肆』 論重大歷史事件對近代中國的影響1000字論文
歷史[3],一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二是指已過去的事實;三是指經歷,底細;四是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五是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六是指歷史學科。是專門幫助人們研究過去史實,推測未來的學科。唐太宗曾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分為古代史[4]、近代史和現代史!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了。」
(2)清 黃人《<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的~,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 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7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華夏文明。中國歷史最悠久。
『伍』 急求一篇歷史小論文(1000字)
不知道對不對!近來看了看中國疆域變遷史,發現中國人是個大地主,不過不是買的而是賠的(不心疼)中國的疆域都是外族打下來的(唐朝西域都護府,安北都戶府,名義上屬中國,其實都有國家)中國打下來的特輕松,因為外族進關腐敗了被中國的內斗只顧貪財享福了,其實中國應該感謝清朝進關,不然明國,中國都成了俄羅斯國了,因為俄國已經開始侵略清國了,下一步以中國人的民族俄國稍微試點好處必成殖民地,(就像蒙古成吉思汗,中國人都說自己是元人成吉思汗後代,正統王朝,蒙古人都可以統治中國俄國當然也行)清朝割地都是清朝自己打下來的你你中國打下過西藏,東北(唐朝那也是名義上的,沒建省派官員統治元朝才開始)所以中國是最幸運的多佔了土地,可惜清朝一倒台中國人本性出來了,蒙古獨立西藏割了23萬土地雲南割了13萬.....只會內斗,貪戀權勢,個人主義,天朝上國,現在也一樣,東海,越南,朝鮮,印度...都忍泛著就這麽點地天朝上國主義,俄國給了半個小島激動地那樣,人加拿大公司拍賣了一塊島上面有石油買給美國,美國連看都不看就准了,.........
(有人肯定會質疑,為誰麽都是名義上的呢,其實你們看一看世界歷史地圖集就會發現明明地圖上有國家,如明朝有瓦勒努力亦把和韃靼都是清朝打下來的,明朝只是在中原防守,可地圖上說是中國領土,,隋朝的突厥也是,唐朝才打下來的,隋朝就是國土,是就是吧,你守去啊,光守中原,我干肯定只要沒有威脅和侵略中原的八百年,一萬年,中國領土只會越來越小,因為內斗,突厥,女真,是不侵略,可你中原內斗不要的土地那就是敵人的了,早晚亡,中國只會守那一畝三分地。哎,中國土地何其多也
『陸』 求一篇歷史人物論文(1000字)
拿破崙可以嗎?
對於拿破崙·波拿巴一世皇帝,第一,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的偉大人物,不管怎樣高明,他卻不是懸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偉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眾才華外,更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權勢。但不管怎樣,他的立腳點和同時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個水準上的。每個時代的歷史都不可能是某個英雄的歷史。拿破崙時代的歷史也不是拿破崙個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 可是,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史學界對他的評價,卻有不少神化之處,如:說他是「世紀的巨人」、「歷史上最驚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戰爭之神」、「命運的支配者」,甚至說「他是從愷撒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人物,是從亞歷山大以來最令人震驚的人物」,等等。 在吹捧的反面,卻又是一片憤怒、厭惡和詬罵,如說他是「科西嘉島的怪物」、「摧殘自由的暴君」、「無恥小人」、「低能兒」、「瘋子」、「匪徒」,等等。 不管是吹捧或是詬罵,都屬於向個人崇拜低頭。用這種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崙這個復雜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第二,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歷史的規律表明,每當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它必將造就偉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之所以偉大,是由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這一偉大事件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末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因此,必須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認識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導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體。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其一生的經歷是錯綜復雜的。拿破崙一生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大革命的時代,也是整個歐洲大陸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大轉變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他的主要活動,是和這個時代的特點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因此,要看他在這個大的歷史潮流中,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還是順應時代的潮而動。
第四,對過去一些關於拿破崙的著述,特別是那些所謂「聖赫勒拿島的一些著述」,要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因為拿破崙在六年的流放生活中,仍以勝利者的目光來估量他的過失,用誇大一些事實和掩蓋另一些事實的手法來縮小、掩飾他的錯誤。這些東西是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資產階級同波旁王朝的斗爭中,資產階級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重新祭起拿破崙的亡靈而炮製的。今天法國史學家只把它看成是傳說之類的東西,因為它不太符合歷史的真相。另外,在英國人和俄國人編撰的一些關於拿破崙傳記之類的書籍中,又帶有濃厚的民族沙文主義的情緒,因此,對一些事件的原委和性質反映得也不夠真實。
