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587年是什麼朝代
1587是一個平年,農歷丁亥年(豬年),明萬曆十五年.屬於明朝
Ⅱ 1587年處於中國歷史上的哪個王朝時期
明朝萬曆十五來年,亦即1587年。
這一源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元輔張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的一代名將戚繼光辭世的當年,哲學家李贄削發為僧的前一年
Ⅲ 一九二七年發生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1、南京慘案
「南京慘案」又叫「三·二四」慘案,也稱作「炮轟南京事件」,指的是1927年3月日,英美軍艦炮轟南京。這是北伐戰爭時期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的罪行之一。
慘案發生後,帝國主義列強又向中國大量增兵,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向中國提出懲凶、通緝、賠償等無理要求。經過兩年多的談判,南京國民政府向帝國主義列強道歉、賠償,並答應懲辦「騷亂」分子,而對中國人民所遭到的慘重損失卻隻字不提。
2、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3月21日, 上海工人發動第三次武裝起義。武裝起義由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江浙區軍委書記周恩來任總指揮,同中共江浙區委負責人羅亦農、趙世炎一起負責領導工作。為確保武裝起義勝利,上海區委組織5000人的糾察隊,秘密進行政治、軍事訓練。
派一部分工人打入敵人的「保衛團」,掌握一部分武器,借敵人的訓練和裝備,擴大工人糾察隊的武裝和軍事素質。又在市民、特別是貧苦市民中進行廣泛細致的政治工作。
並根據敵人所在地區力量的強弱,劃分了七個作戰區域,規定了各區工人糾察隊的任務,將敵人兵力較強的閘北區作為起義進攻的重點區。起義前十天,鐵路工人中斷了鐵路運輸,使北洋軍閥在上海的警備司令畢庶澄部3000人和當地警察2000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3、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當時革命的中心武漢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維漢、毛澤東、張國燾、李立三等82人,代表全國59767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羅易、鮑羅廷、維經斯基等也出席了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蔣介石集團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半個月,武漢汪精衛集團日趨反動,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召開的。
4、馬日事變
5月21日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 湖南的國民黨反動軍官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即馬日事變),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及其他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這個事變是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黨右派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黨右派公開合流的信號。
5、八一南昌起義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
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Ⅳ 1949年以後歷史事件表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Ⅳ 1586~1587年的英西戰爭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586~1604年英來西戰爭,揭開自了兩國武裝爭奪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圖打倒英國這個競爭對手,決定建立一支為數4萬人的遠征軍入侵英倫三島。
1587年英國一支分艦隊襲擊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海岸的時間推遲了一年。
Ⅵ 1861年歷史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公元1861年
·1月,中國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中國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殺肅順,載垣、版端華自盡;權改元同治,兩太後垂簾聽政(見辛酉政變)
·12月,中國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洋務運動始此
·俄國1861年改革開始,沙皇簽署廢除農奴製法令自上而下解放農奴
·俄國A.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學結構理論
·英國T.格雷姆提出膠體概念
公元1861~1865年
·美國南北戰爭發生
Ⅶ 一九六七年重大歷史事件
文化大革命開始,一月風暴,二月抗爭。第一枚氫彈試爆成功。第三次中東戰爭。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Ⅷ 萬曆十五年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發生
因為黃仁宇是就讀於美國的歷史學博士,他的歷史觀點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漢學家的影響,在有些中國人看來是觀點新穎,但實際上反應了中西方歷史思維觀的差異。黃仁宇的著作從一些方面反映了外國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水平,但我個人認為,從了解歷史的角度出發,還是看國內著名人士的作品比較好。相比之下,原汁原味的中國史學更能透徹准確的反映中國歷史
全新的視點看明末政治,看中國的歷史,用作者的話說是"大歷史觀".