第五,有些評論拿破崙的文章,習慣於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尋找根據。但是,如果只作一些詞句的引用,而不首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是在什麼時候、為著說明什麼問題而講的,那末,單靠這種引證,必然導致經典作家間在拿破崙問題上的「吵架」。總之,評價拿破崙應當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中。綜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動。這樣,我們就會看到,拿破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他鎮壓了王黨叛亂,粉碎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多次武裝干涉,打亂了歐洲的封建秩序,促進了歐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穩定了法國大革命的社會成果。這是他活動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績。當然,每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點錯誤甚或是罪行。作為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拿破崙更是如此。恩格斯就曾經指出過:「拿破崙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娶奧國皇帝的女兒為妻,和舊的反革命王朝結成同盟。他不去消滅舊歐洲的一切痕跡,反而竭力和它妥協;他力圖在歐洲帝王中間取得首屈一指的聲譽,因此他盡量把自己的宮廷搞得和他們的宮廷一樣。恩格斯是以歷史發展的眼光,指出拿破崙的主要錯誤在於「拜倒在正統主義原則之前」。 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有功也有過,便象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諷刺蒲魯東觀察經濟范疇有好壞兩個方面那樣,「就象小資產者看歷史偉人一樣:拿破崙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但是也作了許多惡。」
綜觀拿破崙一生的全部活動,其主導方面的活動,對當時社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是起過進步作用的。他功大於過,是一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
『柒』 1000字的近代史論文
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解體,使國際戰略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從表象上看,一些大國的戰略不斷花樣翻新,但又似曾相識。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來分析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固然更直觀、更能從影響戰爭的諸因素的橫向聯系來說明問題,然而畢竟是從現實看現實,從動機研究動機,往往缺乏歷史縱向性的透視力。從歷史思想文化與戰略的關系這個角度進行一些探索,也許有助於為研究國際戰略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思想文化是戰略的底蘊和根基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傳統都包含著關於戰爭的思想;每一種戰略思想又都與一定的思想文化相聯系。廣義的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然環境、社會形態、經濟水平等作用下長期形成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思想文化以人對自然、人對人的態度,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命意義為主要內容。它的發展雖然總體上與歷史的發展是並行的,但是,思想文化有時是可逆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畸變或倒退。戰略服從和服務於當時的國家政治,但戰略又深刻地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傳統。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環境和歷史發展的差異,決定其社會結構、文化心理結構的區別,從而也影響到戰略文化的不同特點。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戰略文化都有其固有的傳統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說,戰略的底蘊和根基是思想文化,而且戰略思想最終要匯人到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發展歷史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講,戰略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戰略思想的發展是一種文化現象,不論它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都是如此。思想文化與戰略相結合,我們可以稱之為戰略文化。戰略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戰略思想和戰略理論,並以這種思想和理論指導戰略行動和影響社會文化與思潮。它具有觀念形態、歷史繼承性、國體與區域特徵等屬性。它是制定現實戰略的潛在意識和歷史文化情結,因為戰略家只能在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和教養中進行認識和實踐創造活動。戰略制定者的個人風格,正是其文化底蘊的外在表現。因此,從戰略文化的角度分析有關國家的戰爭准備與實施,挖掘其深層次的思想文化與哲學的背景,及其對思想文化的反作用,並且揭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是戰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戰爭指導上,了解對方的戰略文化與了解其軍事部署是同等重要的。
(二)中華文化與戰略傳統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延續最久又輻射甚廣的文化。眾所周知,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而著稱於世,至今已經延續了5000多年。在中國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僅孕育出燦爛輝煌的人文思想,而且產生了具有深刻哲理的軍事思想。
中國的戰略文化起源很早,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華夏文明,培育了《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戰略思想和理論,同時在《周易》、《老子》、《尚書》、《論語》、《孟子》中也包含有若干大戰略的觀念。它們都成為先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戰略文化基於「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整體和諧。其內容極為豐富,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可以說就是:和平、統一、防禦;知兵非好戰。表現為文字創造上的「止戈為武」;道德觀念上的「和為貴」、「仇必和而解」;政治上的「兼愛」、「非攻」、「以戰止戰」;軍事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等。中國的軍事防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師左次,無咎」,《尚書》中的「罔或無威,守執非敵」,後來發展到《孫子兵法》中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蓋吾中華民族和平守法,根於天性,非出於自衛之不得已,決不肯輕啟戰爭。」中國戰略文化的防禦性質是得到世界公認的。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說:「中國的決策人歷來強調防禦性的地面戰爭……與歐洲帝國主義行動中所顯示的商業擴張主義的進攻理論截然不同。」托馬斯·克利瑞說:「中國將武力的使用限於防禦目的,是受源出於道家和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戰爭只是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必須有正當的理由,這通常是指防禦戰爭,但不排除懲罰性戰爭,以制止以強凌弱的行為。」中國的萬里長城從來都是防禦的象徵,而不是國界的象徵。儒家主張:「夷狄之人中國者則中國之」。歷代中原政權所實施的軍事戰略,如懾之以兵威,和之以婚姻,阻之以城塞,施之以祿位,通之以貨利,懷之以教化等等,都反映了中國獨特的戰略文化。美國作家蒙特羅說:「征服中國,好像將一把劍投人海中。其抵抗似乎很小,可是不久以後,鋼鐵就會生銹,而且被合並了。這合並的過程非常徹底,幾代之後,就只有哲學家才知道,誰是征服者,誰是被征服者了。」這個比喻富於文化和哲理含義。