其學術特點在於對歷史的宏觀把握,雖然從一人一事入手,從一個年份說起,所要說明的卻是一個時代的歷史,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的關鍵所在。從歷史的細微末節入手,而又擺脫具體歷史事件的束縛,找尋更為准確的歷史時代特徵,此謂大歷史觀。如通過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來表現一個朝代的主要特徵在對於人物歷史活動的敘述中,他強調將人物與歷史大背景結合起來,且不放過人物的個性特徵,從而使那些本來被史學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現於讀者面前。
這種全新的視角不僅僅對於歷史觀,對於我們日常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是一種啟發.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很受推崇的書,所以我在閱讀的時候,處於一種很尊敬的心態。事實證明,這種尊敬不是沒有來由的,本書的一些思維觀念,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我很喜歡認真地閱讀一本書的「序」和「跋」,因為如果是作者本人寫的,那麼本書的一些精華將被提煉在這里。《萬曆十五年》「自序」中「貨幣是一種公眾的制度,它把原來屬於公眾的權力授予私人。私人資本積累愈多,它操縱公眾生活的權力也愈大」一句,一下子吸引了我。雖然此話被用來反證明代的中國封建經濟並沒有向資本主義經濟過渡,但是它將作者的寫作思路澄明於讀者面前:他不預備以詳細的事實敘述來完整地再現萬曆十五年,而是要將站立在現有文明的高度上,對萬曆十五年做一番俯瞰。當然,這句話的識見並不僅於此。
如果要俯瞰,當然不能就事論事。黃仁宇先生的思維模式是:「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身為後來人,站立在相較從前更為豐富而且先進的文化成果上,遙追數百年,許多迷霧就可以層層穿透,從而實現一些一針尖見血的根本性分析。這就是黃仁宇先生形成「大歷史觀」的現實源頭。說到底,「大歷史觀」固然需要寫作者自身必須具備開放性思維,還和當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密不可分。如果沒有社會文化層面的整體性進步,回頭看歷史就不會擁有以往作者所不曾擁有的利器。可以崇拜個人的超強能力,但是個人能力永遠無法超越特定的歷史階段。就此種大視野來說,絕不會為黃仁宇先生所獨有,以萬曆十五年而看萬曆一朝,有明一朝,甚至封建社會,乃是許多學者都能夠想到和操作的。問題的關鍵、也是我所認為的本書的真正新意在於,它用西方已經足夠成熟的政治學、制度學、軍事學甚至哲學的理念,上溯將近400年,來剖析中國明朝的萬曆十五年。
明朝萬曆十五年,亦即1587年,這一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元輔張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的一代名將戚繼光辭世的當年,哲學家李贄削發為僧的前一年……在這一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黃仁宇先生在結尾部分既然已經如此蓋棺定論,那麼萬曆十五年在中國歷史上就決不會是簡簡單單的一年。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萬曆十五年本來就「無事可記」,在這一年裡發生的事件,沒有一件影響深遠值得長久追憶。如前所述,既然作者是挾現代文明的利器來剖析前人的時代,那麼無論選取哪一段歷史橫切面都註定著相同的意義,而選擇一個「四海昇平、無事可記」的年代,則更能顯出對比的強烈和歷史洪流的浩浩盪盪。且故事的相對平淡,會使閱讀者追隨著作者滿含深意的探尋腳步,將更多的興趣放在故事背後,而不是故事的本身。
本書無意將萬曆十五年瑣碎的事件遞補進來不厭其煩地講述,而是意圖通過探尋人物背後的命運,命運背後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後的歷史不可抗拒性,來完成自己對「大歷史觀」的一次總論證。如果僅僅將萬曆十五年展示出來,那麼因為無重大事件可記,本書也將成為一片空白,於是作者以此年作為一個時間線索,前後延伸,得出了和這一年存在某些關聯、對萬曆一朝具有深遠影響的人物名單,然後對這些重要人物在萬曆十五年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進行敘述和評點。
明代實行文官治國,萬曆一朝也就概莫能外。文官治國有兩大要素:禮儀和人事。禮儀一方面使君主更像君主,成為代天統治的化身,具有神的力量,另一方面則用於化解人心,達到行為的趨同和有序。人事則成為文官的命門,以人事主管文官,則所有的文官不過是在宦海里浮浮沉沉。這就勾勒出了萬曆一朝政治上的粗線條,在這里道德取代法律,論語和四書五經取代了象徵民意的成憲。沒有法律,那麼惟有依靠人情,而人情是具有彈性的尺度,不會具有不容推移置換的原則性。這些,對整個封建社會幾乎同樣適用。
封建式禮儀鈍化了百姓,它使百姓成為循規蹈矩的愚民,使來自下層的發展動力接近於無。應該說,中國封建禮儀的力量很是驚人,各個王朝治下的百姓揭竿而起不外兩大原因:1.官逼;2.飢饉,後者尤為主導因素。人事則鈍化了文官——社會上層人士的改革動力,它使官員們蠅營狗苟,為求升遷、自保不惜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張居正正是沒有認清明代行政制度的的本質,所以才會企圖憑借一己之力,給已經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以生機,然而效率、求實、實務、廉潔、法治都不符合文官集團的整體利益。在生時他能利用自己的元輔身份和皇帝的寵信部分地實現自己的籌劃,並無限尊榮,死後卻難免遭到文官集團的徹底清算,以至殃及子孫。而對他的清算,又是以「莫須有」的罪名來進行的,可見封建文官集團統治的荒謬和黑暗,整個社會如病如膏肓。
在明代,國事之不可為以至於此。流行於道的,正是申時行之流的調和折中之策:但求能夠維持現狀,便是最大功德。即使是腐敗目所共睹,蛀敗著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人心基礎,在於文官,不但不能藉此廉潔吏治,而且還要同流合污。這也就出現了宋明兩代開國皇帝讓文官治國的悖論:國家固然避免了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家天下也沒有能夠長久地保全,文官治下國力積貧積弱,官僚貪污腐敗,禮義道德淪喪缺失,令人們對文官和熏陶文官的中國傳統文化失掉自信力。而宋明,甚至最終都為當時的關外異族所取代。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清廉的海瑞,已經成為「古怪的模範官僚」,因為文官階層的整體腐敗和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註定他的「模範」不會得到上層的認可,只能作為口碑流傳於民間;果敢的戚繼光,不過是「孤獨的將領」,他的成名非但自身要有出類拔萃的才能,還需要有譚綸、張居正的大力提攜,他在軍事上的種種成就無比輝煌,卻又無有一種不是面對現實妥協的產物;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封建禮教的束縛,選擇以出家、自殺的方式來逃避,在此種社會流俗下,也就合情合理。
透過《萬曆十五年》粗略的敘事表象,黃仁宇先生充分運用了西方的政治學等既成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對萬曆一代,乃至中國明代、封建社會,進行了有關行政、司法、立法、軍事、哲學、民俗等全方位的敘述和分析,更多地含有中西對比的意味,也成功地完成了「大歷史觀」的初次試驗。我覺得這是本書最精華的部分。