中華文明賦予其戰略的靈魂就是求和平、謀統一、重防禦。這種戰略文化,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為中國人民帶來了自身的繁榮和睦鄰友好關系。但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腐敗的政治體制和無能的軍事官僚,沒能將防禦傳統的積極成分加以發揚,而是承襲傳統戰略文化中的保守性的一面,實行消極防禦,封邊禁海,放棄海疆。特別是對待軍事技術的基本態度上,古代中國多突出「道」與「器」之辨,重道輕器,忽視軍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種弊端在封建社會全盛、外部壓力較少之時尚能被掩蓋,然而當封建社會步入衰世,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之時,其惡果便暴露出來。清王朝後期,對外敵入侵抵抗不力,甚至不戰而退、不戰而降,從而給中國近代史蒙上屈辱的陰影。
中華民族是一個珍視統一的民族。中國戰略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統一觀念。反對分裂,謀求統一,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與大融合,這是中國幾千年戰爭史的主流。無論一個時期內國家如何分裂、各民族間如何對立,最終的結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產生出新的更大范圍統一的中國。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和生息的人民,無論他們生活在哪個時代,無論他們屬於哪個民族,也無論他們信仰什麼宗教,甚至無論他們遷徙到什麼地方,都始終保持著對一種統一文化和一個統一國家的高度認同。這種文化就是中華文化,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中華文化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文化體系,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都可以在這個博大的文化體系內融匯與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發生過西方歷史上那樣慘烈的宗教戰爭,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偉大貢獻之一。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人民開始了偉大的革命戰爭,對歷史留下的戰略文化傳統進行了科學的揚棄,傳統戰略文化的精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賦予新的意義。中國現代戰略文化劃時代的里程碑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創立。毛澤東軍事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戰略文化,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積極防禦」的戰略理論。這個理論一直延續到今天。它強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要別國的一寸土地;也不許別國侵佔我國的一寸土地。主張和平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在軍事與政治外交相結合的斗爭中,掌握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在作戰指導上,實行在戰略的防禦戰之中採取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在戰略的持久戰之中採取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在戰略的內線作戰之中採取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這就使得在戰略上屬於防禦性質的作戰,避免了消極保守被動的一面,發揮了積極主動的一面,從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中,中國始終把日本統治階級與日本人民區別開來。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放棄日本戰爭賠款;教育改造並釋放日本戰犯;撫養日本侵略者丟下的遺孤,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寬大胸懷和以德報怨的文化傳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對待敵軍戰俘實行真正的人道主義政策,得到全世界包括當時敵對國家在內的普遍公認和贊揚。在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收復了被印軍非法侵佔的中國領土,在完全有能力繼續追擊的情況下,為了表示和平誠意又主動回撤到原先的實際控制線,並且釋放全部戰俘,主動交還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和軍用物資。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寬仁,正是體現了中國戰略文化的特色。
(三)普魯士文化對戰略的兩重性影響
德國近代史留給人類的經驗教訓是多方面的。它既產生了馬克思、恩格斯這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產生了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和諸如海涅、歌德、席勒、貝多芬等偉大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產生了沙恩霍斯特和克勞塞維茨等軍事理論家與軍事改革家,但同時它也產生了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一幫戰爭狂人,使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德國的近現代史完整地推演了文明和哲理怎樣被異化,怎樣通過蠱惑和煽動而對一個民族的精神進行誤導,怎樣產生當權者的極度偏邪的戰略思維,又怎樣從瘋狂走向自我毀滅,而德國人民則獲得理性的復歸的歷史進程。
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在1866年與1871年之間,通過「鐵血政策」結束了幾乎達1000年之久的德國分裂狀態;從建立普魯士帝國到1945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消亡,德國的歷史進程,除了魏瑪共和國的一段時期外,基本是先後在俾斯麥、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脈相承的戰略思維引導下,沿著侵略擴張的歷史邏輯,從發生發展到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