「大歷史觀」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相當於「跋」)中如是說:「受過被裁失業、與家人一起感受經濟危機和被人歧視的景況,才越來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個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義,要在歷史上獲得,而歷史的規律性,有時在短時間內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長時間內大開眼界,才看得出來。」
Ⅸ 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列
應該是3-2-1-4吧
戚繼光(1528——1587年)
鄭和(1371-1433)
岳飛(1103~1142)
鄭成功收復台灣發生在公元1661年
Ⅹ 前蘇聯1917-1937年重大歷史事件
喀琅施塔得事件、蘇波戰爭、蘇俄內戰、烏克蘭大飢荒、蘇聯肅反運動。
1、喀琅施塔得事件
1917年2月,喀琅施塔得海軍基地水兵爆發起義,3月分布在其他基地的整個波羅的海艦隊水兵起義。
11月7日,波羅的海艦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擊冬宮,發出了十月革命開始的信號。而這發出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戰艦,正是從喀琅施塔得基地開出的。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象徵意義大於其實際意義,這次事件在布爾什維克看來無疑是一場悲劇,而在其反對勢力看來則象徵著布爾什維克的失敗,這在於喀琅施塔得水兵在十月革命中極為特殊的地位。
1917年俄國革命普遍得到了俄國水兵的大力支持。1906的維亞普里革命中,起義水兵控制了赫爾辛基附近的許多岸防工事和要塞,但是在仍然對沙皇政府效忠的波羅的海艦隊猛烈轟炸下,起義被鎮壓。
喀琅施塔得水兵曾是十月革命最重要支柱之一,其中1/10是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曾被蘇共領導人稱為十月革命的「榮光和驕傲」。
2、蘇波戰爭
蘇波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1919年2月——1921年3月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波蘭第二共和國兩個新政權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
戰爭是由兩國對擴張領土和擴大影響力的企圖所引起。凡爾賽條約使波蘭自18世紀末被瓜分以來重新立國,剛剛恢復獨立的波蘭尋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時失去的領土;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目標是控制同樣的領土,那些地方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失去。
兩國都聲稱自己獲勝。在這場戰爭中,波蘭人聲稱成功的保衛了自己的國家,而蘇俄則聲稱波蘭的向東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擊退,認為那是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3、蘇俄內戰
蘇俄內戰(俄語: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又稱蘇俄國內戰爭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8年到1922年在崩潰的俄羅斯帝國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部分戰事還蔓延到中國外蒙古和波斯。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其與國內反革命勢力白俄和外國武裝干涉者進行的戰爭在蘇聯被稱為「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干涉」。
4、烏克蘭大飢荒
烏克蘭大飢荒(拉丁字轉寫:Holodomor,意為「以飢餓滅絕」,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為「以飢餓殺死」),是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大飢荒。
據估計,大約有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雖然同一時期在蘇聯各地都發生了飢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詞通常用來特指在烏克蘭民族聚居區內發生的飢荒。
當代學者大多認為烏克蘭大飢荒是在斯大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造成飢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為因素。
在烏克蘭,這次飢荒有時被認為是故意製造的、針對烏克蘭民族的行動,因此當地也稱為「飢荒種族清洗」。
歷史學家認為蘇聯政府在這次大飢荒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大飢荒的後果更加慘重。
一些烏克蘭人認為蘇聯對這次大飢荒的責任相當於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並且認為蘇聯專門利用飢荒清洗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其行為法律上構成種族滅絕。
5、蘇聯肅反運動
蘇聯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是指1934年在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
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事件直接觸發了大肅反,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圖哈切夫斯基、布哈林等大批黨、政、軍領導人還有經濟學家康得拉季耶夫和恰亞諾夫。
生物學家瓦維洛夫、作家巴別爾、植物學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醫生科赫、坦克設計師扎斯拉夫斯基、無後坐力炮發明者庫爾切夫斯基、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第一批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者火箭科學研究所所長克列伊梅諾夫、喀秋莎火箭炮的發明者朗格馬克。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實用礦物學創始人費多羅夫斯基等著名知識分子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被加以各種罪名,遭到殘酷的鎮壓和迫害。
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沙赫特案件、工業黨審判、莫斯科大審判等)、關押和死刑。
使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同時也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使社會主義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喀琅施塔得事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波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俄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烏克蘭大飢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聯肅反運動